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飢奘」(緬甸語ဘုန်းကြီးကျောင်း,Okell拼音:hpoùñc̱ì caùñ;語委轉寫:bhun:kri:kyaung:),是緬甸語詞彙,義爲僧庠,「奘」本意是庠序,代指寺院,是僧人——尤其是沙彌——啟蒙學習的場所[1]。在緬甸,這個詞甚至還可以借指基督教的修道院。中國滇西地區稱zhuǎng德宏傣語:ᥓᥩᥒᥰ,注音字母:ㄗㆦㆭ²;傣龍語:ၵျွင်း,注音字母:ㄐㆦㆭ⁴)或緬寺[2],是滇西地區對上座部佛教寺院的稱呼。奘房這個稱呼來自緬甸佛教,在緬甸,佛寺與學校都簡稱為「zhuǎng」(緬甸語ကျောင်း羅馬化:kyaung:,Okell拼音:caùñ,注音字母:ㄐㄠㆭˋ),與漢語「coeng4」同源。爲作區別佛寺全稱「彭飢奘」,義爲「僧校」。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典籍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在中國滇西,緬寺多指臨滄地區的佛寺,德宏保山更多稱奘房而非緬寺,德宏奘房與臨滄緬寺在建築造型上有較大差異,西雙版納的則稱作佛寺[3]。奘房多為兩層木結構干欄式建築[4]。奘房除了作為僧侶生活和信徒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外,也是當地民眾聚會、兒童學習的場所[5]。中國境內的緬寺既是僧侶修行和居住的場所,也是兒童和沙彌學習文化的學校,甚至供民眾聚會,這項傳統便來自於緬甸[6]

緬甸

Thumb
緬甸傳統木結構僧庠

僧庠是緬甸傳統村落的公共生活中心,是年輕人接受教育及社群興辦活動的場所。每逢工程落成、集體布施及佛教節慶期間,村民都會聚集在此。僧庠並非由僧人所建,而是由俗家子弟捐贈。傳統上,緬甸僧庠是木結構建築,易於腐敗,因此緬甸境內始建於19世紀以前的僧庠已是所剩無幾[7]。根據2016年統計,緬甸境內共有62,649座男僧庠和4,106座女僧庠[8]

僧庠是緬甸傳統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育和知識傳播的中心[1][9],大型的僧庠往往藏有大量經典[10]。緬甸的傳統僧院教育可追溯到蒲甘王朝時期,隨着11世紀起,上座部佛教在緬甸的傳播,僧院在緬甸逐步普及[9]。1648年,東吁王朝他隆王創立僧侶考試英語monastic examinations制度[11],以各地大小僧庠為中心。緬甸百姓在這裏學習緬甸文、巴利文、佛經和算術知識[1],這些知識還可在還俗後作為仕途的知識儲備[10];此外,亦有教授世俗課程的僧庠,稱為「普韋奘」(ပွဲကျောင်း),課程如天文、占星術、醫術、按摩、占卜、騎術、劍術、箭術、工藝美術、拳擊術、摔跤術、音樂、舞蹈等[12]貢榜王朝時期的波道帕耶等數個國王忌憚這些世俗僧庠滋生叛匪,因而打壓限制其發展[12]。1901年英屬印度普查發現,緬甸20歲以上男性佛教徒的識字率高達60.3%,即可歸功於僧院教育的普及[13]。緬甸貢榜王朝覆滅,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僧院就步入式微,逐漸被西式的公立世俗學校取代[9]

緬甸僧庠往往有着華麗精巧的裝飾,是緬甸建築藝術的典例,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其形制。僧庠是少有的可以建造多層重檐塔「比亞達」的場所。王家僧庠則以石制圍欄為特色[14]

在緬甸,寺院還可以根據巴利語源(vihara)稱爲ဝိဟာရ(wihara);在泰國則叫作วิหาร(Wihan)。另外,還有從「圍墻」(梵語वाट羅馬化:vāṭa)演變的傣仂文「ᩅᨯ᩠ᨰ」(waD+Dha)或「ᩅᨯ᩠ᨵ」(waD+dha)、新傣仂文「ᦞᧆ」、傣沅文「ᩅ᩠ᨯ᩶」(w+Da2)、泰語วัด(wát)、老撾語ວັດ (wat)、傣耶文ဝတ်ႉ (wâ̰t)[15],中文稱爲「窪寺」。

佈局

緬甸僧庠建築群的典型佈局如下[16]

  • 戒堂သိမ် Thein,源於巴利文sīmā),僧人受戒行業的場所
  • 講經堂(ဓမ္မာရုံ Dhammayon),講經和集體活動場所
  • 支提စေတီ Zedi,源於巴利文cetiya),佛塔,常覆金箔
  • 香室(ဂန္ဓကုဋိ Gandhakuti,源於巴利文gandhakuṭi),供奉僧院內重要佛像的閣樓
  • 供奉善屍婆利英語Sīvali善優波毱多二位阿羅漢的廟堂
  • 達貢丹英語Tagundaing[17],象徵當地精靈臣服於佛法的紀念杆
  • 扎亞英語Zayat,露天亭,供休息
  • 僧舍,僧人生活起居處
  • 倉庫(ကျက်သရေခန်း Kyetthayei khan
  • 炊事處

貢榜王朝時期的傳統僧院則遵循如下的佈局。這些建築通常呈東西軸向排佈[18]

  • 比亞達殿(ပြာသာဒ်ဆောင် Pyatthat hsaung),供奉佛像,供國王或西亞多膜拜。建有比亞達式重檐尖塔[19],有五層、七層或九層,東、南、北三面設階梯[18]
  • 薩努殿(စနုဆောင် Sanu hsaung),位於比亞達殿和桑馬基之間,是住持招待來訪僧侶和沙彌的地方[18]
  • 桑馬基(ဆောင်မကြီး Hsaungmagyi / ဆောင်မ hsaungma),主殿,用於授課、舉行儀式,年輕僧侶在此起居[18]
  • 包加殿( ဘောဂဆောင် Bawga hsaung),用於儲藏,多劃為三個房間,中央的房間供沙彌居住,另外兩個房間用於儲藏糧食[18]

例子

滇西

德宏奘房

德宏地區許多村寨都建有奘房,規模小的寨子則出資與鄰近大寨共用奘房。德宏最早的奘房是瑞麗市的芒佛寺,傣語稱「雷奘相」,意為寶石山佛寺,約建於11世紀初,隴川縣章鳳鎮的寺院「奘相過」也建於同一時期。1956年德宏州共有奘房632座,其中傣族奘房575座,阿昌族44座,德昂族13座;到1989年全州共有奘房551座。[20]

德宏的奘房從建築形式上分為兩種類型:無牆基的「干欄式」傳統傣族風格建築,俗稱 「樓奘」,此類型數量較多,在農村尤為普遍;另一種是有牆基的受漢族風格影響的形式,俗稱「地奘」,多分佈在城鎮。奘房整體佈局上通常是單座式建築,設少量亭閣和佛塔等附屬建築物。大殿佈局多為坐西向東,呈縱式平面,進深常大於面闊。大殿內的裝飾物、裝飾畫以黃、紅為主色調,屋頂有草頂、鐵皮頂、瓦頂三種類型。[20]

例子

金三角地區

Thumb
Srǐi-chum寺泰語วัดศรีชุม (จังหวัดลำปาง)名爲「ᩅ᩠ᨯ᩶ᩈᩕᩦᨩᩩᨾ」(注意不是泰國南部同名寺院西昌寺),卻是奘房風格。

景棟(撣邦東部)與泰北(蘭納),不少漥寺實則具有奘房風格。由於僧庠與漥寺在當地僅僅是僧院之意,並無語義上的區分,衹有外地人將這兩個名稱用於指代緬柬兩種不同風格的寺廟。因此這兩地很多奘房被稱爲漥寺,也有很多漥寺被稱爲僧庠。此外,兩地還多見混合風格的寺廟,如Srǐi-rɔɔng-mʉʉang寺泰語วัดศฺรีรองเมือง

參見

資料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