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危地馬拉

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危地马拉
Remove ads

危地馬拉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Guatemala),通稱危地馬拉[6]Guatemala),位於中美洲,西瀕太平洋,東臨加勒比海,北與墨西哥接壤,東北鄰伯利茲,東南鄰洪都拉斯薩爾瓦多

快速預覽 危地馬拉共和國República de Guatemala(西班牙語), 首都暨最大城市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Guatemala」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Remove ads

名詞來源

危地馬拉的西班牙語名稱「Guatemala」來自於納瓦特爾語詞彙庫瓦赫特馬爾蘭(「Cuauhtēmallān」),或「有很多樹的地方」派生於喀切瑪雅英語K'iche' people詞彙「很多樹」[7][8]或有可能專指 Cuate/Cuatli 樹(Eysenhardtia英語Eysenhardtia)。這個名稱是由來於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特拉斯卡拉士兵在西班牙征服這塊土地時所起的。[9]中文譯名方面,「危地馬拉」最早出現在清朝學者魏源的《海國圖志》中,並為中國大陸[10]:149香港[11]澳門[12]新加坡馬來西亞所沿用;臺灣則將「Guatemala」譯成「瓜地馬拉」[13],新馬也有時使用此稱呼。

歷史

從4世紀到10世紀危地馬拉的佩滕低地地區是瑪雅文明的中心,10世紀末低地地區的瑪雅文化被消滅後在中央高地地區仍然存在。1524年西班牙人來到危地馬拉,摧毀了當地的瑪雅文化並開始殖民危地馬拉。由於西班牙殖民者的消滅政策,幾乎所有此前的瑪雅書籍都遭銷毀殆盡,僅少數殘存至今。

1821年9月15日危地馬拉等中美洲國家宣佈脫離西班牙統治。1824年到1839年危地馬拉為中美洲聯邦的一員,直到1840年危地馬拉才完全獨立。

1841年到1871年拉斐爾·卡雷拉及其之後的保守派人士組織危地馬拉政府。他們為保護自身利益,試圖保留殖民時期留下來的等級制度,並不重視國家經濟現代化。

1871年胡斯托·魯菲諾·巴里奧斯·奧延的自由黨政權開始執政到1944年國家才開始致力於經濟現代化。同時美國主導的聯合果品公司也開始收購危地馬拉大面積的咖啡和香蕉莊園並介入危地馬拉的政治。

1944年十月革命後前獨裁者豪爾赫·烏維科被推翻,危地馬拉實行民主與言論自由,危地馬拉史上第一部保護工人利益的法律生效,1950年到1954年執政的瑞士裔哈科沃·阿本斯總統施行了土地改革。當時僅全國人口2%的大地主卻佔有全國約70%的可耕地,而阿本斯開出土地改革的支票,承諾買下大地主持有的土地並重新分配給小農。阿本斯以此贏得選舉,土地改革計劃也立刻實行。針對擁有土地大於223英畝的地主,只要有未用於生產的土地便要徵收。最後從1059個農場徵收了平均4300英畝的土地,約有十萬名農民得到這些土地的所有權。

聯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馬拉擁有其最大的莊園,而且還擁有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和危地馬拉僅有的一個海港。在聯合果品公司的驅使下,美國外交部開始對危地馬拉展開宣傳戰,以反共的名義打擊阿本斯政權。中央情報局危地馬拉軍隊中的反對派合作,共同策劃了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

阿本斯政權被推翻以後,總統流亡海外,卡斯提略·阿馬斯成為新的獨裁者[14]。新政府立刻廢除前阿本斯政府所作的改革。1957年阿馬斯被刺,諷刺的是他的繼承人是一個在40年代獨裁政府中就已經以其血腥出名的軍人米格爾·伊迪戈拉斯·富恩特斯

不滿阿本斯政權被推翻的農民組織了一支游擊隊,開始與政府軍展開長達36年的內戰,直到1996年交戰雙方才簽署一份和平條約,正式結束內戰。這場內戰中約數十萬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危地馬拉軍隊對原住民瑪雅人的迫害近似種族滅絕,僅1982年9月里奧斯·蒙特當政時期就有9000位瑪雅人慘遭殺害。1983年起危地馬拉政府逐步減少迫害原住民,國家重啟民主化歷程,1985年重新舉行大選。但全國人民貧富不均的現象依然沒法解決,今天僅佔1%的少數人卻擁有危地馬拉60%以上的可耕地和財富。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危地馬拉地形圖

危地馬拉位於中美洲,其北部的低地平原佩滕是熱帶雨林,中部的高地上的火山可達4200公尺,太平洋畔狹窄富饒的平地則屬於熱帶氣候。

中部的高原也是危地馬拉的文化中心,高原地區海拔約1300到1800公尺,全年氣溫溫和,白天溫度約攝氏18到28度之間,在海拔更高處一月和二月通常較冷。危地馬拉的首都危地馬拉市也位於此。該市有250萬居民,是危地馬拉最大的城市。旅遊景點有阿蒂特蘭湖、西班牙殖民時期舊首都舊危地馬拉、瑪雅古城市蒂卡爾和一些其它著名的城市如克薩爾特南戈奇奇卡斯德南哥

危地馬拉有37座火山,其中四個為活火山:帕卡亞火山聖地亞古多火山富埃戈火山塔卡那火山富埃戈火山帕卡亞火山曾在2010年噴發。2018年富埃戈火山再次噴發,導致數百人傷亡[15]

危地馬拉境內有數個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為伊薩瓦爾省境內的伊薩瓦爾湖、最深的湖泊為索洛拉省境內的阿蒂特蘭湖

行政區劃

Thumb
危地馬拉城市分佈
Thumb
危地馬拉行政區劃

危地馬拉分22個省(西班牙語:Departamentos),截至2014年共轄有335個行政區(市)(西班牙語:Municipios[16]

更多資訊 #, 省 ...
Remove ads

政治

危地馬拉是一個多黨制的,獨立的民主共和國。

1986年1月15日頒佈的憲法規定其為三權分立政體,即行政總統副總統)、立法危地馬拉國會)、和司法(最高法院)的分離。

1993年修改憲法,又再增加了最高法院大法官數量從9人到13人、正副總統與國會代表任期由五年縮減為四年、大法官任期由六年縮減為五年、市長與市議員任期由兩年半增加至四年。總統由法定成年人直選,僅限一任,不得連任(但可隔屆參選)。

國會和總統的選舉每四年一次,所有18歲以上的公民擁有選舉權,軍人沒有選舉權。國會指命最高法院成員,其任期為四年。

2003年危地馬拉大選由代表全國大聯盟的候選人奧斯卡·貝爾赫以得票率54.1%當選總統,同時全國大聯盟是議會中最強大的黨派。

如同其它拉丁美洲國家一樣,危地馬拉沒有悠久的民主傳統,黨派非常不穩定,許多黨派在一個執政期後就解散。一些黨派外的組織如軍隊和企業在政治界擁有很大的影響。

2007年危地馬拉大選[17],代表左派全國希望聯盟阿爾瓦羅·科洛姆在第二輪選舉中以總得票率52.82%當選危地馬拉總統[18],他也是危地馬拉首位左派總統。

2011年危地馬拉大選,代表右翼的愛國黨奧托·佩雷斯·莫利納在第二輪選舉中以總得票率53.74%,當選危地馬拉總統。

2015年危地馬拉大選,代表國家聚合陣線(FCN-Nación)吉米·莫拉萊斯(Jimmy Morales)在第二輪選舉中以總得票率67.44%,當選危地馬拉總統。[19]

2019年危地馬拉大選,代表奮起黨(Vamos party)艾力亨祖·賈馬太(Alejandro Giammattei)在第二輪選舉中以總得票率57.95%,當選危地馬拉總統。[20]

Remove ads

外交

因長期內戰關係,危地馬拉的外交飽受孤立,從1980年代民主化和與叛軍簽署和平條約後,危地馬拉逐步重返國際舞台。

與伯利茲的邊界糾紛

英國與危地馬拉在1859年簽訂的艾西內那-威克西班牙語Tratado Wyke-Aycinena(Aycinena-Wyke)條約,訂立出當時的英屬洪都拉斯邊界,此界線即為今日伯利茲之國境範圍,因在十八世紀時英國與西班牙即簽訂合約,根據該條約,從西奔河(Sibun River)以下的土地及外海的島嶼等現今伯利茲南部4627平方英哩的國土,均為當年英國強行非法佔領。此危地馬拉宣稱伯利茲是其領土的一部分,1981年伯利茲獨立時,危地馬拉宣佈不予承認,危地馬拉境內發行的許多地圖,均將伯利茲劃入國土範圍內,直到1991年9月6日危地馬拉承認伯利茲,現兩國之間亦設有海關,可正常通行與運輸貨品。但兩國的邊界問題尚未解決,直到2003年10月兩國在美洲國家組織總部就同年2月簽署之「過渡程序及信心機制」協議之相關措施執行情形舉行檢討會議,積極尋求以和平之方式解決爭端。2018年4月15日危地馬拉舉行公投[21]。伯利茲政府於2019年5月8日舉行對應公投[22],公投結果兩國多數民意均同意把領土爭議送交國際法院(ICJ)審議,現待國際法院裁決。

Remove ads

 中華民國關係

雙方自1933年6月15日建立外交關係至今,雙方在經貿投資、教育文化、產業技術、基礎建設、軍事、衛生等方面均有合作項目。[23]。危地馬拉亦是目前中華民國邦交國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經濟

Thumb
危地馬拉市場一景
Thumb
正在揀選咖啡豆的工人

農業

農業佔國民經濟總值的四分之一,占出口的三分之二。半數的工作力是農業工作人員。咖啡香蕉荳蔻是主要產品,其中又以咖啡為大宗,為全世界第六大咖啡生產國,主要產地有安地瓜阿蒂特蘭湖科萬韋韋特南戈弗賴哈內斯聖馬科斯省等地。危地馬拉有一咖啡協會(ANACAFE)負責行銷危地馬拉咖啡。

危地馬拉的甘蔗種植面積廣大,為全國第二大農產品。香蕉則居第三位。另外危地馬拉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荳蔻生產國及出口國,主要出口至中東各國。

工業

工業和建築僅佔國民經濟總值的五分之一。

1996年簽署的和平條約結束了長達36年的戰爭,為外商投資消除了主要障礙。提高政府收入、與國際投資企業談判和加強政府和私人金融機構的效率和公開性是未來的重要任務。假如國際農產品的價格不暴跌的話,在未來數年中危地馬拉的經濟增長應該與2000年差不多。

1998年的颶風在危地馬拉較其鄰國造成的危害比較小。

旅遊

Thumb
世界遺產蒂卡爾國家公園

危地馬拉旅遊產業發展蓬勃,根據危地馬拉觀光局(INGUAT)的分類[24],可將全國分為數個區域:

交通

危地馬拉有兩大主要國際機場,分別為危地馬拉市拉奧羅拉國際機場北碇省Santa Elena的瑪雅世界國際機場

危地馬拉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CA1號公路連接墨西哥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市,CA9號公路連接危地馬拉兩大商港,CA2號公路為太平洋沿岸聯絡道路,CA13則為伯利茲之聯絡道路。公路以汽車與巴士為主,巴士主要據點為危地馬拉市。危地馬拉曾經有鐵路,現已荒廢,於危地馬拉市第一區有一鐵道博物館,可以懷念過去危地馬拉的鐵道時光。

危地馬拉有兩大主要商港,一個為位於太平洋沿岸城市聖何西港的港口奎特札爾港(Puerto Quetzal),另一個為加勒比海沿岸的巴里奧斯港

人口

危地馬拉43%的人口是當地瑪雅人的後裔。在加勒比海岸附近也有非洲人的後裔。大多數危地馬拉人生活在農村,但城市化不斷加快。最主要的宗教是天主教,不過許多當地的傳統也流入了天主教的崇拜和祈禱。約40%的人信新教,1%的人信奉傳統的瑪雅宗教

雖然西班牙語是官方語言,但一些當地人依然說不同的瑪雅語言。尤其在農村有時會有人不懂西班牙語。

1996年的和平條約中規定將一些官方文件和選舉文件翻譯為當地的語言。

城市

更多資訊 排名, 名稱 ...

教育

在基礎教育方面,政府有設立一些公立小學和初級中學。這些學校都是免學費的,但校服、書籍、文具用品、交通等費用仍需自理,因此較貧困的兒童仍然無法上學。許多中產階級和富人的孩子就讀私立學校。在高等教育方面,全國僅有一所公立大學(危地馬拉聖卡洛斯大學,縮寫 USAC)和十餘所私立大學(參見危地馬拉大學列表)。聖卡洛斯大學設立於1676年,是危地馬拉規模最大且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美洲第4古老的大學。

在15歲及以上的人口當中,識字率只有74.5%,於中美洲各國名列最末。雖然識字率低,危地馬拉政府仍希望在未來20年內有所改善。[26]關懷兒童英語Child Aid等一些組織,協助中部高地的村莊訓練教師,以努力提高兒童教育成效。缺乏農村教師培訓計劃,是農村識字率較低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外國居留子弟的教育方面,危地馬拉市設有美國學校、瑪雅國際學校及法國學校等。

文化

宗教

危地馬拉主要信仰天主教,約佔總人口之51%。其餘宗教包括新教約佔36.7%,瑪雅信仰約佔0.4%,無宗教信仰者佔9.1%。

語言

危地馬拉的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除西班牙語之外,危地馬拉大部分地區亦通用多種瑪雅方言,加勒比海地區另有Garífuna方言。

飲食

危地馬拉的飲食風俗深受瑪雅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影響,而瀕臨加勒比海的伊薩瓦爾省一帶的飲食則受到西非的影響,玉米是該國主要的糧食,通常會做成玉米薄餅英語Corn tortilla;而西紅柿、紅豆與黑豆也是該國廚房裏常見的食材,相比起墨西哥,當地料理並不常使用辣椒。青醬牛肉西班牙語Jocón (platillo típico de Guatemala)茄汁雞肉西班牙語Pepián (Guatemala)也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肉類料理[27]

節日

危地馬拉法定假日如下:

更多資訊 日期, 節日名稱 ...

其他傳統與流行節日:

更多資訊 日期, 節日名稱 ...

特定年份節日:

傳媒

危地馬拉主要報紙為Prensa Libre、Siglo.21、elPeriódico、Nuestro Diario、La Hora、Al Día、Diario De Centro América、Publinews Guatemala等。主要本地電視台有Televisiete(旗下有Canal 11, Canal 13, Canal 3, Canal 19 Sonora TV, TN23, Canal 41 Deportes)、Guatevisión、Azteca Guatemala等,其中TN23為24小時的新聞電視台。該國有多家廣播電台,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