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游牧帝國,亦稱行國[1],有時也被稱為草原帝國,中亞或內亞帝國,是由彎弓、騎馬的游牧民族在歐亞大草原建立的帝國,從古典時代(斯基泰)到近現代早期(準噶爾),它們是非定居政權最突出的例子。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0年7月12日) |
一些游牧帝國在被征服的定居國家內建立首都,然後利用這個非游牧社會的現有官僚體系和商業資源來鞏固其統治。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游牧的王朝在被推翻之前可能會在文化上與被占領民族融合[2]。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於1377年 在其Asabiyyah理論中描述了這樣一個較小規模的循環。
中世紀早期的歷史學家可能把這些政體為「汗國」(從統治者的稱號「汗」衍生而來),然而使用汗頭銜的國家(如中亞的汗國)並不等同於游牧為生的國家。在13世紀蒙古人擴張之後,也使用斡耳朵(orda)一詞稱呼游牧國家,如欽察汗國(Golden Horde)。
辛梅里亞人是高加索山脈和亞速海北部的古印歐民族,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他們在公元前8世紀被斯基泰人向南驅逐至安納托利亞。從語言上來看,他們通常被認為是伊朗民族,或者有可能是伊朗民族占統治地位的色雷斯人。
斯基泰(古希臘語:Σκυθική)指古典時代內亞的一片地區,生活著東伊朗民族斯基泰人[3][4][5],包括東歐維斯瓦河以東的一部分和中亞。古希臘人將歐洲的東北部和黑海以北的所有地區命名為斯基泰[6]。斯基泰人從公元前11世紀直到2世紀生活在這片地區[7]。
薩爾馬提亞人(拉丁語:Sarmatæ或Sauromatæ;古希臘語:Σαρμάται, Σαυρομάται)是古典時代伊朗民族[8][9]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10]的一個大型邦聯[11]。他們使用斯基泰語,這是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的一種語言。
根據Arrowsmith、Fellowes和Graves Hansard於1832年出版的《古代地理語法》(A Grammar of Ancient Geography),薩爾馬提亞分為兩部分,歐羅巴薩爾馬提亞[12]和亞細亞薩爾馬提亞[13],覆蓋一片總面積達503 000平方英里和1 302 764平方公里的地區。薩爾馬提亞人基本上是在尼尼微圍城戰後回到東歐大草原的斯基泰老兵(塞迦人、伊阿居格人、帕提亞人等)。波蘭什拉赫塔貴族奉行薩爾馬提亞主義,稱自己是薩爾馬提亞人的直系後裔。
匈奴是中亞的一個游牧部落聯盟,統治階層和受統治部落的來源尚不明確。公元前3世紀到460年左右之間匈奴生活在蒙古高原,領土範圍包括今天的蒙古國、南西伯利亞、中國東北西部、內蒙古、甘肅省和新疆。匈奴是第一個統一的游牧民族帝國。秦、漢、晉等中原王朝與匈奴的歷史關係非常複雜,其中有軍事衝突、朝貢和貿易以及聯姻。秦始皇將其逐出黃河流域以南之後,他建造了著名的長城來阻止匈奴南下。
貴霜帝國(巴克特里亞語:Κυϸανο,Kushano;梵語:कुषाण राजवंश Kuṣāṇ Rājavaṃśa;佛教混合梵文: Guṣāṇa-vaṃśa;安息語:𐭊𐭅𐭔𐭍 𐭇𐭔𐭕𐭓 Kušan-xšaθr[14])是月氏受到匈奴的壓力於1世紀早期遷至巴克特里亞建立的國家,擴展至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15]以及印度次大陸的北部,遠及瓦拉納西附近的鹿野苑,那裡出土了可追溯至貴霜皇帝迦膩色伽一世的銘文[16]。
鮮卑聯盟是公元156到234年位於蒙古國、內蒙古、新疆北部、中國東北、甘肅、布里亞特、外貝加爾邊疆區、伊爾庫茨克、圖瓦、阿爾泰共和國和東哈薩克斯坦等地的游牧帝國。和許多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古代民族一樣,他們的種族組成不明[17]。鮮卑是更早的東胡北部的一支,可能有一些原始蒙古人的成份。在鮮卑崩潰之後,其中一部遷徙至中國並建立了北魏[18]。
嚈噠,又作挹怛、挹闐或白匈是位於中亞的游牧聯盟[19],他們在5世紀將版圖向西擴展[20],在6世紀前半葉達到鼎盛,控制了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部分地區[21][22]。
匈人是從中亞向西遷徙的亞歐草原部落聯盟。他們最早於4世紀中期出現在伏爾加河一側,隨後征服了整個歐洲東部,在南部與羅馬帝國接壤,北部直抵今天的德國。他們在歐洲的遷徙引起了民族和政治上的動盪,可能導致了民族大遷徙。447年到453年間,匈人帝國在阿提拉時期達到疆域巔峰。
保加爾人是7世紀興起於東歐大草原和伏爾加河流域的半游牧突厥軍事部落,發源於阿的里-烏拉爾地區的騎馬游牧民,一些研究者認為其根源可追溯至中亞[23]。在他們沿著歐亞大草原一路向西的遷徙中,保加爾人吸收了其他族群和文化影響,其中包括匈人和印歐民族[24][25][26][27][28][29]。對中亞突厥語人群和其他與保加爾人有關的民族的現代基因學研究發現了保加爾人和亞歐西部民族的親屬關係[29][30][31]。保加爾人使用保加爾語,這是烏古爾突厥語的一種[32],他們保存了歐亞草原的軍事頭銜、組織和習俗[33]以及薩滿教和騰格里信仰[34]。
鄧吉西克死後,匈人似乎被其他族群所吸收,如保加爾人[35]。然而Kim認為匈人仍處在Ernak的統治下,成為庫特古爾和烏提格爾匈-保加爾人[36]。這一結論仍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另一個在古代文獻裡被識別為匈人的族群北高加索匈人是真正的匈人[37]。後匈人時代不同草原民族的統治者曾聲稱是阿提拉的後裔,以便維持其權力的合法性,且4世紀以後若干草原民族也被西歐和東羅馬的史料稱為匈人[38]。
保加爾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明確提及是在480年,他們與東羅馬皇帝芝諾(474 - 491年在位)結盟共同對抗東哥特人[39]。7世紀亞美尼亞學者阿納尼亞·希拉卡齊的地理作品《地理》(Աշխարհացոյց(傳統亞美尼亞文);Աշխարհացույց(現代亞美尼亞文))中提到Kup'i Bulgar、Duč'i Bulkar、Olxontor Błkar和移民來的Č'dar Bulkar等保加爾部落生活於高加索庫班地區以北的草原[40]。此外還有一個較為模糊的描述Ziezi ex quo Vulgares出現於作者未知的編年史354一書中,這裡的Ziezi指聖經中閃的後代[40][41]。
7世紀保加爾人在東歐大草原上成為一個半定居社會,在635年左右建立了舊大保加利亞,隨後668年被可薩汗國吞併。
約679年,阿斯巴魯赫汗征服了小斯基泰,打開了前往默西亞的通道,建立了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保加爾人是該國的政治和軍事精英。他們隨後與東羅馬帝國以及之前已經在此地區定居的斯拉夫部落發生了人口融合[42][43],並最終斯拉夫化,形成現代保加利亞人的祖先[44]。
柔然,或蠕蠕、茹茹,是中國北部4世紀末到6世紀末的一個蒙古語游牧部落聯盟[45],他們控制了從滿洲到吐魯番或更西的巴爾喀什湖、從鄂爾渾河到中原的蒙古。
古突厥是北亞、中亞和中國西北部的突厥和蒙古民族。土門和他的繼任者在546年左右建立了突厥汗國,取代此前的匈奴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勢力。他們是第一個採用「突厥」作為政權名稱的突厥部落。該汗國在600年左右分裂為西突厥和東突厥,被唐朝征服,680年重新統一成後突厥汗國,但最後隨著回鶻的建立於734年衰亡。
回鶻汗國是回鶻人公元8世紀中期到9世紀在蒙古高原的國家,由懷仁可汗於744年利用突厥衰亡造成的權力真空而建立,後來在840年黠戛斯汗國的入侵下滅亡。
遼朝(契丹語:Mos Jælud)或稱大遼、大契丹國(契丹語:Mos diau-d kitai huldʒi gur)[46],是中國歷史上於916到1125年統治中國東北、蒙古和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以及北朝鮮的王朝[47],由契丹可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唐朝崩潰時建立,是一個控制整個滿洲的國家[48]。遼朝的統治者是契丹的耶律部。
蒙古帝國巔峰時期是歷史上面積最大的陸地帝國,人口總數達1億。蒙古帝國由成吉思汗於1206年建立,在巔峰時囊括了從東南亞直達東歐的絕大多數土地。
在統一了所有突厥-蒙古部落之後,蒙古帝國通過武力征服不斷向亞歐大陸的各個方向擴張。13和14世紀,蒙古治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上東方、西方和中東的貿易[49][50]。
1259年蒙哥死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個汗國元朝、伊爾汗國、察合台汗國和欽察汗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汗,不過元朝皇帝只是名義上擁有汗的頭銜。在西邊的汗國解體、紅巾軍起義元朝滅亡後,蒙古帝國不復存在。
蒙古帝國滅亡後的蒙古人政權,例如蒙古高原的北元和新疆的準噶爾汗國,同樣都是游牧帝國。在1368年元朝滅亡之後,明朝恢復了漢族的統治,並重修了長城。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蒙古人退居蒙古後建立韃靼和瓦剌兩個游牧集團,儘可能維持他們獨立的傳統生活[51]。另一方面,西蒙古衛拉特部落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從17世紀早期延續至18世紀中期,1756年亡於清朝,是最後一個主要的游牧帝國。
哈薩克汗國(哈薩克語:Қазақ Хандығы, Qazaq Handyǵy, قازاق حاندىعى)是15世紀至19世紀存在的金帳汗國的繼承者,其領土大約對應當今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汗國在鼎盛時期,疆域從庫曼東部(相當於西哈薩克斯坦)直到烏茲別克斯坦、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和錫爾河大部分地區,並與阿斯特拉罕(今屬俄羅斯)和呼羅珊(今屬伊朗)展開軍事對抗。哈薩克汗國也參與了俄羅斯和中亞的奴隸活動,後來因衛拉特和準噶爾的一系列入侵而衰弱,進一步瓦解為三個玉茲,逐漸失去了主權並被納入不斷擴張的俄羅斯帝國中。 哈薩克汗國的成立標誌著現代哈薩克斯坦建國的開始[52],哈薩克斯坦於2015年慶祝了哈薩克汗國成立550周年[53]。
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滿族是游牧民族[54],實際上他們不是游牧的[55][56],而是一個住在固定的村莊、種植糧食、進行漁獵的定居民族。
肅慎使用頭部為燧石的木箭進行耕種和漁獵,並居住在山洞和樹林裡[57]。肅慎或稷真曾出現於山海經和魏書中,指的是通古斯靺鞨部落[58]。靺鞨喜食豬肉,大量養豬,主要是定居的[59],還使用豬皮和狗皮作外套。他們主要是農民,除了打獵以外,還種植大豆、小麥、小米和大米[60]。
女真是定居民族[62],他們是擁有先進農業技術的農民,以小麥和小米作為穀類作物,種植亞麻,並飼養牛、豬、綿羊和馬[63]。他們的耕種生活方式與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契丹人的游牧方式大不相同[64][65]。女真人最多也只能被描述為「半游牧」,而其中大多數是定居的[66]。
滿族的生活方式(經濟)被描述為農業、種植穀物並飼養動物[67]。滿族在瀋陽以北從事刀耕火種的農業[68]。海西女真是「半農業的」,建州女真和毛憐女真則是定居的,而漁獵是野人女真的生活方式[69]。漢族社會與定居且從事農耕的建州和毛憐女真比較像[70]。狩獵、騎馬射箭、畜牧和定居的農業都是建州女真文化的一部分[71]。雖然滿族人練習射箭和騎馬,但滿族的直屬祖先從事定居農業[72]。雖然滿族也進行狩獵,但他們是定居民族[73]。他們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耕,他們居住在城牆包圍的村莊、要塞和城鎮,他們的金朝女真祖先也從事耕種[74][75]。雖然一些女真貴族因地域臨近而蒙古化,後金汗國亦在文化上受到蒙古人的影響,但是其生產生活方式仍為農耕和狩獵,並非游牧於草原[7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