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構成國(英語:constituent state)是某些國家的官方用語,意指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更大的政治實體的組成部分。「構成國」這一詞並沒有法律定義,僅在不同的場合按上文下理和照字面解釋,例如一個作為聯邦、邦聯或共主邦聯一分子的國家。構成國雖然和聯邦制或邦聯制下轄的「邦」或「州」很類似,但是實際上其地位不一定跟「邦」或「州」相同。後者是具有相當獨立地位的政治實體,有自己的州憲法,只要內容不違反聯邦憲法,則其行政立法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但以英國的構成國為例,雖然其各自有特殊文化、政治地位,也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但實際上英國仍為一單一制國家,各構成國並沒有獲得聯邦制裏的「州」的地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3月25日) |
國際組織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其中一個以「構成國」來稱呼其成員國的國際組織。歷史上有一些政治實體也是由一定意義上的「國家」(countries)共同組成,這些政治實體的成員都有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歷史,而且在加入政治實體以後都仍然保留着很多原來的國家特徵,例如國名、國旗、憲法、國家元首、政府編制等。例如:
- 前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的社會主義共和國[1]
- 前
蘇聯 的加盟共和國
歐洲聯盟成員國是根據《歐洲聯盟條約》,自願加入歐洲聯盟的國家。和一般的國際組織不同,作為歐盟的成員國,要遵守共同制定的統一法律;但和聯邦制的國家(如美國)又不同,每個成員國有相對的獨立性,如自行決定外交政策、有自己的軍隊等。
截至2013年7月1日,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1957年創立歐盟的核心成員有6個國家,其他國家是先後加入的。要加入歐盟,必須達到哥本哈根標準所要求的政治和經濟條件,也就是說要有一個民主、自由市場的政府,有相應的自由制度、成文的法律;申請國還必須承認歐盟已經存在的法律,並得到已經存在的成員國同意。

國家順序 | 國家名稱 | 國旗 | 國徽 | 地圖 | 首都 | 面積(㎞²) | 人口 | 加入歐盟時間 |
---|---|---|---|---|---|---|---|---|
1 |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
![]() |
![]() |
![]() |
柏林 Berlin |
357,021 | 81,174,000 | 創始國[註 1] |
2 | ![]() 荷蘭王國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
![]() |
![]() |
![]() |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
41,543 | 16,900,726 | 創始國 |
3 | ![]() 比利時王國 Koninkrijk België Royaume de Belgique Königreich Belgien |
![]() |
![]() |
![]() |
布魯塞爾 Bruxelles Brussel |
30,528 | 11,258,434 | 創始國 |
4 | ![]() 盧森堡酋長國 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 Grand-Duché de Luxembourg Großherzogtum Luxemburg |
![]() |
![]() |
![]() |
盧森堡市 Lëtzebureg Luxembourg Luxemburg |
2,586 | 562,958 | 創始國 |
5 | ![]() 法蘭西共和國 République française |
![]() |
![]() |
![]() |
巴黎 Paris |
640,679 | 66,352,469 | 創始國 |
6 | ![]() 意大利共和國 Repubblica Italiana |
![]() |
![]() |
![]() |
羅馬 Roma |
301,338 | 60,795,612 | 創始國 |
7 | ![]() 丹麥王國 Kongeriget Danmark |
![]() |
![]() |
![]() |
哥本哈根 København |
43,075 | 5,659,715 | 1973年1月1日 |
8 | ![]() 愛爾蘭共和國 Poblacht na hÉireann Republic of Ireland |
![]() |
![]() |
![]() |
都柏林 Baile Átha Cliath Dublin |
70,273 | 4,625,885 | 1973年1月1日 |
9 | ![]() 希臘共和國 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 |
![]() |
![]() |
![]() |
雅典 Αθήνα |
131,990 | 10,812,467 | 1981年1月1日 |
10 | ![]() 西班牙王國 Reino de España |
![]() |
![]() |
![]() |
馬德里 Madrid |
504,030 | 46,439,864 | 1986年1月1日 |
11 | ![]() 葡萄牙共和國 República Portuguesa |
![]() |
![]() |
![]() |
里斯本 Lisboa |
92,390 | 10,374,822 | 1986年1月1日 |
12 | ![]() 瑞典王國 Konungariket Sverige |
![]() |
![]() |
![]() |
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
449,964 | 9,747,355 | 1995年1月1日 |
13 | ![]() 芬蘭共和國 Suomen tasavalta Republiken Finland |
![]() |
![]() |
![]() |
赫爾辛基 Helsinki Helsingfors |
338,424 | 5,471,753 | 1995年5月1日 |
14 | ![]() 奧地利共和國 Republik Österreich |
![]() |
![]() |
![]() |
維也納 Wien Wean |
83,855 | 8,584,926 | 1995年1月1日 |
15 | ![]() 塞浦路斯共和國 Κυπρια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 Kıbrıs Cumhuriyeti |
![]() |
![]() |
![]() |
尼科西亞 Λευκωσία Lefkoşa |
9,251 | 847,008 | 2004年5月1日 |
16 | ![]() 愛沙尼亞共和國 Eesti Vabariik |
![]() |
![]() |
![]() |
塔林 Tallinn Таллин |
45,227 | 1,313,271 | 2004年5月1日 |
17 | ![]() 拉脫維亞共和國 Latvijas Republika |
![]() |
![]() |
![]() |
里加 Rīga Рига |
64,589 | 1,986,096 | 2004年5月1日 |
18 | ![]() 立陶宛共和國 Lietuvos Respublika |
![]() |
![]() |
![]() |
維爾紐斯 Vilnius Вильнюс |
65,200 | 2,921,262 | 2004年5月1日 |
19 | ![]() 波蘭共和國 Rzeczpospolita Polska |
![]() |
![]() |
![]() |
華沙 Warszawa |
312,685 | 38,005,614 | 2004年5月1日 |
20 | ![]() 捷克共和國 Česká republika |
![]() |
![]() |
![]() |
布拉格 Praha Prag |
78,866 | 10,538,275 | 2004年5月1日 |
21 | ![]() 斯洛伐克共和國 Slovenská republika |
![]() |
![]() |
![]() |
布拉迪斯拉發 Bratislava Pressburg |
49,035 | 5,421,349 | 2004年5月1日 |
22 | ![]()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 Republika Slovenija |
![]() |
![]() |
![]() |
盧布爾雅那 Ljubljana Laibach Lubiana |
20,273 | 2,062,874 | 2004年5月1日 |
23 | ![]() Magyarország |
![]() |
![]() |
![]() |
布達佩斯 Budapest |
93,030 | 9,849,000 | 2004年5月1日 |
24 | ![]() 馬耳他共和國 Repubblika ta' Malta Republic of Malta |
![]() |
![]() |
![]() |
瓦勒他 Valletta |
316 | 429,344 | 2004年5月1日 |
25 | ![]() România |
![]() |
![]() |
![]() |
布加勒斯特 București |
238,391 | 19,861,408 | 2007年1月1日 |
26 | ![]() 保加利亞共和國 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 |
![]() |
![]() |
![]() |
索菲亞 София |
110,994 | 7,202,198 | 2007年1月1日 |
27 | ![]() 克羅地亞共和國 Republika Hrvatska |
![]() |
![]() |
![]() |
薩格勒布 Zagreb Agram |
56,594 | 4,225,316 | 2013年7月1日 |
現存包含構成國的主權國家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共由七個酋長國組成的國家。
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有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這一個構成國。
阿塞拜疆共和國境內有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這一個構成國。

紅色部分為英格蘭
藍色部分為蘇格蘭
黃色部分為威爾斯
綠色部分為北愛爾蘭(註:北愛爾蘭為省,不是構成國之一)
在英語中,這些國家也被稱作「Home Nations」(國內民族國家)。英國國會和英國政府都設在倫敦西敏市,有就保留事務(reserved matters)和英格蘭地區專門立法的權力,但其他權力則已經下放給蘇格蘭議會、威爾斯國民議會和北愛爾蘭議會。
四個構成國的行政區劃、法律體制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英格蘭和蘇格蘭原來都是獨立的主權國家,而威爾斯曾是一個以親王(prince)為首的公國。威爾斯的刑事和民事法律體系先後在1284年和16世紀被西敏法正式取代,英格蘭和威爾斯兩國成為單一的法律實體英格蘭和威爾斯,而蘇格蘭則保有自己的法系。
四個構成國都有很強的民族性:雖然他們的英國護照上都無一例外地印着「國籍:英國公民」字樣,但他們還是會因為相異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背景而自視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斯人、愛爾蘭人等,與他們英國人的身份平行相應。
在某些場合,用「構成國」來敘述北愛爾蘭是不適當的,因為某些主張愛爾蘭統一的人士認為北愛爾蘭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愛爾蘭歐斯特省的一部分,也有一些看法認為應該把北愛爾蘭視為英國的一個省。
萌島和海峽群島作為英國君主的皇家屬地,所以都不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在英國國會裏也沒有代表議席。
在英語中,「country」一詞並不一定有政治上獨立的意思,所以用來形容英國和它的構成王國都可以成立。英國首相的官方網站這樣描述:「聯合王國是由四個國家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它的全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5]
「構成國」一詞有時也會在英國政府部門中使用。比如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英國國家統計署(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設計的問卷上的「出生地(country of birth)」就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愛爾蘭和「其他」的選擇。[6][7]但是這種處理方法還是很罕有的。
雖然統一的英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組隊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是在許多國際體育比賽中,英國也會由全部或部分構成國分別組隊參賽,如世界盃足球賽、板球世界盃、羽毛球世錦賽、士碌架世錦賽、冰壺世界錦標賽等。
英聯邦王國(英語:Commonwealth realm)是英聯邦之中共戴同一位君主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的獨立國家[14][註 2]。目前共有15個英聯邦王國,而這些國家的國家元首同為查理斯三世。英聯邦王國互不隸屬,但一起構成迄今為止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一個共主邦聯,而每個英聯邦王國也分別是英聯邦範圍內的主權國家和構成國。 以下列出現存英聯邦王國,其成為獨立君主國的日期,君主在該國的正式稱號,和君主在該國的旗幟。
國家 | 屬地 | 君主 | 君主姓名 | 年份 [註 3] [註 4] |
君主頭銜 | 皇家旗幟 | 國徽 | 地圖 |
---|---|---|---|---|---|---|---|---|
英聯邦王國 英聯邦元首 | ||||||||
![]() |
安提瓜和巴布達君主 | 查理斯三世 | 1981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安提瓜和巴布達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 ![]() ![]() ![]() ![]() ![]() ![]() ![]() ![]() ![]() ![]() ![]() |
澳洲君主 | 1942 [註 5]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澳洲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巴哈馬君主 | 1973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巴哈馬國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伯利茲君主 | 1981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伯利茲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拿大君主 | 1931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聯合王國、加拿大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信仰的守護者 [15] | ![]() |
![]() |
![]() | |
![]() |
格林納達君主 | 1974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格林納達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牙買加君主 | 1962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牙買加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 ![]() ![]() ![]() ![]() ![]() |
新西蘭君主 | 1947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新西蘭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信仰的守護者 | 無 | ![]() |
![]() | |
![]() |
巴布亞新畿內亞君主 | 1975 | 查理斯三世 ,藉上帝恩典,巴布亞新畿內亞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 |
聖基茨和尼維斯君主 | 1983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聖基茨和尼維斯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聖盧西亞君主 | 1979 | 查理斯三世 ,藉上帝恩典,聖盧西亞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君主 | 1979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所羅門群島君主 | 1978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所羅門群島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圖瓦盧君主 | 1978 | 查理斯三世,藉上帝恩典,圖瓦盧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 | 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國君主 | 1707 | 查理斯三世 ,藉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其他國土與領地國王,英聯邦元首,信仰的守護者 | ![]() ![]() |
![]() |
![]() |
荷蘭王國由以下四個構成國(landen)組成:
荷蘭王國作為單一的主權國家在聯合國和歐洲聯盟擁有一個議席,而在其他非主權性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各部份可分別獨立參與。在歐盟裏,歐洲以外的荷蘭王國部份被視為歐盟的「域外國家和領地」(landen en gebiedsdelen overzee),然而由於國籍乃王國中央政府管轄範圍,因此不論是歐洲大陸荷蘭、阿魯巴、庫拉索還是聖馬丁的公民,都具荷蘭王國國籍,並同時都是歐盟公民。(包含荷蘭加勒比區的博奈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現時荷蘭王國政府正建議讓王國歐洲以外部份於歐盟可取得「外延地區」的地位,使它們可全面參與歐盟事務。每個構成國都有自己的憲法:荷蘭憲法(Grondwet van 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和阿魯巴憲法(Staatsregeling van Aruba)等。
荷蘭王國是歐洲聯盟的成員國。但阿魯巴等通常不被認為歐盟的一部分,其居民在歐洲議會選舉中也沒有投票權[來源請求]。由於國籍法是由聯邦政府而非構成國執行的,所有荷蘭王國的公民都會毫無區別地獲得荷蘭公民和歐洲聯盟公民的資格。
2004年2月27日通過的成文法使法屬波利尼西亞等海外集體成為共和國內部的海外國家(法語:pays d'outre-mer au sein de la République,簡稱POM),但法國方面未對之進行細化立法。譬如法屬波利尼西亞享有極高的自治權利,可以自行提名法屬波利尼西亞政府主席(法語:Le président de la Polynésie française);自2004年起可以選舉組成議會。故三地皆非實際上之構成國,僅與構成國有相似性質。
就像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也是一個海外屬國,擁有很大的自治權。直到為期最早為2014年的公投決定其獨立與否之前,它的地位是一個「特別集體」(Collectivité spécifique)。它有一個地區議會,選舉產生其政府。新喀里多尼亞的法律自治權目前是所有法國海外領土中最大的。它下分3個行省和33個市鎮。
瓦利斯和富圖納由三個傳統王國(Royaumes Coutumiers)組成,它們是:烏韋阿(ʻUvea)、阿洛(Alo)、錫加韋(Sigavé)。
- (1) 這些村莊擁有市級地位
瓦利斯和富圖納的傳統王國 | 屬國 | 現況 |
---|---|---|
![]() |
烏韋阿 | 烏韋阿(瓦利斯語:ʻUvea;法語:Royaume coutumiers de Uvea)是位於南太平洋的法國海外集體領地瓦利斯和富圖納的三個王國之一(其它兩個王國是阿洛和錫加韋)。王國首府馬塔烏圖也是瓦利斯和富圖納的首府。 |
錫加韋 | 錫加韋(法語:Sigavé)是位於南太平洋的法國海外集體領地瓦利斯和富圖納的三個王國之一(其它兩個王國是烏韋阿和阿洛)。首府是利瓦。 | |
阿洛 | 阿洛(法語:Alo[16]),又稱圖阿(Tu`a,非正式稱呼)或富圖納王國(Royaume de Futuna,非正式稱呼[17]),是位於南太平洋的法國海外集體領地瓦利斯和富圖納的三個王國之一(其它兩個王國是烏韋阿和錫加韋)。首府是馬拉埃。 |
丹麥王國由以下三個部分(konstituerende land)組成,性質與構成國雷同:
成員 | 人口 | 面積(平方千米) |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旗幟 | 國徽 | 地圖 | 政府首腦 |
![]() |
5,430,590 | 43,094 | 126 | ![]() |
![]() |
![]() |
丹麥首相 |
![]() |
47,017 | 1,399 | 34 | ![]() |
![]() |
![]() |
法羅群島總理 |
![]() |
56,916 | 2,175,600 | 0.026 | ![]() |
![]() |
![]() |
格陵蘭總理 |
新西蘭王國由新西蘭、庫克群島、紐埃、托克勞、羅斯屬地組成,性質與構成國相似:
領土 | 君主代表 | 政府首腦 | 立法機關 | 首都 | 人口 | 面積 | 備註 | 旗幟 | 徽章 | 地圖 |
---|---|---|---|---|---|---|---|---|---|---|
![]() |
紐西蘭總督 | 紐西蘭總理 | 新西蘭眾議院 | 威靈頓 | 4,414,400 | 268,680 km² | 劃分為16個地方及漆咸群島領地。 | ![]() |
![]() |
![]() |
![]() |
君主代表 | 庫克群島總理 | 庫克群島議會 | 阿瓦魯阿 | 21,388 | 236 km² | 與新西蘭維持自由聯合關係的國家。 | ![]() |
![]() |
![]() |
![]() |
紐西蘭總督 | 紐埃總理 | 紐埃議會 | 阿洛菲 | 2,145 | 260 km² | 與新西蘭維持自由聯合關係的國家。 | ![]() |
![]() |
![]() |
![]() |
托克勞行政長官 | 托克勞烏魯 | 托克勞議會 | 托克勞 | 1,405 | 10 km² | 由新西蘭管轄的國土。 | ![]() |
![]() |
![]() |
![]() |
紐西蘭總督 | 屬地行政長官 | 新西蘭眾議院 | 斯科特站 | 1,000 | 450,000 km² | 新西蘭在南極的屬地。 | ![]() |
![]() |
![]() |
根據1995年11月21日所簽署的岱頓協定,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被區分為兩個政治實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與塞族共和國,雙方各自統領一半的國土,擁有自己的首都、政府、國旗、國徽、總統、議會等。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又稱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聯邦),其二為塞族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市設立了特區,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雖然布爾奇科特區在名義上是屬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兩個政治實體共同治理,但是事實上該區的地位卻等同於第三個政治實體,因為該區具有等同於其他兩個政治實體的相同權力,並且直屬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政府所管轄。
索馬里內戰爆發後,索馬里出現索馬里蘭、邦特蘭、加勒穆杜格等地方割據政權。2012年,索馬里實行聯邦制,除索馬里蘭之外的地方割據政權先後表示擁護聯邦政府。目前,索馬里名義上有6個成建制的聯邦成員國(雖然索馬里蘭不接受索馬里聯邦政府管治,但仍被索馬里聯邦政府劃為一個聯邦成員國)。
憲法順序 | 名稱 | 國旗 | 國徽 | 建立年份 | 首府 | 地理位置 | 全稱 |
---|---|---|---|---|---|---|---|
1 | 奧達蘭 | ![]() |
2009年 | 博拉馬 | 奧達勒州 | 索馬里奧達蘭國 | |
2 | 邦特蘭 | ![]() |
![]() |
1998年 | 加羅韋 | 努加爾州 巴里州 穆杜格州 卡卡爾州 蘇爾州 沙那格州 |
索馬里邦特蘭國 |
3 | 加勒穆杜格 | ![]() |
![]() |
2006年 | 南加勒卡約 | 加勒古杜德州 穆杜格州 |
索馬里加勒穆杜格國 |
4 | 索馬里蘭 | ![]() |
![]() |
1991年 | 哈爾格薩 | 奧達勒州 沃戈伊加勒貝德州 托格代爾州 索勒州 薩納格州 |
索馬里蘭共和國 |
5 | 卡圖莫 | ![]() |
2012年 | 拉斯阿諾德 | 索勒州 薩納格州 托格代爾州 |
索馬里卡圖莫國 | |
6 | 希曼和赫布 | ![]() |
![]() |
2008年 | 阿達多 | 加勒古杜德州 | 索馬里希曼和赫布國 |
7 | 西南索馬里 | ![]() |
2014年 | 巴拉韋 | 下謝貝利州 中朱巴州 下朱巴州 蓋多州 巴科勒州 拜州 |
索馬里西南國 | |
8 | 朱巴蘭 | ![]() |
![]() |
2008年 | 布阿萊 | 蓋多州 下朱巴州 中朱巴州 |
索馬里朱巴蘭國 |
9 | 希爾謝貝利 | ![]() |
2016年 | 喬哈爾 | 希蘭州 下謝貝利州 中謝貝利州 |
索馬里希爾謝貝利國 |
國旗 | 聯邦成員國名稱 | 國家簡稱 | 聯邦成員國成立時間 | 聯邦成員國首府 | 備註 |
---|---|---|---|---|---|
現行存在的聯邦成員國 | |||||
![]() |
索馬里蘭共和國 | 索馬里蘭 | 1991年5月18日起 | 哈爾格薩 | 由奧達勒州、沃戈伊加勒貝德州、托格代爾州、索勒州、薩納格州組成。 |
![]() |
索馬里邦特蘭國 | 邦特蘭 | 1998年7月起 | 加羅韋 | 由努加爾州、巴里州、穆杜格州、卡卡爾州、蘇爾州和沙那格州組成。 |
![]() |
索馬里希爾謝貝利國 | 希爾謝貝利 | 2016年起 | 喬哈爾 | 由希蘭州、下謝貝利州、中謝貝利州組成。 |
![]() |
索馬里加勒穆杜格國 | 加勒穆杜格 | 2006年8月14日起 | 南加勒卡約 | 由加勒古杜德州、穆杜格州組成。 |
![]() |
索馬里西南國 | 西南索馬里 | 2002年4月1日起 | 巴拉韋 | 由下謝貝利州、中朱巴州、下朱巴州、蓋多州、巴科勒州、拜州組成。 |
![]() |
索馬里朱巴蘭國 | 朱巴蘭 | 2008年起 | 布阿萊 | 由蓋多州、下朱巴州、中朱巴州組成。 |
歷史上存在的聯邦成員國 | |||||
![]() |
索馬里奧達蘭國 | 奧達蘭 | 2009年—2011年 | 博拉馬 | 由奧達勒州單獨組成。 |
![]() |
索馬里卡圖莫國 | 卡圖莫 | 2012年4月26日起 | 拉斯阿諾德 | 由索勒州、薩納格州、托格代爾州組成。 |
![]() |
索馬里希曼和赫布國 | 希曼和赫布 | 2016年10月9日—2017年 | 阿達多 | 當時由加勒古杜德州部分組成。 |
![]() |
索馬里馬希爾國 | 馬希爾 | 2007年—2009年 | 巴丹 | 由巴里州部分地區組成。 |
俄羅斯聯邦是由聯邦主體(俄語:субъе́кт(ы))組成的一個聯邦制國家。但其中有2個聯邦主體(均位於克里米亞半島上)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為俄羅斯領土。共和國(俄語:Республика),亦即是在俄羅斯聯邦下為了實現民族區域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單位,延續於原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下的自治共和國,根據俄羅斯憲法第68條,自治共和國可決定自己的官方語言和自己的憲法,這項權利是州、自治區、邊疆區所沒有的;但俄羅斯聯邦憲法第3條明確規定共和國不享有主權。各共和國都有自己的民族,也大多存在一些主張分離的勢力。現時俄羅斯有22個共和國。但其中的克里米亞共和國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為俄羅斯領土。
![]() 俄羅斯聯邦自治共和國地圖 | ||||
---|---|---|---|---|
地圖 | 共和國 | 英語 | 俄語 | 首府 |
1 | ![]() |
Adygea | Адыгея | 邁科普 |
2 | ![]() |
Altai Republic | Алта́й |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 |
3 | ![]() |
Republic of Bashkortostan | Башкортостан | 烏法 |
4 | ![]() |
Buryatia | Бурятия | 烏蘭烏德 |
5 | ![]() |
Dagestan | Дагестан | 馬哈奇卡拉 |
6 | ![]() |
Ingushetia | Ингушетия | 馬加斯 |
7 | ![]() |
Kabardino-Balkaria | 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 納爾奇克 |
8 | ![]() |
Kalmykia | Калмыкия | 埃利斯塔 |
9 | ![]() |
Karachay-Cherkessia | Карачаево-Черкесия | 切爾克斯克 |
10 | ![]() |
Republic of Karelia | Каре́лия | 彼得羅扎沃茨克 |
11 | ![]() |
Komi Republic | Коми | 瑟克特夫卡爾 |
12 | ![]() |
Mari El | Марий Эл | 約什卡爾奧拉 |
13 | ![]() |
Mordovia | Мордовия | 薩蘭斯克 |
14 | ![]() |
Sakha Republic | Якутия | 雅庫茨克 |
15 | ![]() |
North Ossetia - Alan Republic | 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 Ал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 | 弗拉季高加索 |
16 | ![]() |
Tatarstan | Татарстан | 喀山 |
17 | ![]() |
Tuva | Тува | 克孜勒 |
18 | ![]() |
Udmurtia | Удму́ртия | 伊熱夫斯克 |
19 | ![]() |
Khakassia | Хакасия | 阿巴坎 |
20 | ![]() |
Chechnya | Чечня | 格羅茲尼 |
21 | ![]() |
Chuvashia | Чувашия | 切博克薩雷 |
22 | ![]() |
Crimea | Крым | 辛菲羅波爾 |
歷史上的構成國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俄語: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組成國家,亦可視為蘇聯的一級行政區劃。1991年蘇聯解體後,當時的15個加盟共和國已全部獨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 |||||||||
---|---|---|---|---|---|---|---|---|---|
加盟共和國 | 首都 | 加盟年份 | 人口 (1989) |
人口/總人口 (%) |
面積(km²) (1991) |
面積/總面積 (%) |
獨立國家 | No. | 地圖 |
![]() |
莫斯科 | 1922 | 147,386,000 | 51.40 | 17,075,400 | 76.62 | ![]() |
1 | ![]() |
![]() |
基輔 (1934前為哈爾科夫) |
1922 | 51,706,746 | 18.03 | 603,700 | 2.71 | ![]() |
2 | ![]() |
![]() |
塔什干 (1930年前為撒馬爾罕) |
1924 | 19,906,000 | 6.94 | 447,400 | 2.01 | ![]() |
4 | ![]() |
![]() |
阿拉木圖 | 1936 | 16,711,900 | 5.83 | 2,717,300 | 12.24 | ![]() |
5 | ![]() |
![]() |
明斯克 | 1922 | 10,151,806 | 3.54 | 207,600 | 0.93 | ![]() |
3 | ![]() |
![]() |
巴庫 | 1922 | 7,037,900 | 2.45 | 86,600 | 0.39 | ![]() |
7 | ![]() |
![]() |
第比利斯 | 1922 | 5,400,841 | 1.88 | 69,700 | 0.31 | ![]() |
6 | ![]() |
![]() |
杜尚別 | 1929 | 5,112,000 | 1.78 | 143,100 | 0.64 | ![]() |
12 | ![]() |
![]() |
基希訥烏 (前名基什涅夫) |
1940 | 4,337,600 | 1.51 | 33,843 | 0.15 | ![]() |
9 | ![]() |
![]() |
比什凱克 (前名伏龍芝/必茨伯克) |
1936 | 4,257,800 | 1.48 | 198,500 | 0.89 | ![]() |
11 | ![]() |
![]() |
維爾紐斯 | 1940 | 3,689,779 | 1.29 | 65,200 | 0.29 | ![]() |
8 | ![]() |
![]() |
阿什哈巴德 | 1924 | 3,522,700 | 1.23 | 488,100 | 2.19 | ![]() |
14 | ![]() |
![]() |
葉里溫 | 1922 | 3,287,700 | 1.15 | 29,800 | 0.13 | ![]() |
13 | ![]() |
![]() |
里加 | 1940 | 2,666,567 | 0.93 | 64,589 | 0.29 | ![]() |
10 | ![]() |
![]() |
塔林 | 1940 | 1,565,662 | 0.55 | 45,226 | 0.20 | ![]() |
15 | ![]() |
憲法順序 | 名稱 | 國旗 | 國徽 | 加盟年份 | 解散年份 | 後屬於加盟共和國 | 首都 | 地理區 | 現況 | 地圖 |
---|---|---|---|---|---|---|---|---|---|---|
1 | ![]() |
![]() ![]() |
![]() |
1920 | 1925 | ![]() ![]() |
布哈拉 | 中亞 | ![]() ![]() |
![]() |
2 | ![]() |
![]() |
![]() |
1920 | 1924 | ![]() ![]() |
希瓦 | 中亞 | ![]() ![]() |
![]() |
3 | ![]() |
![]() |
![]() |
1921 | 1931 | ![]() |
蘇呼米 | 西亞 高加索 |
![]() ![]() |
![]() |
4 | ![]() |
![]() |
![]() |
1922 | 1936 | ![]() ![]() ![]() |
第比利斯 | 西亞 高加索 |
![]() ![]() ![]() |
![]() |
5 | ![]() |
![]() |
![]() |
1940 | 1956 | ![]() ![]() |
彼得羅扎沃茨克 | 東歐 | ![]() |
![]() |
國徽 | 國名 | 國旗 | 首都 | 官方語言 | 宣佈脫離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獨立 | 宣佈獨立於蘇聯 | 人口(1989年) | 實際控制面積 (km²) | 後蘇聯國家 |
---|---|---|---|---|---|---|---|---|---|
![]() |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提拉斯堡 | 俄語,烏克蘭語,摩爾多瓦語 | 1990年9月2日 | 1991年8月25日 | 680,000 (1989) |
4,163 (1989) |
![]() ![]() ![]() |
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禾獲甸拿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
憲法順序 | 名稱 | 國旗 | 國徽 | 加入年份 | 首都 | 地理區 | 現況 | 旗幟 | 地圖 |
---|---|---|---|---|---|---|---|---|---|
1 |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1945 | 盧布爾雅那 | 巴爾幹半島/中歐 | ![]() |
![]() |
![]() |
2 | 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1963 | 薩格勒布 | 巴爾幹半島 | ![]() |
![]() |
![]() |
3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1945 | 薩拉熱窩 | 巴爾幹半島 | ![]() |
![]() |
![]() |
4 |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1945 | 波德戈里察 | 巴爾幹半島 | ![]() |
![]() |
![]() |
5 |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1945 | 史高比耶 | 巴爾幹半島 | ![]() |
![]() |
![]() |
6 |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 |
1945 | 貝爾格萊德 | 巴爾幹半島 | ![]() |
![]() |
![]() |
奧匈帝國(德語: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於1867年為應對奧地利帝國國內民族主義高漲而妥協的產物,該法案允許成立原先被併入奧地利帝國的匈牙利王國,並給予一定的獨立權,使得奧匈帝國成為一個對外統一但對內卻是兩個國家共存的方式,而匈牙利王國內部的克羅地亞民族亦於1868年成立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隸屬於匈牙利王國底下,獨立性較低於奧匈帝國及匈牙利王國。
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捷克語/斯洛伐克語:Česká a Slovenská Federativní/Federatívna Republika, ČSFR)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90年4月到1992年12月31日期間的正式國名。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體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國家。
註解
參考文獻
參閱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