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
欧洲地区区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歐是歐洲的一個地理區域,介於東歐、南歐、西歐和北歐之間[3][4]。該地區以其文化多樣性而著稱[5][6];不過,處於這一地區的國家在歷史和習俗方面也有諸多的相似和共同點[7][8]。
儘管中歐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奧地利、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德國、匈牙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士和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1][2]。從16世紀初[9][10]到18世紀初[11],今天的克羅地亞和匈牙利部分地區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在17世紀還佔領了如今位於斯洛伐克南部的部分地區[12][13]。波蘭和立陶宛的領土在近代早期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奧地利大公國、波希米亞王國、卡爾尼奧拉公國、各個德意志公國以及舊瑞士邦聯均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8世紀末,隨着神聖羅馬帝國的逐漸衰落,哈布斯堡王朝開始統治了包括現如今奧地利、捷克共和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以及克羅地亞的部分地區。其版圖還擴展到了意大利、波蘭、德國以及瑞士的部分地區[14]。
自冷戰以來,組成中歐的國家在歷史上一直被劃分為東歐或西歐,並且有的時候依然如此[15][16][17]。二戰結束以後,儘管奧地利、瑞士和南斯拉夫宣佈中立,歐洲還是因為鐵幕[18]的分隔,劃分為資本主義的西方陣營和社會主義的東方陣營[19]。中歐各國分別與這些更為廣泛的歐洲區域在歷史、文化和地緣政治上有着緊密的聯繫[20][21][22][23]。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中歐開始經歷一場「戰略覺醒」[24],成立了中歐防務合作、中歐倡議組織和維謝格拉德集團等跨國合作組織,並提出了Centrope等合作項目。這場覺醒在作家和其他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加速,他們意識到衰敗的獨裁政權導致了社會停滯,感到自己有必要站出來反對蘇聯的壓迫[25]。
地理及歷史概況
中歐總面積101萬平方千米,總人口超過1.61億,民族按人口計算主要有為德意志人和西斯拉夫人等,主要語言為德語,連結歐洲其餘餘個地理區域,是歐洲大陸的交通中心。中歐處在溫帶氣候帶,西部部分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地形多樣,北部為波德平原;南為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東有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平原,擁有資源適中,主要有森林及木材、還有煤礦、鐵礦、水晶礦、金礦和鹽礦。
因地處歐洲中央,不僅自然條件具有多樣性和過渡性,其政治、經濟、民族與文化也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過渡性。各國均屬高收入經濟體,經濟水平發展高,除去德語國家,中歐地區經濟低於北歐和西歐,但又高於東歐。其中德國、瑞士、奧地利、列支墩斯登為高度發達國家,而德國又是中歐的經濟代表,世界著名公司總部有很多設在中歐,像大眾汽車、寶馬、戴姆勒、西門子、勞力士、雀巢等等。中歐旅遊業及其發達,捷克的布拉格廣場、奧地利的美泉宮、德國的新天鵝堡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中歐的古代建築尤其豐富多彩,聚合了歐洲其它地區的特色,充滿了童話色彩。中歐一年四季氣候平穩、優美如春,使得中歐極度適合發展酪農、紅酒、羊毛、牛肉等農業,尤其以匈牙利和瑞士的為代表;手工業方面也很強大,奧地利的玻璃和水晶製品、波蘭的瑪瑙製品、瑞士的手錶和德國的鬧鐘都獨具特色。
中歐也曾是歐洲最為動盪不安的地帶,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但屢次戰爭的破壞非但沒有使這裏停滯不前,反而讓這一地區成為歐洲經濟恢復力最強的區域,無論是三十年戰爭、拿破崙戰爭、還是二戰後,中歐都使迅速的重新崛起。瑞士和奧地利則為福利國家的代表,其高人均收入和高幸福度已經和北歐國家相差無幾。在歷史上,奧地利的奧地利帝國、匈牙利的匈人帝國、奧匈兩者的奧匈帝國,德國的德意志帝國、德奧兩者的納粹德國,捷克的波西米亞王國、德奧捷三家的神聖羅馬帝國,和波蘭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都是對歐洲歷史進程有明顯影響力的國家。而目前中歐對歐盟最具發言權的國家是德國,其次為波蘭。
國家列表
劃分方法
目前國際社會對中歐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在2007年的聯合國地理方案中,將歐洲簡單的劃分為北歐、東歐、西歐和南歐四個地理大區,並沒有中歐。不過在歐盟,尤其是在德語區和西斯拉夫語的國家中,「中歐」一詞有着壓倒性的影響力,在歐盟中部各國的網站、旅遊指示牌、地圖上都能頻繁看到中歐的出現。
以下介紹幾種常用劃分方式: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