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密爾經學院(Mir Yeshiva, 希伯來語ישיבת מיר‎)是一個猶太教正統派經學院。起源於俄羅斯帝國的立陶宛小鎮密爾[1] ,現在屬於白俄羅斯。在二戰期間,密爾經學院歷經數次搬遷,包括日本神戶和中國上海,目前已演變成三個經學院:耶路撒冷密爾經學院,總部設於以色列之家,在莫迪因伊利特設有分校, 其他兩個都在紐約州布魯克林: 密爾經學院(布魯克林)、以及Bais Hatalmud。

耶路撒冷密爾經學院現有8,500名單身以及已婚的學生[2],是世界上最大的猶太教經學院[3][4][5]。大部分學生來自美國和以色列,也有許多學生來自其他地方,例如英國、比利時、法國、墨西哥、瑞士、阿根廷、奧地利和加拿大。

起源

密爾經學院由俄羅斯帝國白俄羅斯小鎮密爾的撒母耳·提克汀斯基(Shmuel Tiktinsky)拉比創立於1815年[6][7][8][9],比瓦洛任經學院晚成立12年。也有說法稱密爾經學院建於1814年[10]或1817年[11]。撒母耳拉比去世後,他的長子亞伯拉罕·提克汀斯基拉比擔任院長。亞伯拉罕去世後,由小兒子 Chaim Leib Tiktinsky 擔任院長。Chaim 去世後,由兒子亞伯拉罕·提克汀斯基擔任院長。亞伯拉罕拉比引進了以利亞·卡邁拉比(Eliyahu Boruch Kamai)進入經學院。卡邁拉比主持經學院期間,在希望引進慕沙運動與反對慕沙運動者之間,搖擺不定。

1903年,卡邁拉比的女兒馬爾卡嫁給埃利澤耶胡達·芬克爾拉比,是傳奇性的諾森·茨維·芬克爾拉比的兒子。他在1906年也任教於經學院。在他的影響下,經學院明確加入慕沙運動,由Zalman Dolinski拉比擔任首任指導者(mashgiach)。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黃金時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經學院從密爾搬到烏克蘭波爾塔瓦[12]。1917年卡邁拉比去世後,埃利澤·耶胡達·芬克爾拉比擔任院長,迎來了經學院的黃金時代。1920年,密爾劃歸波蘭所有。1921年,經學院搬回密爾的原校址,在那裏走向繁榮。經學院的名聲遠播,學生不僅來自全歐洲,甚至來自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學生人數增加到接近500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立陶宛,幾乎沒有一位經學院院長未在密爾學習過。在此期間,耶喬姆·萊沃維茨(Yeruchom Levovitz)拉比加入經學院,繼 Zalman Dolinski拉比之後,擔任指導者。

1929年,經學院最有天賦的學生之一哈伊姆(Chaim Leib Shmuelevitz)與埃利澤·耶胡達·芬克爾拉比的女兒結婚。哈伊姆拉比於1935年擔任學院的教師。

逃到東方

1939年,納粹德國蘇聯從西面和東面同時入侵波蘭,密爾地處共產黨蘇聯統治區,意味着經學院不能留在密爾。許多在外國出生的學生離開,但經學院的大部分搬遷到立陶宛,那裏雖然已被蘇聯佔領,但尚未蘇維埃化。經學院首先重建於維爾紐斯,然後在凱代尼艾。幾個月後,立陶宛被蘇聯吞併,經學院的未來再次堪憂。

經學院臨時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由哈伊姆拉比擔任院長,耶奇茲克爾·利文斯坦(Yechezkel Levenstein)拉比擔任指導者,搬遷到Krakinova;其餘三個部分去了三個小鎮:Ramigola, ShatKrak。但是很明顯,這樣的安排只是臨時措施,經學院需要逃離蘇聯佔領的立陶宛,才能生存下去。在1940年夏天,經學院的幾個學生了解到,荷蘭駐立陶宛大使願意向他們提供前往加勒比海島嶼庫拉索的目的地簽證。同時,日本駐立陶宛領事杉原千畝同意發放過境簽證,給這些希望經過日本佔領的太平洋逃離的難民。杉原千畝共發放了幾千張過境簽證,使得經學院的師生得以前往遠東[13]

1940年秋天,密爾經學院全校師生經過西伯利亞鐵路到達太平洋港口海參崴,然後乘船到達日本敦賀市。1941年3月,經學院在日本神戶重新開學。

Remove ads

神戶

密爾經學院在神戶期間,對於在何時遵守安息日時引發了爭議。幾個較小的經學院也效法密爾經學院,設法逃離。儘管遇到了困難,經學院的領導人還是盡其努力,分配資金(主要來自於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住處和食物。

上海

Thumb
密爾經學院的師生在上海阿哈龍會堂

不久之後,日本驅逐本土的猶太人,經學院再次搬遷,到日本控制下的中國上海,他們在那裏一直待到1947年。在上海,密爾經學院的師生被安排在阿哈龍會堂,這座猶太會堂由著名的上海猶太人房地產大亨哈同建於1920年代。在最初的幾個星期,資金尚未到達之前,經學院師生曾遭受了營養不良。

戰後重建

Thumb
耶路撒冷密爾經學院

在戰爭結束後,大部分猶太難民都離開了上海隔都,前往巴勒斯坦美國。密爾經學院的兩位院長,埃利澤·耶胡達·芬克爾拉比和亞伯拉罕拉比(Abraham Kalmanowitz),在1939年戰爭爆發之前就設法逃離了歐洲,沒有陪同經學院來上海。他們分別在耶路撒冷和紐約市布魯克林,重建了兩座密爾經學院。

埃利澤·耶胡達·芬克爾拉比前往巴勒斯坦,為他的學生獲得簽證,準備在以色列地耶路撒冷重建建密爾經學院。但這個計劃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斷。1944年,拉比芬克爾在耶路撒冷開設猶太學校的一個分校,有10名學生,其中有夏皮羅(Yudel Shapiro)拉比、哈伊姆布賴姆(Chaim Brim)拉比和Chaim Greineman拉比[14]

Thumb
2006年

Kalamanowitz拉比前往美國,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建立了

1947年初,經學院的領導人,Shmuelevitz拉比和萊文施泰因拉比(Levenstein),帶領學生離開上海,前往紐約。三個月後, Shmuelevitz 拉比乘船前往巴勒斯坦,加入芬克爾拉比重建的密爾經學院。許多師生也跟隨他前往耶路撒冷。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