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樂飄飄處處聞》(英語: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1965年的美國電影,改編自同名音樂劇。1960年6月,二十世紀霍士以1,250,000美元購得電影版版權。但條約中規定二十世紀霍士公司必須等同名音樂劇落畫後,以及1964年以後才可以開拍,而二十世紀霍士因為之前拍攝《埃及妖后》花費甚鉅,財政陷入困境,業界一直傳言該公司將在1962年倒閉。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紀霍士為該電影找來改編過《國王與我》、《夢斷城西》的劇作家恩斯特·雷曼英語Ernest Lehman擔任編劇,並打算找拍過《金枝玉葉》等片的導演威廉·惠勒開拍。然而惠勒的想法顯然無法得到雷曼的認同,於是又找了勞勃·懷斯。懷斯本來對該劇興趣不大,但看過雷曼的劇本後卻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該片的導演工作。

快速預覽 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 基本資料 ...
仙樂飄飄處處聞
The Sound of Music
基本資料
導演勞勃·懷斯
監製勞勃·懷斯
編劇瑪莉亞·馮·崔普原作
哈瓦·林賽音樂劇改編
盧瑟·克勞斯音樂劇改編
恩斯特·雷曼
原著崔普家庭演唱團 (著作)[*]
仙樂飄飄處處聞
主演茱莉·安德魯絲
基斯杜化·龐馬
配樂理察·羅傑斯(音樂/歌詞)
Oscar Hammerstein II(歌詞)
Irwin Kostal(配樂)
攝影Ted D. McCord
剪接William H. Reynolds
片長174 分鐘
產地奧地利
語言英語(在世界其他國家擁有多種本地化配音)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美國 1965年3月2日
發行商二十世紀霍士
預算$820萬美元[1]
票房$2.86億美元[2]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音樂之聲
香港仙樂飄飄處處聞
澳門仙樂飄飄處處聞
臺灣真善美
關閉

1963年《仙樂飄飄處處聞》在薩爾斯堡正式開拍,由於當時的瑪麗·馬丁已年過50,無法負擔實地拍攝的壓力,於是製作群找了曾演過《窈窕淑女》,以及電影《歡樂滿人間》的英國演員茱莉·安德魯絲擔任瑪莉亞的角色,而崔普艦長則由基斯杜化·龐馬飾演。由於茱莉·安德魯絲的歌唱表現和演出皆屬一流,加上製作群成功運用了薩爾斯堡的美麗景色與人文景觀,電影推出後在全球造成轟動,不但成為當時史上賣座次高的電影,片中許多歌曲,如《Do-re-mi》、《雪絨花》也改編成許多語言的傳唱版本。另外,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0項提名,最後贏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

劇情

瑪莉亞是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實習修女。不同於其他修女,天真爛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裏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一天,大家禱告時,又發現瑪莉亞遲到了——原來她剛在外頭忘情歌唱,直到鐘聲響起才匆忙回來。受夠瑪莉亞的幾位修女來到院長辦公室,決定好好討論瑪莉亞的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隨着辦公室外瑪莉亞闖禍的尖叫,漫長的討論後終於在院長的主持下得出結論。於是喚入瑪莉亞到院長辦公室內,和院長談論她的未來:慈悲的院長看出這兒終究不是她的居身之所,決定讓她下山,到一戶向修道院請求家庭教師許久的人家擔任孩子們的老師。

對未來充滿徬徨和不安感的瑪莉亞提着行李,一路憂心忡忡地趕到這戶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棟包含美麗庭園的巨大豪廈,而房子的主人則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前奧匈帝國海軍艦長(官拜海軍上校)蓋爾·馮·崔普以及他與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麗莎16歲,最小的葛特兒才5歲。由於沒有母親,身兼母職的艦長以嚴格的軍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瑪莉亞來臨後卻改變了整個家;她教這些孩子唱歌,帶他們嬉戲,並教這些孩子演布偶戲等才藝,因此博得孩子們的喜愛。但另一方面,這些事逐漸傳到忙碌的艦長耳中,卻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實,艦長雖然離家如此久,但不全是為了公務:他和維也納的愛莎女伯爵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兩人的發展也快步入紅毯。而另一方面,艦長的大女兒卻愛上了年輕的電報派送員勞夫(後來加入納粹黨),因此常背着艦長溜出來私會。這一切,卻因瑪莉亞的影響力而逐漸改變。終於,艦長帶着愛莎女伯爵回來了。他要「驗收」瑪莉亞幾個月來的成果,以及證實那些傳言,結果他差點被孩子們的「惡行」氣昏:爬樹、游泳、穿不要的窗簾作成的衣服以及瑪莉亞的頂撞之詞,兩人因而大吵一架,瑪莉亞被艦長趕出了門。但就在她將離去時,孩子們唱起《仙樂飄飄處處聞英語The Sound of Music (song)》去歡迎女伯爵。優美的歌聲感動了冷酷的艦長,使他以優美的歌聲附和而唱,仿如回到家庭過去某個溫暖的時刻。艦長的朋友麥斯也在現場,正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的參賽單位苦惱。在聽見合唱團表演後,他積極鼓勵艦長安排孩子成為喜迎女伯爵舞會和薩爾斯堡音樂節的表演嘉賓。艦長不認同參加音樂節,但認同在崔普宅邸舉辦的舞會上表演。於是,艦長請求瑪莉亞留下來帶領孩子一同準備。

這場舞會雖然有着奧地利傳統領導和附和納粹德國兩派人的對立陰影,不過孩子們的表演搶盡焦點,贏得全部來賓的喝采。瑪莉亞與艦長間的關係也在一次跳舞中迅速升溫,但舞會尚未結束,瑪莉亞卻已急急返回修道院,因為女伯爵直言艦長對瑪莉亞抱有好感,讓瑪莉亞不知所措,只有選擇離開。回到修道院裏的瑪莉亞像變了人似,整天不發一語卻只顧著禱告。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告訴瑪格麗特修女自己已不知不覺愛上崔普艦長了。為了躲避這一切,她決心成為一位虔誠的修女。但在院長循循善誘下,瑪莉亞終於理解不該藉聖教之名躲避自己的夢想和感情,而應坦然面對。這時,少了瑪莉亞的崔普家卻陷入一片低迷的氣氛中,不但孩子們想念瑪莉亞,艦長的心也牽掛着她。瑪莉亞回來後,不但孩子們高興起來了,暫住崔普家的愛莎女伯爵也發現自己留不住情人和孩子的心。為了守住尊嚴,女伯爵主動退出這曖昧的三角關係。當晚,艦長在庭院向瑪莉亞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這段如夢似幻的愛情。在修女們歡送其步入禮堂後,瑪莉亞與崔普一家人共度歡樂的家庭時光。

可是,納粹德國的魔掌也逐漸伸向這家人:在瑪莉亞與崔普展開度密月不久,便發生了德奧合併。麥斯代為照顧孩子時,擅自將合唱團直接加入音樂節陣容,填補缺失的參與者。納粹德國陣營亦開始吸收奧地利軍人加入,崔普艦長自然也是納粹亟欲招募的人才。他趕回家時發現德軍電報要其第二天就到德國海軍駐守,否則全家都會受罰。忠勇愛國的崔普艦長堅決不肯屈從,迫於無奈和瑪莉亞即晚展開秘密流亡瑞士的潛逃計劃。不過他們晚間準備偷偷開車時,德軍原來已透過監控電報提前阻截。幸好從旁協助的麥斯和瑪莉亞急中生智,讓一家人能借參加薩爾斯堡音樂節拖延德軍捉走他們。

薩爾斯堡音樂節的會場上,大家的表現都很精采,但還是崔普家庭優美的歌唱廣受大家歡迎,其中艦長的家鄉傳統名曲更成就全場大合唱。在觀眾的掌聲中,崔普全家緩緩消失在舞台上。經過一番評比後,比賽結果揭曉:崔普家順利拿下音樂節的冠軍,但頒獎時卻遲遲不見他們出現。原來在麥斯精心安排之下,瑪莉亞和艦長於表演告別歌曲逐一退場時,已在奔跑逃離的路途上。他們逃至修道院時稍作停留,得到修女們掩護和提醒去路。德軍地毯式搜查時,勞夫找到他們,但被艦長肯定其不敢殺人而有所遲疑,讓全家得以趁機乘上修道院的車逃離。最後在修女們的祝福中,崔普一家人朝着自由的山頭緩緩行進……

演員

演員 角色 備註
茱莉·安德絲 瑪莉亞·馮·崔普
基斯杜化·龐馬 蓋歐格·馮·崔普艦長
佩吉·伍德 修道院院長

與音樂劇的差異

電影為了劇情需要,做了許多不同於初版音樂劇版本的修改:

  • 歌曲方面,電影版刪除了原音樂劇版的三首歌,分別是《愛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無法停止》(Now Way to Stop It)、《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在音樂劇中,愛莎女伯爵和麥克斯參與演唱了前兩首歌,而隨着電影版對他們兩人的戲份刪減,也取消了他們所有的演唱部分。
  • 同時電影增添了兩首新歌:《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和《好事》(Something Good),兩者的詞曲皆由理察·羅傑斯一手包辦(原詞作家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已經於1960年8月23日過世)。《我有信心》使用於電影中瑪利亞從修道院前往崔普艦長家的片段,而《好事》則用於取代原音樂劇中的《平凡夫妻》。
  • 另外,電影還對《我最愛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哆來咪》(Do-Re-Mi)和《孤單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的出現場景進行了調整。《我最愛的事》在音樂劇中原是瑪利亞在修道院與院長演唱的,電影版中調整到了瑪利亞與孩子們在床上嬉戲處。《哆來咪》的出現位置從在艦長家中時,移動到了外出野遊時。《孤獨的牧羊人》則從原瑪利亞與孩子們在臥室嬉戲的場景,修改為了瑪利亞與孩子們表演木偶劇時所唱。
  • 在劇情方面,愛莎女伯爵和麥克斯的戲份在電影中被大量刪減。同時崔普艦長與女伯爵分開的原因,也由音樂劇中的兩人對於納粹的德奧合併的態度不一致,而意見不合,變為了愛莎女伯爵看出崔普艦長愛上了瑪利亞,因而主動退出。
  • 另外,片裏大量取用薩爾斯堡乃至於阿爾卑斯山的景緻,使其場景遠遠超過音樂劇裏的人造舞台佈景。

有趣的是,電影的內容反而影響到日後改編過的音樂劇版本,使電影音樂劇越來越同質。

音樂與歌曲

以下所有歌曲除了標註外都由Richard Rodgers作曲,Oscar Hammerstein II作詞,Irwin Kostal負責樂器演奏的改編。

  1. "序幕和The Sound of Music"
  2. "序曲" (Main Titles, consisting of "The Sound of Music", "Do-Re-Mi", "My Favorite Things", "Something Good" and "Climb Ev'ry Mountain") segué into the Preludium
  3. "Preludium: Dixit Dominus", "Morning Hymn" (Rex admirabilisAlleluia,基於傳統歌曲)
  4. "Maria"
  5. "I Have Confidence" (@0:18:04) (Saul Chaplin負責詞曲並任聯合監製)
  6.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 0:37:22)
  7. "My Favorite Things" (@ 0:47:42)
  8. "Salzburg Montage" (樂器演奏,基於"My Favorite Things")
  9. "Do-Re-Mi" (@ 0:54:55)
  10. "The Sound of Music" (再現)
  11. "The Lonely Goatherd" (@ 1:15:38)
  12. "Edelweiss" (@ 1:21:36)
  13. "The Grand Waltz" (樂器演奏, 基於"My Favorite Things")
  14. "Ländler" (樂器演奏,基於"The Lonely Goatherd")
  15. "So Long, Farewell" (@ 1:29:43)
  16. "Processional Waltz" (樂器演奏)
  17. "Goodbye Maria/How Can Love Survive Waltz" (樂器演奏, "Edelweiss"的一部分)
  18. "Edelweiss Waltz" (樂器演奏, Act 1 Finale, 基於"Edelweiss")
  19. "Entr'acte" (樂器演奏, 包括"I Have Confidence", "So Long, Farewell", "Do-Re-Mi", "Something Good" 和 "The Sound of Music")
  20. "The Sound of Music" (再現,非完整版)
  21. "Climb Ev'ry Mountain"
  22. "My Favorite Things" (再現)
  23. "Something Good" (Rodgers負責詞曲)
  24. "Processional" (樂器演奏l)和 "Maria"
  25.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重演)
  26. "Do-Re-Mi" (Salzburg Folk Festival 再現)
  27. "Edelweiss" (Salzburg Folk Festival 再現)
  28. "So Long, Farewell" (Salzburg Folk Festival 再現)
  29. "Climb Ev'ry Mountain" (再現)
  30. "End Titles"

獎項

奧斯卡

得獎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 最佳音效
  • 最佳改編配樂
  • 最佳剪接

提名

  • 最佳女主角-茱莉·安德絲
  • 最佳女配角-佩吉·伍德
  • 最佳攝影
  • 最佳藝術指導-Boris Leven, Walter M. Scott, Ruby Levitt
  • 最佳服裝設計

金球獎

得獎

  • 最佳影片(音樂或喜劇類)
  • 最佳女主角-茱莉·安德絲

提名

  • 最佳導演
  • 最佳女配角-佩吉·伍德

榮譽

該片曾獲美國電影學會(AFI)列入以下百大名單中: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