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起初多着重強調社會地位的崇高,而後被賦予了道德修養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的意義,歷代儒士文人以君子之道作為自勉的行為規範。
基本解釋
「尹」甲骨文象形權杖(執政)加「口」(命令)為「君」會意為「執政號令之主」。君,尊也(《說文》)。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禮論》)。
君子的本義,一說指「君之子」,是一部分貴族的通稱(如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1]。中國周朝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建立邦國。諸侯稱國君,國君的兒子稱為君之子。一說以前說為附臆,認為「君」為動詞,指統治、掌管,「子」為對人的通稱,君子是指「掌握統治權力的人」或「處於管理地位的人」(如高喜田《君子之道》)[2]。無論哪說,最初君子都是指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貴族階層者。後來君子被賦予道德修養的意涵,從「有位」漸漸轉向「有德」,指才德出眾的人[3][1]。
根據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君子一詞之舊意,傾向於「就位以修德」,孔子則重「修德以致位」。孔子賦予君子一詞新的意義,是該詞意義移轉的關鍵[1]。
相關典故
- 「內省不疚」,君子在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的時候,沒有內疚,沒有恐懼,那麼他可為君子。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君子不黨」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4]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5]
- 「君子不憂不懼。」
- 「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第二四)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 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易)·乾卦·象辭)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