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穆埃爾·「比利」·懷特英語Samuel "Billy" Wilder/ˈwldər/德語:[ˈvɪldɐ],1906年6月22日—2002年3月27日)是一位猶太美國導演製作人編劇家,也是美國史上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導演之一。比利·懷特六獲奧斯卡獎,包括兩度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三次最佳劇本獎和一次最佳影片獎。他共入圍奧斯卡獎21個獎項,其中8次是最佳導演獎。

Quick Facts 比利·懷特Billy Wilder, 導演 ...
比利·懷特
Billy Wilder
懷特(右)與格洛麗亞·斯旺森
導演
本名Samuel Wilder
出生(1906-06-22)1906年6月22日
逝世2002年3月27日(2002歲—03—27)(95歲)
職業導演、編劇、監製
配偶Judith Coppicus (1936–1946; 離婚)
Audrey Young (1949–2002)
兒女Victoria Wilder(1939年出生)
Vincent Wilder(1939年-1939年)
代表作品熱情似火》《紅樓金粉
活躍年代1929年 - 1995年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1945年 《醉鄉遺恨
1960年 《桃色公寓
最佳改編劇本
1945年 《醉鄉遺恨
最佳原創劇本
1950年 《紅樓金粉
1960年 《桃色公寓
最佳影片
1960年 《桃色公寓
艾文·托柏紀念獎
1988年
康城影展
國際影展最高獎
1946年 《醉鄉遺恨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影片
1960年 《桃色公寓
金球獎
最佳導演
1945年 《醉鄉遺恨
1950年 《紅樓金粉
最佳劇本
1954年 《龍鳳配
其他獎項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
1945年 《醉鄉遺恨
1960年 《桃色公寓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劇本獎
1960年 《桃色公寓
AFI終身成就獎
1986年 終身成就獎
Close

生平

早年

比利·懷特於1906年出生在奧匈帝國,本名為薩穆埃爾·懷特。比利是母親給得暱稱。後來他們遷居到維也納,懷特也在這裏就讀中學與大學。完成維也納大學學業後,他成為一位記者,並因此前往德國柏林發展。

居住在柏林的時期中,比利·懷特成功的成為作家,並且在柏林小報獲得正式的工作。後來因為對電影感到興趣,他開始編寫劇本,並與佛萊德·辛尼曼(Fred Zinnemann)與羅伯·西奧特麥克(Robert Siodmak)等幾位新人合作。後來因為阿道夫·希特拉掌權,比利·懷特流亡巴黎,最後來到美國發展。比利·懷特的母親、祖母與繼父後來都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

荷里活時期

比利·懷特於1933年抵達荷里活,擔任一位編劇。他在1934年歸化為美國籍。比利·懷特首部獲得重大成功的作品是1939年的《俄宮艷史》,這部作品也是與德國移民恩斯特·劉別謙合作完成。這部由葛麗泰·嘉寶所主演的脫線喜劇受到許多正面的讚譽,比利·懷特也因此首度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與查里斯·貝基特共同入圍)。他與查里斯·貝基特(Charles Brackett)從1938年至1950年間合作編寫劇本。1941年的《難捨黎明》(Hold Back the Dawn)與1942年的《火球》(Ball of Fire)都獲得票房佳績。

1942年上映的《少校和未成年人》是比利·懷特首部執導的電影。不過他是在《雙重保險》這部作品中建立自己的執導聲譽,並首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雙重保險》是他與雷蒙·錢德勒合作的作品,也是一部黑色電影的代表作。一些人認為這部作品是首部真正的黑色電影,並融合《大國民》與《馬爾他之鷹》的風格。

比利·懷特以《醉鄉遺恨》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這是美國早期嚴肅探討酗酒問題的電影之一。隨後他以威廉·荷頓格洛麗亞·斯旺森所主演的《紅樓金粉》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入圍,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作品受到極高的讚譽,被認為是美國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1951年的《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也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入圍。威廉·荷頓後來以1953年的《戰地軍魂》(Stalag 17)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比利·懷特也第5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9年上映的喜劇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再度獲得成功,比利·懷特第7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部電影由瑪麗蓮·夢露東尼·柯蒂斯(Tony Curtis)與傑克·萊蒙所主演,傑克·萊蒙也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熱情如火》也被認為是美國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比利·懷特在1950年代中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喜劇,包括《七年之癢》(1955年、The Seven Year Itch)、《熱情如火》、《龍鳳配》與《桃色公寓》等。

他與作家I·A·L·戴蒙(I. A. L. Diamond)從1959年開始合作。1960年的《桃色公寓》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等在內的五個大獎。不過在這之後,比利·懷特的創作速度開始緩和下來。《飛來豔福》(The Fortune Cookie)由傑克·萊蒙與華特·馬殊(Walter Matthau)所主演,而華特·馬殊則以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也是比利·懷特最後一次入圍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晚年

Thumb
比利·懷特的墓地

比利·懷特於1988年獲得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同時也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上擁有星形獎章。

比利·懷特最後於2002年因肺炎而於加州洛杉磯逝世,並被埋葬在西木區西木村紀念公園公墓中,與傑克·萊蒙一起。

喜劇演員米爾頓·柏爾(Milton Berle)與杜德利·摩爾(Dudley Moore)也在這一天去世。法國的知名報紙世界報於隔天報導他的死訊:「比利·懷特去世了,再也沒有人是完美的。」

遺產

比利·懷特對於荷里活的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影響,因為他擴展了電影的題材。《雙重保險》與《紅樓金粉》對於黑色電影的建立影響深遠。他也有5部電影名列AFI百年百大喜劇電影當中,是最多作品入圍的導演(與活地·亞倫並列),其中《熱情如火》名列首位。在1998年的AFI百年百大電影中,他則有4部電影上榜,分別是《紅樓金粉》第12名,《熱情如火》14名,《雙重賠償》38名,以及《桃色公寓》93名。

作品

  • 1940年:《俄宮豔使》(Ninotchka)
  • 1941年:《難捨黎明》(Hold Back the Dawn)
  • 1942年:《火球》(Ball of Fire)
  • 1944年:《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 1945年:《醉鄉遺恨》(The Lost Weekend)
  • 1948年:《柏林艷史》(A Foreign Affair)
  • 1950年:《紅樓金粉》(Sunset Blvd.)
  • 1951年:《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
  • 1953年:《戰地軍魂》(Stalag 17)
  • 1954年:《龍鳳配》(Sabrina)
  • 1955年:《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
  • 1957年:《林白征空記》(The Spirit of St. Louis)
  • 1957年:《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
  • 1957年:《控方證人》(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 1959年:《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 1960年:《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
  • 1966年:《飛來豔福》(The Fortune Cookie)

參考資料

相關著作

  • Richard Armstrong, Billy Wilder, American Film Realist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00)
  • Dan Auiler, "Some Like it Hot" (Taschen, 2001)
  • Charlotte Chandler, Nobody's Perfect. Billy Wilder. A Personal Biography (New York: Schuster & Schuster, 2002)
  • Cameron Crowe, Conversations with Wilder (New York: Knopf, 2001)
  • Georges-Claude Guilbert, Literary Readings of Billy Wilder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7)
  • Daniel Hermsdorf, Billy Wilder. Filme - Motive - Kontroverses (Bochum: Paragon-Verlag, 2006)
  • Glenn Hopp, Billy Wilder (Pocket Essentials: 2001)
  • Glenn Hopp / Paul Duncan, Billy Wilder (Köln / New York: Taschen, 2003)
  • Robert Horton, Billy Wilder Interview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1)
  • Andreas Hutter / Kamolz, Klaus, Billie Wilder. Eine europäische Karriere (Vienna, Cologne, Weimar: Boehlau, 1998)
  • Jérôme Jacobs, Billy Wilder (Paris: Rivages Cinéma, 2006)
  • Kevin Lally, Wilder Times: The Life of Billy Wilder (Henry Holt & Co: 1st ed edition, May 1996)
  • Ed Sikov, On Sunset Boulev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Billy Wilder (New York: Hyperion, 1999)
  • Neil Sinyard & Adrian Turner, "Journey Down Sunset Boulevard" (BCW, Isle of Wight, UK, 1979)
  • Tom Wood, The Bright Side of Billy Wilder, Primaril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9)
  • Zolotow, Maurice, Billy Wilder in Hollywood (Pompton Plains: Limelight Editions, 2004)
  • Hellmuth Karasek, Billy Wilder, eine Nahaufnahme (Heyne, 2002)

外部連結

More information 獎項 ...
Close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