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

中國朝代,上承三國,下启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晋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國歷史上繼三國時期曹魏之後的王朝,與後來的東晉合稱晉朝。自晉武帝司馬炎於266年2月(乙酉年十二月)改元泰始開始,到316年晉愍帝被俘為止,西晉皇朝共歷三世四帝,時間共51年。西晉皇城洛陽永嘉之亂期間陷落後,西晉的第四任皇帝晉愍帝被迫遷都到長安。西晉是中國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實現短暫統一的王朝,也被批評是「最弱、最亂的大一統皇朝」。由於魏晉以來世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地位遠超帝王(如司馬氏篡奪曹魏王朝),長期以來都令中國處於分裂局面。晉武帝時實行占田制蔭客制,更是加劇世族的權力擴張[1]。當晉武帝死後,西晉陷入混亂,皇族失勢,賈皇后更操控了即位的惠帝,假傳聖旨,引起諸侯王不滿,發生八王之亂導致西晉衰敗,讓外族有機可乘而引起五胡亂華,西晉皇朝失去了維繫統一的重心,中國再一次陷入分裂。

事实速览 西晉, 京城 ...
西晉
266年—316年
  黃色部份為西晉疆域
京城 
• 266-312
洛陽
• 312-316
長安
國君姓氏司馬
君主4
• 266-290
武帝司馬炎(建立)
• 313-316
愍帝司馬鄴(滅亡)
常用語中古漢語
人口大約35,000,000人(300年)
興衰
• 266年2月4日
司馬炎代魏,西晉建立
• 279年-280年
晉滅吳之戰
• 291年-306年
八王之亂
• 311年
永嘉之禍
• 316年12月11日
劉曜陷長安,西晉滅亡
面積543萬平方公里(281年)
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通幣方孔錢
前身
繼承
東晉
漢趙
前涼
前燕
吐谷渾
成漢
今屬於
关闭

晉室司馬家本為曹魏世族。公元249年,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剷除曹氏權臣曹爽及黨羽後,司馬氏既實際掌握了曹魏政權。公元263年在司馬昭實際控制下曹魏出兵攻滅蜀漢,公元266年2月(乙酉年十二月),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西晉正式建立,公元280年,晉武帝出兵滅孫吳,三國統一,因國家統一戰火平息,西晉統一之初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2],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司馬衷「不慧」,至皇后賈南風專政,後八王之亂爆發,晉惠帝被毒殺,晉懷帝司馬熾繼位,八王之亂致西晉國力大損,各游牧民族紛紛起兵入侵,並建立政權,引發五胡亂華,公元311年漢趙皇帝劉聰攻入洛陽,晉懷帝被擄後被殺,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繼位,不久長安亦被漢趙攻陷,西晉亡。

東漢以來,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種方式被遷入[3],到西晉時關中涼州一帶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本身被世族收作奴婢如五胡十六國時君主之一的石勒既為例子。

西晉時期以仿鑄青銅器高溫燒製的青瓷聞名。西晉墓穴中除了青瓷,還發現有墓穴模型、銅鏡等。[4]

歷史

更多信息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遼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漢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東漢 25年—220年
三國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東晉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東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齊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荊南
南漢北漢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遼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关闭

三國歸晉

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出身於一個名為河內司馬氏士族,祖父司馬懿歷任三國曹魏大將軍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馬師官至大將軍,其父親司馬昭官至晉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剷除曹魏宗室權臣曹爽,奪取曹魏實權,曹氏被徹底架空,曹魏實際由司馬家專政,在西晉建立前的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漢及平定了隨後的鍾會之亂。乙酉年冬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為「晉」。西晉期間,發生了西陵之戰,於279年底發動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東北到西域各族小國也稱臣歸附。

朝政腐化

西晉滅吳後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至漢末以來的戰亂局面,社會生產秩序得以恢復,加上晉武帝司馬炎統治前期,也就是太康年間,他還能勵精圖治,推出政治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鼓勵農業生產,下令興修水利,加上戰火停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西晉太康年間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2],但很快腐敗奢靡的風氣成為西晉的社會主流,更是出現了官僚貴族之間相互鬥富[5],以及西晉荊州刺史石崇靠攔路搶劫商旅發家致富的惡劣事件[6]

在政治上晉武帝為鞏固司馬氏的統治便分封各宗室成員為王,以期在地方上拱衛中央皇權,卻造成地方宗室諸王擁兵自重。同時為籠絡世家大族的支持,又頒布蔭客制、「佔田令」,不斷提高世家貴族的特權待遇,致世家貴族的權力及影響力越來越大,門閥政治愈演愈烈。

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卒,太子司馬衷嗣位,是為晉惠帝。惠帝本人並無治理國家之才能。之前很多大臣鑑於太子「不慧」而希望武帝傳位於其弟、素有賢能之名的齊王攸。武帝也一度考慮廢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寵臣的勸阻下改變了主意,並勒令齊王攸離京前往封國,攸發憤病卒。惠帝終於即位。

動亂的前期表現為宮廷政變。晉武帝臨終,命其岳父楊駿輔政。惠帝皇后賈南風夙有干政野心,與宗室楚王瑋合謀,於元康元年(291年)發動政變殺楊駿及其家屬親黨,以輩份較高的宗室汝南王亮輔政。不久,賈后唆使楚王瑋殺亮,然後又以專殺之罪殺瑋,這樣大權就落到了賈后手中。此後數年,儘管地方上連續出現流民及內遷諸民族的暴動,朝廷尚相對穩定。元康九年(299年),賈后廢黜惠帝后宮所生的太子司馬遹,並於次年將他殺害,此舉使西晉統治集團的內部衝突大為激化。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殺死賈后,隨後又廢黜惠帝,自即帝位。趙王倫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諸王的普遍反對,政變開始演變為內戰。在外任都督的齊王冏(時鎮許昌)、成都王穎(時鎮,今河北臨漳西南)、河間王顒(時鎮關中)起兵討伐趙王倫,隨後司馬倫被殺,擁惠帝復位,隨後三王又互相廝殺,長沙王乂東海王越也捲入了戰爭。

諸王各引效忠於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內遷的民族參戰使北方社會陷入嚴重的動盪和混亂。自惠帝即位至此捲入政變和內戰的主要有汝南、楚、趙、齊、成都、河間、長沙和東海八位宗王,故史稱「八王之亂」。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除只保有長安的司馬顒外皆已敗死,東海王司馬越最終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懷帝召司馬顒入朝為司徒,司馬顒在途中被殺。八王之亂遂結束。[7]但這段時間,南匈奴氐族流民已經分別建立了漢趙成國兩個政權,西晉的統一局面已被打破。

永嘉之亂

西晉晉懷帝時期漢族北部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外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公元311年西晉當時實際掌權者司馬越領兵討伐在一帶劫掠的漢趙軍閥石勒,途中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想護送其遺體回司馬越封國東海安葬。西晉大軍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伏擊,西晉大軍全軍覆滅,寧平城之戰致西晉主力全滅,西晉再無力對抗漢趙等割據政權。同年漢趙大軍攻陷西晉首都洛陽,殺害西晉太子及官員百姓數萬餘人,晉懷帝被俘虜帶走,不久被殺,史稱「永嘉之亂[8]。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弒,司馬鄴得到消息後於長安即帝位,並改元建興,是為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漢趙出兵進攻長安,晉愍帝投降,不久被殺,西晉滅亡,公元317年在江東的晉室宗親司馬睿自立稱帝,改元建武,定都建康,後史稱之東晉,晉建武年間,因北方戰亂不斷中原漢族臣民紛紛南渡避禍,史稱衣冠南渡

政治

西晉的政治被世族大家所主導,是為門閥政治,地方大家族在經濟和政治上擁有巨大的特權,可以世代為官,世族完全壟斷了西晉的官員選拔,官員的級別官位大小完全由出身決定,俗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經濟

西晉時期的經濟基礎依舊是莊園經濟,西晉統一全國後因戰亂平息社會生產秩序恢復,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和人口增長。晉武帝廢除屯田制實施占田制,規定王公貴族官員平民依據身份地位占據多少田地,客觀上占田制與屯田制相比,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農業的復興,也讓世家貴族們的經濟特權得到法律保護[9]

文化

Thumb
竹林七賢

西晉時期儒家的經學已經衰落,玄學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魏晉司馬家掌權時期,多次發生政變和叛亂(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政局動盪,加上司馬家採取高壓統治,其中「竹林七賢」之一、西晉著名文學家嵇康就因不服從司馬家的專權而被處死,動盪的社會環境推動了玄學的興起,也造就了西晉時期的名士之間流行酗清談和服食五石散[10]

軍事

西晉的軍事基本與曹魏相同,都採用世兵制,就是軍戶世代為兵,西晉的軍隊分為地方軍和中央軍,中央軍既中軍,中軍直屬西晉朝廷,駐紮京師,地方軍又分為地方都督統領外軍和州郡地方政府統領的州郡兵,州郡兵由地方政府支配,西晉朝廷雖有意裁撤,但並未成功,而外軍由皇帝任免都督統領,負責地方防務,而西晉王室為壓制強大的地方世族,都督都由王族宗室特別是地方藩王擔任[11],結果導致這些地方宗室既握有兵權,又有封國食邑作為財政來源,實與軍閥無異,是導致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

疆域

Thumb
在歐亞大陸上的西晉帝國、羅馬帝國薩珊波斯帝國

西晉是通過政變推翻曹魏政權建立的故完全繼承了曹魏滅蜀漢後的領土,統一後再兼併了孫吳的領土。疆域最北部占有現在的山西河北及部分遼寧,東部至東海;南達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面積大約有543萬平方公里。

封爵大臣

皇族:

大臣:

重要人物

帝王世系

更多信息 肖像, 廟號 ...
西晉君主年號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 年號使用時間 陵寢
Thumb
舞陽文侯
(魏帝諡)
司馬懿 179年-251年 高原陵
舞陽宣文侯
(魏帝改諡)[12]
晉宣王
(魏元帝曹奐追諡)[13]
高祖
(晉武帝司馬炎追尊)
宣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追諡)[14]
Thumb
舞陽武侯
(魏帝諡)
司馬師 208年-255年 峻平陵
舞陽忠武侯
(魏帝改諡)[12][a]
晉景王
(魏元帝曹奐追諡)[13]
世宗
(晉武帝司馬炎追尊)
景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追諡)[15]
Thumb
晉文王
(魏元帝曹奐諡)[13]
司馬昭 211年-265年 崇陽陵
太祖
(晉武帝司馬炎追尊)
文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追諡)[16]
Thumb
世祖 武皇帝[17] 司馬炎 236年-290年 266年-290年 泰始 266年-274年 峻陽陵
咸寧 275年-280年
太康 280年-289年
太熙 290年
Thumb
孝惠皇帝[18] 司馬衷 259年-307年 290年-301年 永平 291年 太陽陵
元康 291年-299年
永康 300年-301年
[19] 司馬倫
(301年,趙王司馬倫廢司馬衷,自立為帝)
249年-301年 301年 建始 301年
Thumb
孝惠皇帝[20] 司馬衷 259年-307年 301年-307年 永寧 301年-302年 太陽陵
太安 302年-303年
永安 304年
建武 304年
永興 304年-306年
光熙 306年
Thumb
孝懷皇帝[21] 司馬熾
(漢趙昭武帝劉聰降封會稽公,後被殺)
284年-313年 307年-313年 永嘉 307年-313年
Thumb
孝愍皇帝[22] 司馬鄴
(漢趙昭武帝劉聰降封懷安侯,後被殺)
300年-318年 313年-316年 建興 313年-317年
关闭

註解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