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周代諸侯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公室為嬴姓趙氏[3],是少昊的後裔,源自今山東地區[註 1]。
地位 | 周朝諸侯國 |
---|---|
國都 | 1.秦邑 (甘肅天水市故秦城(清水縣秦亭鎮地區),前901年秦非子建邑始,治邑79年) 2.前822年秦莊公將遷至西犬丘 (陝西咸陽市東,治邑129年;前221年秦始皇定都咸陽,14年後項羽焚毀咸陽城止) |
政府 | 封地 |
• 始封此國者 | 1. 周孝王 封非子為天子附庸 秦主 2. 周平王 封秦襄公為伯爵 諸侯國君 |
• 爵位 | 前905年(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受封 附庸國主位 前770年(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受封 伯爵位 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秦惠文王稱王 王位 前288年(周赧王二十七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2] 帝位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 天子位 |
• 姓 | 嬴姓 |
• 氏 | 趙氏 |
• 始祖 | 秦非子(周孝王封其為天子附庸) 秦襄公(周平王正式封其為諸侯) |
• 亡國之君 | 秦王子嬰 |
分封 | |
• 創始 | 前905年 |
• 滅亡 | 前207年 |
• 滅亡原因 | 秦王子嬰向沛公劉邦投降 |
史書記載 | 《史記》 卷5、卷6 《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桓公四年 |
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養馬,因此將其封於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作為周朝的附庸,此後秦人與西戎進行了長久而殘酷的鬥爭。前821年,秦莊公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伯爵,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周朝給其封地在今甘肅河東地區到陝西一帶。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今陝西寶雞)建都近300年。雍城遺址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穆公時期,滅西戎十二國,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戰國初期,魏國大舉攻秦,奪取秦國河西之地。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商鞅變法,開啟了秦國富國強兵之路,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前325年,秦伯駟稱王(史稱秦惠文王),前288年,秦昭襄王一度稱帝,秦國發動伊闕、鄢郢、華陽、長平四大戰役,殲滅山東六國軍隊上百萬人,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秦王政於前221年攻滅六國,統一九州,建立了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開城獻降,秦朝滅亡。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先祖,為三皇五帝時期的大業之子伯益。[8]秦最早為夏朝諸候,後歸順商湯而滅夏。商朝大戊以後,成為重要的諸侯[9]。
秦國先祖為商朝「保西垂」。後代蜚廉是商朝末年帝辛的寵臣。據清華簡《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監之亂平定後,蜚廉「東逃於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殺蜚廉,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10]李學勤鑑於秦人和東方的奄國同姓,同主少皞,又蜚廉東逃於此,認為秦人可能最初起源於東方,和奄國同源。在西周初年因獲罪及曾「保西垂」,被謫戍西方。
中潏之子為蜚廉,蜚廉有惡來、季勝二子。武王克殷時,惡來被殺。蜚廉一系在此時分為兩支,惡來之子孫居於犬丘,為秦國之祖。季勝為趙氏之祖。
秦人遷至西垂地區,有兩種說法,一據戰國末年的《孟子》,說是在晚商時期,因為周武王討伐殷商時,蜚廉支持殷商,因此被殺[11][12],其氏族被強迫遷至西垂。另一個傳說是,在商朝時,戎胥軒與酈山之女通婚生下中潏,遷至西垂。
西周周穆王之後,秦人地位繼續提升,惡來的後代大駱與申侯結為婚姻,居犬丘,以畜牧為生。大駱生非子。[13]
秦最初領地在當時屬於周朝的邊緣地區,西接西戎。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封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為天子之附庸,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秦國伊始。據司馬遷的說法,非子被別封於秦,為周王室的大夫,後來升格為附庸。天子之附庸與諸侯之附庸級別是不同的,其地位相當於一個畿內諸侯。司馬遷也補充,秦人成為附庸後,長期對戎人作戰,實力得到擴充。
在秦景公一號大墓中發現過一片石罄,銘文如下: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大意為天子舉行宴饗,(作罄者是)(秦)共公、(秦)桓公的繼承者,先祖高陽在天有靈,國內得以四方生平。高陽氏,即顓頊,黃帝之孫,位列「五帝」。所以秦人源自華夏人群,早期秦文化源自中原商周文化,與西戎差異甚大,但由於長期辟居西隅,亦吸收了不少戎狄文化,在長期與戎狄的戰爭中,秦人養成了粗獷好戰的性格。
非子死後,其子秦侯即位,秦侯元年(前855年),秦國始有確切紀年。秦侯在位十年,死後其子秦公伯即位,公伯在位三年,死後其子秦仲即位。秦仲三年(前842年),周厲王暴虐無道,西戎反叛周王室,滅掉犬丘大駱之族,秦仲二十一年(前824年),周宣王以秦仲為大夫,命其率軍討伐西戎。秦仲二十三年(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的戰爭中戰死,秦仲有子五人,由長子嬴祺即位,史稱秦莊公;二子嬴福;三子嬴祿;四子嬴壽;少子嬴康(第五子,諡號慶)為梁嬴伯爵(春秋時期梁國國君)。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授予他七千士卒,命其討伐西戎。嬴祺五兄弟採取閃電夜襲,分頭殲滅、擒賊先擒王,攻破獫狁老巢,打亂他們指揮而獲勝,重新奪取犬丘之地。隨后庄公遷都犬丘,秦莊公因為戰功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莊公生子三人,長子名世父,世父對祖父秦仲被西戎殺死的事情耿耿於懷,於是帶兵攻打西戎,將太子之位讓與其弟襄公。 秦襄公元年(前777年),將妹妹繆嬴嫁予西戎豐王,以緩和秦戎關係。次年(前776年),西戎圍犬丘,世父率軍奮力禦敵,不幸被俘,由於秦戎聯姻,一年之後世父又被戎人放歸秦國。
秦襄公七年(前771年),因幽王寵信褒姒,不滿的外戚申侯聯合犬戎攻打周王室,殺死周幽王,秦襄公率軍勤王,屢立戰功,隨後秦襄公審時度勢,支持幽王之子周平王並護送其東遷洛邑。秦襄公因此被周平王封為秦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秦正式成為諸侯國。
秦襄公得到周平王的許諾後,大力征伐犬戎,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率軍伐犬戎抵達周朝故地岐山,戰死。其子德即位,是為秦文公,秦文公四年(前762年),在渭水與汧水交匯處營建新的都邑,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文公驅逐戎人,收納周朝的遺民,將疆域擴展到岐山。文公之子靜公(史記作靖公)早死,文公死後由其孫憲公即位(史記誤作寧公)[14],秦憲公二年(前714年),遷都平陽,三年(前713年),伐滅蕩社,其君亳王逃往戎地,十二年(前704年),滅亡蕩氏。
到了秦穆公時代,降服西戎八國,亦同時參與中原爭霸,成為與晉國、楚國的霸主級別強國。晉獻公時,秦晉兩國維持着良好關係(秦晉之好),而秦亦致力鞏固及開拓西陲。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眾晉公子爭位,晉國陷入動亂,而秦穆公亦開始把戰略目標東移。晉公子夷吾流亡國外,並許諾秦穆公若以秦助繼晉侯位,則以黃河以西的土地報答秦國。及秦軍送夷吾回晉,立為晉惠公。而晉惠公卻與梁國聯姻,秦卻沒有得河西土地,秦穆公亦沒有追究。過了數年晉國旱災,晉求糧於秦,穆公賣糧食及農具與助晉。翌年,秦國大旱,穆公欲購糧於晉,而惠公不許。秦穆公大怒伐晉,戰於韓,俘虜了晉惠公。因晉惠公的姐姐是穆公的夫人,才得以被放回晉國。前643年,晉惠公讓太子圉到秦當人質。前641年,秦國滅梁國。後來秦穆公聽說晉獻公有一公子重耳流亡於楚國,遂請重耳到秦,並舉兵助其回晉國。時晉惠公已死,其子晉懷公剛立不足一年,被公子重耳和秦軍攻殺。公元前636年,重耳繼位為晉文公,在位九年,秦晉修好。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立。這一年秦穆公秘密攻打鄭國,秦軍於行軍途中被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識破,失去了突襲的先機,遂收兵回秦。當時晉襄公探得秦軍回軍的路徑,兩軍大戰於殽,秦軍覆沒。消息傳回秦國,穆公懊悔悲慟,秦人大憤。前625年,秦穆公發兵伐晉復仇,又敗於彭衙。過了一年,秦穆公親自率兵再次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晉軍拒不出戰。穆公在當年的殽戰場埋葬屍骨及樹立標記,然後班師回國。
及後,因秦國東進的路被晉國堵塞(晉國滅虢後佔據了函谷關),秦國的戰略轉回傳統的經營西陲。秦康公、桓公、景公時期,秦晉一再發生戰爭,幾經拉鋸。秦國國勢亦隨着戰爭被拖至逐漸衰弱。
公元前546年,秦景公在位期間,宋國、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14國舉行弭兵之會,簽訂的盟約是:「晉、楚之從,交相見也。」(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晉的僕從國要朝貢楚國,而楚的僕從國要朝貢晉國,齊國作為晉國的盟國,不朝拜楚國,秦國為楚國的盟國,亦不朝於晉國),秦哀公在位期間,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師助楚昭王復國,留下「申包胥哭秦庭」這一典故。
戰國初期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河西之地,設立西河郡(見河西之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走入下坡。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商鞅開始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第一,「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第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第三獎勵軍功,按功受爵,貴族無軍功不再受爵;第四,「燔詩書而明法令」[15]。前350年商鞅又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統一秦國的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步強盛起來,軍隊的戰鬥力也有所提高,使秦國成為當時最強盛的諸侯國,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有消極影響。商鞅變法遭到了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秦孝公死後,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但商鞅變法的措施在秦國繼續下去,他主張的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公元前三世紀以後,東方各國衰落下去,秦國無敵於天下。秦昭襄王時,其母宣太后與義渠戎王通姦,使詐殺義渠戎王於甘泉,將義渠併入秦國[16]。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戰和前278年的鄢之戰,白起統帥的秦軍攻占當時政治核心在南陽和丹陽一帶的楚國,攻陷楚國首都,所得領土改置南陽郡、南郡、臨江郡(江夏郡)、黔中郡,楚遷都壽郢;至此南方大國楚國因為喪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公元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重創趙國,秦國消滅及坑殺趙國降卒,號稱四十餘萬人,這是戰國時期兼併戰爭中規模最大、殺戮最多的一次戰役,秦國威震天下。公元前256年秦國滅西周國,周王朝統治的最後象徵被消滅。
前247年秦王政登基,開始征服六國。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六國。中國歷史結束諸侯封建時代,進入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時代。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在耕作上經歷了青銅工具到鐵農具的變革,大約在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秦國的土地在商鞅變法之前為分封采邑制,商鞅變法大部分土地特別是耕地被國有化,再以授田方式分於有軍工之人。但主要的土地還是掌控在秦朝廷手上,由朝廷機構經營管理,收益直接上交國庫,為秦國的對外擴張戰爭提供了巨大的財政基礎[17]。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至近千座,國君稱王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制,稱王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制,廣泛使用人殉(秦獻公廢除),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秦景公墓地)殉葬186人,為中國有史以來發掘墳墓中殉葬人數最多的一座。
西元前360年,約130萬~160萬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姓名 | 生年 | 卒年 | 世紀 | 職業 | 稱號、別名 | 備註 |
---|---|---|---|---|---|---|
百里奚 | 前7世紀 | 將領 | 百里視之父。 | |||
百里視 | 前7世紀 | 將領 | 通稱孟明視、百里孟明視 氏百里、名視、字孟明 |
百里奚之子。 | ||
蹇叔 | 前7世紀 | 謀臣 | 與百里奚友善,秦穆公拜之為上大夫。 | |||
蹇術 | 前7世紀 | 將領 | 通稱西乞術 氏蹇、名術、字西乞 |
蹇叔之子、蹇丙之兄。 | ||
蹇丙 | 前7世紀 | 將領 | 通稱白乙丙 氏蹇、名丙、字白乙 |
蹇叔之子、蹇術之弟。
蹇丙後積功升為大夫,其後人以此為榮,遂有以其字為姓者,稱白乙姓,為複姓。 | ||
由余 | 前7世紀 | 謀臣 | 原西戎主身邊謀士,秦穆公精誠所致招攬在側,幫助秦穆公成為霸主。 |
姓名 | 生年 | 卒年 | 世紀 | 職業 | 稱號、別名 | 備註 |
---|---|---|---|---|---|---|
商鞅 | 前390年 | 前338年 | 前4世紀 | 法家 | 商君 衛鞅 |
在秦孝公時期推動變法,使秦國開始強盛 |
張儀 | 前310年 | 前4世紀 | 縱橫家 | 提倡連橫、多次破壞了六國的合縱。 | ||
樂池 | 前4世紀 | 謀臣 | ||||
秦緩 | 前4世紀 | 御醫 | 字越人 號扁鵲 |
醫術高超,時人謂之黃帝時的神醫「扁鵲」。 | ||
樗里子 | 前300年 | 前4世紀 | 軍事家 | 嚴君疾 | 嬴疾,秦惠文王嬴駟之弟 | |
白起 | 前257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戰國四名將 |
前293年伊闕之戰 | |
王翦 | 前3世紀 | 將領 | 戰國四名將 |
王翦為王氏家族在秦國的立足開創了非常好的基礎。 | ||
司馬錯 | 前3世紀 | 將領、縱橫家 |
學屬縱橫家,亦能領兵戰鬥。 | |||
王齕 | 前244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前260年討趙國、取上黨 | ||
魏冉 | 前3世紀 | 將領 | ||||
蒙驁 | 前240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蒙驁為蒙氏家族在秦國的立足開創了非常好的基礎。 | ||
蒙武 | 前3世紀 | 將領 |
前224年秦楚之戰 | |||
桓齮 | 前3世紀 | 將領 | ||||
樊於期 | 前3世紀 | 將領 | ||||
辛勝 | 前3世紀 | 將領 | ||||
麃公 | 前3世紀 | 將領 | 前244年攻下卷城,斬首3萬 | |||
羌瘣 | 前3世紀 | 將領 | ||||
李信 | 前3世紀 | 將領 | 前225年秦楚之戰 | |||
司馬靳 | 前3世紀 | 將領 | ||||
王賁 | 前3世紀 | 將領 | ||||
張唐 | 前3世紀 | 將領 | ||||
胡傷 | 前3世紀 | 將領 | ||||
王陵 | 前3世紀 | 將領 | ||||
井忌 | 前3世紀 | 將領 | ||||
司馬梗 | 前3世紀 | 將領 | ||||
楊端和 | 前3世紀 | 將領 | ||||
鄭安平 | 前255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
摎 | 前3世紀 | 將領 | ||||
羋戎 | 前3世紀 | 謀臣 | ||||
金受 | 前3世紀 | 謀臣 | ||||
王稽 | 前3世紀 | 謀臣 | ||||
徐詵 | 前3世紀 | 謀臣 | ||||
甘茂 | 前3世紀 | 謀臣 | ||||
樓緩 | 前3世紀 | 謀臣 | ||||
壽燭 | 前3世紀 | 謀臣 | ||||
范雎 | 前3世紀 | 謀臣 | 提出赫赫有名的遠交近攻戰略 | |||
蔡澤 | 前3世紀 | 謀臣 | ||||
頓弱 | 前3世紀 | 謀臣 | 據考證,可能是尉繚的另一個名字 | |||
呂不韋 | 前235年 | 前3世紀 | 謀臣 | 文信侯 | 以「奇貨可居」出名,官拜秦相,與多位食客一起編篡呂氏春秋,為百家中雜家 | |
司空馬 | 前3世紀 | 謀臣 | ||||
羋啟 | 前271年 | 前223年 | 前3世紀 | 謀臣 | 昌平君 熊起 |
楚在秦質子羋橫之子,後留在秦國,在秦國為官,前224年被項燕立為楚王反秦,前223年被秦討伐,敗死 |
杜倉 | 前3世紀 | 謀臣 | ||||
甘羅 | 前3世紀 | 謀臣 | 出使趙國,十二歲官拜上卿,後有成語「甘羅拜相」 | |||
王綰 | 前3世紀 | 謀臣 | ||||
隗狀 | 前3世紀 | 謀臣 | ||||
隗林 | 前3世紀 | 謀臣 | ||||
夏無且 | 前3世紀 | 御醫 | ||||
尉繚 | 前3世紀 | 軍事家 | 著書尉繚子 | |||
內史騰 | 前3世紀 | 內史 |
姓名 | 生年 | 卒年 | 世紀 | 職業 | 稱號、別名 | 備註 |
---|---|---|---|---|---|---|
蒙恬 | 前210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前214年征伐匈奴、收復河南之地;曾改良毛筆,被譽為「筆祖」。 | ||
蒙毅 | 前210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始皇帝內外居行必隨之 | ||
屠睢 | 前262年 | 前214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秦朝的國尉,秦攻百越之戰的主將,後在押運糧草時中毒箭身亡。 | |
趙佗 | 前240年 | 前137年 | 前3-前2世紀 | 將領 | 前204年後號稱南越武王 | 秦攻百越之戰將領,前204年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國,高祖11年趙佗臣服漢朝,呂后7年稱帝,文帝元年去帝號,武帝建元4年去世,享年一百餘歲,葬於番禺(今廣州)。 |
任囂 | 前268年 | 前206年 | 前3世紀 | 將領 |
前222年攻打嶺南,並於前214年統一嶺南,並任首任南海郡尉,修築番禺城(廣州之始)。 | |
史祿 | 前3世紀 | 監御史 | 修築靈渠。 | |||
楊熊 | 前3世紀 | 將領 | 敗於劉邦軍,被秦二世問責斬首。 | |||
趙賁 | 前3世紀 | 將領 | 鎮守中原腹地通往關中的戰略要道。 | |||
李斯 | 前208年 | 前3世紀 | 謀臣 | 著作《諫逐客令》,主張禁私學,曾與趙高合謀篡改始皇帝遺詔擁立公子胡亥為帝,後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 | ||
趙高 | 前207年 | 前3世紀 |
稱號 | 國君姓名 | 在位年數 | 在位年份 | 出身與關係 | 墓葬 | 都城 | 資料出處 | 備註 | |
---|---|---|---|---|---|---|---|---|---|
非子 | 43 | 約前900年 - 前858年 | 惡來五世孫、大駱之子 | 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 | 《史記·秦本紀》 | 被周孝王封為附庸,號曰秦嬴 | |||
秦侯 | 10 | 前857年 - 前848年 | 非子之子 | 《史記·秦本紀》 | |||||
公伯 | 3 | 前847年 - 前845年 | 秦侯子 | 《史記·秦本紀》 | |||||
秦仲 | 23 | 前844年 - 前822年 | 公伯子 | 《史記·秦本紀》 | 秦仲戰死於西戎 | ||||
秦莊公 |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名示其「祺」 《史記索隱》認為「其」非名 |
44 | 前821年 - 前778年 | 秦仲長子 | 犬丘(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 | 《史記·秦本紀》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
|||
1 | 秦襄公 《國語·鄭語》作秦景襄。 |
12 | 前777年 - 前766年 | 秦莊公次子,公子世父之弟 | 西垂 | 《史記·秦本紀》 | 秦國正式被列為諸侯 韋昭注以為「景」當為「莊」字,王玉哲謂「景襄」為二字之謚 | ||
2 | 秦文公 | 50 | 前765年 - 前716年 | 秦襄公子 | 西垂 | 汧渭之會(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 | 《史記·秦本紀》 | ||
秦靜公 《史記·秦本紀》作秦竫公,皆通用 |
(未即位便去世) | 秦文公子 | 《史記·秦本紀》 | ||||||
3 | 秦憲公 《史記·秦本紀》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作秦寧公 |
12 | 前715年 - 前704年 | 秦靜公子 | 衙 | 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 | 《史記·秦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古今人表》 |
? | |
4 | 秦出子 | 《漢書》名曼 | 6 | 前703年 - 前698年 | 秦憲公少子,秦武公、秦德公之弟 | 衙 | 《史記·秦本紀》 《漢書·古今人表》 |
被三父等派人殺害 | |
5 | 秦武公 | 20 | 前697年 - 前678年 | 秦憲公長子,秦德公、秦出子之兄 | 宣陽聚東南 | 《史記·秦本紀》 | |||
6 | 秦德公 | 2 | 前677年 - 前676年 | 秦憲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 | 陽 | 雍(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 | 《史記·秦本紀》 | ||
7 | 秦宣公 | 12 | 前675年 - 前664年 | 秦德公長子,秦成公、秦穆公之兄 | 陽 | 《史記·秦本紀》 | |||
8 | 秦成公 | 4 | 前663年 - 前660年 | 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秦穆公之兄 | 陽 | 《史記·秦本紀》 | |||
9 | 秦穆公 | 任好 | 39 | 前659年 - 前621年 | 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 | 雍 | 《史記·秦本紀》 | 稱霸西戎 | |
10 | 秦康公 | 罃 | 12 | 前620年 - 前609年 | 秦穆公子 | 竘社 | 《史記·秦本紀》 | ||
11 | 秦共公 |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名和,《史記索隱》名貑,《左傳》名稻 | 4(據《左傳》,《史記》誤作5年) | 前608年 - 前605年 | 秦康公子 | 康公南 | 《史記·秦本紀》 《左傳·宣公四年》 |
||
12 | 秦桓公 | 《春秋分紀》名榮 | 28(據《左傳》,《史記》誤作27年) | 前604年 - 前577年 | 秦共公子 | 義里丘北 | 《史記·秦本紀》 《春秋分紀》 《左傳》 |
||
13 | 秦景公 | 《世本》名後伯車 《春秋分紀》名石 |
40 | 前576年 - 前537年 | 秦桓公子 | 丘里南 | 《史記·秦本紀》 《春秋分紀》 |
||
14 | 秦哀公 《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秦畢公 《史記索隱》作秦㻫公 |
36 | 前536年 - 前501年 | 秦景公子 | 車裡北 | 《史記·秦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 |
|||
秦夷公 | 未即位 | 秦哀公子 | 左宮 | 《史記·秦本紀》 | |||||
15 | 秦惠公 | 10 | 前500年 - 前491年 | 秦夷公子 | 車裡 | 《史記·秦本紀》 | |||
16 | 秦悼公 | 14(《史記·秦始皇本紀》誤作15年) | 前490年 - 前477年 | 秦惠公子 | 僖公西 | 《史記·秦本紀》 | |||
17 | 秦厲共公 《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秦剌龔公 《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 |
34 | 前476年 - 前443年 | 秦悼公子 | 入里 | 《史記·秦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 |
|||
18 | 秦躁公 《史記索隱》作秦趮公 |
14 | 前442年 - 前429年 | 秦厲共公子 | 悼公南 | 《史記·秦本紀》 | |||
19 | 秦懷公 | 4 | 前428年 - 前425年 | 秦厲共公子、秦躁公弟 | 櫟圉氏 | 《史記·秦本紀》 | 庶長鼂聯合大臣圍攻秦懷公,懷公自殺 | ||
20 | 秦靈公 《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秦肅靈公 |
10 | 前424年 - 前415年 | 秦懷公孫、秦昭子之子 | 悼公西 | 涇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西北) | 《史記·秦本紀》 | ||
21 | 秦簡公 | 悼子 楊寬及王蘧常認為「悼子」非名 |
15 | 前414年 - 前400年 | 秦懷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之叔 | 僖公西 | 《史記·秦本紀》 《秦史》 《戰國史料編年輯証》 |
||
22 | 秦惠公 | 13 | 前399年 - 前387年 | 秦簡公子 | 陵圉 | 《史記·秦本紀》 | |||
23 | 秦出公 《世本》作秦少主 |
2 | 前386年 - 前385年 | 秦惠公子 | 雍 | 《史記·秦本紀》 | 庶長改殺秦出公和太后 | ||
24 | 秦獻公 《世本》作秦元獻公 《越絕書》作秦元王 |
《史記索隱》名師隰 《呂氏春秋》名連 |
23 | 前384年 - 前362年(《史記·秦本紀》誤作前361年,秦獻公二十四年) | 秦靈公子 | 囂圉 | 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 | 《史記·秦本紀》 《越絕書》 《呂氏春秋》 |
|
25 | 秦孝公 《越絕書》作秦平王 |
《史記索隱》名渠梁 | 24 | 前361年 - 前338年 | 秦獻公子 | 弟圉 |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 《史記·秦本紀》 《越絕書》 |
|
26 | 秦惠文王 《史記·秦本紀》作秦惠文君、秦惠王 |
《秦駰玉版》名駰 《史記索隱》名駟 |
27 | 前337年 - 前311年 |
秦孝公子 | 公陵 | 《史記·秦本紀》 | 前324年改元 | |
27 | 秦武王 《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秦悼武王 《世本》作秦武烈王 |
《史記索隱》名蕩 | 4 | 前310年 - 前307年 | 秦惠文王子 | 永陵 | 《史記·秦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 |
||
28 | 秦昭襄王 一作秦昭王 |
《史記索隱》名則,一名稷 | 56 | 前306年 - 前251年 | 秦惠文王子、秦武王弟 | 茝陽 | 《史記·秦本紀》 | ||
29 | 秦孝文王 | 《史記索隱》名柱 | 0.008(3天) | 前250年 | 秦昭襄王子 | 壽陵 | 《史記·秦本紀》 | ||
30 | 秦莊襄王 一作秦莊王 |
異人,後改名子楚 | 3 | 前250年 - 前247年 | 秦孝文王子 | 茝陽 | 《史記·秦本紀》 | ||
31 | 秦始皇 稱皇帝前作"秦王政" |
政 | 37 | 前246年 - 前210年 | 秦莊襄王子 | 驪山 | 《史記·秦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 |
前221年統一六國,稱始皇帝 | |
32 | 秦二世 | 胡亥 | 3 | 前209年 - 前207年 | 秦始皇子 | 杜南 | 《史記•秦始皇本紀》 | ||
33 | 秦王子嬰 | 子嬰 | 1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