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通用的语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用語(lingua franca),亦稱通行語、法通語[1],主要用於使用不同的語言的人之間進行交際的媒介,它是由於各種原因不同語言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一種共通語言。有時通用語也指一種完全固定下來的正式語言,因此以前人們認為,法語是歐洲外交通用語[2]。通常一種語言,會因為在國際商務中被廣泛應用,而成為通用語。到了1920年代以後至今,由於大英帝國過去的領土遍及全球各地和美利堅合眾國主導大量國際組織以及世界民用航空的發展,英語便逐漸地取代了法語的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
通用語指母語不同的人之間用於交流的任何語言[3]。通用語可以指混合語例如皮欽語和克里奧爾語,也可以是一個國家(通常是殖民強權)的民族語言,但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的不同語言社區之間作為第二語言來用於交流[4]。通用語是一個表示功能的詞彙,與一種語言的歷史或結構無關[5]。
通用語通常是已經存在並擁有母語使用者的語言,但它們也可以指在一個特定地區或環境裏發展出來的皮欽語或克里奧爾語。皮欽語是兩種或多種語言迅速混合起來的簡化語言,而克里奧爾語通常被認為是皮欽語經過許多代的適應和演變而形成的複雜語言[6]。已存在的通用語例如法語在大規模的貿易和政治事務中被用來促進溝通,而皮欽語和克里奧爾語則是在殖民環境下因殖民者與土著民族之間有交流需求而應運而生[7]。已存在的通用語通常是廣泛傳播且高度發展的,有大量母語使用者;而皮欽語和克里奧爾語則是簡化的溝通語言,包含鬆散的結構、較少的語法規則,且沒有或只有較少母語使用者。克里奧爾語比皮欽語的發展程度更高,使用更複雜的結構、語法和詞彙,其母語使用者也較多[8]。
地方話是特定地理社區的母語,而通用語則在貿易、宗教、政治或學術等方面在其原社區範圍之外使用。例如,英語在英國是一種地方話,但在菲律賓則與菲律賓語一起被用作一種通用語言。類似地,阿拉伯語、法語、漢語普通話、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印度斯坦語和俄語在工業、教育等領域作用通用語,其使用範圍跨越地區和國家的界限。
青銅時代中期和後期,阿卡德語作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一系列帝國(阿卡德帝國、古亞述帝國、古巴比倫帝國、中亞述帝國)的語言,成為了西亞大部分地區的通用語,直到青銅時期晩期文明崩潰。公元前1000年起,其地位開始衰落,最後被亞蘭語取代。
亞蘭語(Aramaic,或譯為阿拉姆語)是西亞地區古早時期重要的通行語,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由居住在今日敘利亞中部的亞蘭人使用。新亞述帝國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在公元前700年征服亞蘭城邦,亞蘭語就此變成帝國的通行語[10],逐漸取代阿卡德語(Akkadian)在西亞地區的地位[11][12]。
亞蘭語也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官方語言,以及基督教教主耶穌傳道(希臘語:λόγος,logos;拉丁語:verbum;希伯來語:דָּבָר,dāḇār、מַאֲמָר,ma'ămār;亞蘭語:מימר 或 מימרא,memra)和福音(希臘語:εὐαγγέλιον,euaggelion;拉丁語:bona annuntiatio;希伯來語:בְּשׂורָה 或 בְּשֹׂרָה,bĕsorah;亞蘭語:בשורתא,basoratha)的語言[13]。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古希臘語演變為通用希臘語,在接下來幾個世紀中,通用希臘語成為地中海地區和西亞地區的通用語[14]。
古漢語為古代東亞地區的通行語,是許多中華文化重要傳統經典如《論語》和《道德經》的紀錄語言,孔子宣揚「仁」(簡帛文字:、、,小篆:)、「禮」(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小篆:)、「中庸」、「天命」,老子宣揚「道」(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小篆:)、「虛」(簡帛文字:,小篆:)、「無為」、「自然」等思想。[13]
據胡適考證,至中國漢代,先秦時代的書面語(即文言文)已開始脫離漢代的日常口語,書面語開始向模擬復古和白話口語兩個方向發展,分別成為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源頭。[15]由於儒家思想和中華朝貢體系的影響形成了漢字文化圈,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的文人和官吏,於20世紀之前都能通曉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這些國家的口頭語言(口語)差異很大,互相不能理解,而書面的漢字卻起着疏通意思的作用。
然而,朝鮮半島及越南在20世紀後半葉逐漸廢止了漢字,加上漢字文化圈曾共有的古典文言文教育在進入近現代後重要性大幅下降。現在,文言文已經失去了東亞通用語的地位。
梵語(Sanskrit)是在古代流行於南亞地區的重要通行語,也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語言(上座部佛教的宗教語言是巴利語,佛教在中亞的宗教語言是健馱邏語,兩者都是和梵語相近的印度俗語。印度大乘佛教和說一切有部的宗教語言則是梵語。)。近兩千年來,梵語及古印度俗語憑借宗教傳播和文學創作深刻影響南亞和東南亞,形成印度文化圈。[13]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和耆那教教主筏馱摩那,傳法(古印度俗語/婆羅米體:𑀥𑀁𑀫,dhaṃma、佉盧體:𐨢𐨿𐨪𐨨,dhrama;巴利語/僧伽羅體:ධම්ම、ධම්ම,dhamma;梵語/悉曇體:𑖠𑖨𑖿𑖦、蘭札體:、天城體:धर्म,dharma)和教導涅槃(古印度俗語/婆羅米體:𑀦𑀺𑀯𑀡、佉盧體:𐨣𐨁𐨬𐨞,nivaṇa;馬哈拉施特拉俗語/婆羅米體:𑀡𑀺𑀯𑁆𑀯𑀸𑀡,ṇivvāṇa;巴利語/僧伽羅體:නිබ්බාන、නිබ්බාන,nibbāna;梵語/悉曇體:𑖡𑖰𑖨𑖿𑖪𑖯𑖜、天城體:निर्वाण,nirvāṇa)解脫之道所用的語言,是一種和吠陀梵語(雅語)相近在摩揭陀國流通的俗語,稱為摩揭陀俗語(Magadhi Prakrit)。
在近現代,印度斯坦語(印地語-烏爾都語)是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通用語[16][17]。印度的許多邦都接受了三語教學,在使用印地語的邦為:
在不使用印地語的邦,順序則為:
貝都因人的民族語言阿拉伯語(Arabic),同時也是伊斯蘭教教主穆罕默德藉以傳誦古蘭經話語(阿拉伯語:كلمة,kalima、كَلَام,kalām)和真理(阿拉伯語:حقّ,ḥaqq)的宗教語言。在公元700年,由於伊斯蘭教的傳播,穆斯林政權及王朝在各地得以建立。令阿拉伯語不僅通行在西亞、北非、南亞、南洋群島的穆斯林居住區,在非穆斯林地區但穆斯林商人活躍的地方如宋元時期中國沿岸的港口也成為通行語。[13]
在歐洲語言中,通用希臘語(Koine Greek)和拉丁語(Latin)是古代重要的通行語。隨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古希臘語演變為通用希臘語,在接下來幾個世紀中,都是地中海地區和西亞地區的通用語。[14]
羅馬帝國興起,令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促進拉丁語的擴散,通用希臘語仍保有第二語言的地位。羅馬帝國滅亡後,拉丁語在中世紀歐洲成為用於外交、學術的語言和基督教的宗教語言(天主教會用教會拉丁語作為宗教語言,東正教會用通用希臘語和古教會斯拉夫語,一些古老的地域性教會仍保留該地區的古代語言作為宗教語言,例如古格魯吉亞語、古典亞美尼亞語、吉茲語、科普特語、敘利亞語、近代英語。另外也有許多教會直接採用當地現在的地方話作為宗教語言)。[14][13]
11-19世紀末在地中海地區,特別是中東和北非,使用一種由羅曼語詞彙和簡單語法構成的混雜語言,稱為地中海通用語,該語言的主要成份源自北意大利的威尼斯語和熱內亞語,其次為加泰羅尼亞語和法國南部的奧克語,後來又加入許多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特色,並借用柏柏爾語、土耳其語、法語、希臘語、阿拉伯語的要素。
歐盟內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使用,使得一些研究者調查是否已形成了一種新的英語方言歐陸英語[22]。
隨着英國成為一個殖民大國,英語作為通用語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使用。在後殖民時代,一些新形成的獨立國家選擇繼續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作為法國和比利時殖民史的遺存,法語在大多數西非和中非國家仍是通用語和官方語言。這些國家是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的成員。
俄語在今天仍在中亞和高加索(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曾覆蓋的地區)被使用,在中歐和東歐的部分地區也有很多人能聽懂俄語。俄語仍然是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23]。
薩曼尼德帝國(Samanid Empire)是伊朗人中興時期中的一部分,在這段期間裏波斯化的文化和身份被創造,伊朗的語言和傳統進入伊斯蘭世界之中,更導致突厥-波斯文化的形成[24]。
波斯的復興在伊斯蘭世界內產生新的整體文化取向。後來在穆斯林社會中出現的大多數較高級的本地文化語言,全部或部分依靠波斯語作為其主要的文學靈感來源。公元19世紀以前的波斯化的社會的例子有塞爾柱王朝(Seljuq),帖木兒帝國 (Timurid),蒙兀兒帝國(Mughal)和鄂圖曼帝國(Ottoman)[25][26]。
前哥倫布時期馬雅文明的馬雅祭司或書吏會以古典馬雅語寫下馬雅抄本,通常認為古典馬雅語是古奇奧蒂語(Chʼortiʼ)的書面語。[27][28]推測菁英階層是以奇奧蒂語的古形──奇歐蘭語(Chʼolan)作為全馬雅地區的通用語。不過這些文本也有來自猶加敦馬雅語的影響,因此可能是以這兩種語言為基礎形成的通用語。[29]古典期是馬雅文明的全盛期(約3世紀-9世紀),文字使用、設立紀念碑、營造建築及藝術創造均在這時期達於極盛。[30]
古典納瓦特爾語在公元七世紀到十六世紀晚期是美索亞美利加(墨西哥中部到哥斯達黎加西北部的地區)大部份地區的通用語。自此之後納瓦特爾語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因為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而中斷。
庫斯科的印加帝國皇帝將克丘亞語作為官方語言,克丘亞語也隨着印加帝國在第十四世紀的擴張而成了秘魯地區的通用語。到了十六世紀西班牙征服者的時代,克丘亞語已經擴及南美洲的許多地方。由於天主教教會選擇克丘亞語作為向安地斯山脈地區的美洲原住民傳教的語言,克丘亞語的使用地區超出了原本印加帝國的範圍。
非洲歷史上由於貿易往來的需要,有些語言在局部地區發展為通行語。例如:柏柏爾語(北非和西非)[13]、迪尤拉語(西非的西部)[31]、富拉語(西非)[32]、豪薩語(西非)[13]、桑海語(尼日河)[33]、林格拉語(剛果)[34]、史瓦希利語(東南非)[35]、阿姆哈拉語(埃塞俄比亞)[36]、索馬利語(非洲之角)[37],以及阿拉伯語(北非和非洲之角)[38]。
史瓦希利語為非洲東海岸一些使用班圖語的部落之間的通用語,該語言受到阿拉伯語很大的影響[39]。史瓦希利語的文字最早出現在1711年[40]。19世紀早期,史瓦希利語作為通用語的使用隨着阿拉伯人象牙和奴隸貿易而向內陸轉移,後來在歐洲殖民時代也被歐洲人接納。德國殖民者在德屬東非使用該語言作為行政語言,這影響了坦桑尼亞獨立後對國家官方語言的選擇[3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