Remove ads
菜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菜系是指依據各地飲食風味差異[1][2]對中國菜進行區分的體系,本身是當代出現的漢語新詞[1]。
中國菜系列 |
---|
四大菜系 |
魯菜 - 川菜 粵菜 - 蘇菜 |
八大菜系 |
閩菜 - 浙菜 湘菜 - 徽菜 |
十大菜系 |
京菜 - 滬菜 |
十二大菜系 |
秦菜 - 豫菜 |
十四大菜系 |
遼菜 - 楚菜 |
十六大菜系 |
津菜 - 滇菜 |
新八大菜系 |
隴菜 - 杭菜 吉林菜 - 遼菜 浙菜 - 秦菜 晉菜 - 滬菜 |
閩系 |
福州菜 - 莆田菜 閩南菜 - 閩西菜 閩北菜 |
粵系 |
廣州菜 - 順德菜 客家菜 - 潮州菜 |
蘇系 |
淮揚菜 - 金陵菜 蘇南菜 - 徐海菜 |
東北系 |
遼菜 - 吉林菜 - 龍江菜 |
其他菜系 |
新疆菜 - 西藏菜 青海菜 - 內蒙菜 冀菜 - 贛菜 黔菜 - 桂菜 瓊菜 - 臺灣菜 香港菜 - 澳門菜 |
特種私房菜 |
宮廷菜 - 官府菜 譚家菜 - 紅樓菜 |
宗教飲食 |
清真菜 - 齋菜 - 道教飲食 |
海外中國菜 |
日式中餐 - 韓式中餐 娘惹菜 - 馬來西亞中國菜 印尼中國菜 - 菲律賓中國菜 印式中餐 - 巴式中餐 毛里裘斯中國菜 - 澳洲中國菜 英式中國菜 - 加拿大中國菜 美式中國菜 - 加勒比中國菜 拉美式中國菜 (波多黎各式中國菜 - 秘魯中餐) |
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中國各地飲食差異,僅有物產、食材不同。至宋代經濟繁榮,帶動餐飲業,方使人們意識到各地風味的不同[1]。明代經濟和城市繁榮所壯大的市民階層,更進一步促進飲食文化的發展。期間,番茄、番薯、南瓜、玉米、辣椒、大蒜等外來食材進入中國[3]。但至清代中期,中國社會方才確立主要調味料——辣椒和蔗糖的運用[1]。
晚清以來,中國進入工業化、城市化的時代,工人、市民階層的壯大,亦促使餐飲的商品化[4]和現代化。類似當代菜系概念的區分——「幫口」,即以某幫菜的命名方式出現於民國時期。杭幫菜等命名沿用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後,受政治因素影響,以去除「封資修」色彩的菜系一詞替代了幫菜。研究者認為,這是1950、60年代任商業部長的姚依林在對外交流中發明的新詞。出現在文獻中則在1970年代以後。當代社會所熟知的八大菜系,則出現於改革開放之後。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汪紹銓文章《我國的八大菜系》,是最早的文獻記錄。此後,因經濟利益影響,中國菜系之爭綿延不絕[1]。
在中國的不同菜系之中,以四大菜系的定義最為明確,中國四大菜系是由蘇菜、粵菜、川菜和魯菜組成[5],分別代表中國地理上的東、南、西、北,由於上述菜系的所在地在地理上相距較遠,在地理分隔下,不論在氣候、人文及歷史變遷,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這四大菜系之間在選材、調味、味型、烹調手法,以至餐飲文化也有較顯著的不同[6]。
四大菜系及其分支派系: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5月12日) |
除以上四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除以上八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除以上十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關於菜系的各類爭議不斷[9]。有作者歸納,爭議焦點有兩個,一、各菜系的「座次排位」,二、以區域差異為菜系分類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2]。
諸多爭議中,以第九大菜系、第十八菜系之爭常見[9]。貴州菜(黔菜)[10]、蒙餐[11]均稱為第九大菜系。面對可能永無止境的菜系之爭,有作者提出,以風味取代菜系,以結束數十年的菜系之爭[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