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區
臺灣新北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淡水區,舊稱「滬尾」,後稱「淡水」,得名自淡水河[2],前身「淡水鎮」,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與東北鄰三芝區,西北濱臺灣海峽,西南隔淡水河與八里區為界,東南鄰臺北市北投區。在歷史上曾為西班牙登陸臺灣,並在臺灣北部建立海上貿易中繼基地的起點。
![]() |
淡水區 Tamsui District 舊稱:淡水[1]、澹水、滬尾 | |
---|---|
市轄區 | |
坐標:25°10′N 121°26′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上級區劃 | 新北市 |
設立 | 1920年(設淡水街) 1946年(戰後,改制淡水街為淡水鎮,轄屬臺北縣淡水區) 1950年(裁撤區署,直隸臺北縣) 2010年(五都改制,改制為市轄區「淡水區」,屬新北市) |
下級區劃 | 42里692鄰 |
政府 | |
• 區長 | 陳炳仲(淡水區區長列表) |
面積 | |
• 總計 | 70.6565 平方公里(27.2806 平方英里) |
海拔 | 139 公尺(456 英尺) |
人口(2025年1月)(97,395戶) | |
• 總計 | 201,126人 |
• 排名 | 臺灣的第29位/新北市的第9位 |
• 密度 | 2,847人/平方公里(7,372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郵遞區號 | 251 |
戶政資料代碼 | 65000100 |
毗鄰 | 三芝區、八里區;臺北市北投區 |
網站 | https://www.tamsui.ntpc.gov.tw/ |
淡水 | |||||||||||||||||||||||||||||||
漢語 | 淡水 | ||||||||||||||||||||||||||||||
---|---|---|---|---|---|---|---|---|---|---|---|---|---|---|---|---|---|---|---|---|---|---|---|---|---|---|---|---|---|---|---|
郵政式拼音 | Tamsui | ||||||||||||||||||||||||||||||
| |||||||||||||||||||||||||||||||
Hobe | |||||||||||||||||||||||||||||||
正體字 | 滬尾 | ||||||||||||||||||||||||||||||
|
早期淡水區因港口而發展興盛,市街區一帶設有許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之廟宇。清末淡水商港開港後,成為臺灣的重要國際港口,吸引大量外籍商行、傳教士進入淡水區開發,並且設有不少西洋建築,形成特殊異國風情的文化景觀[3]。日治時期後因自來水設施的建置,淡水線的開通及各項公共建設的推動,呈現異於以往的現代化景觀[4]。而在1990年代以後,隨著淡海新市鎮的開發,各項交通建設逐步推動,使其成為臺北都會區外圍的新興人口成長地區[5]。
名稱
「淡水」和「雞籠」曾為整北台灣的泛稱,前指淡水河流域和河口一帶地區。西班牙統治時期,將淡水河流域之地理區稱為淡水省區(Tamchui)。清治時期,1723年,設台灣府淡水海防廳,由彰化縣管理行政事務,並置淡水捕盜同知兼北路防務;1731年,分設淡水廳,開啟了行政區劃的始端。因天津條約,於滬尾開港設海關,開放對外貿易之後,人口逐漸往淡水河河岸的艋舺、大稻埕、滬尾等開埠、集市與居住。其中「滬尾」是在淡水河口東北側河岸的聚落名,也就是今日淡水的重要市街之一。
「滬尾」(臺灣話:Hóo-bué/Hōo-bé)之名可能為凱達格蘭語轉譯而來,《臺灣附澎湖群島圖》(1723年-1728年)有「扈尾社」,語源為「Hoba」,是河口的意思[來源請求]。《臺海使槎錄》(1722年-1736年)中稱「虎尾」,《重修福建臺灣府志》(1741年)中稱「滬尾」(滬尾莊),淡水福佑宮「望高樓碑誌」(1796年)中稱「戶尾」。
另有說法指出,「滬」是指漁民捕魚之設施,「尾」則是指河流出海口。另有一說則是指由閩南語「雨尾」諧音演化,因為觀音山、淡水河一帶下雨,到此地後雨即停止,故名「雨尾」。 另一說法是「石滬」是早期海邊捕魚的設施,漲潮時,海水將魚群帶進石滬內,退潮時海水從石縫中流出,魚群便留在石滬內供漁夫捕捉,早期台灣北海岸有20~30個石滬群,淡水在石滬群最尾端,故稱「滬尾」。也有說是源自此地在清治中期,即和簡稱為「滬」的上海通商頻繁,猶如是接續於上海後尾的城鎮,乃逐漸產生滬尾之名。
自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淡水」與「滬尾」並用,都指稱淡水河河口及五虎崗一帶地區。於1909年,臺北廳滬尾支廳淡水區設立滬尾公學校、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區、滬尾街,以及以「淡水」為名的淡水稅關、淡水郵便局。1912年1月22日,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呈報總督府,希望解決此種名稱混亂的局面,改而統一使用「淡水」之名。經總督府批准後,於1912年9月21日正式將滬尾街改稱「淡水街」(府令第22號),滬尾支廳與滬尾區改稱「淡水支廳」與「淡水區」(告示第24號)、滬尾公學校改名「淡水公學校」(指令第521號)、以及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改名「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告示第25號)[6]。
「淡水」的羅馬字母拼寫譯作Tamsui,公開出版品可追溯至於1858年出版由英國律師和歷史學家George Wingrove Cooke寫的書「中國:1857-58年在中國身為泰晤士報特派記者」(China: Being "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s 1857-58)[7],和同於1858年出版的英文刊物「上海文理學會會刊 第一刊」(Journal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v. 1)[8]。民間和官府部門隨之。在2003年地名譯寫原則頒布後,改採通用拼音譯作Danshuei,2009年依照漢語拼音再更改為Danshui,但上述兩次更改改變了長久使用的譯名,而被認為有違「名從主人」的譯名慣例。
新北市政府則用有百年歷史的Tamsui,且於2011年5月24日函報教育部及內政部,以此做為淡水唯一的英文譯名。在新北市交通局建議之下,臺北捷運公司從2011年7月起,將淡水英譯更名為「Tamsui」。稍後經內政部於同年6月16日核定,淡水區(Tamsui)與彰化縣鹿港鎮(Lukang)為全國首二例恢復歷史慣用譯名的鄉鎮市區級地名[9]。
歷史

淡水河口一帶之海岸是東南亞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自古來淡水山坡、丘陵及河岸一直有人類居住與活動。此地早期人類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研究,此原住民族為凱達格蘭族,經常與來自東南亞、東亞、日本群島及琉球群島等停泊的船隻,在淡水河河岸邊進行以物易物的活動。
西元16世紀起,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臺灣優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們的注意。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荷、英、葡對抗,最先佔領雞籠基隆,並在1628年建造「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1642年,大員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人並重新築城,名為安東尼堡(Fort Antonio,今紅毛城)。除了凱達格蘭族貨物交易,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並致力於硫磺、鹿皮及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做為港口碼頭,和來自東南亞、東亞及日本群島的商人進行貿易。
1661年,鄭成功渡海入大員,驅逐熱蘭遮城的荷蘭人,建立「東寧」。此時「滬尾」已漸漸由小漁村,轉變成繁榮的街庄,及較具規模的貿易通商港口。
- 1858年淡水開港


於西元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所有外國船隻來臺灣後只能限定到通商口岸進行貿易,在其他口岸交易者一律視為走私。1862年,淡水正式開始徵收關稅。1863年,英國為了避免原本已經在雞籠今基隆)活動的商船被視為走私,便要求另開雞籠為淡水的外口,清朝政府也認為在雞籠增設海關有助於稅收,從此以後,淡水和雞籠便成為外國商人雲集之地。
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但使淡水成為全臺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不僅英國人在聖多明哥城附近設立領事館辦事,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街設行貿易,因此進入黃金時代。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登陸臺灣的門戶。
日治時期,因淡水河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乃積極建設基隆港及臺北與基隆之鐵路運輸,漸漸取代淡水成為重要貿易港地位。
1945年11月,改制為「淡水鎮」,隸屬台北縣淡水區管轄。
1945年12月,成立海關台北總關淡水支關。
1947年1月,淡水區管轄增北投鎮、士林鎮、南港鎮、汐止鎮及內湖鄉。
1950年4月,台灣省政府頒布「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
1950年9月,淡水區撤銷,改制為「台北縣淡水鎮」。
1953年,文化里分出新生里。
1955年,淡水漁港竣工啟用。
1957年,開闢縣道101公路,淡水至三芝北新莊等8條產業道路。
1959年5月,興建沙崙第二海水浴場。
1970年,鄧公里分出中興里。
1976年6月,開闢學府路,台鐵淡水站至淡江文理學院。
1978年,光明里併入水源里。淡水第二漁港,動工興建。1987年,竣工啟用。
1980年4月,位於淡水區福德里及八里區龍源里之跨河橋梁,關渡大橋動工興建。1983年10月,竣工通車,為來往淡水河兩岸重要交通建設。
1982年,水碓里分出新興里。洲子灣海水浴場開幕。
1988年7月,台北捷運淡水線動工,1997年3月起,陸續竣工通車營運,為台北至淡水之間的大眾捷運系統。
1987年,竹圍里分出民生里、福德里。
1993年,八里區頂罟里、訊塘里及下罟里之沿岸海埔新生地,闢建台北港,1998年啟用,定位為基隆港輔助港。目前位列世界第100大港,全台灣第3大港。
1994年4月,位於崁頂里,淡海新市鎮動土開工,迎來郊區土地開發、住宅興建、人口遷入及經濟發展契機。
2003年,漁人碼頭跨港大橋竣工,取名為情人橋。
2009年,33里調整為41里。水碓里分出正德里、北新里。新興里分出新義里、新民里、新春里。鄧公里分出學府里、幸福里。竹圍里分出民權里。
2010年12月,台北縣改制為「新北市」,遂稱為「淡水區」。
2014年9月,新北捷運淡海輕軌綠山線及藍海線二期,動工興建。2018年12月,通車營運,為淡海新市鎮對外的大眾捷運系統。
2014年10 月,位於淡水區沙崙里及八里區頂罟里之跨河橋梁,淡江大橋動工興建。預定2025年9月竣工,為來往淡水河兩岸重要交通建設。
2015年11月,淡水區公所遷入「淡水區聯合服務中心」辦公。
2019年,沙崙里分出大庄里。
2024年2月,位於北起淡水區淡金路、中正東路一段與坪頂路口,採高架與箱涵雙引道,匯合於紅樹林捷運站河岸側,通過淡水河北側河岸地區,南至北投區大度路,並以高架橋跨越立德路之平面道路,淡北道路動工興建,預定2029年6月竣工,為連通台北與淡水之間的重要道路。[10]
起訖年份 | 行政區 |
1723~1731年 | 臺灣府淡水海防廳 |
1731~1875年 | 臺灣府淡水廳淡水堡滬尾庄、大屯庄、竿蓁林庄 |
1875~1895年 | 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三堡 |
1895~1897年 | 臺北縣淡水支廳 |
1897~1901年 | 臺北縣滬尾辨務署 |
1901~1906年 | 臺北廳滬尾支廳第24~28區 |
1906~1909年 | 臺北廳滬尾支廳滬尾區、興化店區、水梘頭區 |
1909~1920年 | 臺北廳淡水支廳淡水區、興化店區、水梘頭區 |
1920~1945年 | 臺北州淡水郡淡水街 |
1945~1950年 | 臺北縣淡水區淡水鎮 |
1950~2010年 | 臺北縣淡水鎮 |
2010年至今 | 新北市淡水區 |
地理
淡水區位於新北市西北端,淡水河北岸,北毗三芝區,西北臨臺灣海峽,西南隔淡水河與八里區相望,東南接臺北市北投區[11]:122。
淡水區境內,地勢傾斜較緩,有50公尺及100~150公尺之海濱階地及丘陵。山峰有大屯山西峰(海拔985公尺)、面天山(海拔977公尺)、二子山(東、西峰,海拔895、881公尺)、小坪頂山(海拔386公尺)、樹林口(興華坑山,海拔294公尺)、東小坪頂山(海拔258公尺)、虎頭山(海拔137公尺)、崙頂(海拔136公尺)、淡水庄仔內(海拔133公尺)、番社角山(海拔112公尺)、下圭柔山(海拔87公尺)、淡海(海拔36公尺)、後洲子山(興化店,海拔23公尺)等。
淡水5虎崗,也稱「五條崙」,為大屯山火山噴發熔岩,逕流至虎頭山分成鳥啾埔、砲台埔(埔頂)、崎仔頂、大田寮、鼻頭崙等丘陵,是淡水街重要的人文薈萃發展之地區。
淡水區境內,有源自大屯火山群之諸溪流,河川有樹梅坑溪、高厝溪、八勢溪、竿蓁林溪、黃高溪、鼻頭溪、淡水溪及米粉寮溪等溪流向南注入淡水河;而公司田溪、圭柔山溪、興化店溪、洲子溪、灰磘溪及大屯溪等溪流向西直接注入臺灣海峽。
其中以大屯溪(長度14.50公里,流域面積15.68平方公里),幹流長度為最長。公司田溪(林子溪,長度13.50公里,流域面積24.32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為最廣。
淡水區地處臺灣北端,氣候變化受季風的影響甚大[12]。1月至3月,天氣陰多晴少,至4月起,天氣逐漸暖和,5月氣溫逐漸上升,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多有午後雷陣雨,8月多為晴天,且為最容易受颱風影響的月份,9月至10月氣溫逐漸下降,至11月、12月時東北季風強勁[11]:135-136。根據1981年至2010年淡水氣候站的氣候資料顯示,淡水區的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2.2度,月均溫最高為7月的28.8度,最低為1月的15.2度[11]:136-137。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155.4毫米,各月雨量最多為9月的299.1毫米,最少為12月的97.6毫米[11]:136。
淡水(平均數據1991~2020年,極端數據1942~2021年更新中)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8.4 (83.1) |
29 (84) |
31.9 (89.4) |
33.6 (92.5) |
35.8 (96.4) |
37.3 (99.1) |
38.8 (101.8) |
38.5 (101.3) |
37.4 (99.3) |
35.8 (96.4) |
32.8 (91.0) |
30.5 (86.9) |
38.8 (101.8) |
平均高溫 °C(°F) | 18.8 (65.8) |
19.3 (66.7) |
21.6 (70.9) |
25.4 (77.7) |
28.8 (83.8) |
31.3 (88.3) |
33.3 (91.9) |
33.1 (91.6) |
30.9 (87.6) |
27.1 (80.8) |
24.4 (75.9) |
20.6 (69.1) |
26.2 (79.2) |
日均氣溫 °C(°F) | 15.4 (59.7) |
15.7 (60.3) |
17.7 (63.9) |
21.4 (70.5) |
24.7 (76.5) |
27.3 (81.1) |
29.0 (84.2) |
28.7 (83.7) |
26.9 (80.4) |
23.6 (74.5) |
21.0 (69.8) |
17.3 (63.1) |
22.4 (72.3) |
平均低溫 °C(°F) | 12.7 (54.9) |
13.0 (55.4) |
14.7 (58.5) |
18.3 (64.9) |
21.6 (70.9) |
24.2 (75.6) |
25.7 (78.3) |
25.5 (77.9) |
23.8 (74.8) |
20.9 (69.6) |
18.3 (64.9) |
14.6 (58.3) |
19.4 (66.9) |
歷史最低溫 °C(°F) | 2.3 (36.1) |
3.2 (37.8) |
3.1 (37.6) |
6.7 (44.1) |
13.4 (56.1) |
15.4 (59.7) |
20.4 (68.7) |
19.6 (67.3) |
15.5 (59.9) |
10.6 (51.1) |
7.6 (45.7) |
4.2 (39.6) |
2.3 (36.1)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105.9 (4.17) |
148 (5.8) |
153.4 (6.04) |
157.6 (6.20) |
239.8 (9.44) |
257.4 (10.13) |
119.8 (4.72) |
218.3 (8.59) |
290.1 (11.42) |
165.8 (6.53) |
104.2 (4.10) |
112.4 (4.43) |
2,072.7 (81.57) |
平均降雨天數(≥ 0.1 mm) | 13.9 | 13.8 | 15.2 | 13.6 | 12.6 | 12.2 | 8.3 | 10.9 | 11.8 | 12.3 | 12.4 | 12.5 | 149.5 |
平均相對濕度(%) | 80.8 | 82.4 | 81 | 79.9 | 79.2 | 79.9 | 75 | 76 | 76.1 | 77.8 | 78.5 | 79 | 78.8 |
月均日照時數 | 83.1 | 80.4 | 92.7 | 105.9 | 135.6 | 155.9 | 226.9 | 208.6 | 171.7 | 127.5 | 101.9 | 84.1 | 1,574.3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

年份 | 人口 | ±% |
---|---|---|
1951 | 32,653 | — |
1956 | 36,092 | +10.5% |
1961 | 40,044 | +10.9% |
1966 | 45,621 | +13.9% |
1971 | 50,262 | +10.2% |
1976 | 57,060 | +13.5% |
1981 | 66,589 | +16.7% |
1986 | 74,249 | +11.5% |
1991 | 85,980 | +15.8% |
1996 | 101,199 | +17.7% |
2001 | 119,533 | +18.1% |
2006 | 129,898 | +8.7% |
2011 | 146,756 | +13.0% |
2016 | 165,765 | +13.0% |
2021 | 185,197 | +11.7% |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4年底淡水區戶數約9.7萬戶,人口約20.1萬人[13]。由於區內擁有數所大專院校,且隨著淡海新市鎮興建大量住宅,淡海輕軌的通車促進交通,大型商場的進駐提高生活便利,平日夜間吸引大量人口流入[14],在2020年人口普查中,淡水區的平日夜間人口計有213,430人,較戶籍人口多出30,450人,即多出約16.64%[15]。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位於淡海新市鎮內的崁頂里與陸地面積較小的新生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30,427人與412人,其中崁頂里也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里[13]。
淡水區區歷年人口變化(1950年-2030年)[16]
![]() | 由於已知的技術原因,圖表暫時不可用。帶來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政治
- 淡水鎮鎮長
屆次 | 姓名 | 上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備註 |
---|---|---|---|---|
1 | 杜麗水 | 1946年1月 | 1946年11月26日 | 縣政府派任 |
1 | 杜麗水 | 1946年11月25日 | 1948年5月31日 | 鎮民代表間接選舉 |
2 | 李永熏 | 1948年6月1日 | 1948年12月31日 | 同上 |
3 | 李永熏 | 1949年1月11日 | 1949年6月30日 | 同上 |
4 | 杜家齊 | 1949年7月1日 | 1951年2月28日 | 同上 |
5 | 李木榮 | 1951年3月1日 | 1951年6月31日 | 同上,代理鎮長 |
1 | 王慶賢 | 1951年7月1日 | 1953年7月30日 | 鎮民直接選舉 |
2 | 鄭永富 | 1953年8月1日 | 1956年8月15日 | 同上 |
3 | 鄭永富 | 1956年8月16日 | 1960年1月15日 | 同上 |
4 | 陳根旺 | 1960年1月16日 | 1964年1月10日 | 同上 |
4 | 盛衡槴 | 1964年1月10日 | 1964年2月29日 | 縣政府派代理鎮長 |
5 | 鄭永富 | 1964年3月1日 | 1968年2月29日 | 同上上 |
6 | 鄭永富 | 1968年3月1日 | 1973年3月31日 | 同上 |
7 | 陳根旺 | 1973年3月1日 | 1977年12月30日 | 同上 |
8 | 陳根旺 | 1977年12月31日 | 1982年2月28日 | 同上 |
9 | 李文德 | 1982年3月1日 | 1986年2月28日 | 同上 |
10 | 李文德 | 1986年3月1日 | 1990年2月28日 | 同上 |
11 | 陳俊哲 | 1990年3月1日 | 1994年2月28日 | 同上 |
12 | 陳俊哲 | 1994年3月1日 | 1996年7月27日 | 同上 |
12 | 盧慶忠 | 1996年7月27日 | 1998年2月28日 | 縣政府派代理鎮長 |
13 | 郭哲道 | 1998年3月1日 | 2002年2月28日 | 同上 |
14 | 郭哲道 | 2002年3月1日 | 2006年2月28日 | 同上 |
15 | 蔡葉偉 | 2006年3月1日 | 2010年12月24日 | 同上 |
- 淡水區區長
屆次 | 姓名 | 上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備註 |
---|---|---|---|---|
1 | 蔡葉偉 | 2010年12月25日 | 2014年12月24日 | 市政府派任 |
2 | 巫宗仁 | 2014年12月25日 | 2024年7月16日 | 同上 |
3 | 陳炳仲 | 2024年7月16日 | 現任 | 同上 |
淡水區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淡水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區長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17]。
現今淡水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20年10月1日,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淡水街屬臺北州淡水郡[18]:23。淡水街轄竿蓁林、庄子內、淡水、油車口、沙崙子、大庄埔、水碓子、北投子、林子、下圭柔山、頂圭柔山、蕃薯寮、草埔尾、興化店、灰磘子、大屯、草埔尾、水梘頭、樹林口、興福寮、中田寮、三空泉、小坪頂、小八里坌子等24個大字[19]。1946年1月,改為「淡水鎮」,屬臺北縣淡水區[18]:36-37。1950年9月,裁撤區署,淡水鎮改直隸於臺北縣[18]:37。2010年,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淡水鎮改制為市轄區「淡水區」,隸屬新北市。
淡水區共轄42個里,如以下所列。依傳統聚落發展與行政區劃演變,可分為淡水、竹圍、興仁、水源等次分區 。[20][21]
- 沙崙里、大庄里、油車里、文化里、新生里、民安里、永吉里、協元里、清文里、草東里、長庚里、幸福里、中興里、鄧公里、學府里、新民里、新春里、新義里、新興里、水碓里、正德里、北新里。
- 竿蓁里、八勢里、民生里、竹圍里、民權里、福德里。
- 崁頂里、埤島里、義山里、忠山里、興仁里、賢孝里、蕃薯里、屯山里、中和里。
- 北投里、樹興里、坪頂里、忠寮里、水源里。
文化
- 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
- 地方俗稱「八庄大道公」,後發展到九庄,係指淡水街庄、中田寮庄、水梘頭庄、北新庄、草埔尾庄、土地公埔庄、埔頭庄、灰磘子庄、林子街庄等,各庄頭每年輪值供奉制度。
- 原保生大帝神尊香爐,安奉於淡水福佑宮茅屋內,1782年,因福祐宮重修,乃迎至北投子水源地。1796年,李臣春迎請至中田寮(今忠寮里)演戲埔奉祀。1802年神尊粧塑金身。1855年,李媽諒倡議規劃下,開始八庄輪值供奉制度。
- 日治時期曾經傳出瘟疫,因淡水地區的鄉民最崇信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清水祖師得道日是5月6日,故迎請清水祖師在每年舊曆5月5日傍晚開始舉行「暗訪」,5月6日中午開始展開日間遶境,巡遊全區,希望能夠驅逐瘴癘、瘟神,庇佑平安,俗稱「淡水大拜拜」。[24]
- 於2013年,新北市政府指定/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25]。
- 位於永吉里,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 鄞山寺(1824):
- 位於鄧公里,主祀定光古佛。例祭每年農曆元月6日為定光佛得道日及7月21日普渡。

- 油車口忠義宮(1853):
- 位於油車里,主祀蘇府王爺。例祭每年農曆9月9日為王爺祭典,也為淡水最大的王爺廟。
- 淡水龍山寺(重建1858):
- 位於清文里,主祀觀世音菩薩。
- 淡水行忠堂(1900):
- 淡水清水巖(1937):
- 位於清文里,主祀清水祖師。例祭每年農曆5月5、6日為「清水祖師得道紀念日繞境慶典」。
- 淡水太子廟(1963):
- 位於崁頂里的,主祀中壇元帥。
- 淡水無極天元宮(1972):
- 位於水源里,主祀玉皇上帝。例祭農曆3月15日為春季御大典;農曆6月15日為夏季御大典;農曆9月15日為秋季御大典;農曆11月15日為冬季御大典。堪稱北淡水賞櫻勝地。每年春季指南客運與中興巴士合作舉辦賞櫻公車路線。[26]
- 淡水義山集應廟(1973):
- 位於義山里,主祀保儀大夫(張巡)、保儀尊王(許遠)及申國夫人。例祭為每年農曆2月1~5日,祈安禮鬥法會及農曆11月20日的入廟紀念日。
- 大庄萬善堂(重建1983):
- 位於大庄里,祭祀中法戰爭淡水戰役陣亡的清軍烈士。
- 淡水晉德宮(重建1983):
- 位於長庚里,主祀黃府三將軍(助順將軍)。例祭每年農曆10月30日為助順將軍爺聖誕千秋祭典。
- 北投里福德宮(1991):
- 位於北投里,主祀土地公。



- 淡水福佑宮(1796)。
-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1824)。
- 淡水外僑墓園(1867)。
- 淡水龍山寺(重建1858)。
- 淡水公司田溪橋遺跡(1862)。
- 淡水海關碼頭(1862)。
-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1870)。
- 滬尾偕醫館(1879)。
- 淡水忠寮李舉人宅(1879)。
- 滬尾湖南勇古墓(1881)。
-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1897)。
- 滬尾水道(1899)。
- 馬偕墓(1901)。
- 關渡媽祖石(1913)。
- 滬尾小學校禮堂(1923)。
- 淡水日商中野宅(1920)。
- 重建街14號街屋(1930)。
- 重建街16號街屋(1930)。
- 淡水禮拜堂(1933)。
-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1933)。
-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1935)[27]。
- 淡水氣候觀測所(1937)。
- 淡水水上機場(1937)。
- 于右任墓(1965)。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
- 淡江之聲:
- 隸屬於淡江大學文學院,是本區唯一的學校實習電台,頻道為FM88.7。
- 淡水河廣播電台:
- 誕生於1999年,是北台灣首家小功率電台。以台語廣播服務放送好聽歌曲、生活資訊、健康保健的廣播電台,頻道為FM89.7。
教育
公私立合計共5所(不含興建中)
公私立合計共3所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1914):亞洲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為知名校友。
- 新北市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1985)
- 新北市立竹圍高級中學(2011)
公私立合計共4所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1914)
- 新北市立淡水國民中學(1946)
- 新北市立正德國民中學(1993)
- 新北市立竹圍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1996)
公私立合計共16所
- 新北市淡水區淡水國民小學(1896)
- 新北市淡水區興仁國民小學(1916)
- 新北市淡水區水源國民小學(1918)
- 新北市淡水區文化國民小學(1924)
- 新北市淡水區坪頂國民小學(1926)
- 新北市立忠山實驗小學(1957)
- 新北市淡水區天生國民小學(1960)
- 新北市淡水區屯山國民小學(1952)
- 新北市淡水區中泰國民小學(1952)
- 新北市淡水區竹圍國民小學(1952)
- 新北市淡水區育英國民小學(1955)
- 新北市淡水區鄧公國民小學(1989)
- 新北市淡水區新興國民小學(1990)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附設純德小學(2008)
- 新北市淡水區新市國民小學(2008)
- 新北市淡水區淡海國民小學(2018)
公私立合計共53所
- 新北市立淡水幼兒園(水碓本班、竹圍分班、福德分班)
- 新北市立淡水國民中學附設幼兒園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附設純德幼兒園
- 新北私立國花幼兒園
- 淡水社區大學(2001)
- 美國基督教効力會基督書院(原關渡基督書院,2012年5月獲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准按《宗教研修學院設立辦法》立案,並許可設立之私立大學下設之學院,當年起入學的學生,畢業可以拿到教育部認證的大學畢業文憑。)
交通


- F101樹興坪頂線。
- F102忠山忠寮線。
- F103北投水源線。
- F105興仁屯山中和蕃薯忠山線。
- F106興仁義山賢孝屯山線。
- F109北投埤島線(海線)。
- 淡海新市鎮-台64線-板橋。
- 淡水-洲美快速道路、國道1號-南港車站。
- 淡水-洲美快速道路、國道1號-南港行政中心。
- 716皇冠北海岸線。
- 捷運淡水站-野柳地質公園
淡水水上機場(已廢止)
醫療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淡水馬偕紀念醫院
- 公祥醫院(現已改為公祥診所)
政府機關
-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
-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
-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淡水稽徵所
-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
- 分署總部、下轄:第2海巡隊。
- 下轄:第8岸巡隊淡水第2漁港安檢所。
- 新北市政府淡水區公所
-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淡水戶政事務所
- 新北市政府地政局淡水地政事務所
-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淡水衛生所
- 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淡海工務所
-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淡水分局
- 交通分隊、下轄派出所:中山路、中正路、水碓、竹圍、水源、賢孝、興仁。
-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
- 下轄:淡海捷運分隊。
-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3救災救護大隊
- 淡水中隊、下轄分隊:淡水、竹圍、滬尾。
- 新北市淡水區農會
- 下轄郵局:淡水、淡江大學、水碓、竹圍、中興、崁頂、紅樹林(三重27~32、35支局)。
公共設施及旅遊休閒

-
淡水夕照
-
空中俯瞰整個淡水漁人碼頭
-
淡水情人橋日景
-
淡水河岸日落
-
淡水紅樹林與關渡大橋
-
新北市忠烈祠
-
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 淡水新八景
- 埔頂攬勝
- 大屯飛翠
- 沙崙看海
- 水岸畫影
- 紅樹傍橋
- 河口霞天
- 觀音水月
- 滬街訪古[33]
- 淡水第一漁港
- 淡水第二漁港(淡水漁人碼頭)
- 六塊厝漁港
- 淡水渡船頭碼頭
- 淡水客船碼頭
- 淡水捷運公園水岸碼頭
- 竹圍碼頭
- 北投子溪櫻花林生態步道
- 分館:
- 淡水
- 水碓
- 竹圍
- 淡海小書房
- 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
- 無論如河Gutta Books&Coffee:原「有河Book」
- 墊腳石圖書文化廣場-台北淡水店
- 益品書屋
- 新生活書局-淡水真理店
- 誠品生活時光-淡水英專店
- 紅樹林生態展示館
- 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
- 道生中國兵器博物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淡水藝文中心
- 觀山公園-北海岸,全長17公里。
- 新北市淡水國民運動中心
- 綠野馬術文創園區
沙崙海水浴場(現已廢棄)洲子灣海水浴場(現已廢棄)
- 淡水福來餐廳:1958年成立,擁有66年歷史的知名餐廳,2024年10月13日結束營業。
- 水灣餐廳 榕堤店
- LA VILLA DANSHUI
- 海豆子花園餐廳
- 家樂福淡新店
- 新建成餅店
- 文化阿給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