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直辖属于帝王元首(如监国太后等),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准军事部队

康熙南巡的御林军

禁军(统称表)

More information 秦, 汉初 ...
汉初 汉(武帝) 后汉 魏(文帝) 民国 主要职务
卫尉 北卫尉/南卫尉 金吾卫
(羽林骑/虎贲骑)
八校尉 武卫营
(虎豹骑)
宿卫军
(殿中军/牙门军)
十六卫 北衙十军/
南衙十六卫
侍卫亲军
(殿前司)
怯薛军 守备京师十二营/
上直二十六卫亲军
御前侍卫/兵卫
(九门提督)
禁卫军/宪兵 京师安全之守卫与取缔暴乱。
Close

各国禁军

中国

先秦时代

三代时期,中央政府没有常备武力,若要进行军事行动,军队是临时动员平民与奴隶组成。至周代,方有常备军设置。[1]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天子直辖武力有六军,其馀诸侯国依国家大小拥有一至三军不等武力。六军任务为拱卫天子、守备王畿、征伐不臣诸侯与蛮夷,性质相当于禁军,六军统率将领则分别委由朝廷大臣(卿士)任之。后世“六军”一词亦成为禁军代称,如白居易作《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秦汉时代

秦朝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中尉京师驻兵。

汉代初期,延袭为南、北二军。汉代,以卫尉率南军守卫宫城,中尉统北军屯卫帝都

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两支天子侍卫禁兵,一曰“建章营骑”、二曰“期门骑”,后改称“羽林”、“虎贲”。羽林、虎贲皆以中郎将长官

“建章营骑”以其卫守建章宫,后更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武帝又取阵亡将士子弟于羽林骑中扶养,别成一支曰“羽林孤儿”。

“期门骑”,取“皇帝微行,期诸殿门”之义。汉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骑”,取“若虎贲兽”。“贲”者奔也,如虎奔驱攫兽而噬,言其猛烈。

汉武帝元鼎六年时,于北军新设八禁兵,各以校尉统领之,曰“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南、北二军,因南军常随侍帝侧,故较受重视。

东汉,南军羽林、虎贲及北军八校尉,皆延设之,尤以北军中侯为卫戍宫城之最高武官。汉灵帝时,为讨伐西羌黄巾贼中平五年于洛阳西园招募壮丁成立一支允战争时赴外出征的禁军“西园军”,以中常侍蹇硕为首统率,设八校尉,八校尉分别为:

  1. 西园上军校尉―蹇硕
  2. 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袁绍
  3. 下军校尉―鲍鸿
  4. 议郎・典军校尉―曹操
  5. 助军校尉―赵融冯芳
  6. 左军校尉―淳于琼
  7. 右军校尉―夏牟

史称“西园八校尉”。

三国时代

魏文帝曹丕所组织的侍卫军队,称“武卫营”,据传汉末劲旅虎豹骑改编于此。

隋代

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左右御卫)和东宫六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十二卫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作为卫戍京师守护禁中的天子卫队,其兵力由各地折冲府府兵轮番上京构成;另一方面,十二卫也是分别统辖京外折冲府事务的军事管理机构,在此层面上,左右翊卫是统辖十二卫六率的最高指挥机构。

唐代

南衙十六卫

唐朝沿袭隋朝的十二卫(左右翊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威卫,左右候卫→左右金吾卫、左右御卫→左右领军卫),并增加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称南衙十六卫

唐玄宗时,府兵制败坏,府兵已无法有效番上十六卫补充兵源,于是在开元十一年,征召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平民,再增加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称“长从宿卫”,开元十二年改称“彍骑”,开元十三年再将彍骑兵力分隶十二卫(左右监门卫及左右千牛卫除外)。天宝以后,彍骑又败废,府兵亦无兵可缴,十六卫至此仅存官额虚名,武备不复存矣。

北衙十军

唐高祖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禁军,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为“元从禁军”,因驻守在皇城北面,故又称为北衙唐太宗时,从大户人家挑选健壮青年,扩充禁军,号飞骑,再从中挑选善骑射者,称为百骑

  1. 左右羽林军唐高宗时,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
  2. 左右龙武军武则天时,扩北衙百骑为千骑唐中宗时,扩千骑为万骑唐玄宗以万骑发动唐隆之变剿平韦皇后,即位后改万骑为左右龙武军。
  3. 左右神武军安史之乱发生,玄宗西奔四川,禁军士兵陪驾护卫者才一千馀人,肃宗灵武也只有禁军一百馀人随驾。及肃宗即位后,稍复调补北军。至德二年肃宗征调旧属及随从官员子弟,再抽调其他军队士兵,置为左右神武军,又曰“神武天骑”,编制同左右羽林军,此时与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总称“北衙六军”。元和二年时裁省左右神武军。
  4. 左右神威军: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同时,又择取善于骑射士兵千馀人成立“衙前射生手”,又曰“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厢,总号曰“左右英武军”。宝应元年,张皇后欲杀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率领射生军入宫平乱杀张皇后、越王,肃宗受惊崩逝,李辅国拥立太子灵前继位即唐代宗。事后代宗赐射生军“宝应功臣”名号,故射生军又号“宝应军”。贞元五年,射生军左、右厢改称左右神威军。元和三年裁并左右神威军为“天威军”,元和八年再废除天威军,兵员分隶神策军
  5. 左右神策军:神策军原为哥舒翰成立用以抵御吐蕃的部队,后由鱼朝恩趁机控制逐渐成为禁军。

五代北宋时代

五代时期,禁军最重要的是侍卫亲军,其源于唐末时期抗衡牙兵,保卫节帅的亲兵,随着各方藩镇各自称王称霸,藩镇亲军逐渐转化为禁军。后梁太祖时期始设侍卫亲军司。后唐明宗时期对侍卫亲军进行整顿,一将当时杂乱的军号整齐划一,二对骄兵悍将难制者悉数诛杀,以绝后患。后汉时期出现殿前都部署军职。后周时期殿前司不断得到强化。世宗时设立殿前司都点检一职。

北宋太祖赵匡胤,即是后周殿前司都点检,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禁军拥护为开国皇帝,之后赵匡胤再邀集诸多拥护他之高级武官杯酒释兵权,又继承后周以来的军制改革收拢地方兵权,逐渐将天下各镇的节帅亲军统合为惟从皇命的禁军;宋太宗再分置多职、互相制约以听皇帝号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镇割据地方之祸。

经过祖宗二朝的改革,北宋的禁军或禁兵已经不仅仅是以往戍卫京师的天子卫队,而是分布全国负责实际军事任务的正规军,只是为了强调军队直属天子的中央集权管理原则而继续使用“禁军”之名,其中只有隶属殿前司的殿前诸班(近卫骑兵)与御龙诸直(近卫步兵)是传统意义上供奉殿前护卫天子的“禁军”。北宋的禁军数目非常大,所养兵员为历朝之冠。据钱穆《国史大纲》说,宋开国之初禁军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宋徽宗时代,林冲被称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此数虽为虚数,但兵员名籍上,中外禁兵员数曾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到八十三万的最高峰,经过熙宁变法的员数清点和军制改革后,禁军员数尽管有大规模下降,然徽宗朝禁军名籍上仍存六十馀万员(若合厢军则约八十万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馀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其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在此数。”准确的说,北宋如此巨大规模的禁军就是正规军,但自古未有如宋之孱弱,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强干弱枝以文御武的统御原则外,养兵弥乱的福利性政策也是禁军大多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宋朝亦有厢军、乡兵和蕃兵,但厢军俸钱只有禁军的一半,故战力不高,除无厢编制外与禁军编制类同,主要负责修筑城池、担任官营作坊内的工匠、军匠和兵匠,从事锻造兵器、酿酒、造船、冶炼、铸钱、染织;修路筑桥、治河和兴修水利、传递公文和运输官物。《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宋代禁军是募兵制,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

北宋禁军可分为殿前军及侍卫亲军,殿前军为主要精锐部队。景德二年正月十九日,分侍卫亲军司为侍卫亲军马军和侍卫亲军步军二司。太祖至真宗时期陆续罢置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等高职。至此禁军分三衙指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司长官为都指挥使,下设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由于北宋禁军实际为国家正规军,故三司长官-殿前司都指挥使(别称“殿帅”)、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别称“马帅”)、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别称“步帅”)就是正规军三位最高指挥官,合称三帅,以殿前司都指挥使为首。本来北宋禁军最高指挥官为殿前司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但因宋太祖就是任后周殿前司都点检掌握禁军,发动陈桥兵变即位,故宋朝对殿前司都点检一职忌讳,后不设。殿前司都指挥使以节度使为之。而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以刺史以上充,政和四年,诏:“殿前都指挥使在节度使之上、殿前副都指挥使在正任承宣使之上、殿前都虞候在正任防御使之上;马军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在正任观察使之上、马军都虞候在正任防御使之上;步军都指挥使、步军副都指挥使在正任观察使之上、都虞候在正任防御使之上”。

北宋禁军既兵额庞大,当然单位番号亦多,全国禁军番号不下五、六十支,禁军诸军按廪禄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月禄钱(付现钱)一贯以上为上军,一贯以下五百文以上为中军,五百文以下为下军,其最精锐者为殿前军辖属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左右厢四军兵士月禄料钱一千文,待遇亦最优,为“上四军”。

北宋初期和中期禁军编制有:厢、军、指挥和都。诸军皆分左右厢,按正规编制,一百人为一都,五都为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厢设都指挥使、军设都指挥使和都虞候、指挥设指挥使和副指挥使、都设军使(马军)和副兵马使(马军)、都头(步军)和副都头(步军),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设军头、十将、将虞侯、承局和押官。神宗接受蔡挺建议,行将兵法,以二十五人为一队、一百二十五人为一阵、两千五百人为一将,各路共设有有一百四十三将。每将设正将和副将各一人,下设有部将、队将、押队使臣,又置训练官。

南宋时期禁军被各屯驻大军所取代,建炎初另御营司,由宰执担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管理御营军,四年下诏改御营军为神武军。绍兴五年下诏改神武军为行营护军,韩世忠部位前护军、岳飞部为后护军、刘光世部为左护军、吴玠部为右护军、张俊部为中护军,十一年解除三大帅兵权后,以某州府驻扎御前诸军作为番号,至开禧北伐前共设有十州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司:镇江府、建康府、江州、池州、鄂州、荆南府、兴州、兴元府、金州、利州。地方存留设的禁兵,则成为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的部队。

元代

辽代设宿卫司统领,为北面御帐官。成吉思汗建国后,护卫军由宿卫队、秃鲁花及箭筒士队组成,分属四怯薛长。元世祖以后,宿卫军成为皇帝的禁军,包括在宫廷中分番宿卫的怯薛和诸侍卫亲军

明代

明朝禁军分为守备京师的京营及卫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卫亲军。

京营
Thumb
神机营禁军

京营不只负责守备京师,明成祖数次出边征讨蒙古残势力时亦以京营为主力,主要分为三大营:

  1. 五军营:每年征调中都凤阳山东河南大宁等地卫所官兵轮值番上京师,故名为“五军”,又五军营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营,亦谓五军。
  2. 三千营:司宝纛令旗随侍之上直隶官军。[2][3]永乐时得边外三千降兵编成一营,故名为“三千”[4],全营骑兵部队。
  3. 神机营:神机营装备各类火枪及火炮。

平时五军营负责驻守军营,三千营负责巡逻哨视,神机营则掌各类枪炮火器。

皇帝御驾亲征时,则皇帝御营居中,五军营分布防守御营之外,步兵布防内侧,骑兵布防外侧。骑兵之外为神机营布防,神机营外为堤围土墙,周长二十里,上面布置各种竹木枝刺为障护。京营在土木堡之变时几乎全军覆没。

宪宗将京营三大营改编扩制为十二营,称十二团营,分别为:

  • 奋武、耀武、练武、显武四武营。
  • 取勇、果勇、效勇、鼓勇四勇营。
  • 立威、伸威、扬威、振威四威营。

每团营其下再各自分辖五军营(步军)、三千营(宝纛令旗仪仗)、神机营(火器枪炮马队)。

世宗时又罢团营,复三大营旧制。在京各卫军,俱分隶三营,分之为三十营,合之为三大营。

上直二十六卫亲军

直隶诸卫亲军初建时原本只有十二卫,分别为:

  1. 金吾前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2. 金吾后卫-卫戍玄武门左右至北安门左右。
  3. 羽林左卫-卫戍东华门左右至东安门左右。
  4. 羽林右卫-卫戍西华门左右至西安门左右。
  5. 府军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6. 府军左卫-卫戍东华门左右至东安门左右。
  7. 府军右卫-卫戍西华门左右至西安门左右。
  8. 府军前卫-负责皇帝近身侍卫,又称“带刀舍人”、“带刀侍卫”。
  9. 府军后卫-卫戍玄武门左右至北安门左右。
  10. 虎贲左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11. 锦衣卫-名锦衣卫指挥使司[5],掌侍卫、仪仗、缉捕、诏狱
  12. 旗手卫-掌皇帝御驾金鼓、旗纛,并随御驾出入及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篡位成功,本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擢升下列北平燕王三护卫为亲军:

  1. 羽林前卫-原北平“燕山中护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2. 金吾左卫-原北平“燕山左护卫”,卫戍东华门左右至东安门左右。
  3. 金吾右卫-原北平“燕山右护卫”,卫戍西华门左右至西安门左右。

永乐四年再擢升原北平都指挥使司七卫为亲军:

  1. 燕山左卫-卫戍东华门左右至东安门左右。
  2. 燕山右卫-卫戍西华门左右至西安门左右。
  3. 燕山前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4. 大兴左卫-卫戍玄武门左右至北安门左右。
  5. 济阳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6. 济州卫-卫戍午门达承天门左右,逮长安左右门,至皇城东西。
  7. 通州卫-原北平都指挥使司“安吉卫”,卫戍玄武门左右至北安门左右。

宣德八年设以下四卫,掌随驾护卫:

  1. 腾骧左卫
  2. 腾骧右卫-旧为神武前卫。
  3. 武骧左卫
  4. 武骧右卫

以上二十六卫俱称亲军都指挥使司,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清代

清代以领侍卫府负责皇帝近身及紫禁城警备,为八旗兵,类似于南军;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即“九门提督”负责北京的守备和治安,为绿营兵,类似于北军。清末1908年,清廷委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训练大臣,挑选各旗营精壮士兵,按照西方军事编制编练禁卫军[a]。1911年编练成。设二协,未设镇统(军长),第一协协统为良弼,第二协协统为王廷桢[7]

领侍卫府

领侍卫府下辖禁卫兵分为郎卫及兵卫:

  • 郎卫为皇帝近身警卫,并负责紫禁城门禁,即俗称“御前侍卫”,侍卫分四等,更有蓝翎侍卫。凡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由上三旗简用,康熙二十九年以武进士技优者拔置侍卫,偕三旗值宿,皆无定员。
  • 兵卫有亲军营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虎枪营健锐营神机营等,即正规禁军部队。其中护军营(巴牙喇营)为守卫宫殿门户(紫禁城与圆明园)的八旗精兵,设有护军统领(巴牙喇纛额真、巴牙喇纛章京),每位巴牙喇可以拥有10名掳掠来的包衣奴隶。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即九门提督“九门提督”,为镇守北京城最高司令官;统帅之军队扎营于丰台大营(今北京市丰台区境)。

满洲国

1932年日本控制下的满洲国建国后,其政权也曾建立过以满、蒙人为主的禁卫队维护满洲国皇室安全,部队规模虽小,但装备训练较同时期的满洲国军而言已十分精锐。

中华民国

1911年武昌起义后,冯国璋任原清廷禁卫军统领。1914年禁卫军改为陆军第十五师,师长刘询,和陆军第十六师,师长王廷桢,驻扎南京。1917年冯国璋北上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第十五师随冯北上,任总统拱卫军司令移驻北京。

中华民国宪兵的制度类似古中国禁军,除了执行一般宪兵的军警职务外,也有防卫首都和固守重要中央政府机关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的非军事队伍也通常会冠以御林军的别称,如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

中央警卫局负责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全的重要任务,担当类似禁军的角色。

日本

日本战前成立了近卫师团守卫皇宫,并担当“禁军”的角色。战后日本皇军面临解散,所以把部分近卫师团改编为禁卫府日语禁衛府,但几个月后旋即废止。皇宫的守卫改由警视厅皇宫警察部负责。

战后日本受限于宪法,只能保留自卫队防卫省计画在未来将陆上自卫队第1师团改组为“首都防卫集团”,负责首都东京都会圈的戍卫。

英国

英国的禁军,可称为御林军,为一支在英国君主居住的白金汉宫的守备队伍。平时负责宫内的保安,目前只作为宫禁的特色之一,从前负责的防务工作已经交由伦敦警察厅负责。

希腊

Thumb
穿着夏常服的希腊总统卫队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的卫兵交接仪式。

希腊精锐的埃夫佐尼早在王政时期就担任保卫工作。现在担任总统卫队的职务,保卫雅典宪法广场无名冢、国会、总统府等建筑。

这支部队以别致醒目的苏格兰裙式着装闻名于世。

注释

参考文献

参阅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