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語言嘅意義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語義學(粵拼:Jyu5 ji6 hok6;英文:Semantics)係語言學嘅分支學科,顧名思義專門研究語言點樣表達意思(又或者叫意義)。語義學會研究個別字詞點樣表達意思,同時仲會探討字詞嘅意思點「拼埋一齊」變做短語、從句以至成句語句嘅意思。
語義學係語言學其中一個最緊要嘅學科。語義學會掕到構詞學同埋句法學方面嘅討論:語義學要配合構詞學,思考字詞嘅基本元件(形態素)點樣砌埋一齊形成有意思嘅字詞,同時又要配合句法學,剖析字詞嘅組合方式砌出有更複雜意思嘅語句。除此之外,語義學仲同語用學有密切嘅關係:語用學研究言外之意會點影響意思,必然會用到語義學上嘅概念。
語義學亦會用到語言學以外嘅概念。例如廿世紀嘅語義學經已有借用邏輯學上嘅概念,嘗試分析人類點樣喺日常講嘢嗰陣使用啲邏輯連接詞(簡單講即係同埋、或者等)而到咗廿一世紀初,語義學界仲有同人工智能研究者緊密合作,喺度教電腦處理自然語言嘅意思。
語言本質上就係符號[e 1]嘅一種。喺社會科學上,一個符號係指一嚿用嚟「代表其他嘢」嘅嘢,好多時都會將資訊或者諗法「壓縮」咗再表達出嚟[1]。例如有個人用粵語講嘢,講出相當於粵拼
噉嘅音,佢講出嘅呢段聲同花冇咩相似之處,但係一個熟識粵語嘅人一聽到 faa1 呢段聲,就會諗起花呢種事物——即係話粵語嘅使用者用一樣同物品 A 冇乜直接相似性嘅嘢嚟「表示」物品 A,而表示同自己可能完全冇直接相似性嘅事物,正正就係符號嘅功能。
語義學嘅定位係想研究語言點樣表達意思。响廿一世紀初嘅語義學上,語言嘅意思可以用語義三角[e 2]嘅概念嚟思考。語義三角係一個抽象化嘅模型,描述語言符號同佢哋所表示嘅事物之間成咩關係。根據呢套諗法,一個語言符號——例如一隻字詞[註 1] ——會對應兩樣嘢[2]:
下圖係畫緊語義三角個諗頭[3]:Ch 1,源自 1923 年嘅書《意思嘅意思》[e 6] ——呢本書嘅作者係兩位英倫學者,佢哋就係响呢本書入便提出咗語義三角概念嘅。
由呢個模型睇得出,語義學實會涉及心理學同腦神經學嘅嘢[3]:Ch 1 [4]:某個人腦處理資訊,並且將三樣嘢「連接」埋一齊,噉樣先至可以有意思出現——個人見到個參照對象,就會諗起個參照體同埋個符號,而佢聽到人講嘢嘅聲(感知到語言符號)又會自然噉諗起相應嘅參照體同參照對象;噉就表示要完全理解語義,研究者實要考慮人腦點處理同表達呢啲概念,而心理學(尤其係認知心理學)同腦神經學就係講呢方面嘅知識嘅。
意思係語義學最重要嗰個概念——語義學成個學科,都係旨在要研究語言點表達意思。喺語義學入便,意思可以理解為語言表達方式同佢哋所代表嘅嘢之間嘅關係。意思涉及理解字詞同語句內含嘅資訊。
齋講個別字詞嘅意思嘅話,字詞可以視乎上下文而有唔同嘅詞義[e 7]。而且就算撇除咗詞義嘅問題,一隻字詞嘅意思亦可以分做字面意思[e 8]同埋聯想意思[e 9] ——前者係字典上會用嘅定義,而後者就包括埋隻字詞會引起嘅情感或者文化聯想。
複合原理[e 10]講到,字詞嘅結合方式亦都好重要:語言唔淨只係個別嘅符號咁簡單;要正確噉理解一段語言,仲要考慮啲個別符號以咩形式結合。具體嘅粵語例子:
兩句嘢用咗同樣嘅字詞,但係啲字詞嘅組合方式(句法學研究嘅重點)唔同咗,意思就出現大變[註 3][6]。除此之外,搭配詞同語境影響意思等嘅現象亦表明,成嚿嘢嘅總和唔只係各部分加埋咁簡單。語義會喺唔同層面——由字詞至短語、子句至成句語句[7] ——運作,語義學家要考慮字詞層級(個別字詞)嘅意思,亦要考慮語句層級嘅意思,要睇啲字詞點樣組合,決定最後出嘅意思[8]。
一般認為,意思同知識係兩樣唔同嘅嘢[註 4][9]:譬如係海呢隻字詞噉;一個人就算理解隻字詞指乜,都唔等於佢知道(例如)海水喺科學上係鹽濃度高過 3.5% 嘅水;而一個屋企喺海邊嘅細路,可能唔識口語字詞要點講,但可以透過親身體驗知道「嗰個好大嘅水體,啲水好鹹而且係深藍色」嘅。
語義學其中一條最根本嘅問題,就係「語義點嚟」。一般認為,一隻語言至少要有一部份嘅字詞,語義並唔係嚟自其他字詞嘅,否則就會引致循環定義[e 11]嘅問題:循環定義係指用其他字詞去定義某一個字詞嘅意思,而呢啲字詞又會引用返原先嗰隻字詞,形成循環;例如想像有一本字典,佢將開心定義為感到喜悅,跟住又將喜悅定義為一種開心嘅狀態,假如有一個人唔知開心同喜悅呢兩隻字詞係咩意思[註 5],佢拎住本字典查,就會睇到佢一頭霧水[10][11]。所以語義學家有必要探究一條問題:唔靠其他字詞定義嘅話,一個字詞嘅語義係喺邊度嚟嘅呢?
有關語義喺邊度嚟,有以下呢啲諗法[3]:1.6:
到咗廿一世紀初,呢四派觀點都有人用[14]。
唔同層級嘅語言單位可以各有意思:形態素組成字詞,字詞組成短語、子句同成句語句;當中每一層都可以有語義——單一一嚿形態素有意思,一個字詞嘅意思又有別於佢啲形態素嘅個別意思... 等等。
通常認為,語義嘅最細單位係形態素[e 15][註 8][3]:2.2.2。定義上,形態素係指可以有意思嘅最細可能單位,一嚿形態素再拆細啲就唔會再有意思,或者會冇咗原先嗰個意思。一嚿形態素唔一定能夠單獨成一隻字詞。用粵語 dei6(中文字作哋)呢嚿一段音節咁長嘅嘢,粵語可以有[15]:
粵拼 | 中文字 |
ngo5 dei6 | 我哋 |
keoi5 dei6 | 佢哋 |
等嘅字詞,當中哋表示咗眾數噉嘅意思(可以有意思[註 9])而 dei6 拆細變做例如 ei6 就會冇咗原先嘅意思(再拆細就會喪失原先個意思)。雖然粵語哋正常講嘢嗰陣唔會獨自出現,但可以算係一嚿形態素。
形態素可以砌埋一齊,形成更加複雜嘅語義單位,例子有慣用語嘅現象[16]——慣用語涉及好幾個字詞接連出現,然後出一個同個別字詞截然不同嘅意思,將句慣用語入便是但一個字詞攞走或者換做第個字詞,意思往往就會冇咗或者變咗。粵語慣用語嘅例子[17]:「食碗面反碗底」「扮鬼扮馬」「食死貓」,亦有研究者指,同一種語言嘅使用者對於一句慣用語「係咪可以拆開」可能人人都唔同[18]。用成語嘅方式思考嘅話,廿一世紀初嘅粵港澳地區有研究指,啲人讀四字成語嗰陣好興「由中間斬開」噉讀,例如
... 呀噉[19],但係呢啲二二相分嘅四字成語,原則上仲可以再拆細嘅[註 10],例如打草就明顯可以拆做打同草兩個可以獨自存在嘅意思單位。
喺廿世紀後半橛,語義學家有深入噉探討語言單位(形態素、字詞、短語等)嘅意思可唔可以理解為「人腦儲住一大拃定義」。
有關「人類係點樣判斷字詞嘅意思」,最簡單嘅諗法係主張一個腦會同每隻字詞儲個定義,一個定義會界定嗰樣事物嘅「重點特質」:根據呢個諗法,假想一個以粵語做母語嘅人,佢而家要認識糖(tong4)呢隻字詞,佢個腦入便可能就會儲住「呢隻字詞係指白色、有陣甜甜哋噉嘅味嘅粉末」呢個定義,再用個定義嚟判斷自己眼前嘅物體算唔算係糖[20]。
亦有語言學家提倡語義元[e 16]嘅諗法。呢套諗法嘅基礎,係主張要用簡單嘅意思嚟界定複雜嘅意思,而呢個諗法會引致一個必然嘅結果:是但搵一種語言嚟睇,佢都實會有某啲「最基礎嘅意思」係冇得靠其他字詞去界定嘅,呢啲基礎嘅意思係所謂嘅語義元——「語義嘅原子」[21]。基於呢套觀點,有廿世紀末嘅語言學家就著手做研究,攞啲字詞逐個逐個睇,睇吓佢可唔可以用第啲字詞界定。喺 1972 年,有語言學家對英文字詞做咗一輪研究,主張人類語言得 14 個語義元,及後嘅研究者有提出更多嘅語義元[22],提出好似我、你、身體、全部、大同細、講嘢等嘅意思都係冇可能以非循環嘅方式定義嘅[註 11]。
靠定義嚟界定意思嘅做法,喺廿世紀尾已經廣受批評[3]:2.6:事實表明,字典入便用嘅定義往往唔足以完全描述一隻字詞嘅意思,例如喺廿一世紀初嘅英文入便,
一詞成日譯做粵文未婚嘅男人或者單身漢,而啲字典亦都傾向噉樣解釋隻字詞嘅意思。但係語言學家做過實驗,發現以英文做母語嘅人唔願意用隻字詞嚟指天主教嘅男性神職人員(神父同教宗等)或者喪咗偶嘅男性——研究者指,噉表示隻字詞有「定義冇講」嘅意思,如果一個男人要算係單身漢佢一定要係可以結婚嘅,而天主教嘅神職人員唔准結婚,所以唔可以算單身漢。語言學家遇過好多噉嘅情況:有個字詞有咗一個「啱用嘅定義」,但語言學家發現「有個案合乎嗰個定義,但母語使用者直覺上認為佢唔屬於個字詞所指嘅事物」,而噉就表示個字詞有好多隱藏意思係「啱用」定義冇捕捉到嘅。真正啱用(搵唔到例外)嘅定義往往會長過字典定義一大截。此外,語言本質上係複雜同埋會係噉演變嘅。
到咗廿一世紀初,要理解人類點樣喺普通對話當中使用意思[註 12],語言學界一般都唔會靠靜止、明文講到出嚟[註 13]嘅定義,當中原型理論[e 17]同埋範例理論[e 18]等嘅諗嘢方式,就好多語言學研究者採用。
一個人要純熟運用一種語言,唔只要知道一個字詞係咩意思,仲要理解個字詞同第啲字詞有乜嘢關係——譬如係個字詞嘅同義詞、反義詞、上位詞同部位詞呀噉。有語言學者就曾經噉樣講[23]:
要真正識講一種語言,必然要理解唔同詞組之間,邊啲係同等邊啲有差異,即係要掌握點樣運用同義詞以及重述...(使用語言嗰個人仲要)能夠將自己想講嘅信息用唔同方式表達出嚟,按情況將自己表達嘅嘢變到更緊密或者更鬆動。
唔同字詞之間喺意思上可以有好多種關係(詞彙關係[e 19]):
喺語言學,同義詞[e 23]指同一種語言裡便有若干隻字詞,意思係相同或者差唔多相同嘅。用粵語做例子,開心同愉快喺粵語入便通常會當係同義詞,因為佢哋嘅意思好相似。不過深入啲研究就會發現,所謂嘅同義詞好少可真係做到喺所有語境當中都有完全相同嘅意思。
要識別同義詞,一個常見嘅方法係睇吓兩隻字詞係咪可替換[e 24][3]:5.1.5:如果話 A 同 B 兩隻字詞同義,噉是但搵一句句子,將句子入便嗰個 A 換做 B,句嘢嘅意思都唔會變,反之亦然;用粵語嚟想像嘅話,佢好開心就算變做佢好愉快(將頭嗰句入便嘅開心換咗做愉快),句嘢傳達嘅意思基本上都冇乜點變。但係事實表明,可替換並唔係二元(一係可替換一係唔可)咁簡單嘅,就算兩個字詞喺某啲情況下互替換,依然可能有其他情況係兩個字詞不可互換嘅,呢種現象可以係因為兩個字詞喺詞義或者聯想意思等方面有細微差別,例如——
語言學界做過研究,搵咗好多隻語言返嚟,檢驗吓字詞間嘅可替換度,發現除非係技術性質嘅對話(例如啲人講科學或者法律嘢),完美同義呢家嘢近乎冇可能[註 17] ——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對同義詞只達到「多數語境下可互換」[32]。
語義成分分析[e 25]係語義學上用嚟分析詞義嘅研究方法。研究者首先會列出一拃「特徵」,手上每隻字詞都當係由某一啲特徵組成嘅,而一隻字詞可以喺每一個特徵上有 +(是)同 -(否)等嘅數值[註 18]。舉幾個簡單例子,想像而家做以下嘅分析——
字詞 | 特徵:人類 | 特徵:男性 | 特徵:成年[註 19] |
---|---|---|---|
男人 | + | + | + |
女人 | + | - | + |
男仔 | + | + | - |
女仔 | + | - | - |
貓公 | - | + | + |
如是者,男人、女人、男仔、女仔同貓公等嘅字詞,就可以想像成係由一啲特徵組成,而特徵就可以想像成「語義嘅基本組成元素」。順帶一提,呢種分析方法,非常近似音系學當中對區別特徵嘅分析[3]:5.2。
不過語義成分分析受到唔少批評:首先,呢種分析法只適合用嚟分析有明確分類區別嘅詞,例如指實物嘅字詞,但係好似自由或者愛等指抽象概念嘅字詞,就難以用語義特徵嚟界定;另一個問題係,語義成分分析忽略咗語境——字詞嘅意思可能因應語境而變化,而語義成分分析零舍難處理多義詞;除此之外,呢種做法亦難以處理聯想意思。因此,語義成分分析只係做到局部處理詞彙語義[33]。
一詞多義[e 26]係指一個字詞有多過一個相關嘅詞義。舉個例,英文 pupil 可以指學生又可以指瞳孔,但呢兩個意思冇咩概念上嘅啦掕;而相比之下,喺好多語言入便,指金嘅詞可以係指某一隻金屬元素,但係又可以係指錢,想像廿一世紀初香港粵語出現嘅字詞課金(借自日文)指畀錢,尤其係畀錢買電子遊戲入便嘅嘢[34],當中隻字詞雖然叫「課金」但係課金嘅人畀嘅唔一定真係黃金;同時,雖然話黃金同錢係兩個唔同意思,但係兩者明顯有啦掕——喺歷史上,人類一路都有用黃金嚟做貨幣嘅一部份。因此,呢種情況可以算係金有一詞多義嘅情況[註 20]。一詞多義相對於一詞單義[e 27],一詞單義顧名思義係話一個字詞得一個可能詞義[35]。
無論係實用上描述語義(例如教英文或者其他外語)定係理論研究,一詞多義呢個概念都好有用。一詞多義反映詞義喺語言當中可以點樣轉變或者擴展,教講者喺唔同語境當中靈活噉運用同一隻字詞。例如英文 paper(近似粵拼 pei1 paa4)可以係指紙呢種材料,但係又可以係指考試卷或者學術論文,而呢幾個詞義之間都明顯有關連。因此一詞多義顯示咗講嘢嘅人點樣利用概念關連嚟賦予詞語延伸意義[36],有陣時甚至會引致語言演變。
一詞多義成日畀人攞嚟同同音異義詞[e 28]比較。同音異義詞係指兩隻(或者兩隻以上)字詞發音相同但意思唔同,例如粵語 gou1 可以係高又可以係膏,呢兩個詞發音一樣但意思顯然唔同[37]。有唔少語言學家都喺度拗,一詞多義以及同音異義詞之間條界線要點定義:例如英文 pupil 噉,如果將一詞多義界定做「一個詞有幾個相關嘅意思」,噉 pupil 可能就唔符合條件,而 pupil 嗰兩個意思被指反而似同音異義詞——只係呢對同音異義詞咁啱寫法一樣噉解。而事實表明,要搞清楚兩個意思係咪有啦掕,係一件好難嘅事。因為呢個緣故,有啲語言學家索性放棄一詞多義呢個概念,或者將一詞「有幾多義」視為一個連續體,從而避免「兩個意思係咪真係有關連」嘅難題[38]。
構詞同句法方面嘅嘢,成日會掕到語義方面嘅考量。語言最基本嘅組成單位係語音(語音學研究重點)以及音素(音系學研究重點),但係語音同音素未有意思,例如就噉一個輔音 /j/(相當於粵拼 j)通常都唔會有乜嘢意思可言,起碼要等到若干個音素砌埋一齊形成形態素,先至會出現意思——例如 jaa6(中文字廿個粵語發音)結合咗輔音 j 元音 aa 同埋陽去聲調出咗一嚿形態素,就開始有意思。一隻字詞有最少一嚿形態素,而短語、從句同句子會包含至少一隻字詞,仲會涉及字詞嘅組合方式影響意思。
因此,有唔少語言學家都會嘗試用語義學概念嚟解釋構詞或者句法現象,例子有詞性嘅定義、主題關係以及係詞彙動貌等嘅概念... 呀噉。
詞性[e 29]係一套將字詞分類嘅系統,簡單講就係指緊隻字詞喺文法上扮演咩角色,包括係名詞、動詞、形容詞同埋副詞... 呀噉。詞性同語義有幾大關係。唔同語言有嘅詞性可以好唔同,而且是但攞隻語言嚟睇,唔同學者嘅分析方案都可以唔同[註 21]。
對於多數主流語言群體嚟講,詞性都好「合乎直覺」,例如一個以粵語做母語能夠直覺噉覺得書係名詞,而行路嗰個行係動詞,但係事實又表明,好多字詞都有多過一個可能嘅詞性,而且就算攞一隻字詞去做唔係佢做開嘅詞性,佢個新意思都會同舊意思有明顯關聯[39],例如英文字詞 mentor 噉,隻字詞做名詞係指導師、老師呢類意思,但係又可以攞嚟做動詞,指做... 嘅導師噉解[40]。除此,好多語言都有一種情況,一隻字詞變少少樣,就可以變做第種詞性而且新意思又係同舊意思好相似,例如英文
to kallos | → 名詞指靚呢種特質 |
kalos | → 形容詞指靚 |
因為詞性咁有彈性,有唔少語言工作者都喺度諗要點樣界定一隻字詞屬邊種詞性。
截至廿一世紀初,每種觀點都有佢嘅弱點:是但搵一種觀點,都梗會有人搵到一啲例子字詞,呢啲字詞喺嗰種觀點下所屬嘅詞性,有異於佢哋「直覺上應該屬」嘅詞性。
主題關係[e 30]呢套諗法,嘗試唔形式化噉用語義概念嚟解釋句法:事實表明,隻隻語言都梗會限制句子嘅謂語可以掕啲乜嘢論元;一種常見觀點係唔再純考慮構詞同句法,加入語義方面嘅考慮;呢種睇法主張,動詞負責嘅係同每個相連嘅名詞(論元)分配主題關係。
撇除咗被動語態或者祈使語氣嘅語句先,根據主題關係嗰套諗法,一個謂語嘅論元之間可以有以下呢啲關係[44]:
等等。不過要留意嘅係,主題關係呢套諗法受到唔少語言學家抨擊,覺得佢唔夠精確,是但攞一拃論元同一套主題關係嚟睇,往往會出現一種情況,唔同嘅研究者對於「邊隻論元係施事邊隻係受事」無法達到共識[45]。
原則上,邏輯語言同自然語言[註 24]喺好多方面都爭好遠:邏輯語言嘅符號喺意思上好前後一致,有精確嘅定義,唔會出現一種情況係一句嘢有好幾個可能嘅意思;相比之下,自然語言意思係流動同視乎語境而變化嘅,冇乜嚴格嘅規律,因此就更加靈活,會容許人類展現創意,不過好多時都會導致歧義嘅問題[46]。
不過事實又表明,邏輯學同自然語言嘅語義研究都深切關注啲符號係咩意義,想理解符號點樣表達概念。所以語義學嘅研究有陣時會用到論證、效度、邏輯連接詞、謂語、量化子、結論同前設等嘅邏輯學概念。呢啲概念可以算係工具,將表達式嘅解釋形式化。例如對於點樣先算係知道一句嘢嘅意思,有語義學家主張「知道句嘢嘅意思」起碼要知道世界需要處於咩狀態,句嘢先至會係真確[3]:6。
雖然話邏輯語句同自然語言爭咁遠,但係依然有唔少語句可以用邏輯噉嘅方法嚟思考[3]:6.9:一般認為,邏輯可以用嚟思考陳述句,尤其係想字面解嘅陳述句,但係難以用嚟理解祈使句(叫人做嘢嘅語句)等其他類型嘅語句;不過就算係噉,字面解嘅陳述句依然佔咗自然語言語句當中相當大嘅一部份。噉就表示,邏輯分析依然會喺語義學當中擔當一定嘅角色。
有部份嘅學者主張,自然語言係邏輯符號嘅「不完美版」[47]:事實表明,自然語言要考慮埋語用等嘅因素,啲字詞同語句梗會或多或少有啲含糊;邏輯符號可以係象徵緊「實際思考用嘅語言」,而自然語言源自人腦嘗試用(意思有啲含糊嘅)自然語言符號嚟表達呢啲思緒。
命題邏輯[e 31]專門處理命題,以及係點樣將命題「拼埋一齊」形成更加複雜嘅命題。喺呢個系統入面,研究者會攞符號代表簡單嘅命題,跟住就用邏輯連接詞將啲命題串埋,形成更複雜嘅命題——邏輯連接詞近似日常粵語入便嘅同埋以及或者等嘅字詞,攞住複雜嘅命題,研究者就會分析啲命題嘅真值。舉例說明,想像 P 代表今日落雨(符號代表簡單命題),而 Q 代表今日好大風(符號代表簡單命題),然後就可以砌出以下噉嘅複雜命題:
唔係表示實物嘅字詞,有好多都係表達緊邏輯連接詞或者類似嘅意思,例如粵語或者一詞噉喺意思上相當接近邏輯或[48]:喺邏輯上,邏輯或(∧)表示兩句嘢是但一句成立,亦可以表示兩句都成立,但係喺日常粵語當中,或者好多時都有排他嘅意思,例如「你可以揀檸茶或者奶茶」——喺好多情況下,呢句嘢可能有排他嘅意思,即係聽嘢嗰方一係揀檸茶一係揀奶茶,但冇得兩樣都要[註 25]。
雙重否定句[e 32]係「邏輯連接詞同自然語言有分別」嘅一個重要例子。雙重否定句係指一句句子用咗兩個否定詞,互相配合噉嚟表達意思。用粵語例子嘅話,可以想像[49]:
粵語當中嘅雙重否定句,比較接近邏輯連接詞會表達嘅嘢:如果兩個邏輯非串連出現,佢哋就會互相抵消,¬¬P 意思等同 P,呢點同粵語入便用兩個唔嚟表達嘅雙重否定句好相似;但係喺某啲語言當中,雙重否定反而係表達緊強化嘅 ¬P,廿一世紀初嘅英文就被指有噉嘅情況,例句[50]:
如果用邏輯連接詞嚟諗,句嘢個你係知道啲嘢嘅,但喺實際應用上,句嘢喺好多英文方言當中都係鬧緊對方,鬧對方咩都唔知。唔少英文以外嘅歐洲語言都被指有呢種情況,會用雙重否定嚟加強否定嘅語氣,例子有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同埋葡文呀噉[51]。
上下文[e 34]會對語義產生具體嘅影響。例如想像以下呢句短語:「學用粵語」——呢句短語可以係指「學習點樣使用粵語」,但係亦有可能將句嘢理解為「學習用粵語去做某啲嘢」噉嘅意思。例如如果成句嘢係噉嘅樣:
一般認為,呢句嘢係講緊班學生學習「用粵語讀數學」呢樣嘢,而唔係學緊粵語本身[52]。除此之外,亦可以思考吓直指詞[e 35]嘅現象[53]。直指詞係講一啲字詞或者短語,指緊上下文當中特定嘅時間、地點或者人物,例如粵語裡便就有聽日—相對於講嘢嗰一刻嘅時間、嗰度—相對講嘢嘅人嘅位置、同埋佢哋—呢個字詞指乜,視乎之前嘅語句講咗啲乜[註 26]。由此可見,一隻字詞嘅意思有可能因為上下文而起變化,而且詞義同參照對象都可以有呢種變化。
語義變化[e 36]係語言演變嘅一環,講到一隻語言啲字詞嘅意思隨住時間而出現變化。廿世紀嘅語義變化研究,通常係靠住檢視大量嘅語料,評估字詞嘅意思望落有冇隨時間而改變[註 27]。要講字詞嘅語義嘅話,字詞嘅語義可以透過以下呢啲形式變化:
上述呢啲概念,只係喺度描述語義點變化。語義學家仲想解釋「點解會噉變化」,當中言外之意[e 41]嘅規約化就被指係語義變化嘅一個成因。語用學上講嘅言外之意,簡化講係指人講嘢嗰陣有一啲字面意思冇表達嘅意思,噉想像有一種語言,佢指意外嗰個字詞本來淨係指純因為機率而發生嘅事,中性,然後出咗呢句語句:
原則上,呢句嘢係用緊意外嘅中性意思,但係句嘢嘅言外之意令到個詞望落似係指緊負面嘢。而噉樣嘅句子出現多幾十次,嗰種語言嘅使用者就開始無意識噉將意外同啲負面嘢聯想埋一齊,令到個詞最後變咗做「因為唔好彩而發生嘅壞事」噉嘅意思[55][56]。
有好多語義學理論都好形式化,會用好似數學符號咁精確、冇歧義嘅符號嚟睇語義現象:例如概念語義學[e 42]噉,就會將語義視為「由某啲更細嘅單位組成,當中呢啲單位唔能夠自成語義」[57]。而一套理論形式化,就表示佢啲諗頭容易寫做電腦程式,由電腦嚟實現。
詳情可以睇睇:
等嘅概念。
喺社會科學上,語義學嘅相關知識可以有助分析數據。例如有社科研究者用問卷調查或者訪問等嘅方法,攞到一拃文字數據返嚟——例如係訪問啲人,問吓佢哋對某個政策有咩觀感,佢哋可以(例如)靠大語言模型計出啲數值表示啲字詞嘅意思,再對呢啲數值做統計分析[5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