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華民國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6日),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高黎貢山人,男,雲南省騰越廳九保街(今屬梁河縣)人,中國國民黨元老,中華民國政治家、軍事將領。屬政學系。[1][2]
李根源生於清光緒五年四月十七日(1879年6月6日)[3][4][5][6],早年學習舊學,為永昌府學增生[7]。1903年(光緒29年)入昆明雲南高等學堂。翌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1906年(光緒32年),入陸軍士官學校為士官候補生(正式入學於1908年(光緒34年))。在日本期間,李根源是中國同盟會的核心組織者之一。後來,他還擔任雲南日本留學生同鄉會會長,參與編輯和經理雲南革命派的雑誌《雲南》。1908年(光緒34年)召開雲南獨立大會。
1909年(宣統元年)歸國,同年9月新設雲南陸軍講武堂,李根源出任該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翌年5月,任該講武堂總辦。1911年(宣統3年)8月,任雲南督練處副參議官。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李根源、唐繼堯等革命派軍人謀議,推舉蔡鍔為領導組織起義。
10月30日,蔡鍔、李根源、唐繼堯等革命派軍人發動重九起義,成立雲南軍都督府。李根源任雲南軍政府軍政部長兼參議院議長。此後,李根源成功說服大理的革命派政權同雲南軍政府合流,為穩定雲南省內政治局面作出了貢獻。後來,梁啓超系支持袁世凱的蔡鍔同孫文系反袁的李根源之間發生意見對立。1912年(民國元年)8月,李根源辭去雲南軍政府內的職務。
1913年(民國2年)二次革命中,李根源作為革命派進行活動。7月,李根源擁立袁世凱的政敵岑春煊在廣東打倒袁世凱成立大元帥府。然而,由於粵軍內部的叛亂,該計劃以失敗告終。
同年9月,李根源流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翌年8月,力圖打倒袁世凱的團體歐事研究會在東京成立。1915年(民國4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4月李根源隨岑春煊歸國。5月,兩廣護國軍在肇慶成立兩廣都司令部,岑春煊任都指令,梁啓超任都參謀,李根源任副都參謀。
袁世凱死後,任陝西省長[7]。1916年11月,李根源、張耀曾、谷鍾秀、鈕永建等成立政學會[註 1]。1918年2月,離陝赴粵。護法戰爭爆發,任駐粵滇軍總司令,粵贛湘邊防軍務督辦[8]。後來李根源與政學會等人支持改組軍政府,聯合岑春煊、陸榮廷,迫使孫文辭職。
1920年(民國9年)1月,改任督辦廣東海疆防務事宜,兼攝瓊崖鎮守使[7],在孫文、唐繼堯的政治及軍事反擊下,政學會於同年8月被迫解散。孫文支持粵軍陳炯明的軍事行動,岑春煊、李根源等被迫下野。
此後,李根源在北京政府方面活動。北京政府於1922年(民國11年)9月任命李根源為航空署督辦。11月,李根源任張紹曾內閣的農商總長。翌年6月,李根源入高凌霨內閣繼續任農商總長,並曾在數日間代理國務總理[註 2]。
國民政府時代,在抗日戰爭之際,李根源在江蘇組織老子軍,後在社會上呼籲抗日,任雲貴監察使、國策顧問。
1945年初,抗戰勝利,李根源辭去了雲貴監察使之職,回到家鄉雲南騰衝,即積極倡導修建騰衝國殤墓園。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國殤墓園完工了。園中建了忠烈祠、紀念塔、紀念碑。國民黨要人蔣介石、于右任、何應欽、衛立煌及二十集團軍將領都題了詞。騰衝抗戰中犧牲的軍隊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根源留在中國大陸,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