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
中國陝西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陝西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中市,簡稱漢,古稱南鄭、梁州、漢川、興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陝甘川三省交匯處。市境北鄰寶雞市、西安市,東接安康市,南界四川省達州市、巴中市、廣元市,西毗甘肅省隴南市。地處秦嶺山地和大巴山地過渡帶,北部為秦嶺山地,南部為大巴山地,中部為低山丘陵盆地。嘉陵江自北向南縱貫市境西部,漢水發源於西部向東橫貫市境。全市總面積27,096平方公里,2022年末戶籍總人口378.9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3.14萬人,2022年末常住人口31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漢台區 民主街43號。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漢中市 漢 | |
---|---|
地級市 | |
天漢大橋兩岸風光,圖上為漢台區,圖下為南鄭區 | |
漢中市在陝西省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3°04′03″N 107°01′24″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省 | 陝西省 |
設立 | 1996年2月21日 |
政府駐地 | 漢台區 |
下級行政區 | 2市轄區、9縣 |
政府 | |
• 市委書記 | 張燁 |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楊記明 |
• 市長 | 王建平 |
• 政協主席 | 蔡煜東 |
面積 | |
• 地級市 | 27,096 平方公里(10,462 平方英里) |
• 市區 | 549 平方公里(212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全省第3位(佔全陝西省13.18%) |
最高海拔 | 3,071 公尺(10,075 英尺) |
人口(2022) | |
• 常住 | 戶籍378.98萬人 |
• 排名 | 全省第6位(佔全陝西省8.09%) |
• 密度 | 126.8人/平方公里(328人/平方英里) |
• 市區(2020) | 108.44萬人 |
• 城鎮(2021) | 152.61萬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723000 |
電話區號 | +86 (0)916 |
車輛號牌 | 陝F |
氣候 |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暖溫帶季風氣候 |
• 年均溫 | 14.3 ℃ |
• 年降水 | 852.7毫米 |
行政區劃代碼 | 610700 |
舊稱 | 南鄭、漢寧、梁州、漢川、興元 |
本地生產總值(2020) | ¥1,593.40億(全省第7位,佔全陝西省6.09%) 249.52億美元(匯率) |
• 人均 | ¥49,615(全省第7位) 7,770美元(匯率) |
網站 | www |
市象徵 | |
花 | 旱蓮 |
樹 | 漢桂 |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1] 但此說史家存疑。[2] 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3]。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4]:265。秦朝時設漢中郡[5],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6]。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皇朝後,國號稱「漢朝」,劉邦亦被稱作「漢高祖」[7]。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蹟,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誌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叛亂,響應黃巾軍,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8][9] 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後依附曹操。
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蹟,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由魏奪得,設梁州[10]。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着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覆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降,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11]。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12]。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13]、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10]。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14] 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10]。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10]。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15],在熙寧五年(1072)成為利州路興元府的治所。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府等地,居全國前列。今漢中的利州路、四川成都的益州路、四川三台的梓州路和重慶奉節的夔州路共同構成了「川峽四路」。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10]。漢中也是宋金戰爭中的一個戰場,將領吳玠取得了仙人關之戰的勝利。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10]。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10]。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瑞王府(今兒童公園為遺址所在地)[16]。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佔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今石獅子壩為瑞王府大門,門前原有石獅兩蹲而得名。今祥瑞巷為瑞王府前第一巷。太古石巷(蓮湖路修建工程中廢棄)原有一蹲太古石,為瑞王府花園裝飾品。瑞王府前原有琉璃照壁(今石獅酒店處),1935年修路時拆除。現存琉璃照壁為瑞王在原府城基重新修葺而成,高6.45米,長13.6米,寬1.23米,位於傘鋪街東端[17]。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鐘,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17]。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陝南被劃為意大利傳教區。光緒24年,意大利傳教士郭西德神甫率20餘名意大利人來到寧強(時名寧羌州)燕子砭傳教並修建教堂。光緒26年(1900年),因災情導致賑災糧與當地鄉約發生分配矛盾,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當地民眾與教會發生激烈衝突,郭西德等教眾被殺,引起外交事件。清廷在外交壓力下處死了李朝棟、李榮棟等帶頭人,並梟首示眾。案內涉舉人、貢生等一律充軍流放。寧羌州停止科舉考試6科(18年)、賠償白銀五萬兩用於修建漢中天主教堂,並在燕子砭、寧強州府、漢中城區內各立一碑以做警示。史稱燕子砭教案[18]。
中華民國成立後,漢中地方由前清漢中府改稱漢中道,前清進士周沆任職漢中道道尹。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辦學地就在現在城固二中校園處,8月原北平師範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中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掃清土匪和地方勢力、驅逐海外傳教士、土地改革等)。
20世紀50年代末期,「大饑荒」時期漢中受到很大影響,1959年春,農村農民生活困難,缺糧現象嚴重,至該年4月,中共漢中地委《關於病餓死人及有關情況的報告》中反映,全區純屬餓死、餓病致死者10人,因缺糧外出謀生者88人,浮腫(或乾腫、黃腫)病者2,730人,其中死亡228人(官方數據,但在此後民間記錄和檔案中顯示,數據遠不止此)[19]。 「三年困難時期」,漢中確切死亡人數、餓病致死人數,至今未有明確統計數字。1964年的社教運動中,1萬餘人遭到批鬥,自殺182起。後來定性為運動擴大打擊面,多數為錯案,被平反糾正。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佈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佈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佈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改革開放後,軍工企業逐步撤出山區[20]。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即中核陝西鈾濃縮有限公司。
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文革開始後,1967年解放軍8318部隊和漢中軍分區奉命介入,支持群眾「革命」。2月,兩大造反派組織形成——「漢中統臨礦指揮部」(簡稱「統派」)和「漢中聯新革命造反總指揮部」(簡稱「聯新派」)。此後開始不斷械鬥和武鬥,衝擊市政設施、公安系統,正常工作生活陷入全面癱瘓。「破四舊」時期,大量古蹟遭到破壞,城牆遭到拆毀、鐘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漢台等遺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此後遺留的大多數古蹟,都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重新修建或在原址基礎上翻新而來。1968年,軍隊介入,武鬥和「革命狂熱」逐漸被遏制[21]。
1986年,中國有記錄的第一例「安樂死」出現在漢中市傳染病醫院(現為第二人民醫院),醫生蒲連升因為他人實施安樂死手術(複方冬眠靈175毫克),被控謀殺,1986年7月3日立案。1991年5月17日,經過了6年的漫長審理後,漢中市人民法院判決原告無罪釋放[22], 與此同時引發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23]。
2003年5月27日,漢中市人大副主任張雲亭在漢江邊遇刺身亡,同行女伴受傷[24]。但公開發表的新聞均未說明該主任為何攜女伴在江邊出行,該女性公務員身份及兩人關係一時在坊間成為茶餘飯後笑談,該案例也成為該級別公務員大陸遇刺第一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25]。2009年入春後,境內大規模爆發狂犬疫情,造成至少12人死亡,數千人次受到狂犬攻擊[26]。但隨後政府對轄區內犬只的大規模撲殺引發了輿論的爭議[27]。
北界秦嶺山脈,南界大巴山,總面積27,246 km²[28]。其間由漢江沖積形成漢中盆地。屬涼亞熱帶氣候。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海拔601-8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複雜,土壤貧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間,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漢中盆地南北長約37公里,東西寬約23公里,占漢中地區總面積的1.9%,可耕地303200畝,其中以水田為主。漢中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北有秦嶺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氣候溫和濕潤。
2016年,地質人員在漢中發現了由49個天坑組成的4個天坑群,從秦嶺造山帶與揚子地塊結合地帶,自西向東蜿蜒200多公里,主要分佈在寧強、南鄭、西鄉和鎮巴四個縣[29]。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佈,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江,又名漢水,境內部分古稱沔水,為長江最大一級支流。漢中位於漢江上游,流域範圍北起秦嶺,南達米倉山,西接嘉陵江流域,東至子午河、茶鎮與褚河一帶,漢江也是秦嶺與巴山的分界線。漢江幹流自西向東流經寧強、勉縣、漢中市區、南鄭、城固、洋縣和西鄉縣境,橫貫漢中盆地,是區內水系網絡的骨架。
分佈在區內西部和西南部。幹流自北向南,縱貫略陽、寧強兩縣,為過境大河。流域狹長。
區內氣溫的地理分佈,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此外,本區年平均及各月地溫與氣溫分佈形勢基本一致,差值不大。以下圖表以漢中市區平壩數據為準:
漢中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0.3 (68.5) |
21.9 (71.4) |
29.4 (84.9) |
32.5 (90.5) |
36.1 (97.0) |
37.0 (98.6) |
38.4 (101.1) |
38.0 (100.4) |
36.8 (98.2) |
31.4 (88.5) |
24.8 (76.6) |
18.2 (64.8) |
38.4 (101.1) |
平均高溫 °C(°F) | 7.1 (44.8) |
10.0 (50.0) |
14.9 (58.8) |
21.2 (70.2) |
25.8 (78.4) |
28.5 (83.3) |
30.1 (86.2) |
29.6 (85.3) |
24.6 (76.3) |
19.1 (66.4) |
13.2 (55.8) |
7.8 (46.0) |
19.3 (66.8) |
日均氣溫 °C(°F) | 2.8 (37.0) |
5.5 (41.9) |
9.8 (49.6) |
15.5 (59.9) |
20.1 (68.2) |
23.6 (74.5) |
25.6 (78.1) |
25.0 (77.0) |
20.4 (68.7) |
15.0 (59.0) |
8.9 (48.0) |
3.8 (38.8) |
14.7 (58.4) |
平均低溫 °C(°F) | −0.2 (31.6) |
2.2 (36.0) |
6.0 (42.8) |
11.1 (52.0) |
15.7 (60.3) |
19.7 (67.5) |
22.1 (71.8) |
21.5 (70.7) |
17.4 (63.3) |
12.2 (54.0) |
6.0 (42.8) |
0.9 (33.6) |
11.2 (52.2) |
歷史最低溫 °C(°F) | −10.1 (13.8) |
−8.4 (16.9) |
−4.8 (23.4) |
−1.1 (30.0) |
5.7 (42.3) |
10.0 (50.0) |
15.1 (59.2) |
14.1 (57.4) |
7.9 (46.2) |
−1.3 (29.7) |
−3.9 (25.0) |
−10.0 (14.0) |
−10.1 (13.8)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7.4 (0.29) |
12.0 (0.47) |
27.5 (1.08) |
50.2 (1.98) |
88.7 (3.49) |
95.0 (3.74) |
163.0 (6.42) |
138.8 (5.46) |
141.4 (5.57) |
73.2 (2.88) |
31.0 (1.22) |
9.7 (0.38) |
837.9 (32.98)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5.2 | 5.5 | 9.1 | 10.5 | 11.7 | 12.5 | 13.8 | 11.1 | 13.1 | 12.4 | 8.0 | 5.0 | 117.9 |
平均相對濕度(%) | 80 | 75 | 74 | 74 | 74 | 76 | 80 | 80 | 84 | 85 | 85 | 83 | 79 |
月均日照時數 | 87.7 | 86.1 | 105.6 | 153.7 | 174.3 | 177.2 | 193.5 | 204.2 | 122.0 | 100.9 | 82.5 | 81.5 | 1,569.2 |
可照百分比 | 28 | 28 | 29 | 40 | 41 | 41 | 45 | 50 | 33 | 29 | 26 | 26 | 35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30][31] |
漢中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形成全年降水的暖濕空氣,主要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其次是西太平洋。夏季,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孟加拉灣水汽沿西南低渦下部的西南季風北上,經西藏、雲南及四川西北部到達本區上空;西太平洋水汽隨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東南氣流輸入本區上空。冬季,受極地大陸冷氣團(主要是蒙古高壓)控制,多西北季風,形成低溫少雨的天氣。春秋為過渡季節,春暖少雨,秋涼多雨,氣候濕潤。地面植被、水庫、河流、田園等所蒸發於空間的水汽參與降水甚微。
來自西南、東南的暖濕氣流受巴山、秦嶺阻隔,使得區內雨量充沛,但由於兩山位於西南氣流的路徑上,由於中低層雲系的水汽系統輻合,以及地形抬升和山地垂直影響,使本區南北承接水汽不等,降水量分佈懸殊,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00-1700毫米之間。其中南部米倉山最為豐富,成為陝西之冠。
整個漢中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分佈態勢,基本呈南大北小。漢江平壩、巴山山地70-80%;秦嶺山地73%。一年中冬春兩季較小,夏秋較大。9、10月為全年之冠,均在80-86%;冬季(12、1、2月)三個月漢江平壩、巴山山地為75-80%;秦嶺山地58-66%。
區內年均平均風速介於1-2.5米/秒之間。鮮見大風天,年均不到2天,周邊郊縣則有不同。
秦巴山區多原始森林,植被類型多樣。截止1995年10月,已發現漢中地區境內有2942種植物,分屬種子、蕨類、苔蘚、地衣、真菌和藻類,計7門、282科、1160屬植物。其中僅種子植物就有166科、958屬、2564種,分別佔到全國科(166/291)的57%、屬(958/2940)的32.6%、種(2564/24300)的10.6%。[32]
漢中地區位於古北界動物區系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交匯處,南北動物兼有,動物種群組成豐富。其間生存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中國大鯢(娃娃魚)等。
漢中地區野生脊椎動物計有:鳥類335種,屬17目、51科,其中留鳥155種,夏候鳥91種,冬候鳥28種,旅鳥61種;哺乳動物137種,屬7目、27科;兩棲類動物24種,屬2目、7科;爬行類37種,屬3目、9科;魚類109種,屬6目、15科。
|
|
漢中市行政區劃圖 | ||||||||
---|---|---|---|---|---|---|---|---|
區劃代碼[37] | 區劃名稱 | 漢語拼音 | 面積[註 1][38] (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註 2][39] (2020年普查)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鄉級行政區劃[40] | |
街道辦事處 | 鎮 | |||||||
610700 | 漢中市 | Hànzhōng Shì | 27,096.43 | 3,211,462 | 漢台區 | 723000 | 25 | 152 |
610702 | 漢台區 | Hàntái Qū | 549.07 | 618,204 | 中山街街道 | 723000 | 8 | 7 |
610703 | 南鄭區 | Nánzhèng Qū | 2,809.04 | 466,244 | 漢山街道 | 723100 | 2 | 20 |
610722 | 城固縣 | Chénggù Xiàn | 2,213.37 | 442,035 | 博望街道 | 723200 | 2 | 15 |
610723 | 洋縣 | Yáng Xiàn | 3,195.81 | 345,354 | 洋州街道 | 723300 | 3 | 15 |
610724 | 西鄉縣 | Xīxiāng Xiàn | 3,253.19 | 321,535 | 城北街道 | 723500 | 2 | 15 |
610725 | 勉縣 | Miǎn Xiàn | 2,386.34 | 344,935 | 勉陽街道 | 724200 | 1 | 17 |
610726 | 寧強縣 | Níngqiáng Xiàn | 3,260.31 | 256,373 | 漢源街道 | 724400 | 2 | 16 |
610727 | 略陽縣 | Luèyáng Xiàn | 2,822.90 | 143,989 | 興州街道 | 724300 | 2 | 15 |
610728 | 鎮巴縣 | Zhènbā Xiàn | 3,382.79 | 210,871 | 涇洋街道 | 723600 | 1 | 19 |
610729 | 留壩縣 | Liúbà Xiàn | 1,956.77 | 35,325 | 紫柏街道 | 724100 | 1 | 7 |
610730 | 佛坪縣 | Fópíng Xiàn | 1,266.84 | 26,597 | 袁家莊街道 | 723400 | 1 | 6 |
註:漢台區數字包含漢中經濟開發區所轄鑫源街道。 | ||||||||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211462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減少204734人,下降5.99%,年平均增長率為-0.6%[41]。其中,男性人口為1619717人,佔50.4%;女性人口為1591745人,佔49.6%。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76[42]。0-14歲人口為516563人,佔16.1%;15-64歲人口為2126089人,佔66.2%;65歲及以上人口為568810人,佔17.7%[43]。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199,148人,佔99.6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314人,佔0.3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202,414人,下降5.9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2,320人,下降15.8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
區內大型工業均以國防工業衍化而來。飛機工業也是漢中市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陝飛集團),所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是經國家批准於1969年開始建設的中國唯一研製、生產大、中型民用運輸機的大型國有軍工企業,現有總資產30億元,職工近萬人[44]。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第三工業機械部所屬〇一二基地)位於區內,為大型運輸機製造基地[45]。2009年,中國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大飛機國家重大專項立項實施[46],漢中陝飛集團與哈爾濱哈飛集團、西安西飛集團、瀋陽沈飛集團和成都成飛集團並肩成為「大飛機」五大主製造商,主要負責形成「大飛機」零部件的轉包生產能力[47][48]。此外,中核工業集團所屬405廠也位於區內,從事鈾濃縮生產。
有色冶金工業是漢中市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2005年,漢中的有色冶金工業發展到49家,占重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0.4%,其中採礦業31家,冶煉及加工業18家,分別占重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2.9%、7.5%。有色冶金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78億元,占重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的31.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02億元,占重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0.9%;實現利稅1.52億元,占重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的14.7%[49]。2009年,漢中市鋼鐵企業正式進行重組,由漢中市國資委、漢中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陝西略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各出資2億元,註冊成立漢中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組建了漢中鋼鐵集團管理委員會負責重組工作[50]。
由於區位限制,區內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農作物以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域農作物為主,水稻、小麥、玉米均有種植,菌類和中草藥種植為特色,兼有部分果品種植。漢中市可耕種面積為20.09萬公頃,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80%。2006年,農民創造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94.79億元,糧食總產量116.89萬噸,油料14.50萬噸,蔬菜120.66萬噸,水果19.29萬噸,茶葉7450噸,中藥材10.06萬噸[51]。
漢中的櫻桃生產地發展面積為3平方公里,是中國三大櫻桃產地之一,以櫻桃溝為主產地。其櫻桃品種以中國酸水櫻桃為主,櫻桃溝連片種植櫻桃12300畝,年產櫻桃3600多噸,農業年收入960多萬元。2008年,櫻桃溝吸引遊客41萬,旅遊綜合收入達2494.8萬元[52]。
漢中市也是中國北方茶區中最優良的茶葉適生地,其種植歷史悠久,始於戰國、興於秦漢、盛於唐宋、繁榮於明清,自古就是茶馬互市的重要供茶地。自2000年起,漢中市茶產業得到顯著發展及成效。茶園面積從1987年的13.06萬畝發展到2008年的60多萬畝,增長4.2倍;產量從2992噸提高到8367噸,增長2.8倍;產值達到4.8億元,成為漢中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53]。2009年,漢中市對全市8個產茶縣的20餘個茶葉品牌進行整合,統一為「漢中仙毫」[54],並在漢中舉辦「2009中國·漢中茶葉節櫻桃節」[52]。
漢中市坐擁漢水,一江兩岸景色秀美,文物名勝眾多,旅遊業較為發達。
古棧道位於秦嶺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後來人們把越秦嶺翻巴山、連接西安、漢中、廣元、成都的古道稱「蜀道」[60][61]。
距今約3500年,由商代諸侯國「方」(又稱「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時開通,由古巴國的今巴中出發,越米倉山北達陝西古梁州,延伸到漢中,稱之為「米倉古道」,是石牛道未開通之前唯一的一條川陝通道,名曰「巴嶺路」[62],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國道[63]。
漢代,由漢中至關中的棧道計有故道、褒斜道、駱道和子午道;由漢中到四川的棧道有金牛道和米倉道;由漢中到甘肅的棧道有白水道[64]。共有棧道六條,這些棧道中以興修於西漢中葉的褒斜道最為有名,其由褒河之谷(今陝西漢中附近)入斜水之谷(今陝西眉縣境內)[65][66]。
1931年後,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建設委員會公路處副處長趙祖康,後逐漸升遷至交通部公路總局副局長。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趙祖康主持搶修了多條軍用公路,包括負責修建了西蘭公路(西安至蘭州)後、立即修建西漢公路(西安至漢中)。
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7]:
地方遺址及古跡:
漢中仙毫、漢中附子: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宗教 | 政府批准活動場所及地址 | 批准開放時間
(始於) |
未開放教點 | 信徒人數(約) | 信眾人數(約) | 備註 |
---|---|---|---|---|---|---|
道教 | 天台山(武鄉鎮石堰村) 文公祠(東關磨子橋) |
1986年 1994年 |
老君觀 北海觀 五郎觀 東嶽廟 青龍觀 | 500 | 3500 | |
佛教 | 萬壽寺(市西郊三里店村) 寶峰寺(武鄉鎮共力村) |
1992年 1986年 |
塔廟 金山寺 觀音寺 觀桂寺 | 1000 | 5000 |
宗教 | 政府批准活動場所及地址 | 批准開放時間
(始於) |
未開放教點 | 信教人數 | 備註 |
---|---|---|---|---|---|
天主教(詳見:天主教漢中教區) | 天主教教堂(友愛路) 周家灣堂(七里鄉周家灣村) 余王村堂(望江鄉) |
1980年 1992年 1990年 |
劉家營堂 鋪鎮堂 | 2800 | |
基督教(新教) | 漢中市禮拜堂(友愛路) 河東店禮拜堂(河東店) 閻營活動點(龍江鄉) |
1980年 1984年 1984年 |
鋪鎮 | 3200 | |
伊斯蘭教 | 團結清真寺(東關北四巷) 仙隱清真寺(石馬坡) 鋪鎮清真寺(鋪鎮聯豐村) |
1981年 1990年 1984年 |
原寺內清真寺 | 3500 | 區內伊斯蘭教徒主要分為三派:一是格底木,又稱老教,源於元明清以來遷入。二是伊合也瓦力,又稱新教、尊經派,是清末、民國以來在對老教有所改革的基礎上形成。三是卡迪林耶支系,此派是康熙年間由西鄉鹿齡寺祁靜一創建,教徒主要分佈在西鄉。[7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