ɿ,是表示舌尖前不圓唇元音的音標符號。在北京官話中,此音就是「資、疵、斯」(普通話拼音順序是「zī、cī、sī」,注音符號依序爲「ㄗ、ㄘ、ㄙ」)的元音。
由於此音標現在並不獲官方的國際音標接受,語音學界提出了多種新說。
其中,傳統的語言學者描述它有「buzzing聲」。不少現代的語言學者[1][2]則描述它是音節化的輔音,但有很弱的摩擦,把它寫作[z̩][3]。以「sī」爲例,就是[sz̩˥]。
而對多數人來說,擦音僅持續在元音之前[4],舌頭和牙齒的位置不變,但是舌頭的接觸略微降低,以從一開始排除高度近似的元音。UCL的John Wells[5]使用了更詳細的轉寫,把它寫作[z̞ᵚ](如「si」寫作[sz̞ᵚ]),以上標符號表示元音化的特徵,並在/z/下面加上低降符號表示發音時舌頭足夠放鬆以除阻。Sang-Im Lee-Kim則將它定爲音節性的齒齦近音/ɹ̩/[6]。
註釋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