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
由島國、神佛習合、天皇制、武士道所組成的東亞文化,極崇"豪華絢爛"與"侘寂物哀"的對比之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文化(日语:日本の文化、にほんのぶんか),是一个对在日本列岛上所形成的全部思想、行为、生活、教育、信仰、象征物及价值观的总称。
日本为一岛国,孤悬于亚欧大陆的东北之角,故几千年来,日本文化的发展趋势也一直在“学习亚欧文化”和“保护本土文化”之间循环[1][2]。由于日本列岛在地理上和亚欧大陆隔着一片广阔的日本海,所以让日本人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对外国文化进行“筛选”,他们擅长挑选出“当下亚欧文化中最强盛、最风雅”的那一支,再加上几层自己的理解,最终把陌生的外国文化“改造”为熟悉的日本文化[3]。
分类和定义
日本 |
![]() |
日本主题首页 |
因为日本国位于东亚大陆之最东陲,故日本文化有时会被归入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明圈”中,而有时又不会。关于日本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存在,目前全世界的学术界仍无统一的定论。以下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定义:
- 1946年,英国自由党的外交官“阿诺德·约瑟·汤恩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的研究》中,将日本文明定义为“由中华文明衍生出来的子代[4](Peripheral Civilization)”,而朝鲜文明、越南文明则被描述为“围绕着中华文明这颗太阳旋转的卫星[4](Satellite Civilization)”。他认为,日本像是从小就接受中国的哺育,但长大后就离家独立的子女;而韩国、越南更像是自身引力不够,才会被中国这颗太阳吸住的卫星[5]。
- 1968年,美国汉学家,兼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费正清”在他的著作《中国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中,将日本文明定义为“神道教、天皇制、武士道、幕府制这四者结合而成的产物[6]”。他认为,日本虽然加入过以中国为首的册封体制,但因为在之前就拥有了本土的思想框架,所以不会被中华型价值观同化,而这些本土思想又会在中国不够强盛的时候,自动在日本列岛上酝酿出一批独立的文化特色[7]。
- 1974年,美国外交家兼驻日大使“埃德温·赖肖尔”在他的著作《今日日本:变迁与延续》(The Japanese Today: Change and Continuity)中,将日本文明定义为“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及慕强心理的文明[8]”。他认为,日本是在地理上距离中国大陆近,所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就只能选择中华文明来模仿;如果日本的地理位置是靠近欧洲大陆的话,那么日本的服装、建筑、音乐也会更像欧洲,而不会像中国了[9]。
- 1993年,美国民主党保守派的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在他所写的《文明冲突论》一书中,将日本文明定义为“游牧民族的阿尔泰语系文化、日本原生的弥生时代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混合体[10]”。他认为,日本文明是独立于中韩越的东亚文化圈之外的,已自成一体,与中华文明并列为世界九大文明之一[11]。
- 2011年,日本琉球族的历史学家“与那霸润”在他所写的《中国化的日本:日中文明冲突千年史》一书中,将日本文明定义为“中华文明下的一个分支[12]”他认为,日本在江户时代之前着重于吸收中国唐朝的文化,并在江户时代有意识的把唐朝文化改造为日本独自的形式,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小,在建筑、服装、纹样、乐器、工艺品等方面尤为雷同[13]。
特点
日文中“文化”(ぶんか、Culture)一词既可以指代“与艺术、学问有关的复杂化知识”,即高雅文化(ハイカルチャー、High culture);又可以指代“人类在一块地区中待久了,就自然而然产生的习俗或行为”。在后面一种的意义中,文化还可以继续分为衣、食、住、行、宗教、语言、建筑、音乐、纹样、雕刻等,甚至是政治、经济等,覆盖范围非常之广。
日本文化并非是统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混合而成的。从古代到中世纪,日本深受中国、朝鲜半岛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影响,尤以汉字、佛教和建筑为甚[14][15];而在战国时代和安土桃山时代,开始渐渐的与西洋文明接触[16];至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来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制度。诚然,日本列岛的岛民自古就有学习外国的传统,但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全盘的研究”,等日本人把一项外国的事物分析完毕之后,就会马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原本的东西进行“精简”和“提炼”,并加入浓郁的日本特色。
虽然现代的日本文化早已与古代的大不相同,但仍有诸多传统、思想、习俗、价值观能历经千年不变,传承至今。如果拿现代日本人的行为和古代日本人的行为作对比的话,会发现仍然有大量的一致之处[17]。
目前,日本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和”与“倭”:能象征日本文化的词汇之一就是“和”,发音为“Wa”,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叫“倭国”的古国[18][19],因为在日文中“和”与“倭”的发音完全相同,于和服、和食、和语、和文、和歌、和风旅馆等词汇中经常可见。而与之相对的是,在日文中,指代中国文化的汉字为“漢、隋、唐、宋、元、明、清”,指代西洋文化的汉字为“洋、蘭、英、仏、独、伊、露”,以上这些容易与日本的“和”形成对比之感。
- “大和”:另一个重要词汇是“大和”,发音为“Yamato”,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叫“邪马台国”的古国。该词原本指的是现代奈良县,及其周边一带的区域,但也可指代大和政权;同时还可指代全体日本人,例如大和言叶、大和魂、大和绘、大和抚子、大和男儿等[20][21][22]。
- “四季风雅之美”:在日本的自然景观中以“春·夏·秋·冬之间的流转移变”最为着称[23][24]。例如:当日本列岛进入春季时,路边的垂枝樱随之盛开,蜜蜂在薄雾中飞舞,日式祭典的音乐不断回响,整个町村都笼罩在粉红色的夕阳之中。此种诗一般的景象在日本随处可见,不仅吸引了当地人驻足观看,也能让前来旅游的外国人感受到日本独有的“妖雅”与“凄艶”之美[25][26][27]。而在另一方面,由日本制造的美术品、工艺品等人文景观之中,经常能看到在同一件物品中会兼俱“豪華絢爛[28][29]”和“侘寂物哀[30][31]”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美学特征。
简史
在公元前10世纪到3世纪,日本处于弥生时代,此时就有来自亚欧大陆的渡来人把东亚大陆的文化带入日本[32]。这批渡来人多来自满州、青藏地区和西伯利亚,多半从事狩猎生活,他们到了日本后,其狩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则改为农耕民族的样式,在之后的1300年中,弥生人一直定居住日本列岛,这才慢慢产生了作为“日本人”的意识。
有明确意识的日本文化是在汉传佛教进入日本后出现的,时间为6世纪。原本的日本弥生人信仰神道教,而佛教并非日本的本土信仰。在飞鸟时代中,日本人主动学习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佛教,并将自己的神道教和外来的佛教融合,在区别这两个宗教的过程中,日本人对自己的文化定位也越来越清晰。8世纪的奈良时代,日本迁都到奈良市,也不再学朝鲜半岛,而是直接改学中国的隋朝和唐朝[33][34] 。日本官方在此时经常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尤其针对唐朝文化做了大量研究。像花道和香道等唐朝文化也随着佛教和遣唐使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艺术的重要一环[35]。
由于唐朝的衰弱,日本官方就切断了与中国的交流,并第一次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本土特色。采取这种模式的8世纪到12世纪称为“平安时代”,而平安时代的日本本土文化则被称为“国风文化”。从平安时代开始,京都市就成为了日本的政治首都,也是文化中心,直到900年后的19世纪末才被东京市所取代[36]。12世纪到18世纪,日本的皇室和贵族阶级权力下降,日本武士的权力上升。武士阶级所掌权的时代是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在这些时代里大阪市、镰仓市、金泽市等次级文化中心出现,呈现和京都市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色。
16世纪中叶,欧陆文化,尤其是铁炮等枪械武器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传到日本。而日本也重新加入中国的册封体制,与中国的宋朝和明朝展开了热络的勘合贸易,并透过派遣朱印船从中国那里第二次学来了诸多文化[37] 。接收最多的文化是中国的禅宗、水墨画、茶道和建筑雕刻技艺,以鹿苑寺和日光东照宫为其代表。17世纪,日本的江户幕府颁布《锁国令》,只允许日本人和中国清朝、朝鲜王朝、荷兰这三个外国交流,其余外国文化全部禁止输入。江户幕府的政策让日本的本土文化二次得到发展,今日外国人对日本文化的刻板印象,诸如代月头、浮世绘、木屐、和服、艺伎、寿司等均在此时形成。
直至19世纪,日本的江户幕府在美国的外交压力下签署《日美神奈川条约》,又称《日美和亲条约》,开放了下田及箱馆两港口通商,亚欧大陆文化第三次在日本复兴。明治时代,明治政府因为中国清朝的衰弱和西洋国家的强大,所以不再学中国,全面改学欧洲国家[38][39]。西洋文化在此时取代了中国文化,成为影响日本最深的外来文化。日本在明治时代的45年中实现了脱亚入欧,把自己从“一个纯粹的东亚国家”转变为“一个类似欧洲的殖民帝国”,日本的国名在此时也改为大日本帝国。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成为第一个打败西方白人国家的有色人种国家,因此被欧美平等的视为世界列强中的一员[40][41]。
明治时代结束后是大正时代,此时的日本经济景气,并透过和平手段第一次实现了民主化。同时也引进了不少美国文化,如音乐、电影等,大批杰出的日本文学家因此孕育而生。1920年代以后,日本的政体变为法西斯主义,日本军队控制了整个政府的运作,日本文化第三次变为封闭状态,并对西洋诸国表现出强烈的敌意。二战后日本战败,输给了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美国随即就对日本进行大规模改造,既让日本经历了第二次民主化,又让日本第四次接收了亚欧大陆文化的洗礼[42][43][44]。
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文化中的娱乐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漫画、动画、电子游戏、东京迪士尼乐园和大阪环球影城娱乐活动成为日本文化新的代表。这些娱乐产业不仅让日本国内的经济繁荣,也帮助了日本在外国进行文化输出,让外国人透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了解日本文化[45][46]。目前,日本全国共有25项世界遗产,其中的20项属于文化遗产、5项属于自然遗产[47],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已经结合,两相得宜,凸显出日本独立的特色。
音乐
日本的传统音乐被称为邦乐,包括了雅乐、声明、神乐、演歌等。邦乐的演奏乐器种类繁多如三味线、尺八、能管(横笛)、筝、笙、和太鼓等,琵琶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也发展出不同的形式。十九世纪末期,西方音乐进入日本,给日本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昭和后期开始产生了融合西方元素与日本特色的卡拉OK和J-POP(日本流行音乐)[48]。
现代日本流行音乐基本上从日本传统音乐演变而成,当中的转变当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摇滚音乐的兴起。1960年代,披头士和海滩男孩等组合启发了日本音乐界,于1969年组成的HAPPY END就尝试把摇滚音乐和日本传统音乐混合[49]。1970年代晚期,新浪潮开始,将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合二为一的南方之星开启了J-POP的新一页[50],最终在1980年代末,J-POP取代歌谣曲成为日本流行音乐的主流[51]。1999年,16岁的新人歌手宇多田光发表了出道专辑《First Love》,销量达到了765万,打破了历史纪录,也带动了日本R&B曲风[52]。同年新人歌手滨崎步发表的第一张原创专辑《A Song for ××》连获三周销量冠军,知名度迅速上升,与宇多田光称霸了整个市场。在仓木麻衣出道后,三人并称为“平成三大歌姬”,在2000年代初席卷亚洲歌坛[52]。踏入2010年代,各个偶像团体均在日本音乐界获得成功,尤其以岚和AKB48最为突出。不同偶像团体所获得的大量奖项均令团体之间的盛况和激烈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因而被称为“偶像团体的战国时代”[53][54]。另外随着电脑及软件技术的发展,VOCALOID和初音未来等虚拟歌手应运而生,并随着互联网而逐渐变得流行[55],甚至出现了虚拟歌手翻唱歌曲的演唱会[56]。
截至2011年,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实体音乐市场,市场年产值达31亿美元,占世界市场30%[57],而包括数位贩售在内的总唱片市场年产值也达到41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之25%,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58]。
文学

土佐光起绘
影响日本文学的类型和歌、短歌、俳句、川柳、连歌、诗句,此外歌舞伎对文学影响甚深。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都是采用汉字书写,直到平安时代才出现了日本特有的假名文字。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以散文为主体叙事,织入近八百首和歌抒情、状物,使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典雅,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59]。和歌是日本特有、以假名写作的一种诗歌,通常由5韵、31个假名组成,形式短小、精炼,意蕴含蓄而悠远,追求表现禅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境界[60],《万叶集》就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享有“日本诗经”的美誉,诗集共二十卷,收录诗歌四千五百余首[61]。俳句也是日本独特的一种文学体裁,使用简约的文字抒发丰富情感,并唤起更多的联想[62],有“俳圣”之称的知名俳人松尾芭蕉[63]所写的《奥之细道》记载了他自江户城到岐阜县的旅程所见所闻及沿途景色,被视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64]。明治以后,日本文学受西方影响,出现了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以及有“双村上”之称的村上春树及村上龙等知名作家。目前轻小说作品在日本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注目。
建筑


日本建筑拥有久远的历史,最早在6世纪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佛教在传入日本时同时带入了中国隋唐的建筑技术与风格,大量兴建佛寺和宫殿,随后慢慢发展出属于日本的独特风格。自16世纪起,府邸和城楼取代佛寺成为主要建筑活动,城堡在江户时代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开始兴建不同规模与风格的府邸[66]。
日本在明治时代开始引入西方建筑技巧、材料和风格,建造与传统风格有极大差别的钢铁和水泥建筑[67]。二战前最早的日本建筑受到西方影响,材料、功能、结构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二战后,重建的城市与旧有的建筑样貌完全不同,逐而发展出现代的日本城市建筑风格。1950至1960年代奠定了日本建筑发展的基调,日本建筑师开始在早期基础上寻找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替换[68],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筑融为一体,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69]。同一时期,日本经济快速成长,许多城市建筑(例如东京铁塔)都是在20世纪中后期兴建的,当时是日本建筑粗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兴盛时期,代表建筑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东京文化会馆[70]。
日本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东西方建筑风格之间的平衡是其较为重要的特点[68]。1991年,具后现代风格的东京都厅舍完工,掀起了日本的摩天大楼风潮,其后东京国际论坛大楼、六本木新城、东京晴空塔等地标性建筑逐一落成,标志着日本建筑已走出一条与西方建筑体系不同、充满本土色彩的风格,正式踏入一个新时代[68][71]。
艺术

日本传统的表演艺术有歌舞伎、能剧、狂言、文乐、漫才、落语等,当中歌舞伎起源于战国时代末期,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内容多关于历史事件和恋爱关系的道德冲突[72],其特色在于演员只有乔扮女装的男性,在演出时扮演小姐、姑娘等年轻女性,连声音、姿态、感情也必须女性化,是日本最受欢迎的舞台艺术之一[73],也比能剧更大众化[74]。
同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乐是一种木偶戏,又名“人形净琉璃”,在1684年发祥于大阪道顿堀,并曾在18世纪掀起热潮,受欢迎程度一度压过歌舞伎[75]。文乐的表演内容是以描写严肃的内心故事为中心而发展出的长篇戏剧,有些作品需花费一整天上演。文乐的特别之处在于世界上大部分木偶剧都会隐藏操纵木偶的人,但在文乐中操纵木偶的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现在观众面前[76]。
日本绘画有单色画和双色画之分,而浮世绘是日本画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浮世绘是江户时代以江户为中心发展的版画艺术,初期的浮世绘多为多色印刷木版画,直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才发展到精致的多色套印[77]。江户末期,日本人对西方世界的兴趣上升,描写外国人日常生活的浮世绘数量急升。当时交通和通讯均不发达,浮世绘还发挥了向各个地方传递资讯的作用:歌舞伎演员去世、自然灾害、犯罪等社会新闻都成为浮世绘的创作题材,描绘大名鼎鼎的武士、怪谈里的幽灵和妖怪的浮世绘也十分受欢迎。[78]浮世绘对西方的印象派艺术产生了不少影响,江户时期的画作是目前各国收藏者的热门[79]。
日本漆器工艺在世界享负盛名,“japan”一字除了解作“日本”,亦为漆器之意[80]。日本漆器的特色是以金银作为装饰花纹,即所谓的“莳绘”,以金、银屑嵌贴于漆液中,干后推光处理,表现出极尽华贵的金银色泽,有时并以螺钿、银丝、沈金嵌出花纹花鸟草虫或吉祥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81]。日本的现代漆器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创新,融入了不少抽象的艺术技法,也能够反映日本人精致细腻的民族特点。漆器在日本由建筑装饰到家具和餐具都经常使用得到,其工艺技术也广泛用于陶瓷、液晶电视面板和电源开关等不同的领域上,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82]日本较有名的漆器包括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轮岛涂和镰仓雕等[83]。
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随着汉传佛教从中国进入日本的,现在已在日本扎根并进行了与自身相适应的本土化改造,成为了日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为日本的“雅道”[35]。
庭园

日本传统的庭园又称为和风庭园,可见于日本寺院、大名屋敷的庭园迹、政治家・实业家邸宅迹、公共施设的敷地造型。兼六园、后乐园与偕乐园被称为日本三名园。
日本庭园是依循日本神道、佛教或禅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之哲学所创造的庭园。普遍具有简单、不对称设计的特色,以修剪过的常绿树为主,通常包括桥梁、岩石、踏脚石、有耙纹的砂砾地以及石灯笼,以营造一个用来冥想和沉思的环境。
宗教
神道与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目前最多日本人自认信奉神道教,佛教排第二[84]。现在大多数日本人心理上,并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据官方发言称多数日本人同时崇奉神道与佛教,这两个宗教的仪式已与日本人生活融为一体,如婚礼和葬礼。多数日本人同时信仰神道与佛教。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调查,日本神道教约占日本人口比率99%,佛教徒约占人口的80%[85][86]《日本书纪》记述,佛教于552年传入日本[87],其后在圣德太子的积极推广下在日本迅速传播开来[88]。神道教则是在日本本土所发展出来的宗教,神社是祭神的场所,神道教认为自然界万物皆为神[89]。实际上日本人自称无宗教者居多[90],对宗教不关心甚至表现出讨厌的态度。现代日本人对宗教持有“抱佛脚”、“功利心”的态度。[91]。
天主教在1549年进入日本,至17世纪初大约有75万名教徒。然而后来德川幕府实行禁教政策,直到19世纪后期,美军强制日本开放贸易与外交的黑船来航事件以后,传教活动才再次兴盛于日本,现在日本经过正式受洗的基督宗教教徒不超过总人口的1%[92]。
竞技运动

日本自古以来即重视各种武术,相扑是日本的传统运动,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已有记载,且有“国技”之称[93]。现在日本每年举行6次大相扑竞赛;相扑运动员被称为“力士”,其中等级最高者为“横纲”。此外柔道、空手道、剑道和弓道也是日本的传统体育项目,拥有很高的地位。柔道、空手道甚至影响了不少外国武术,如朝鲜半岛的跆拳道受空手道部分影响[94],柔道则影响了巴西柔术[95]和俄罗斯擒拿术[96]。
明治维新后,西方体育运动透过教育系统进入日本并普及[97],其中以棒球最为发达盛行,始于1936年的日本职业棒球联赛[98]孕育了王贞治、长岛茂雄、铃木一朗等棒球巨星,在日本享有“国球”地位[99]。除了职业棒球之外,由高中生参加的选拔高等学校野球大会(春季甲子园大赛)与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选手权大会(夏季甲子园大赛)也颇负盛名,全国超过4000所高中当中只有获得各地区冠军的49所学校能够突围而出,在两周的比赛中决出冠军,因此在甲子园登场代表了高中生的“终极荣耀”,甲子园亦被视为日本体育乃至日本精神的一种象征[99]。
日本的职业足球联赛成立于1992年,平均每年有30万人次入场观赛[100],而日本也在2002年与韩国共同举办了韩日世界杯。日本国家足球队是亚洲实力最强的足球队之一[101],总计赢得了4次亚洲杯,并连续5届杀入世界杯决赛周,水平与欧洲次级国家看齐[102];日本国家女子足球队也在2011年女足世界杯决赛取得冠军,成为首支赢得女足世界冠军的亚洲球队[103]。
时至今日,西方的高尔夫球[104]、网球、滑雪等运动在日本也颇为流行。
日本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 ||||||
---|---|---|---|---|---|---|
赛事 | 金牌 | 银牌 | 铜牌 | 总数 | 亚洲排名 | 全球排名 |
夏季奥运会 | 130 | 126 | 142 | 398 | 2 | 13 |
冬季奥运会 | 10 | 17 | 18 | 45 | 3 | 17 |
亚洲运动会 | 910 | 913 | 835 | 2658 | 2 | - |
世界运动会 | 37 | 29 | 43 | 109 | 2 | 8 |
夏季大运会 | 240 | 238 | 299 | 777 | 2 | 4 |
冬季大运会 | 72 | 76 | 74 | 222 | 2 | 4 |
室内运动会 | 19 | 18 | 26 | 63 | 9 | - |
夏季青奥会 | 8 | 5 | 3 | 16 | 3 | 7 |
冬季青奥会 | 2 | 5 | 9 | 16 | 3 | 8 |
亚洲冬运会 | 111 | 123 | 89 | 323 | 1 | - |
亚洲武运会 | 9 | 2 | 3 | 14 | 5 | - |
世界武运会 | 6 | 12 | 7 | 25 | 2 | 6 |
沙滩运动会 | 6 | 7 | 8 | 21 | 6 | - |
亚洲青运会 | 5 | 6 | 4 | 15 | 6 | - |
政治


日本为君主立宪国,日本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105]。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制度一样,天皇于日本只有元首名义,并无政治实权[106]。
日本政府的行政机关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法》以及《内阁府设置法》中规定的内阁府、省及其外局,并以内阁总理大臣(首相)为首的“1府12省厅”。2001年实施的“中央省厅再编”机构改革以大部门体制为重点,按照职能优化的原则将原本的1府22省厅精简成为内阁府、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省和警察厅的“1府12省厅”体制。经过改革的日本行政机关核心机构数量属主要发达国家中最少[107]。
日本古代的法律体制深受中国的《律令制》的影响,江户时代制定的国家最高法律《公事方御定书》就是建基于其基础之上[108]。 然而自18世纪末期,日本大部分的法律则是在欧洲法系的基础上编写,例如明治政府在1896年通过的民事法则参考了德国的《德国民法典》,此法律至今依然是日本民事法律的骨干[109]。日本最高的法院是最高裁判所,下分三个不同等级的法院[110]。日本的主要法律被统称为《六法》[111]。
东京大学博士与那霸润认为日本政经体制来自中国思想,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色彩,但岛屿地形和中国的大陆型复杂人口组成加众多邻国环境不同,所以演化了些许不同处,其著作《中国化的日本:日中“文明冲突”千年史》(2011)书中提出中华文明与日本文明的不同只在五方面的些许对立。[112]
在中华文明:
- 权威与权力一致(皇帝是名义上的权威,也掌握实权)
- 政治与道德一体化(在儒家思想下,政治的正确性与道德的正确性一致)
- 人民地位一贯上升(科举取士使平民百姓可以向社会上层流动)
- 由市场形成流动性(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解体,出现自由的工商业者)
- 人际关系网络化(有利讯息流通)
在日本文明:
- 权威与权力分离(在古代,权威者如天皇与权力者如幕府将军各有其人;至今在政治经济领域,露面者不掌权,掌实权者居幕后)
- 政治与道德分离(协调利益是政治人物的主要任务,毋须向局外人讲道德理念)
- 人民地位一贯低下(从古至今有能者未必有权力地位;除与那霸润以外,日本谁也不觉得“知识分子地位低下”这事有问题)
- 农村模式静止不变(区域社会牢不可破,抗拒自由竞争带来的社会流动性)
- 人际关系共同体化(某个时点归属于某一个“集体”〔如企业〕的意识,优先于归属于家庭或宗族)
与那霸润在书中认为,现代日本的原型在相当程度上从日本战国时代就形成了,江户时代是把那些特征全部继承、深化、定型的时代,明治维新没有改变这些特征,自由民主党与民主党“都是战国大名的后裔”。战国大名的使命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保卫领地、保护把自身安危“委托给上面”的民众:战国大名的城堡是“公共建筑”,一旦大名之间发生战争,城堡是大名子民的避难所。至今,日本政治人物为自己的选区建设公共设施是理所当然的事,属于社会共识。福岛核灾后,灾民乖乖到“现代城堡”(小学、体育馆之类)等待救援,井然有序,这其实是大名传统的遗传。
日本现行的宪法是于1947年5月3日由当时占领日本的美军草拟,经过日本国会的审议后再由天皇颁行。日本国宪法最重要的三大原则是主权在民、基本人权的尊重以及和平主义,日本政治以这三大原则及其中最基本的、对个人尊严的尊重运行。日本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则由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分别处理[113]。
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为国会。日本实施两院制,众议院有480席,参议院有242席。选民为20岁以上的国民[114]。众议院议员任期为四年,但由于众议院可以在任期结束之前中途解散,所以实质上众议院议员任期平均只有两年多[115]。参议院议员任期为6年,每3年改选一半,不能中途解散[116]。
语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都通日语,现行的公用语言称为标准语(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语(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户山手地区(今东京中心一带)的中流阶层方言为基础[117]。在17世纪前,京都作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当地的语言曾经是日本的标准语言。但是自从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后,江户(即今天的东京)的语言便成为日本的标准语。[118]
此外,日本各地也存在不同的方言,主要可分为东日本方言和西日本方言[118],而两者中较具代表性的包括了近畿方言(关西腔)、东北方言和混合了琉球语口音和词汇的冲绳日语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在琉球群岛地区琉球人使用的琉球语及母语使用者不足100人的阿伊努人语言爱努语[119]。
英语是日本国民教育中标准的项目之一,但因日语音标一定会带a、i、u、e、o五个母音音标的特性,与日语中缺乏卷舌音等因素,加上日本人通常直接以假名音译外来词,导致日本人在英语发音上面(尤其是r和l音)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准确[120][121]。
料理
传统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饭,然后再配上其他菜肴,例如鱼,肉,蔬菜,酱菜,以及汤。料理的名称则是用这些菜肴的数目来命名。最简单的日本餐膳为一汁一菜:“菜”指一碟酱菜(通常是腌黄萝卜);“汁”则指一碗汤,最后加上一碗白饭。传统的日式早餐通常也是味噌汤,米饭,和一碟酱菜(或纳豆)[122]。而最常见的料理为一汁三菜,即汤,米饭、一碟主菜和两碟副菜,当中这三碟菜通常是一碟生鱼片,一碟烤菜,和一碟水煮菜,有的则是蒸菜,炸菜,醋菜,或是淋上酱料的菜,另外附上绿茶和梅干等酱菜[123]。
由于日本是海岛型国家,日本人相当喜好海产品,例如鱼,贝类,章鱼,虾蟹类和海草等。日本人在明治时代前有一段颇长的时间除武士在外会进食打猎得来的野兽外并不进食兽肉,直至1872年1月24日,明治天皇宣布废除肉食禁令并亲自食用牛肉,才终结了日本人不常吃兽肉的历史[124][125]。现在的日本料理大多含有兽肉,如牛肉、猪肉和鸡肉等都是日常料理中经常出现的食材。
源自中国的面条是日本料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中荞麦面和乌冬面这两种传统的面条比较受欢迎,汤底通常是用鱼类煮成的高汤加入酱油调味以及加上不同种类的蔬菜。另一种很受欢迎的面类是在20世纪早期由中国传入的拉面(日语:ラーメン)。拉面使用的汤底有许多种,比如用鱼类和酱油煮成的高汤,或是猪肉和奶油煮成的高汤。
日本饮食文化的其中一项特色是生食,大部分食物如鲔鱼、鲑鱼、河豚、章鱼、牛肉、鸡肉、鸡蛋等都可以生食入菜[126]。日本料理中较为具标志性食物包括寿司、刺身、清酒、便当、纳豆、天妇罗、章鱼烧、竹轮、荞麦面、寿喜烧和牛丼等。
和食一向被认为能体现四季的分明[127],因此在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名称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28]。
流行文化
日本的现今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对东亚的影响,以电影、电视以及流行曲(J-POP)的影响力最大。另外,日本的科技、电器是世界领先水平,流行时装也影响了不少人的衣着习惯。
亚文化
亚文化即由小众发起的文化,当中日本ACG(动漫游戏)对世界各地最具影响力。最近几十年,各种语言亦有不少用语受到了日语的影响,包括了“tsunami”(即海啸,世界大多数语言以tsunami标示,日语原文为津波/つなみ tsunami)、卡哇伊(可愛い/かわいい kawaii,“可爱”之意)、暴走族、御宅族(御宅/おたく otaku,但较常使用片假名“オタク”,简写“オタ”表记 )等等,有些已经在社会广泛使用。

高度发展的日本漫画已经成为世界漫画当中具有独特风格以及庞大影响力的流派。
日本的漫画读者包括了所有的年龄层[130],因此日本漫画的题材非常广泛。1950年代以后,漫画逐渐成为日本出版业的主要部分[131]。2006年漫画市值更达到4810亿日圆[132]。除了一小部分漫画是彩色的[133] 之外,大多数日本漫画采用黑白印刷[134]。
在日本,漫画一般在漫画杂志上连载,每期漫画杂志都包含多个漫画系列,毎个系列只刊登一个章节,留待下期继续[130][135]。如果某个漫画系列已连载一段时期并且受到读者欢迎,那个系列的漫画章节通常会集结成单行本出版[130][135]。在单行本中可收集多个(与漫画杂志不同,一本单行本仅限于一个漫画系列)。

日本拥有大量的漫画读者。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日本设有专门的漫画咖啡厅(漫画喫茶),在那里读者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看漫画,许多人还在漫画咖啡厅过夜[136]。
日本漫画向海外输出始于1970年代末,并随之向全球扩张,日本漫画也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及,不少被各国出版商翻译和发行外文版[137][138]。
大多数日式漫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漫画的人物身体比较接近真人,头和眼睛比较大[139],鼻子和嘴巴比真人小。日式漫画向来不刻意描绘人种特征,有时连性别也难以分辨[140]。另外,日本动漫里的人物性格通常较夸张,但非常注重细节[141]。
日本动画最早开始于1917年[142][143],早期的动画制作人包括了下传凹天、 幸内纯一和北山清太郎,被合称为“日本动画之父”。[144]此后直至1980年代,日本的动画才开始在日本被接纳为主流,制作量随之迅速增长,高达系列作品的制作亦于这个年代开始[145]。日本动画于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来了它被海外市场接受程度的提升。动画连续剧诸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和《攻壳机动队》于日本大受欢迎,亦吸引了海外观众的注意。《七龙珠》、《美少女战士》和《神奇宝贝》的周边商品在欧美地区更是抢手货。《神隐少女》于2002年德国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奖,并在第七十六届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中得到“最佳动画长片”一奖项[146]。而《攻壳机动队》亦在2004年戛纳影展上映[147]。
日本动画业中较为重要的制作公司包括了东映动画、GAINAX、MADHOUSE、GONZO、日升动画等等[148]:17。日本大部分的动画制作公司都加入了日本动画协会,而不同制作室在一些较为复杂和造价较高的动画制作项目上也会互相合作,例如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千与千寻》就邀请了MADHOUSE、GAINAX、Production I.G和云雀工作室等合作伙伴协助制片[148]:17。每部动画大概需要10万至30万美元的制作费[149]。2001年,动画片占据了日本电影市场的7%收入[148]:17,而日本动画的成功也反映在DVD销售上,日本近七成的DVD销售均为动画[148]:17。
随着动画市场的迅速扩张,大量动画俱乐部在1990年代成立,并带动了动画展览会的兴起[150]:73。这些展览会主要展示了日本以至世界各国的动漫作品,并包含了cosplay比赛等其他元素[148]:211。另一方面,日本的动漫文化亦创造了不少独特的名称,例如用于指称热衷及博精于ACG的“御宅族”[148]:195。
电子游戏,亦叫电玩,是动漫的延伸。有别于美国游戏着重操作感,日本游戏更着重游戏细节的表现,小游戏简单易玩,大游戏掺杂极多的小游戏以增加娱乐性,当然也有同时具有日美元素的作品。日本游戏机生产商占了三大游戏机商的两个,包括索尼(SONY)、任天堂,也有已经退出的世嘉(SEGA)。
日本人的美少女文化和少女崇拜情结无论是在远东还是在西方都已经是十分知名。[来源请求]
日本的美少女文化一是表现在选美比赛的风行。[来源请求]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全国拥有1000多种规模不等、评判标准不一的选美比赛。[来源请求]从区域看,除了全国性的“日本国际小姐”、“日本小姐”和“日本环球小姐”三项顶级选美赛事以外,还有北方的“冰河小姐”、南方的“芙蓉小姐”等。国有国选,县有县选,市有市选,甚至两三百人的小村庄里,还有“最美村姑”评比。从年龄段看,小学里有“甜美小天使”,中学里有“最美少女”,大学里有“校花”,人到中年的家庭主妇亦有“美少妇大赛”。[来源请求]日本最有人气的偶像组合AKB48,就由全国海选出的几百名二十岁左右的青春美少女组成,被誉为“日本第一国民女子天团”。
不过,如同现今中国大陆的国家级选美比赛结果常引起网民不满一样[151],日本网民亦认为现今的“日本小姐”长相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严重背离日本年轻一代的审美观[152]。
日本的美少女文化的另一表现就是日本时常出现十几岁便出道走红的未成年女星[来源请求],佐佐木希、渡边麻友、宫胁咲良、石原里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红了十数年的“早安少女”,每期成员都是十几岁的女孩;2013年被美国电影情报网站“TC Candler”评为全球最美100人第12位的女星桐谷美玲,早在高中一年级时便已夺得千叶县美少女选美比赛冠军。
日本美少女文化的第三点表现,同时也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独一无二的动漫文化方面。常接触日本ACG文化作品的人,往往会惊异其中的美少女文化,即这类作品中充斥着各种美少女的形象和元素。[来源请求]她们会改头换面,出现在架空、玄幻、情色、打斗、魔法等诸多平台。她们或是作为具有特殊属性或超能力的女主角,在虚拟的时空中尽情冒险,或是作为男主角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谋、助手奔前跑后,或是作为情节、画面中引人瞩目的“重要道具”被着意渲染。她们是女学生、女忍者、豪门浮浪子弟、贵族淑女、魔法师,甚至黑帮首脑、国家元首、军队统帅等其他奇怪的身份。御宅族的出现、吸引女性观众欣赏同性之美的百合文化的流行、独特的秋叶原色情产业,也都对这种美少女现象推波助澜。[来源请求]
偶像剧这一电视剧类型首先出现于日本与日本的少女漫画脱不了关系,韩国和台湾的不少偶像剧即改编自日本的少女漫画。此外,美国动画《飞天小女警》、中国大陆的许多网络穿越小说、台湾恶搞漫画《大民国》《中华萌国传》等的人物设定皆可追溯到日本美少女文化的根子,甚至连抗日题材的中国大陆电视剧《雅典娜女神》也明显的照搬照抄日本某经典动漫中的美少女角色设定。[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