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1]劉邦韓信為齊王,領田氏齊國故地,後徙韓信為楚王,分齊國為七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復置齊國,治所在臨菑縣[2](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領七郡七十三縣,其地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至武帝時,齊國之地已分為十二郡國,又除齊國為齊郡,屬青州刺史部。西漢後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人口五十餘萬。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漢光武帝復置齊國。南北朝諸代,或置齊郡,或置齊國。北魏時齊郡屬青州,另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初廢齊郡。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

Thumb
前195年,漢朝初期齊國所在的位置。

建置

齊郡因齊國得名。戰國時,齊國於境內置五都,不置郡縣。臨菑為齊國都城,「淄水[3]又北徑其城東,城臨淄水,故名臨淄」[4]。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齊為郡,治臨淄」[4]。六國既滅,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5],此三十六郡之名,《史記》未載。南朝裴駰集解史記,所擧三十六郡中有齊郡與琅邪郡。但秦代封泥有「臨菑司馬」之文[6],秦時司馬為邊郡屬官[7],因此秦在齊國中心地區應置有臨菑郡[8]。據譚其驤考證,秦代已有濟北郡、膠東郡之名[9]。秦代封泥又有「即墨太守」、「城陽候印」[6],因此臨菑、濟北、即墨、城陽[8]、膠東等郡可能均為秦代所置。惟齊郡與臨菑等郡之關係已難以考定。

沿革

楚漢之際

秦子嬰元年(即漢元年,前206年)十月,劉邦滅秦。項羽分封諸王,以田都為齊王,都臨淄;以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以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六月,田榮起兵殺田都、田市,自立為齊王,項羽出兵北上伐齊。八月,漢王劉邦起兵出漢中,入關中楚漢戰爭開始。漢二年(前205年),田榮兵敗。田榮弟田橫佔據城陽,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漢四年(前203年),韓信破齊軍,逐田橫,略定齊地。田廣兵敗而死,田橫退居海島。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都臨菑,為漢初異姓諸王之一。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韓信為楚王,齊地「屬漢為四郡」[10],分為臨菑、濟北、膠東、琅邪四郡[9]。二月,劉邦稱帝。

西漢

Thumb
漢初齊地郡國疆域變遷示意。上:齊悼惠王時期疆域;中:景帝二年七齊、琅邪郡及新置之北海郡;下:武帝元封元年齊地各郡國。

漢高帝五年、六年間,分濟北郡置博陽郡,分琅邪郡置膠西郡、城陽郡。六年(前201年),田肯向漢高帝進言:齊國廣大,「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高帝於是下詔:「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爲諸侯」[11]。春正月,置齊國,立皇長子劉肥為齊王,治臨菑,領臨菑郡、博陽郡(後改稱濟南郡)、濟北郡膠東郡膠西郡琅邪郡城陽郡七郡七十三縣[12],「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13]。此時齊國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淄博市、濟南市、濰坊市萊蕪市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日照市之全境,濱州市東營市南部(當時海平面以上),泰安市大部,德州市中南部,臨沂市聊城市北部,江蘇省贛榆縣以及河北省滄州市中部一帶[14]

惠帝即位後,呂后執政,開始削弱劉姓諸王勢力。惠帝二年(前193年),齊王肥懾於呂后威權,主動獻上城陽郡,以增益魯元公主(呂后女)之湯沐邑。呂后二年(前186年)[15],割濟南郡置呂國,封呂台為王。七年(前181年),又割琅邪郡為琅邪國,封營陵侯劉澤為王。

西漢齊國沿革簡表
前二〇一年 前193年 前181年 前179年 前178年 前165年 前164年 前154年 前153年 前122年 前48年
齊國 齊國 濟川國
(呂國)
齊國 濟北國 濟北郡 濟北國 濟北國 濟北國 濟北國 泰山郡
泰山郡
平原郡 平原郡
齊國 濟南郡 濟南國 濟南郡 濟南郡 濟南郡 濟南郡
齊國 臨菑郡 齊國 齊國 齊國 齊郡 齊郡
千乘郡
菑川國 菑川郡 菑川國 菑川國 菑川國
膠西郡 膠西國 膠西郡 膠西國 膠西國 高密國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膠東郡 膠東國 膠東郡 膠東國 膠東國 膠東國
東萊郡 東萊郡 東萊郡
琅邪國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城陽郡 城陽郡 城陽國 城陽郡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呂后死後,齊王劉襄(劉肥長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兄弟促成陳平周勃平定了諸呂之亂。劉章、劉興居欲擁立齊王襄為帝,朝中大臣則迎立高帝子代王劉恆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齊王兄弟平諸呂之功,將濟南、城陽、琅邪三郡歸還齊國,宗室諸王勢力再度強大。二年(前178年)三月,文帝採納賈誼的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16]。分齊國之劇郡[17]為城陽國,封劉章為王;分濟北郡為濟北國,封劉興居為王。三年(前177年),劉興居謀反,兵敗自殺,濟北國除。十二年(前168年),城陽王劉喜(劉章之子)徙封淮南,城陽郡入漢。十五年(前165年),齊王劉則薨,無嗣國除,齊國復為臨菑郡,與其餘的四個支郡(濟南、膠東、膠西、琅邪)歸屬朝廷。十六年(前164年),劉肥諸子在世者六人同日封王,以楊虛侯劉將閭為齊王,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武成侯劉賢為菑川王,白石侯劉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劉卬為膠西王,扐侯劉辟光為濟南王。淮南王劉喜還徙於城陽。琅邪則為漢郡。於是在高帝時齊國故地形成了七國一郡。此擧既安撫了齊悼惠王諸子,又將齊國一分爲七,降低了諸王對朝廷的威脅。

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鼂錯推行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膠西國六縣置北海郡。又削趙國常山郡、楚國東海郡,擬削吳國會稽郡,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景帝三年(前154年),齊地的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國起兵響應吳、楚,齊王劉將閭狐疑不決。膠西、菑川、濟南三國發兵圍困臨菑,逼迫齊王叛漢。景帝遣路中大夫使齊,令齊王堅守。後來欒布擊破三國兵,得知齊王曾與叛軍暗中交通,便欲移師伐齊。齊王劉將閭飲藥自殺。「膠東、膠西、濟南、菑川王皆伏誅,國除」[13]。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繼續削弱諸王勢力。四年(前153年),分膠東國東部置東萊郡,徙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後分濟北國北部置平原郡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齊王劉次昌主父偃之逼而自殺。以其無嗣,國除為郡。同年,割臨菑以東、齊悼惠王冢園一帶與菑川國[18];封菑川懿王劉志之子為臨朐侯,置臨朐侯國,屬齊郡。元狩初,分濟南郡南部置泰山郡,除濟北國為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封其次子劉閎為齊王,復置齊國。元封元年(前110年),齊王閎薨,無嗣,齊國除為郡。其後分齊郡北部之千乘、博昌等十餘縣置千乘郡。元封以後,齊郡又得菑川王子侯國廣饒元帝成帝時,以菑川孝王子侯國北鄉、廣、平廣、臺鄉屬齊郡。此時,齊郡領十二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及張店區東部、臨朐縣、青州市、廣饒縣、博興縣東部與壽光市西北一帶。秦漢時,今東營市東營區、壽光市北部之地,尚在海平面以下,故齊郡為臨海邊郡。

領縣

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齊郡領六縣、六侯國:

More information 縣名, 縣治所在地 ...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建置年代 王莽改名 備註
臨菑縣[19] 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齊國故城遺址 前221年 齊陵 古營丘。有服官、鐵官。
昌國縣 淄博市張店區灃水鎮昌城村昌國遺址 戰國時昌國君樂毅之封邑。
利縣 濱州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利城遺址 利治
西安縣 淄博市臨淄區稷下街道西安村[20] 東寧
鉅定縣[21] 東營廣饒縣中部
廣 侯國 濰坊青州市五里鎮下圈村[22]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廣饒侯國 東營廣饒縣東部 元封以後 菑川靖王子侯國
昭南縣 無考
臨朐侯國 濰坊臨朐縣縣城東[23] 前127年 監朐 菑川懿王子侯國
北鄉侯國 淄博市臨淄區北部一帶[24] 前35年 禺聚 菑川孝王子侯國
平廣侯國 無考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臺鄉侯國 濰坊壽光市楊莊鄉楊家莊子西北[25] 前11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Close

漢武帝時,封韓說為按道侯[26],封李朔為涉軹侯[27],封朝鮮人尼谿相參為澅清侯[28],封趙弟為新畤侯[29]。四地皆屬齊[30],則武帝時齊郡另有按道涉軹澅清新畤四個侯國

東漢

王莽時,改齊郡為濟南郡,改臨菑縣為齊陵縣東漢初,齊郡為琅邪人張步所據。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派光祿大夫伏隆前往齊地,拜張步為東萊太守。梁王劉永得知後,派人立張步為齊王。張步遂殺伏隆而接受齊王封號。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張步降漢。東漢前期,以濟南郡之般陽縣屬齊郡,又省併鉅定、廣饒、昭南、北鄉、平廣、臺鄉六縣。建武十一年(35年),徙太原王劉章為齊王,復置齊國。十三年(37年),降齊王為齊。十九年(43年),復為王。明帝時,分利縣屬千乘郡章和元年(87年),貶齊王晃爲蕪湖侯,國除爲郡。永元二年(90年),蕪湖侯晃子無忌嗣立為齊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齊國領六縣:

  • 臨菑縣(青州刺史部治所)
  • 西安縣
  • 昌國縣
  • 臨朐縣
  • 廣縣
  • 般陽縣

獻帝建安初年[31]曹操分齊國之臨朐縣與琅邪郡東莞縣置東莞郡。建安十一年(206年),齊國除為郡。漢末,復置廣饒縣[32]

魏晉

時於齊郡置益都縣。青龍三年(235年),明帝封其養子曹芳為齊王。齊王芳於景初三年(239年)即皇帝位。同年,遷遼東郡東沓縣民渡海入齊郡,置新沓縣。正始元年(240年),徙遼東郡北豐縣民於齊郡,置新汶、南豐二縣。復置東安平縣[33]嘉平五年(253年)司馬師廢曹芳帝位,還封為齊王。魏末景元中,齊國領十一縣:

咸熙二年(265年),晉武帝代魏,改元泰始,封其弟司馬攸為齊王。以益都縣入樂安郡,廣縣入東莞郡。太康元年(280年),齊國領五縣:臨淄、西安、東安平、廣饒、昌國。齊獻王攸薨,子司馬冏嗣位。八王之亂時,齊王冏起兵討伐趙王司馬倫,奉晉惠帝乘輿反正,拜大司馬,執掌朝政。後被長沙王司馬乂攻殺,曝屍三日。齊國除為郡。

十六國時代中原喪亂,臨淄城日漸衰落。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將領曹嶷攻入青州,於廣縣築廣固城(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將廣縣併入臨淄,遷青州州治於廣固。永昌二年(323年),齊郡入後趙晉元帝於廣陵僑置青州、齊郡。冉閔反趙之際,青、徐、兗州刺史紛紛歸降東晉永和六年(350年),鮮卑段部首領段龕南下,割據青州,東晉封其為齊公。永和十二年,前燕慕容恪攻取青州,段龕降。太和五年(370年),前秦滅前燕,齊地入秦。淝水之戰之後的太元九年(384年),晉軍北伐,前秦青州刺史苻朗降,東晉收復了青州、兗州一帶,使辟閭渾以幽州刺史鎮廣固。太元十九年,燕將慕容農破廣固,齊郡入後燕。燕主慕容寳北逃後,青、徐一帶被東晉收復。隆安四年(400年),後燕宗室慕容德稱帝,在青州建立南燕,以廣固為燕都尹。義熙六年(410年),劉裕北伐,滅南燕,克復青州,齊地入晉。

南北朝

初於齊郡分置廣川郡高陽郡。青州、臨淄縣徙治東陽城(在今青州市北關),仍以臨淄故城為齊郡治所。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魏將慕容白曜攻克青州,齊地、淮北皆入魏。宋於鬱洲僑置齊郡,為南青州州治。南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於建康以北瓜步僑置齊郡,治臨淄,屬南青州。梁初移至上鮮[34]

北魏齊郡屬青州,領九縣:臨淄、昌國、益都、盤陽、平昌、廣饒、西安、安平、廣川。皇興三年(469年),以濟南郡、東魏郡、東平原郡、東清河郡、廣川郡、太原郡[35]齊州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臨淄縣,以其地屬齊郡高陽縣。北周時齊郡僅領三縣:益都,昌國、廣饒,治益都[36]

隋唐

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廢齊郡、濟南郡,其地分屬青州、齊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於青州置臨淄縣、溡水縣,以貝丘縣(後更名淄川縣)置淄州大業初,廢高陽、溡水二縣入臨淄。大業三年(607年)改齊州為齊郡,領十縣,轄原濟南郡之地,治歷城。改青州為北海郡,治益都,領臨淄、千乘、博昌、壽光、臨朐、都昌、北海、營丘、下密十縣。大業五年(609年),齊郡領十縣,有152323戶。

隋大業五年(609年)齊郡領縣
縣名 建置年代 縣治所在地 備註
歷城縣 濟南市市區 山茌縣併入。
祝阿縣
臨邑縣 德州臨邑縣
臨濟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 淄博高青縣黑里寨鎮劉村臨濟故城遺址 原名朝陽。
鄒平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原名平原。
章丘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 濟南章丘市 原名高唐。
長山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濱州鄒平縣長山鎮 原名武強。
高苑縣 大業初 淄博高青縣 北齊曰長樂,開皇十八年改會城。
亭山縣 開皇六年(586年) 原名衛國。
淄川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淄博市淄川區 原名貝丘。

武德元年(618年)改爲齊州,領歷城、祝阿、山茌、源陽、臨邑五縣。武德二年,以平陵、亭山、章丘、營城四縣置譚州貞觀元年(627年),省源陽縣。以原屬譚州之平陵、臨濟、亭山、章丘四縣屬齊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齊州為臨淄郡,下轄歷城縣禹城縣豐齊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段店鎮古城村)、全節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孫村鄉全節河)、臨濟縣章丘縣亭山縣臨邑縣。天寶五年又改為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37]

人口

漢魏時,齊郡人口密度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漢武帝初年,郡治臨菑縣的人口多於長安縣,居全國之冠。[38]臨菑一縣之戶數已逾十萬。主父偃云:「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於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13]」故齊國常為開國皇帝之兄弟、長子、次子的封地。西漢後期齊郡人口逐漸減少。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齊郡有154826戶,554444人[39]。約佔當時全國(除西域外)人口的0.96%。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141.15人,以今人葛劍雄的推算,居全國第九位。[40]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齊國約有64415戶,491765人。[41]

經濟

戰國時,齊國臨菑即為東方工商業中心之一。在漢代,齊郡號為「冠帶衣履天下」[39]。臨菑與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一帶)為全國兩大官辦紡織業中心。西漢時,少府在臨菑設立了服官,以生産刺繡、紈素(魏晉以後謂之絹)、縑、綾為主[42]。刺繡在漢代是非常昂貴的織品,價格在錦之上[43],大約是一般繒帛的二十餘倍[44]。「齊細繡文,上價匹二萬,中萬,下五千也」[45]。時人稱:「齊郡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女無不巧。[46]」齊郡出產的紈素亦知名於世,其上品為冰紈,極爲潔白細密,《文選》所收古詩《怨歌行》有「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之句。東漢章帝時,曾下令齊國服官「省冰紈方空彀吹綸絮」[47]新疆曾出土漢代齊郡出產的絹疋,標明了產地、規格,作為商品銷往西域或外國[48]。漢元帝時,諫大夫貢禹上書說:「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49],足見其規模之大。

漢代齊郡製陶業也有所發展。窩托村西漢齊王陵出土的陶器主要為禮器和日用陶器。金嶺東漢齊王墓則出土了不少陶製明器,有陶樓、陶屋、陶井、圈竈等,器形高大,工藝較為複雜。

臨淄故城遺址內有多處冶鐵和鑄銅作坊遺址。漢代鐵官即設於大城東南一帶,有「齊鐵官丞」、「齊採鐵印」等封泥出土。大城東北的鑄錢遺址曾出土半兩五銖及新莽大泉五十的錢範。[50]

地誌

書名 成書年代 作者 備註
《三齊略記》 伏琛 諸書或引作《齊記》、《三齊記》。
《齊地記》 十六國南燕 晏謨 新唐書》藝文志二卷。一作《齊記》。
《齊地記》 南朝 解道康
《三齊記》 北朝 張朏 宋史》藝文志一卷。
《青州先賢傳》 不詳 佚名
《齊乘》 於欽 六卷。清人周雨塍考證,周潛釋音。
《淄乘徵》 畢際有 一卷。

遺跡

韓信嶺

韓信嶺,當地人又稱為韓信宅,在今臨淄區齊都鎮東北河崖頭村西南200米處。漢四年(203年)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相傳韓信宮殿遺址就在此處;又傳東漢初耿弇破張步,光武帝親勞其師於此。韓信嶺為正方形夯土臺基,高4米,邊長約300米,佔地約9萬平方米,四面有三層臺級。有西周晚期至漢代的文化層。

墓葬

臨淄城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至秦、漢、魏、晉,為國都或州郡治所凡1300餘年,城內外遺跡眾多。臨淄區境內現存不少姜齊田齊、兩漢齊王的王陵,以及大量有封土或無封土的墓葬。在近五十年發掘的陵墓中,涉及兩漢時期的有窩托村漢齊王陵、金嶺東漢齊王墓,商王村漢墓,永流、辛店漢墓等。

窩托西漢齊王陵

臨淄區大武公社窩托村(齊臨淄故城西南)南有一座西漢初年的諸侯王陵,俗稱駙馬墳、相公冢。嘉靖《青州府志》認為是戰國時人淳于髡墓。覆斗形封土,墓穴為中字形,高32米,南北長200米,東西長250米,佔地約24畝。1978年至1980年對此王陵的五個隨葬坑進行了發掘。根據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測墓主為齊哀王劉襄(墓室尚未發掘)。五個隨葬坑分別為器物坑、殉狗坑、兵器儀仗坑、車馬坑、兵器及器物坑,均未被盜掘。共出土禮器、兵器、樂器、儀仗器、生活日用器物12100餘件。其中五號坑出土的矩形龍紋銅鏡,長114.1cm,寬57.7cm,厚1.2cm,重56kg,是迄今中國出土的最大銅鏡。一號坑出土的鎏金熏爐、鎏金花紋銀盤、銀盒是較為少見的早期金銀器。出土的日用銅器和陶器中,有「齊大官」、「齊食官」、「南宮」、「北宮」等成組銘文。[51]

金嶺東漢齊王墓

1984年至1985年發掘的臨淄金嶺東漢齊王墓,位於金嶺鎮乙烯厰區內。封土高10.75米,為磚室墓,全長31.5米,是山東迄今發掘的最大一座磚室墓葬。墓室用磚為長方形或楔形青灰磚。長方形磚一般長48cm,寬25cm,厚12cm;楔形磚一般長48cm,寬30cm,厚12cm。多塊磚上有戳記銘文「呂都」。墓已被盜,殘存陶質冥器、銅鐵器、玉器、玉衣殘片等隨葬品百餘件。發掘者認為墓主是東漢齊煬王劉石。

廣固城遺址

廣固城遺址位於青州市益都鎮西北,堯王山東南。南北長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面積約48萬平方米。晉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所建,義熙六年(410年)廢,僅存百年,故遺址內存留文物很少。

國王、郡王及太守

漢代

齊王

西漢齊王
姓名 諡號 在位時間 備註
韓信 前203年至前202年 始封齊王,後徙封楚王,再貶為淮陰侯
劉肥 齊悼惠王 前201年至前189年 漢高帝長子[52]
劉襄 齊哀王 前189年至前179年 齊悼惠王太子
劉則 齊文王 前179年至前165年 齊哀王太子,無嗣,國除為郡
劉將閭 齊孝王 前164年至前154年 齊悼惠王子
劉壽 齊懿王 前154年至前131年 齊孝王太子
劉次昌 齊厲王 前131年至前127年 齊懿王太子,無嗣,國除為郡
劉閎 齊懷王 前117年至前110年 漢武帝次子,無嗣,國除為郡[26]
東漢齊王
姓名 諡號 在位時間 備註
劉縯 齊武王 漢光武帝長兄,建武十五年追諡為齊武王[53]
劉章 齊哀王 35年至46年 劉縯長子,建武二年封太原王,十一年徙封齊王
劉石 齊煬王 46年至70年 齊哀王長子
劉晃 70年至87年 齊煬王子,章帝章和元年貶為蕪湖侯,國除
劉無忌 齊惠王 90年至142年 蕪湖侯晃子,和帝永元二年嗣立為齊王
劉喜 齊頃王 142年至147年 齊惠王子
劉承 147年至206年 齊頃王子,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

齊相

  • 曹參人。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為齊左丞相,以黃老之術治齊九年。惠帝二年(前193年)為漢丞相。[54]
  • 傅寬,魏人。漢初從韓信破齊軍,封陽陵侯。齊悼惠王初為齊右丞相、齊相。後為相、漢丞相[55]
  • 齊壽[56],呂后元年在任。[57]
  • 召平,呂后末年在任。呂后八年(前180年)自殺。[58]
  • 駟鈞,齊悼惠王后之弟,召平死後為齊相。[58]
  • 袁盎,《漢書》作爰盎,字絲,楚人。文帝時相齊。[59]
  • 牛抵,景帝末年在任。[60]
  • 主父偃,齊臨菑人。武帝元封中相齊。元封三年以罪誅。[61]
  • 卜式河南人。元鼎中在任。六年(前111年),為御史大夫[62]
  • 石慶河內溫人,石奮之子。武帝初年相齊,大治,百姓立石相祠。[63]
  • 柳隗,河東人。不知何時。[64]
  • 董竝,陳郡圉人。大約光武帝、明帝時在任。[65]
  • 周紆,字文通,下邳人。永平末在任。[66]
  • 杜度,杜陵人。章帝時在任。[67]
  • 丁牧,章帝、和帝之際在任。[68]
  • 曹成,字子殻,扶風人。安帝時在任。[69]
  • 吳祐,字季英,陳留長垣人。順帝、桓帝時在任。[70]
  • 王暢,字叔茂,山陽高平人。桓帝初在任。[71]
  • 橋玄,字公祖,梁國雎陽人。桓帝中葉在任。[72]

齊郡太守

文獻所載漢代齊郡太守僅二人:

魏晉南北朝隋唐

晉代齊王
姓名 諡號 在位時間 備註
司馬攸 齊獻王 265年至283年 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弟,過繼為司馬師之子。
司馬冏 齊武閔王[75] 283年至302年 齊獻王子,八王之亂中為司馬乂所殺,國除。
司馬超 306年至311年 齊武閔王子,惠帝光熙元年嗣位。永嘉五年沒於劉聰
司馬柔之 太元年間至
元興元年(402年)
南頓王司馬宗子。孝武帝太元中襲封齊王,奉司馬攸之祀。
司馬建之 402年至420年 司馬柔之之子。劉裕代晉,國除。
  • 刁藪,勃海饒安人,晉齊郡太守。[76]
  • 崔逞,前秦苻堅時齊郡太守。[77]
  • 王誕,琅邪臨沂人,東晉義熙中從劉裕北伐,為齊郡太守。[78]
  • 龐秀之,元嘉末為齊郡太守。[79]
  • 胡景世,豫章南昌人,宋元嘉末為齊郡太守,後於龐秀之。[80]
  • 劉懷慰,齊建武中在任。南齊首任齊郡太守。
北魏、東魏齊郡王
姓名 諡號 在位時間 備註
元簡 齊郡順王[81] 481年至499年 文成帝子。
元祐 齊郡敬王 501年至517年[82] 齊郡順王子。
元溫 ?至528年 死於河陰之變[83]
高洋 齊文宣帝 550年 武定八年正月進位齊郡王,三月進封齊王,五月受禪稱帝,建立北齊[84]

人物

相關條目

注釋及徵引文獻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