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首都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首都
Remove ads

中國歷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為過中國首都,還有更多城市曾經成為中國某一地區所成立國家的首都。

中國歷代首都

更多資訊 中國歷代首都, 氏族/朝代/國號 ...
Remove ads

地區政權首都

更多資訊 地區政權首都, 朝代/國號 ...
Remove ads

首都名稱的不同指代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京、南京、北京三都:西京為洛陽,南京為商丘,北京為大名。而同時期統治中國東北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同一個城市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南京東吳南宋之初稱東都,而在五代十國吳國稱西都。

古都並稱

早期周朝漢朝唐朝東都洛陽西京長安有東西兩都之稱,後來經過《兩都賦》(·班固)、《二京賦》(·張衡) 、《兩都賦》(·李庾)的傳播深入人心。

明代陳建在《建都論》中將長安(今西安)、洛陽(今開封)和(今北京)並稱為古今天下大都會有四。明末清初,顧炎武在《歷代帝王宅京記》中將關中(今西安)、洛陽建康(今南京)和開封並稱為四大古都

1902年,梁啓超撰《中國地理大勢》,將西安洛陽南京開封北京並列作為五都進行論述。此後直到1920年代,五大古都之說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1930年,中國人文地理學開山大師張其昀出版《中國地理大綱》,提出六大古都說,即在前述五都之後,列入了杭州

1982年,地理學家譚其驤發表《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首都》提議安陽為大古都,譚其驤生前曾言:「古都有不同的等級,不能硬湊數。比如說西安洛陽北京是一個等級,加上開封南京五大古都是一個等級,再加上杭州安陽七大古都也是一個等級,但不能隨便定一個數正好也是一個等級,『十大』就很難辦。」1988年,中國古都學會通過了七大古都的決議,安陽正式名列其中。

2004年11月5日,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宣布,古都鄭州可與西安洛陽南京開封北京杭州安陽一起並稱為中國八大古都

2010年9月22日,中國古都學會2010年年會上發布了《中國古都學會·大同宣言》,將大同列入,從而便有了九大古都

2016年10月25日,在「中國古都學研究高峰論壇」上形成了《中國古都學會·成都共識》,將成都列為中國「大古都」,從而便有了十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開封北京杭州安陽鄭州大同成都

其中四大古都五大古都七大古都的說法最為流行。[參 10][參 11]

Remove ads

古都列表

五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中央政權的首都。從地理位置上看,開封居東,西安居西,南京居南,北京居北,洛陽居中。西安、洛陽、開封都位於中原地帶。而近代中國首都則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間轉換。

此外,發現殷墟安陽曾作為商後期的首都,商朝京師曾經多次遷徙,有「前八後五」之說。傳說夏朝(存在於史記記載中而未獲證實,推測距今4000年前)大禹的兒子啟建都於陽城,一說即今日鄭州[來源請求]。鄭州有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遺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其為商朝的亳都。

定都南京的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定都開封行在商丘杭州的南宋等朝代,是處於分裂時期的中國漢族政權,而定都大同洛陽的北魏、定都阿城北京開封的金則是處於分裂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東晉南朝南宋漢人一般認為的中國處於分裂時期的華夏正統政權。此外,大同成都不是傳統的大一統王朝的都城,都涉及到何謂「正統朝代」的爭議,如北朝南朝蜀漢曹魏

Remove ads

洛陽

洛陽,古又稱斟鄩西亳雒邑成周京師京洛京都東京東都神都等。河圖洛書誕生之地,先後有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此外,洛陽還是帝嚳、秦末河南王更始後趙東魏李密魏國王世充鄭國武周安祿山燕國史思明燕國後漢後周北宋等二十多個政權的都城。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32年曾被定為中華民國行都,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現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

西安

西安,古又稱長安京師西京大興京兆奉元等,先後有西周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通說),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歷史上最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周、秦、漢、隋、唐均建都關中。又曾為赫連夏夏武烈帝)、北魏魏孝武帝)定都之地,玄漢赤眉漢、秦漢(朱泚)、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政權亦定都於此。現為中國陝西省省會。

南京

南京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楊吳(933-937年作為首都)、南唐南宋(1129-1138年為實際首都)、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2朝代首都。

  • 三國時稱為建業,是東吳的首都。
  • 西晉司馬鄴,改名為建康,是東晉京城,以此城為都。
  • 南北朝時期,宋朝齊朝梁朝陳朝皆以此城為都。南朝四朝首都,加之東吳、東晉首都,所以南京亦稱六朝古都
  • 六朝以後為南唐國都。
  • 楊吳大和「五年(933),建都金陵」,楊吳政權建立,以南京為其首都。 937年,徐知誥,建齊國,「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楊溥把皇位讓給徐知誥,結束了南京作為楊吳政權都城的四年歷史。
  • 南宋(1129-1138年為實際首都),建炎三年(1129)——紹興八年(1138),建康(今江蘇南京)是南宋朝廷事實上的首都。紹興八年(1138)正月,趙構離開建康(今南京),定都臨安「今杭州」,但依然將建康(今南京)作為南宋王朝的「留都」,一直到南宋滅亡,南京還是南宋的留都。成為留都的南京,依然得到很多人青睞,陸游和辛棄疾就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遷都建康。
  • 朱元璋於元朝末年在韓宋政權旗號下起事,小明王韓林兒遇難後,朱以吳王名號於南京繼續抗元,直至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正式以南京明朝的首都。後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亦為南都。中途南京又作為明朝首都幾年,後又遷到北京,至南明弘光政權再次成為首都。
  • 太平天國時期改為天京,為太平天國的首都。
  •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建立中華民國,定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 此外,中古時代短暫出現的政權桓楚侯漢輔宋皆建都南京。

隨着1912年北洋政府的建立,由南京遷都北京。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勝利後,復定都南京。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陪都重慶為臨時首都。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1949年蔣中正領導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台北市成為實際的中華民國首都。中華民國政府傳統上認為南京仍為中華民國理論上的正式首都,但在《中華民國憲法》中沒有明定首都,所以南京並非中華民國的「法定首都」。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總統、行政院長、台北市長等都在公開場合口頭表示過台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2002年起,中華民國所出版之大陸地區地圖已改依現況處理,因而為將南京註記為江蘇省省會。

Remove ads

開封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是中國多個重要王朝的首都。

夏朝時曾建都於此,稱老丘。戰國時期,魏國建都於此,稱「大梁」,冶鐵業發達,十分繁榮。後歷經黃河水患和戰亂,幾乎淪為廢墟,極度衰敗。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開封地理條件非常適宜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一統天下的基礎,先後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國都。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終於統一中國本部。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再次走向繁榮,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開封被金國佔領,繼續被金朝定為都城。蒙古滅金之後,成為河南省州府。明朝初年曾被明太祖朱元璋暫定都城,史稱「北京」,和「南京」相對。

  • 明朝顧炎武《歷代宅京記》記載開封曾為五代時梁、晉、漢、周四朝及北宋和金兩朝共六朝之國都
  • 清朝周城所撰《宋東京考》記述,開封為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六朝故都
  • 當代知名學者譚其驤院士為《中國七大古都》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提到「戰國時代魏及五代時的梁、晉、漢、周、北宋和金七朝建都開封」
  • 近年來有學者考證,如算上開封明初的「北京」陪都身份,及金人攻破東京後先後建立的「大齊」和「大楚」以及元朝末年韓宋等政權的話,開封可謂是「十朝都會」了。

北京

北京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杭州

杭州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之首都。金朝滅北宋後,皇族趙構逃往南方,令當時稱為臨安的杭州成為南宋都城。

安陽

古稱、又稱,七朝古都,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以世界文化遺產殷墟而聞名,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上古三皇五帝時代,顓頊帝嚳兩位帝王在安陽境內建都。殷商後期為都城,現商都城遺址被稱作殷墟。漢末以後,鄴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都城。北周時,鄴城被焚毀,南遷至安陽城。從此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

鄭州

鄭州傳說為黃帝的故都。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的兒子建都於陽城,即鄭州。鄭州有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遺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鄭州為商朝亳都。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周武王將其弟管叔鮮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裏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春秋戰國時期,新鄭曾先後作為鄭國韓國的國都長達500年之久。鄭州現為河南省省會,也是中原地區第一大城市。

大同

大同有2300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遠在10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許家窯人就在大同這塊土地上勞動繁衍生息。大同自古就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必爭的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西漢平城縣(因其地為戰略要地,兵家必爭,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為代國都城,代國漢帝國最北方的諸侯國魏晉南北朝之際為中國北方各民族大動亂、大遷移的年代。

此時的大同,卻因此而繁榮昌盛起來。鮮卑族先建立代國以平城為代國南都,後建立北魏王朝,公元398年魏道武帝拓跋圭定都平城,從此中國進入了南北朝對峙時期。此時大同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五代時期中國又一次進入大分裂狀態大同稱作雲州,並成為初的西京(陪都),這時的大同又一次成為中國北方發達的中心地區,而且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城市。

成都

成都先後為古蜀成家蜀漢成漢譙蜀前蜀後蜀李蜀大西等政權的都城。

其他首都和首府

除了十大古都之外,還有許多城市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某國家或割據政權的都城。

華北

東北

華東

Thumb
福州市博物館陳列的「福州五次建都表」

中南

西南

西北

內蒙古

媒體影音

視頻圖示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的新聞記錄影片。(7.19 MBoggTheora檔案格式)



無法正常觀看視訊?請參見媒體幫助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