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印度原生宗教及道教中生命循環的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輪迴(梵語、巴利語:संसार,羅馬化:Saṃsāra,意指「世界」[1][2]),是關於「所有生命、物質及存在物的循環性」的概念,這是大多數印度宗教基礎教義中的重要概念[3][4][2][5] ,輪迴一詞的意思是「漫無目的地漂流、流浪或世俗存在的循環」[2][6]。
輪迴論是一個神學理論,認為生命會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斷經歷生與死。在東方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眾多宗教認可這個理論,在歐洲有關於希臘的輪迴論的哲學理論流傳,這些理論的認可者包括畢達哥拉斯及柏拉圖,德魯伊教及海地伏都教也相信輪迴存在;作為一種宗教體驗,輪迴被認為是世界的另一種真實面貌(感官所認識世界的延伸)。
輪迴論與許多達摩宗教(如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所認可的業力論聯繫在一起,「脫離輪迴」這個行為被稱為解脫,它一直是擁有印度文化背景的、重視傳統靈性的人追求達成的目標,也是他們內部分歧的核心之一[6][7][8][9][10]。
輪迴(Saṃsāra)概念起源於後吠陀文學,與投胎、轉世基本上同義,它是與業力有關的循環;《吠陀經》本身並未討論該理論[11][12] 。在早期的奧義書中,它已經被發展出來,但沒有對其機制細節的詳細描述[13][14]。直至大約公元前10世紀中葉,在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及與印度教的相關哲學理論有關的各個學派的思想中才可以找到對輪迴的闡述[14][15]。
希臘教相信凡人在去世之後便會到達黑地斯,按照不同的審判結果,他們會被送往塔爾塔羅斯、水仙平原或歸靜樂土。有説法聲稱在水仙平原流浪的亡者有機會在日後轉生為其他生靈,而居住在歸靜樂土的亡者也可以選擇投生為其他生靈。
俄耳甫斯教認可輪迴論,而且對其有獨到的見解。
海地伏都教相信凡人在經歷一定次數的生死之後 便會永遠死去。與海地伏都教有關的一句名言是:「人出生是為了死亡。」
基督教典籍《舊約聖經》的內容模糊描述了復活的情況,在早期的歷史上偶有後來被正統敎會判定為異端份子的神學家表示他們認可輪迴論[16],但大公敎會認為《新約聖經》記載了不同的觀點,因為基於《新約聖經》所記載的各種教誨,世人皆只需要一次受洗就能得救,所以如果輪迴真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就難以解釋了,可以説是有理據上的矛盾,但有意見認為這種矛盾的成分很小,也因為聖典沒有提及輪迴這些概念,僅能靠推測得知,所以輪迴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仍有一些爭議性,但能肯定的是,由於一旦得救則將進入天國以獲享永生,因此先前關於輪迴是否存在一事的爭論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17][18]。一般來説,主流基督敎並不認同其他部份宗教所提出的輪迴存在這一説法的正確性[19],故認為不用賠抵怨親債主的相關業報,儘管如此,不過不代表可以行為不檢,因為在世間的所作所為仍然是很重要的。大多數基督敎徒認為惟一真神是三位一體的,即聖父、聖子、聖神的型態向世人勸導,基督敎徒相信人一生終有一個造創天地萬物的惟一真神預定命運。他們亦相信去世者在死後獲享永生或者喪亡之前,必須通過上主對此人在品格上的審判,才可以進入天國。一些説法聲稱普通人的魂神會留居冥界直至審判日,而罪大惡極的人的魂神將會在地獄中受盡折磨。
更正教認為不用做功德,義與不義的分別在於是否有着對於基督的信仰,是為因信稱義論[20]。天主教認為除了保持信仰,也該行善,行善與得救有關,而且認為天主的旨意與凡人的自由意志互相配合才能發揮作用,即神人合力論[21]。東正教也十分強調行為的重要性[22]。
有説法聲稱在中世紀時期,羅馬敎會宣稱世人必須不斷把金錢奉獻給羅馬敎皇以補償前生所犯下的罪過[23],但這一説法與主流觀點相矛盾,後者認為沒有證據顯示基督舊敎曾經散播相關觀念。至於要如何得救,《聖經》宣稱當人們真心相信默西亞 耶書亞辣比是天主子,而且相信他在十字架上擔當了人所犯下的罪過,因而受死並復活,就有可能會得享永生[24];不崇信基督的人在死後,其靈魂會被存放至海地斯或海底;等到救世主重臨人間時,祂會開始「最後的審判」,並且依照《生命冊》的內容,把名字不被記載於冊上者丟到火中燒毀,使其徹底「死亡」[25]。
天主教的一些神職人員表示天主教不相信輪迴存在,但他們聲稱可以透過向相信輪迴存在的人宣揚救恩論來使他們在仍然相信輪迴存在的情況下接受耶穌基督為會拯救他們脫離他們相信存在的輪迴的救主[26]。
猶太教的前身古猶太教可能有關於投生為其他生靈一説的觀念[27]。
由於猶太教聖典《希伯來聖經》所記載的關於來生的説法頗為模糊,因此信奉猶太教的神學家對此問題有不同的説法,輪迴論是其中一個受到不少信奉者所認可的理論[28][29][30][31]。然而,基督教沒有接受相關説法,這些説法也不是猶太教主流教義的一部份[32]。
儒教的前身古儒教相信凡人在去世之後,其魂魄便會永遠居住在黃泉中。儒教沒有具體的來世觀,其強調今生的重要性,但儒教不完全否認已經去世者能夠重生。
道教的前身古道教沒有關於輪迴的思想觀念,古道教及中夏教等古老宗教相信凡人在去世之後,其神魄便會永遠存活在陰府中,故此古道教認為凢人應該努力地嘗試去成為仙人以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道教繼承了相關觀念,其傳統教義講求「長生不老」,道教認為達到這個境界的凢人能夠使自己在不會衰老的情況下擁有非常漫長的壽命直到此人去世,至於已經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的仙人在壽終之時會昇上靝庭以永遠享福。
然而,在小乘佛教傳入中華之後,道教教義開始受到其教義的影響。自道教教內的全真道吸收漢傳佛教教內的禪宗思想以來[34],道教也產生了類似於佛敎所認可的輪迴論的觀念,千年以來 道教教內的絶大部份教派都接受輪迴論,並且對中國民間宗教產生影響至今,例如古時的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記載了文昌帝君神通過扶乩講述自己從秦朝到宋朝時轉生為何人、有何作為等等。
道教相信諸天仙眞已經達到永生不老的境界,自然不用擔心將來必定會再入輪迴[35]。雖然如此, 但是道教典籍《太平經》宣稱如果仙臣犯錯,可能會被天君貶下凡間[36],可見祂們並非已經完全出離世間,相反, 祂們仍然受縛於世間法[37]。
神道教相信凡人去世之後便會到達黃泉國並等待投胎。
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所認可的輪迴論起於梵書編寫時期,成熟於奧義書編寫時期,輪迴一詞是流轉之意。不少奧義書宣稱輪迴包攝三道,即天道、祖道、獸道。輪迴論是婆羅門教主要教義的一部份,後來佛教將三道擴展為五道或六道,印度教也發展了這個理論。
耆那教相信眾生的命我是不朽的,眾生將會不斷經歷生死,直到他們覺悟並成為帕拉梅斯蒂(英語:Parameṣṭhi)。帕拉梅斯蒂分為三類,分別是阿𥚃漢特、底里坦迦羅及悉陀。一些佛敎徒聲稱帕拉梅斯蒂是居住在無色界天的外道或已經達到類似的境界但仍未真正地覺悟的智者。
佛敎認為輪迴是一個過程,死亡之後䰟神(可能是有分心或第八識等等,信奉不同宗教的佛學家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都不一樣)會離開所屬普羅[註 1]的肉軀[38],經過一些事情(南傳佛教認為此普羅的魂神會直接轉生為另一個普羅,北傳佛教教內則流行此普羅的魂神轉變成中陰身這一理論)之後才進入胎中,成為另一個剛剛出現的普羅,該普羅可能會是凡人,也可能會是畜生、餓鬼、天眾等等,居住在天庭的天眾的壽命雖然很長,但是終有一天仍會去世。佛敎認為除了已經了脫生死的佛佗(如阿羅漢、大菩薩、辟支佛及佛陀)之外,一切眾生都不能不受輪迴的束縛。佛敎的一些信奉者聲稱就算是已經達到永生不老的境界的提婆、李習、蘇拉、神仙及神様等多個種類的神靈,也仍然身處於輪迴之中,就連近乎法力無邊的薄伽梵也無力阻止有輪轉動。
在大乘佛教教義中,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類,大乘佛教稱之為六道(有些説法聲稱為五道,把阿修羅併入其他道,這些説法來自更早出現的部派佛教),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也是另一次生死的開始。大乘佛教認為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沈浮的生死流轉,如此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是所謂輪迴生死,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不明瞭無常、實相,而煩惱未能斷盡,所以輾轉於六道中循環往復,是為「六道輪迴」,至少要修成阿羅漢,乃至成為佛陀,否則無有脫出之期[39][40][41][42]。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完全消除我執及無明等等。大乘佛教教典《楞嚴經》宣稱在六道之外尚有仙道[43],共計七道[44],並且宣稱身處於仙道的生靈可以被分為十種,祂們都是神通廣大的生靈,但不論是哪一種,由於祂們非常執着於對身心的修養,因而錯誤地運用心識來修煉,因此祂們不能夠像佛佗那樣成功脫離輪迴,故此終有一天祂們在享盡仙福之後 仍會散入六道之中[45]。
有一種常見説法聲稱大乘佛教認為成佛就是到達剎土永遠享福,但其實這不符合大乘佛教教義,漢傳佛教教內的淨土宗認為剎土是由佛陀所化現出來的,為的是提供一個適合的地方讓佛弟子在那裏修行,故此剎土不是修行的終極目的地。大乘佛教認為剎土也有散盡之日,居住在剎土的生靈雖然有近乎無盡的壽命,但是仍然無法永遠保持這種狀態,當他們長得驚人的壽命結束時,這種狀態便會消失,故此他們必須致力修行以證得佛果。大乘佛教認為連身處於剎土的佛陀也會有入滅之日,只有湼槃才是終極歸宿[46]。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大乘佛教認可無我論,因此它不認為眾生有獨立自存的元神。雖然一般認為識神(常被稱為「識」)是輪迴的主體,但是初期佛教並不把它等同於通俗意義上的靈魂[47]。關於輪迴的主體的問題是數千年以來 很多佛學家之間爭論不休的話題[48]。早期佛教認為香陰是進入胎中以形成普羅的事物,北傳佛教把它等同於中陰,它是構成非實有的即蘊我在投胎之前流浪於世上的其中一個要素 中蘊 ,但北傳佛教否認中陰身是常住不變的離蘊我,而聲稱中有是作為十二因緣之一的有支,南傳佛教則認為心流是把上一輩子與這一輩子聯繫起來的事物[49]。
卡巴拉教、諾斯替教等一些宗教及伊斯蘭教教內奉行神秘主義的部份不太正統的教派認可轉世論,但其關於轉世的觀念沒有形成類似於印度本土宗教所認可的輪迴論的複雜思想。摩尼教則吸收了佛敎 部份關於輪迴的教義。
著名哲學家柏拉圖認可輪迴論。在柏拉圖所寫的《斐多》一書中,其師父蘇格拉底談及了靈魂的不朽性,他説:「靈魂不接受死亡嗎?」又説:「所以靈魂是不死的。」[5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