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

中国江西省山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庐山map

廬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同時還是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文明旅遊風景區、世界名山大會的發起者。廬山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脈[1],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要的遊覽目的地。

事实速览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
廬山國家公園
世界遺產
Thumb
霧中廬山
官方名稱Lushan National Park(英語)
Parc national de Lushan(法語)
位置 中國江西省九江市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文化:(ii)(iii)(iv)(vi)
參考編碼778
登錄年份1996年(第20屆會議
面積30200公頃
緩衝區50000公頃
網站UNESCO的記錄(英語)
座標29°34′21″N 115°58′24″E
Thumb
Thumb
廬山
廬山在中國的位置
关闭
事实速览 正體字, 簡化字 ...
廬山
正體字 廬山
簡化字 庐山
字面意思有房子的山
漢語別稱㈠
正體字 匡廬
簡化字 匡庐
漢語別稱㈡
正體字 匡山
簡化字 匡山
关闭

廬山位於長江的南岸,鄱陽湖平原的北部,鄱陽湖西北岸,以「雄」、「奇」、「險」、「秀」聞名[2],被稱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的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瀑布飛流直下,雲霧變幻無常,景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夏季氣溫比山下低10攝氏度左右,為中國知名避暑勝地之一。

廬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認為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自東晉以來,中國歷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過重要的歷史印跡,歌詠廬山的詩歌辭賦有4000多首。對廬山產生較大影響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馬遷陶淵明王羲之慧遠等;唐宋時期的白居易李白蘇東坡朱熹等;近現代的政治人物蔣介石毛澤東等。

廬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非常大,堪稱中國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等西方國家曾在此大興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築,形成了今日牯嶺鎮的雛形。北伐戰爭結束後,這裡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夏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上山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商討共同抗日事宜[3]。1937年7月,蔣介石發表對日宣戰的廬山談話,中國開始全面抗戰。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三次在此主持大會,即著名的「廬山會議」。

名稱

「廬山」一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史記》,此前未見有文字記錄,但山名淵源存在多種說法,有民間傳說,也有史料考究。[4][5]

「廬山」名稱的三種傳說:一種是在中國周朝時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廬山學道求仙,周朝國君獲悉此事後,邀其出山輔政,匡俗並未應允,而是潛入深山不知所蹤。後來,人們相傳其已成,並將其居所稱為「神仙之廬」,「廬山」因此得名。第二種傳說也與是周朝有關,當時有個叫方輔的人同老子一道騎白驢進山煉丹,並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廬一座,也即「人去廬存」,故名「廬山」。第三種傳說又與前面提及的匡俗相關,而時間卻發生在漢代初期。相傳匡俗的父親在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期間不幸離世,朝廷為表彰其功績,封其子匡俗為越廬君。由於匡俗酷愛道術,不願做「越廬君」這個官,故棄官修道,「廬山」也因之得名。[4][5]另據《廬山志》載:春秋時的老子與一位叫方輔的道人同來游山,於山中留下修煉之廬,故曰「廬山」。[6]

有研究資料認為,山名源於其山勢輪廓,因為在平坦的鄱陽湖平原上,山體恰似「茅廬」。《詩經·小雅·信南山》有一詩句「中田有廬」[7],此為對山的形狀的描述。晉朝孫放的《廬山賦》「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之原」,與詩經中的「中田有廬」意思相近。因此,「廬山」一名的來歷與山體特徵相關。還有人認為,山名源於中國古代的「廬子國」。據《國語·楚語》記載,廬山所在位置在戰國時稱「廬邑」,因楚王曾到訪過廬邑,該地名氣漸大,故而廬邑地域內的這座獨特的高山,就被稱之為「廬山」。[4][5]

公元前126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游山後,在其著述《史記·河渠書》中有「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的句子,這是「廬山」之名第一次見諸於文字記錄,也是最早的記錄,一直沿用至今。[4][5]

歷史

Thumb
陶淵明曾於廬山隱居,並作《歸去來兮辭》

古代早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廬山先後歸屬楚國境內的廬子國、廬邑,六國統一後,屬九江郡。公元前201年,歸屬豫章郡,漢文帝時再屬廬江國。公元前126年,司馬遷游山,他在《史記》中記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廬山」一名始有文字記載。公元前122年的漢武帝時,廬山屬豫章郡柴桑縣,221年孫權將柴桑縣劃歸武昌郡後屬武昌郡,至291年西晉惠帝置江州時又屬江州潯陽郡柴桑縣。367年,西林寺建成,慧遠任寺院住持。405年,陶淵明於山中隱居,作《歸去來兮辭》。412年,高僧慧遠於山中逝世。467年,陸修靜上山修道,住太虛觀。483年,祥符觀於紫霄峰麓建成,之後,棲賢寺和先天觀(景德觀)也分別於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興盛。[8][9]

隋唐

589年,後,將柴桑縣改稱尋陽縣,廬山屬尋陽縣,南唐時又歸屬德化縣。683年,白鶴觀於五老峰下建成。742年,為紀念傳說中的仙人框俗,山中興建了廣福觀(或稱「匡群廟」)。750年,高僧鑒真至東林寺,為志恩禪師授戒。756年,詩人李白由安徽宣城來到山上,著有《望廬山瀑布》等詩歌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795年,李渤隱居山中,養白鹿自娛,其居所即今之白鹿洞書院。815年,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並在北爐下築草堂。821年,李渤任江州刺史時再次登山,並在次年築九江甘棠湖堤的同時,將山麓的白鹿洞進行擴建,請智常禪師主持棲賢寺。880年,受高駢之亂波及,白居易之文集及慧遠的《廬山集》混亂中被毀。937年,南唐人升元在白鹿洞購地辦學,是謂稱廬山學。951年,南唐李璟稱帝前,斥銀萬兩在山上購地築讀書台,後下詔建西林寺塔。[8][9]

宋至清

1008年,白鹿洞書院擴建,師生總數空前壯大,並改白鶴觀為承天觀。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先後游山。1070年,《廬山記》及《續廬山記》問世。1072年,周敦頤隱居蓮花峰,於自己居所內著書講學。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蘇轍蘇東坡黃庭堅陸續於山中停留、觀光。1129年,兵進犯南宋,廬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陸游兩度到訪廬山。1179年,朱熹任南康軍,重建白鹿洞書院。1181年,陸九淵來白鹿洞書院講學。1182年,朱熹撥錢三十萬建白鹿洞書院之禮堅殿。1191年,山上的三疊泉開始為世人所知。1208年,擴建濂溪書院,《廬山列傳》及《廬山舊志》先後問世。1324年,《廬山人物藝文志》二卷問世。1351年,白鹿洞書院遭兵火毀壞。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於兵火。1360年,陳友諒稱帝江州,與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陽湖地區長期對峙。[8][9]

洪武年間,廬山獲封為「岳」,遂與五嶽並列。1411年起,東至五老峰,南至白雲峰,西至馬鞍山,經至講經台,被設為禁山,清朝沿用。1436年,白鹿洞書院獲重建,至1497年書院諸生逾500人。1573年後,黃龍寺、千佛寺、雲中寺、青蓮寺等建成啟用。 1579年,明神宗下詔毀天下書院,白鹿洞書院也未能倖免,但數年後得以復辦。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軍焚掠江州,廬山同遭破壞。1668年,吳煒撰所撰的《廬山志》十五卷問世。1674年,白鹿洞書院學田遭官府清理,書院規模因之萎縮。1804年,舒天香游匡廬,佛手岩在此前後被改稱仙人洞。1834年,江北遭災,圓通寺為災民提供居所。1853年-1856年,太平軍與湘軍在九江地區激戰,秀峰、西林、棲賢、圓通等寺廟遭兵火毀壞。[8][9]

近代牯嶺的建設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廷被迫將九江列為對外通商口岸,促使大批西方冒險家來九江營商[10]。1884年,商強占廬山九峰寺避暑,開外人占山之先河。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廬山。1885年,他通過賄賂清政府九江道台官員,成功租到牯牛嶺的4500畝土地。基於外國人的緣由,他與山民因土地問題持續了數年紛爭,土地使用嚴重受阻[10]。1895年,大清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李德立乘勢藉助英國政府之手再次強租牯牛嶺土地,並順利獲得租期為999年[10]的官方租約。[8][9] 得到土地後,他聘請了英國工程師甘約翰和德國工程師李博得與自己合作,成立牯嶺公司,開始對牯嶺進行規劃和建設[11]。他們首先將上山道路進行改造、擴建,將原來簡易的樵道修成登山石階;同時將所租的大片土地劃分成小塊,規定地塊用途但不限建築風格,並通過各種方式向全世界發布售地廣告,引來大量西方人上山購地、建房,牯嶺大規模的別墅建設由此展開[11]。截至1927年,已建成別墅560餘棟[11]

在李德立經營牯嶺期間,1908年成立了廬山設清丈局;1914年,天主教江西北境代牧區的法國籍主教樊體愛強租狗頭石地區,遭海會寺僧抗議;1919年,俄羅斯五洲銀行在牯嶺成立。由於李德立在牯嶺開發、建設中的巨大作用,被稱為「改變廬山命運的人[11]」。1929年,他被英國政府委以重用赴任英殖民地新西蘭[8][9][11]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Thumb
1937年7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廬山發表對日作戰演講
Thumb
傳習學會大樓(現稱廬山大廈,中共廬山會議曾在此開幕)

1924年,國民政府收回俄國的蘆林租地,將廬山列為避暑遊覽地,1927年成立廬山管理局,隸屬九江市,並收回租借地的警察行政權。[12]

中華民國政府的首都設於南京,夏季異常炎熱,是中國四大火爐之一。廬山處長江南岸,江輪一夜便可達南京,交通非常便利。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將廬山設為「夏都」,每當炎熱的夏季來臨,政府的黨、政、軍要員就會匯集於廬山處理國務。作為夏都的廬山,在中國現代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1931年2月,國民黨高層發生內訌,蔣介石、胡漢民矛盾激化,胡遭蔣軟禁。支持胡的國民黨粵派首領孫科決定刺殺蔣,並密令被稱為「江淮大俠」的王亞樵實施刺殺行動。1931年6月,王得知此時的蔣已進駐廬山,遂命華克之、陳成、劉剛組成3人行刺小組。他們將行刺武器藏於金華火腿之內,喬裝後攜「火腿」順利通過登山道上軍事關卡的檢查,到達牯嶺後伺機行刺。由於陳成他們在山上對包裝槍支的火腿處置不當,被蔣介石侍衛發現。衛兵懷疑火腿內部有藏匿槍械的痕跡,蔣的安保措施因此被加強,行刺難度加大。6月14日,小組成員陳成終於捕獲一刺殺機會,準備朝在太乙村小道上散步的蔣介石開槍,蔣衛兵發覺後迅速護衛,陳連發兩槍均未擊中目標,後遭衛兵亂槍射死。刺殺未遂事件後,蔣密令國民黨軍統局長戴笠從速偵辦此案。戴笠雖知王亞樵可能是幕後主使人,但終因缺乏證據,無法將他正法。[13]1932年夏,國民政府在廬山召開過多次重要的政治、軍事會議;1933年夏,政府又在廬山開辦軍官訓練營,籌備圍剿中共紅軍的軍事部署;1935年,英國在牯牛嶺的租借地被收回。1937年興建傳習學舍,即現在的廬山大廈,同年7月蔣介石在此發表「對盧溝橋事件之表示」演講,即《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史稱「最後關頭講話」[14],他認為「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從此,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時期。

1938年,廬山被日軍圍困,國軍留守部隊與之相持九個月,後人稱之為「廬山保衛戰」。期間歸宗寺等多處名勝古蹟遭日軍炮擊,損毀嚴重。1938年7月,九江被日軍占領後,防衛九江的部分中國軍隊被迫撤上廬山,而日軍則將廬山團團包圍,使之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孤山」。當時廬山山上共有國民黨守軍兩個團,武器裝備不及日軍。1938年7月30日,日軍向廬山發起第一次軍事進攻,遭到國軍保安3團的猛烈反擊,攻山日軍出現較大傷亡,廬山得以保住。面對難以攻克的廬山,日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調集重兵,加強了對廬山的空中打擊,山上的守軍工事遭到飛機轟炸,損失慘重。武漢保衛戰結束後,由於國軍大部隊撤往西南地區,廬山守軍與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孤軍」。面對被中國頑強把守的廬山,岡村寧次從武漢抽調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決定對廬山發起最後進攻。1939年2月起,日軍攻勢加大,攻勢非常猛烈,山上守軍則組成敢死隊抵抗日軍的進攻。由於日軍攻勢強大,至1939年3月底,中國軍隊損失過半,守軍餘部突圍轉移。[15][16]1939年4月18日,日軍占領牯牛嶺。

1946年,江西省政府在廬山舉辦「暑期學術講習會」,創辦廬山中學。1947年4月16日,牯牛嶺街市遭遇大火,損失嚴重。1949年5月18日,廬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8][9]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牯嶺成立廬山管理局管理廬山。1952年10月,江西省政府組織建設北登山公路,1953年8月建成通車,客流猛增[17]。1954年和1956年,蘆林水庫和大王峰水庫相繼建成,是為廬山的飲用水源和供電設施。1959年,中共中央在此召開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召開中央工作會議,1970年又召開九屆二中全會。1971年,山南登山公路建成通車[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9年、1961年和1970年,廬山又先後三次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八屆八中全會,引發了中共歷史上著名的之爭,結果彭德懷被打倒;1961年8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再次在廬山召開大會,會議確切稱謂不詳,媒體多稱其為第二次廬山會議或中央工作會議,主要議題是糧食、幹部輪訓、工業企業管理等;1970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在廬山召開重要會議,即九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發言成為這次會議的焦點。這三次會議合稱廬山會議,是中共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突顯當時廬山的政治中心地位。[18]

1980年,電影《廬山戀》在全國的公映,廬山旅遊迅速發展[19]。1982年,廬山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成立。1991年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和「度假休閒旅遊勝地」[20]。1994年,廬山被中國建設部評為「衛生管理達標風景名勝區」。1996初,景區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經闢為「霞衢」遊覽山道。1996年12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核准廬山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景區旅遊業進一步升溫;2002年2月13日,該組織又將廬山核定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使其在旅遊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2006年11月,景區管理局決定大幅提高進山門票價格,引發激烈辯論。[8][9]2009年9月,發起召開「世界名山大會」和成立「世界名山協會」,向全世界推介旅遊資源[21]

2009年10月,廬山景區聯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和九江市人民政府,發起以「友誼、合作、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名山大會」,共有10個國家的12座名山機構代表與會。此次大會受到全球關注,有17個國家、地區的85家媒體參與了大會報道。會議發表了《廬山宣言》,決定成立世界名山協會,協會永久性總部所設於廬山。大會期間,廬山參與了多項國際活動,如:與美國胡德山、南非桌山、德國貝爾吉施·奧登瓦爾德世界地質公園、澳大利亞卡納文科·甘比爾山和巴西阿拉里皮山等五座世界名山締結為為友好景區[22];受贈德國貝爾吉施·奧登瓦爾德世界地質公園的「席勒頭像友誼石」[23]。2011年6月,世界名山協會在廬山召開「區域秘書長會議」,主要議題為檢查協會網站設計、會刊製作進展,制定標準化環保手冊、第三屆世界名山大會議程、發展會員、製作「名山護照」等。[21][24]

地理

廬山聳峙於長江南岸和鄱陽湖畔,西側山麓為京九鐵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面積282平方公里,而整個廬山風景區總面積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圍保護帶。山體四周懸崖峭壁,氣勢巍峨雄奇,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頂牯嶺一帶是寬淺的谷地(主要有東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風光秀麗。山區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達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山間經常雲霧瀰漫,宋代詩人蘇東坡形容這種景象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5]」。廬山與莫干山北戴河雞公山並列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25]

地質

廬山在地質構造上為斷塊結構,山體呈地壘式,地貌特徵呈現多樣化,廣布湖泊、河流、峰巒、坡地,第四紀冰川的地貌特徵十分明顯,被稱為「世界地質公園」。山體發育早於10億年,經過了一系列的地質事件,如震旦紀的地質變遷,呂梁造山運動、白堊紀的燕山造山運動和2,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山體區域成為斷塊狀崛起。及至300-10,000年前,山體在第四紀冰川期強烈上升,大量斷裂構造演變成山峰。在周圍地勢下之時,山體則相對上升,低洼盆地區域逐步發育成鄱陽湖。褶皺是北部山地的主要地質構造,褶皺運動促成谷、嶺地貌的形成。整個山體廣布斷層崖、寬谷和峽谷,外圍則有階地和谷階發育。廬山的錯層塊狀構造促使山體形成許多奇峰、峻岭,形態多樣。[26][27]

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學者並不承認廬山為第四紀冰川造就,但這一說法遭到當時的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否定。1931年,李四光等中國科學家經過地質考察,列舉了山中存在的大量冰川遺蹟,正式確認其地貌特徵為第四紀冰川「雕琢」而成,進而確定中國第四紀冰川的誕生地在廬山。山中現仍存有典型的冰川遺蹟,如冰斗、冰窖、「U」形谷等。廬山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徵,再加之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地質遺址,是其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因素。[26][27]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批准廬山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6]

廬山地處中國「郯-廬地震帶」的延伸線上,屬於地震易發區。[來源請求]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縣和瑞昌市之間發生里氏規模5.7地震,廬山離震中約30公里,震感非常強烈,但未見任何傷亡和財產損失報道。這次地震對廬山的旅遊業產生較大影響。[28]

山峰

廬山的山峰達90餘座(也有說170餘座的[29]),知名的山峰有漢陽峰五老峰、秀峰等。漢陽峰也稱大漢陽峰,地處山南,距牯嶺約14千米,因傳站立山頂可觀漢陽燈火,故名「漢陽峰」。漢陽峰山體雄偉、高峻,海拔1,474米,為廬山之巔。山頂有一供遊客觀景的漢陽台、「大漢陽峰」石碑及清代詩人王以敏的題詩楹聯。晴空麗日,廬山全景、鄱陽湖、九江市和長江盡收眼底。漢陽峰的東北方是著名的五老峰,因遠看酷似五位老者坐立狀而得名。五老峰海拔1436米,山體高大、險峻,為廬山山峰之奇觀,唐代詩人李白形容它為「青天削出金芙蓉」。秀峰是廬山諸山峰的合稱,包括香爐峰、獅子峰、雙劍峰等,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詩句寫的就是秀峰景色。[30][31]

氣候

廬山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山上牯嶺的年平均氣溫約11.6℃,較同緯度的平原地區低5-6℃[32],最熱月7月的平均溫度為22.2℃,極端最高氣溫32.0℃(1966年8月10日),比山下的九江市和星子縣低得多,這也使廬山在炎熱的夏季有「涼島」之稱,成為中國知名的避暑風景區。廬山的冬季較為漫長,比山下要長2個月左右,常有大雪天氣,溫度很低,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0.3℃,極端最低氣溫-16.8℃(1970年1月5日)[32][33]。由於廬山植物茂密,蒸騰強大,加之山上溫度低、濕度大,經常出現雲霧和大風天氣,雲霧日年均200天,大風日為100天。[32]

更多信息 廬山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廬山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9.4
(66.9)
20.5
(68.9)
24.6
(76.3)
26.4
(79.5)
28.1
(82.6)
29.3
(84.7)
31.8
(89.2)
31.8
(89.2)
30.2
(86.4)
28.5
(83.3)
25.1
(77.2)
18.9
(66.0)
31.8
(89.2)
平均高溫 °C(°F) 4.5
(40.1)
6.2
(43.2)
10.2
(50.4)
16.0
(60.8)
20.2
(68.4)
22.9
(73.2)
25.9
(78.6)
25.2
(77.4)
21.4
(70.5)
16.9
(62.4)
12.1
(53.8)
7.2
(45.0)
15.7
(60.3)
日均氣溫 °C(°F) 0.5
(32.9)
2.2
(36.0)
6.0
(42.8)
11.9
(53.4)
16.4
(61.5)
19.6
(67.3)
22.5
(72.5)
21.7
(71.1)
17.9
(64.2)
13.1
(55.6)
8.1
(46.6)
3.0
(37.4)
11.9
(53.4)
平均低溫 °C(°F) −2.5
(27.5)
−0.8
(30.6)
2.7
(36.9)
8.6
(47.5)
13.5
(56.3)
17.1
(62.8)
20.2
(68.4)
19.4
(66.9)
15.5
(59.9)
10.3
(50.5)
5.1
(41.2)
−0.2
(31.6)
9.1
(48.3)
歷史最低溫 °C(°F) −13.6
(7.5)
−11.6
(11.1)
−10.4
(13.3)
−5.1
(22.8)
1.6
(34.9)
5.8
(42.4)
11.9
(53.4)
12.8
(55.0)
6.5
(43.7)
−2.4
(27.7)
−9.9
(14.2)
−16.7
(1.9)
−16.7
(1.9)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80.8
(3.18)
96.7
(3.81)
155.3
(6.11)
216.7
(8.53)
253.9
(10.00)
291.3
(11.47)
257.1
(10.12)
258.9
(10.19)
170.0
(6.69)
105.0
(4.13)
88.7
(3.49)
49.5
(1.95)
2,023.9
(79.67)
平均相對濕度(%) 72 77 78 78 79 84 83 85 84 76 67 63 77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关闭

水文

Thumb
山上飲用水源之一:蘆林湖

廬山處於長江流域的鄱陽湖水系,山中雖無大江、大河,但溪水及地下水非常發達,溝壑山澗中分布着大量瀑布,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激流瀑布,這些瀑布又各具特色。主要瀑布有三疊泉瀑布、開先瀑布、石門澗瀑布等。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唐代詩人李白曾以詩句將其描述為「飛流直下三千尺」。山中雨水充沛,年降水量2,068.1 毫米,多集中在5-7月(近年均值[32])。蘆林湖為廬山最大的湖泊,海拔1,040米,系1954年築壩蓄水建成的一座人工水庫,面積9萬平方米,蓄水120萬立方米,是山上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34][35]

植物

廬山的土壤以紅壤為主,另有山地黃壤、山地棕色林地和高山草甸,且呈垂直分布。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400—1200米之間為黃壤和棕壤,1000米以上為山地棕壤和甸。[36]

Thumb
山中植被

山中自然條件複雜多變,隨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垂直分布,植物的垂直特徵非常明顯,物種呈現異常的多樣性,不乏古老樹種,如:鵝掌楸、擦木、大血藤等。由山麓到山頂分別生長着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兩者混交林,共有210科、735屬、1720種,分為溫帶熱帶亞熱帶東亞北美和中國7個類型。植物分布的空間特徵是:面積最廣的常綠闊葉林分布於海拔600-700米以下;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位於海拔600-1,000米,是常綠闊葉林與落葉林的過渡地帶;落葉闊葉林位處1,000-1,300米,獨特樹種有山日本柳杉日本扁柏等;針葉林生長於海拔1,300米以上,代表樹種是黃山松。1934年建有廬山植物園,現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占地300公頃,種植由3,400餘種植物,與世界上60多個園家近300個單位建立了植物研究互助合作關係。[37]

動物

由於山中生態環境多樣,動物種類也呈現多樣性,被稱為昆蟲的天堂,有原尾目鱗翅目鞘翅目等28目163科2,000餘種,如紅天蛾、直帶黃脈天蛾、廬山鈴釣蛾等。槭細錘角葉蜂、卡氏蹦蝗、寬尾鳳蝶、點尾尺蛾等為山上的特有昆蟲。鳥類有鵜形目鸛形目雁形目鷗形目鴿形目等,共16目42科170餘種。東南麓為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棲息着各種水禽候鳥,共15目37科148種,尤以類最為典型。山上的獸類有食蟲目翼手目鱗甲目等7目14科37種,爬行類有3目10科33種,代表動物有大鯢棘胸蛙蠑螈等。山中魚類有石、紋魚等,其中石魚為這裡知名的菜餚。[38][39]

交通

對外交通

廬山對外交通呈立體化,航空、長江水路、鐵路、公路俱全,交通非常便利。廬山西麓有九江廬山機場,山南60千米處有昌北國際機場,這兩個機場航點可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中國許多大中城市。京九鐵路武九鐵路合九鐵路銅九鐵路之旅客列車在廬山山麓(沙河站)或九江市停靠,可直通北京、廣州、武漢等大城市。長江水路是廬山最古老的對外交通線,江輪往西可達武漢、重慶,向東可抵南京、上海。廬山山麓有三條國家幹線高速公路穿越,一條是杭瑞高速(杭州─九江─瑞麗,國家幹線編號G45),第二條是大廣高速(大慶─廬山─廣州,國家幹線編號G56),第三條是福銀高速(福州─廬山─銀川,國家幹線編號G70)。[40][41]

廬山山上(牯嶺)至山下交通站點里程:九江港客運碼頭38千米;九江廬山機場40千米;九江火車站34千米;廬山(沙河)火車站38千米。[41]

山道

廬山在首條登山公路建成之前,只有簡易的山路,登山非常艱難。1895年,英國商人李德立在廬山進行房地產開發,並斥資將原有樵道拓建為登山石階,這是一條正式的登山道。山道以山麓的蓮花洞為起點,經竹林窠、剪刀峽、窯窪,終抵牯嶺。由於山道攀登非常費力,體力不支者難以攀登,故這條山道又名「好漢坡」。1930年代,國民政府將廬山定為夏都,物資需求大增,這些物資大都經此道運達。中國抗戰勝利後,上山人數急劇攀升,山道進入鼎盛時期,有資料顯示,大量的人流造就了火爆的山道經濟,光為遊人登山服務的轎夫最多時達2000多人。[42][43]

在登山公路修成以前,人員上山和物資運輸完全靠人力。普通人多為步行上山,而達官貴人,如政府官員、軍閥、富商、外國人等多乘登山。乘轎者一般在蓮花洞上轎,正常情況下每轎配轎工四名,肥胖體重者須六名。為能迅速上山,「貴人」多用八名轎夫輪流換抬。民國期間,在山道靠抬轎謀生的轎夫達數千人。1937年,國民政府為規範轎夫管理,控制人數過濫現象,實施轎夫考核機制,對合格者進行編號,核發專用背心和抬轎證件。據資料顯示,當時的轎夫按組劃分,有組長39人、「正式」轎夫2041人,另有專門負責運輸物資的挑工443人[44]。一些高官、外國人、山上的商業機構還擁有自己的轎夫和挑工。[44]

雖然現代公路已通達牯嶺,但在山上需要人力才能到達的景點路段,以轎夫為職業的人群依然存在,生活非常艱苦。據中國媒體報道,在山上的某一景點路段,轎夫一天跑兩趟,單趟轎資60元人民幣[45],轎夫管理公司抽走其中的六成,轎夫得四成,收入只能維持開支,如遇惡劣天氣造成遊人銳減則會收不抵支。[45][46]

公路

1945年後,廬山的人員、物資往來頻繁,山道的運輸能力十分有限,為解決廬山的交通問題,中華民國政府擬修建登山公路,曾多次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勘測地形,並聘請德國設計師設計登山公路方案,終因工程艱巨、資金匱乏而擱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廬山,着手修建登山公路。1951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江西省廬山登山公路修建委員會」,1952年10月正式開建,1953年8月建成通車。公路由九江市威家鎮直達牯嶺,全長24公里,沙石路面,路基寬7.5米,行車路面4米,造價323萬元人民幣。由於公路位於廬山北面,稱北山公路,它是廬山歷史上的首條公路。1970年10月,廬山第二條登山公路—南山登山公路開工,1971年7月5日建成通車,從此由南昌上廬山不必繞道九江,縮短行車里程30餘公里。1980年起至2000年,登山公路經過數次大修改造,路面被拓寬,將原沙石路面翻新為混凝土瀝青路面。2005年1月,全長64公里的環南山公路建成通車,使得山上景區與山下景區實現了貫通。[42][43]

文化

Thumb
宋代繪畫《虎溪三笑圖》(局部):畫中描繪慧遠陸修靜陶淵明相聚廬山的情形,象徵三家和睦相處(畫的中央人物為慧遠,其左右兩側分別為陸修靜和陶淵明)[47]

廬山在中國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據極其重要的獨特地位,自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山名寫進《史記》後,歷代無數文人墨客,如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等都曾來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詩詞、400多處摩崖題刻和難以計數的書畫作品,享有「文國詩山」的雅號,成為中國山水詩和山水畫的發祥地。[48]

廬山佛教和道教卻異常活躍,也不乏頂級禪師和高深道人,如佛教大師慧遠和道教大師陸修靜。歷史上,山中曾有佛教寺廟360座,道教道觀200餘處。宗教生活貫穿着廬山歷史發展的始終,對世人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李德立等許多西方人在牯嶺租地,建造了大量的別墅、教堂,將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帶到山上,到20世紀初,牯嶺已經匯集了二十餘國的數千名基督教傳教士。今天,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在廬山各有一席之地。

胡適曾在游廬山後寫道:「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49]精闢地道出廬山重要的文化價值。

佛教的「中國化」

Thumb
東林寺是廬山的佛教中心

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東林寺首創淨土宗,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廬山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場所就是東林寺,該寺於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遠聯手興建。東林寺建成後,山中的佛教影響力逐步提高,並發展成全國八大道場之一,曾一度被稱為中國佛教的第二中心[50]

中國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淵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權、蘇軾等,都曾慕名到訪東林寺,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佛教文化也因此名聲大振,出現「鐘聲長鳴,香煙繚繞」的昌盛景象。太平天國戰爭以前,廬山一直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鼎盛時寺廟多達三百多處。時至今日,東林寺內的「唐經幢」、「護法力士」、「柳公權東林寺殘碑」、「李北海東林寺殘碑」、「王陽明游東林寺碑」等寺廟設施仍有留存。[9][51]

道教

據《廬山記》載:傳說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結茅廬於鄱陽湖邊的大山上修道,後來匡俗仙去,其修煉之所被人們稱為「仙之廬」。正是基於這種傳說,廬山成為後人修道的理想場所[6]。南朝時期,著名道士陸修靜到廬山布道,廬山道教發展迅速,呈現佛、道共榮的現象。唐咸通年間,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劍術,又游歸宗寺與九天使者廟。有《題歸宗寺壁》詩:「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後隱居廬山仙人洞修煉成仙。公元1071年,周敦頤知南康軍,後隱居廬山蓮花峰下,得陳摶《無極圖》,推演而成《太極圖說》。仙人洞是廬山道教的核心場所,留存的道教遺蹟十分明顯,成為遊客遊覽廬山的必到景點之一。[9][51]

理學中心

Thumb
白鹿洞書院

廬山重要的理學中心有兩處,一處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講學的蓮花洞,另一處為白鹿洞書院。1072年,周敦頤退休後移居蓮花洞,創辦濂溪書院,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並以蓮之高潔自律,其所著《愛蓮說》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譽為經典名句。周敦頤的學生程顥程頤對他的學說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南宋時期,朱熹以白鹿洞書院為中心,將周敦頤及其弟子的理學思想繼續發揚、完善,成為封建王朝的正統哲學思想,對中國政治、社會影響深遠。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進行擴充,使得廬山的理學地位空間提高,代表着中國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學大趨勢,白鹿洞書院也成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52]

西方宗教及文化

Thumb
廬山天主堂

廬山基督教的興起,當屬英國商人、傳教士李德立的貢獻最大。1886年,李德立從清政府那裡強行租下牯嶺地區的地皮,除興建別墅外,還建起了大量的西式教堂,為西方宗教在廬山傳播創造了條件。基督教傳教士在每年的夏季都會雲集這裡,人數多達數百人。基督教教會的功能很多,涉及到牯嶺事務的方方面面,如宗教、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基督教會的宗教功能有:組織或舉辦討論會、開辦培訓班、或商議教會事宜、傳輸宗教信義、創立學校、醫院和慈善機構。由於基督教非常活躍,影響也逐漸擴大,致使天主教、東正教紛至沓來,之後又有伊斯蘭教、東正教也接踵而至,宗教活動一片興旺。當時牯嶺有教堂13個,教派多達16個。教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廬山的政治產生影響,如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警察。現在的牯嶺仍保存有大量的宗教教堂,成為廬山歷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9][51]

繪畫

Thumb
Thumb
左為繪於12世紀北宋時期(舊題作者為後梁荊浩)的〈匡廬圖〉;右為沈周1467年所繪製的〈廬山高圖〉。

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被認為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畫,是其畫作之「傳神說」在中國畫理論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說也是受到了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思的影響。五代後梁畫家荊浩所繪的《匡廬圖》對山上美景作了盡情渲染,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精品。《匡廬圖》畫法精湛,將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顯現出環抱之勢,很有動感。畫中山巒入雲,瀑布飛瀉,山體的完美形象躍然紙上。《匡廬圖》現已成為中國當代山水畫家極佳的研習範本。明代畫家沈周繪製的《廬山高圖》,以縝密細秀、黑白虛實、墨色濃淡相宜的繪畫技法,描繪出山巒層疊、草木繁茂的傳神意境,屬於國寶級文物,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除古代畫家對廬山的青睞外,也有中國近現代畫家以此山為創作背景,出品了許多傳世佳品,如張大千的《仿沈周廬山高圖》、《廬山圖》等。[53][54][55]

詩詞歌賦

廬山堪稱詩人薈萃之山,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詠山詩篇,數量達四千首之巨。晉代陶淵明(陶潛)一生以此山為背景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身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南朝時期《廬山二女》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56]。唐代詩人李白五次來此游山,留下了《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望廬山瀑布》等14首詩歌,其中的《望廬山瀑布》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詩人白居易在山上築有「廬山草堂」,所撰《廬山草堂記》被後世評為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宋代文學家蘇軾《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則是對山體地貌的形象描述。現代中國政治家、詩人毛澤東所作的《七律-登廬山》中的名句「躍上蔥蘢四百旋」,描繪出山勢的高聳和山道的崎嶇。現在的廬山不時也會舉辦詩詞大賽,營造和傳承山中的文化氛圍。[48][57][58]

《廬山戀》及其影響

Thumb
影劇院外的《廬山戀》廣告牌

廬山戀》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80年拍攝的一部以廬山風景區為外景的電影,導演和男女主角分別是黃祖模、郭凱敏、張瑜[19]。片中主要介紹一名僑居美國的國民黨高幹之女來廬山旅遊時,與一名青年男子(在山上療養的中共高幹之子)邂逅,並彼此產生愛情的故事,結局是兩個年輕人終成眷屬。影片製作完成後,官方對內容進行了嚴格審查,結果順利通過,放映反響熱烈[19]。該片反映出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態度由敵對轉為友善,是一部政治題材電影。不過其中的情愛戲包括吻戲,超過以往的中國電影尺度,形成一大賣點。由於影片的全部外景及內景均在廬山,觀眾除觀賞劇情外,還可欣賞到山中的秀麗景色。從首映日開始,該片每天都在廬山放映,至2002年已放映了6300多場,是世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59][60][61]

1980年以前,景區只接待上山療養的中共各級領導人,不對普通遊客開放,故山上景致外界少有人知曉[19]。《廬山戀》公開放映後,景區知名度迅速升溫,遊客從從四面八方湧來,交通、餐飲、住宿、衛生等服務應接不暇,牯嶺的寧靜被遊客的喧囂取代[19]。大量遊客爭先恐後地去探訪片中主角所停留過的景點,有些人還將攝影棚里完成的片中景色當作山中景點來追逐、尋找,終未覓得其蹤,但廬山的名氣和影響卻因此不斷擴大[19]。1982年,景區為吸引更多的遊客上山遊覽,開闢了一個專門放映《廬山戀》的電影院作為作為常規旅遊項目[19]。《廬山戀》是廬山旅遊業發展的催化劑,景區現今良好的經濟環境與影片放映關係密切[19]

世界文化遺產

廬山景區依據世界文化遺產「C(II)(III)(IV)(VI)」條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6年12月,教科文組織在墨西哥梅里達召開第2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廬山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文名稱確定為「廬山國家公園」,遺產類別為「文化遺產」。廬山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位確立後,在世界的影響力空前擴大。[62]

  • 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廬山的評價詞:

景點

Thumb
峭壁、雲霧、山峰

廬山雖非中國五嶽,但其影響力和遊客人數並不比五嶽遜色,被稱為「匡廬奇秀甲天下」、「神仙之廬」,是集自然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景區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國家5A級風景區」和「全國文明風景區」四種稱號。山上中西合璧的國際文化內涵為中國名山所獨有,慕名到訪的遊客非常多。據媒體報道,2004年上半年,景區遊客總數超40萬,同比創歷史新高;2009年10月的中國國慶黃金周,日均遊客3.5萬人,10月1-7日突破21萬,同比再次刷新歷史新高。如此高的遊客數量,在中國其它名山景區屈指可數。[63][64]

牯嶺

Thumb
牯嶺建築群

牯嶺海拔1167米[65],山上的大量別墅和西式教堂集中於此,是廬山的核心地區。牯嶺原名叫「牯牛嶺」,由於這裡氣候涼爽,居住舒適,西方人就直接將英文表達涼爽的詞「cooling」來命名自己所居住的地域,而音譯成漢字就是「牯嶺」,從此「牯嶺」名稱沿用至今。由於海拔較高,霧氣常年飄逸,牯嶺被稱為「雲中街市」或「雲中山城」。1895年,英國商人李德立在牯嶺租地大規模興建別墅和教堂,吸引大量西方人士進入廬山,山上的人文氣息驟增,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在內的各類教派宗教活動非常活躍。[66]牯嶺分布着許多西洋特色的別墅和教堂,外形式樣、建築風格差異非常大,被稱為「萬國建築[67]」,這在中國其它地方非常少見。由於別墅主人來自不同國家,山上居民也呈現「萬國化」,居民國籍幾乎涵蓋所有西方國家,如歐洲英國丹麥法國德國荷蘭俄國瑞典芬蘭挪威意大利比利時葡萄牙希臘奧地利捷克美洲美國加拿大亞洲日本。他們擁有自己的教堂、自己的學校和自己的醫院,甚至還擁有自己的銀行和警察。1930年代,外國人在牯嶺的租借地被中華民國政府收回,人口的「萬國」現象趨淡。[68][69][70][71]

昔日牯嶺建築多以山間別墅形式分布,各別墅之間只有小徑相連,沒有傳統意義的市鎮街市。1953年起,廬山管理部門對牯嶺進行了多次改造,修建了街心公園,將石板路改建為瀝青路,機動車道也被拓寬。中國改革開放後,沿街許多商業企業被轉包給私人經營。由於政府部門對各私營業主缺乏有效監督和管理,沿街商業門面裝飾坡顯混亂,牯嶺故有的西洋風格遭致破壞。為還原歐美風情特色,當局對街面及建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改造完成後,牯嶺街道面貌和老舊別墅重新再現出20世紀初的歐美風情,成為遊客必到一處著名遊覽景點。[71][72]景區還將原有的名人別墅改造成酒店對外接待遊客,但住宿價格很高,如「小平1號別墅」和「蔣經國別墅」的掛牌門市價分別為10800元和28880元。

現在牯嶺是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的一個鎮級行政區,有配套的市鎮設施和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鎮區範圍東起三疊泉,南至漢陽峰,西以鐵船峰和石門澗為界,南至小天池和大寨,總面積46.6平方千米。全鎮有3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1.2萬[73]

廬山別墅

廬山別墅大部分位於牯嶺,現存的幾百棟老別墅,由18個國家[74]的業主共同打造,幾乎是清一色的歐美風格,各具特色。別墅的建設與布局尊重山區的原生態,業主只在略微平整的地塊建房,大面積的斜坡、空地則種植花木、建造草坪,整體環境頗具詩情畫意,這也正是西方人追求的「桃花園」式的居住意境。[74]別墅結構一般為1-2層的獨棟小樓,面積介乎100-300平方米[74],大多數建築頂部以紅色為主,牆體是未經打磨的石塊,各別墅的整體建築風格與原別墅主人所在國的文化相似。以英國風格建築為例,外觀有寬闊的拱門迴廊、精緻的木結構拱門和老虎窗,庭院種植有銀杏、玉蘭、金錢松等多種花木,環境清靜優美,凸顯英國人追求的雅致鄉村風情。[74]山上眾多的西式別墅是西方建築文化在廬山的再現,是西方建築師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組合的完美藝術。[74][75][76]

牯嶺的許多高官別墅源於英國傳教士、商人李德立在山上的房地產商業運作。別墅一般為1-2層,多為單體建築。[77]別墅為中國許多政治人物所青睞[78]國民黨共產黨的一些主要高官在牯嶺擁有自己的別墅,如蔣介石、蔣經國陳誠、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林彪陳毅林伯渠葉劍英鄧小平徐向前楊尚昆李先念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韋國清等,甚至當時與共產黨相好的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也有自己的別墅,有人稱這些別墅為高官們的「行宮」。高官別墅以蔣介石在觀音橋和毛澤東在蘆林湖畔的別墅最為出名,前者被後人稱為「中正行宮」,後者為「蘆林1號」。[78][79]

蔣介石在廬山有兩處住所,一處為其夫人宋美齡從外國人手裡購入的私人別墅——美廬,另一處就是國民政府為之建造、被稱為「中正行宮」的觀音橋別墅。「中正行宮」位於地勢險峻、環境優雅的牯嶺觀音橋三峽澗,樓高兩層,1934年由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下令興建。「行宮」外有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種植的兩株柳杉樹,及至今日,當初幼苗已長成高大樹木,成為情侶遊客非常中意的留影景點。

毛澤東在廬山有多個住所,如蔣介石夫婦遺留的美廬,原主人為美國亞丹姆夫人的「175號別墅」及政府建造的「蘆林1號」。「蘆林1號」坐落在蘆林湖畔,為毛澤東在廬山辦公、生活場所之一。別墅於1960年開建,建築面積相當於美廬的5倍[79]。建築物外部非常堅固,可抵禦炮火攻擊,內部設施仿毛澤東的中南海家居樣式設計、建造[79]

美廬是廬山最具代表性的西洋別墅,名稱為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所起。因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毛澤東曾於別墅內生活、工作,別墅主人代表着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體,故其在國內外的影響非常大,參觀者絡繹不絕。該別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含鄱口與龍首崖

Thumb
龍首崖景區

含鄱口龍首崖是廬山兩處知名的自然景觀,為遊客非常青睞的兩處觀光景點。含鄱口海拔1286米,是第四紀冰川沖刷而成的「U」型大峽谷,由高及低俯視鄱陽湖,因其象一張巨型大口暢飲鄱陽湖的湖水,故曰「含鄱口」。含鄱口兩側的上方分別是廬山的漢陽峰和九崎峰,正上方係為觀賞鄱陽湖日出而建的「望鄱亭」。龍首崖實為懸崖峭壁上的一塊巨石,向下落差120丈,崖上長有松樹,是廬山的標誌性景觀之一。[80]

仙人洞

仙人洞又稱「千佛洞」,傳說為八仙之一呂洞賓修煉成仙之所,此前亦傳道教始祖老子也曾於洞中修煉,故曰「仙人洞」。仙人洞為一砂崖岩石洞,系風化和水流長期沖刷而成,民間稱其為「福地洞天」。仙人洞在廬山宗教角色中多次變換,道教、佛教功能交替出現,現在的功用是道院。1961年,中共領袖毛澤東的詩句 「天生一個仙人洞」,使其名氣更大。[80][81]

花徑

花徑全稱是「白司馬花徑」,是廬山富有詩情畫意的著名人文景點。唐朝時期,詩人白居易寫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著名詩句,花徑名聲大噪,傳播久遠。[80]

五老峰

五老峰由廬山的五座山峰組成,因遠視與五位老人端坐相像,故稱「五老峰」。唐代詩人李白在其詩中描述五老峰為「青天削出金芙蓉」。

三疊泉

三疊泉是由上下三組飛瀑組成的垂直瀑布群,在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首先被樵夫發現[82]。後人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的說法。在冬季由於氣溫低,三疊泉飛瀉的瀑布有時會因而凍住形成冰瀑,景象獨特。[80][83]

植物園

廬山植物園由植物學家胡先驌秦仁昌陳封懷於1934年創建,是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的植物園,植物種類涵蓋中外,總數大3400餘中,號稱「植物王國」,是廬山的重要觀光景區之一,現歸屬中國科學院

三寶樹

「三寶樹」因其矗立在黃龍寺附近,又稱「黃龍寶樹」,系三棵樹齡過千年的粗大古樹的合稱,一棵為銀杏,另兩棵為柳杉。三寶樹與附近的黃龍寺、黃龍潭和烏龍潭組成「三寶樹風景區」。景區環境幽靜,建築古典,空氣清新,被稱為廬山的一處天然氧吧。[80]

東林寺

東林寺建於東晉,位於廬山西北山麓,是廬山重要的佛教寺院,中國古代高僧謝靈運慧遠都曾於此寺研修佛法。歷史上寺院曾屢遭毀壞,如明朝末年被左良玉軍隊破壞,太平天國期間又遭太平軍踐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革期間再度遭殃。1978年,東林寺獲得重修,並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五老峰下,距九江市30公里,始建於唐代,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教育機構。書院建成後,歷經磨難,幾度興衰。宋代時與睢陽、石鼓、嶽麓書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而前者排位第一,為中國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書院之源」。歷史上,白鹿洞書院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是中國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朱熹當時也是南宋官員,他主政書院後,擴大規模,廣招門生,親自講學,制定規章,書院名聲為之大振,成為中國當時的一個文化中心。白鹿洞書院現為廬山山麓的一處重要人文景點,吸引這大量慕名到訪的遊客。

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是廬山一大奇特景觀,聞名中外。廬山屹立於大江大湖之濱,山中雲氣出沒無常,年均霧日達190多天,故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嘆。[84]

2022年5月,江西省廬山雲海(雲海景觀)入選我國首批15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名單。 [85]

地質博物館

為進一步展示和研究廬山的地質成因和地質奇觀,1984年景區管理局將毛澤東住過的「廬林1號」別墅改成「第四紀冰川陳列室」,後又升格為「廬山地質博物館」。館內展示山中大量的地質實物標本、圖片以及文獻資料,為地質學家、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科研、教學服務,同時為感興趣的遊客傳播地學知識。目前博物館共設有4個展室,展覽內容有「地質歷史展」、「複合地貌景觀陳列室」及多媒體電子演示。[86]

人口與環境問題

自1895年清政府將牯嶺長沖谷地區租給英國商人李德立後,山上展開了大規模的別墅建設,大量西方人因購地建房進入廬山,從而使牯嶺人口飛速增長。截至1927年,牯嶺建成別墅560多棟,吸納西方人口3000多人。1930年代,國民政府將外國人的租地收回,定廬山為政府「夏都」,這吸引了更多的中國人上山定居。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後,又有一些民眾移居山上,至1980年,常住人口已達6000人。電影《廬山戀》放映後,廬山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大,上山定居的人口迅速攀升,至2010年,牯嶺地區常駐人口達1.2萬人,外加大量的流動人口,成了中國常駐人口最多的旅遊景區。[87][88][89][90]

隨着人口大量增加,山區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據廬山環保局官員透露的信息,由於人口暴增,2000年前後山中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湖泊因排污出現富氧化,湖水變質為稠綠狀;居民燒煤導致二氧化硫和煙塵超標,污染山區空氣。2002年,景區為解決景區生態環境問題,委託有關高校對風景區作整體規劃,如:遷移牯嶺人口、優化市政排污設施、從新規範建築格局等。這次整體規劃的核心內容是遷移山上的常駐人口,擬在人口管理上實施「一下一上」的辦法。「下」為將上山居民遷到山下,「上」為歡迎遊客上山遊覽,從而為廬山創造財富。景區管理局認為「一下一上」這種做法是完美的,符合廬山的生態環保要求,但遭到許多人的指責,認為「一下一上」就是請富人上山遊玩,逼窮人下山受苦,是嚴重不公的社會財富再分配;指責方還認為沒有居民的廬山會喪失其文化傳承,會把廬山淪為庸俗商業區。[87][88][89][90]

有學者從歷史和經濟角度深度剖析了人類活動對廬山環境的破壞,且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勢。文章認為,從晉朝開始至明清,山區宗教勢力的發展催生出繁榮的寺院經濟,而寺院經濟的發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口定居山下,廬山就成了他們獲取生存資源的爭奪對象,造成山林被大量砍伐,野生動物種類大減,自然生態遭嚴重破壞。另有文章認為,今日景區大規模的商業化旅遊開發,同樣會對山區自然生態產生嚴重破壞。如:2010年,景區擬在「五老峰」建穿山遊覽隧道,被許多人指責為「破壞性建設」,有人甚至編了一句「五老峰上架纜車,白鹿洞旁打隧道,仰天坪上修別墅,十八公里倒垃圾」的順口溜,來表達對「穿山工程」和其他破壞廬山原生態行為的不滿。另有人擔心,景區過度進行商業化的旅遊開發,有可能被世界遺產委員除名。[91]

特產

廬山獨特的地理特徵,孕育出名聲遠揚的土特產,雲霧茶、石魚、石雞和石耳是這些特產中的代表品種,被稱為「一茶三石」。雲霧茶是一種綠茶,其栽培、製作最早可追溯到漢代,迄今已逾千年,為中國名茶之一,宋代還被作為「貢茶」供皇室享用。朱德曾為雲霧茶賦詩「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茶葉名聲因之更大。廬山石雞是生長在岩石縫和、溝、畔的一種,體型與牛蛙類似,背部皮質毛糙,腹部平滑。石魚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魚,常游離於廬山的溪水、瀑布中,體長3-4公分,多呈白色。石耳是廬山的一種菌類植物,匐訇於岩石峭壁之上,外觀與黑木耳相像。石魚、石雞和石耳為廬山的知名菜餚,被譽名為「廬山三寶」。[92][93]

名人與廬山

Thumb
慧遠: 主持西林寺,傳播佛法
Thumb
黃宗羲:隱居山中著書立說,為「髻(jì)山七隱」之一。[94]

秦漢至清末,與廬山相關的知名人物非常多,司馬遷是第一個將「廬山」二字寫入史冊的歷史學家。其它名人中,有的隱居於山中,獨處田園生活,如陶淵明、黃宗羲;有的在山麓興學助教、著書立說,如周敦頤、朱熹;有的在山中道觀、廟宇修道、講經,傳播宗教,如慧遠、陸修靜;有的文人墨客遊覽廬山後,留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詩作,如李白、蘇東坡等。及至中國近、現代,又有大批政治人物和西方人來到山上,引發了對廬山乃至中國有深遠影響的一系列事件,如李德立、蔣介石、毛澤東。[8][95][96]

司馬遷(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中國漢代史學家,公元前126年,將「廬山」名稱寫入《史記》,是「廬山」正名的正式文獻記載。

慧遠(334年-416年),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南北朝高僧,中觀般若學大師,曾在廬山組織蓮社和西林寺佛事,弘揚凈土,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字符亮,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367年,他於廬山山麓建西林寺,並賦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97] 來描寫自己在廬山的田園生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他於756年賦詩廬山瀑布景色「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原名惇實,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官員、理學家。1072年,他於山麓蓮花洞建濂溪書院,寫有中國傳誦甚廣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98]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大文豪。1084年,他題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朱熹(1130年-1200年),字符晦,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南宋理學家。1179年,他遊歷廬山後,將山麓的白鹿洞書院進行擴建,使其成為中國的理學教育中心之一。朱熹倡導和發揚的理學理論成為當時朝廷治國的重要思想。[96]

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年-1939年),英國人,傳教士兼商人。1895年,他從中國官府得到為期999年的租契,開始把廬山山頂氣候涼爽的牯牛嶺長沖(東谷)開發為外僑避暑地,改、擴建登山山道,並根據英文cooling(清涼)的音譯,把牯牛嶺簡稱為牯嶺,是廬山極具影響力的外國人。[96]

段祺瑞(1865年-1936年),安徽合肥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總理、臨時執政。段祺瑞下野後閒居上海,1934年在蔣介石安排下至廬山牯嶺避暑養病近三個月。期間,《大公報》記者王芸生曾訪問段氏,撰為其《贛行雜記》中〈合肥座上論人才〉一節。入秋之際,段氏返滬,臨別時賦詩一首︰「曾聞高隱士,昔日住廬山。古道居然復,新聲盡已刪。遠來初一物,別去倍相關。脈脈懷難語,唯憑夢往還。」 [99]

蔣介石(1887年-1975年),浙江奉化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總統及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定廬山為夏都後,他幾乎每年夏季都在山上處理國事,1937年發表《對盧溝橋事件之表示》,中國開始全面抗戰。

毛澤東(1893年-1976年),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首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締造者。1959年、1960年和1970年,他曾三次在廬山主持中共重要會議,如八屆八中全會、中央工作會議、九屆二中全會;並寫有《七律·登廬山》等傳誦甚廣的格律詩。[96]

注釋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