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汉朝开国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或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2]),本名季,沛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縣)人,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家世)出身的皇帝。秦末漢初的軍事家、政治家,參與以楚國為首的反秦叛亂,成為諸侯之一。在楚漢戰爭中,漢王劉邦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獲勝,統一了自秦朝滅亡後的天下,至此稱帝建立漢朝,進入西漢時期。
漢太祖高皇帝 | |||||||||||||
---|---|---|---|---|---|---|---|---|---|---|---|---|---|
漢朝(西漢)第1位皇帝 | |||||||||||||
統治 | 前202年2月28日-前195年6月1日(7年93天) | ||||||||||||
加冕 | 前202年2月28日 | ||||||||||||
前任 | 漢朝開國 秦王子嬰(秦朝) | ||||||||||||
繼任 | 漢惠帝劉盈 | ||||||||||||
太上皇 | 劉太公 | ||||||||||||
漢王 | |||||||||||||
統治 | 前206年3月12日-前202年2月28日(3年353天)[1] | ||||||||||||
君主 | 楚義帝 | ||||||||||||
出生 | 前256年/前247年 沛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徐州市)[2] | ||||||||||||
逝世 | 前195年6月1日(61歲或52歲) 西漢長安長樂宮 | ||||||||||||
安葬 | |||||||||||||
元配 | 高后呂雉 | ||||||||||||
側室 | 戚夫人 薄姬 管夫人 趙子兒 石美人 傅夫人 唐姬 曹氏 趙姬 | ||||||||||||
子嗣 | 皇子: 齊悼惠王劉肥(母曹氏) 漢惠帝劉盈(母高后) 趙隱王劉如意(母戚夫人) 漢文帝劉恆(母薄姬) 趙共王劉恢 趙幽王劉友 淮南厲王劉長(母趙姬) 燕靈王劉建 皇女: 皇長女魯元公主(母高后,夫張敖) 李公主(存疑) 申徒公主(存疑) 榮公主(存疑) 傅公主(存疑) | ||||||||||||
| |||||||||||||
王朝 | 漢朝(西漢) | ||||||||||||
父親 | 劉太公 | ||||||||||||
母親 | 劉媼 | ||||||||||||
職業 | 平民 → 亭長 → 沛公 → 武安侯兼碭郡長 → 漢王 → 皇帝 |
其他漢朝皇帝在史書都記有其名字,《史記》與《漢書》只記載其字為季,其長輩皆稱他為劉季,未記載其名。至東漢荀悅《漢記》中才記載其名為邦,顏師古認為臣下為避諱把「邦」這名改稱為「國」[3]。司馬貞引用項岱說法,認為高祖本名劉季,登位後方才改名邦[4]。
中國學者陳垣[5]與日本學者瀧川資言[6]認為這是由於避諱的緣故,邦字避而不用,所以《史記》與《漢書》不寫出他的本名。日本學者佐竹靖彥認為劉邦出身平民,本無名字,成為皇帝後才有名與字[7]。
劉邦家族為世襲文吏,成年後通過考試,任泗水亭長[8]。在劉邦率領沛縣子弟起兵反秦之初,其手下蕭何、曹參、樊噲等,依照楚國舊制,推選其為沛公,即沛縣縣令[9]。曾為楚將項梁下屬,因先首先攻破武關,進入關中,經項羽分封為漢王,領有漢中。
建立西漢之後,稱皇帝。在他過世之後,其子漢惠帝即位之際,為其建立高廟,亦在各郡國建立高祖廟以奉祠劉邦,並上尊號為漢高皇帝[10][11]。《史記》稱其為漢高祖[12],之後的著作如《漢書》、《漢紀》皆沿用高祖的稱號,成為最通行的稱呼。此外,《漢書》另稱其為漢高帝[13],《漢紀》又稱其為高祖皇帝。張晏認為,帝王諡號中並沒有「高」的封號,漢朝應是以其作為漢之太祖,為表崇他的貢獻,故特別稱為高祖[12]。
自賈誼開始,主張應以太祖作為劉邦的廟號。至漢景帝時,首次將劉邦定為太祖。但在漢朝時,帝王的廟號與諡號有多次爭議及變化。至漢元帝時,重訂太廟的祭祀禮儀,把高廟重建為帝者太祖之廟,訂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至王莽時,首次稱呼他為太祖高皇帝。民間著作如劉向《說苑》等,仍習稱其為高祖。在新朝末年,民間起義時,如隗囂等,也稱其為高祖[14]。東漢初年,光武帝恢復高廟,以高祖之名祭祀[15]。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間,如陳壽《三國志》等著作中,仍稱其為漢高祖,使用太祖稱謂的風氣不盛。至宋朝司馬光《資治通鑑》,根據廟號與謚號聯稱的用法,採用太祖高皇帝這個稱號,閻若據在《尚書古文疏證》中也主張應稱為太祖高皇帝。
劉邦出生年代,自古有兩種說法,依皇甫謐說法推算,出生於公元前256年[16],依顏師古《漢書集註》引用傅瓚記載,推算生於公元前247年[17]。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界主流支持生於公元前256年的說法,日本學者鶴間和幸支持應生於公元前247年[18]。
《史記》記載劉邦家鄉為沛豐邑中陽里,傳統上以此為他的出生地。沛豐邑,在漢朝為沛郡豐邑,在秦朝為泗水郡沛縣豐邑。豐邑古為豐國,在春秋時代為宋國領土,在戰國時代則有兩種不同記載。據秦簡記載,秦朝泗水郡原為楚國領土,沛縣與豐邑皆為泗水郡所轄,近於楚國首都壽春。鶴間和幸據此認為,豐邑原為楚國領土,劉邦家族應為楚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李開元也支持這個說法[19][20]。《史記》中對劉邦家世未有詳細記載,其父親劉太公與母親劉媼皆沒有明確名字留傳,不像是貴族出身。在秦帝國時,劉邦為泗水亭長,為低階世襲文吏,非為貴族,因此鶴間和幸與佐竹靖彥等學者主張劉邦家族為普通農民出身。
據《漢紀》與《漢書》記載,沛豐邑原屬於魏國[21]。楊寬在《秦漢史》中考證豐邑原為魏國領土,劉邦家族應為魏國人。在劉向時,劉邦的家世被上追到陶唐氏堯,在夏朝時豢龍氏中的劉累為其先祖,在晉國時為范宣子家族。在魯文公時代范氏遷到秦國。在秦國滅魏時,從大梁把魏國居民遷往豐邑,劉邦祖父被封為豐公。據此記載,劉邦家族應為晉國與秦國的低階貴族[22]。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李朝陽[23]、李全華[24]、陳蘇鎮[25]、李祖德[26]等人皆主張劉邦出生於魏國首都大梁(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開封市),在魏國滅亡後,才隨家人遷居至沛縣。
劉邦出生於前256年或前247年[2]。劉邦少年時仰慕信陵君,但未及成年,信陵君便亡故。之後信陵君舊門客張耳為外黃令,招徠門客,劉邦因而到大梁往投張耳門下為門客,並與之結交為友。[27]不久魏國滅亡,張耳不願事秦而改名換姓逃亡,劉邦亦返回家鄉。劉邦登帝位後,只要途經大梁,多半會祭祀信陵君[28];在楚漢戰爭期間,張耳為常山王,被他的故友陳餘所敗,張耳為此故投奔劉邦。以前劉邦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歎。
劉邦早年有一名外婦曹氏,生下長子劉肥,但並未正式娶妻,故劉肥並非嫡子。之後單父縣的門閥呂公因避仇而移居沛縣,縣內士紳豪傑,皆往祝賀。主吏蕭何負責排定門客的座次,要求賀禮不到一千銅錢的客人,都坐在堂下。亭長劉邦認為沛縣諸官吏也沒甚麼了不起,就自稱獻「賀錢一萬」,其實一個銅錢都沒有帶來。呂公看到劉邦的面相後大吃一驚,覺得他將來定是個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內就座。蕭何告訴呂公:「劉邦只會說大話,沒甚麼成就。」但呂公不以為然。劉邦坐在上賓座位後,就大聲調侃其他沛縣官吏。呂公對劉邦說:「我很會看面相,但是沒看過像你這麼相貌不凡的,我有個女兒(即呂雉),希望你願意接受她當你的妻子。」事後呂公的妻子呂媼很生氣,說:「你以前說你這個女兒很難得,一定要嫁個非常好的丈夫。沛縣縣令對你這麼好,你還不肯把女兒嫁給他,現在居然要把她嫁給劉邦?」呂公說:「這不是你婦道人家懂的事。」最後還是把女兒嫁給劉邦。[29]呂雉後來生了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
劉邦為亭長時,經常請假回家到田裏去。有一次呂雉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者經過討水喝,呂雉讓他喝了水,給他飯吃。老者給呂雉相面說:「夫人是天下貴人。」呂雉又讓他給兩個孩子相面,見了劉盈,說:「夫人尊貴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男孩子。」又給魯元公主相面,同樣也是富貴面相。老者走後,劉邦正巧從旁邊的房舍走來,呂雉就把剛才那老人給她們看相的情況,告訴了劉邦。劉邦問這個人在哪,呂雉說:「還不遠。」於是追上了老者,問他剛才的事,老者說:「剛才的夫人、孩子的樣貌都像您,您的相貌貴不可言。」劉邦道謝說:「真的像您說的,我一定不忘您的恩德。」等到劉邦顯貴的時候,卻再也找不到當初那位老者。[29]
前209年,劉邦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當時讓犯人逃脫是重如死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劉邦也因此逃亡,當時逃犯中有十餘人願意跟隨他一同逃亡,也成為未來起義的部分勢力。一行人路遇一條大白蛇擋路,劉邦一怒之下就提劍把蛇斬殺了,突然出現一個老婦人啼哭,自稱:「我兒是白帝之子,化成白蛇躺在路上,卻被赤帝之子殺死了。」隨即消失。由於秦始皇的先祖秦襄公說自己是白帝的後裔,眾人都認為劉邦被賦予取代秦朝的天命,是為「斬蛇起義」。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乃東遊欲以厭勝之。劉邦自認始皇東遊是針對他,於芒碭山山澤落草為寇。[29][30]
秦二世元年七月(前209年),陳勝與吳廣因為下雨誤期,害怕受到秦朝法律處罰,率領約九百名役夫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劉村集)起事,是為大澤之變。當時許多郡縣的仕紳殺死郡守、縣令,以響應陳勝,沛縣縣令恐懼,欲響應陳勝,於是主吏蕭何、獄掾曹參等勸縣令召回劉邦。縣令答應,於是派樊噲往召劉邦。劉邦至沛,而縣令反悔,於是劉邦率約百人於沛縣城外射箭夾信,說服城內人誅殺縣令。劉邦多次推讓後被眾人立為沛縣縣令,自稱沛公,徵發縣中約三千子弟,攻佔沛縣等地。[29]劉邦起事後,攻胡陵(江蘇省沛縣龍固鎮)、方與,還守豐。秦泗水郡[31]郡監「平」將兵圍豐,為劉邦軍所破。接着劉邦命雍齒守豐,親率軍攻薛,泗水郡郡守「壯」戰敗逃到戚(今山東微山),不久為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殺。劉邦還軍亢父。至方與,魏國丞相周巿來攻方與(今山東魚臺),雍齒佔據豐邑,歸降周巿,劉邦攻豐邑,不能攻下。
時東陽寧君、秦嘉在留邑(今沛縣東南)立景駒為王,劉邦欲往投奔,並借兵再度攻擊豐地,路上遇到了張良。章邯的偏將司馬夷往北方進兵,拿下了楚地,在相地屠城,進兵碭郡。東陽寧君與沛公率軍,向西迎擊,在蕭邑之西與司馬枿交戰,不利,劉邦退回留邑休整,獨自出兵擊敗司馬枿獲得勝利,使秦軍退往碭縣東邊,三天攻下碭縣,再以周勃先登攻克下邑,回師聚兵於留邑,接着三天攻取碭郡,得兵五、六千人,此時劉邦約有九千士卒,接連攻取下邑,還軍攻豐邑,不能攻下。
時楚國起義軍首領項梁在薛城,沛公劉邦率騎兵百餘人前往跟隨,項梁給予劉邦士卒五千人、五大夫等級的將領十人,劉邦反攻豐,拔之。雍齒逃亡魏國。
在得知楚王陳勝確實已死的消息,以及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項梁為爭取楚國父老的民心,把在外諸將召還薛城,共立楚懷王之孫熊心,亦稱「楚懷王」,史家稱楚後懷王,項梁自命為武信君。六月,章邯破殺魏王魏咎、齊王田儋於臨濟。七月,劉邦攻亢父。章邯包圍田榮於東阿。劉邦隨項梁率軍前往救援,打敗了章邯。劉邦及項羽繼續追擊秦軍至城陽,屠城[32],駐紮在濮陽東,再次和章邯軍交戰,打敗了秦軍。章邯軍再次聚集,守濮陽、環水。劉項聯軍離開,去攻定陶。八月,定陶無法攻下,往西攻擊到雍丘,與秦軍戰,大破秦兵,五大夫曹參從劉邦攻殺三川郡郡守李由,李由地位顯赫,是秦丞相李斯之子。項羽、沛公還師攻外黃,未下。
九月,項羽、劉邦攻陳留時,聞定陶之役中章邯擊殺項梁,士卒驚恐。劉邦、項羽及呂臣徏楚懷王從盱台遷都彭城。呂臣軍駐彭城東,項羽駐軍彭城西,劉邦駐軍碭城。
秦二世二年閏九月(前208年九月),楚後懷王遷都彭城,並將項羽、呂臣等諸軍的兵卒收歸自己率領,命沛公劉邦為碭郡首長,封武安侯,率領碭郡的軍隊。又封項羽長安侯,建國於魯,號稱「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時秦兵圍趙甚急,趙國數向楚王請求救兵。楚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而沛公率軍西攻秦兵。懷王與將軍們約定,誰先進入關中,就可以在關中稱王,但當時秦兵強大,常乘勝逐北,諸將都認為西入關攻秦沒有好處,都不願去,只有項羽因為叔父項梁之死,非常有意願入關攻秦。但楚後懷王及其他諸將都認為項羽為人不可取,為了報叔父之仇一定會屠城,不讓項羽參加西征,於是沛公獨領軍西征。
次月,即秦二世三年十月(前208年十月,秦制以十月為歲首),劉邦率軍西征,收項梁、陳勝散卒,由碭郡到達成陽,與槓里的秦軍僵持,擊敗了王離所率之秦軍,接着在成武南攻王離及東郡尉,大破之,揭開了楚軍反攻的序幕,並為宋義軍的前進,掃除前方障礙做了貢獻。十二月,還至栗縣,遇到「剛武侯」(一說即是「剛侯武」,司馬遷筆誤),劉邦奪取了「剛武侯」的部隊,收編了四千餘人,與魏國將軍皇欣、申徒武蒲之軍合攻昌邑,未下,只好繞道至高陽。同期王離敗給劉邦,後來聽章邯之令去圍鉅鹿,項羽跟諸侯聯軍在鉅鹿大破秦軍,俘獲王離,招降章邯。
秦二世三年二月(前207年二月),在昌邑遇彭越,與彭越軍合攻昌邑,未下。在高陽,酈食其、酈商兄弟來投奔,酈食其勸說劉邦襲陳留,掠奪秦兵的糧食,因此封酈食其為廣野君,然後劉邦與酈商一起攻擊開封,卻攻不下,只好繼續向西前進,三月劉邦來到陳留西約30公里的開封,與秦大將趙賁大戰,大破趙賁 在白馬、曲遇大破秦將楊熊,楊熊逃到滎陽,秦二世遣使斬殺楊熊示眾。四月,劉邦攻打潁陽,並破潁陽,透過張良,又佔領了韓國的轘轅關。四月劉邦拿下轘轅後,劉邦率領軍由轘轅攻進了洛陽盆地。這時候,趙國的別將司馬卬正想渡過黃河,進入函谷關。劉邦就向北拿下平陰,截斷黃河渡口,向南進軍,與秦軍在洛城東方戰鬥,再次大破趙賁大軍。
六月,與南陽郡守呂齮交戰,攻取南陽郡,呂齮逃到宛城,劉邦想要放棄追擊,但張良說如此將會腹背受敵,一定要先破宛城,劉邦於是攻擊宛城,呂齮本來要自刎,他的舍人陳恢建議投降,呂齮答應了,劉邦封呂齮為「殷侯」,封陳恢食邑一千戶,然後劉邦繼續西進,所經過的城紛紛歸順。到了丹水的時候,秦國的高武侯戚鰓、襄陽侯王陵也在西陵投降了,劉邦於是回過頭來攻打胡陽,遇到了番君吳芮的副將梅鋗,就跟梅鋗一起拿下了析縣和酈縣。劉邦派遣甯昌出使秦地,甯昌還沒回來。這時,鉅鹿之戰結束,秦將章邯向項羽投降。
趙高刺殺了秦二世之後,派人向劉邦說,願意割地給劉邦,劉邦認為有詐,而且趙高奸詐不可信,非但不答應,還處死了秦使者,同時加快攻擊的腳步,用了張良計謀,派酈食其與陸賈去遊說、行賄武關的秦將,卻乘機偷襲武關。劉邦攻武關之後,八月,劉邦在經過連續機動後,攻破秦國的東南門戶,位於丹水河谷的險要武關,秦王子嬰即位,隨即刺殺趙高,發動關中所有軍隊並派大軍據守。嶢關、藍田之戰中劉邦擊敗秦軍最後一支大軍,入秦。秦廷大為震動,劉邦最後抵達霸上。子嬰駕素車白馬於軹道投降,劉邦反對眾將的建議,不願處死子嬰,只把他俘虜而已。
漢元年十月(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嬰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史家一般以此月為「漢元年」開始。
劉邦見到秦國的皇宮富麗堂皇,就想要入住秦宮中享受榮華富貴,被樊噲、張良所諫阻。於是劉邦乃下令封閉秦王的王宮府庫,還軍霸上,而蕭何則收了秦朝之地圖、戶籍資料等。劉邦召見咸陽附近的父老、豪傑,慰勞他們說:「你們忍受秦朝苛法已經很久了。」然後與他們約法三章,把苛法全部廢除,並令吏人仍守舊職。同時也拒絕了秦人的犒勞。劉邦此舉,大得秦人之心,秦人唯恐劉邦將來不為秦王。
有人告訴劉邦說:「秦國比六國富裕十倍,地形易守難攻。聽說章邯投降了項羽,項羽要讓章邯到關中稱王,章邯一來,你就沒法稱王了,趕快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們進兵。」劉邦採納提議,命人守函谷關。十一月中旬,項羽率諸侯聯軍進至函谷關,聽聞劉邦已定關中並派人守住了關口,大怒,下令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至戲(今陝西西安),欲攻劉邦。而劉邦軍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告密,項羽更怒。而項伯因與張良是好友,獨自前往劉邦軍欲勸張良離去,否則將被亂軍殺死,張良請項伯勸項羽罷兵。因此發生了鴻門宴的故事。鴻門宴中,項羽未聽從亞父范增之計,使得劉邦逃過一劫。(有名的俗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即出於此。)
項羽進入咸陽,處死子嬰,劫掠財寶,火燒阿房宮(根據考查,應為咸陽宮),自立為西楚霸王,領有梁國、楚國九郡,定都彭城,儼然天下共主,分封群雄。項羽為了困住劉邦,違背懷王所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假稱巴蜀亦屬關中,改立劉邦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三郡四十一縣,定都南鄭。然後三分關中,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史稱三秦,其餘群雄各有參差。漢王劉邦對此次分封不滿,想要進攻項羽,被丞相蕭何阻止[32]。
項羽立楚後懷王為天子,號稱「楚義帝」,讓義帝成為傀儡,但不久之後,命令黥布刺殺了義帝,以報義帝不遣他入關的仇怨。項羽殺義帝,加上分封無法服眾,有實力的軍人們紛紛起兵叛變,劉邦趁項羽出外平亂,暗渡陳倉,出兵關中,平定三秦,甚至一度攻佔項羽的根據地彭城。
經過楚漢之間長期的拉鋸戰,在眾多漢軍文臣、武將如曹參、灌嬰、蕭何、靳歙、周勃、酈食其、張良等人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壯大。楚漢兩國協議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互不侵犯。但是,當項羽遵守諾言退兵,並放回曾被扣為人質的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妻子呂雉之後,劉邦發動偷襲。項羽在陽夏之戰一路敗退,後在陳下之戰劉邦跟項羽展開一次主力大戰(陳下是今河南淮陽)項羽大敗後逃到垓下,韓信、彭越、英布等加入漢軍對項羽的包圍網之後,參戰兵力數倍於楚軍。
前202年12月,楚軍在垓下之戰中被漢軍打敗,被圍在垓下。劉邦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楚軍軍心,最後項羽走投無路,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自刎於烏江邊。這場歷時近五年〔漢元年(前206年)四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的楚漢戰爭,項羽徹底敗亡而自殺,劉邦統一天下。
前202年初(漢五年十二月),項羽敗亡。
漢五年(前202年)正月,追尊長兄劉伯為武哀侯,以楚義帝無後,徙齊王韓信為楚王,王楚地。魏相國彭越定梁地,拜為梁王。
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劉邦為「皇帝」,劉邦說:「我聽說皇帝這種尊號,是極其賢能的人才能享有的,空言虛語不是我能接受的,我可承擔不了皇帝的尊號。」群臣們都說:「大王從一個小老百姓的身分起兵討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人便分賞土地,封王封侯,如果大王不稱帝,封賞就沒有信用,我們這群人願意以生命向大王請求。」劉邦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說:「諸君都認為這樣才對,那就為了國家的便利,我答應罷。」
漢五年二月甲午(前202年2月28日)[33],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34],定都長安,定國號為漢,開啟了史稱的西漢時期。並立王后呂雉為皇后,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尊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追尊母親劉媼為昭靈夫人。
奉常
|
郎中令
|
太僕
|
衛尉
|
廷尉
|
治粟內史
|
典客
|
中尉 |
少府
|
漢朝開國,最初僅排定十八人之位次,分別為: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群臣都抱怨蕭何受封第一,甚為不悅,向劉邦抱怨道:「我們像狗、像馬一樣地作戰,在戰事中出生入死,冒着生命危險,受了一大堆傷,為甚麼蕭何一個文弱書生,拿個筆、動動嘴,居然居功第一?這是甚麼道理!」劉邦說:「你們懂得狩獵的道理嗎?知道獵犬的作用嗎?今天各位將軍就好像負責追蹤獵物的狗,但是發現獵物蹤跡,並指揮獵狗的人是蕭何。而且你們都只是一個人追隨我,但蕭何是全家親族都投效我,我不能忘記他的功勞。」
群臣又認為曹參軍功無數,應列第一,但劉邦仍較屬意蕭何。關內侯鄂君於是進諫:「群臣當然沒有錯,曹參的確有野戰略地之功,但楚漢相爭五年,失軍亡眾,喪失不少士兵,但是蕭何從關中派兵來補足士兵的不足,不是蕭何,漢軍早就折損所有兵卒了。楚漢在滎陽僵持時,漢軍面臨缺糧危機,蕭何利用關中的漕運,我們才都有糧草可用。雖然蕭何沒有隨軍出征,卻守護關中,給我們支援,形同隨時陪伴陛下一般,這應是萬世之功。我認為論功應該是蕭何第一,曹參第二。」高祖曰:「你說的沒錯。」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給錦帶,允許蕭何配劍,穿鞋子上殿,入朝拜見時不需要小跑步。
眾將每天辯論誰功勞大,所以十八人以外,遲遲未論功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看到一群將領們群聚議論,他詢問張良,將領們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道:「陛下本來是個老百姓,當上皇帝,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好朋友,誅殺的都是生平討厭的人。將軍們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封,但很有可能被翻舊帳而被您殺死,所以將領們正在討論如何造反!」此話使得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陛下生平最痛恨,而將領們都知道的有誰?」劉邦答:「雍齒跟我是老朋友,但以前他經常譏辱我,使我難堪,我很想殺了他。不過他多次立功,我又不忍心殺。」張良說:「請陛下立刻重賞雍齒,眾臣見到,就都會放心了。」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連皇帝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了造反的念頭。
劉邦自起兵起,滅亡秦朝,打敗項羽,以及後來消滅異姓王,至即位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共封功臣143人。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呂后下詔讓陳平序定其他功臣名次。
婁敬勸劉邦說:「定都關中。」劉邦尚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劉邦定都洛陽,他們說周朝定都洛陽,擁有天下數百年;秦朝定都關中,到秦二世就滅亡了。洛陽位居「天下之中」,便於四面八方的物資供給,而且四周群山環繞,背靠邙山,東有成皋,西有崤函,背對黃河,面向伊洛之水,土地肥沃,地勢險要,形勢完固,足以設險守國。
張良說:「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之說是也。」於是劉邦當即決定起駕往西,定都關中,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劉邦稱帝後,鑒於全國新形勢,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令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蕭何在保留《秦律》六章的基礎上,補充了《戶律》、《廄律》、《興律》三章,史稱《九章律》。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劉邦爲皇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當時劉邦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砍削庭中立柱,劉邦爲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原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劉邦說:「得無難乎?」叔孫通說:「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複也。臣原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劉邦說:「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於是叔孫通奉命徵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走,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着說:「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叔孫通就與征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上可試觀。」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後說:「吾能為此。」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當時的朝儀是: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他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六百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這時,自諸侯王以下,各人無不肅然起敬。禮成後開始酒會,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佈:「罷酒」。御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整個酒會過程中都沒有人敢喧嘩失禮。
大典之後,劉邦非常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黃金500斤。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帝封為郎,另外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換取各路實力軍人的支持,以打敗項羽,故封韓信等人為諸侯王。這樣在西漢建立之初,被封的異姓王共有數人,即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
王國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三四十縣,總面積比朝廷直轄郡縣還要多,而且各王都擁有軍隊,行政、財政自專,名為漢臣,實為漢不能控制之獨立軍閥,對朝廷造成很大威脅。
漢高祖建國稱帝時已過半百,身體多病,容易疑心,尤其是畏懼那些實力強大的異姓王們,各種削藩政策使得諸侯各自造反。結果,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兵敗之後被捕殺、韓信先由齊王,改為楚王,劉邦假裝出巡楚國,卻將他劫持,貶為淮陰侯,留居京城,不讓他到外地任職,而陳豨於漢十一年(前196年)在代國造反,劉邦親征。舍人樂說告韓信欲攻皇后與太子以應陳豨,呂后採納蕭何之計殺掉韓信,夷三族。彭越被呂后誣以謀逆,被酼刑;韓王信、陳豨等敗後叛逃匈奴,後戰敗被殺;英布起兵淮南,一開始聲勢甚猛,劉邦抱着病御駕親征,並且與曹參會師,夾擊滅了英布。燕王盧綰逃入匈奴。只有長沙國因為國家太小,才勉強得以保存,直到漢文帝時才因為絕後而國除。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曾殺白馬為盟,除了宗室,不許以後再立異姓諸侯王,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歷史上的「白馬之盟」。
劉邦還承認閩越的當地君長亡諸為王,但事實上閩越相當於藩屬國,所以未在消滅之列。
劉邦對其他的列侯亦起疑心,蕭何刻意以低價強行購買平民的房地產,自毀名譽,來使高祖對他釋疑。高祖崩逝前因重病心憂下令陳平、周勃斬殺一直忠心耿耿的好友樊噲,樊噲是高祖的連襟,還在鴻門宴上救過高祖一命,只因樊噲是呂后之妹婿,高祖擔心樊噲幫助諸呂作亂。後因樊噲是劉邦的老友,又是呂后的妹婿,陳平、周勃不敢妄動,高祖駕崩,樊噲才躲過一劫。
劉邦晚年寵幸愛戚夫人而疏遠了呂后,又認為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漢惠帝)過於軟弱,多次想廢黜太子而改立戚氏之子趙王劉如意。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隨着擊敗英布的軍隊,回長安,病勢更加沈重,愈想更換太子。張良勸諫,劉邦不聽,張良就託病,不再理事。太子太傅叔孫通進諫規勸道:「古時晉獻公因驪姬之故,罷黜了太子,立奚齊,晉國動亂了數十年,被天下人所笑。秦朝以不早定扶蘇為太子,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使自己的宗廟滅亡,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人皆聞之;呂后與陛下一起憂勞辛苦,難道可以背叛她!陛下必欲廢嫡長子而立少子,臣願意先伏誅,把脖子的血灑污宮殿之地。」劉邦說:「公不必這麼說,我只是開開玩笑。」叔孫通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搖,天下震動,怎麼以天下開玩笑!」劉邦說:「吾聽公言。」但劉邦只是假裝答應了他,還是想更換太子。
而御史大夫周昌更與劉邦極力爭辯,劉邦問他理由何在,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激動,也就口吃得更厲害了,他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期,通「極」)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聽罷,很高興地笑了。呂后因爲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沒有君,太子幾乎要被廢了。」
呂后很驚慌,不知如何保住太子的地位。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善於出計策,陛下相信、任用他。」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張良說:「君長久以來都是陛下的謀臣,現在陛下打算撤換太子,怎麼能高枕無憂地睡大覺呢?」張良說:「當初陛下多次是處在危急之中,才幸而採用了臣的計策。如今天下已經安定,由於自己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是人家骨肉之間的家務事,即使跟臣一樣的一百多個人一同進諫,又有甚麼用處呢?」呂澤竭力要挾說:「為我想想辦法罷!」張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爭辯的。陛下有招致不到的四個賢者,這四個人已經年老了,都認為陛下對人傲慢無禮,所以躲在山中,他們依道義而行,不肯做漢朝的臣子。但是陛下很敬重這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錢財,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並預備可以安適的馬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來了以後,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着入朝,叫陛下見到他們,那麼陛下一定會感到驚異並詢問他們。一問他們,陛下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這對太子是一個幫助啊。」於是呂后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着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鬂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劉邦感到奇怪,問道:「彼何為者?」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商山四皓)。劉邦於是大驚說:「我訪求諸公已好幾年了,諸公都逃避着我,現在諸公為何自願跟隨我兒交遊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擅長的就是辱罵,我們追求義理,不願受人侮辱,所以惶恐地隱居起來了。我們私下得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恭敬有禮,珍愛士人,天下人無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效死,所以我們就來了。」劉邦說:「要麻煩諸公好好調護太子到最後了。」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劉邦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是想更換太子,但他們四個人輔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換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哭泣起來,劉邦說:「你為我跳楚國的舞,我為你唱楚國的歌。」劉邦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劉邦起身離去,酒宴結束。劉邦最終沒更換太子,臨終時還在牽掛劉如意戚夫人母子[35]。戚夫人也在劉邦死後,遭呂后拔頭髮、斬去手腳,丟進廁所,被稱為「人彘」。
劉邦稱帝後,將士兵都遣散回家。下令各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賦稅、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國去的免除賦稅徭役六年,國家供養他們一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二月,他又連下2詔,公告天下,表示朝廷有意輕徭薄賦。而各郡國對朝廷貢獻過多,於是下詔規定數額,並規定進奉日期是每年的10月。漢初實行的十五稅一制(田租為收成的1/15,約為6.67%),更是輕徭薄賦政策的明顯例證。
劉邦早年放蕩不羈,輕視儒生,稱帝以後,仍認為讀書無用。儒生陸賈在劉邦面前必言《詩經》、《書經》。劉邦破口大罵說:「你老子我,騎在馬背上得了天下,怎麼要我去鑽研那些《詩》、《書》?」陸賈據理力爭地說:「在馬背上取得天下,難道也在馬背上治理天下麼?商湯和周武王,都是以武力取得天下,然後政治上順應形勢以文治守成,文治與武力並用,這才是長治久安的好方法啊。從前吳王夫差、智伯都是因窮兵黷武而使國家滅亡;秦朝也是一味使用嚴刑峻法而不知變通,最後導致秦二世的滅亡。假使秦朝統一天下之後行仁義,效法古代聖人,那陛下又怎麼取得天下呢?」劉邦雖然不太開心、有點尷尬,但還是對陸賈說:「試着為我寫下,秦國失天下的理由,我之所以得天下的理由,還有古代國家興亡的歷史。」於是命陸賈論述國家興衰存亡的徵兆和原因,共寫十二篇。每寫完一篇就上奏給劉邦,劉邦無不稱贊,左右群臣皆高呼萬歲,他稱這部書爲《新語》[36][37]。
新築長安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開始興建都城長安,當時以秦朝的興樂宮為基礎,修建長樂宮,做為皇宮。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長樂宮建成,劉邦從洛陽遷都長安,並在長樂宮行叔孫通所制定的漢朝朝儀。
漢高帝八年(前199年),丞相蕭何主持修建未央宮,並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修建武庫,又於長安東南修建太倉。
劉邦看到宮殿非常壯觀,很生氣的對蕭何說:「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說:「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劉邦這才信服。
平城之戰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漢高帝六年(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在北伐匈奴時,劉邦打退冒頓又接受婁敬之策,以宗室女假稱長公主,遠嫁冒頓單于,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劉邦在討伐英布前,就已得病,之後和英布交戰時,又為流矢所中,回京師後,病況危急,不想見客,躺在皇宮之中,詔令守門武士不讓群臣進入。群臣中如周勃、灌嬰等猛將都不敢進宮。這樣過了十多天,樊噲受不了了,推開宮門,闖了進去,後面群臣緊緊跟隨。看到劉邦枕着一個宦官躺在床上。樊噲等人見到劉邦之後,痛哭流涕地說:「起初陛下與臣等在豐、沛起兵,平定天下,多麼雄壯啊!今天下已定,又多麼的疲憊啊!而且陛下病得很重,大臣震驚恐懼,不願意接見臣等討論大事,反而獨自與跟一個宦官隔絕在這麼?而且陛下唯獨不見趙高之事麼?」於是劉邦笑着從床上起來。
之後劉邦的病情急劇惡化,呂后請了良醫為他醫治,劉邦詢問病情,醫生進言:「可以治好。」劉邦聽了不但不高興,還罵醫生說:「我不過是一個布衣,手提三尺之劍,取得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麼?人的命運是上天預定的,就算是扁鵲就能把我醫好麼?」不願意繼續治療,賜給醫師五十斤黃金,令醫師離去。
之後呂后問劉邦:「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蕭何)死了,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以。」呂后問還有誰,劉邦說:「王陵可。然陵略顯憨直,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謀有餘,但是難以獨當重任。周勃厚道穩重,不夠文雅,但是安定劉氏者一定是周勃,可令為太尉。」呂后再問,劉邦說:「以後的事,也不是你能知道的。」暗示呂后也無法活那麼久。
四月甲辰(前195年6月1日),劉邦駕崩於長樂宮,呂后和審食其商量說:「那些將軍們跟先帝一樣出身編戶之民,後來變成先帝的臣子,就常常流露出不滿、不服的樣子,怎麼可能要他們侍奉少主,如果不全部族滅他們,天下就安定不了。」所以呂后過了四天還不宣佈皇帝駕崩,打算發兵殺盡功臣與將領。有人轉告這些話給將軍酈商。酈商去會見審食其,說:「我聽說皇帝駕崩四天,還不發喪,意思是要殺掉所有大將。如果真的如此,天下就危險了。陳平、灌嬰率十萬大軍鎮守滎陽,樊噲、周勃率二十萬大軍鎮守燕國和代國,一旦聽說皇帝駕崩了,將軍們都明白自己即將遭殺戮,必定會聯兵回頭來攻關中。屆時大臣們在京師叛亂,諸侯們在外面造反,國家遲早要滅亡。」審食其把這些話轉告了呂后,呂后才趕緊在丁未日(6月4日)發喪,大赦天下。
五月丙寅(6月23日),葬劉邦於長陵。己巳(6月26日),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孝惠帝。漢惠帝來到太上皇廟。群臣們都說:「先帝高祖出身為普通百姓,為世道撥亂反正,平定天下,為漢朝的太祖,功最高。」上諡號為高皇帝。又下令全國各郡國諸侯建高祖廟,每年按時祭祀。[10]漢景帝時上廟號為「太祖」[38]。至今在江西客家地區還有漢高帝信仰,尤其是江西寧都縣漢帝信仰最普遍,幾乎每個村都建有漢帝廟。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途中路過故鄉沛縣。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開懷暢飲。鄉民們還召集沛中兒童120人唱歌助興。酒到濃時,劉邦彈擊著築琴,唱起自編的楚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讓兒童們跟着學唱。劉邦邊歌邊舞,熱淚盈眶。他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複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縣的父老兄弟天天快活飲酒,盡情歡宴,敘談往事,取笑作樂。過了十多天,劉邦決定要走了,沛縣父老堅決要劉邦多留幾日。劉邦說:「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於是離開沛縣。這天,沛縣城裏全空了,百姓都趕到城西來敬獻牛、酒等禮物。劉邦又停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三天。沛縣父兄都叩頭請求說:「沛幸得複,豐未複,唯陛下哀憐之。」劉邦說:「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但在百姓的再三請求下,劉邦才答應免除豐邑的賦稅、徭役,並封沛侯劉濞為吳王。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評價:「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29]
酈食其:「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魏豹:「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韓信:「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陸賈:「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司馬遷:「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
劉蒼︰「秦為無道,殘賊百姓,高皇帝受命誅暴,元元各得其所,萬國咸熙,作武德之舞。」
荀悅:「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征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歷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夫帝王之作。必有神人之助。非德無以建業。非命無以定眾。或以文昭。或以武興。或以聖立。或以人崇。焚魚斬蛇。異功同符。豈非精靈之感哉。書曰。天工人其代之。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斯之謂乎。故觀秦項之所亡。察大漢之所興。得失之驗。可見於茲矣。太史公曰。夏政忠。政忠之弊野。故殷承之以敬。以敬之弊鬼。故周承之以文。以文之弊薄。救薄莫若忠。三王之道。週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弊。秦不改文酷刑。漢承秦弊。得天下矣。」(《漢紀·前漢高祖皇帝紀卷·第四》、《漢紀·高祖紀一》)
曹植:「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自身亡徒。招集英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勛,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惑秦宮而不出,窘項座而不起。計失乎酈生,忿過乎韓信。太公是誥,於孝違矣。敗古今之大教,傷王道之實義。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凶婦肆鴆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禍亂?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儻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梟將盡藎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勛而遺元功也。不然斯不免當世之妄。」
曹冏:「漢祖奮三尺之劍,驅烏集之眾,五年之中,遂成帝業。自開關以來,其興立功勳,未有若漢祖之易也。夫伐深根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理勢然也。」
諸葛亮:「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論光武》)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資治通鑑·卷八十五》)「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晉書·載記第五》)
司馬昱:「高祖則倜儻疏達,魏武則猜忌狹吝。」(《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八十九》)
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郁碭,素靈告豐。
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
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
李世民:「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也。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舊唐書·卷七十·王珪傳》)
劉文靜︰"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舊唐書‧劉文靜傳》)
令狐德棻:「陳涉首事不終,有漢因而創業;賀拔元功夙殞,太祖藉以開基。『不有所廢,君何以興』,信乎其然矣。」(《周書:列傳第六》)
李翱︰"仆以為西漢十一帝,高祖起布衣,定天下,豁達大度,東漢所不及。其餘惟文、宣二帝為優,自惠、景以下,亦不皆明於東漢明、章兩帝。"(《全唐文‧答皇甫湜書》)
司馬光於資治通鑑中,引用班固的評價:「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48]
呂蒙正《破窯賦》:「楚霸英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萬里江山。」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古之英主,無出漢高。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高祖曰善,趣刻印。及聞留侯之言,吐哺而罵之曰:「趣銷印。」夫稱善未幾,繼之以罵,刻印、銷印,有同兒戲。何嘗累高祖之知人?適足明聖人之無我。"(《東坡全集》)
蘇轍:「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純,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於二袁之間,困於呂布而狼狽於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欒城集‧三國論》)
張耒:「沛公百萬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何去非:「漢太祖挾其在己之智術,固無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歸之者,蓋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
范浚:「夫以高祖權略智數,攬英豪而驅御之,蓋真王霸才,雖羽百輩不敵也。」
郝經︰"故上世稱聖王者,以舜為首,其次則稱文、武;後世之稱聖王者,以高帝為首,其次則稱光武。皆知進退存亡之理,時乘御天,卒以龍德而位天位者也。至於魏孝文,雖不逮於文武高光,遷都洛陽,總干問罪,辭順而返;齊人侵軼,報之以兵,聞喪而還;進退以禮,不隕師徒,卒全龍德為用。夏變夷之賢主,亦其次也。彼憑威恃力,以逞無疆之欲,皆亢龍之師也。秦苻堅,金海陵,亢而不悔者也。漢武帝、唐太宗,亢而有悔者也。雖皆亢龍悔而知退,又其次也。"(《元代奏議集錄‧班師議》)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49]。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50],其中對漢高祖劉邦的祝文是:「惟漢高祖皇帝除嬴平項,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於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於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51]
李善長︰"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明史‧李善長傳》)
李贄:「漢祖之神聖,堯以後一人也。」
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老粗出人物」、「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1964年毛澤東更借題發揮,指出:「自古以來,能幹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自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毛澤東還認為項羽非政治家,劉邦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52][53][54][55]
毛澤東在1964年3月24日,在一次聽取匯報時的插話中對漢高祖劉邦,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能力評價如下:「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知識的,歷史上當皇帝的,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善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識字的老粗;劉邦,也不認識幾個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識字,是個放牛的。」[56][57][58][55](毛澤東舉例只是為了強調「一些老粗能辦大事」,並不是說成吉思汗和劉邦真的不識字,也不是說劉邦只認識幾個字。事實上,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三人身為帝王,他們的文化水平至少達到批閱奏摺和簽署命令的程度。劉邦和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必細談,相關史書記載很多[59][60],至於成吉思汗,元初耶律楚材在《玄風慶會錄》一書中提到成吉思汗是可以親自閱覽文件的。[61][62])
漢太祖高皇帝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
公元 | 前207年十月—前206年九月 | 前206年十月—前205年後九月 | 前205年十月—前204年九月 | 前204年十月—前203年九月 | 前203年十月—前202年後九月 | 前202年十月—前201年九月 | 前201年十月—前200年九月 | 前200年十月—前199年後九月 | 前199年十月—前198年九月 | 前198年十月—前197年後九月 | 前197年十月—前196年九月 | 前196年十月—前195年九月 |
劉邦喜歡戴用竹皮編成的帽子,他讓掌管捕盜的差役到薛城去監製。到後來顯貴了,仍經常戴着。人們所說的「劉氏冠」,指的就是這種帽子[63]。
由於劉邦喜好蹴鞠,在他成為皇帝以後,促進了蹴鞠成為西漢時期的全國性體育運動,同時亦成為了西漢皇家的重要娛樂項目之一,而不再僅是往日只流行於草根階層。劉邦在皇宮範圍內,規劃了一座專業足球場,謂為鞠城。在劉邦的影響下,此後歷代漢朝皇帝,也包括太子黨在內的皇親及貴族等都喜歡蹴鞠此運動。劉徹踢蹴鞠時,令其文學侍從枚皋作《蹴鞠賦》助興。在漢朝時,蹴鞠被正式的列為漢朝軍人訓練項目之一,被軍事專家視之為兵家伎巧,是提高軍人體能的訓練手段。劉向《別錄》稱,「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其中劉邦後人──漢武帝劉徹和漢成帝劉驁,更是資深球迷,又經常親自上球場切磋技術。至於劉驁踢蹴鞠的投入程度更是使到朝臣擔心其龍體的安康,後來勸說劉驁不再參與蹴鞠活動,而用名叫彈棋的室內娛樂項目替代之[64]。漢武帝時代的悍將霍去病在遠征匈奴時,軍中曾經一度缺乏軍糧;霍去病於是在戰區上臨時劃了一塊場地,帶領士兵踢蹴鞠,以提起及振奮士氣。
劉邦大臣正疆上奏事情都很正確,劉邦非常滿意,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常常和正疆共坐一輛車,並把自己的寶劍送給正疆。劉邦稱帝後,讓正疆擔任郡守。有人告發正疆罪狀,劉邦問他:「天下大亂的時候,你在哪呢?」告發者說:「逃亡。」劉邦說:「正疆跟從我在軍中吹風淋雨,而你逃了,有什麼資格檢舉他!」於是叫廷尉把告發者鼻子割了。[6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