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

食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粉

米粉是用稻米為主要材料製作的細長的麵條狀食品,在中國南方臺灣東南亞由於盛產稻米,故比較流行。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煮不糊湯,乾炒不易斷。不同地區的米粉由於製法不同,會有不同的長短、粗細、質地和口味。米粉的日語發音「ビーフン」即是沿用閩南語發音「bí-hún」,印尼語與馬來語亦將其稱作「bihun」。

Thumb
生米粉
Thumb
臨夏市運載米粉的貨車

定義

地區分類

字面上說,一切以稻米為主要材料的面狀食品都稱米粉(英語:rice noodles)。然而「米粉」種類繁多,有:

  • 廣東福建港澳、台灣,以及沿用「米粉」客語、閩南語發音的區域(日本、東南亞),「米粉」指的是一種細長的麵,英語稱bihunrice vermicelli。有稱「細米粉」、「米粉絲」。
    • 台灣民間將粗米粉稱「水粉」,細米粉稱「炊粉」、「幼米粉」。[1]
  • 湖北所有有米粉這種食物的地區以及湖南湘東大部分地區如澧縣岳陽益陽長沙衡陽等地,米粉通常指的是「寬粉」,相比於其他地方的乾米粉製作工藝而言水分含量較高,更接近其他地方所稱的河粉或者粿條
  • 湖南常德地區傳統的米粉為「圓粉」。現如今受「常德牛肉米粉」遍佈湖南各地的影響。湖南其他地區的「米粉」也開始默認是「圓粉」。而湖北不受此影響,「米粉」依然默認是「寬粉」。以至於湖北製作的「常德牛肉米粉」被湖南常德當地人誤以為用河粉代替了米粉,實際上是因為湖北當地的米粉製作工藝接近「河粉」,而與常德所稱「米粉」不同。
  • 桂林米粉呈圓形,粗度中等。

除此之外,不以中文稱「米粉」,但也是以稻米為主做成的面,有:

  • 河粉、粄條、粿條、越南河粉
  • 澧縣米麵
  • 米線,也是含義模糊的詞。
  • 珠江口酹粉
    • 發展為泰國的Bánh canh英語Bánh canh,用木薯澱粉替代米。
  • 檬粉(香港、越南)
  • Idiyappam英語Idiyappam,南亞加鹽做的米麵。
  • Khanom chin英語Khanom chin,泰國的發酵米麵。
  • Sevai英語Sevai,一種印度細米粉。
  • 西方的米制意大利粉,供無麩質飲食者食用。一般口感、吸醬能力嚴重不如小麥原品,且更昂貴。[2]

法規

在台灣,由於成本、口感[1]等問題,台灣多數米粉曾都含有粟粉,而且實際含米量常低於標示量,甚至有添加小麥製品卻未標示的問題(一些人會對小麥過敏)。[3]因為食物製造過程中加入過量澱粉和其他穀物粉的爭議,2014年後,衛福部規定,只有含米量100%的,才可直接稱「米粉」。只有含米量超過50%以上的,可稱為「調和米粉」。[4]含米量未超過50%,只能稱為「炊粉」或「水粉」。[5]

起源

米粉據傳說是中國古代五胡亂華時期民眾避居南方而產生的食品。一說是為了方便走難時攜帶和食用,因為米粉已預先煮熟,使烹煮容易,外出攜帶也方便。

另一說法為當時漢人南遷華南地區,卻懷念北方的麵條,因此以稻米取代麥榨條而吃,根據《新竹市志》上的記載:「五胡亂華,華人南遷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米粉之製法由福建惠安傳入台灣」。

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級食品」,只有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以「炒米粉」招待客人。

產業與出口

隨着米粉消費習慣在全球範圍的擴展,尤其是在華人移民較多的地區,以及東南亞料理風靡全球,米粉已發展為具規模的產業。中國大陸、泰國、越南是全球主要的米粉生產和出口國。[6]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中國米粉類製品(含米線、河粉等)出口總量超過5萬噸,出口總額約為2.3億美元,主要出口國家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國家。新竹米粉、雲南過橋米線等地區性品牌在國際市場上也逐漸具有一定知名度。[7]

在泰國,米粉製品屬於農產品加工業的一部分,受到政府「泰式美食全球化」政策支持,2021年出口總值達到約1.7億美元,出口主要對象為美國、英國、日本及中東國家。[8]

越南的米粉出口則以「越南河粉(Phở)」為代表,近年來隨着越南餐飲企業海外拓展,帶動了米粉製品加工與包裝產業發展。越南政府統計,2020年米粉及相關米制主食出口達3萬噸。[9]

此外,全球對無麩質食品的需求增長,也帶動了米粉在歐美市場的進一步滲透,成為健康食品與素食菜單中的常見主食選擇之一。

各地特色

Thumb
販售米粉湯的店面

由於米粉柔韌不易斷且細長,搭配羹湯可吸收更多湯汁增加風味,加入黃麵能中和米粉本身韌度較高的口感,在咀嚼時也凸顯出米粉的彈性,是很好的搭配方式,稱米粉麵。

  • 貴州重慶一帶的米粉味道相當,一碗湯幾乎都是紅色的。貴州遵義、重慶合川地區居民大都以紅湯的羊肉米粉為每日的早餐。
  • 貴州粗米粉1982年由烏魯木齊十月拖拉機廠的貴州籍職工結合新疆炒麵做法,衍生出新疆炒米粉[10]
  • 香港星洲炒米就是帶辣味的炒米粉,同時也有以湯佐食的,普遍使用由廣東東莞製造的東莞米粉。另有江門產的「排粉」。
  • 米粉在廣西亦有多種做法:在桂林,米粉有鹵菜粉湯粉兩種,另外還有牛腩粉、生菜粉和馬肉米粉等幾種;柳州南寧的主要米粉類小食則分別為螺螄粉老友粉
  • 湖南長沙,米粉分為炒粉湯粉,並加入大量辣椒調味。湖南常德的牛肉米粉很有特色。而岳陽地區的米粉則比長沙的更寬,入口更嫩。
  • 南昌炒粉亦是南昌當地名吃,其中以牛肉炒粉為上品。涼拌粉亦是江西常見的吃法。
  • 興化米粉莆仙語Hing-hua̍ bî-heông)又稱興化粉,是福建莆田的特色小食。莆田人(興化人)吃米粉方法,一般有湯米粉和炒米粉兩種,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葷或素的佐料(如豬肉雞肉香菇、貢丸、蝦肉、冬筍韭菜芥蘭菜等),煮熟就行,鮮嫩味濃。[11]
  • 福建,撈化是「撈興化粉」的簡稱,一般採用豬骨湯或牛骨湯作為湯底,常見的配料有豬血、豬大腸、牛肚豬腰以及各類海產。
  • 台灣米粉湯炒米粉是常見的小食。新竹地區特別以米粉聞名。
  • 泰國,米粉湯亦是常見的小食。
  • 新竹米粉
  • 津市牛肉粉
  • 埔里米粉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