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郡 (中國)

中国古郡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東郡中國古代的

建置沿革

秦漢

戰國時,秦國河東郡,郡安邑(今山西夏縣一帶)。

西漢時,河東郡為三河之一,屬司隸校尉部,領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濩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脩、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讘、騏二十四縣。王莽時,改河東郡為兆陽郡東漢初,復為河東郡,省左邑、長脩、狐讘、騏四縣。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改彘縣為永安縣。[1][2]

魏晉

三國時分平陽、楊、端氏、永安、蒲子、襄陵、絳、濩澤、臨汾、北屈、皮氏諸縣置平陽郡晉武帝太康中,河東郡領安邑、聞喜、垣、汾陽、大陽、猗氏、解、蒲坂、河北九縣。[3]

十六國時期,河東郡先後為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後秦的領土。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時收復了河東郡,兩年後又被北魏攻佔。[4]

北朝隋唐

北魏太武帝神䴥元年(428年),置雍州,河東郡改屬雍州。延和元年(432年),改雍州為泰州北魏時,聞喜縣改屬南太平郡,汾陽縣改屬龍門郡,分河東郡之安邑、河北、太陽三縣置河北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析置安定縣。太和十一年(487年),分解縣為南解、北解二縣。太和中,罷泰州。東魏孝靜帝天平初,復置泰州,東垣縣改屬新安郡[5]西魏文帝大統三年(537年),攻佔河東郡,廢泰州。[6][7]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於河東郡置蒲州[8]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河東郡,其地屬蒲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蒲州為河東郡。河東郡領十縣:河東、桑泉、汾陰、龍門、芮城、安邑、夏、河北、猗氏、虞鄉。[9]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河東郡為蒲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蒲州為河東郡。河東郡領八縣:河東、桑泉、解、猗氏、虞鄉、永樂、寶鼎、聞喜。天寶十三載(754年),改桑泉縣為臨晉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河東郡為蒲州。[10]

人口

  •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河東郡有236896戶,962912口。[1]
  •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河東郡有93543戶,570803口。[2]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河東郡有42500戶。[3]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河東郡(僑)有2423戶,10487口。[11]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河東郡有157078戶。[9]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河東郡有70800戶,469213口。[10]

行政長官

河東守(—前148年)

河東太守(前148年—9年)

兆陽大尹(9年—23年)

河東太守(23年—222年)

  • 楊寶,劉玄更始三年(25年)被斬。[17]
  • 李文,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出任。[17]
  • 焦貺,會稽人,漢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被收捕。[18]
  • 陳□,汝南平輿人,東漢時在任。[19]
  • 韓術,南陽堵陽人,東漢時在任。[20]
  • 史弼,字公謙,陳留考城人,漢桓帝時在任。[21]
  • 劉祐,字伯祖,中山安國人,漢桓帝時在任。[21]
  • 耿援,字伯緒,扶風茂陵人,漢桓帝時在任。[22]
  • 單安,河南人,漢桓帝時在任。[23]
  •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離任。[24]
  • 王宏,太原祁人,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棄官北居新興。[25]
  • 王邑,北地泥陽人,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在任。[24]
  • 郭援,由袁尚任命,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在任。[26]
  • 王邑,北地泥陽人,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離任。[27]
  •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到延康元年(220年)在任。[27]
  • 趙儼,字伯然,潁川陽翟人,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到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在任。[28]

河東相(222年—225年)

河東太守(225年—557年)

河東郡守(557年—583年)

河東郡太守(607年—618年)

河東郡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曹魏河東國(222年—225年)

河東國(222年—225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河東王 曹霖 222年—225年 魏文帝第五子
徙封館陶


參見

徵引文獻及註釋

參考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