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末民初思想家 (1868-193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學乘,字枚叔[註 1],一作梅叔。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家、注音符號設計者、中國醫學院首任院長,國粹派代表人物。
章太炎生於1869年1月12日,書香門第,並且家庭富有,有藏書樓,家中還有醫學家傳。
1880年,十三歲的章太炎到外祖父朱有虔處啟蒙。據他自己回憶,祖父章鑒及外祖朱有虔讓他閱讀《東華錄》,了解揚州、嘉定、戴名世、曾靜的事。[2]
1883年,十六歲時,他奉父之命參加童子試,但因病未能赴試,遂放棄功名。隔年他上書李鴻章,自稱其學『一以荀子、太史公、劉子政為權度』,提出政治改革的方案,不過未獲回音,隨後在家自學。[3]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之後,章太炎曾捐款予維新派強學會,與康南海、梁啓超通信。
1896年,梁啟超和夏曾佑派葉浩到杭州請章太炎來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他擔任主筆不過四個月便因反對孔教,發生與麥孟華等人「拳毆」之事件。此後回到浙江,與較為穩健改革派王仁俊、宋恕等人相往來。
1898年春,曾應張之洞之邀,赴武漢辦《正學報》,但未出刊便辭謝離去。7月,到上海參與汪康年所辦的《昌言報》。戊戌政變後,章氏仍遭通緝。12月4日,避禍流亡到台灣,居台北萬華剝皮寮[4],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主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與日本人館森鴻等相往來。次年6月10日由基隆轉赴東京。太炎在台論文計有41篇,詩文評、詩16篇,多數刊在《台灣日日新報》,同情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抨擊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這些論文佔章氏著作份量並不多,卻是研究章氏早期思想相當重要的資料,《正疆論》謂「以支那與日本較,則吾親支那;以日本與滿洲較,則吾寧親日本。」文中並推崇延平王鄭氏,貶抑降清將領洪承疇、李光地,反映章氏雖厠身台灣,反滿的漢族民族意識仍甚為急切。在台亦參加玉山吟社[5]的唱和,與覆審法院院長水尾訓和(詩號晚翠)、報館主筆籾山衣洲「以文字訂交」,來往甚密。[6]中國白話文運動之後,章氏寫給大眾閱覽的文字轉變為通俗的文筆,曾做為張我軍鼓吹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理由之一,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時,新舊雙方各執章氏文字風格之一端以彰顯己方立論的正確性。
1899年5月,東渡日本,借住於橫濱梁啟超處,在京都、東京活動,並通過梁啟超結識了孫中山。7月,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結識唐才常。此時章太炎之排滿觀和古文經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由梁啓超題簽。他認為當時所有的時弊都是滿洲統治造成的,故立憲革命並不能解決問題;故對宋恕說:「當前不可苟效立憲政以迎之,莫若理其本,當除胡虜而自植」。
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後,趨新之士大夫嚴復、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張園組織「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並策劃自立軍起義,章太炎應邀參加。在會上,章太炎反對光緒帝復辟,主張驅逐滿、蒙代表,並割辮明志。但章氏仍與康、梁等人保留著聯絡。[3]
1901年,至蘇州東吳大學任教,宣揚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蘇巡撫恩銘注意。
1902年,二月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啓超《新民叢報》館,並與孫中山結交,極力調解孫文與康有為二派的關係。三月計劃在東京舉辦「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周年紀念會」。「支那亡國」意指南明永曆帝政權的滅亡,預定的舉辦日期為明思宗殉國之日,但是紀念會在清廷向日本政府施壓下被禁止[7]。這時他通過日本的中介,接觸到西方哲學、社會學、文字學等領域的學術著作。當年夏回上海後,重新改定《訄書》[8],並有撰寫《中國通史》的計劃,與梁啓超同為現代中國「新史學」的奠定者。此期間,參加上海愛國學社,且常於《蘇報》發表文章。
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9],指斥清帝,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10],刋於6月10日的《蘇報》內,遂發生震驚中外之「蘇報案」,乃與清廷兩曹對質,被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判刑,入獄三年。在入獄期間,章太炎亦筆耕不輟,常為香港《中國日報》撰寫論文[11],又著《癸卯獄中自記》,內文有「上天以國粹付余」,是「國粹」一詞在中國出現之始。
1906年,章太炎出獄,由同盟會迎往日本東京[11],擔任《民報》主筆。由於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主張立憲,反對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報》撰文批駁,與梁啟超論戰。此時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以宗教發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撰有《中華民國解》,為中華民國定「國號」之功。又參與此期興起的國粹主義運動,自1905年起,在《國粹學報》上發表若干學術文字,並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宏獎光復,不廢講學」。
1907年,因《民報》經費問題與孫文有矛盾[12]。4月,章太炎與張繼等人在東京成立「亞洲和親會」,主張反對帝國主義而自保其邦族。1908年,4月開始,為留學生開設講座。10月,《民報》因宣傳中國革命被查禁。1909年,因《民報》復刊及籌款等事,與孫中山發生衝突,章太炎指復刊之《民報》不合法,並攻擊孫中山。1910年2月,章太炎、陶成章等於東京重組「光復會」,章太炎任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與同盟會正式分裂。1911年,章氏繼續在東京講學,當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東京,他即中斷講學回國,11月15日,抵達上海[13]。
此前,1903年章太炎與近代古文經學另一重鎮劉師培定交,此後因學術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後劉師培由其妻何震出面,接受端方的收買,寫了自首信——《上端方書》。1908年2月,劉師培返回日本東京,充當端方暗探,並且續辦更為激進的《衡報》,鼓吹無政府主義革命。同時組織齊民社,舉辦世界語講習所。
1908年5月24日,上海《神州日報》刊載劉師培夫婦偽造的《炳麟啟事》,大意為章太炎聲稱將「不理世事,專研佛學」。6月10日,東京《民報》上刊載章太炎應對的《特別廣告》,他憤怒抨擊《神州日報》捏造事實,指稱劉氏夫婦是清廷密探。後又發生有人慾謀害章太炎的「毒茶案」,經調查,投毒者是劉師培姻弟汪公權。東京留日學生界一片譁然。其間,日本政府應清廷要求,查禁了《民報》等報刊,劉師培夫婦的《天義報》也未能倖免。
劉師培夫婦在東京不能立足,只得返回國內。劉師培因惡氣難消,遂寫信向黃興揭露章太炎曾應允滿清總督張之洞、端方:「只要給兩萬元,便可捨棄革命宣傳,赴印度出家」之事,此事令章太炎難以辯駁,十分狼狽[來源請求],此時他又與孫文、汪精衛、黃興等因《民報》不合,乃由提倡光復轉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製,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誌》,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以普及學術。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1月15日,章太炎回到中國上海,向黃興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勸告。並在檳榔嶼《光華日報》連載發表政論《誅政黨》。
1912年2月,孫文聘任章為南京臨時政府樞密顧問[14]。5月,他與張謇、伍廷芳、那彥圖同為新成立共和黨理事[15]。11月,袁世凱委任章為東三省籌邊使[16]。
1913年4月,從長春返回上海,時值宋教仁被刺後,善後大借款風潮又起,南北變色,5月,章太炎到武昌,試圖調停,不久到北京接受袁世凱給他的勛二位[17]。6月15日,與湯國黎結婚[18]。此時,章針對孔教會提議設孔教為國教,發表《駁建立孔教議》[19],反對定孔教為國教。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後,章覺察袁世凱包藏禍心,於1913年8月進京,欲與袁世凱說理,袁不見,更被監視居住,終日蝸居於共和黨本部內[20]。
1914年1月7日,大鬧總統府[21][22][23],後被移押至龍泉寺內居住[24],說章太炎是精神「瞀亂」。袁世凱每月提供五百大洋作為生活費用,同時親自手書下人八條保護準則,其中包括:「飲食起居用款多少不計」,「毀物罵人,聽其自便,毀後再購,罵則聽之」,諸如此類的條款[25]。被袁世凱囚禁時期,猶為吳承仕等人講學不輟,後集為《菿漢微言》。此間,再次修訂《訄書》,改題《檢論》。又集其著作為《章氏叢書》,先後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圖書館出版鉛印及木刻本。
1916年5月,章太炎嘗試逃離北京,但被追回[26]。袁世凱病死,章太炎終恢復自由,6月杪,重回上海[27]。
1917年2月,中國政府應美國政府要求,抗議德國使用潛艇攻擊中立國船隻的行為遭到章與譚人鳳聯名反對[28]。6月初,因北洋系督軍宣告獨立,要求解散國會,章太炎與孫文發電給陳炯明,聲言:「以保障國會,殲滅叛徒為限,一事未成,必不罷兵旋旆[29]。」7月,二人到廣州,發起護法運動,非常國會推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後,孫即任命章太炎為元帥府秘書長,為孫文作《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9月26日,章太炎與吳景濂等人到雲南力勸唐繼堯接任元帥[30],後途徑四川、湖南、湖北,東下上海。
1919年1月12日,章太炎致函孫中山,反對南北議和。
1920年,擁護聯省自治運動。1922年,在上海講學,曹聚仁根據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但章太炎始終沒有放棄對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等新舊軍閥勢力的期望,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4月7日,上海成立反赤救國大聯合會,章太炎被推為理事長。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章太炎採取不合作態度,自命「中華民國遺民」,曾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
1928年,批評蔣介石改換國旗:「今之拔去五色旗,宣言以黨治國者,皆背叛民國之賊也。」
1930年代後,活動限於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並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
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於蘇州錦帆路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後一批學生,並出版學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學術由漢學轉向宋學及王陽明之心學,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代教育體制,主張回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卒於蘇州錦帆路寓所[31]。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響,因為變化的歷程相當繁複,依其《菿漢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則轉俗成真,終則迴真向俗」十二字予以歸結。大抵而言可以1908年著成的《齊物論釋》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習樸學、諸子以及西方進化論和社會學,在因蘇報案入獄之後,則改習佛法法相宗,而後思想便以唯識學為尚,認為先秦諸子之學皆不足比擬,固可謂「轉俗成真」。自《齊物論釋》著成之後,章太炎因齊物思想的啟示,不再僅以唯識為唯一標準,轉而認為凡「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之學皆有價值,開始對古今中外的學術思想進行重估。即進入「迴真向俗」的境界[3]。
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來自四個淵源:一為受乾嘉考證學的影響,講求客觀實證;二為跟隨晚清諸子學興起的潮流,對荀子、莊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揚,尊子貶孔;三為受到嚴復的影響,在其早年的文章中尤其多以進化論作為理論架構;四為佛學,尤其是佛學中的唯識論,是章氏後期思想的支柱,使其思想體系中充滿個人主義、相對主義的色彩。除了這四大淵源外,顧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學誠、戴震、孫詒讓、康有為等人的思想也對章太炎具有相當的影響力[3]。
1892年,23歲的青年章太炎,奉父母之命,娶妻王氏[36],育有三女。1903年,王氏病故。
1912年,特立獨行的章太炎在在40多歲的時候,在北京、上海的各大報章公開刊登徵婚啟事,擇偶條件是「人之娶妻當飯吃,我之娶妻當藥用。兩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適合者為北方女子,廣東女子言語不通,如外國人,那是最不敢當的。」
後經過蔡元培介紹,1913年,44歲的章太炎與時年30歲的浙江人湯國梨在上海哈同花園結為夫婦。婚禮當天,章太炎過於興奮,把皮鞋都左右穿反。
章太炎共育有四個女兒,都是古字命名。三個女兒到了適婚年齡,都沒人提親,因為想提親的人不懂讀她們的名字,不敢提親。章太炎得悉此事後,在宴會中「無意間」說出她們名字的唸法,三個女兒的婚事才不至於因為「不會唸名字」而耽誤[39]。
《時務報》、《昌言報》、《經世報》、《實學報》、《譯書公會報》、《亞東時報》、《台灣日日新報》、《民報》、《國粹學報》、《教育今語雜誌》、《大共和日報》、《華國》、《制言》等
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國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希祖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當年二十七歲的胡適獨樹一幟,在大師環伺的北京大學,教起《中國哲學史》,其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頗多沿襲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下卷「諸子學」諸篇的觀點。胡適實為章太炎中年以前學術衣鉢的繼承者。但此時章太炎本人的學術已經有所轉向,故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不甚滿意(參見章太炎《與柳詒徵書》)。胡適則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中說:「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但他的成績只夠替古文學做一個很光榮的下場,仍舊不能救古文學的必死之症,仍舊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餘,反之正則』的盛業。」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1922)稱章太炎為清學正統派的「殿軍」。
魯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4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