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非戰役包含一系列的戰役與游擊戰,最初在德屬東非爆發,後來戰事延伸到葡屬東非、北羅德西亞、英屬東非、烏干達保護國以及比屬剛果。德屬東非的戰事在1917年11月幾乎結束,因為德軍當時進入葡屬莫桑比克,並以葡軍補給為生繼續作戰[14]。
東非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非洲戰場的一部分 | |||||||||
德屬東非一支殖民地阿斯卡利連準備進軍 | |||||||||
| |||||||||
參戰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揚·史末資 雅各布·范·德文特 亞瑟·霍斯金斯 夏爾·通伯爾 阿爾芒·於蓋 費雷拉·吉爾 若昂·特謝拉·平托 † |
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 海因里希·施尼(被俘) 庫爾特·瓦勒 | ||||||||
兵力 | |||||||||
大英帝國 最初:2個營[1] 12,000–20,000名士兵 總計:250,000名士兵[2] 600,000名搬運工[3] |
正規軍(德國保護軍) 最初:2,700人[a] 最多:18,000人[b] 1918年:1,283人[c] 總計:22,000人[d] 非正規軍(魯加魯加)12,000人以上[7][e]。 | ||||||||
傷亡與損失 | |||||||||
22,000人
| 7,000名搬運工死亡[6] | ||||||||
365,000名平民在戰爭中的饑荒死去[i]
|
由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中校(後晉升少將)所率領的德國殖民地部隊,其戰略是牽制協約國在西方戰線的部隊,迫使其調軍非洲。1916年之後,他的戰略只取得了喜憂參半的結果,因為德軍在該年被趕出德屬東非,而協約國部隊則變成幾乎由南非、印度及其他殖民地的部隊所組成。由於政策緣故,英國並不考慮將南非黑人部隊投入歐洲戰事,而所有的英屬印度軍隊在1915年底前都已撤出西方戰線。非洲戰事消耗及大量的金錢與戰爭物資,而這些本可用於其他戰線[2][15]。
東非德軍的戰鬥貫穿了整場世界大戰,並一直持續至1918年11月14日早上7點30分接到停戰消息時。當時雙方都在等待確認,直到11月25日德軍才正式投降。德屬東非變成兩塊國際聯盟第二等託管地:英國的坦噶尼喀及比利時的盧旺達-烏隆地,而基翁加三角則割讓給葡萄牙。
註解
註腳
傳記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