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浙江金華的吳語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華話(國際音標:/ʨiɲ334-33 uɑ313-45 uɑ14/[3]:214),是吳語的一種方言,屬於婺州片[4]:6 [5]:B9或金衢片[6]:5, 171-172 [7]:104,使用地區為浙江省金華市的婺城區東部和金東區,以金華城裏方言為代表。
金華話與臨近的蘭谿話較接近,而與附近其他方言較難通話[8]:8。金華話內部存在不少差別:城裏和鄉下方言之間有較大差別[6]:178,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說話也有差別[3]:引論 4。 由於原金華府地區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各縣之間難以互相通話,金華城裏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該地區交際共同語的作用[6]:197。 在浙江中部流行的婺劇基本上以金華城裏方言為標準[6]:197。
本條目的聲韻調、小稱、語音特點和文白異讀、語音的變遷、詞彙、語法等章節中的金華方言均為金華城裏方言。 下文中,「金華」單獨作地名出現時指的是金華話的使用區域,「婺州地區」指的是原金華府所轄區域。
金華話的使用區域大致相當於湯溪縣併入金華縣前的金華縣境,包括今婺城區的所有街道、羅店鎮、蘇孟鄉、竹馬鄉、乾西鄉、雅畈鎮、琅琊鎮、箬陽鄉、白龍橋鎮(古方除外)[a]、長山鄉(石道畈除外)和整個金東區[3]:引論 4。 除了金華當地漢族人外,當地畲族人也會說金華話[b]。
由於婺州地區的方言內部差異較大,各縣之間難以互相通話,要用帶官腔的金華話來交際[8]:8。金華城裏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婺州地區交際共同語的作用,基本上以金華城裏方言為語言標準的婺劇在浙江中部十分流行[6]:197。
以下聲韻調系統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裏話為準。聲母表、韻母表中國際音標後有例字(文白讀不同音的字大都用其白讀音),僅用於文讀的聲母、韻母以文標出。
金華話有51個韻母(包括自成音節的[m̩]、[ɲ̍],不包括兒化韻),其中有9個文讀專用韻母[3]:引論 6 [6]:139:
金華話的兒化音變使本韻因韻母鼻化而變為含鼻化元音的兒化韻。韻母鼻化是兒綴音[ɲ]弱化的結果[8]:29, 59, 79。 金華話的兒化韻共有19個,可變為兒化韻的本韻共有29個[3]:引論 6 [6]:139-140。兒化韻中除了[ɤã]、[ã]、[iã]、[uã]、[yã]又可為文讀韻外,其餘14個都是兒化詞專用韻母[3]:引論 7。
無韻頭 | ɤ韻頭 | i韻頭 | u韻頭 | y韻頭 | ||||||||||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ɿ̃ | ɿ | 詩兒 | ĩ | i | 梨兒 | ũ | u | 兔兒 | ỹ | y | 語兒 | |||
ie | 籠屜兒 | |||||||||||||
iɲ | 嬸兒 | |||||||||||||
iəʔ | 麻雀兒 | |||||||||||||
ã | ɑ | 女兒 | ɤã | ɤa | 筢兒 | iã | ia | 帖兒 | uã | uɑ | 鴨兒 | yã | yɑ | |
ɛ | 杯兒 | uɛ | 拐兒 | |||||||||||
ɑŋ | 後生兒 | iɑŋ | 麥蛘兒 | uɑŋ | yɑŋ | 解妝兒 | ||||||||
əʔ | 飽呃兒 | iəʔ | 掠兒 | uəʔ | 藍忽忽兒 | |||||||||
ɤ̃ | ɤ | 盒兒 | iẽ | ie | 尖兒 | uẽ | uɤ | 窠兒 | yẽ | yɤ | 圓兒 | |||
ẽ | iu | 水狗兒 | iu | 白頭兒 | ||||||||||
əʔ | 佛兒 | iəʔ | 侄兒 | yəʔ | 橘兒 | |||||||||
ɔ̃ | ɑu | 桃兒 | iɔ̃ | iɑu | 鳥兒 | |||||||||
iũ | iu | 帚兒 | ||||||||||||
õ | oʔ | 膜兒 | iõ | yoʔ | 叔兒 |
其中[ẽ]、[iẽ]、[uẽ]、[yẽ]、[õ]、[iõ]六個韻,部分老年人讀作鼻音尾韻,分別為[əɲ]、[iɲ]、[uəɲ]、[yəɲ]、[oŋ]、[ioŋ][3]:引論 7 [6]:150。
無韻頭 | i韻頭 | u韻頭 | y韻頭 | ||||||||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ẽ | əɲ | 擦黑兒 | iẽ | iɲ | 辮兒 | uẽ | uəɲ | 歌兒 | yẽ | yəɲ | 橘兒 |
õ | oŋ | 田瀆兒 | iõ | ioŋ | 竹兒 |
金華話有7個單字調(不包括輕聲),沒有陽上調[3]:引論 7 [6]:表 4-1。下表中短表示短調。
金華話的變調很複雜[3]:引論 7。
下表列出兩字組連讀變調的主要規律[3]:引論 8 [6]:130-131。表左欄中為前字聲調,表端欄中為後字聲調,表中數字均表示調值,0表示輕聲。其中,古清上字和古濁上字雖在白讀單字調中均為陰上,但在兩字組連讀變調中有所區別,故在表中分為陰上、陽上兩類[3]:引論 7。上標「動」 表示該連調模式主要見於動賓結構的字組[3]:引論 7,上標「數」表示該變調模式只用於「數量式」(數詞+量詞)字組和「實虛式」(實詞+虛詞[e])字組[6]:130。
↓前字\後字→ | 陰平 334 |
陽平 313 |
陰上 535 |
陽上 535 |
陰去 45 |
陽去 14 |
陰入 ʔ4 |
陽入 ʔ212 |
---|---|---|---|---|---|---|---|---|
陰平 334 |
動 33+33 33+45 |
動 33+313 33+45 |
33+535 數 33+45 |
33+535 數 33+45 |
33+45 | 動 33+14 33+45 |
33+ʔ4 |
33+ʔ12 |
陽平 313 |
動 33+33 31+45 數 53+45 |
動 33+313 數 31+45 31+14 |
33+535 數 31+45 53+45 |
33+535 數 31+45 31+14 |
33+45 31+45 |
動 33+14 31+14 |
33+ʔ4 |
33+ʔ12 |
陰上 535 |
45+33 |
45+313 數 53+14 45+14 |
53+535 數 53+45 |
53+535 數 53+45 |
53+45 |
45+14 |
53+ʔ4 |
45+ʔ12 |
陽上 535 |
45+33 53+45 |
45+313 |
53+535 |
33+535 |
53+45 數 45+14 |
45+14 | 53+ʔ4 |
45+ʔ12 |
陰去 45 |
動 45+33 33+33 33+45 45+0 |
動 45+313 33+313 33+45 33+14 45+0 |
53+535 33+535 數 33+45 |
53+535 33+535 數 33+14 |
53+45 動 33+45 數 45+0 |
45+14 33+45 動 33+14 數 45+0 |
33+ʔ4 |
45+ʔ12 數 45+0 |
陽去 14 |
動 45+33 53+45 14+0 |
動 45+313 53+45 53+14 14+0 |
33+535 53+535 |
33+535 數 14+0 |
31+45 53+45 |
45+14 31+14 數 14+0 |
53+ʔ4 |
45+ʔ12 |
陰入 ʔ4 |
動 ʔ4+33 ʔ4+45 數 ʔ4+0 |
動 ʔ4+313 ʔ4+45 |
ʔ4+535 |
ʔ4+535 |
ʔ4+45 |
ʔ4+14 數 ʔ4+45 |
ʔ4+ʔ4 |
ʔ4+ʔ12 |
陽入 ʔ212 |
動 ʔ21+33 ʔ21+45 |
動 ʔ21+313 ʔ21+14 |
ʔ21+535 數 ʔ21+45 |
ʔ21+535 數 ʔ21+45 ʔ21+14 |
ʔ21+45 |
ʔ21+14 |
ʔ21+ʔ4 |
ʔ21+ʔ12 |
三字組的連讀變調更加複雜[3]:引論 8。
小稱音的變調規律比較簡單,如下表列出[3]:引論 8 [6]:145。下表中短表示短調。
表示小稱的兒化音變一般為韻母鼻化及部分聲調變調的形式[3]:引論 6,但有部分老年人將部分兒化韻讀作鼻音尾韻。兒化的韻母詳見上文「兒化韻」部分。
韻母為[ɿ]、[i]、[iɲ]、[iəʔ]、[u]、[y]、[iu]的音節中有少數字詞小稱時可讀作不鼻化的純元音韻母[3]:引論 7 [6]:151。這種小稱形式是鼻化型小稱丟失鼻化成分的結果[6]:151。
小稱詞 | 本韻 | 鼻化韻 | 非鼻化韻 |
---|---|---|---|
兩齒(兒) | ɿ | ɿ̃ | ɿ |
姊姊(兒) | i | ĩ | i |
嬸(兒)嬸兒 | iɲ | ||
麻雀(兒) | iəʔ | ||
鴣鴣(兒) | u | ũ | u |
語(兒) | y | ỹ | y |
布紐(兒) | iu | iũ | iu |
金華方言存在較豐富的文白異讀現象,但文讀主要仍限於「打官腔」時使用[3]:引論 8。其白讀系統是因兩晉時北方戰亂,望族南遷形成的[13]:1090,而文讀系統主要是南宋以來在北方漢語、北部吳語以及杭州話的影響下形成的[6]:197。下文描述的語音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裏話為準。
在平、去、入聲中保留「幫-滂-並」、「端-透-定」、「見-溪-羣」三分,即塞音聲母及見組的塞擦音聲母存在「不送氣清-送氣清-不送氣濁」三分;但在上聲中,因沒有陽上調,只有「不送氣清-送氣清」二分[6]:27。 古全濁聲母上聲字在白讀中讀為清聲母,逢塞音、塞擦音時不送氣[3]:引論 18,文讀時為濁聲母[6]:197。[f]
在今齊齒呼韻母前分尖團,精組字讀[ʦ]組聲母,見曉組字讀[ʨ]組聲母[6]:51;在今撮口呼韻母前不分尖團,精組和見曉組字都讀[ʨ]組聲母[6]:50,如:「趨」=「區」 /ʨʰy334/、「需」=「虛」 /ɕy334/。 從母、邪母、崇母字,白讀擦音[z]聲母,文讀塞擦音[ʣ]聲母[6]:197。 船母、禪母字白讀擦音聲母[14]:60。 日母字,白讀[ȵ]聲母,文讀[ʑ]聲母[6]:197。 見曉組開口二等字,白讀[k]組聲母,文讀[ʨ]組聲母[6]:197。 疑母字逢洪音讀零聲母,逢細音白讀[ȵ]聲母[14]:59。
果攝字白讀[uɤ]韻,文讀[o]韻[6]:197。 假開二幫組以及咸合三、山開二、山合三的幫組或非組入聲字白讀[ɤa]韻[3]:引論 18。 假開二知見系字(如「茶」、「加」、「下」)讀[uɑ]韻[6]:179。 假開三的章組、日、以母字,白讀[ia]韻,文讀[iᴇ]韻[6]:197。 蟹開四字,白讀[ie]韻,文讀[i]韻[6]:197。 「兒」、「爾」、「耳」、「二」等日母止攝字,白讀[ɲ̍],文讀[əl][6]:197。 流攝一等字,若今為零聲母字則讀[eu]韻,若為其他聲母字均讀如三等[iu]韻[3]:引論 18。
咸、山兩攝字,在白讀中無鼻音尾和塞音尾,讀為開尾韻[3]:引論 18,而在文讀中,陽聲韻字讀為鼻化韻,入聲韻字讀為喉塞尾韻[6]:197;其中開口三等知系字讀撮口呼韻母,白讀[yɤ],文讀[yã](陽聲韻字)、[yəʔ](入聲韻字)[3]:引論 18。 咸、山兩攝開口三等字和四等字的韻母,除了幫組字、部分見系字無區別外,其他字均有主要元音開口度大小的區別,即三等韻開口度小([ie]、[yəʔ]韻),四等韻開口度大([ia]韻)[6]:78。 梗開二陽聲韻字在白讀中讀[ɑŋ]韻(「梗」字讀[uɑŋ]韻),與宕、江攝字相混[3]:引論 18,文讀[əɲ]韻[6]:197。
古次濁聲母上聲字白讀歸陰上,無文讀;古全濁聲母上聲字白讀歸陰上,文讀歸陽去。[6]:197但在小稱變調和一些字組的變調中,古濁上字自成一類,與清上字不同[3]:引論 7, 引論 18。 咸、山兩攝入聲字在白讀中依聲母清濁分歸陰去、陽去[3]:引論 18 [6]:104-105,在文讀中則分歸陰入、陽入調[6]:197。其中白讀為陰去的古清入字在一些字組的連讀變調中自成一類[3]:引論 18。
金華話中有少數字音的歷史層次比其他字音更古老,這些字都是口語常用字[6]:43, 46, 191-193。
金華城裏古陽聲韻幫母、端母字曾分別讀作[m]、[n]聲母,後來逐漸朝[p]、[t]方向變化[6]:205。在1920年代,金華城裏方言的幫端母仍存在特殊讀音(少量字如「半」、「打」白讀為[m]、[n]聲母)[10]:第一表1, 144;但到1980年代,幫端母字已一律讀[p]、[t]聲母[11]:465 [6]:205。 金華城裏效攝發音原本爲與鄉下相同的[ɤ][ie]韻,後來變爲與官話很接近的[ɑu][iɑu]韻,應該是在官話影響下新起的[6]:207。
金華方言的濁音清化發生在1920年代之後,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所記金華方言還沒有清化[6]:41。 金華城裏方言原本存在陽上調,古濁上字不與古清上字混同,後來濁上字歸入陰上調[6]:101-102。1920年代的金華城裏方言有8個聲調,上聲分陰上[434]、陽上[423][10]:第四表1。到了1980年代,金華城裏只有老年人將部分濁上字讀作陽上[312]調,中年、青年人都讀作陰上[11]:609。而在1990年代初,《金華方言詞典》所記的金華城裏方言已無陽上調[3]:引論 7。
人稱代詞複數詞尾,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中記爲liang(用良表音)[10]:154, 156, 158,到1990年代,城裏口音已變爲/lɑŋ/[3]:177,經歷了/liɑŋ/到/lɑŋ/的變化[18]。
以下詞彙及發音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裏話為準,來源均為《金華方言詞典》,故不再一一註明。 所選擇的詞彙大都是現代標準漢語中不存在,或現代標準漢語中存在但詞義、詞法等有明顯差異的。 國際音標右上角的數字表示調值,「-」後為變調後的調值,「0」表示輕聲。因變調引起的聲母清濁變化,不註明原聲母,只寫出變調後的聲母。
|
|
普通話 | 十 | 二十 | 百 | 千 | 萬 |
---|---|---|---|---|---|
金華話 | 十 /ʑiəʔ212/ | 廿 /ȵia14/ | 百 /pəʔ4/ | 千 /ʦʰia45/ | 萬 /vɑ14/ |
人稱代詞和部分指人的名詞的複數詞尾是「兩」/lɑŋ14/[3]:引論19, 177 [20]:87 [18]。
帶後綴「頭」的詞很多[8]:30, 31,這些詞大致可分為三類:
有些在普通話中無後綴或帶「子」綴的詞在金華話中也能加「頭」後綴,[8]:31 [22],如「紙頭」、「鼻頭」、「領頭」。
形容詞後加副詞「猛」組成的形容詞短語經常構成「×猛×猛」的重疊格式[8]:31。「猛」意為「很」(詳見上文「副詞」部分),重疊後的「×猛×猛」表示的程度更深,相當於北京話的「非常」、「極」[3]:172。例如,「好猛好猛」,「難過猛難過猛」,「喫力猛喫力猛」等。
金華話中重疊的動詞在不同句式中有不同的含義。 在「信寄寄便來」、「飯喫喫再去」這樣的句子中,重疊的動詞表示「動作完成」[8]:34。 在「門關關好」、「話講講靈清」這樣的句子中,重疊的動詞表示祈使[8]:34。
金華話有「坐記起」、「買本添」這樣的「動詞/動詞短語+起/添」的語法結構[8]:60。副詞「起」、「添」都用在動詞或動詞短語後。「起」表示時間在先[8]:38,像是把北京話的「先」後置[3]:12。「添」有「再」、「還」的意思[3]:168。
雙賓語語句中兩個賓語的語序比較靈活,可將間接賓語(指人)放在直接賓語(指物)之後[8]:36;有時還可以把直接賓語提到句首或動詞之前,而量詞仍留在動詞之後,如「我儂書送兩本爾儂」[8]:37。
金華話內部存在地域差別(城裏方言和鄉鎮方言的差別)和城裏方言的年齡差別(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說話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體現在語音和詞彙上。
金華話內部的地域差別,整體而言中部、西部地區的方言較為接近,東部孝順、曹宅、澧浦一帶的話有若干共性而與中部、西部多有不同,城裏及其附近地區的方言有一些自己的特點[3]:引論 4。
幫母和端母的古陽聲韻(鼻音尾韻)字,城裏和城郊秋濱等地分別讀塞音[p][t]聲母(包括「打」字)[3]:引論 4 [6]:29,秋濱的朱基頭除了「打」字讀[n]聲母外,幫、端母字均讀塞音聲母[6]:30, 205,其他絕大部分地區分別讀鼻音[m][n]聲母[3]:引論 4 [6]:30,曹宅鎮小黃村的幫端母古陽聲韻字,逢今韻母為鼻音尾韻時讀塞音聲母,逢今韻母為非鼻音尾韻(古咸山攝)時讀鼻音[m][n/ȵ]聲母,但「柄」、「打」兩字仍讀鼻音聲母[6]:30-32, 37-38, 205-206。
除了城裏、城郊的朱基頭、化山、擇住鄰等地和東北部孝順、曹宅一帶外,多數地區的方言不分尖團[3]:引論 4 [6]:206-207。 金華城裏方言中,精組聲母拼撮口呼韻母時讀[ʨ]組聲母,跟見曉組細音字不分[6]:206,拼齊齒呼韻母時的發音因年齡而異,詳見下文「城裏方言的年齡差別」。
蟹攝一等字(如「改」、「害」、「賠」、「對」),城裏讀[ɛ],城郊秋濱、多湖、仙橋等地讀[ai],其他地區讀[a]或[ɑ][3]:引論 5。 效攝字在城裏及其附近朱基頭、王宅、南干、擇住鄰、小黃村等地讀[ɑu][iɑu]韻,離城裏較遠的東部和西部地區讀[ɤ][ie]韻[3]:引論 5 [6]:207-208。例如「腰包」在金華城裏讀作/iɑu334-33 pɑu334-45/,而在部分鄉鎮則讀作/ie334-33 pɤ334-45/。 流攝一等字(如「藕」、「頭」),城裏和東部地區一般讀[eu](藕)、[iu](頭),中部地區讀[e]或[ei],西部地區讀[ɑu][3]:引論 5。
梗攝開口二等字(如「生」、「爭」),城裏和中、南部地區讀作[ɑŋ]韻,同宕江攝;東北部和西北部地區讀作[ã]韻或[an]韻,同咸山攝[3]:引論 5。
在金華城裏方言中古濁上字歸陰上[6]:101, 102,而在曹宅鎮小黃村的方言中古濁上字歸陰平[6]:102。 金華城裏方言有7個單字調,而小黃村的方言因陰入、陽入各有兩種調值而共有9個單字調[6]:102, 104-105。下表中短表示短調。
第一人稱單數,城裏和大部分鄉鎮用「我」/ɑ535/或「我儂」/ɑ535-53 noŋ535/,孝順、曹宅、澧浦一帶多用/ʨiɑ535/[3]:引論 5,孝順北部地區說/tsia535/或/ɛ535/[3]:60。[n]
第一人稱複數,城裏說「我兩」/ɑ535-45 lɑŋ14/或/ɑŋ313/,孝順、曹宅、澧浦等地多用/ʨiɑ535-45 lɑŋ14/或/ʨiɑ535-45 liɑŋ14/[3]:60。
第二人稱複數,城裏和北部地區一般是「爾儂兩」/noŋ535-45 lɑŋ14/或「爾兩」/n̩535-45 nɑŋ14/或「爾兩」的合音/nɑŋ313/[3]:177,南部地區多用「爾儂兩」/noŋ535-45 lɑŋ14/,西部白龍橋、長山等地用「爾兩」/n̩535-45 nɑŋ14/,東北角源東、鞋堂等地多用「爾儂哄」/noŋ535-45 hoŋ0/[3]:引論 5,澧浦、雅畈等地只說「爾儂兩」/noŋ535-45 lɑŋ14/或「爾儂兩」/noŋ535-45 liɑŋ14/[3]:177。
第三人稱複數,城裏說「𠍲兩」/gəʔ212-21 lɑŋ14/或/gɑŋ313/,澧浦說「𠍲兩」/gəʔ212-21 liɑŋ14/[3]:182。
指示代詞「這」,城裏和大部分鄉鎮說「格」/kəʔ4/,鄉下有的地方如秋濱街道的唐宅、呂獻塘和嶺下鎮等地說/ʥiəʔ212/[3]:251。 指示代詞「那」,城裏和大部分鄉鎮說「末」/məʔ212/,鄉下有的地方如秋濱街道的唐宅、呂獻塘和嶺下鎮等地說/doŋ313/,羅店等地說/goŋ313/[3]:244。
「去」字,城裏及附近地區讀/kʰɯ45/,東北角源東、鞋塘、孝順、傅村等地和西部白龍橋擇住鄰村等地讀/kʰi45/,南部安地讀/kʰɤ45/[3]:引論 5 [3]:112。 「人」,城裏和部分鄉鎮說「人」/ȵiɲ313/,東部孝順、曹宅、澧浦等地說「農」/noŋ313/[3]:217。
金華城裏方言存在一些年齡差別。
精組、見組聲母拼齊齒呼韻母字,如「精」、「經」,全部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區分尖團,分別讀[ʦ]聲母和[ʨ]聲母;部分中年人和全部青年人不分尖團,都讀[ʨ]聲母[3]:引論 5 [6]:52, 206。 金華話中「鄒」、「走」、「奏」、「湊」、「搜」、「擻」、「嗽」等字為[iu]韻,年輕人因不分尖團而將這些字也讀成[ʨ]組聲母[3]:引論 18。例如,「走」=「酒」/ʨiu535/。 古微母部分字,如「婺」、「文」、「物」,中老年人都讀[v]聲母,年輕人傾向讀合口呼零聲母[3]:引論 5。 古疑母個別字,如「我」,一部分老年人文讀[ŋ]聲母,白讀零聲母;部分老年人和全部中年、青少年人不論文白都讀零聲母[3]:引論 5。
金華城裏一些年輕人因嫌[ɤa]韻母「土氣」而改讀作[ia][3]:引論 18 [6]:183-184。山合一幫組舒聲字(如「半」、「潘」、「滿」)的文讀音,部分老年人讀[ɤã]韻,其他人讀[ã]韻[3]:引論 6。
19世紀,來到金華縣的基督教傳教士將《聖經》的部分內容翻譯成金華方言,並用羅馬字記音。已知的關於19世紀金華方言的書面材料有金華土白《約翰福音》(1866)和金華土白《馬可福音》(1898)[23]:3。金華土白《約翰福音》(1866)是《約翰福音》的金華方言譯本,全書用羅馬字記音,沒有漢字,所記發音是文讀和白讀的結合,部分語句的語法遵循金華方言語法[23]:10-11。金華土白《馬可福音》(1898)是白話《馬可福音》譯本的金華方言注音本,作者逐詞翻譯,在各漢字旁用羅馬字注出金華方言的讀音(有些詞匯的注音按對應的方言詞的音)[23]:3, 10, 12。這兩份材料都沒有記錄聲調[23]:10。
1927年10月10日至12月25日[10]:23 [24]:285,趙元任調查了吳語地區33個地點方言的聲韻調、詞彙,撰寫了《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年出版)[25]:82。金華話是33個地點方言之一[o],趙元任記錄的是1927年的金華新派城裏方言[p],聲母、韻母用嚴式國際音標記錄[10]:26,單字聲調用五度標記法記錄音值[10]:26,詞彙的讀音用注音羅馬字記錄[10]:149。
1958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五本收錄了傅東華(署名「約齋」)《金華方音與北京語音的對照》一文[3]:引論 5-6。
1957年至1966年間,浙江省方言工作者傅國通、方松熹、蔡勇飛、鄭張尚芳等在全省方言普查工作中,曾對金華方言作過調查,調查結果被收入《浙江吳語分區》等[6]:前言 1。
1984年至1985年,錢乃榮對《現代吳語的研究》中33個方言點進行跟蹤調查,寫成《當代吳語研究》(1992年出版)[25]:85。書中記錄了1985年金華新派城裏方言的聲韻調系統[11]:24, 65-67、兩字組變調的規律[11]:657、單字音[11]:77、詞彙[11]:721,以及老、中、青三代人語音的異同,反映了六十年中金華城裏方言語音的變化[11]:434。
1996年[3]:版權頁,曹志耘編纂的《金華方言詞典》作為《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的分地方言詞典之一出版。該詞典詳細記錄了1990年代初[q]的金華老派城裏話[3]:引論 5的語音、詞彙、詞法。 2002年出版的曹志耘的《南部吳語語音研究》深入研究了包括金華話在內的11種南部吳語方言的語音。
詩人艾青是金華人,其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實際應為「大葉荷」,因艾青不知道其本字而金華話中這兩個詞同音而誤寫[26]。詩中所謂「冬米的糖」應為「凍米糖」(見上文「飲食」),「凍」本為陰去調,在該詞中因變調而成為[33]調[3]:228(如陰平,與「冬」同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