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II型潛艇(德語:U-Boot-Typ UB III)是UB級近岸潛艇英語Coastal submarineU艇)的一個亞型,由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不同於前型UB-II型,它與廣獲成功的UC-II型水雷艇)更為相似。UC-II型因致沉了逾1800艘協約國中立國船舶而聞名,德國工程師沒有錯過擴展這種功能設計潛力的機會,將其一些特點融入到了UB-III型潛艇。它可攜帶10枚魚雷,通常配備一門88毫米或105毫米口徑甲板炮英語Deck gun

Quick Facts 概況, 技術數據 ...
Thumb
概況
建造者
使用者
建造期 1916-1918年
服役期 1917-1935年
建造中 145
規劃數 201
完成數 96
取消數 56
損失數 37
技術數據
艦級 UB級潛艇
艦型 近岸潛艇英語Coastal submarine
排水量
  • 水面:508-555噸
  • 水下:629-684噸
全長
全寬 5.76-5.80米
吃水 3.67-3.85米
動力輸出
  • 780-809千瓦特(柴油機)
  • 580千瓦特(電動機)
動力來源
速度
  • 水面:13.2-13.9節
  • 水下:7.4-8節
續航距離
  • 水面:7120-9090海里以6節
  • 水下:50-55海里以4節
潛航深度 50或75米
乘員 3名軍官、31名水兵
武器裝備
註釋 75米的潛航深度僅限於由伏爾鏗船廠承建的艇只[1]
Close

德意志帝國海軍共訂購了逾200艘UB-III型潛艇,但僅96艘建成。能夠趕在戰爭結束前入役的82艘中,有37艘沉沒,其中4艘為意外事故。戰後,根據對德停戰協定,倖存的潛艇必須移交協約國投降,其中一些UB-III型艇甚至服役至1935年。

設計

Thumb
UB-III型潛艇的司令塔甲板炮英語Deck gun

1916年1月,海軍中將賴因哈德·舍爾接替病重的胡戈·馮·波爾擔任德國公海艦隊總司令。雖然舍爾一向對U艇戰英語U-boat campaign持支持立場,但他認為在受《捕獲法則德語Prisenordnung》限制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發揮U艇的最大威力。此外,就攻擊海峽運輸線而言,工藝簡單、生產周期較短的UBUC級潛艇顯然更適合水淺流急的海峽環境,其中UC-II型艇因擊沉了逾1800艘協約國中立國船隻而贏得了可怕的名聲,因此應當把這種潛艇作為生產重點。[2]但實戰表明,排水量只有300-400噸的UB和UC級潛艇續航力和攻擊力不足的缺點非常突出,無法對有護航的商船形成威脅。針對以上不足,潛艇監察局在廣獲成功的UC-II型布雷潛艇基礎上,將其一些特點融入到一款新的魚雷潛艇中,拿出了代號為44號工程的UB-III型設計方案。[3]

UB-III型採用了雙殼體德語Zweihüllenboot結構。其水面排水量為508-555噸,全長55.3-57.8米,舷寬5.76-5.8米。在取消了UC-II型前部的水雷佈設裝置後,設計工程師對潛艇舷弧進行了優化,增大了司令塔體積,配備兩具潛望鏡,司令塔與控制室之間增加一道水密艙壁。這些改進顯著提高了潛艇的水下機動性和生存力。為了達到更高的航速,UB-III型以兩台530—550匹公制馬力(390—405千瓦特柴油機取代了UC-II型的300匹公制馬力(221千瓦特)柴油機。但由於潛艇不應超過特定尺寸,因此搭載的蓄電池比類似尺寸的艦隊遠洋潛艇更少,兩台電動發電機的功率亦僅各有394匹公制馬力(290千瓦特)。[3]其水面最高航速13.2—13.9節(24.4—25.7公里每小時),水下7.4—8節(13.7—14.8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6節(11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7,120—9,090海里(13,190—16,83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50—55海里(93—102公里)而無需充電。[4]

UB-III型潛艇的武器裝備為前四後一共五具魚雷發射管,可搭載10枚G6型魚雷。輔助武器是一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後期更換為威力更大的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3]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名軍官加31名水兵。[4]

建造

設計完成後,潛艇監察局於1916年5月與漢堡布洛姆與福斯不萊梅威悉漢堡伏爾鏗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達成首批訂貨協議,由這四家船廠各建造六艘,戰術編號使用UB48至UB-71號。建造工作將在各船廠在建的UB-II和UC-II型艇完工後開始,但新艇的交付時間不得晚於1917年4月。同時,潛艇監察局還提前落實了這24艘UB-III型艇的柴油機配備問題。雖然德國軍方竭盡全力確保這批潛艇能按時交付,但其入役時間依然延遲了四個月,直至1917年8月才最終完成。[3]

第二批次的16艘UB-III型潛艇於1916年9月23日訂購,僅發包予三家船廠承建,其中漢堡伏爾鏗建造UB-72至UB-74號、布洛姆與福斯建造UB-75至UB-79號、威悉建造UB-80至UB-87號,至1917年12月完成交付。第三批次的45艘UB-III型潛艇則於1917年2月確定,它們被平均發包予原三家船廠各自建造15艘,其中漢堡伏爾鏗為UB-88號至UB-102號、布洛姆與福斯為UB-103至UB-117號、威悉船廠為UB-118至UB-132號。1917年6月27日,潛艇監察局又追加了第四批次訂單,並恢復基爾日耳曼尼亞作為承建商。戰爭期間,德國軍方共訂購了201艘UB-III型潛艇,但僅96艘能夠竣工,其中82艘趕在戰爭結束前入役。[5]

服役

UB-III型潛艇於1917年中期加入戰事,當時美國已對德國宣戰,美國海軍也成為了它們的敵人。隨着護航系統的引入,在不被護航驅逐艦發現的情況下與敵對商船交戰變得愈發困難。[6]儘管如此,UB-III型艇還是出色地履行了職責,在敵對行動結束前擊沉了合計為1123211總噸的521艘船舶和包括不列顛尼亞號戰艦英語HMS Britannia (1904)在內的7艘軍艦。UB-III型自身則損失了37艘,其中4艘為意外事故。戰後,根據對德停戰協定,倖存的潛艇必須移交協約國投降,其中一些UB-III型艇在當地甚至服役至1935年。[5]

實戰證明,UB-III型的確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潛艇,設計工程師在500噸的排水量內實現了潛艇適航性、機動性和戰鬥力的均衡配置,因此受到一線艇長的廣泛歡迎,其優良的設計思路甚至一直沿用至戰後。[3]儘管《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在戰後組建新的潛艇部隊,但德國的海軍將領們無意讓他們的國家忘記如何建造潛艇。德國開始生產並出口稍作修改的UB-II和UB-III版本。通過這種方式,工程師的技術水平得以不斷提高,最終催生出一款新的近岸潛艇。這正是以UB-III型為基礎,具有全新、全焊接結構技術和一系列電子和機電設備,並在二戰中得到廣泛運用的VII級潛艇[7]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