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北松山機場
位於臺灣臺北市松山區的機場、臺灣國內航線樞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北松山機場(IATA代碼:TSA;ICAO代碼:RCSS),因其所在地又別稱為松山機場、臺北機場或松機,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松山區的機場,啟用於1936年,為臺灣第一座機場,與桃園國際機場同為臺北都會區的聯外機場。場區座落於臺北市中心的北北西側,南連敦化北路終點、北接基隆河岸,並以民權東路及民族東路與市區分隔,總面積2.13平方公里(213公頃)。
Remove ads

松山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民用部分為臺北國際航空站(英語譯名:Taipei International Airport),由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管理,國內航線與國際航線並重(含兩岸航線),並在航線服務上與桃園國際機場分工,為臺灣的國內航線樞紐。軍用部分為空軍松山基地(英語譯名:Songshan Air Force Base),隸屬於中華民國空軍,專用面積1.2451平方公里(124.51公頃),主要提供行政專機服務予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政府高階官員[1]。
松山機場在1979年桃園國際機場啟用前,為臺灣首要的民用機場,但隨著臺北市區的逐漸擴張而難以擴建;桃園國際機場落成後曾停止國際定期航線營運,至2008年重啟,並定位為首都商務機場[2][3][4]。由於場區上空在夏季午後很容易形成空氣對流、以及颱風經常侵襲臺灣的因素,航班起降時常受到影響。在臺北捷運內湖線於2009年通車後,松山機場成為繼高雄國際機場後,臺灣第二個有聯外捷運系統服務的民用機場。松山機場於2016年共服務614萬2,996旅客人次,位居全臺第三,僅次於桃園國際機場與高雄國際機場[5]。
Remove ads
歷史
臺北松山機場創建於日治時期的1936年(昭和11年),當時稱為「臺北飛行場」。1935年,臺灣總督府《告示第131號》公告:位於松山的台北飛行場於9月25日設立。1936年3月24日,臺北飛行場竣工。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北飛行場更名為「臺北航空站」,改為軍民共用,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航班。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松山機場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境內和境外航班。
松山機場雖然歷經多次擴建和改善工程,但是因其腹地遭基隆河和市區侷限而成效不彰,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在1970年代進行的十大建設中,規劃在鄰近的桃園縣興建新機場,即今之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桃園國際機場啟用,松山機場轉為服務國內航班為主,國際線部份則僅提供特殊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但若是國際線班機因故無法降落桃園機場時,除了高雄小港機場之外,松山機場也是轉降機場選擇之一[6]。松山機場原本的IATA代碼是象徵臺北的「TPE」,後隨著桃園國際機場的啟用而移轉予桃園國際機場使用,使松山機場的IATA代碼改為「TSA」,即松山機場的英文名稱「Taipei Songshan Airport」的縮寫[7]。2008年7月起開始的兩岸假日包機,松山機場為起降機場之一,民航局亦開始對航廈進行整建以增加證照驗查及行李轉盤等設施[8]。
1999年初,為了減低當時在臺北市中心籌建中的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對飛航安全的影響,民航局考慮改變飛機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飛行路線。這問題在1999年年底時獲得解決,台北101大樓專案向後延伸一段距離,確保在2003年建造完成時依然可以成為世界第一高樓。
隨著馬英九政府的上臺,松山機場的定位轉為以服務商務旅客為主的次要輔助機場,並開放國際航班:2008年12月15日上午8時,兩岸假日包機正式邁向常態化,半世紀以來第一架直接由臺北飛航情報區切入上海飛航情報區的航班由松山機場起飛。2010年6月14日,松山機場直航上海虹橋機場的航線復飛,臺灣方面由中華航空、長榮航空與復興航空營運[9]。10月31日,睽違31年後,松山機場往返東京羽田機場的航線也正式復飛,中華航空與日本航空、長榮航空與全日空共掛航班營運。
2012年2月6日,民航局公布臺北松山機場至首爾金浦機場直飛航權的分配結果,臺灣方面為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10];2月23日南韓方面公布兩家低成本航空公司——Eastar Jet(易斯達航空)、T'way航空(德威航空)勝出[11]。隨後經過了一度膠著的航權分配[12]、傳出中華民國民航局將航權內定給華航長榮等航權不公情事[13][14]、與原訂3月首航卻延後的結果[15],在一連串協商進展下,松山金浦航線最終定於2012年4月30日完成雙方互飛[16][17]。根據雙方航權協定,為了維持桃園-仁川航線運量穩定,並避免廉價航空以低廉價格對臺方航空造成衝擊[18],這條航線初期雙方僅開放各兩家航空公司經營,每天一方各飛一班,每週來回七班,飛航機種限定兩百人座以下之中小型航機,不採共掛班號營運。
受到松山-金浦航線航權分配爭議影響,2012年7月19日,中華民國交通部次長葉匡時表示交通部已著手進行「國際航權分配及包機審查綱要」修正案,計畫調降松山機場航班門檻[19],使得松山-金浦航線有了增班餘地,引起其他四家落選臺籍航空卡位[20],其中又以復興航空最積極[21]。然到了同年底發現其航線載客率卻僅六成,遠低於對虹橋、羽田航線的八成,原計畫的年底增班談判遂遭擱置[22]。
隨著波音787-8復飛,全日空自2013年6月1日起,將波音787-8使用於東京羽田─臺北松山的NH1185/1186航班,取代原先的波音767-300ER,使臺北松山機場成為全臺灣第一座接受波音787商業航班起降的國際機場(該架飛機也是波音787-8首次降落在桃園機場的飛機)。NH1187/1188航班則不定期使用波音767-300ER/波音787-8飛行。自2014年10月26起,NH1187/NH1188使用波音787-8取代原本的波音767-300ER。在經過多年的協商後,臺北松山機場於2013年10月與日本松山機場包機直航,由中華航空以波音737-800型客機執航[23]。
由於旅客持續增加,2013年9月9日的北京協商除確認了松山新增飛航福州、天津每週各四班、上海浦東每週六班外,並訂2014年春節加班機的期間為元月十七號到二月十四號,由航空公司視市場需求申請飛航。
長榮航空自2014年1月1日起開航由臺北松山飛往金浦、立榮航空飛往廈門的航班,由松山來往上海-浦東的航班則改用空中巴士A321-200取代MD-90飛航。
因日本航空航機調度因素,2014年2月1日至2014年3月29日及2014年10月26日至2014年11月30日東京羽田-臺北松山JL097/098航班,原為波音767-300ER執行改為波音787-8執行此航線,為繼全日空後第二家以波音787-8航機飛航臺灣。2014年12月1日起JL097/098航班將改為波音777-200ER飛行,成為臺北松山機場開場以來首次使用波音777航機飛航的航空公司。全日空於2015年10月9日、2015年10月12日執行第三年與日本松山機場包機直航,由波音767-300ER型客機執飛。
Remove ads
空軍司令部派駐單位

基本資料

東西向10/28號跑道,全長2,605公尺。(次於桃園國際機場3,800公尺,新竹機場3,661公尺,清泉崗機場3,650公尺,高雄機場3,150公尺,台南機場3,050公尺,澎湖機場3,000公尺,花蓮機場2,751公尺,志航機場3,370公尺。),28跑道頭設有EMAS。可供波音777-200ER、波音787-9與空中巴士A330等中型廣體客機起降,過去曾經服務過波音747-100大型廣體客機[25],2021年4月,曾有華航A350-900XWB因桃園機場鳥擊影響關閉跑道加上油量過低而轉降本機場。
松山機場常用的跑道方向,是由西向東起降(10跑道)。到場10跑道航機從中壢上空右轉、沿著國道一號東側至林口、五股上空後,攔截10跑道的ILS(儀器降落系統)訊號落地[26];到場28航機從基隆外海,經基隆、汐止沿基隆河河谷進場[27]。進場跑道28跑道無建置ILS,因此降落28跑道時多由較資深飛行員主飛。
但由於跑道下方有復興北路地下道,受制於重量問題對於大型起降航機的限制較多。
Remove ads
松山機場主要有軍用停機坪、民用停機坪,以及直升機停機坪,共有45個民用固定翼機位(加上航廈部分),7個直升機機位,國際航廈民用停機坪翼展限制為60公尺(787、777-200ER翼展)。
共6條。
松山機場現有兩座航廈,最早設立的為第一航廈,為台灣第一座國際航廈。經多次擴建,於1971年完工後形成現今的建築樣貌。作為在1979年中正國際機場落成前台灣唯一的國際機場,其歷史價值使第一航廈於2008年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文化資產[28]。
第二航廈原為國際貨運站,在國際航線遷至中正國際機場之後,騰空租給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做為松山機場展覽館,在信義計劃區的台北世貿展覽館落成後,於1996年收回停用,做為民航局辦公室之用。直到兩岸航線定期化後暫供兩岸航線使用。為了提高服務品質,第二航廈於2010年底開始封閉整修,直到2011年3月29日重新開放,轉為國內航線專用,第一航廈則轉為國際航線專用,也進行進一步之整修[29]。
臺北松山國際機場有12個登機門,其中8個配有空橋供班機乘客上下機。
- 第一航廈(國際航廈):6個空橋(近機位),2個遠機位。
- 第二航廈(國內航廈):2個空橋(近機位),2個遠機位。
Remove ads
松山機場地面與跑道由松山塔台管制,起飛後轉由位於桃園市北部飛航服務園區的台北近場管制台管制。

「飛機巷」濱江街180巷,就位在本機場西側的10跑道頭圍牆外,是許多臺北市民與外縣市和外國觀光客們必來的賞機景點之一。
臺北松山機場於2011年11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位於第二航廈(國內線航廈)三樓樓頂的機場觀景臺,使臺北市民及外地旅客們多了一處可以安全賞機和兼顧休閒娛樂的好地點。因相關設備老舊並適逢歲修,自2023年10月16日起暫停開放[30]。
可起降之機型
- 下列機型為可起降於松山機場之民航機名單(扣除商務專機)
- ATR42系列
- ATR 42-200
- ATR 42-300
- ATR 42-320
- ATR 42 Cargo
- ATR 42-500
- ATR 42-600
- ATR72系列
- ATR 72-200
- ATR 72-210
- ATR 72-500
- ATR 72-600(國內航線主力機型)
- ATR 52C
- ATR 72MP ou ASW(軍用)
- 波音737新世代系列(Boeing 737 Next Generation)
- 737-700(IATA:73W、ICAO:B737)
- 737-800(IATA:73H、ICAO:B738)
- 737-900ER(IATA:73J、ICAO:B739)
- 波音737 MAX系列(搭載CFM LEAP-1B)
- 737 MAX 7(IATA:7M7、ICAO:B37M)
- 737 MAX 8(IATA:7M8、ICAO:B38M)
- 737 MAX 9(IATA:7M9、ICAO:B39M)
- 737 MAX 10(IATA:7MJ、ICAO:B3XM)
- 空中巴士A320系列
- A319-100(IATA:32D、ICAO:A319,CFM56:A319-11x、IAE V2500:A319-13x)
- A320-200(IATA:32A、ICAO:A320,CFM56:A320-21x、IAE V2500:A320-23x)
- A321-200(IATA:32B、ICAO:A321,CFM56:A321-21x、IAE V2500:A321-23x)
- 空中巴士A320neo系列
- A319neo(IATA:31N、ICAO:A19N,CFM LEAP-1A:A319-151N、PW1100G-JM:A319-171N)
- A320neo(IATA:32N、ICAO:A20N,CFM LEAP-1A:A320-251N、PW1100G-JM:A320-271N)
- A321neo(IATA:32Q、ICAO:A21N,CFM LEAP-1A:A321-251N、PW1100G-JM:A321-271N)
- A321neo-靈活客艙構型/A321LR(IATA:32Q、ICAO:A21NX,CFM LEAP-1A:A321-25xNX、PW1100G-JM:A321-271NX)
- A321XLR-超長程窄體客機(IATA:32Q、ICAO:A21NY,CFM LEAP-1A:A321-25xNY、PW1100G-JM:A321-271NY)
- 空中巴士A330(僅限A330ceo適用,A330neo則不適用)
- A330-200(IATA:332、ICAO:A332,CF6-80E1A3:A330-203、PW4168A:A330-223、Trent 772B-60:A330-243)
- A330-300(IATA:333、ICAO:A333,CF6-80E1A4:A330-302、PW4168A:A330-323、Trent 772B-60:A330-343)
- 波音787 Dreamliner
- 787-8 Dreamliner(IATA:788、ICAO:B788)
- 787-9 Dreamliner(IATA:789、ICAO:B789)
- 787-10 Dreamliner(IATA:781、ICAO:B78X)(限停5、6、7機位)
- 波音777-200ER(IATA:772、ICAO:B772)
- ATR42系列
備註:由於空中巴士A330neo(A330-841N、A330-941N)、空中巴士A350 XWB(A350-941XWB、A350-941ULR、A350-1041XWB、A350F)以及波音777-200LR、777F、777-300ER、777-8、777-9、777-8F翼展為64~65公尺之間,不符合松山機場國際航廈民用停機坪翼展規格限制,因此前述機型無法於松山機場起降。
航空公司與航點
即將恢復航點 | 班表更新日期:2024年1月2日 |
台北市長郝龍斌於2006年競選台北市長時提出「東北亞黃金四角航圈」的設想,開通「黃金四角」航站(松山-虹橋、松山-羽田、松山-金浦)之間的航班,以奠定松山機場首都商務機場的地位。經過馬英九政府的外交部和交通部的合作下,松山機場於2010年起先後開通往上海虹橋、東京羽田和首爾金浦的航班[31]。
- 班表更新日期:2023年9月24日
-
長榮航空的空中巴士A321-211型(編號:B-16201)客機滑行於臺北松山機場
-
星宇航空首高架中巴士A321neo(編號:B-58201)客機在臺北松山機場進行訓練
-
準備起飛的中國國際航空的空中巴士A330-300型(編號:B-6530)客機
-
四川航空中華龍彩繪A320客機於台北松山機場(編號B-6388)
機場營運實績
- 僅計算國際與兩岸航線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統計年報[32]
- 僅計算國際與兩岸航線
交通
未來發展
由於臺北松山機場在臺北都市擴張後,其腹地位處於市中心,多年來都有將其搬遷的意見。2002年,李應元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臺北市市長時曾提出廢除論[34];2008年經濟日報有社論認為廢除松山機場代價很小但效益很大[35];2014年,民進黨籍立法委員姚文智(士林、大同選區)參與台北市長初選時再次提出廢除臺北松山機場。2015年2月4日復興航空235號班機事故發生後,姚文智透過幕僚發出新聞稿,強調航空史上最嚴重的空難都是市中心被飛機場波及附近的民宅及大樓,雖然這次空難並無波及周邊民眾,惟長期而言,臺北松山機場非遷不可;這次空難為航機撞及高架橋,反映松山機場非遷不可。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羅淑蕾(中山、松山選區)則指臺北松山機場後方設有大型油庫,前方則為基隆河,而且跑道鄰近民宅,使到臺北松山機場儼如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機場,應該予以淘汰或遷移。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曾表示計畫於2020年將松山機場廢除以改建為中央公園[36]。在復興事故的同日,政大教授徐世榮撰文反對松山機場遷移,他認為有人藉死傷者的不幸炒作機場遷址話題[37],同時批評臺北人「自私」,遷址是將臺北不要的東西強加在桃園人身上,他亦認為桃園航空城剝奪桃園居民的人權[38]。
意外事件
- 1944年10月25日,日本運輸機墜落臺灣總督府所建台灣神社新境地附近。[39]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後,8月18日下午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領導人錢德拉·鮑斯搭機前往日本,準備起飛時發生事故。鮑斯送往機場旁的軍醫院,但仍因燒傷不治。[40]
- 1970年4月19日,中華航空機型YS-11,由花蓮飛返臺北,降落前發現鼻輪無法正常伸放,最後成功迫降在松山機場的跑道。
- 1970年8月12日,中華航空CI206航班、由花蓮飛返臺北松山機場的任務時,由於天候不佳,於進場時撞山墜毀(一說先撞上圓山飯店屋緣才撞山),全機31名乘客加上機組員共14名罹難、17名生還。
- 1997年10月10日,一架中華民國空軍所屬的C-130H運輸機(編號1310)[41]於清晨降落松山機場時,於重飛拉起階段時墜毀於台北市濱江路民間拖吊場和松山機場交界處。機上5名機組員全數罹難。[42]
- 2009年4月30日,一架中華航空機身編號B-18303,航班編號CI680的空中巴士A330-300班機,原定從雅加達經香港,於下午3點05分(臺北時間)到達桃園國際機場,因側風過大以及機長研判油料可能不足等問題,因此轉降本機場,於下午3點23分抵達,近3個小時後重新抵達原定目的地,也創下同型客機首降本機場的紀錄。
- 2011年9月26日,中華航空編號B-18303客機,執行CI202由上海返回松山的航班降落後滑行往停機坪時右主機輪不慎陷入滑行道旁草地動彈不得,直到9月27日才拖出,無人在此事件中受傷。初步調查指向機長人為疏失。[43]
- 2012年9月13日,長榮航空BR189號班機由羽田機場返回松山機場降落時,在跑道1,100公尺處滑出跑道,所幸217名旅客平安無事。
- 2015年2月4日,復興航空235號班機於當日上午10時45分起飛後墜毀於基隆河。[44]
- 2020年6月14日,中華航空202號班機在降落時,因飛控電腦故障導致反推與減速版未能啟動,飛機直至跑道尾前10公尺才停下,沒有人員傷亡[45]
- 2021年4月29日,一架中華航空機身編號B-18902,航班編號CI153的空中巴士A350-900班機,原定由大阪關西機場(日本時間下午2時)起飛前往桃園國際機場(臺北時間下午4時抵達),因桃園機場跑道發現有候鳥群集,為避免飛機誤遭鳥擊因而緊急關場以及機長研判油料已不足等問題,因此轉降本機場,於下午4時15分抵達,在加油整備後於下午7時39分重新起飛返回原定目的地,也創下同型客機首降本機場的紀錄。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