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西北)人,三國時代曹魏的著名經學家、易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父親是王業,兄長是王宏。祖父王凱是王粲的族兄,祖母是劉表之女(《博物記》)。
為《道德經》和《易經》撰寫註解,對後世影響甚大。由於漢代、三國《道德經》的註釋本大多失傳,王弼的《道德經注》成了本書流傳至今的最早註釋本。
在年幼時已非常聰明,十餘歲時,好老子,而且口才出眾,與鍾會齊名。未弱冠時,已為當時的官員、文人所識。與吏部郎裴徽見面時,裴徽一見而感到奇異,並問:「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王弼回答:「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王弼傳》。《世說新語,文學》則記載是在弱冠後見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王弼回答:「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恆訓,其所不足」)。後來亦為傅嘏所知。當時,何晏為吏部尚書,亦對王弼的才能甚是驚奇。
正始年間,黃門侍郎未有人擔任,何晏已起用賈充、裴秀、朱整,又商議任用王弼。當時丁謐與何晏爭衡,向曹爽推薦高邑王黎。於是曹爽起用王黎,而以王弼補任尚書郎。在上任後,與曹爽見面,曹爽屏退左右,而王弼只與其論道,於是被曹爽輕視。當時,曹爽專政,任用親信。王弼通達,並不經營名聲。王黎病死後,曹爽以王沈代王黎,王弼於是不得在其門下,何晏為之歎恨。因為年資甚淺,而且不擅長公務,於是更不受注意。
淮南人劉陶,善論縱橫,為時人所推舉,每次與王弼談話,常被王弼所折服。
何晏認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是精妙,鍾會等人亦同意。而王弼與之不同,認為聖人的神明多於人,而五情與人相同,「神明茂,所以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在為《周易》作注後,潁川人荀融問難王弼《繫辭上》中「大衍」的要義。王弼答其意,寫信諷刺荀融:「夫明足以尋極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顏子之量,孔子之所預在,然遇之不能無樂,喪之不能無哀。又常狎斯人,以為未能以情從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雖已定乎胸懷之內,然而隔踰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於顏子,可以無大過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