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游记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明朝的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全書58.5萬字(世德堂本),共100回,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書之一。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一般認為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書中講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被認為是興佛滅道的代表作,也有觀點認為《西遊記》是暗諷權力官場諷刺小說

快速預覽 《西遊記》, 作者 ...
《西遊記》
Thumb
《西遊記》已知最早版本
作者吳承恩(有爭議)
類型小說
語言中文書面語
成書年代16世紀(明朝中葉)
出版資訊
保存狀態章回:100
出版時間1592年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地明朝
版本
  • 金陵世德堂本
  • 西遊真詮(清代陳士斌點評)
  • 華陽洞天主人校本
  • 西遊證道書(清代汪象旭
  • 新說西遊記
  • 西遊原旨
  • 通易西遊正旨
系列作品
續作西遊補
關閉
Thumb
早期版本的西遊記

因《西遊記》的傳頌,明清之際吳元泰吳政泰余象斗等因而又據兩教之有關戲曲雜劇和神話傳說,撰寫《東遊記》、《南遊記》和《北遊記》,再加上楊志和之另本《西遊記》,合稱《四遊記》。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來,西遊記被改編成各種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等,版本繁多。

作者與故事來源

故事大綱

Thumb
一幅繪於18世紀,描述《西遊記》的板畫
Thumb
一幅附有插圖的《西遊記》

《西遊記》全書共一百回,可分為四個長短不一的部份。開頭詩為「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第一部份是第一回至第七回,介紹故事主角孫悟空的誕生,孫悟空是吸收天地精華而生的石猴,因為向菩提祖師學法而得道,能通地煞七十二變、乘觔斗雲、使如意金箍棒,他驕傲地自稱為齊天大聖,桀驁不馴的行為讓天庭十分頭痛。在他大鬧天宮之後,遭到如來佛祖降伏,如來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長達五百年。

第二部份是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介紹名義上的主角唐三藏。故事背景發生在東土(唐朝),當時的中國人不識大乘佛法、成天享樂,如來佛祖派遣觀音菩薩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現今之印度),將無上真經取回東土。這一段概述了唐三藏成為僧侶的過程,也說明他的前世是如來佛祖的高徒羅漢金蟬子,此外描述了唐太宗遊地府的遭遇。

第三部份是自第十三回至第九十九回,描述唐三藏與他的徒弟前往天竺取經的冒險故事,亦即《西遊記》這個標題指涉的故事。唐三藏離開唐國的管轄範圍後,一路上跋山涉水、被妖魔鬼怪侵擾,他離開邊境後所經歷的地域多是虛構的。這段旅途中、許多妖魔都渴望能吃唐三藏的肉,因為吃下之後能長生不老

第十三回至第二十二回中有幾回是寫唐三藏收徒弟的故事,唐三藏的徒弟都曾在過去犯下錯誤,受到觀音指點後,答應護送唐三藏取經以將功贖罪。

  • 第一個徒弟是孫悟空,出現於第十三回,他因為大鬧天宮而遭佛祖收服。他聰明絕頂、神通廣大但也十分暴躁,唐三藏透過從觀音那兒取得的金箍制伏他。金箍套在孫悟空的頭上,當唐三藏唸緊箍咒,箍會勒緊痛得孫悟空滿地打滾。
  • 第二個徒弟是豬八戒,出現於第十九回,他曾是天蓬元帥,能通天罡三十六變,因調戲嫦娥而被貶下凡。雖然戰鬥起來有些可靠,但豬八戒貪吃、好色、懦弱、無能的個性經常拖累其它人,他也常和孫悟空鬥嘴。
  • 第三個徒弟是沙悟淨,出現在第二十二回,他曾是捲簾大將,因打破琉璃盞而被貶下凡。沙悟淨沉默寡言、勤奮可靠而且十分忠誠,經常在孫悟空和豬八戒吵嘴時緩頰。
  • 另外在第十五回,唐僧和孫悟空行至鷹愁澗時,白龍吃了唐僧的馬,又在觀音點化下變成唐三藏的坐騎,即白龍馬

第二十二回除了介紹沙悟淨之外,還介紹了流沙河,過了這條地理邊界後,他們就進入一片未知領域。第二十二回至第八十六回可分為二十四個故事,每個故事裏都有不同神通的妖魔鬼怪或惡人,還有着各種不同的場景,例如燃著大火的火焰山、全是女人的女兒國以及各種奇妙的地方。這一部份的故事通常由四個小節組成:第一小節是唐僧被捉走,生命受到威脅,通常是被妖魔捉走,不過偶爾也會被普通人所捉;第二小節是唐僧的徒弟試着找方式救他,通常依靠暴力、偶爾略施小計;第三小節是歷經挫敗,並找其它仙佛協助;第四小節是仙佛下凡收妖、唐僧獲救,繼續踏上旅程。唐僧師徒在這段旅程中總共經歷了八十一難,儘管這些妖魔鬼怪十分強大,但都沒有真正傷害到他們,因為這是如來佛祖安排的試煉。唐僧師徒在第八十七回抵達天竺邊境,而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九回的冒險相較於先前雖然少了驚險刺激,但多了異國情調。唐僧師徒最終取得無上真經。

第四部分是第一百回,介紹唐僧師徒返回東土唐朝後發生的事,並描述了他們復返西方後,修成正果獲得到封號。

角色

Thumb
唐僧圖
Thumb
頤和園長廊上的西遊記師徒四人繪畫

西遊記的五位主角對應着五行:金對應着孫悟空,又稱「金公」、「心猿」;木對應着豬八戒,又稱「木母」、「木龍」;土對應着沙僧,又稱「刀圭」、「黃婆」[1],水、火對應何人書中並未明言,一般認為唐僧對應水(因為「江流兒」),白龍馬對應火;也有人認為唐僧對應火(因火能克金),白龍馬對應水。白龍馬又稱「意馬」,與孫悟空合成「心猿意馬」之意。

  • 孫悟空孕育自一顆位於東勝神州花果山上的靈石,該石吸納日月精華,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見風化為石猴。它率領眾猴在花果山稱王,被敬拜為「美猴王」。牠因見到其它猴子老死而興起求得長生不死之法的念頭,便前往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菩提祖師賜牠「孫悟空」之名,授他七十二般變化之法和觔斗雲。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後發現自己的猴子猴孫遭混世魔王打倒,他靠着法術收拾了魔王,並訓練餘下的猴眾,由於苦無稱手兵器,他便進入海龍宮內向東海龍王要得如意金箍棒,又強取上等盔甲。後來他因陽壽已盡,便大鬧地府、竄改生死簿。惹事的孫悟空引起天庭注意,玉皇大帝念在孫悟空是天生地養,便招安他做弼馬溫,但孫悟空因嫌官小受騙受辱,便下凡回花果山。他打敗了三太子、巨靈神和哪吒,並自封齊天大聖。後來,天庭將其二次招安,承認了他自封的「齊天大聖」封號,但有名無祿,是個閒差。此後孫悟空在天界廣交朋友,玉帝怕他閒來生事,叫他代管蟠桃園,但他卻偷吃蟠桃,並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舉辦之前潛入,偷吃御酒美食,乘醉進入太上老君的宮殿偷吃仙丹。加上自己原本的石頭身體,成了刀槍不入、水火難攻的強者。孫悟空酒醒後發現事情鬧大了,於是返回花果山,玉皇大帝收到報告說孫悟空偷蟠桃、御酒、仙丹等,下令動用十萬天兵前去圍剿,但都無法收服。參加蟠桃會的觀音菩薩向玉帝舉薦二郎神,在孫悟空與二郎神纏鬥時,他被太上老君趁隙用金剛鐲擒拿,並封在八卦爐中連燒四十九日,孫悟空躲在「巽」風口下,火沒有把孫悟空燒死,反而爐中的煙使他練就火眼金睛。孫悟空出來後繼續大鬧天宮,最後被釋迦如來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後,經觀音菩薩勸化,表示願意給取經人做個徒弟,此後,唐三藏遠赴天竺取經,路過五行山時救下孫悟空並收之為大弟子。唐三藏為了駕馭他便讓他戴上金箍,並透過唸咒來懲罰他。取經路上,孫悟空機智勇敢、神通廣大,他降妖伏魔、屢建奇功,然而數次被師父唐三藏誤解、受到緊箍咒的懲罰,兩度被逐出師門。最後師徒歷經八十一難,終於大功告成取得佛經。在取得佛經後,孫悟空修成正果,被封為「鬪戰勝佛」。
  • 唐三藏其原型是唐代僧侶玄奘。在小說裏的他俗姓陳,自小出家、成了佛教僧侶。他實際上是如來佛祖的弟子羅漢金蟬子轉世,不過他並不知情。他被派往天竺取得大乘佛經、以便佛法能在中國傳揚,由於唐三藏無法保護自己,唐太宗便令兩名隨從侍其左右。但他的兩名隨從在離開長安不久後就遭妖怪所殺。觀音菩薩現身告訴三藏,他將會在旅途中遇見三名有力的徒弟。在旅途中,唐三藏不斷地被妖魔鬼怪侵擾,妖怪都希望可以吃到唐三藏的肉,因為吃下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在取得佛經後,唐三藏修成正果,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 豬八戒,法號豬悟能。他原為天界率領八萬兵馬的天蓬元帥,後來因酒醉後調戲嫦娥而被貶入凡間,轉世成了豬臉人身的怪物,名為豬剛鬛。唐三藏與孫悟空來到高老莊,高老莊長老告訴他們,三年前招的女婿是妖怪,求唐僧孫悟空解救,於是孫悟空便變化成高翠蘭,打倒豬剛鬛。當豬剛鬛得知孫悟空是唐三藏的弟子後,便主動投入三藏門下,並告知三藏自己也被觀音菩薩告知必須以協助三藏取經來贖罪。豬八戒懂得三十六般變化,手持九齒釘耙作為武器。在旅途中,他好色、懶惰、窩囊的種種表現不時拖累師徒,更屢屢陷唐三藏於生死關頭,但他偶爾也有優異的表現。在取得佛經後,豬八戒被封淨壇使者菩薩,負責代替十方諸佛下凡享用香火供品。
  • 沙悟淨如同豬八戒一樣,沙悟淨原本也是天界的一名將軍。他本是捲簾大將,但因為不小心打破玻璃盞而讓他受到玉皇大帝的懲罰,被貶入凡間後、他成了吃人妖怪。他住在流沙河中,襲擊渡河船隻。沙悟淨的武器是降妖寶杖,他在吃人之後會將他們的頭骨收集起來,無聊的時候把玩它們。後來觀音菩薩告訴他、將會有位從東土而來的唐僧路經此地,觀音要他拜唐僧為師。當唐僧和他的弟子來到流沙河時,沙悟淨和孫悟空、豬八戒大打出手,當他得知他們是唐僧的弟子後,便拜唐僧為師共赴天竺。在旅途中,沙悟淨沉默寡言、安份守己,儘管他在戰鬥上的表現不如兩位師兄,但他是三名徒弟中對唐僧最忠誠有禮的。在取得佛經後,沙悟淨被封為八寶金身羅漢菩薩。
  • 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的第三太子,雖是唐僧徒弟,但小說中未出現其名,也沒有法號,他因為縱火燒了龍宮殿上的明珠而遭處死刑,後被觀音菩薩救下,命其在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當唐僧路經當地時,吃了唐僧坐騎。被唐僧收服後,鋸角退鱗,幻化為其跨下白馬代替原先坐騎,共同前往西天取經。他在旅途中最醒目的表現是當唐僧及其它師兄弟都被奎木狼捉拿時,幻化成人形與奎木狼纏鬥。成功取得佛經後,白龍馬功德圓滿,因此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關於其主題的不同説法

《西遊記》富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其隱含意義非常深遠,眾說紛紜,見仁見智[2]:26-28,可以從佛、道、俗等多個角度出發,對其內容作出詮釋。

證道説

《西遊記》作者在書中加入了長生的觀念,作為取經歷程的目的;而同樣被稱為《西遊記》的一齣雜劇是完全沒有關於煉丹的思想的[3]。取經者成為修煉成仙的化身,取經歷程,被認為隱含地象徵着道士在修煉時所遇到的困難和不定,要不斷與「分神」或肉體煎熬搏鬥,還有走火入魔的危險。小說中的山川地理,則被認為象徵着人體器官,如「稀杮衕」比擬結腸,「夾脊關」比擬脊髓,小說乃「將全真功法逐步演出」[4]。悟一子陳子斌評點本《西遊記真詮》說:「《西遊記》講的是「金丹大道。」劉一明評點本《西遊原旨》也承襲了這種觀點,說:「專在養性修真,煉成內丹,以證大道而登仙籍。」[2]:26-28

早期《西遊記》被一些人認為是闡述「金丹大道」(即內丹術)的「丹經[5]澳洲柳存仁發現《西遊記》中所引用語彙如「金公」、「木母」、「黃婆」、「元神」、「奼女」皆出自全真派內丹理論;很多韻文作品都出自道家典籍,如第八回開始引首詞,即引用《鳴鶴餘音》卷二的馮尊師的《蘇武慢》第五首「試問禪關,參求無數」;第五十回引用馬鈺的《南柯子·贈眾道友》「心地頻頻掃,塵情細細除」;第九十一回引用《瑞鷓鴣·贈眾道契》「修行何處用工夫,馬劣猿顛速剪除」;第三十六回引用張伯端的《悟真篇》中的《西江月》「前弦之後後弦前」;第七十八回國丈的大段唯道獨尊的話則自《鳴鶴餘音》卷九多篇賦中脫胎而來,等等[6]。在36回,悟空等弟子教唐僧「先天採煉」之法,所述結合了《周易參同契》、張伯端悟真篇》及全真教的思想[7]

李安綱也表示《性命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石泰的《還源篇》81章煉丹五言絕句是《西遊記》唐僧81難的原型[8]。又如「孫悟空」這個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書中第七回提示道「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三十一回書提示道「經乃修行之總徑,佛配自己的元神」,這些提示顯示故事中的「佛」是指內丹術中的元神,又《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中,唐僧取到的「真經」沒有字,如來佛即點明:「白本者,乃無字真經,」真經乃「修行之總徑」、「真經無字」,可見道教神話中的神仙呂洞賓所創作的內丹詩〈真經歌〉宣稱:「真經原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象徵着元精、元氣,並且宣稱修煉內丹時,如果元精、元氣充足,便能滿足元神的需要[9]

三教合一

《西遊記》有大量佛教的詞彙,如:四大部洲、佛、菩薩等,並且故事也是取經見,但它更有道教性命雙修的特徵,講陰陽五行等,具有道教內丹術義理的色彩。佛教以見性為長,道教煉命而著,此是內功;儒教之入世功行為外功。《西遊記》是在三教參同思想下形成的,有學者則認為是「揚佛抑道」的傾向[10]。柳存仁猜測稱:「在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遊記》出現之前,有一個全真教本的《西遊記》小說存在,這個假定可能性是很高的。」

書中的仙門與佛門之間的關係

有研究者認為由於《西遊記》的劇情是關於唐僧取經一事的故事,而且作者在書中對道士多有貶斥,因此容易讓人認為《西遊記》揚佛抑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西遊記》對仙家與佛家之間的關係的描寫其實是很微妙的,例如第六回中太上老君在觀音菩薩面前公然宣稱自己「化胡為佛」,但觀音菩薩並沒有對此作出批駁,可見作者不是站在空門的立場上來寫《西遊記》的,在作者看來,佛家就是道家教化胡人一事的產物[11],而書中第七回大覺金仙前來試圖收伏孫悟空時,謙虛地表示自己奉玉皇大天尊之命,前來救駕[12]

然而,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雪卿批駁了道教及佛教的一些信奉者所提出的《西遊記》是宣揚宗教教義的道書或佛書這一説法,她聲稱《西遊記》對道教及佛教都有頗為諧謔的描述,很難想像作者打算通過該書宣揚任何一個宗教的教義,另一方面,總體來説,作者對於佛教的態度比其對於道教的態度更為溫和,例如在書中,曾有妖怪假扮為道士,但不曾有妖怪假扮為佛僧,只有一些品行差劣的僧侶,此外,孫悟空等人曾經在位於車遲國的三清大殿裏偷祭物吃時把有着在道教神話中地位極高的三清的形象的三尊神像扔入糞坑並出言嘲諷這三位天尊,還讓許多道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下被誤以為是三清所賜的神水的尿液,相比之下,孫悟空頂多曾在如來佛祖其中一根化為石柱的手指上撒尿,最後祂被如來佛祖禁錮在五行山山底,而祂得罪無始天尊一事卻沒有帶來後果,還有,書中原為神仙的孫悟空等三人雖神通廣大,但最後仍在只有肉體凡胎的唐僧的帶領下棄道皈佛[13]

度亡説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許蔚聲稱《西遊記》中前往西天之旅可以被視為往生極樂之旅,他聲稱在書中,唐僧所穿的袈裟令人聯想起地藏王的形象,一些情節暗示取經人是在踏上死亡之路,而且從大雷音寺所帶走的部份佛經被認為可以被用以超度鬼魂,這可以被視為民間宗教破獄度靈一事的重視的一種體現[14]

心學説

謝肇淛聲稱:「《西遊記》蔓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服,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遊記》為三教合一心學也。」[2]:26-28

勸學説

清朝學者張書紳在《西遊記總論》、《新說西遊記自序》、《新說西遊記總批》中說:「至謂證仙佛之道,則誤矣……予今批《西遊記》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誠心為學,不要退悔』。……證聖賢儒者之道,今《西遊記》,是把《大學》誠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備細,寫了一盡,明顯易見,確然可據,不過借取經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於仙佛之事哉?」[2]:26-28

諷刺説

部分研究者認為,《西遊記》其實帶有吳承恩本人在實際遭遇上的不平的抒發與寄託,表面上是個以取經為主軸的小說,中間穿插孫悟空豬八戒間的逗趣幽默,但實質上是對當時明朝的政治環境作出批判,其聲稱:「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15]

嘉靖年間,明世宗盲信道教,靠着方士房中術縱慾無度,嚴嵩等因善寫青詞而備受寵信,朝政昏亂。《西遊記》裏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卻反對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對當時政局的反抗[16]

所謂的暗喻、影射,小說中的主角「孫悟空」被設定為猴,而非人,意味着:雖有近似人的形體,但卻不是人,依然被視為被異類來看待,這表示在明朝為官者,良官雖有官職官位,但卻被其他貪官群所排擠。孫悟空雖多次遭唐僧誤會、責備而氣憤,但最後依舊會在危難時回來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誣陷,但仍不損其忠君愛國之心。

其次,「豬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側的貪官小人,「唐三藏」則是昏庸皇帝,至於「沙悟淨」則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說過程中豬八戒經常巴結、討好唐三藏,但也時常惡意中傷孫悟空(排擠良臣),同時也頻頻欺壓比其更晚加入取經隊伍的沙悟淨(惡官欺壓百姓),而唐三藏的反應經常是輕信豬八戒而誤會、責備孫悟空,遇自稱神佛之人物便拜、貌似可憐之人便救,有火眼金睛能辨妖邪的悟空善意提醒但常遭三藏斥責,迂腐昏庸不分是非,另一方面沙悟淨也經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玩世説

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聲稱:「《西遊記》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絶太神話小說,正因為《西遊記》裏種種神話都帶着一點詼諧意味,能使人開口一笑,這一笑就把那神話『人化』過了,這種詼諧的裏面含有一種尖刻的玩世主義。《西遊記》的文學價值正在這裏……這幾百年來讀《西遊記》的人都太聰明了,都不肯領略那極淺極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過紙背去尋那『微言大義』,遂把一部《西遊記》罩上了儒釋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遊記》有了幾百年逐漸演化的歷史;指出這部書起於民間的傳說和神話,並無『微言大義』,可說。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同時聲稱關於孫悟空的故事源自印度教神話:「猴行者的故事確曾從巫支祁的神話里得着一點暗示,也未可知。我總懷疑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巫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2]:26-28[2]:10-12

魯迅繼承了胡適所持有的觀點,歸為「明之神魔小說」,聲稱:「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極於宋宣和時,元雖歸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於人間,明初稍衰,比中葉而復板顯赫,成化時有方士李孜、釋繼曉,正德時有色目人於水,皆以方技雜流拜官,榮華熠耀,世所企美,則妖妄之說自盛,而影響且及於文章。且歷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謂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混而又析之,雖無專名,謂之神魔,蓋可舷括矣。其在小說,則明初之《平妖傳》已開其先,而繼起之作尤彩。作者雖儒生,此書則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長談,尤未學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老君同流真性元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2]:10-12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劉瓊雲表示她認同玩世説的正確性,她舉出了作者在書中所作的各種對唐僧及仙佛的具諷刺性的描述作為理據,例如在故事世界中,唐僧迂腐盲信、孫悟空通過仙臣向玉帝獻禮以討好後者、佛天充斥着妖魔鬼怪、如來佛祖容許阿難尊者及迦葉尊者公然向唐僧等人索取人事並隨意地揀選了內容不精深的一部份典籍來讓其帶去、許多被帶走的佛經的內容七零八落、如來佛祖故意讓品格比較低劣的豬八戒等人得到能被用來獲取比較多好處的職位,這可以被視為對現實世界中有不少荒唐事蹟的道佛兩教的諷刺,表現出作者的玩世不恭這一心態,故事結尾 看似風光無限的唐三藏正欲在唐太宗及文武百官面前諷誦經卷的時候,八大金剛突然出現並無禮地要求唐三藏等四人放下經卷並跟祂們返回西天,於是唐三藏丟下經卷並與其三位徒弟一起騰空而去,這些被説成是稀世珍寶的妙經就這樣被丟下一事暗示作者認為它們沒能如預期般的那樣發揮指引世人這一重要作用,這段情節也顯示作者認為這些經卷其實平平無奇,甚至認為傳統宗教的經書已經成為了一種束縛,並且渴望擺脫它們,作者不再嘗試尋求這些被記錄在書卷上的一家之言,而是致力呈現各個宗教的教義並置一處時所造成的窘境[17]

脫冕説

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雪卿聲稱玩世説只是部份正確的,王雪卿聲稱雖然《西遊記》的作者多次在書中揶揄道佛兩教,但是這不一定顯示作者完全不打算藉此表達其在宗教方面上的看法,王雪卿聲稱作者在書中對道佛兩教的揶揄可能源自道家典籍對「在屎溺」這個主題的解釋和漢傳佛教教內的禪宗的典籍上所記載的關於嘲笑仙佛菩薩一事的一些公案,試圖通過這種「神聖褻瀆」來顛覆傳統的觀念,從而使文化得以被更新,顯露出由舊事物與新事物所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此外,她聲稱根據《西遊記》的作者對唐僧等人及諸天神佛的描述,可以看出儘管這些角色都有不少缺點,不過仍然互相扶持,佛教提倡修心,道教提倡修身,兩者互補不足,神仙金仙有時會一同弘法,「我佛慈悲」始終是《西遊記》的一大主題,王雪卿聲稱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描述,沒有特別抬高哪一個宗教的地位,也沒有特別指向哪一個宗教所宣揚的所謂的真理,反而提倡「仙佛一家」、「道佛為友」,在書中,唐僧等人在成功說服以道教為國教的某些國家停止迫害佛教之後,並沒有要求它們禁絶道教,只是請求它們平等地對待這兩個宗教,最後,王雪卿聲稱就算作者對道教兩教的教義有不少誤讀之處,仍然顯示作者希望通過這些情節,告訴人們他認為道佛兩教所主張達成的目標是一樣的,而作者在書中對道教作出了較多批判此舉,反映了他對於大明帝國崇道貶佛這一行為的看法和自己所持有的關於道教與佛教之間的鬥爭上的觀點[13]

世界觀

三藏取經路線

更多資訊 部洲, 地名 ...
部洲 地名 到達回數 途中遇到的妖魔
南贍部洲 唐國長安 第十二回
唐國法門寺 第十三回
唐國鞏州城
唐國河州衛
唐國雙叉嶺 寅將軍、山君、處士
兩界山 第十四回 五行山心猿
西番哈咇國

蛇盤山鷹愁澗

第十五回 西海龍王三太子
西牛賀洲 觀音禪院 第十六回 黑風山熊羆怪
烏斯藏國高老莊 第十八回 福陵山雲棧洞豬剛鬣
浮屠山 第十九回
黃風嶺 第二十回 黃風洞黃風怪
流沙河 第二十二回 捲簾大將沙悟淨
萬壽山五莊觀 第二十四回
白虎嶺 第二十七回 白骨夫人
黑松林 第二十八回 碗子山波月洞黃袍怪
寶象國 第二十九回
平頂山 第三十二回 蓮花洞金角大王、銀角大王、壓龍山九尾狐狸、狐阿七大王
寶林寺 第三十六回
烏雞國 第三十七回 獅猁王
枯松澗 第四十一回 火雲洞聖嬰大王
黑水河 第四十三回 涇河龍王第九子鼉龍
車遲國 第四十四回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
通天河 第四十七回 蓮花池金魚
金皘(鸊、兜)山 第五十回 金皘(鸊、兜)洞獨角兕
子母河 第五十三回 解陽山聚仙庵如意真仙
西梁國 第五十四回 琵琶洞蠍子精
草舍 第五十八回 六耳獼猴
火焰山 第五十九回 翠雲山鐵扇仙
祭賽國 第六十二回 亂石山碧波潭萬聖龍王、九頭蟲
荊棘嶺木仙庵 第六十四回 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雲叟、杏仙
小雷音寺 第六十五回 黃眉大王
駝羅莊 第六十七回 紅鱗大蟒
朱紫國 第六十八回 賽太歲
盤絲嶺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蜘蛛精
黃花觀 第七十三回 百眼魔君
獅駝國獅駝嶺 第七十四回 獅駝洞青毛獅子怪、黃牙老象、雲程萬里鵬
比丘國 第七十八回 白鹿、白面狐狸
鎮海禪林寺 第八十回 陷空山無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
滅法國 第八十四回
隱霧山 第八十五回 折岳連環洞南山大王
天竺國鳳仙郡 第八十七回
天竺國玉華縣 第八十八回 竹節山九曲盤桓洞九靈元聖
天竺國金平府 第九十一回 青龍山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塵大王(俗稱犀牛精
天竺國百腳山布金禪寺 第九十三回
天竺國都 蟾宮玉兔
天竺國銅台府地靈縣 第九十六回
天竺國靈山雷音寺 第九十八回
關閉

與大乘佛教教義不同的地方

《西遊記》作為家喻戶曉的著名小説,使很多人接觸到部份與大乘佛教有關的觀念,但另一方面,由於《西遊記》把不同宗教及學派的部份思想雜糅在一起,因此其內容與大乘佛教的教義並非完全相符[18],例子如下:

  • 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住在「離恨天兜率宮」裏,但在道教神話中,道德天尊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境[19],而在大乘佛教神話中,釋迦牟尼在大徹大悟前的上一輩子仍為一生補處菩薩,當時祂居住在兜率天,祂在時機到來時從兜率天投生至人間以成為佛陀,會在將來成佛的彌勒菩薩,居住在兜率天。
  • 在《西遊記》中,觀音菩薩以女性形象出現,但在《大悲蓮華經》及《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乘佛教的不少教典中,觀世音菩薩以男性形象出現,然而,受到《西遊記》的影響,很多人都把南海古佛視為女性神靈,此外,在《西遊記》中,觀音菩薩是如來佛祖的弟子,但大乘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被稱為正法明如來,但祂為了使眾生得到安樂,遂示現摩訶薩埵以救渡眾生,並且與大勢至菩薩一起作為無量壽佛脅侍出現[20]
  • 在《西遊記》中,釋迦牟尼佛與無量壽佛似乎是同一個角色,其形象可能被融合為如來佛祖的形象,釋迦如來第一次見到孫悟空,自我介紹說道:「我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彌陀佛。」然而,在故事的結局,當眾人誦唸佛號時,提及「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無量壽佛」,似乎有這樣三個不同的角色,但無量壽佛(或稱阿彌陀佛)在書中從來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角色出現。
  • 《西遊記》中六道輪迴是「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但在大乘佛教教義中,六道輪迴是「1. 天道;2. 阿修羅道;3. 人道;4. 畜牲道;5. 餓鬼道;6. 地獄道」。
  • 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像化金蟬〉中,觀音菩薩說:「玄奘談的是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於是唐太宗派遣唐三藏到西天取經,但在現實世界中,在玄奘取經前,大唐帝國國內早已流行大乘佛教,反而部派佛教在那時已經衰微,上座部佛教從未流行於中華,南傳佛教只流行於雲南,故此玄奘根本沒有必要為向中華人宣揚北傳佛教教義一事而前往西域,玄奘西行求法一事的原因是,玄奘有感各地佛理相關說法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師地論師兩家關於法相之說也多有乖違,因而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解疑惑。
  • 在《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等佛老菩薩及眾多僧尼居住在位於靈山山頂的大雷音寺裏,靈山一帶被稱為西天,其位於西牛賀洲釋家在《西遊記》等文學作品的影響下,把西天視為善信去世後的居處並會在喪禮中試圖通過儀式來度其往西天去,但在大乘佛教神話中,沒有西天這個地方,西牛賀洲只是四大部洲之一,與佛家之間的關係不大,釋尊出生於摩陀耶提舍,他一生都在位於南瞻部洲的中天竺弘法,從未到過西牛賀洲,去世之後也沒有在那𥚃定居,而是直接出離了世間,至於靈山的形象的原型是鷲峰山的形象,相傳釋尊曾經在此山上弘法,大乘佛教教典《妙法蓮華經》宣稱在釋尊去世之後,作為佛陀的祂仍然留在靈鷲山時常弘法,大雷音寺這個名稱源自位於中華廣東雷音寺的名稱,大雷音寺的形象的原型是玄奘曾經到訪的位於印度比哈爾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的形象,西天的形象的原型是神話中無量壽佛所在的清泰世界,《佛説阿彌陀經》宣稱它位於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娑婆世界的西邊,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剎之遙 ,並非位於如此接近神州天竺[21]
    • 《西遊記》沒有提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只簡略地提到其中一個角色昆盧沙門大力金剛來自於須彌山摩耳崖,也提到另一個角色靈吉菩薩居住在小須彌山,該書也提到昆倫山是位於西北方的、堵住天空的缺口的天柱,似乎把它與不周山視為同一座山,其亦提到其中一個角色不壞尊王永住金剛來自於崑崙山金霞嶺,可見其天地觀與佛教的天地觀並非完全相同,在《西遊記》中,玉皇大帝是東天的統掌者,如來佛祖是西天的統掌者,不論是法力還是智慧,玉皇大帝都遠遜於如來佛祖,而且觀音菩薩通曉神秘的天意,很多神仙卻不了解,作者可能打算藉由對人們所熟悉的東天的描述襯托出在故事世界中象徵着理想世界的遙遠的西天的優越性,從而反映出自己對現實世界中所身處的環境的不滿,而故事世界中玉帝的不堪之處,象徵着現實世界中皇帝有着的缺點,西天雖有優越之處,但仍不是完全美好的,作者可能希望藉着這種描述,把眞正的理想之地置於每個人心中的「靈山」[22]
    • 不少民間宗教的許多信奉者受到《西遊記》等文學作品所影響,把佛祖視為與神仙無異的金仙,並且認為祂們都居住在西天這個與天庭無異的地方,又認為祂們有權力封別人為佛,然而,大乘佛教認為外教所崇拜的神靈事實上多為天眾,雖然天眾的壽命很長,而且祂們有強大的法力,但是祂們仍未脫離輪迴,在壽終之後仍會轉入其他道趣。另外,大乘佛教認為佛陀不是萬能的神靈,祂們不能夠直接使人成佛,只能夠引導他們悟出大道以獲得果位。此外,大乘佛教的一些信奉者認為䆁尊去世之後,其五蘊已經消失[23],唯餘不空如來藏在佛國,釋迦牟尼佛等眾多佛陀的阿摩羅識遍在宇㣙,隨因緣而起萬化之用,釋迦牟尼佛在法滅時期才會入滅,祂會進入的湼槃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已入滅者不是存在的,不是不存在的,不是既存在也不存在的,不是既非存在也不非存在的,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至於五方佛等無量堊仙的法身遍在法界,祂們通過報身居住在佛天,祂們中部份會通過應身剎土教導生靈透過修習一佛乘佛法成為阿離耶以超脫生死菩薩若要成為佛陀,需要花至少四大阿僧祇加十萬大劫修習大菩提乘佛法,故此成為佛陀一事是極其困難的;修習秘密乘佛法者,可能會即身成佛或者以中陰身成佛等等,是為三藏佛,但不是究竟圓滿的圓覺佛[24]大菩薩是尚未成為佛陀的生靈,祂們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並且居住在淨國,但祂們出於慈悲心,選擇不進入無餘湼槃以留在世間渡化眾生,是為無住湼槃辟支佛在佛境不動處享受安寧,但在因緣成熟時,祂們仍須再入輪迴以修習菩薩乘佛法;阿盧漢透過修習聲聞乘佛法,去世後馬上在湼槃城入滅,從此不受後有;阿羅漢尚未解脫,祂們居住在無想天,卻以為自己已經進入湼槃,祂們在數千萬大刼後將會再入輪迴[25]

藝術成就

Thumb
頤和園長廊中關於西遊記故事的彩繪,圖為唐僧師徒四人,唐僧正在念緊箍咒
Thumb
元代瓷枕,上繪西遊記故事,藏廣東省博物館

結構特點

《西遊記》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為第一部分,講述了孫悟空的出身,經歷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鬧天宮。第二部分是江流兒的故事,講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徵夢斬涇河龍、唐王入冥,為取經做伏筆。第三部分從第十三回到全書的末尾,寫八十一難,取經成佛。第三部分為全書的重點,八十一難的描寫,包括四十一個小故事,前後聯繫、互相串聯。[2]:38-40

幻想豐富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神話文學以及浪漫文學的代表作。故事想像奇特,幻想豐富,情節神奇莫測,緊張曲折,佈局嚴謹,文境恣肆,創造出無數引人入勝的故事,成功塑造許多生動的神話人物形象。

《西遊記》創作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瑰麗的虛幻神話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天堂地獄道教天宮神仙、民間的土地神廟王,還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動物原型的特點,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有浪漫主義的幻想,也有細節的合理和真實。浪漫主義的一個特點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無底洞;蠍子精有個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獅子王一口吞入十萬天兵;蜘蛛精的肚臍眼冒出蜘蛛絲,都符合動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像。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是誇張的描寫方法。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金箍棒可長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萬四千里,同時又可以含在嘴裏;流沙河,飄不起鵝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參果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2]:40-42

詼諧諷刺

《西遊記》善於諷刺現實中的醜惡事物,並揭露可笑可鄙的現象,詼諧幽默惹笑。所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都賦予人情世故的精神實質,和現實生活現實思想的基礎,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以及嚴峻的批判藝術地結合起來,使不少章回妙趣橫生,圓滿地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鮮明愛憎。

詼諧、諷刺的語言是《西遊記》的一個重要特點。從玉皇大帝老君如來佛祖阿儺迦葉、各國的國王都是作者筆下的諷刺對象,如豬八戒挖苦朱紫國王說:「這皇帝失了體統,怎麼為老婆就不要江山?」;孫悟空在花果山時說「大王我是老孫,我們都姓孫,是二孫、三孫、細孫、小孫……家孫、一國孫、一窩孫!」[2]:42-48

語言生動

《西遊記》用經過提煉加工的活口語寫成,活潑生動,語言有散文、有韻語,汲取了民間說唱和方言口語的精華。善於運用對話形式,往往在對話中滲透人物的個性特徵。書中夾雜不少詩詞歌賦,而散文、韻文又穿插配合得非常自然。

《西遊記》中的語言是口語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韻文化。如豬八戒罵孫悟空「破猴子!弼馬溫!」、「毛臉雷公嘴」;孫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兒」。同時書中有許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書中的諺語、俗語也是一大亮點,如「樹大風高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強龍不壓地頭蛇」、「大海裏翻了豆腐船,湯裏來,湯裏去」。韻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現為一些詩詞歌賦的詠嘆。如第十三回「雙叉嶺伯欽留僧」的詩句「寒颯颯雨林風、響潺潺澗下水。香馥馥野花開,密叢叢亂石磊。鬧嚷嚷鹿與猿,一隊隊獐和鹿。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那長老,戰兢兢的不寧,這馬兒,力怯怯蹄難舉」[2]:48-58

影響、地位

西遊記成立史#後續發展

衍生作品

版本

中國現存的古本有:

  • 金陵世德堂本:今存最早刻本,現存刻本其中第76—80回,91—100回殘缺。世德堂本《西遊記》卷首有陳元之的序,云:「《西遊》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或曰出天潢河侯王之國』,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製。」
  • 西遊真詮清朝陳士斌點評
  • 華陽洞天主人校本
  • 西遊証道書
  • 新說西遊記
  • 西遊原旨清朝內丹劉一明的著名證道本,闡述道家金丹大道。
  • 通易西遊正旨

續書

在中國文學史上,《西遊記》同其他小說一樣,有眾多的續書,最為著名的有以下三部,合稱「《西遊記》三大續書」。

  • 後西遊記》,清代小說,作者不詳,現存版本僅標明「天花才子評點」字樣。
  • 續西遊記》是《西遊記》的一部續書,共一百回。
  • 西遊補》明代章回體長篇白話神魔小說,《西遊記》續書之一。明末清初董說(字若雨,法名南潛)作,共十六回。

其他作品也會借用《西遊記》中的角色,如明代的《南遊記》中出現了孫悟空,《薛丁山征西》中登場了取經回唐的唐三藏師徒四人跟紅孩兒、鐵扇公主母子。而《薛丁山征西》故事是距離《西遊記》的事件53年後,其中鐵扇公主是一位居住在火焰山的修行居士。樊梨花對陣五龍公主時受阻於其陣法,樊梨花派了秦漢竇一虎請求協助;秦漢往西天觀音寺,竇一虎則以土行術前往火焰山,商借芭蕉扇一用,承諾用畢即還,果真借得芭蕉扇。但回營覆令時被不明所以的善財童子紅孩兒)誤會是賊,幸秦漢趕到化解誤會。後破五龍陣之魔性火,由善財童子帶回歸還。[26][27][28]

到了近現代,與新興的電影電視相結合,《西遊記》又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改編和續書。

譯本

《西遊記》還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譯名也有多種:《聖僧的天國之行》、《一個佛教徒的天國曆程》、《猴》、《猴王》、《猴與諸神魔歷險記》。在其他國家,《西遊記》最早的正式譯本是18世紀中葉的日文譯本。

英文譯版於1983年由比較文學家余國藩英語Anthony C. Yu博士翻譯而成,譯名為《Journey to the West》[29]。余博士對此提供了詳盡的學術性介紹及詮釋[30][31]

參見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