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湾的名称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场合不尽相同。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台湾的名称
Thumb
汉语名称
繁体字 臺灣台灣
简化字 台湾
日语名称
汉字 台湾
旧字体臺灣
排湾语名称
排湾语Nanasian
阿美语名称
阿美语Taywan
布农语名称
布农语Taivang
达悟语名称
达悟语Ilaod
邹语名称
邹语Taivangʉ
泰雅语名称
泰雅语Taywan
西拉雅语名称
西拉雅语Taywan
关闭

近世

小琉求

中国史籍分别在3世纪和7世纪先后出现东方海中“夷洲”、“流求”等的记载,11世纪出现在海外地图中,但皆不能确知其所指为何地。

明朝建立后,1372年朱元璋遣使向琉球国发布诏谕,中山国国王首遣使出使明朝,遂有“大琉求”、“小琉求”之分,以“大琉求”称遣使的琉球国,小琉求仍不能确知其所指为何地。16世纪后期,明确以“小琉求”指称前往琉球群岛航线上并作为导航参考点的台湾。

高砂

日本文献曾称呼台湾为“高砂”、“高砂国”或“高山国”。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转成“高砂 Takasago”。京都金地院所藏的《异国渡海御朱印帐》中,以“高砂国”称呼台湾,两者之片假名皆为“タカサゴ Takasago”,亦有用万叶假名“塔伽沙谷”、“塔伽沙古”、“塔曷沙古”、“多加佐古”等表记。

福尔摩沙

台湾曾被称为“福尔摩沙”,源自葡萄牙语Ilha Formosa”(葡萄牙语发音:[ˌiʎɐ fuɾˈmɔzɐ]),意为“美丽岛”。在1544年当时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水手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则为“岛屿”,故翻译为美丽岛。[1]但此说法尚无直接与明确的证据。16世纪中叶之后葡萄牙人绘制的地图,在琉球岛链的南端常标示有“I. Fremosa; I. Fermosa”(Fremosa 疑为笔误),翁佳音怀疑起初16世纪中并非明确指称台湾,施雅轩则认为可能是福建沿海前往琉球针路航线途中,海员所能望见的导航点台湾的北端。16世纪后期之后西班牙记为“Isla Hermosa; Ysla Hermosa”,在1580年代以后渐渐成为专指台湾的称呼[2]。直到1950年代以前是西方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3]。欧洲亦因此曾长期称台湾海峡为福尔摩沙海峡。

北港

荷兰文献普遍记述“北港又称福尔摩沙岛”,可能原本是指台湾西南海岸,台江内海的北侧,或是汉人海员所称的魍港(今嘉义布袋、台南北门)。

东番

大员

1603年福建福州连江人陈第随明将沈有容来台湾追击海盗,归国后将其见闻写成〈东番记〉一文,是已知的“大员”一词首次出现。台湾荷兰统治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Tayouan(大员)”(台南台江内海的航道出海口南侧沙汕浮岛)兴建城堡热兰遮城,成为台湾最高行政中心,后来其各种台语同音词演变成为全台湾岛的代称。17世纪明代文献亦记为“台员”、“大圆”、“大湾”、“台湾”,日本同时期文献亦有将台湾称为“大冤”、“大宛”,郑经时期当时朝鲜称台湾为“大樊”(韩语:대번 Daebeon)、称郑经的东宁国为“大樊国”,此等称呼应皆是来自“大员”的转音。日治连横台湾通史》认为此名来自“埋冤”,翁佳音认为来自“大湾”。

东都、东宁

郑成功攻台前,郑、清文书中称一鲲身为“台湾”、其上的城堡热兰遮城称为台湾城、市街称台湾街,来台在围攻热兰遮城大败后以其第二故乡安平之名将原称为台湾的一鲲身改称“安平镇”、今台湾本岛称为“东都”。郑经在位时代将东都改称“东宁[4]

现代

台湾

“台湾”名称来自南台湾的古地名大员,此名称位置即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一带[5]。名称来源一说是汉人对于台江内海大海湾的地形,称之为“大湾(Tāi-uân)”,因各地方言不同而正式书写成“大员(Tāi-uân)”、“大苑(Tāi-uán)”、“台员(Tâi-uân)”等。另一说是当地原住民西拉雅族的音译,意为“交会之地”或“滨海之地”[6],或一说为源自于大武垅族的自称[7]。荷兰人来台时便随此名称呼,并音写成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8]大清将台湾纳入版图后,清朝改以“台湾”设置台湾府,“台湾”遂成为此岛屿的固定称呼[9]。1971年中华民国代表失去联合国席位之后,1979年美国政府不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并在《台湾关系法》中称呼其为“台湾治理当局”[10]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与台湾关系法》也有类似规定。

“臺”与“台”

“台湾”原本为音译字,写为“臺灣”时的“臺”为繁体字,常与其异体字“台”通用,长期以来民间与媒体以“台灣”使用居多[11],在清治、日治、中华民国的官方国书、文件中则使用正式的“臺灣”[12]

战后国民政府来台,在戒严时期以党国力量强制出版品必须将“台”改印成“臺”才能取得出版执照,出版商屡屡必须全书重印造成庞大损失;[13]学校教学、考试也必须以“臺”书写。解严民主开放以后,台湾各级政府机构对“臺”与“台”两字对政府文书不再强制统一规定。然而2002年台北市政府马英九担任市长推动“正体字运动”时,全面于相关机关的公文与文件使用“臺”字[14];马英九主政下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在2010年考据字源后宣布,以后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并建议中央其他部会跟进[15],官方所属学术论文审查亦会将原稿的“台”强制代换为“臺”,例如曾发生过将麻豆社事件“刣人河”的“刣”,原稿的“台刂”刊出时印成“臺刂”[16]:98的笑话。

在历代字书中,俗体字“台”在汉代《说文解字》原做为正字的发音为“ㄧˊ”(国音二式),和“怡”字通用;到了唐、宋《广韵》、《集韵》,“台”亦可念为“ㄊㄞˊ/tái”、“ㄊㄞ/tāi”,当中“ㄊㄞ/tāi”音为中国大陆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部分地名的正音[注 1][17][18][19][20]。“台”亦为发音“ㄊㄞˊ/tái”、“ㄊㄞ/tāi”的许多形声字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审定为正字的声符,如“胎”、“苔”、“颱风”的“颱”[注 2],其正字皆以“台”为声符。[21]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英语:Taiwan, China)或“中国台湾省”(ISO 3166-1代码:TW[注 3][22];英语:Taiwan, Province of China[23];法语:Taïwan, Province de Chine[24]),是国际标准ISO 3166-1台湾的名称,也是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对台湾的主要称呼[25][26][27][28][29][22][30][31],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国际和国内场合中对台湾的正式称呼之一。

南海仲裁案中,仲裁本文以“中国台湾当局”称呼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32][33]

中华台北

Thumb
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会旗,又称“梅花旗

由于实际管辖台湾的中华民国不被国际承认,台湾在国际上也被称为中华台北。1984年以后,台湾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团开始以“中华台北”作为其代表名称[34][35]

此外,中华台北也是台湾参加许多国际组织时所采用的官方名称,以表明其地区经济体的身份,而非主权国家的身份。例如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APEC)、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世界卫生大会(WHA)、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等。[36]。台湾于世界贸易组织(WTO)之正式名称为“台湾、澎湖、金门及马祖个别关税领域”,在WTO中简称“中华台北”[37]

中国台北

其它

台湾由于物产丰富,故又称“宝岛”。士人则喜以《山海经》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岛蓬莱、瀛洲等,作为台湾的雅称。而因平地地形之缘故,使台湾又有“鲲岛”之别称[38]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发言人朱凤莲说,“湾湾”一词是对台湾民众“萌萌”的昵称,却被污名化,台湾基进党秘书长王兴焕回应说,“湾湾”一词不具贬义,但令人反感的是“我的湾湾”,是统战用法。[39]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