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是美國影藝學院自1929年首次設立以來每年頒發的學院獎之一。該獎項頒發給電影監製,是唯一一個每個奧斯卡成員都有資格提交提名並在最終選票上投票的類別[1]。最佳影片獎通常是典禮當晚的最後頒發一個獎項,被廣泛認為是典禮上最有聲望的榮譽。[2][3][4]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
---|---|
授予對象 | 最佳影片獎 |
國家/地區 | 美國 |
主辦單位 | 美國影藝學院 |
首次頒發 | 1929年5月16日 |
應屆得主 | 《奧本海默》(2023年) |
官方網站 | www |
歷史
奧斯卡第一屆時(1927-28年,於1929年頒發),「最佳影片」共有兩個獎項,一座「最傑出影片獎」(Outstanding picture)頒給了史詩片《飛機大戰》,另一座「傑出藝術作品獎」(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則頒給了藝術片《日出》。這兩座獎都是授予當年度最傑出的影片,其表現手法兩異但同樣為優秀的電影。而事實上,評審和片廠老闆們卻以他們的影響力來改變了影片的獲獎。美高梅老闆Louis B. Mayer就因不喜歡自己公司旗下導演金·維多所拍的《群眾》的寫實手法,而無奈地將獎項頒給了《日出》。隔年,奧斯卡便改回僅授與單一部電影最佳影片獎,而《飛機大戰》總被誤作是頭一年度唯一的最佳影片。
經過多年的發展,於1944年起,奧斯卡將最佳影片獎的提名數限制在五部,2010年起又將提名影片數擴大到10部。
有人認為,非英語系的電影只會入圍最佳外語片,也就是說,只有相當少數的非英語電影,能夠因為其藝術價值,而獲入圍最佳外語片以外的其他獎項。因此,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幾乎可稱作是「奧斯卡最佳『英語』片獎」,直到2019年的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才打破此紀錄,成為首部奪得最佳影片並同時獲得最佳外語片的非英語電影。除了《上流寄生族》外,目前僅有十二部非英語電影曾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提名,包括:1938年《大幻滅》、1969年《大風暴》、1972年《大移民》、1973年《哭泣與耳語》、1995年《郵差》、1998年《一個快樂的傳說》、2000年《臥虎藏龍》、2006年《琉璜島戰書》、2012年《愛‧慕》、2018年的《羅馬》、2021年的《在車上》以及2022年的《西線無戰事》。
到1950年(第35屆)為止,最佳影片是頒給製片公司,之後便改由監製代表領獎;而在1998年第71屆最佳影片《寫我深情》有五位獲獎監製之後,奧斯卡便修改規則為一部電影至多三位監製。[5][6][7] 2020年起,最佳影片代表人的規則更明確定義為[8]:
- 電影螢幕畫面有出現「監製」(Producer 或 Produced by)的姓名,不可為監製(Executive Producer)、聯合監製(Co-producer)、策劃(Associate Producer)、製片主任(Line Producer)等
- 監製至多三位,且必須參與主要製片工作。若對監製資格有爭議,將由美國監製協會做判定。
但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也會偶有特例,像是2008年第81屆入圍最佳影片的《讀愛》就署名了四位監製,但其中兩位(安東尼·明格拉和薛尼·波勒)都已於前一年過世。[9]
山姆·史匹格和索爾·扎恩茲是目前獲獎次數最多的監製(皆為三次),而史提芬·史匹堡是目前入圍最佳影片次數最多者(12次),並於1993年第66屆以《舒特拉的名單》獲頒最佳影片;凱斯琳·甘迺迪則是目前入圍次數最多(8次)但尚未獲獎的監製。在製片公司代表領獎年代,美高梅影片公司是入圍最佳影片最多次的製片公司(40次)。
綜觀奧斯卡歷史,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有相當高的關連性。在至今94部最佳影片中,有67部亦獲頒最佳導演獎,只有6部影片並未入圍最佳導演,包括《飛機大戰》(1927/28)、《大飯店》(1931/32)、《山水喜相逢》(1989)、《ARGO–救參任務》(2012)、《綠簿旅友》(2018)、《心之旋律》(2021)。而史上只有兩位最佳導演得主的影片並未入圍最佳影片,分別為第一屆(1927/28)由路易·邁爾史東執導的《兩個阿拉伯騎士》,以及第二屆(1928/29)由弗蘭克·勞埃德導演的《薄命花》。[10]
2009年6月24日,美國影藝學院宣佈自2009年第82屆起,最佳影片入圍數量從5部增加為10部。[11] 許多評論者認為這是回應前一年《黑暗騎士》未能入圍最佳影片而招致批評所做的改變,但奧斯卡對此並未正式回應。[12][13][14] 奧斯卡的官方說法為這個改變是回到30和40年代,每屆最佳影片有8到12部入圍的規則,讓投票者有選擇更多優秀影片的機會。
此外,最佳影片的投票規則也由領先者當選(簡單多數制)改為排序複選制。[15] 2011年,奧斯卡又再度修訂規則: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數為5部到10部之間,入圍影片必須拿到總票數5%以上的第一名選票,或是在可轉移單票制的轉移程序後達總票數5%以上的選票。 [16] 2021年,奧斯卡再次將最佳影片入圍數量修訂為10部影片,自2021年第94屆起適用。[17]
至今共有15部非英語電影曾入圍最佳影片:《大幻滅》(法語,1938)、《大風暴》(法語,1969)、《大移民》(瑞典語,1972)、《呼喊與細語》(瑞典語,1973)、《郵差》(意大利語/西班牙語,1995)、《一個快樂的傳說》(意大利語,1998)、《臥虎藏龍》(華語,2000)、《硫磺島戰書》(日語,2006)、《愛‧慕》(法語,2012)、《羅馬》(西班牙語/米斯特克語,2018)、《上流寄生族》(韓語,2019)、《農情家園》(韓語,2020)、《在車上》(日語,2021)、《西線無戰事》(德語,2022)、《墮下的對證》(法語,2024)。僅《上流寄生族》曾獲頒最佳影片。[18]
此外,至今僅有10部美國以外出資製作的電影曾拿下最佳影片,前8部皆為(或部分由)英國出品,包括:《王子復仇記》(1948)、《風流劍客走天涯》(1963)、《日月精忠》(1966)、《烈火戰車》(1981)、《甘地》(1982)、《末代皇帝》(1987)、《一百萬零一夜》(2008)以及《皇上無話兒》(2010)。另外2部則為法國出品的《大藝術家》(2011)及韓國出品的《上流寄生族》(2019)[19]
自1968年美國電影分級制度開始以來,多數最佳影片被列限制級(R級,16歲以下須有家長或成人陪伴觀看),《孤雛淚》(1968)是唯一大眾級(G)的最佳影片,隔年的《午夜牛郎》則是唯一一部X級(16歲以上才可以觀看,現已更名為NC-17級)的最佳影片。另外有11部則列為保護級(GP級,後更名為PG級,建議由家長或成人陪伴觀看),1970年得主《鐵血將軍巴頓》即歸屬此級別。而隨着分級制度調整,電影所屬級別也隨之調整,例如《末代皇帝》(1987)便是第一部PG-13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家長須特別留意)的電影。
綜觀奧斯卡歷史,某些電影類型較難獲得最佳影片的青睞。例如至今只有三部動畫片曾獲提名:《美女與野獸》(1991)、《沖天救兵》(2009)、《反斗奇兵3》(2010),但都並未獲獎;卡通改編或超級英雄電影也只有兩部曾入圍(亦無獲獎):《黑豹》(2018)和《小丑》(2019);奇幻類型電影只有兩部曾獲獎,分別為《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和《忘形水》(2017)。《沉默的羔羊》(1991)是唯一一部獲頒最佳影片的驚慄電影,其他曾入圍的驚慄類型電影還包括《驅魔人》(1973)、《大白鯊》(1975)、《鬼眼》(1999)、《黑天鵝》(2010)和《訪·嚇》(2017)。至於科幻類型電影則有一部電影獲獎,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其餘曾入圍的電影包括:《發條橙》(1971)、《星球大戰:新的希望》(1977)、《E.T.外星人》(1982)、《阿凡達》(2009)、《D-9異形禁區》(2009)、《潛行凶間》(2010)、《引力邊緣》(2013)、《觸不到的她》(2013)、《末日先鋒:戰甲飛車》(2015)、《火星任務》(2015)、《天煞異降》(2016)、《沙丘》(2021)
曾經獲獎的歌舞片則包括:《歌舞大王昔飛路》(1936)、《花都艷舞》(1951)、《金粉世界》(1958)、《西城故事》(1961)、《窈窕淑女》(1964)、《仙樂飄飄處處聞》(1965)、《孤雛淚》(1968)、《芝加哥》(2002)。
至今僅有兩部續集電影曾經獲獎:
- 《教父續集》(1974)—前作為1972年《教父》,亦曾獲頒最佳影片;《教父第三集》(1990)亦曾入圍最佳影片。
-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前作為2001年《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及2002年《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皆曾入圍最佳影片。
其他曾入圍的續集或非首創電影還包括[18]:
- 《百老匯旋律1936》(1936)—其前作為第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紅伶秘史》,但只有片名延用,劇情並無關連
- 《聖院鐘聲》(1945)—其前作為1944年獲頒最佳影片的《與我同行》。
- 《英女皇》(2006)—為2003年英國電視片集《君子協定》的續作。
- 《硫磺島戰書》(2006)—該片與同年稍早上映的《戰火旗蹟》皆同樣由奇連·伊士活執導,兩片分別由美國及日本觀點敘述硫磺島戰役,合為「硫磺島計劃」二部曲。
- 《反斗奇兵3》(2010)—該片為1995年《反斗奇兵》衍伸的第三部作品。
- 《末日先鋒:戰甲飛車》(2015)—該片為1979年《霹靂神探怒掃飛車黨》衍伸的第四部作品。
- 《黑豹》(2018)—該片主角首次於2016年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登場,同時也是漫威電影宇宙的角色之一。
- 《阿凡達:水之道》(2022)— 該片為2009年《阿凡達》的續集。
- 《壯志凌雲:獨行俠》(2022)—該片為1986年《壯志凌雲》的續集。
另外,曾獲最佳影片的《沉默的羔羊》(1991)改編自湯瑪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說,其前作【紅色龍】也曾於1986年改編為電影《孽慾殺人夜》以及2002年的《沉默的赤龍》。
至今曾經獲獎的翻拍電影包括:
- 《賓虛》(1959)—翻拍1925年默片版的《賓虛》(兩部皆改編自小說《賓虛:基督的故事》)
- 《無間道風雲》(2006)—翻拍2002年香港電影《無間道》,也是第一部翻拍非英語電影而獲獎的最佳影片
- 《心之旋律》(2021)—翻拍2014年法國電影《閃亮的歌聲》
其他曾入圍的翻拍或同素材翻拍的電影還包括:
第1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Outstanding picture)是默片《飛機大戰》,第二屆之後的最佳影片就全為有聲電影,直到2011年第84屆得主《大藝術家》才又再次頒給了默片;此外該片也是1960年第33屆得主《桃色公寓》之後,再次出現獲頒最佳影片的全黑白電影(1993年第66屆得主《舒特拉的名單》雖全片幾乎為黑白畫面,但仍有部分彩色畫面片段)。[19]
除了少數影片至今留存版本已和當年上映時有所差異(例如《西線無戰事》和《沙漠梟雄》等),所有獲頒最佳影片至今皆有留存。第2屆最佳影片入圍影片《愛國男兒》是目前唯一一部散失的入圍電影(目前僅留存三分之一)。[20]第1屆入圍最佳影片的《非法圖利》也曾遺失多年,但後來在霍華德·休斯的收藏裏被找到。[21]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發最佳影片時出現了重大失誤。當典禮進行到最後一個獎項最佳影片時,工作人員將最佳女主角獎項的備份結果信封誤交給頒獎嘉賓華倫·比提和菲·丹娜惠,比提打開信封後猶豫數秒,將信封交給唐娜薇,唐娜薇念出最佳影片獎得主是《星聲夢裡人》。在該片監製發表感言的過程中,後台普華永道工作人員發現給錯了信封,立即上台告知劇組真正得主是《月亮喜歡藍》。《星聲夢裡人》製作人喬丹·霍洛維茨向觀眾宣佈這一結果,展示了正確信封中的結果並請《月亮喜歡藍》劇組登台領獎。[22][23]
獲獎與提名
除有國旗標誌註明外,語言皆為英語,出品國不另標示。顯示的年份為電影攝製年份,如1967年即意為1968年頒發的奧斯卡給1967年攝製的電影。
最佳作品獎(Best Production)
1927-28年
傑出藝術作品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 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又稱最佳藝術質量作品獎(Best Artistic Quality of Production)
1927-28年
- 《日出》(Sunrise)
- 《象》(Chang)
- 《群眾》(The Crowd)
最佳製作獎(Best Production)
1928-29年
- 《百老滙之歌》(The Broadway Melody)
- 《假象》(Alibi)
- 《1929荷里活滑稽劇》(The Hollywood Revue of 1929)
- 《亞利桑那劍俠》(In Old Arizona)
- 《孤軍雄心》(The Patriot)
1929-30年
-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 《牢獄鴛》(The Big House)
- 《英宮外史》(Disraeli)
- 《棄婦怨》(The Divorcee)
- 《璇宮艷史》(The Love Parade)
以下獎項名稱改為最佳電影(Best Picture)
1930-31年
1931-32年
- 《大飯店》(Grand Hotel)
- 《亞羅史密斯》(Arrowsmith)
- 《難測女人心》(Bad Girl)
- 《舐犢情深》(The Champ)
- 《最後的五顆星》(Five Star Final)
- 《紅樓艷史》(One Hour with You)
- 《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
- 《駙馬艷史》(The Smiling Lieutenant)
1932-33年
- 《氣壯山河》(Cavalcade)
1934年
-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 《紅樓春怨》(The Barretts of Wimpole Street)
- 《埃及妖后》(Cleopatra)
- 《調情漫步》(Flirtation Walk)
- 《妳的樣子》(The Gay Divorcee)
- 《海軍要來》(Here Comes the Navy)
- 《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
- 《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 《蝴蝶美人》(One Night of Love)
- 《瘦子》(The Thin Man)
- 《自由萬歲》(Viva Villa!)
- 《白色遊行》(The White Parade)
1935年
-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 《愛麗絲·亞當斯》(Alice Adams)
- 《1936百老匯旋律》(Broadway Melody of 1936)
- 《鐵血船長》(Captain Blood)
- 《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the Younger)
- 《告密者》(The Informer)
- 《抗敵英雄》(The Lives of a Bengal Lancer)
-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 《淘氣的瑪麗達》(Naughty Marietta)
- 《風雨血痕》(Ruggles of Red Gap)
- 《禮帽》(Top Hat)
1936年
- 《歌舞大王昔飛路》(The Great Ziegfeld)
1937年
- 《左拉光榮傳》(The Life of Emile Zola)
1938年
- 《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1939年
1940年
- 蝴蝶夢 (Rebecca) - Selznick, 聯美影片公司 - 大衛·O·塞爾茲尼克
- 卿何遵命 (All This and Heaven Too)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傑克·華納, 哈爾·沃里斯 和 David Lewis
- 烽火鴛鴦 (Foreign Correspondent) - Wanger, 聯美影片公司 - Walter Wanger
- 怒火之花 (The Grapes of Wrath)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達里爾·F·扎納克 和 Nunnally Johnson
-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 Chaplin, 聯美影片公司 - 差利·卓別靈
- 女人萬歲 (Kitty Foyle) - 雷電華影業公司 - David Hempstead
- 血彈情書 (The Letter)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哈爾·沃里斯
- 風雨歸舟 (The Long Voyage Home) - Argosy Wanger, 聯美影片公司 - 尊·福
- 我們的小鎮 (Our Town) - Lesser, 聯美影片公司 - Sol Lesser
- 費城故事 (The Philadelphia Story)- 美高梅影片公司 - 約瑟·曼基威士
1941年
- 父慈子孝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達里爾·F·扎納克
- 落花飄零 (Blossoms in the Dust) - 美高梅影片公司 - Irving Asher
- 大國民 (Citizen Kane) - 雷電華影業公司 - 奧遜·威爾斯
- 太虛道人 (Here Comes Mr. Jordan) -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 Everett Riskin
- 莫負春宵 (Hold Back the Dawn) - 派拉蒙影業公司 - Arthur Hornblow, Jr.
- 小狐狸 (The Little Foxes) - Goldwyn, 雷電華影業公司 - Samuel Goldwyn
- 群雄奪寶鷹 (The Maltese Falcon)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哈爾·沃里斯
- 一步登天(One Foot in Heaven)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哈爾·沃里斯
- 約克軍曹 (Sergeant York)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Jesse L. Lasky 和 哈爾·沃里斯
- 深閨疑雲 (Suspicion) - 雷電華影業公司 - 亞弗列·希治閣
1942年
- 戰雲鵑血 (Mrs. Miniver) - 美高梅影片公司 - Sidney Franklin
- 魔影襲人來 (Forty-Ninth Parallel)- Ortus,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英國) - 米高·鮑爾
- 金石盟(Kings Row)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哈爾·沃里斯
- 偉大的安柏森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 Mercury, 雷電華影業公司 - 奧遜·威爾斯
- 衝出敵占區 (The Pied Piper)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Nunnally Johnson
- 民族光榮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 Goldwyn, 雷電華影業公司 - 塞繆爾·戈德溫
- 斷腸雲雨 (Random Harvest) - 美高梅影片公司 - Sidney Franklin
- 城中頭條 (The Talk of the Town) -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 喬治·史蒂文斯
- 威克島之戰 (Wake Island) - 派拉蒙影業公司 - Joseph Sistrom
- 勝利之歌 (Yankee Doodle Dandy)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傑克·華納, 哈爾·沃里斯, William Cagney
1943年
- 北非諜影 (Casablanca)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哈爾·沃里斯
- 戰地鐘聲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派拉蒙影業公司 - Sam Wood
- 天堂可待 (Heaven Can Wait)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恩斯特·劉別謙
- 小鎮的天空 (The Human Comedy) - 美高梅影片公司 - Clarence Brown
-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 Two Cities, 聯美影片公司(英國) - 諾埃爾·科沃德
- 居禮夫人 (Madame Curie) - 美高梅影片公司 - Sidney Franklin
- 房東小姐 (The More the Merrier) -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 喬治·史蒂文斯
- 龍城風雲 (The Ox-Bow Incident)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Lamar Trotti
- 聖女之歌 (The Song of Bernadette)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William Perlberg
- 守衛萊茵河 (Watch on the Rhine)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哈爾·沃里斯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 鐵血將軍巴頓 (Patton) - Frank McCarthy
1971年
- 密探霹靂火 (The French Connection) - Philip D'Antoni
1972年
- 教父 (The Godfather) - Albert S. Ruddy
1973年
- 老千計狀元才 (The Sting) - Tony Bill, Julia Phillips, Michael Phillips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 洛奇 (Rocky) - Robert Chartoff, Irwin Winkler
1977年
- 安妮荷爾 (Annie Hall) - Charles H. Joffe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 凡夫俗子 (Ordinary People) - Ronald L. Schwary
1981年
- 烈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 - David Puttnam
1982年
1983年
- 親密關係 (Terms of Endearment) - 占士·L·布魯克斯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 殺戮戰場 (Platoon) - Arnold Kopelson
1987年
- 末代皇帝溥儀 (The Last Emperor) - Jeremy Thomas
1988年
- 手足情未了 (Rain Man) - Mark Johnson
1989年
1990年
- 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 Orion Pictures - Jim Wilson和奇雲·高士拿
1991年
-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 Orion Pictures - Edward Saxon, Kenneth Utt, Ronald M. Bozman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 寫我深情 (Shakespeare in Love) - 米拉麥克斯影業 - David Parfitt, Donna Gigliotti, 哈維·溫斯坦, 艾活·史域, Marc Norman
- 傳奇女王伊利沙伯 (Elizabeth) - Gramercy Pictures - Alison Owen, 艾瑞克·費納, 蒂姆·貝文
- 一個快樂的傳說 (Life Is Beautiful/Le Vita è bella) - 米拉麥克斯影業 - Elda Ferri, Gianluigi Braschi 意大利語
- 雷霆救兵 (Saving Private Ryan) - 夢工場電影公司 - 史提芬·史匹堡, Ian Bryce, Mark Gordon, Gary Levinsohn
- 狂林戰曲 (The Thin Red Line)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Robert Michael Geisler, John Roberdeau, Grant Hill
1999年
2000年(73rd)
- 帝國驕雄 (Gladiator) - 夢工場電影公司 - Douglas Wick, David Franzoni, Branko Lustig
2001年(74th)
- 有你終生美麗 (A Beautiful Mind) - 環球影視公司 - 白賴仁·基沙, 朗·侯活
- 高斯福大宅謀殺案 (Gosford Park) - USA Films - 羅拔·柯曼, 鮑勃·巴拉班, David Levy
- 窺心事 (In the Bedroom) -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 Graham Leader, Ross Katz, Todd Field
-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 新線電影公司 - 彼德·積遜, Barrie M. Osborne, 法蘭·華許
- 情陷紅磨坊 (Moulin Rouge!)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Fred Baron, Martin Brown, 巴茲·雷曼
2002年(75th)
2003年(76th)
-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 新線電影公司 - 彼德·積遜, Barrie M. Osborne, 法蘭·華許
2004年 (77th)
2005年 (78th)
2006年(79th)
- 無間道風雲 (The Departed) -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 Graham King
- 巴別塔 (Babel) - 派拉蒙影片公司 - 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圖, Jon Kilik, Steve Golin
- 硫磺島戰書 (Letters from Iwo Jima) - 派拉蒙影片公司 - 奇連·伊士活, 史提芬·史匹堡, Robert Lorenz 日語
- 陽光小小姐 (Little Miss Sunshine) - 二十世紀霍士公司 - David T. Friendly, Peter Saraf, Marc Turtletaub
- 英女皇 (The Queen) -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 Andy Harries, Christine Langan, Tracey Seaward
2007年(80th)
2008年(81st)
2009年(82nd)
- 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 嘉芙蓮·碧格露,馬克·鮑爾, Nicolas Chartier, Greg Shapiro
- 阿凡達(Avatar) - 占士·金馬倫, 喬恩·蘭多
- 守護有心人(The Blind Side) - Gil Netter, Andrew A. Kosove, 布羅德里克·約翰遜
- D-9異形禁區(District 9) - 彼德·積遜, Carolynne Cunningham
- 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 - Finola Dwyer, Amanda Posey
- 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 - Lawrence Bender
- 天生不是寶貝(Precious) - 李·丹尼爾斯,Sarah Siegel-Magness, Gary Magness
- 非常戇男離奇失婚(A Serious Man) - 高安兄弟
- 沖天救兵(Up!) - Jonas Rivera
-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 - Daniel Dubiecki,伊萬·雷特曼,積遜·懷文
2010年(第83屆)
-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
2011年(第84屆)
- 《大藝術家》(The Artist)
2012年(第85屆)
- 《ARGO–救參任務》(Argo)
2013年 (第86屆)
- 《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
2014 (第87屆)
- 《飛鳥俠》(Birdman)
2015 (第88屆)
- 《焦點追擊》(Spotlight)
2016(第89屆)
- 《月亮喜歡藍》(Moonlight)
2017(第90屆)
- 《忘形水》(The Shape of Water)
2018(第91屆)
- 《綠簿旅友》(Green Book)
2019(第92屆)
2020/21(第93屆)
- 《浪跡天地》 (Nomadland)
2021(第94屆)
- 《心之旋律》(CODA)
2022(第95屆)
-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3(第96屆)
多次獲獎者
3次
2次
入圍和獲獎的製片公司統計
製片公司 | 入圍次數 | 獲獎次數 |
---|---|---|
哥倫比亞影業 | 56 | 12 |
派拉蒙影業 | 22 | 11 |
二十世紀影業 | 63 | 9 |
美高梅 | 40 | 9 |
環球影業 | 36 | 9 |
華納兄弟影業 | 27 | 9 |
探照燈影業 | 22 | 5 |
米拉麥克斯影業 | 16 | 4 |
夢工場 | 13 | 4 |
獵戶座影業 | 8 | 4 |
B計劃娛樂 | 8 | 3 |
A24 | 7 | 2 |
溫斯坦影業 | 6 | 2 |
塞爾茲尼克國際影業公司 | 5 | 2 |
雷電華電影 | 11 | 1 |
塞繆爾·戈德溫製作公司 | 8 | 1 |
Apple | 3 | 1 |
雙城影業 | 3 | 1 |
新線影業 | 3 | 1 |
霓虹製片公司 | 3 | 1 |
Hear/Say Productions | 2 | 1 |
焦點影業 | 12 | 0 |
Netflix | 9 | 0 |
試金石影業 | 6 | 0 |
安納布爾納影業 | 5 | 0 |
華特迪士尼影片 | 4 | 0 |
大都會製片公司 | 3 | 0 |
亞馬遜美高梅工作室 | 3 | 0 |
彼思動畫製作室 | 2 | 0 |
荷里活影片 | 2 | 0 |
卡多製片公司(The Caddo Company) | 2 | 0 |
華特·瓦格納製片公司 | 2 | 0 |
水星劇場 | 2 | 0 |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