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圣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路
耶路撒冷 ירושלים(希伯來文) القُدس(阿拉伯文) | |
---|---|
市 | |
綽號:Ir ha-Kodesh(聖城)、Bayt al-Maqdis(聖家) | |
座標:31°46′44″N 35°13′32″E | |
宣稱主權 | 聯合國(認為耶路撒冷應該成為獨立個體) 以色列 巴勒斯坦[註 1] |
實際控制 | 以色列 |
以色列行政區 | 耶路撒冷區 |
巴勒斯坦領土 | 耶路撒冷省 |
政府 | |
• 市長 | 摩西·利翁 |
面積 | |
• 市 | 125.156 平方公里(48.323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652 平方公里(252 平方英里) |
海拔 | 754 公尺(2,474 英尺) |
人口(2018[5]) | |
• 市 | 919,438人 |
• 密度 | 7,300人/平方公里(19,000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253,900[4] |
時區 | IST PST(UTC+2) |
• 夏時制 | IDT PDT(UTC+3) |
電話區號 | 海外:+972-2 本地:02 |
網站 | jerusalem.muni.il[iv] |
自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控制了全部的耶路撒冷地區,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東耶路撒冷,以及老城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國都聲稱耶路撒冷是他們的首都,猶太人、基督徒及穆斯林均相信此處是他們的宗教聖城。不過,兩國的聲稱在國際社會上都沒有得到廣泛承認。一般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協商談判。多數國家都將駐以色列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5][16]。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以巴衝突的中心。以色列現行政區劃上設耶路撒冷區,面積652平方公里,只有一個分區,即耶路撒冷分區。
2017年,耶路撒冷市區面積為126平方公里,人口約900,000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17][18][19]。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屬於以色列的市區)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向西數十公里,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古什·但」區域),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1967年後以色列佔領的爭議區域)則以阿拉伯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20],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伊斯蘭教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教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名稱的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r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rusha(遺產)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21][22][23]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裏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來人來到當地之前,迦南人為該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裏的亞伯拉罕祝福[24]。
在阿拉伯文中耶路撒冷的名稱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的意思是聖地,在詞前[25]加冠詞ال成為القدس,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同樣的,بيت意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為神聖的(人)、聖潔的(人),兩詞合起來組成بيت المقدس則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聖人之家即聖地。[26]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經基訓泉水道,攻破耶布斯人的城堡並奪取該城,向南擴建城市並定都於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冷)[30][31][32]。大衛王在此統治33年,他將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33]。
大衛的統治結束於前970年,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達四十年[34]。在《聖經·列王紀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記載,所羅門在即位後第四年開始,花費十年時間在城內建造第一聖殿。所羅門聖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後確知的約櫃所在的地方,後來在猶太人歷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對基督教也很重要)[35],也是猶太人崇拜的焦點。這座聖殿採用來自推羅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禮拜地,並取代其他地方的祭壇。到「第一聖殿期」末,這座聖殿成為全國唯一的宗教場所和朝聖的中心。
此後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毀)被稱為第一聖殿時期[36],這一時期開始於所羅門去世(前930年),北方10個支派分裂出去,成立以色列王國。在大衛和所羅門後裔的統治下,耶路撒冷仍然是南方猶大王國的京城,長達300多年[37]。前722年,新亞述帝國征服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前607年,新巴比倫帝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在西底家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佔領,前588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大軍圍攻耶路撒冷。18個月後,巴比倫軍隊佔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牆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37]。尼布甲尼撒俘獲西底家,在他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鏈鎖着帶到巴比倫[38]。
前538年,巴比倫之囚70年後,波斯第一帝國居魯士大帝消滅新巴比倫帝國,為了安撫龐大的波斯帝國統治下的民族,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前515年3月(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39]。接着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牆,使城市又恢復繁榮[40][41][42]。此後600年間,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帝國、希臘馬其頓帝國、希臘托勒密埃及、希臘塞琉古帝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猶太地曾一度從塞琉古帝國手中獨立(哈斯蒙尼王朝,不久便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附屬國,其後前37年親羅馬的希律王朝推翻哈斯蒙尼王室)。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進行統治,大希律王在位時擴建了聖殿[34],他於公元前4年去世。公元6年管治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分封王希律·阿基勞斯被羅馬人罷免,猶太地直接歸屬羅馬帝國統治,和其他羅馬帝國佔領地一樣,設行省和總督管理[43]。公元33年,耶穌在時任羅馬駐猶太的羅馬總督彼拉多任內被釘十字架。
公元66年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爆發,公元70年,羅馬皇帝維斯帕先派提多(後來的羅馬皇帝)將軍率領的羅馬大軍再次圍困耶路撒冷達4個月25天之久,羅馬軍隊利用先進的裝備和攻城設施系統地拆除城牆,入城後拆毀了聖殿(只剩下部分牆基,即西牆),親羅馬的希律王朝亦滅亡,羅馬不再使用猶太王室去討好猶太人,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由於正值猶太人的一個大型節日,城內糧食很快消耗殆盡,甚至出現人食人的現象,圍困之間慘不忍睹,有大約110萬人喪生,97000猶太人被俘虜,很多被賣到埃及成為奴隸。到大約公元130年耶路撒冷沒有人居住,之後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城,但是作為懲罰措施,下令在希伯來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新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將耶路撒冷徹底剷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猶太人趕出這一地區,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1818年間(130~1948),猶太人不准進入耶路撒冷,從此流浪各地,直到1948年以色列獨立為止。
此後的5個世紀中,該市一直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羅馬帝國分裂後由東羅馬帝國管治。4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制該市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一個天主教中心,建造聖墓教堂。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牆前哭泣[44]。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統治下,這座城市在天主教勢力中得到很好的保護。當時在宗教方面相對寬容,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614年開始,因為波斯薩珊王朝和東羅馬帝國戰爭,安條克、包括耶路撒冷和周邊地區多次因此易主。638年,阿拉伯帝國從波斯手中佔領聖地耶路撒冷並消滅了波斯薩珊王朝。在691年,阿拉伯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在登霄石,即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圓頂清真寺(薩赫拉清真寺)[45]。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聖經》上記載他奉獻的是小兒子以撒(又譯「依撒格」、「易司哈格」),穆斯林認為他奉獻的是大兒子以實瑪利(又譯「依市瑪耳」、「易司馬儀」)。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裏建造阿克薩清真寺。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較寬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在繳納人頭稅後,可以獲得自治權[46]。但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1071年塞爾柱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大勝拜占庭,兩年後(一說五年後)再從法蒂瑪王朝手中奪得耶路撒冷,於是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歐洲號召十字軍為基督徒奪回聖城。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佔。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並在這裏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准入城。1173年,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寫到,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滿了東正教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格魯吉亞人,只有200名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
1187年,埃及穆斯林蘇丹薩拉丁又重新佔領耶路撒冷[47]。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毀。
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重新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1243年,基督徒再次佔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
1244年,被蒙古帝國亡國的花剌子模王朝在逃亡途中佔領耶路撒冷[48],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248年—1254年,教宗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
1253年,蒙古第三次西征,擊破多個伊斯蘭國家,1260年,蒙古軍入侵巴勒斯坦,消滅阿尤布王朝,到達加沙,而一些歷史學者認為蒙古人的侵掠延伸至耶路撒冷城內,另一些人認為該城未有被攻下,甚至沒有被圍城。後來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在阿音札魯特戰役中擊敗西征殘餘的蒙古軍並奪取耶路撒冷,該城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1291年耶路撒冷王國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卡城被馬木留克人攻陷,耶路撒冷王國不復存在。
1517年,鄂圖曼帝國佔領耶路撒冷,他們控制該城市直到20世紀[47],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鄂圖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緩慢的衰退。到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經擁擠不堪。居民開始在城牆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接到一起,成為新城。
19世紀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東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西北),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絕對,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衝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伊斯蘭教阿拉伯家族保管。
19世紀,耶路撒冷發生一些對這座城市產生長期影響的變化,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是從沙皇俄國、東歐和中東,不斷有猶太人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這裏,這改變城市內的人口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裏,準備死後安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隨同家庭到這裏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與此同時,趁着鄂圖曼帝國的衰落,歐洲殖民國家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甦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試圖轉變當地穆斯林和猶太人的信仰,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考古學家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發生興趣。一些考古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7年,英軍中東總司令亞倫比將軍向土耳其發動總攻,取得耶路撒冷戰役的勝利,佔領該城[49]。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佔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1922年國際聯盟批准貝爾福宣言,委託英國託管此地,巴勒斯坦從此成為一個正式的名稱。後來為人們熟知的巴勒斯坦人,在這個時期和以前包括了當地所有民族:阿拉伯人、猶太人、撒瑪利亞人、鄂圖曼人等等。英國並幫助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50]。託管時期該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園郊區[51][52],並且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希伯來大學創建於1925年[53]。
隨着猶太移民的增加,他們和阿拉伯人的衝突也逐漸升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9年,英國公佈巴勒斯坦白皮書停止猶太人的移民,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高度自治。但是到戰後,由於從德國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猶太人偷渡來到巴勒斯坦的壓力增加,英國既無法妥善處理阿以矛盾,而拒絕接受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又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同時猶太人針對英國的暴力活動迅速升級,於是,在1947年2月15日,英國被迫宣佈把巴勒斯坦問題轉交聯合國處理。在進行調查以後,11月29日的聯合國大會辯論巴勒斯坦問題,以33票對13票通過分立建國方案,對於耶路撒冷,則計劃成立一個聯合國管理下的特別國際政權,即不屬於猶太人國家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54],不過這個計劃從未實現。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時,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時,耶路撒冷西部被新成立的以色列國佔領,而東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約旦佔領。除英國和巴基斯坦外,其他國家都沒有承認約旦對耶路撒冷東部和西岸的佔領。1949年,以色列和約旦簽訂停戰協定,劃定的停火線穿過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後直到1967年,東西耶路撒冷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1950年,以色列定都西耶路撒冷。同年,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地區被正式合併入約旦王國,許多阿拉伯人持有約旦國護照,並保留至今。
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耶路撒冷東部,立刻開始將整個城市歸入以色列控制。它佔領了6.4平方公里的原約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公里的西岸並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被佔領地區的居民假如自願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的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這個待遇,但是為以色列國的合法永久居民。戰後以色列又允許投降的約旦人回到耶路撒冷,管理聖殿山的清真寺,但周圍有武裝的以色列軍警維持治安。
1980年以色列國會制定《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確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且不可分割的首都」[55],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佈東耶路撒冷將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56][57]。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廣義上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信徒佔據世界人口的將近一半,耶路撒冷因此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重要城市之一。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鑑顯示,耶路撒冷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58]。不過,耶路撒冷既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第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13]。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59]。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逾越節、住棚節和五旬節),過宗教節日[60]。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61][62],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63],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61]公元70年聖殿被羅馬人夷平,僅留下部分聖殿山西側擋土牆。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因此成為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64]。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更因為耶路撒冷是耶穌受難、埋葬和復活的地方。耶穌教導拜神要靠心靈和誠實,「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根據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65],耶穌12歲時就曾隨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在他受難前又潔淨聖殿[66]。耶穌在耶路撒冷,逾越節期間,度過人生的最後一周。進入耶路撒冷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王墓[67][68]。耶路撒冷老城內還有「苦路」和「苦路十四站」,紀念耶穌背負十字架走向刑場。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位於今天的聖墓教堂,是老城內最重要的教堂和基督徒朝聖地。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69],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70][70][71][72]。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城[73][74][75]。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76]。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裏奇蹟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77][78]。《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蹟[14]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的地理座標是31°47′N 35°13′E;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斯科普斯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79]。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谷:汲淪谷、欣嫩子谷和泰羅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80]汲淪谷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81]泰羅普河谷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向南-東南注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谷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谷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80]。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公里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82],東面35公里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死海[83]。耶路撒冷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馬阿爾阿杜米姆,西面的梅瓦塞萊特錫安(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使館所在地),北面的吉瓦特扎伊夫。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線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溫為12攝氏度(53華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溫為29攝氏度(84華氏度)[84]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毫米(23英寸),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84]。
耶路撒冷(1881年-2007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3.4 (74.1) |
25.3 (77.5) |
27.6 (81.7) |
35.3 (95.5) |
37.2 (99.0) |
36.8 (98.2) |
40.6 (105.1) |
44.4 (111.9) |
37.8 (100.0) |
33.8 (92.8) |
29.4 (84.9) |
26 (79) |
44.4 (111.9) |
平均高溫 °C(°F) | 11.8 (53.2) |
12.6 (54.7) |
15.4 (59.7) |
21.5 (70.7) |
25.3 (77.5) |
27.6 (81.7) |
29.0 (84.2) |
29.4 (84.9) |
28.2 (82.8) |
24.7 (76.5) |
18.8 (65.8) |
14.0 (57.2) |
21.5 (70.7) |
日均氣溫 °C(°F) | 9.1 (48.4) |
9.5 (49.1) |
11.9 (53.4) |
17.1 (62.8) |
20.5 (68.9) |
22.7 (72.9) |
24.2 (75.6) |
24.5 (76.1) |
23.4 (74.1) |
20.7 (69.3) |
15.6 (60.1) |
11.2 (52.2) |
17.5 (63.5) |
平均低溫 °C(°F) | 6.4 (43.5) |
6.4 (43.5) |
8.4 (47.1) |
12.6 (54.7) |
15.7 (60.3) |
17.8 (64.0) |
19.4 (66.9) |
19.5 (67.1) |
18.6 (65.5) |
16.6 (61.9) |
12.3 (54.1) |
8.4 (47.1) |
13.5 (56.3) |
歷史最低溫 °C(°F) | −6.7 (19.9) |
−2.4 (27.7) |
−0.3 (31.5) |
0.8 (33.4) |
7.6 (45.7) |
11 (52) |
14.6 (58.3) |
15.5 (59.9) |
13.2 (55.8) |
9.8 (49.6) |
1.8 (35.2) |
0.2 (32.4) |
−6.7 (19.9) |
平均降雨量 mm(吋) | 133.2 (5.24) |
118.3 (4.66) |
92.7 (3.65) |
24.5 (0.96) |
3.2 (0.13) |
0 (0) |
0 (0) |
0 (0) |
0.3 (0.01) |
15.4 (0.61) |
60.8 (2.39) |
105.7 (4.16) |
554.1 (21.81) |
平均降雨天數 | 12.9 | 11.7 | 9.6 | 4.4 | 1.3 | 0 | 0 | 0 | 0.3 | 3.6 | 7.3 | 10.9 | 62 |
平均相對濕度(%) | 72 | 69 | 63 | 58 | 41 | 44 | 52 | 57 | 58 | 56 | 61 | 69 | 58 |
月均日照時數 | 192.2 | 226.3 | 243.6 | 267.0 | 331.7 | 381.0 | 384.4 | 365.8 | 309.0 | 275.9 | 228.0 | 192.2 | 3,397.1 |
數據來源1:Israel Meteorological Service[85][86] | |||||||||||||
數據來源2:日照時數資料取自香港天文台[87] |
耶路撒冷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交通污染,特別集中於東耶路撒冷[88]。耶路撒冷的許多主要街道無法適應交通量的增長,意味着司機被迫要在路上花費更多時間,將更多的一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市內的工業污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廠的污染物有可能向東傳播到該市[88]。
自從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時期起,新建建築物編號開始全部使用耶路撒冷石建造[52]。儘管這些編號增加了建築的費用,耶路撒冷石給這座城市帶來獨特、古舊的外觀。
年度 | 人口 |
---|---|
1844 | 15,510 |
1896 | 45,420 |
1922 | 62,578 |
1931 | 90,053 |
1944 | 157,000 |
1948 | 165,000 |
1967 | 263,307 |
1980 | 407,100 |
1990 | 524,400 |
2000 | 657,500 |
2005 | 706,400 |
1856年至1880年間,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大部分定居在耶路撒冷[89]。這些移民大部分是來自東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根據1914年鄂圖曼帝國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耶路撒冷卡扎的總人口為120921人,其中穆斯林人數為70270人(佔58%),猶太人人數為18190人(佔15%)。[90]英國在191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耶路撒冷大多數猶太人主要是猶太教正統派,少數人是猶太復國主義者。在《貝爾福宣言》發表後的1919年至1923年期間,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口與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口進一步增加。[91]
2006年5月,耶路撒冷的人口為724,000人,其中65%為猶太人,32%為穆斯林,2%為基督徒[92]。2005年,耶路撒冷接受了2,450名外來移民,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美國、法國和前蘇聯成員國。在以色列國內,遷入耶路撒冷的人數遠低於遷出耶路撒冷的人數。2005年,有1萬多名以色列公民遷入耶路撒冷,同一時期有16,000人離開耶路撒冷[92]。基本上,耶路撒冷的人口繼續上升是由於高出生率,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和猶太教極端正統派的群體(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耶路撒冷的出生率達到4.02,遠高於該地區其他城市,超過特拉維夫的2倍(1.98),以色列全國平均出生率為2.90。耶路撒冷18萬個家庭的平均規模達到3.8人。[92]
2005年,耶路撒冷居民的總數增長了13,000人(1.8%),同樣高於以色列全國平均水平。該市還在繼續增長之中,其宗教與種族構成也正在改變。儘管猶太人仍佔人口的多數,但在15歲以下兒童中猶太人只佔31%[92]。這數據證明過去40年中,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全以色列的比重已經下降。在六日戰爭爆發的1967年,猶太人占人口的74%,比2006年高9個百分點[93]。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該市的保守主義高漲。許多離開該市的是年輕人或屬於不太保守的猶太教教派;他們在特拉維夫和海法等沿海城市定居下來[94]。
人口統計和猶太-阿拉伯民族裂痕仍然是耶路撒冷爭論的主要話題。1998年,耶路撒冷發展權利機構主席甚至建議將城市邊界向西擴展,以包含更多猶太人為主的地區[95]。
現任市長摩西·利翁在2018年當選。
耶路撒冷市議會有31名選舉產生的成員,其中包括一名市長和6名副市長[96]。市議會的其餘成員是不領薪水的志願者(pro bono publico)。議員們大部分辯論和協商在私下進行,但耶路撒冷市議會每個月召開一次公開會議[96]。在內,保守派宗教政黨是一個強大的勢力,占席位的大多數[97]。耶路撒冷市屬於耶路撒冷區,是該區的首府。
1950年,以色列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此後,以色列政府的所有部門──立法機關[98]、司法機關[99]和行政機關,包括總統府和總理府──均設在耶路撒冷市內[100]。當時耶路撒冷分為2部分,分別由以色列和約旦管理,只有西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批准新法,即《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首都》,宣佈耶路撒冷(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101][101],但聯合國依《第181號決議》認定耶路撒冷為獨立政治主體,由聯合國代管,以色列政府對當地並無統治權。因此,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國都的地位並未得到國際承認。隨後,聯合國頒佈《安全理事會第478號決議》(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宣佈《以色列基本法》中對於在耶路撒冷定都的相關規定應受無效宣告,並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從該市撤出外交代表,以為處分措施。但在《478號決議》之前,大部分大使館已設在以色列公認首都特拉維夫。在耶路撒冷設立大使館的少數國家中,大部分按照決議,下令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2006年8月16日和26日,最後2個在耶路撒冷市內設立大使館的聯合國成員國──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先後宣佈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102][103]。不過,在耶路撒冷郊外的梅瓦塞萊特錫安,設有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大使館。耶路撒冷市內設有美國和意大利的總領事館[104]。
美國國會在1995年以絕大多數通過了耶路撒冷大使館法案,其中參議院93票支持、5票反對,眾議院374票支持、37票反對,提議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但是根據美國憲法,國會並無干預外交政策的權利,故此項法案內容有違憲之嫌。
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發表演講,正式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且宣佈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的計劃。[105]
耶路撒冷城牆以內的區域,19世紀末以前的整個城市,現在的耶路撒冷舊城於1982年被收錄於世界遺產名錄內。[106]
2017年12月13日,伊斯蘭合作組織在土耳其召開緊急高峰會,會中呼籲國際社會承認東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首都。[107]
2017年12月21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投票通過一項決議,認定任何宣稱改變耶路撒冷地位的決定和行動「無效」[108]。
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在耶路撒冷的新館正式啟用,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特朗普及猶太裔女婿賈里德·庫什納代表特朗普參加啟用儀式[109]。自2018年3月30日,憤怒的巴勒斯坦人於加沙走廊發動為期6周的「偉大的回歸遊行」(The Great March of Return),以巴衝突在美國大使館啟用這一天(以色列建國70年紀念日)達到高峰,據加沙衛生部統計,已有52名巴勒斯坦人遭以色列軍隊射殺身亡,逾2400人受傷。
雖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聖地而聞名世界,不過該市同樣也擁有許多的文化藝術場所。以色列博物館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每年吸引將近100萬遊客,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以色列國外[110]。80,000平方公尺[110]博物館包括幾個藝術機構,主要收藏來自全世界考古學、雕塑和傳統藝術品。以色列博物館最著名的人文類收藏品是死海古卷(1947年,發現於死海旁邊的昆蘭);死海古卷收藏在博物館的「聖書之龕」中[111]。這座博物館在本地區兒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萬名兒童參觀博物館的青少年部[110]。以色列博物館在耶路撒冷市內擁有3個附屬的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館(前巴勒斯坦考古學博物館)、蒂肖博物館和佩里藝術中心。洛克菲勒博物館開放於1938年,位於東耶路撒冷,收藏有20世紀上半葉發現的史前器物[112][113]。蒂肖博物館位於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藝術家安娜·蒂肖的作品[114]。
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是以色列參觀者最多的景點之一,面積4200平方公尺,館內有世界最大的有關大屠殺信息的圖書館,估計超過10萬本書籍或論文[115]。博物館從猶太觀點敘述大屠殺。其他博物館收藏倖存者的藝術品[116]。除此以外還有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地;每年大屠殺紀念日這些地方都舉行紀念活動。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是一個研究與教育機構,遊客在此可以對猶太大屠殺事件進行反思。
耶路撒冷交響樂團是該市著名的管弦樂隊,創立於1940年代[117]。該樂隊不僅在耶路撒冷表演,也在全世界城市,包括維也納、法蘭克福和紐約市[117]。在從耶路撒冷老城步行距離之內,有一個文化區,包括可汗劇院,該市唯一的保留劇目劇院[118],以及耶路撒冷表演藝術中心,每年舉辦150多場音樂會[119]。耶路撒冷音樂中心等卓越設施[120]和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創建於1984年,起初是東耶路撒冷唯一的藝術文化機構[121]今天仍然只上演巴勒斯坦觀點的作品[122]。
自從1961年起,每年夏天舉辦全國性的「以色列節」[123],會出現許多國際藝術家和街頭表演者。耶路撒冷主辦了其中大部分節日的表演活動。另外,2000年以後,同性戀社群在當地舉辦驕傲遊行,引起了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的一致不滿,擔心「褻瀆聖地」[124];甚至發生了流血事件[125][126],以致負責保護遊行隊伍的警察,請求當局取消這次遊行[127]。
耶路撒冷最受歡迎的2項體育運動是足球和籃球[128]。耶路撒冷比塔爾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球隊之一,不少前任和現任政界名人,如內塔尼亞胡,都是該隊的球迷[129]。耶路撒冷另一支主要足球隊耶路撒冷夏普爾足球俱樂部,是比塔爾的主要對手之一。比塔爾曾經5次贏得以色列國家杯冠軍(1976、1979、1985、1986和1989年)[130]而夏普爾僅贏得過一次(1973年)。同樣,比塔爾參加聲望較高的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而夏普爾則參加較次的以色列甲級聯賽。在籃球方面,耶路撒冷夏普爾籃球俱樂部較強。雖然在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隊控制的聯賽中從未贏得錦標賽,不過,耶路撒冷夏普爾已經贏得三次以色列杯(1996年、1997年和2007年)和一次歐洲聯盟杯(2004年)[131]。特迪・科萊克體育場開放於1989年,是耶路撒冷主要的足球場館,設有21,000個座位[132]。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媒體中心。以色列廣播局的總部位於耶路撒冷,以色列電台、第二台、第十台的總部也位於此,BBC新聞也在當地設置廣播室。《耶路撒冷郵報》和《以色列時報》的總部也在耶路撒冷。當地的地方報紙有《聖城報》和《耶路撒冷時報》。基督教國際電視台God TV總部也在當地。
歷史上,耶路撒冷由於遠離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宗教朝聖[133]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數遊客都會參觀西牆和耶路撒冷老城[92]不過,自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聖地[133]。
許多統計數據均表明耶路撒冷經濟的增長。但是,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耶路撒冷的發展明顯落後於西耶路撒冷[133]。不過,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業人口的比率(76.1%)則高於猶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業率(8.3%)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9.0%),工作人口佔15歲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於特拉維夫(58.0%)和海法(52.4%)[92]。近年來,耶路撒冷的貧困人口暴增,從2001年到2007年,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增加了40%[134]。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為5,940新謝克爾(1,410美元),比特拉維夫工人低1,350謝克爾[134]。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准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約2.2%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特拉維夫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土地的比重達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92]。雖然特拉維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設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術企業數量正在增加。各種類型的大公司進駐北耶路撒冷的哈·獲茲威姆地區,包括英特爾、梯瓦製藥(Teva製藥)和ECI電信。工業園區完成後將包括超過100個企業、一個消防站、一所學校,佔地53公頃[135]。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僅為該地區提供大量工作職位,而且對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津貼和獎勵[133]。
耶路撒冷位於以色列中心,公共交通四通八達,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到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全境。
耶路撒冷中央汽車站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汽車站,由世界第二大公交公司艾格德巴士公司(Egged Bus)經營[136]。
特拉維夫—耶路撒冷是連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高速鐵路,於2018年開通[137],在耶路撒冷市中心設有位於地下80米的伊扎克·納馮車站。線路還途經本-古里安國際機場,距離耶路撒冷中心50公里,車程20分鐘[138]。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機場是阿塔洛特機場。它在2001年由於在拉馬拉和西岸的衝突而關閉,已經交由以色列國防軍控制。[139]
貝京高速公路是耶路撒冷主要的南北方向幹道之一;穿過城市西部,然後併入通往特拉維夫的以色列443號公路。以色列60號公路穿過市中心的綠線附近,將東耶路撒冷與西耶路撒冷分開。以色列正建造一條35公里長的環城公路,希望通過將郊區與中央商務區連接起來,使這一地區更加富裕[140]。工程的東半部規劃於10年以前,但對此提議的反應仍然是見仁見智[140]。以前市內交通除了私人汽車,只能選擇出租車和公共汽車線路,現在可選擇新的鐵路快速運輸系統。該系統最初在1995年提出,此後,由於造價低廉、破壞較少、以及要保護市中心的審美價值,選擇了輕軌作為快速交通方式[141]。8條線路中的第一條,耶路撒冷輕軌在2011年投入服務,設有23個車站,估計每天能運送20萬人。
耶路撒冷擁有幾所聲望很高的大學,它們都使用以色列最常用的三種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進行教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成立於1925年[142],今天仍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學科最全的大學。該校最初的董事會由一些傑出的猶太知識分子組成,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53]。這所大學已經產生了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新近的與該校有關的諾貝爾獎得主有阿夫拉姆·赫什科[143]、大衛·格婁斯[144]和丹尼爾·加利曼[145]。這所大學最大的資產之一是猶太國家及大學圖書館,藏書量超過500萬冊[146]。它的圖書館早在建校30多年前的1892年就已經運作,今天是世界最大的猶太文獻資源之一、以色列的國家圖書館、大學的中心圖書館[147]。
耶路撒冷大學是耶路撒冷附近另一個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它成立較晚(1984年)[148]。這所大學是該地區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最高學府,自稱是耶路撒冷唯一的阿拉伯大學[149]。耶路撒冷大學位於城市的東南,校園面積有19萬平方米[148]耶路撒冷的其他大學還有2所與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有關的藝術學院:耶路撒冷音樂與舞蹈學院[150]和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151]。
耶路撒冷理工學院成立於1969年,開設工程與其他高科技產業,也進行猶太教教育[152]。耶路撒冷的許多學校──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宗教教育。耶希瓦和其他猶太學校遍及全市,起源於白俄羅斯的米爾耶希瓦是以色列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153]。2003–2004學年,有將近8000名12年級學生在希伯來語學校[92]。不過,由於大量人口就讀於猶太教正統派學校,只有55%的學生能通過中學畢業試(Bagrut),只有37%能大學畢業[92]。與公立學校不同,大多數正統派學校不對學生進行標準化測驗。
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大部分地方的阿拉伯人學校被批評質素低於猶太人學校[154]。阿拉伯人聚集的東耶路撒冷,許多學校人滿為患,學生超過四五千人,無法進行合理的教育[154]。由於公立學校的阿拉伯學生需要通過中學畢業試,因此他們很多課程與猶太人學校同軌,將重點放在猶太教上,儘管他們並不信仰該宗教[154]。
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地位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三千年前,大衛王在耶路撒冷建都,所羅門在該城建造聖殿。此後,耶路撒冷成古代以色列國的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在猶太人亡國後,耶路撒冷也一直是猶太民族的精神中心[155][156],民族身份的象徵[157]。猶太人無論流散到何處,禮拜時總是面向耶路撒冷。在希伯來聖經中,耶路撒冷被提到過700多次。長期以來,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的向心作用,和猶太人對這座城市的迷戀程度是如此之強,以至於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158][159]。
自從7世紀起到1917年,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和鄂圖曼帝國先後管理耶路撒冷長達1000多年。作為伊斯蘭教的聖書古蘭經比聖經新約晚了600年以上,其中有諸多內容與聖經重合,但卻從未直接提到耶路撒冷一詞。有後人將古蘭經中提到的「遠寺」(見古蘭經17:1)解釋為耶路撒冷的清真寺,並有了穆罕默德跨行幾百公里夜行登霄的地點。因此,耶路撒冷被穆斯林認為是第三聖城。耶路撒冷最顯著的建築物,就是聖殿山上的2座清真寺──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穆斯林國家很久就已經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一個具有特別的宗教和歷史意義的城市,絕不願意放棄。阿拉法特甚至對美國總統克林頓說到,如果他在東耶路撒冷問題上同以色列妥協,他擔心自己會遭到暗殺[160]。
在以色列國成立以前,耶路撒冷是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和約旦)的首府[161]。
目前,以色列已經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以色列政府、議會、最高法院等機構均位於耶路撒冷。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聲稱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將設在東耶路撒冷[162]。目前,巴勒斯坦在該市最醒目的正式存在是東方宮,20世紀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總部[163]。俄羅斯[164]、澳洲[165]和巴西等國僅承認西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當勞·特朗普宣佈在不界定耶路撒冷邊界範圍的前提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166][167],基於耶路撒冷大使館法[168],不簽署中止令,啟動美駐以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的進程。美國在中東的盟國警告,這一舉動可能引發大範圍動盪[169]。這是美國總統首次作出這一表態,引發中東多國強烈反對,警告此舉可能引發「危險後果」,破壞巴以和平進程。美國和以色列在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後,Yandex英文版和谷歌在地圖搜索結果中將耶路撒冷顯示為以色列的首都[170]。
2018年5月15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正式遷往耶路撒冷,出席開館儀式的有33個國家[171],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和奧地利等國出席,危地馬拉等國也將駐以色列使館遷往耶路撒冷。馬拉維、捷克和塞爾維亞[172]等國也許諾將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