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國古典文獻之一,是古代中國巫師用於推演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書,自漢代開始尊奉為「五經」之一;《易經》用一套符號形式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卦象代表世間萬物的運行狀態。卜筮者向神明問事,求得卦象,藉此預測事情(例如:戰爭、政事、農收等等)的成敗吉凶[1]。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影響並不限於占卜和術數,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經由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引介至歐美國家。
《易》據說有三種:連山、歸藏和周易,合稱三易[2]。 《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周易》是唯一有傳至後世的文獻。相傳《周易》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 1993年湖北江陵荊州鎮(現荊州市郢城鎮)出土的王家台易類秦簡與馬國翰的《歸藏》輯本相符,有學者推定為《歸藏》古文再現。[3] 也有人懷疑《歸藏》、《連山》從未存在過,出土的是古易書《易繇陰陽卦》。[4]
三易唯《周易》傳世,因此《易經》通常就是指《周易》。 《易傳》則是早期儒家學者對《周易》「卦、爻辭」所作出的系統性解釋,展現了先秦儒家把《周易》當作君子道德修養指引的解釋方式,共有十篇,通稱「十翼」。後人對《易經》及《易傳》作註解的版本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弼、韓康伯的《周易注》以及朱熹的《周易本義》。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則收有漢、唐間諸家易注。
名稱
- 「易」字
-
- 字源
- 解釋
- 「周」字
《易經》的「經」字是指經典。漢武帝尊《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為《五經》,因此《周易》又稱為《易經》。
用法
《漢書·藝文志》所載的「術數」中,第四種是「蓍龜」。龜指龜甲,用龜甲占,這種方法叫「卜」。蓍指蓍草,用這種草占,叫做「筮」。《易經》本來是為筮用的[10]。用蓍草佔得某一卦某一爻後,查《易經》,看其卦象,卜定凶吉。
後來,有些人即使不卜卦,也會引用卜辭和爻辭的話,加以引申發揮,作為自己論述的依據。《左傳》中記載,在晉國和楚國的戰爭中,晉國的將領不服命令,擅自渡河追擊楚軍,知莊子說:「此師殆哉,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11]」。意思是,出兵以紀律為主,如果部隊不遵守紀律,會帶來很大的災禍。在這段記載中,知莊子並沒有占卜,而是直接引用師卦的爻辭。
《繫辭傳》中寫道,「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意思是,君子什麼時候行動,就佔個卜預知凶吉;在沒有行動的時候,就仔細體會《易經》的卦象以及卦中爻辭的意思,這樣就可「吉無不利」。這表明《易經》不僅僅是一個占卜的書,也可作為一本道德教訓的書。
孔子和荀子都常引用《易經》中的卦和爻辭,並將其引申發揮。比如,《論語·子路》中寫道: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12]其中,「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是恆卦(䷟)九三爻的爻辭,孔子以此引證人必須有恆心,又說「不佔而已矣」,意為不必占卜就可以引用這一爻作為教訓。荀子引用易經的例子可見於《荀子·非相篇》和《荀子·大略篇》。
部分研究易經的學者們認為,六爻具備概括事物的完備性[13] ,通過「檢驗指標取值而確定潛變量取值」的方法來獲得卦象,從而預測未來凶吉,解析系統發展規律和因果,可以將易經的應用擴展至現代研究的各個方面[14][15]。中醫從業者和中醫理論研究者們普遍相信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與《易經》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16][來源請求]。
傳統說法
《周易》或稱《易經》,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等)中稱之為《易》。
「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原稱《周官》,約成書在戰國時代)。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後人因此認為《周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周易》以「乾」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周易》起源相當早,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間認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較春秋時代的哲學著作(老子和孔子的論語)為早。
廣義的《易》包括《周易》和《易傳》。由於《周易》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孔子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周易》。現今學者多認為《周易》七卷書中最早的《易傳》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根據《史記》,春秋時期孔子對《周易》有所闡述與解釋,參與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的編輯[17]。共有十篇,稱為「十翼」。
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列為《易經》的一部分。
《易傳》為孔子所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宋代歐陽修提出《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清初學者惠棟說:「棟四世咸通漢學,以漢猶近古,去聖未遠故也。《詩》、《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采馬、王,杜元凱根本賈、服;唯《周易》一經,漢學全非。」[18]。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裏面的篇章最早出現於中國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
近代考古研究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他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他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他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全部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周易》不是周文王一人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是集體創作,《周易》的起源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據汪寧生,八卦是古人舉行筮法時所用一種「表數」符號,與龜卜有不同源流。在西南少數民族中,普遍就流行以「數」占卜之俗,最簡單的一種是通過投擲、刻劃等方式,看物的正反或數的奇偶,判斷吉凶,與數蓍草而卜問吉凶的筮法,有若干相似之處。四川涼山彝族的占卜方法「雷夫孜」,其數分奇偶,而卜必三次,得到八種結果,正和八卦類似[19]。另外,張政烺提出周原甲骨所發現的數字組成符號,可能是西周早期真實的卦畫原形,為古代使用「數字」卜卦所遺留的痕跡[20][21]。
《周易》註本書目
此章節需要擴充:同樣屬於「易傳」性質的書目 |
有關周易及其研究的善本書目如下:
-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末期魯國孔子:《十翼》(《易傳》)
- 春秋末期子夏:《子夏易傳》
- 西漢(前202年-8年)京房 (魏郡太守):《京氏易傳》
- 東漢(25年-220年)鄭玄:《周易鄭康成註》
- 曹魏(220年-266年)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周易註疏、周易兼義)(五經正義、十三經註疏之一)
- 東晉(317年-420年)韓康伯註《周易注》(繫辭、說卦、序卦、雜掛)[22]
- 唐(618年-907年)李鼎祚:《周易集解》
- 北宋(960年—1127年)程頤:《伊川易傳》
- 北宋(960年—1127年)蘇軾:《東坡易傳》
- 北宋(960年—1127年)朱震:《漢上易傳》
- 南宋(1127年—1279年)朱熹:《周易本義》
- 南宋(1127年—1279年)楊簡:《楊氏易傳》
- 南宋(1127年—1279年)張浚:《紫巖易傳》
- 南宋(1127年—1279年)楊萬里:《誠齋易傳》
- 南宋(1127年~1279年)王宗傳:《童溪易傳》
- 清(約1636年-1912年)劉一明:《周易闡真》
- 清(約1636年-1912年)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着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明朝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台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23],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在現代,西方越來越多科學與宗教人士研究易經,稱之為變的科學。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和一些現代大數據科學家認為,易經作為 「預測未來和解析過去」 的方法,是極其有效的,但不同於西方的理性及因果分析傳統,是另一種科學。[24] [25]
牟宗三認為《周易》一書主要有三方面的意義:物理的、數理的、倫理的。物理方面則為「陰陽」、「變易」、「生成」所以「易」則有這個意義。而數理則為「序理」、「系統」、「關係」,這方面可用「序」作代表。而倫理則為「意謂」和「價值」,這方面可用「吉凶悔吝」作代表。[26]
爻卦結構
易經的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每一部分稱為一個單卦。六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卦」。
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
- 無極
- 太極:代表一,傳統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
- 兩儀: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
- 四象: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
- 八卦:四分為八,即是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 六十四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
☷ | ☶ | ☵ | ☴ | ☳ | ☲ | ☱ | ☰ | |
八卦 | 坤 | 艮 | 坎 | 巽 | 震 | 離 | 兌 | 乾 |
四象 | 太陰 | 少陽 | 少陰 | 太陽 | ||||
兩儀 | 陰 | 陽 | ||||||
太極 | 太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十四卦 | 坤 | 剝 | 比 | 觀 | 豫 | 晉 | 萃 | 否 | 謙 | 艮 | 蹇 | 漸 | 小過 | 旅 | 咸 | 遯 | 師 | 蒙 | 坎 | 渙 | 解 | 未濟 | 困 | 訟 | 升 | 蠱 | 井 | 巽 | 恆 | 鼎 | 大過 | 姤 | 復 | 頤 | 屯 | 益 | 震 | 噬嗑 | 隨 | 無妄 | 明夷 | 賁 | 既濟 | 家人 | 豐 | 離 | 革 | 同人 | 臨 | 損 | 節 | 中孚 | 歸妹 | 睽 | 兌 | 履 | 泰 | 大畜 | 需 | 小畜 | 大壯 | 大有 | 夬 | 乾 |
三十二 | ||||||||||||||||||||||||||||||||||||||||||||||||||||||||||||||||
十六 | ||||||||||||||||||||||||||||||||||||||||||||||||||||||||||||||||
八卦 | 坤 | 艮 | 坎 | 巽 | 震 | 離 | 兌 | 乾 | ||||||||||||||||||||||||||||||||||||||||||||||||||||||||
四象 | 太陰 | 少陽 | 少陰 | 太陽 | ||||||||||||||||||||||||||||||||||||||||||||||||||||||||||||
兩儀 | 陰 | 陽 | ||||||||||||||||||||||||||||||||||||||||||||||||||||||||||||||
太極 | 太極 |
坤(地) | 艮(山) | 坎(水) | 巽(風) | 震(雷) | 離(火) | 兌(澤) | 乾(天) | ← 上卦 ↓ 下卦 |
2. 坤為地 | 23. 山地剝 | 8. 水地比 | 20. 風地觀 | 16. 雷地豫 | 35. 火地晉 | 45. 澤地萃 | 12. 天地否 | 坤(地) |
15. 地山謙 | 52. 艮為山 | 39. 水山蹇 | 53. 風山漸 | 62. 雷山小過 | 56. 火山旅 | 31. 澤山咸 | 33. 天山遯 | 艮(山) |
7. 地水師 | 4. 山水蒙 | 29. 坎為水 | 59. 風水渙 | 40. 雷水解 | 64. 火水未濟 | 47. 澤水困 | 6. 天水訟 | 坎(水) |
46. 地風升 | 18. 山風蠱 | 48. 水風井 | 57. 巽為風 | 32. 雷風恆 | 50. 火風鼎 | 28. 澤風大過 | 44. 天風姤 | 巽(風) |
24. 地雷復 | 27. 山雷頤 | 3. 水雷屯 | 42. 風雷益 | 51. 震為雷 | 21. 火雷噬嗑 | 17. 澤雷隨 | 25. 天雷無妄 | 震(雷) |
36. 地火明夷 | 22. 山火賁 | 63. 水火既濟 | 37. 風火家人 | 55. 雷火豐 | 30. 離為火 | 49. 澤火革 | 13. 天火同人 | 離(火) |
19. 地澤臨 | 41. 山澤損 | 60. 水澤節 | 61. 風澤中孚 | 54. 雷澤歸妹 | 38. 火澤睽 | 58. 兌為澤 | 10. 天澤履 | 兌(澤) |
11. 地天泰 | 26. 山天大畜 | 5. 水天需 | 9. 風天小畜 | 34. 雷天大壯 | 14. 火天大有 | 43. 澤天夬 | 1. 乾為天 | 乾(天) |
易數與二元運算(二進制)
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在法國傳教士白晉的介紹之下,得到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四分四層圖〉,認為與他所創的二元運算(二進制)相符合,贊揚備至。後來演進成布林代數。[27]
萊布尼茨以二進制解讀易經的六十四卦。萊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圖形,恰恰與他在二十多年前發明的二進制計數法相類似:陰爻-- 可以用0表示,陽爻—可以用1表示。
萊布尼茨又說以0和1二數可以表示萬物,一如易經中陰爻--,陽爻—生生不息,滋生萬物。[註 1]
萊布尼茨還進一步附會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創造世界,坤 000:為天地洪荒,萬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萬物具備,是為安息日。1
而中國有廣為流傳的觀點認為現代計算機的二進制來自於中國的八卦,但這早已被證明是一個傳說。對這一錯誤,郭書春在《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一書461頁指出:「中國有所謂《周易》創造了二進制的說法,至於萊布尼茨受《周易》八卦的影響創造二進制並用於計算機的傳說,更是廣為流傳。事實是,萊布尼茲先發明了二進制,後來才看到傳教士帶回的宋代學者重新編排的《周易》八卦,並發現八卦可以用他的二進制來解釋。」因此,並不是萊布尼茨看到陰陽八卦才發明二進制。梁宗巨著《數學歷史典故》一書14~18頁對這一歷史公案有更加詳盡考察,想進一步了解者可參考。[28]
統一碼
易經六十四卦符號 Yijing Hexagram Symbols[1]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4DC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4DD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4DE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4DF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釋
|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