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之UB-65號艇(德語:SM UB 65[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I型近岸潛艇或稱U艇。它由漢堡的伏爾鏗船廠承建,於1917年6月26日新船下水,至同年8月18日交付使用。其全長55.52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508噸和639噸,艇載武器則包括五具500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一門88毫米口徑甲板炮。UB-65號曾先後被部署至第五及第二區艦隊,並參與了大西洋潛艇戰。在六次巡邏期間,該艇累計擊沉了容積總噸合共為6197噸的6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以及1艘排水量為1290噸的敵對軍艦。1918年7月,UB-65號以不明原因在英格蘭的帕德斯托附近沉沒,艇內37名官兵全數陣亡。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UB-65號 |
下訂日 | 1916年5月20日[1] |
建造方 | 漢堡伏爾鏗船廠 |
原始造價 | 327.9萬德國紙馬克 |
船廠編號 | 90 |
下水日期 | 1917年6月26日[2] |
入役日期 | 1917年8月18日 |
結局 | 1918年7月以不明原因在帕德斯托附近沉沒 |
技術數據[3] | |
船級 | UB級潛艇 |
船型 | UB-III型(近岸潛艇) |
排水量 |
|
船長 | 55.52米(全長) |
型寬 | 5.76米 |
吃水 | 3.70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3名軍官、31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服役記錄 | |
所屬 |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6次巡邏 |
戰績 |
|
設計
UB-65號是漢堡伏爾鏗船廠承建的UB-III型首批次(UB-60至UB-65號)的末艇,由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艇監察局於1916年5月20日向訂購,至1917年6月26日下水。其全長55.52米,舷寬5.76米。艇體採用雙殼體結構,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508噸和639噸,浮起時的吃水深度為3.70米。[3]由於無需像UC-II型艇那樣提供水雷佈設裝置,設計工程師對潛艇舷弧進行了優化,增大了司令塔體積,配備兩具潛望鏡,司令塔與控制室之間增加一道水密艙壁。這些改進顯著提高了潛艇的水下機動性和生存力。[5]為了達到更高的航速,UB-65號採用兩台猛獅六缸四衝程530匹公制馬力(39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394匹公制馬力(290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3.3節(24.6公里每小時),水下8節(15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6節(11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8,420海里(15,59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55海里(102公里)而無需充電。[3]
UB-65號的主武器為五具500毫米艇艏魚雷發射管,其中艇艏四具採用層疊式佈局分居兩側、艇艉一具,並可搭載合共10枚G6型魚雷。輔助武器則是一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名軍官加31名水兵。[3]
服役歷史
1917年8月18日,UB-65號在前UC-33號艇長、海軍上尉馬丁·舍勒的指揮下正式入役,隨即展開海試。[4]完成海試後,該艇曾先後被編入北海戰區的第五和第二區艦隊,並參與了大西洋潛艇戰,主要在愛爾蘭海、赫布里底群島西部以及聖佐治海峽開展行動。[6]在六次巡邏期間,該艇累計擊沉了容積總噸合共為6197噸的6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以及1艘排水量為1290噸的敵對軍艦。後者是當時正擔任Q船的英國單桅戰船漿果鵑號,於1917年12月16日在威爾斯西南海岸遭魚雷擊中,延至次日沉沒。[7]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官方記錄,UB-65號於1918年7月10日在愛爾蘭南部海岸因自己發射的一枚魚雷過早爆炸而沉沒。[2]美國海軍的報道也證實了這一說法:當天美國潛艇L-2號在法斯耐特岩附近巡邏返回時,艇長保羅·弗雷德里克·福斯特起初認為見到了水平線上的一個浮標。駛近後,福斯特發現那實際上是一艘德國潛艇,後來才確認為UB-65號。它在水面上傾斜得很厲害,似乎已然癱瘓。福斯特指示自己的潛艇繞過它,希望能擺好陣位發射魚雷。可還沒等他動手,那艘殘破的艇具就在巨大的爆炸中撕裂了。UB-65號的艇艏升起,然後沉入水中。沒有倖存者,也沒有找到屍體。爆炸發生後不久,尚可聽到小型螺旋槳和水下信號裝置的聲音。爆炸原因不詳。[8][9][10]但2003年在帕德斯托附近發現的一艘U艇殘骸糾正了這一早期的戰損報道。[2]事實上,UB-65號直至1918年7月14日還在蘭迪島附近擊沉了葡萄牙帆船瑪麗亞·若澤號(Maria Jose)。[11]
殘骸考察
2004年,作為英國第4頻道水下考古系列節目《沉船偵探》的一部分,一支探險隊對一艘此前未被確認的潛艇殘骸展開了考察;這艘潛艇早前在英國皇家海軍的一次例行考察中被定位在50.611°N 5.005°W處,並確認為UB-65號。在海洋考古學家英尼斯·麥卡特尼和U艇歷史學家阿克塞爾·尼斯特萊博士對沉船完成調查(通過識別甲板炮的類型和印在其中一個螺旋槳上的識別號碼等設計特徵)後,最終證實這是UB-65號的殘骸。對沉船的調查顯示,沒有明顯跡象表明是武器攻擊造成的損毀(儘管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損害評估專家大衛·曼利認為,深水炸彈襲擊造成的衝擊損傷通常是由於內部海水系統故障和艇體穿透造成的,而這些特徵在外部檢查中並不明顯)。艇艉艙門開啟,這表明至少有部分船員可能試圖逃離該艇。考慮到對沉船的各種觀察,以及對同級其它艇只的水深控制和潛航操作困難的歷史觀察,探險隊得出的結論是,它很可能是在1918年7月14日或之後由於意外原因沉沒,這同時也是該艇擊沉最後一艘船隻的日期。艇內37名官兵全數陣亡。[12]在被證實為UB-65號之後,該殘骸於2006年11月1日根據《軍事遺蹟保護法》獲得了法定受保護的地位。[13]
大眾文化
UB-65號是許多鬼怪傳說的主題,據說這是源自該艇的二副里克特中尉——他在潛艇服役初期被一枚魚雷炸死。事實上,這艘潛艇在建造過程中便飽受災難的困擾,包括輪機艙內的柴油煙霧曾導致三名船員窒息,還有兩名船員被掉落的大梁壓死。當UB-65號進行適航性測試時,一名船員又在檢查艙口時被沖落大海,並從此失蹤。在UB-65號的第一次試潛期間,壓載艙發生斷裂,導致潛艇沉入海底。船員們沒有任何方法更交換艇內的氧氣,但在12小時後,他們終於設法使潛艇浮出海面。這些事件可能使船員們認為該艇受到了詛咒。由於沒有人想登艇或駐紮在艇內,德意志帝國海軍甚至召來了一名神職人員為潛艇驅邪。[14][15][16]作家托尼·艾倫在他的《真正的鬼魂故事》一書中引用道:「根據一種說法,美國軍官認為在UB-65號沉沒前曾看到甲板上有人。那是一個穿着德國軍官大衣的人,兩臂交叉,站在艇艏附近。如果這是真的,里克特中尉可能是最後一次露面。」[17]
根據研究人員喬治·貝希和米高·戈斯的說法,UB-65號鬧鬼的故事是由記者赫克托·查爾斯·拜沃特發明的,他杜撰了有關該主題的文章。他們推測拜沃特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他編造了一些參考文獻,例如「赫克特博士」於戰後撰寫的小冊子。貝希和戈斯得出結論:「官方資料讓人很難相信UB-65號鬧鬼……在赫克托·C·拜沃特之前,這種傳說中所有戲劇性的細節都無法確切地追溯到。」[18]
襲擊歷史摘要
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噸位 [註 2] |
結局 [19] |
---|---|---|---|---|
1917年10月31日 | 瑪格麗特號 | 丹麥 | 1277 | 擊傷 |
1917年12月12日 | 貝爾維爾號 | 瑞典 | 992 | 擊沉 |
1917年12月12日 | 查爾斯頓號 | 英國 | 1866 | 擊沉 |
1917年12月14日 | 諾爾號 | 挪威 | 1418 | 擊沉 |
1917年12月16日 | 漿果鵑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1290 | 擊沉 |
1918年3月2日 | 哈夫納號 | 挪威 | 1150 | 擊沉 |
1918年5月4日 | 彭西爾瓦號 | 英國 | 4316 | 擊傷 |
1918年5月5日 | 潘多拉號 | 英國 | 85 | 擊傷 |
1918年5月5日 | M·J·赫德利號 | 英國 | 449 | 擊傷 |
1918年5月8日 | 伊莉莎貝塔號 | 英國 | 335 | 擊傷 |
1918年5月8日 | 托拉爾夫號 | 丹麥 | 586 | 擊沉 |
1918年5月13日 | 埃斯佩蘭薩·德·拉林納加號 | 英國 | 4981 | 擊傷 |
1918年7月14日 | 瑪麗·若澤號 | 葡萄牙 | 185 | 擊沉 |
註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