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獎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是美國影藝學院自1929年首次設立以來每年頒發的學院獎之一。該獎項頒發給電影監製,是唯一一個每個奧斯卡成員都有資格提交提名並在最終選票上投票的類別[1]。最佳影片獎通常是典禮當晚的最後頒發一個獎項,被廣泛認為是典禮上最有聲望的榮譽。[2][3][4]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
---|---|
授予對象 | 最佳影片獎 |
國家/地區 | 美國 |
主辦單位 | 美國影藝學院 |
首次頒發 | 1929年5月16日 |
應屆得主 | 《奧本海默》(2023年) |
官方網站 | www |
奧斯卡第一屆時(1927-28年,於1929年頒發),「最佳影片」共有兩個獎項,一座「最傑出影片獎」(Outstanding picture)頒給了史詩片《飛機大戰》,另一座「傑出藝術作品獎」(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則頒給了藝術片《日出》。這兩座獎都是授予當年度最傑出的影片,其表現手法兩異但同樣為優秀的電影。而事實上,評審和片廠老闆們卻以他們的影響力來改變了影片的獲獎。美高梅老闆Louis B. Mayer就因不喜歡自己公司旗下導演金·維多所拍的《群眾》的寫實手法,而無奈地將獎項頒給了《日出》。隔年,奧斯卡便改回僅授與單一部電影最佳影片獎,而《飛機大戰》總被誤作是頭一年度唯一的最佳影片。
經過多年的發展,於1944年起,奧斯卡將最佳影片獎的提名數限制在五部,2010年起又將提名影片數擴大到10部。
有人認為,非英語系的電影只會入圍最佳外語片,也就是說,只有相當少數的非英語電影,能夠因為其藝術價值,而獲入圍最佳外語片以外的其他獎項。因此,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幾乎可稱作是「奧斯卡最佳『英語』片獎」,直到2019年的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才打破此紀錄,成為首部奪得最佳影片並同時獲得最佳外語片的非英語電影。除了《上流寄生族》外,目前僅有十二部非英語電影曾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提名,包括:1938年《大幻滅》、1969年《大風暴》、1972年《大移民》、1973年《哭泣與耳語》、1995年《郵差》、1998年《一個快樂的傳說》、2000年《臥虎藏龍》、2006年《琉璜島戰書》、2012年《愛‧慕》、2018年的《羅馬》、2021年的《在車上》以及2022年的《西線無戰事》。
到1950年(第35屆)為止,最佳影片是頒給製片公司,之後便改由監製代表領獎;而在1998年第71屆最佳影片《寫我深情》有五位獲獎監製之後,奧斯卡便修改規則為一部電影至多三位監製。[5][6][7] 2020年起,最佳影片代表人的規則更明確定義為[8]:
但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也會偶有特例,像是2008年第81屆入圍最佳影片的《讀愛》就署名了四位監製,但其中兩位(安東尼·明格拉和薛尼·波勒)都已於前一年過世。[9]
山姆·史匹格和索爾·扎恩茲是目前獲獎次數最多的監製(皆為三次),而史提芬·史匹堡是目前入圍最佳影片次數最多者(12次),並於1993年第66屆以《舒特拉的名單》獲頒最佳影片;凱斯琳·甘迺迪則是目前入圍次數最多(8次)但尚未獲獎的監製。在製片公司代表領獎年代,美高梅影片公司是入圍最佳影片最多次的製片公司(40次)。
綜觀奧斯卡歷史,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有相當高的關連性。在至今94部最佳影片中,有67部亦獲頒最佳導演獎,只有6部影片並未入圍最佳導演,包括《飛機大戰》(1927/28)、《大飯店》(1931/32)、《山水喜相逢》(1989)、《ARGO–救參任務》(2012)、《綠簿旅友》(2018)、《心之旋律》(2021)。而史上只有兩位最佳導演得主的影片並未入圍最佳影片,分別為第一屆(1927/28)由路易·邁爾史東執導的《兩個阿拉伯騎士》,以及第二屆(1928/29)由弗蘭克·勞埃德導演的《薄命花》。[10]
2009年6月24日,美國影藝學院宣佈自2009年第82屆起,最佳影片入圍數量從5部增加為10部。[11] 許多評論者認為這是回應前一年《黑暗騎士》未能入圍最佳影片而招致批評所做的改變,但奧斯卡對此並未正式回應。[12][13][14] 奧斯卡的官方說法為這個改變是回到30和40年代,每屆最佳影片有8到12部入圍的規則,讓投票者有選擇更多優秀影片的機會。
此外,最佳影片的投票規則也由領先者當選(簡單多數制)改為排序複選制。[15] 2011年,奧斯卡又再度修訂規則: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數為5部到10部之間,入圍影片必須拿到總票數5%以上的第一名選票,或是在可轉移單票制的轉移程序後達總票數5%以上的選票。 [16] 2021年,奧斯卡再次將最佳影片入圍數量修訂為10部影片,自2021年第94屆起適用。[17]
至今共有15部非英語電影曾入圍最佳影片:《大幻滅》(法語,1938)、《大風暴》(法語,1969)、《大移民》(瑞典語,1972)、《呼喊與細語》(瑞典語,1973)、《郵差》(意大利語/西班牙語,1995)、《一個快樂的傳說》(意大利語,1998)、《臥虎藏龍》(華語,2000)、《硫磺島戰書》(日語,2006)、《愛‧慕》(法語,2012)、《羅馬》(西班牙語/米斯特克語,2018)、《上流寄生族》(韓語,2019)、《農情家園》(韓語,2020)、《在車上》(日語,2021)、《西線無戰事》(德語,2022)、《墮下的對證》(法語,2024)。僅《上流寄生族》曾獲頒最佳影片。[18]
此外,至今僅有10部美國以外出資製作的電影曾拿下最佳影片,前8部皆為(或部分由)英國出品,包括:《王子復仇記》(1948)、《風流劍客走天涯》(1963)、《日月精忠》(1966)、《烈火戰車》(1981)、《甘地》(1982)、《末代皇帝》(1987)、《一百萬零一夜》(2008)以及《皇上無話兒》(2010)。另外2部則為法國出品的《大藝術家》(2011)及韓國出品的《上流寄生族》(2019)[19]
自1968年美國電影分級制度開始以來,多數最佳影片被列限制級(R級,16歲以下須有家長或成人陪伴觀看),《孤雛淚》(1968)是唯一大眾級(G)的最佳影片,隔年的《午夜牛郎》則是唯一一部X級(16歲以上才可以觀看,現已更名為NC-17級)的最佳影片。另外有11部則列為保護級(GP級,後更名為PG級,建議由家長或成人陪伴觀看),1970年得主《鐵血將軍巴頓》即歸屬此級別。而隨着分級制度調整,電影所屬級別也隨之調整,例如《末代皇帝》(1987)便是第一部PG-13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家長須特別留意)的電影。
綜觀奧斯卡歷史,某些電影類型較難獲得最佳影片的青睞。例如至今只有三部動畫片曾獲提名:《美女與野獸》(1991)、《沖天救兵》(2009)、《反斗奇兵3》(2010),但都並未獲獎;卡通改編或超級英雄電影也只有兩部曾入圍(亦無獲獎):《黑豹》(2018)和《小丑》(2019);奇幻類型電影只有兩部曾獲獎,分別為《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和《忘形水》(2017)。《沉默的羔羊》(1991)是唯一一部獲頒最佳影片的驚慄電影,其他曾入圍的驚慄類型電影還包括《驅魔人》(1973)、《大白鯊》(1975)、《鬼眼》(1999)、《黑天鵝》(2010)和《訪·嚇》(2017)。至於科幻類型電影則有一部電影獲獎,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其餘曾入圍的電影包括:《發條橙》(1971)、《星球大戰:新的希望》(1977)、《E.T.外星人》(1982)、《阿凡達》(2009)、《D-9異形禁區》(2009)、《潛行凶間》(2010)、《引力邊緣》(2013)、《觸不到的她》(2013)、《末日先鋒:戰甲飛車》(2015)、《火星任務》(2015)、《天煞異降》(2016)、《沙丘》(2021)
曾經獲獎的歌舞片則包括:《歌舞大王昔飛路》(1936)、《花都艷舞》(1951)、《金粉世界》(1958)、《西城故事》(1961)、《窈窕淑女》(1964)、《仙樂飄飄處處聞》(1965)、《孤雛淚》(1968)、《芝加哥》(2002)。
至今僅有兩部續集電影曾經獲獎:
其他曾入圍的續集或非首創電影還包括[18]:
另外,曾獲最佳影片的《沉默的羔羊》(1991)改編自湯瑪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說,其前作【紅色龍】也曾於1986年改編為電影《孽慾殺人夜》以及2002年的《沉默的赤龍》。
至今曾經獲獎的翻拍電影包括:
其他曾入圍的翻拍或同素材翻拍的電影還包括:
第1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Outstanding picture)是默片《飛機大戰》,第二屆之後的最佳影片就全為有聲電影,直到2011年第84屆得主《大藝術家》才又再次頒給了默片;此外該片也是1960年第33屆得主《桃色公寓》之後,再次出現獲頒最佳影片的全黑白電影(1993年第66屆得主《舒特拉的名單》雖全片幾乎為黑白畫面,但仍有部分彩色畫面片段)。[19]
除了少數影片至今留存版本已和當年上映時有所差異(例如《西線無戰事》和《沙漠梟雄》等),所有獲頒最佳影片至今皆有留存。第2屆最佳影片入圍影片《愛國男兒》是目前唯一一部散失的入圍電影(目前僅留存三分之一)。[20]第1屆入圍最佳影片的《非法圖利》也曾遺失多年,但後來在霍華德·休斯的收藏裏被找到。[21]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發最佳影片時出現了重大失誤。當典禮進行到最後一個獎項最佳影片時,工作人員將最佳女主角獎項的備份結果信封誤交給頒獎嘉賓華倫·比提和菲·丹娜惠,比提打開信封後猶豫數秒,將信封交給唐娜薇,唐娜薇念出最佳影片獎得主是《星聲夢裡人》。在該片監製發表感言的過程中,後台普華永道工作人員發現給錯了信封,立即上台告知劇組真正得主是《月亮喜歡藍》。《星聲夢裡人》製作人喬丹·霍洛維茨向觀眾宣佈這一結果,展示了正確信封中的結果並請《月亮喜歡藍》劇組登台領獎。[22][23]
除有國旗標誌註明外,語言皆為英語,出品國不另標示。顯示的年份為電影攝製年份,如1967年即意為1968年頒發的奧斯卡給1967年攝製的電影。
最佳作品獎(Best Production)
1927-28年
傑出藝術作品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 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又稱最佳藝術質量作品獎(Best Artistic Quality of Production)
1927-28年
最佳製作獎(Best Production)
1928-29年
1929-30年
以下獎項名稱改為最佳電影(Best Picture)
1930-31年
1931-32年
1932-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73rd)
2001年(74th)
2002年(75th)
2003年(76th)
2004年 (77th)
2005年 (78th)
2006年(79th)
2007年(80th)
2008年(81st)
2009年(82nd)
2010年(第83屆)
2011年(第84屆)
2012年(第85屆)
2013年 (第86屆)
2014 (第87屆)
2015 (第88屆)
2016(第89屆)
2017(第90屆)
2018(第91屆)
2019(第92屆)
2020/21(第93屆)
2021(第94屆)
2022(第95屆)
2023(第96屆)
3次
2次
製片公司 | 入圍次數 | 獲獎次數 |
---|---|---|
哥倫比亞影業 | 56 | 12 |
派拉蒙影業 | 22 | 11 |
二十世紀影業 | 63 | 9 |
美高梅 | 40 | 9 |
環球影業 | 36 | 9 |
華納兄弟影業 | 27 | 9 |
探照燈影業 | 22 | 5 |
米拉麥克斯影業 | 16 | 4 |
夢工場 | 13 | 4 |
獵戶座影業 | 8 | 4 |
B計劃娛樂 | 8 | 3 |
A24 | 7 | 2 |
溫斯坦影業 | 6 | 2 |
塞爾茲尼克國際影業公司 | 5 | 2 |
雷電華電影 | 11 | 1 |
塞繆爾·戈德溫製作公司 | 8 | 1 |
Apple | 3 | 1 |
雙城影業 | 3 | 1 |
新線影業 | 3 | 1 |
霓虹製片公司 | 3 | 1 |
Hear/Say Productions | 2 | 1 |
焦點影業 | 12 | 0 |
Netflix | 9 | 0 |
試金石影業 | 6 | 0 |
安納布爾納影業 | 5 | 0 |
華特迪士尼影片 | 4 | 0 |
大都會製片公司 | 3 | 0 |
亞馬遜美高梅工作室 | 3 | 0 |
彼思動畫製作室 | 2 | 0 |
荷里活影片 | 2 | 0 |
卡多製片公司(The Caddo Company) | 2 | 0 |
華特·瓦格納製片公司 | 2 | 0 |
水星劇場 | 2 | 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