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Hànyǔ pīnyīn)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現代標準漢語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新加坡[2]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是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海外,漢語拼音也是幾乎全世界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字之前首先接觸到的拼音[註 1],特別是常用現代標準漢語的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唐人街海外華人集中的地方,大部分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臺灣自2008年開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採用漢語拼音[3],但部分地名、道路名稱和護照姓名仍採用威妥瑪拼音郵政式拼音國語羅馬字國音二式抑或通用拼音[4]

Quick Facts 漢語拼音 Hànyǔ pīnyīn, 類型 ...
漢語拼音
Hànyǔ pīnyīn
類型
拼音系統
羅馬化方案
創造於1950年代
使用時期
語言現代標準漢語
ISO 15924
ISO 15924BCP 47變體子標籤:pinyin[1]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Close

漢語拼音系統是在1950年代由包括王力陸志韋黎錦熙丁西林林漢達韋愨羅常培葉籟士周有光呂叔湘魏建功等在內的一群中國語言學家整合早期漢字拉丁化基礎及後來各種提議而開發的。漢語拼音方案同時是將漢字轉寫為拉丁字母的規範方式,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國語拉丁轉寫標準。

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本國際標準解釋了中國的官方語言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的羅馬化原則,由國務院於 1956-02-06 頒布的《普通話推廣方針》中定義。本國際標準可用於書目、目錄、索引、地名列表等的文件編制。」[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無論是ISO國際標準還是中國大陸法律規範,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寫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着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經過

20世紀初期中文主要的音譯系統是由19世紀中葉時英國威妥瑪建立的威妥瑪拼音系統,該系統是一套用於拼寫中文官話普通話的羅馬拼音系統。中國民族知識分子採用拉丁字母設計漢語的注音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新文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36年埃德加·斯諾訪問陝北時,發現徐特立正在蘇區進行漢語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試驗,並稱這套方案基本能滿足漢語拼音化的改革。此事被記入《西行漫記》一書,這套拼音方案也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大陸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關於制定民族形式的漢語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從1952年3月開始了以制定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為主的研究工作。

1954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議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指示:拼音方案可以採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標出四聲。

在試製民族形式的漢語拼音方案前後,1950年到1955年,全國各地和海外華僑共633人寄來了655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從中選擇了264種,編印成《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匯編》兩冊,作為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葉籟士陸志韋周有光於1956年1月起草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6]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在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期間召開了十次會議,根據各界的意見討論和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組成了由王力、陸志韋、黎錦熙參加的三人小組,由他們起草對「草案」的修正要點,並擬出一個「修正草案」。[7] 1956年6月29日,拼音方案委員會召開修訂座談會,陳毅胡喬木出席了會議。在這次座談會上討論的修正草案,有王力、陸志韋、黎錦熙三人小組的一種,以及丁西林林漢達韋愨、黎錦熙等人的個人修正草案數種。經過討論,決定以三人小組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一式,林漢達的草案作為修正第二式。1956年8月,拼音方案委員會發表了《關於修正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初步意見》。[8]

1956年9月26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於中國文字改革問題》的發言。發言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羅馬字母,這是確定了的。因為拉丁字母是現代大多數的民族語言中所公用的字母,並且是為中國知識界所已經熟悉的一種字母。……拼音方案,在目前主要的用途,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和用作教學普通話的工具。」

1957年11月1日,第六十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

1958年1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舉行報告會,國務院總理兼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作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報告規定了中國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並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漢字的前途問題(是否拼音化、拉丁化)不屬於當前文字改革任務的範圍。

一所學校推廣普通話的標語,使用漢語拼音(沒有聲調)注音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始討論《漢語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吳玉章在第一屆第五次會議上作《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經過討論後,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並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1965年5月12日,國家測繪總局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聯合頒發了《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草案)》。1976年6月進行了修訂。[9]

1977年9月,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通過了《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關於推薦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作為中國地理名稱羅馬字母拼法的國際標準的決議》。大會認識到:《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法定的羅馬字母拼音方案;中國已制定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拼寫法」;注意到:《漢語拼音方案》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是健全的,也極宜作為中國地理名稱羅馬字母拼寫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漢語拼音版)》、《漢語拼音中國地名手冊(英漢對照)》以及其他資料已經在中國出版;《漢語拼音方案》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考慮到:經過一個適當的過渡時期後,在國際上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中國地理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依據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推薦:採用漢語拼音作為國際上用羅馬字母拼寫中國地理名稱的(惟一)系統。

1978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測繪總局等單位的《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外文件、書刊中的人名、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一律採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改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消除我國人名地名在羅馬字母拼寫法方面長期存在混亂現象的重要措施。」中國大陸此後即直接以漢語拼音「統一」大陸地方譯名,只有拉薩內蒙古烏魯木齊哈爾濱少數民族地方獲保留舊式發音譯名,像廣州、汕頭、廈門等原來使用粵音和潮汕發音、閩南發音的拼寫全部取消。

1978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文字改革委員會、外交部、測繪總局、地名委員會《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人名地名作為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實施說明》第三條規定:「在各外語中地名的專名部分原則上音譯,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區、江、河、湖、海等)採取意譯。但在專名是單音節時,其通名應視作專名的一部分,先音譯,後重複意譯。例如珠江,須翻譯成「Zhujiang River」。

1979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關於採用漢語拼音的通知:「……從1979年6月15日起,聯合國秘書處採用漢語拼音的新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從這一天起,秘書處起草、翻譯或發出的各種文件都用漢語拼音書寫中國名稱。」

1980年代初,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音規則(草案)》。

1981年1月,中國地名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測繪總局發表公告稱,「目前國際上雖然在拼寫中國地名(包括台灣的地名)時,大多數使用了漢語拼音方案,但他們在對台電信聯繫等方面,還是沿用舊拼法。根據中央最近確定的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和鑑於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台灣地名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的意見是: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堅持我國在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的提案,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地名;同時,又要承認現實,方便使用,有利於對台工作。今後我國向外提供羅馬字母地名以及出版漢語拼音版地圖時,台灣地名可以在漢語拼音方案拼法的後面括注慣用舊拼法,作為過渡。在我對台郵電聯繫時,台灣地名也可單獨使用慣用舊拼法,作為一種變通的過渡辦法。」[10]

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採用《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中文羅馬字母拼寫,1991年修訂。

1984年12月25日,中國地名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測繪局聯合發布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拼寫規則(漢語部分)》。

1986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地名管理條例》,「第八條: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拼寫細則,由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

1996年1月發布國家標準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1996年7月實施。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又一次確立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其中給出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定義和使用範圍,並且要求初等教育的漢語拼音教學。

2008年1月25日1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舉行2008年第1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紀念活動有關內容及漢語拼音推行情況。

2011年10月發布國家標準GB/T 28039-2011《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2012年2月實施。[11]其中規定:「姓和名分寫,姓在前,名在後,姓名之間用空格分開。」因而中國人姓名用漢語拼音拼寫時如果名字在前、姓氏在後,是不符合推薦性國家標準的。

2012年6月29日,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修訂版GB/T 16159-2012,2012年10月1日實施。[12][13]其中對原標準中關於非漢語人名、地名的漢語拼音拼寫規則進行了修改。

2008年9月16日,中華民國馬英九政府行政院跨部會議通過提案,放棄此前使用通用拼音的政策,改採漢語拼音為譯音標準,並從2009年1月1日起實施。

1971年,新加坡引進《漢語拼音方案》,新加坡小學華文第二語文課本同時使用漢語拼音和注音字母注音。1972年,新的中學華文第二語文課本開始僅用漢語拼音注音。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正式宣布以漢語拼音取代注音字母,逐步實施,直至1979年全面採用漢語拼音。或許因擔心學生同時學習英文、漢語拼音可能引發混淆,新加坡教育部決定,自1980年起,小四才開始教漢語拼音,直至小六。1992年,新加坡教育部規定,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自小二下學期或小三開始教漢語拼音。1993年,新加坡教育部決定自小一開始全面實施漢語拼音教學。2015年,新加坡出版小學華文課本《歡樂夥伴》,要求漢語拼音採用「分詞連寫」。[13]

拼音字母表

Thumb
漢語拼音字母表

概說

More information 字母, 名稱音 ...
字母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名稱音 a bê cê dê e êf gê ha yi jie kê êl êm nê o pê qiu ar ês tê wu vê wa xi ya zê
注音 ㄧㄝ ㄧㄡ
Close

註:

  • 字母的讀音與英語等使用的拉丁字母不同。
  • 字母V(注音ㄪ),只用來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V一般對應濁唇齒擦音
  • 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
  • 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第一個字母應大寫。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及其組合和一些附加符號表示漢語的發音。對應漢語音系學(現代音韻學)的漢語音節結構劃分,漢語拼音的形式構成也分為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

根據漢語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規定,漢語拼音使用26個現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寫之分,字母順序與英語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規定為「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之用。由於漢語拼音的實際職能僅限於拼寫漢語普通話,如今這條規定已然無人問津。不過,字母V/v目前又作為一個鍵位成為《漢語拼音方案的通用鍵盤表示規範》為不能省略兩點附加符號的字母ü規定的通用鍵盤替代表示。

漢語拼音方案還使用了一些附加符號,主要是聲調符號和字母ü上的兩點符號。前者與字母的組合雖然數目有限,但具體和哪個字母形成組合其實都是臨時的,因為一個聲調符號就表示了整個音節的高低變化,即表示了一種「超音段音位」;後者來源於德語的元音變音字母(Umlaut),與字母u的組合固定地表示一個元音([y]),威妥瑪拼音也有此用法。漢語拼音方案還規定了揚抑符的使用,用在e/z/c/s之上,形成ê//ĉ/ŝ,依次表示一個單元音韻母([ɛ])和三個捲舌塞擦音聲母zh/ch/sh,這樣的用法罕見於日常。

字母名稱的發音設定是為了方便誦讀和稱呼、按字母表順序記憶所有字母。現代中文字典及各類中文詞典多數按照拼音字母表的順序排列,在知道發音的前提下,可按字母順序直接翻到所查字或詞條,如同在英文詞典中查找單詞一樣。實際上現在漢語拼音教學基本不使用名稱音,直接按對應的讀音稱呼字母。

聲母

漢語中每個音節起始處的輔音可以構成聲母。漢語拼音方案《聲母表》規定的聲母符號一共有21個(不含w、y),按照原順序排列如下:

字母 b p m f d t n l
發音
字母 g k h j q x
發音
字母 zh ch sh r z c s
發音

方案規定,在給漢字注音的時候,為了使拼式簡短,zhchsh可以省作ĉŝng可以省作ŋ,然而這幾個符號並不常用。

注音符號演變而來的傳統漢語拼音聲母排序如下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按照聲母所對應輔音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分布,列表如下(方括號中是國際音標,下排為注音符號威妥瑪拼音):

More information 雙唇音, 唇齒音 ...
Close

註:ng在普通話中用於韻母,在某些方言以及老國音中則可作聲母。

韻母

漢語拼音中一共有38個韻母,見下表[註 2]

More information 開口呼, 齊齒呼 ...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i [ɿ]、[ʅ]
i [i] / yi [ji]
丨 衣
u [u] / wu [wu]
ㄨ 烏
ü [y] / yu [ɥy]
ㄩ 迂
a [ä]
ㄚ 啊
ia [i̯ä] / ya [jä]
丨ㄚ 呀
ua [u̯ä] / wa [wä]
ㄨㄚ 蛙
o [ɔ]
ㄛ 喔[註 3]
uo [u̯o] / wo [wo]
ㄨㄛ 窩
e [ɤ]
ㄜ 鵝
ê [ɛ]
ㄝ 誒
ie [i̯ɛ] / ye [jɛ]
丨ㄝ 耶
üe [y̯ɛ] / yue [ɥɛ]
ㄩㄝ 約
er [ɐɚ̯][註 4]
ㄦ 兒




ai [aɪ̯]
ㄞ 哀
uai [u̯aɪ̯] / wai [waɪ̯]
ㄨㄞ 歪
ei [eɪ̯]
ㄟ 誒
uei(ui) [u̯eɪ̯] / wei [weɪ̯]
ㄨㄟ 威
ao[註 5] [ɑʊ̯]
ㄠ 熬
iao [i̯ɑʊ̯] / yao [jɑʊ̯]
丨ㄠ 腰
ou [oʊ̯]
ㄡ 歐
iou(iu) [i̯oʊ̯] / you [joʊ̯]
丨ㄡ 優




an [an]
ㄢ 安
ian [i̯ɛn] / yan [jɛn]
丨ㄢ 煙
uan [u̯an] / wan [wan]
ㄨㄢ 彎
üan [y̯ɛn] / yuan [ɥɛn]
ㄩㄢ 冤
en [ən]
ㄣ 恩
uen(un) [u̯ən] / wen [wən]
ㄨㄣ 溫
in [in] / yin [jin]
丨ㄣ 因
ün [yn] / yun [ɥyn]
ㄩㄣ 暈
ang [ɑŋ]
ㄤ 昂
iang [i̯ɑŋ] / yang [jɑŋ]
丨ㄤ 央
uang [u̯ɑŋ] / wang [wɑŋ]
ㄨㄤ 汪
eng [ɤŋ][註 6]
ㄥ 亨的韻母
ing [iŋ] / ying [jiŋ]
丨ㄥ 英
ueng [u̯əŋ] / weng [wəŋ]
ㄨㄥ 翁
ong [ʊŋ]
ㄨㄥ 轟的韻母
iong [i̯ʊŋ] / yong [yʊŋ]
ㄩㄥ 雍
Close

注釋:

  1. 「知、蚩、詩、日、資、雌、思」等七個音節的韻母用 i,即:知、蚩、詩、日、資、雌、思等字拼作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2. 韻母ㄦ寫成 er,用作韻尾的時候寫成 r。例如:「兒童」拼作 ertong,「花兒」拼作 huar。
  3. 韻母ㄝ單獨使用的時候寫成ê。
  4. i 列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i(衣)、ya(呀)、ye(耶)、yao(腰)、you(優)、yan(煙)、yin(因)、yang(央)、ying(英)、yong(雍)。
  5. u 列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wu(烏)、wa(蛙)、wo(窩)、wai(歪)、wei(威)、wan(彎)、wen(溫)、wang(汪)、weng(翁)。
  6. ü 列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u(迂)、yue(約)、yuan(冤)、yun(暈);ü 上兩點省略。
  7. ü 列的韻母跟聲母 j、q、x 拼的時候,寫成 ju(居)、qu(區)、xu(虛),ü上兩點省略;但是跟聲母 l、n 拼的時候,仍然寫成 lü(呂)、nü(女)。
  8. iou、uei、uen 前面加聲母的時候,寫成 iu、ui、un,例如 niu(牛)、gui(歸)、lun(論)。
  9. 在給漢字注音的時候,為了使拼式簡短[註 7],ng 可以省作 ŋ,zh、sh、ch 可省作 ẑ、ŝ、ĉ。
  10. ㄨㄥ有兩種寫法:ㄨㄥ若之前沒有加其他聲母時,單純的發為「ㄨ+ㄥ」(/wəŋ/),此時拼音寫成ueng。若前方有聲母,則會發為「ㄨ+ㄫ」(/ʊŋ/),此時拼音寫成-ong(而非-ueng)。

韻母的分類

按照韻母的結構和發音特點,普通話韻母可作不同的分類。

  • 按韻母的結構分類:普通話韻母按結構可分為單韻母、複韻母和鼻韻母三類。
  • 按韻母的口形分類:韻母可根據韻頭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呼(a、o、e、ê)、齊齒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此排列的[註 8]

韻頭、韻腹、韻尾

複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

  • 韻母只有一個元音(如a),或者一個元音帶一個鼻輔音(如an)的話,該元音稱為韻腹,所帶的鼻輔音稱為韻尾
  • 韻母若由兩個元音構成(如ao、ie),開口度較大的元音為韻腹,餘下的元音若在韻腹前則稱為韻頭(又稱介音),若在韻腹後則稱為韻尾。
  • 韻母有三個元音(如iou),或者兩個元音帶一個鼻輔音(如ueng)的話,則中間的元音是韻腹,第一個元音是韻頭,韻腹後的元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bo、po、mo、fo 的發音

唇音聲母b、p、m、f沒有開合的對立,與後元音o相拼時,受其為圓唇元音的影響 ,於聲母後產生合口介音u。因此,bo、po、mo、fo的實際發音為/pu̯o//pʰu̯o//mu̯o//fu̯o/,可視作buo、puo、muo、fuo之省略,注音符號的拼寫亦有相同情形。[14]

書寫規則

字型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小寫字母a和g採用了單層[註 9]寫法「ɑ」和「ɡ」,而字母「y」則使用三角形字懷的寫法。這些印刷上的習慣一直沿用,影響到了學習者的書寫,在中國大陸初等教育體系中若寫爲其他字體形式有時會有被判錯的情形。《漢語拼音方案》本身並沒有規定用哪種字體——方案規定:「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15]

中國大陸正規的語言學專著、語文教材和對外漢語教學出版物多採取這樣的字形。方正出品的中文字庫也大多採用這一設計,從而出現西文字符設計不統一的現象。這一舉措的初衷是由於擔心初學拼音字母的學童在書寫中去機械模仿常見印刷體ag的字形。但是現代的字符編碼與文字排印技術下,很多人並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一問題,關於漢語拼音字形的不必要爭論也仍在繼續。[16][17]

聲調

Thumb
普通話四聲調值用曲線法表示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以及輕聲,其聲調符號借鑑了五度標記法[18]

  •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
ā (ɑ̄) ē ī ō ū ǖ Ā Ē Ī Ō Ū Ǖ
  •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á (ɑ́) é í ó ú ǘ Á É Í Ó Ú Ǘ
  •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ǎ (ɑ̌) ě ǐ ǒ ǔ ǚ Ǎ Ě Ǐ Ǒ Ǔ Ǚ
  •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à (ɑ̀) è ì ò ù ǜ À È Ì Ò Ù Ǜ
  • 輕聲,不標符號:
a (ɑ) e i o u ü A E I O U Ü

陽平符號從左下寫起(提),去聲符號從左上寫起。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1. 標在最前面的a、o或e,例如舞蹈(dǎo)。
  2. 如果沒有a、o或e,則標在最後面的i、u或ü,例如長久(jiǔ)、配對(duì)。

另外一種規則如下:

  1. 依照a、eo、iuü的順序標記在最先出現的字母上,但若有iu或ui組合,則標在後面的i或u(也就是說,有iu組合時標記在u上,有ui組合時標記在i上)。

聲調一律標原調,不標變調。但是在語音教學時可以根據需要按變調標寫。

和注音聲調的區別是,漢語拼音第一聲必須標「¯」,而不能像注音那樣常常省略聲調。在漢語拼音中不標註聲調表示是輕聲,而並非第一聲。

鼻音

音調符號可以直接標在 m 與 n 之上表示鼻音,例如 ḿ[註 10]ńňǹ 用來拼寫「嘸」、「呣」、「唔」、「嗯」等字的讀音[註 11]

輕聲

輕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調,如:你們(nǐmen)。而某些辭書上是通過在音節前加點的方式來表示輕聲,如:你們(nǐ·men)。

兒化

發音為單韻母「er」(注音符號:ㄦ)的字(如:兒、爾、耳[19])做韻尾時的音變為r[20]。 讀處於詞尾的「兒」字時,只保留捲舌的動作,與前一個音節融合成一個音節。在拼音中寫作r。

隔音符號

a、o、e 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要使用隔音符號(')。其中《方案》(1958)只要求在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時使用:

  • kù'ài(酷愛)
  • Xī'ān(西安)
  • Cháng'é(嫦娥)

但《方案》諸作者之前(林曦 1955)[21]、之後(周有光 1961)的文獻都認為,在不混淆的情況下也應該使用隔音符號:

  • bēi'āi(悲哀)
  • jiāo'ào(驕傲)
  • dōng'ān(東安)

在《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1984)中,也表述為「凡以a、o、e開頭的非第一音節,在a、o、e前用隔音符號隔開」[22]

  • Xī'ān(西安)
  • Jiàn'ōu(建甌)
  • Tiān'é(天峨)

2012年的《正字法》第6.1.12.1節也在沒有發生混淆的情況下使用了隔音符號:zǒng'éryánzhī (總而言之)。

正詞法

漢語拼音的正詞法由《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 16159-2012)給出。[23]

漢語拼音正詞法的基本原則和英語相似。詞語之間用空格分開,每句話開頭要大寫,專有名詞也要大寫。[23]

原則上漢語拼音以詞為基本單位進行拼寫(例如:幼兒→yòu'ér)。對於組合而成、表明整體概念的詞,分兩種情況:音節不超過三個的連寫(例如:維基娘→Wéijīniáng),不然應儘量分詞寫出:維基百科可以拆為Wéijī Bǎikē,但例如「中華民國」這作為一個整體的詞不可分割,寫作Zhōnghuámínguó[23](§5)

漢語拼音正詞法也指定了一套分詞規則:[23](§6)

  1. 名詞和後面的方位詞分寫,但成詞者不拆開:[23](§6.1.1)
    • 網路上→wǎnglù shàng
    • 網上鄰居→wǎngshàng línjū
  2. 動詞和動態助詞「着」、「了」、「過」連寫。(§6.1.2.1)句末的「了」屬語氣助詞,不連。(§6.1.2.2)
    • 破壞了→pòhuàile
    • 這鍋子我背了→Zhè guōzi wǒ bēi le.

漢語拼音的首字母縮寫、大小寫、換行、標點使用和英語的相關規則相似:

  • 首字母縮寫
    • 單個詞者,取每個音節的首字母。維基→WéijīWJ
    • 多個詞者,取每個單詞的首字母。新華字典→Xīnhuá ZìdiǎnXZ
    • 縮寫後可帶句號空格。W. J. , X. Z.
    • 人名縮寫時保留姓氏。諸葛孔明→Zhūgě KǒngmíngZhūgě K. M.
  • 大小寫
    • 每句話的第一句要大寫。Měi jù huà de dì-yī jù yào dàxiě.
    • 專有名詞,如「維基百科」,在每個詞的首字母大寫,或者全部大寫。Wéijī Bǎikē, WÉIJĪ BǍIKĒ.

字母詞讀音

對於有漢語拼音首字母縮略而成的字母詞或代號,在實際運用中的讀音一般沒有統一規定的標準,可以選用以下的三種讀法常見讀法:

  1. 讀如原漢字讀音
  2. 讀如英文字母發音
  3. 讀如漢語拼音字母讀音,比較少見

但部分情況下,存在規範讀法。中國大陸旅客列車車次的讀法就是其中一例:

按規定,車次中的字母應讀作按照其所代表的漢字的讀音來讀,如「K388次」應讀作「快三百八十八次」,「L4000次」讀作「臨四〇〇〇次」,「G7001次」讀作「高七〇〇一次」等。

j、q、x等字母的來源

拼音中j、q、x的讀法跟大多數印歐語系語的字母讀法有所不同,使得沒有學習過漢語拼音的人大都無法正確發音。至於為何採上述三個字母,原因一半為了易於輸入,一半為了一致性。

在漢語和英語鍵盤上輸入ASCII以外的字母(即A-Z以外的所有字母,即英文字母)困難性較高,故拼音的一個設計原則是儘量避免使用帶副標(變音符號)的羅馬字母(如:á à ã ä â),這也是ü可以用uvyu代替的原因(某些情況下必須寫u)。既然拼音只可以使用A-Z,則其他音位編排了「b, p, m, f」後餘下的字母只有j、q、x。雖然可以採用複合字母ch, sh代表[tɕʰ][ɕ],但這會導致兩個問題:一、j ch sh 是一組,但j用一個字母而ch sh兩個字母導致拼音方案不整齊;二、到了zh ch sh的時候會導致衝突。

另外,漢語拼音中同一字母的同位異音其實根本就不少,在教學中也沒出現多少問題。

  • j的發音與英語的j的發音較為接近,所以用j表示。
  • q在絕大多數語言中發音為[k],與漢語發音不同。採用q的原因在於,讀q的團音字古代讀[k][kʰ],這種現象在一些南方漢語中還有保留,例如閩南語中「氣」,念做[kʰi˦˩],「棋」念做[ki˨˦]。另外在阿爾巴尼亞語裡q的發音近似漢語拼音q。
  • 普通話的聲母[x]在漢語拼音中用字母h表示,比如「航」[xaŋ]拼音寫作hang。聲母為漢語拼音x的團音字古代讀[x],這種現象在一些南方漢語裡還有保留,如閩南語等南方語言裡,「下」念做[xa]。另外,普通話的聲母[ɕ]在漢語拼音中用字母x表示,在拉丁化新文字中xi表示,而巴斯克語葡萄牙語中,x發音為[ʃ],較為接近[24],現代越南語字母中的x表示今音為[s],古音為[ɕ]的聲母。

功能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他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此套拼音更規範於普通話的發音,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着電腦的普及,漢語拼音輸入法也是一種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用漢語拼音拼寫漢字的文章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是漢語的一種輔助工具。漢語拼音是漢語羅馬化的統一規範,用於漢字不方便或者無法使用的領域。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複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熱衷漢語文字改革的愛好者為了發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大陸實現所謂「一語雙文」而進行了一些研究。

自從1986年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拼音排檢法

拼音排檢法根據《漢語拼音方案》所採用的「Aa,Bb,Cc,...,Zz」基本拉丁字母表的順序來排列漢語的單字和詞語,屬於國際通用的字母順序(alphabetical order)排檢法。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牛津英漢-漢英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等許多現代辭書正文都採用漢語拼音排檢法。

問題

讀音

  • q、x所表示的音與大多數語言的讀音相差極大,非母語者容易誤讀。例如,英語q通常作/k/音,x通常用來表示詞中的/ks/音,在極少數以x開頭的詞彙讀/z/。雖然q、x所表示的音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而言有一定道理(見上面「j、q、x的來源」一節),但對於不了解漢語的人而言,是很難懂的。
  • 由於以濁音字母(b、d、g)表示不送氣清音,導致在學習有濁音的語言如閩南語吳語日語等時,教學中遇到不少困難,不少人受漢語拼音影響而無法正確發出濁音。
    • 尤其是考慮到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這樣,漢語拼音用濁音字母表示不送氣清音的習慣,會對其他採用拉丁字母的語言的學習造成嚴重的負遷移現象。
    • 例如,受到漢語拼音影響的英語學習者,常將英文的[b]音誤解為漢語拼音中以b表示的不送氣清音[p]。相同的現象見於德語等語言。至於法語西班牙語等缺少送氣清爆破音的語言,受到漢語拼音影響的初學者更是對於p/b、k/g、t/d的對立無所適從,因為對這一人群而言,這兩組音的聽感是近似的,且都應該用漢語拼音字母b、g、d表達。
  • 由於拼音儘量減省字母儘量達成能夠只用一個字母分別表示聲母、韻母、介音的效果,同一拼音字母出現在不同位置或不同的組合可能出現不同的發音,學習者發音時須將減省的發音還原而並非直覺的一字對一音[註 12],如「哥」和「給」中的e音素不同;j、q、x後的ü省去兩點與介音「-u-」有兩個音值而只用一個字母標不同;i有兩個音值「即」和「至」,均用i標導致很多非官話語言區的中年人讀不準;-ian、-üan(注意:-üan前接聲母時省去兩點,簡寫為-uan)中的a並不讀/a/而是/ɛ/,不少非官話語言區的中年人會將「遠」讀成/jwan/,增加了學習者的困難。[註 13]

電腦處理

  • ü 這一字母不便於用常用的美式鍵盤作電腦輸入,主流的漢語拼音輸入法中都以v代替輸入。英語中沒有這一字母,因此,帶有這一字母的漢語人名、地名轉寫為英語時,有時只好將兩點省去,寫為u,引起混淆,例如女媧被轉寫為Nuwa;或直接跟隨輸入法使用「v」代替,多見於名稱中含「綠」字的中國內地地鐵車站,英文站名均被轉寫為「Lv」。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電子護照以來,對人名中的「ü」都轉寫成「yu」,如呂姓一律作「Lyu」[11][25][註 14]。2011年10月發布國家標準GB/T 28039-2011《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明文規定:「根據技術處理的特殊需要,必要的場合(如公民護照、對外文件和書刊等),大寫字母Ü可以用YU代替。例如: Lǚ Hépíng 拼寫為: LYU HEPING 呂和平」。另外一個類似的問題是字母ê,但該問題的嚴重性比ü要小得多,因為大部分ê在拼音中皆已省略為e而不造成混淆,比如ye,yue等的e其實都是ê(ㄝ)而並非e(ㄜ)。可以這樣省略的原因是普通話中並無yi+e(丨ㄜ),yu+e(ㄩㄜ)這樣的音節。而唯一可能出現混淆的是單獨出現ê的情況,因為普通話中同時存在ê(ㄝ)和e(ㄜ)這兩個音,實際上單獨的ê常常會改拼為ei,而ê常常完全不使用,比如絕大部分拼音輸入法無法輸入ê,若想輸入「誒」和「欸」等ê(ㄝ)讀音的漢字,則只能輸成「ei」。很多教材也不教該字母,aoe後面直接是iuü,而將ê完全無視。
  • 沒有統一的軟件實施方案
    • 漢語拼音用聲調附標的方式表示聲調,需要使用專門的方式輸入,比如符號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因上一點,大多輸入是用決策樹人工智能來估計常見字、詞。
    • 漢語拼音方案的原文使用了手寫體的單層 a、g,不少書籍排版時試圖與其保持一致。不過國家標準對於這兩個字母的形狀沒有特別規定,且教育部也推薦按照普通拉丁字母樣式書寫。[15](3.3.4.1:8,9)方案本身也稱:「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
    • 有些軟件無法直寫,垂直排版時必須旋轉90度。

對其他語言拼音的影響

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包括藏語拼音新維文)、漢語方言的新創文字都受到漢語拼音的影響。

  • 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寫作p、t、k和b、d、g,如:藏語拼音閩南方言拼音方案等。
  • 漢語普通話中無濁塞音,因此遇到有濁塞音的語言,濁塞音要用雙寫字母,寫成bb、dd、gg,如:藏語拼音閩南方言拼音方案等;另外一些拼音方案,濁塞音要在原不送氣清音後加上h,寫成bh、dh、gh,如:潮州話拼音方案等。
  • 漢語普通話中無尖音,因此遇到有尖音的語言,尖音字「祭」、「妻」、「西」用zi、ci、si表示[tsi]、[tsʰi]、[si],「子」、「次」、「四」另用zy、cy、sy表示[tsɿ]、[tsʰɿ]、[sɿ],如:南京官話拼音方案
  • j、q、x所表示的音與漢語拼音的基本一致,如:藏語拼音南京話拼音

Unicode輸入碼位

根據ISO 7098:2015《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英語: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Chinese Romanization),漢語拼音所使用的四聲字符應當使用組合附加符號內的字符,而非使用注音符號使用的間距修飾字符英語Spacing Modifier Letters,而組合後的常用帶調拼音字符因收錄於GB/T 2312與其後的GBKGB 18030內,因此Unicode也收錄了漢語拼音內的常用帶調拼音字符。[26]

基於 GB/T 16159《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原則》,所有拼音都需要對應的大小寫字母以在句子開始時大寫,或者在代表專有名詞時使用[27]

More information 字母, 陰平 ...
漢語拼音帶調字符表[1][2]
字母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組合附加符號 ̄ (U+0304) ́ (U+0301) ̌ (U+030C) ̀ (U+0300)
常用音節
大寫 A Ā (U+0100) Á (U+00C1) Ǎ (U+01CD) À (U+00C0)
E Ē (U+0112) É (U+00C9) Ě (U+011A) È (U+00C8)
I Ī (U+012A) Í (U+00CD) Ǐ (U+01CF) Ì (U+00CC)
O Ō (U+014C) Ó (U+00D3) Ǒ (U+01D1) Ò (U+00D2)
U Ū (U+016A) Ú (U+00DA) Ǔ (U+01D3) Ù (U+00D9)
Ü (U+00DC) Ǖ (U+01D5) Ǘ (U+01D7) Ǚ (U+01D9) Ǜ (U+01DB)
小寫 a ā (U+0101) á (U+00E1) ǎ (U+01CE) à (U+00E0)
e ē (U+0113) é (U+00E9) ě (U+011B) è (U+00E8)
i ī (U+012B) í (U+00ED) ǐ (U+01D0) ì (U+00EC)
o ō (U+014D) ó (U+00F3) ǒ (U+01D2) ò (U+00F2)
u ū (U+016B) ú (U+00FA) ǔ (U+01D4) ù (U+00F9)
ü (U+00FC) ǖ (U+01D6) ǘ (U+01D8) ǚ (U+01DA) ǜ (U+01DC)
罕用音節
大寫 Ê (U+00CA) Ê̄ (U+00CA U+0304) Ế (U+1EBE) Ê̌ (U+00CA U+030C) Ề (U+1EC0)
M M̄ (U+004D U+0304) Ḿ (U+1E3E) M̌ (U+004D U+030C) M̀ (U+004D U+0300)
N N̄ (U+004E U+0304) Ń (U+0143) Ň (U+0147) Ǹ (U+01F8)
小寫 ê (U+00EA) ê̄ (U+00EA U+0304) ế (U+1EBF) ê̌ (U+00EA U+030C) ề (U+1EC1)
m m̄ (U+006D U+0304) ḿ (U+1E3F) m̌ (U+006D U+030C) m̀ (U+006D U+0300)
n n̄ (U+006E U+0304) ń (U+0144) ň (U+0148) ǹ (U+01F9)
備註
1.^ 黃色底色代表Unicode沒有單獨編碼碼位給該字符,需要使用組合序列來表達該字符(如上示範)。[26]
2.^ 灰色底色代表《現代漢語詞典》內沒有收錄使用該拼音字符的字。[26]
Close
Thumb
微軟拼音輸入法
使用漢語拼音輸入法時輸出ḿ/ǹ時對應私人使用區的U+E7C7與U+E7C8。

另外,GBK於編碼時把「ḿ」與「ǹ」分別轉碼至私人使用區的U+E7C7 () 與U+E7C8 ()[28],導致一些國標字體如中易宋體也將這兩個音節映射進入私用區碼位,一些輸入法如RIME輸入法與搜狗拼音輸入法也在選擇ḿ與ǹ時輸出私用區字符,再加上GB 18030於編碼時將ḿ、ǹ的映射碼位對換,因此會有一些輸入法和字體文件根據不同文件的碼位定義而無法互相匹配,造成無法正確輸入、輸出這兩個音節。[26]

More information 大寫, 小寫 ...
漢語拼音簡化字符
大寫 小寫 備註 示例[1]
Ĉ (U+0108) ĉ (U+0109) ch的簡略寫法 常可拼為ĉáŋ
Ŝ (U+015C) ŝ (U+015D) sh的簡略寫法 傷可拼為ŝāŋ
(U+1E90) (U+1E91) zh的簡略寫法 張可拼為ẑāŋ
Ŋ (U+014A) ŋ (U+014B) ng的簡略寫法 讓可拼為ràŋ,嗯可拼為ŋ̀
備註
1.^ 示範簡化拼法,如此簡省拼式實際上罕用。
Close

漢語拼音內所使用的其他標點符號如下:

More information 中文標點符號, 拼音標點符號 ...
拼音符號
中文標點符號 拼音標點符號 使用方式 示例
(U+3002) . (U+002E) 標註句子結束。 你好。 Nǐ hǎo.
(U+FF0C)/ (U+3001) , (U+002C) 表示句子停頓。 你,好嗎? Nǐ, hǎo ma?
—— (U+2014 U+2014) — (U+2014) 表示話題或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長和解釋要說明的語句等。 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shūniǔ bùfèn—zhōngyāng dàtīng
…… (U+2026 U+2026) … (U+2026) 標示原文省略。 我…… Wǒ…
· (U+00B7) 輕聲符號。 嗎 ·ma
- (U+002D) 連接相關意義的字。 公關 gōng-guān
' (U+0027) 分開音節。 西安 Xī'ān (與先 xiān區分)
Close

其他標點符號應當依照GB/T 15834的規定使用相對應的西文標點符號。

Thumb
展示四款楷體內的單層a拼音。注意帶調字母相對普通字母的字形與寬度

在教育界,某些字體會根據書寫習慣將字母a和g設計成單層ɑ/ɡ,而遵從GB/T 2312的字體一般都將帶調字母設計成單層a,可是卻將普通字母設計成雙層a,導致同字體內的設計不一。[26]統一碼(Unicode)並未提供官方區分單層a與單層g的獨立編碼,但因為國際音標(IPA)需要分開單層ɑ/ɡ與雙層a/g,因此在需要使用單層a/g的情況下可使用國際音標的ɑ/ɡ。部分國標標準(GB/T 5007.1–85, GB 18030)和擴展標準(如ISO-IR-165)所新增新增的漢語拼音字母亦包含以下定義的字符。[29]在日常使用時,毋需區分單層ɑ/ɡ與雙層a/g。

More information 字母, 單層字母代表符號 ...
單層字母
字母 單層字母代表符號 備註
a ɑ (U+0251) 國際音標 /ɑ/
α (U+03B1) 希臘字母阿拉法,不建議使用
g ɡ (U+0261) 國際音標 /ɡ/
Close
More information 字母, 陰平 ...
單層 a 帶調字符表[1]
字母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ɑ (U+03B1) ᾱ (U+1FB1) ά (U+1F71) α̌ (U+03B1 U+030C) ὰ (U+1F70)
ɑ̄ (U+0251 U+0304) ɑ́ (U+0251 U+0301) ɑ̌ (U+0251 U+030C) ɑ̀ (U+0251 U+0300)
備註
1.^ 黃色底色代表Unicode沒有單獨編碼碼位給該字符,需要使用組合序列來表達該字符(如上示範)。[26]
Close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