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历史上殖民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屬東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德國在東非地區的殖民地,其領土約為現今的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大陸部分、肯雅南部、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994,996平方公里,幾乎是今日德國面積的三倍[1][2]。德屬東非最早由德國東非公司建立並運營;在1880年代晚期,德國東非公司由於無法鎮壓土著起義,遂尋求軍方的幫助。德意志帝國亦在此地設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均有派遣軍隊進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陣營都始終無法佔領全境。德國投降後,國際聯盟於1919年依據凡爾賽條約分別將盧旺達及布隆迪交付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國託管,結束了德國34年的統治。
德屬東非保護區 Schutzgebiet Deutsch-Ostafrika | |||||||||||||||||||||
---|---|---|---|---|---|---|---|---|---|---|---|---|---|---|---|---|---|---|---|---|---|
1885年—1919年 | |||||||||||||||||||||
地位 | 德國殖民地 | ||||||||||||||||||||
首都 | 三蘭港 | ||||||||||||||||||||
德意志皇帝 | |||||||||||||||||||||
• 1885年—1888年 | 威廉一世 | ||||||||||||||||||||
• 1888年 | 腓特烈三世 | ||||||||||||||||||||
• 1888年—1918年 | 威廉二世 | ||||||||||||||||||||
總督 | |||||||||||||||||||||
• 1885年—1889年 | 卡爾·彼得斯(德屬首任) | ||||||||||||||||||||
• 1912年—1918年 | 海因里希·斯尼(德屬末任) | ||||||||||||||||||||
歷史 | |||||||||||||||||||||
• 建立 | 1885年2月27日 | ||||||||||||||||||||
• 馬及馬及起義 | 1905年—1907年 | ||||||||||||||||||||
• 放棄 | 1919年6月28日 | ||||||||||||||||||||
面積 | |||||||||||||||||||||
1913年 | 995,0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13年 | 7700000 | ||||||||||||||||||||
貨幣 | 德屬東非盧比 | ||||||||||||||||||||
| |||||||||||||||||||||
今屬於 | 坦桑尼亞 肯雅 盧旺達 布隆迪 莫桑比克 |
與其他殖民帝國一樣,德國人也在非洲大湖區以打擊奴隸貿易之名擴張他們的勢力範圍。但與其他殖民帝國不同,德國人從未正式宣佈廢除各種形式的奴隸制,而選擇削減新徵召的奴隸數量,並規範現有的奴隸制度[3]。
對德屬東非土地上的殖民統治始於德屬東非的建立者,卡爾·彼得斯與桑給巴爾島對岸地區的部落酋長簽訂的一系列條約。1885年3月3日,德意志帝國政府宣佈公司已被授予由帝國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在1885年2月27日簽署的憲章。憲章授予彼得斯的公司在東非大湖區建立保護國的權利。德國人亦在此之後於1885年4月與桑給巴爾蘇丹哈利法·本·賽義德簽訂協議租借桑給巴爾島對岸沿海地帶50年。彼得斯隨即招募專家於海岸從南至北探險[4][5][6]。然而,桑給巴爾蘇丹對此抗議,他聲稱他才是桑給巴爾與對岸大陸的統治者,德國人與他所簽的協議只不過是「租借」而已。俾斯麥宰相隨即派出5艘戰艦展現武力。戰艦於1885年8月7日抵達桑給巴爾島,並對着蘇丹的宮殿鳴炮示威。在此之後,德國與英國同意瓜分東非大陸,蘇丹在兩方的強大壓力下別無選擇地同意要求[7]。
德國人的統治迅速地在巴加莫約,達累斯薩拉姆與基爾瓦建立。在這之後於1888年爆發的阿布士里起義也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於次年被鎮壓。1890年,柏林與倫敦締結了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此條約將位於德國本土荷爾施泰因地區以西,英國於1807年佔領的黑爾戈蘭島交還德國,德國人則承認英國對桑給巴爾島的統治權;此條約亦確定了德屬東非與英屬肯亞保護國的邊界,儘管確切的邊界直至1910年仍未得到詳細勘察[8][9]。
1891年至1894年,由姆克瓦瓦酋長領導的赫赫族人一直抵抗着德國人的殖民行為;他們在敵對部落支持德國人的情況下被擊敗,酋長也在經過多年游擊戰爭後於1898年走投無路被迫自殺[10]。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05年在德屬東非南部地區又爆發了馬及馬及起義[11]。儘管起義被總督鎮壓,但起義的醜聞隨即引發了針對殖民政府的腐敗與殘酷的指控。終於,在1907年,德國宰相為德屬東非任命新總督,志在改革殖民政府的統治[12][13]。
在殖民地的防衛方面,1914年1月1日,除去當地的警察,駐在達累斯薩拉姆,莫希,伊林加和馬赫恩的殖民地防護兵團(Schutztruppen)擁有包括42名醫護官在內的110名德國軍官,126名士官與2472名阿斯卡利(Askari)非洲士兵[14]。
德國殖民政府在當地的建設促進了以商業為主的經濟發展。超過10萬英畝(約等於4萬公頃)的瓊麻種植是殖民地最大的經濟作物項目[15];200萬棵咖啡樹在殖民地各處種植,橡膠樹的種植範圍也高達20萬英畝(約等於81000公頃);除此之外殖民地亦發展出了大型棉花種植園[16]。
為了將農產品帶向市場,德國殖民者從1888年開始修建從最東北部城市坦噶至北部城市莫希的烏薩姆巴拉鐵路(Usambara Railway)。德國殖民者另修建了橫跨殖民地,長達774英里(約合1247公里)的中央鐵路(Central Railway),連接了達累斯薩拉姆,莫羅戈羅,塔波拉和基戈馬。中央鐵路的最後一個環節在坦噶尼喀東海岸直至1914年7月才完成,並在之後於殖民地首府達累斯薩拉姆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典與農貿博覽會。在港口的發展上,德國人在坦噶,林迪與巴加莫約港內均新建了電動起重機,倉庫與鐵路系統的連接入口。至1912年,達累斯薩拉姆與坦噶的港口共擁有356艘貨輪與客輪,以及1000餘艘沿岸船隻與本地貿易船。
現代坦桑尼亞的金礦開採亦可以追溯至德國殖民時期。當地的採礦活動於1894年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金礦開採開始。而殖民地最早的金礦,Sekenke金礦,則於1907年殖民者正式發現黃金兩年後的1909年開始運作[17]。
在教育上,德國殖民者為當地非洲居民開發了一個包含小學,中學與職業學院的教育計劃。相關資料顯示,「無論是教師資歷,課程或是教材,均達到了其他熱帶非洲地區無與倫比的標準。」甚至是在英國接手5年後的1924年,來訪的美國菲爾普斯 - 斯托克斯委員會( Phelps-Stokes Commission)也報告說:「關於學校系統,德國人已取得了奇蹟般的成就。就目前來看,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教育系統達到德國人的標準之前,還有着一段時間要等[18]。」在今日的斯瓦希里語中,學校的單字是「shule」,乃從德語單字「Schule」中借用之[19]。
基於上述發展,達累斯薩拉姆成為了熱帶非洲殖民地中的示範城市[18],德屬東非也因此成為模範殖民地。至1914年,達累斯薩拉姆與周邊城市帶的人口到達16.6萬人,其中包含1000名德國人;而在整個德屬東非殖民地內共有3579名德國人[14]。
德屬東非的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曾在德屬西南非洲與德屬喀麥隆服役的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將軍率領。他的軍隊由3500名歐洲士兵與12000名阿斯卡利士兵及搬運工組成。在兵力上,作為相對弱勢者,德軍的戰爭目標是儘可能地掠奪兵力為4萬人,由布爾戰爭時期英軍指揮官揚·史末資領導的英國殖民地軍隊。福爾貝克將軍最偉大的勝利要數1914年11月3日至11月5日的坦噶戰役,在那裏他率領人數不及英軍八分之一的德軍,以傷亡147人的代價擊潰了匆忙登陸的英軍及英屬印度陸軍,英軍傷亡995人[20]。
福爾貝克將軍的游擊戰術迫使英軍在整個戰爭期間為區區殖民地戰線投入了大量資源,並蒙受了10000餘人的損失。然而最終,由於比屬剛果公安軍向德屬東非西部發動突襲致使德軍在數量上與敵軍有了巨大差距以及資源的逐漸減少,福爾貝克將軍被迫放棄殖民地的防衛。然而他並未停止抵抗,而是選擇率軍撤入葡屬莫桑比克,最後進入北羅德西亞,並在大戰結束三日後收到消息而停火[21]。戰後福爾貝克受到了英雄般的稱讚。他統帥下的德屬東非殖民地兵團被尊為是德國殖民地兵團在一戰中唯一未戰敗的部隊。戰後,威瑪共和國與聯邦德國均為這些在戰爭中效力的阿斯卡利非洲士兵發放了退休養老金[22]。
在海上,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輕型巡洋艦柯尼斯堡號(SMS Königsberg)在戰爭期間參與了非洲大湖區沿岸的戰事。1915年7月,柯尼斯堡號由於煤炭與零部件不足而被迫鑿沉,並在之後遭到了英軍的封鎖與轟炸。倖存的船員們拆卸船上仍能使用的武器並安裝在炮架上,隨後加入了陸軍部隊[23]。
在1919年5月17日,巴黎和會最高委員會在比利時的強烈反對下授予英國整個德屬東非[24];但其後英國殖民地布政司阿爾弗雷德·米爾納與比利時出席會議的全權大使皮埃爾·奧茨在5月30日進行了一次談判[25]。談判商定英聯合王國將原德屬東非西北部的盧旺達與烏隆迪(今布隆迪)兩地讓予比利時王國[24]。巴黎和會的最高委員會亦在1919年8月7日接受了此協議[25]。在這之前的1919年7月12日委員會亦同意將洛伏馬河以南的一小片土地交予葡萄牙共和國管轄[24],並在之後最終成為了今日莫桑比克的一部分。委員會作出此決定的原因是他們聲稱德國在1894年迫使葡萄牙割讓此地[24]。儘管凡爾賽條約於1919年6月28日簽署,但其直到1920年1月10日才開始生效。當日起,原德屬東非領土被分別交予比利時王國,葡萄牙共和國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管轄。從那時起,「坦噶尼喀」成為英國接管後的名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