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

東南亞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缅甸map

19°45′N 96°6′E

事实速览 緬甸聯邦共和國 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緬語), 首都 ...
緬甸聯邦共和國
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緬語)
國歌:"ကမ္ဘာမကျေ"
世界不滅
緬甸的位置(綠色

東盟深灰色)  —  [圖例放大]

首都奈比多
21°00′N 96°00′E
最大城市仰光
16°47′N 96°09′E
官方語言緬語
認可的地方語言
族群
宗教
87.9% 佛教

6.3% 基督宗教
2.3% 伊斯蘭教

3.5% 其他
政府單一制共和國
國家管理委員會威權軍政府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後實際掌控政權,有爭議)
敏昂來大將(總司令
• 國家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兼副總理
梭溫副大將(副司令
敏瑞


民族團結政府議會制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後實際控制聯合國席位,有爭議)
• 總統
溫敏(被軍政府扣留)
翁山蘇姬(被軍政府扣留)
杜瓦拉希拉
曼溫凱丹
立法機構聯邦議會
民族院英語House of Nationalities
人民院
現役軍人549,000人
18,998人(預備役)(2019年)
建立
849年12月23日
1510年10月16日
1752年2月29日
• 自英國獨立
1948年1月4日
1962年3月2日
1988年8月8日
1988年9月18日
1997年7月23日
• 2008憲法施行
2011年3月31日
2021年2月1日
面積
• 總計
676,578平方公里(第40位
• 水域率
3.06%
人口
• 2022年估計
57,526,449[1]第26位
• 密度
76/平方公里(第125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2,573.43億美元[2]第51名
• 人均
4,775美元[2]第130名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692.62億美元[2]第72名
• 人均
1,285美元[2]第152名
人類發展指數 0.608[3](2022年)
 · 第144名
貨幣緬元(K)(MMK
時區UTC+06:30緬甸標準時間
行駛方位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95
ISO 3166碼MMR
互聯網頂級域.mm
关闭

緬甸聯邦共和國緬甸語ပြည်ထောင်စုသမ္မတမြန်မာနိုင်ငံ),通稱緬甸緬甸語မြန်မာ[4],地處中南半島西北部,位於青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雖然國名為聯邦,但實際上是一個單一制共和國。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人口約5,567萬(2022年,世界排名第26位[5])。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832公里,佔國境線總長約二分之一;西北緊靠印度孟加拉,東北接壤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緊鄰泰國老撾,國土面積約67.6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國家、東南亞第二大國,森林覆蓋率超過50%[6]。北部高山區海拔3000米以上,東北部為撣邦高原,介於西部山地和高原之間的伊洛瓦底江平原,是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等。

緬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驃國孟王國。9世紀時,緬族人進入伊洛瓦底江上游流域,隨着1050年代蒲甘王國的建立,緬甸語言、文化和上座部佛教逐漸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蒲甘王國在蒙古入侵後滅亡,出現了幾個交戰的國家。16世紀,東吁王朝重新統一了國家,使其成為東南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19世紀初,貢榜王朝統治了包括現代緬甸在內的地區,並短暫控制了阿薩姆邦、盧沙伊山和曼尼普爾。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9世紀的三次英緬戰爭後控制了緬甸的行政管理,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在短暫的日本占領後,緬甸被盟軍重新征服。1948年1月4日,緬甸根據《1947年緬甸獨立法》宣布獨立。

緬甸獨立後的歷史一直受到持續的不安和衝突的困擾。1962年的政變導致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的軍事獨裁統治。1988年8月8日的8888起義導致了兩年後的名義上的多黨制過渡,但起義後的軍事委員會拒絕交出權力,並繼續統治國家至今。該國仍然因其眾多民族群體之間的種族衝突而分裂,並且擁有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內戰之一。聯合國和其他幾個組織報告了該國持續和系統的人權侵犯。2011年,軍政府在2010年大選後正式解散,名義上的文人政府成立,昂山素季和政治犯被釋放。2012年,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多數補選議席,成為議會第一大反對黨。2015年緬甸大選舉行,導致外交關係改善和經濟制裁放鬆,儘管該國對待其少數民族的方式,特別是與羅興亞人衝突有關的問題,仍然是國際緊張和關注的來源。2020年緬甸大選後,昂山素季的政黨在兩院贏得了明顯多數,緬甸軍方(緬甸國防軍)再次通過政變奪取了政權。政變遭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譴責,導致緬甸持續不斷的廣泛抗議,並伴隨着軍事的暴力政治鎮壓以及內戰的更大爆發。軍方還逮捕了昂山素季,以將她從公眾生活中移除,並以腐敗和違反COVID-19防疫規定等罪名指控她;根據獨立觀察員的說法,所有對她的指控都是「政治動機」。

緬甸是東亞峰會、不結盟運動、東盟和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的成員,但儘管曾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緬甸並不是英聯邦的成員。緬甸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對話夥伴。該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玉石、寶石、石油、天然氣、柚木和其他礦物資源,並且擁有可再生能源,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中具有最高的太陽能潛力。然而,緬甸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不穩定、派系暴力、腐敗、基礎設施差以及殖民剝削歷史的困擾,幾乎沒有考慮到人類發展。2013年,其名義GDP為567億美元,購買力平價GDP為2215億美元。緬甸的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因為經濟的大部分由軍政府的親信控制。緬甸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自2021年以來,由於政變後的暴力激增,緬甸有超過60萬人流離失所,超過300萬人急需人道主義援助。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名稱由來

「緬」是緬族人的書面語自稱。[來源請求]

漢譯名「緬甸」之源有多種說法。有稱漢朝稱緬甸為撣[7][8]唐朝稱驃[7][8],12世紀初的宋朝後始稱「緬甸」,「緬」寓意「遙遠」、而中緬邊界一帶的山間谷地在當地稱作「甸」。[9]也有稱宋朝稱蒲甘、元朝稱緬國,明朝起始稱緬甸[8][7]姜永仁認為,「緬」字為緬文Myan的譯音,「甸」字依王婆楞觀點為「路途遙遠受皇封之地」,但同時有學者認為「甸」係緬文Taing(國家、地區)或者傣文Ting(國家)、Tung(地區)等字音變後的漢譯音。[7]

緬甸之名,撣人稱曼(Man),孟人稱緬馬(Mirma),英人稱Myanmar,舊稱Burma,緬人稱Myan Ma或Bama,均得名自梵文Brahma。[8]

緬甸語中,緬甸被稱爲「緬馬」(မြန်မာ Myañma/Myăma)(或記作「緬瑪」[7]),同時存在口語讀音「㛧馬/跁馬」(ဗမာ Băma,古譯「怕魔」)。1948年起,緬甸獨立,緬甸語成爲官方語言;1989年,緬甸軍政府將「冕馬」的音譯作為國家官方外文名,世上大部分國家依其自主意願亦同改稱;不過某些地方還是習慣以舊名稱之,如在泰國,「葩馬」(พม่า Pá-mâa)仍比「緬馬」(เมียนมา Miian-maa)常用。

favicon
3 sources

歷史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5 sources

史前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約75萬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已經生活在現在被稱為緬甸的地區[10][11],但在距今7.5萬年後沒有發現更多的直立人遺蹟。約2.5萬年前,在緬甸中部發現了智人(Homo sapiens)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證據,包括石器工具的發現[12]新石器時代的證據顯示,大約在公元前10000年至6000年之間,人們開始馴化植物和動物,並使用磨製石器,這些證據以帕達林洞穴的洞穴壁畫形式被發現。此外,距今約5000年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也發現了新石器文化遺址[13]

青銅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到來,當時該地區的人們開始將銅轉化為青銅,種植水稻並馴養家禽和豬,是世界上最早這樣做的人之一。在實皆省蒙育瓦發現了這一時期的人類遺骸和文物。

鐵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500年開始,現今曼德勒以南地區出現了鐵器工藝定居點。證據顯示,從公元前500年到公元200年,該地區存在種植水稻的大型村莊和小城鎮,並與周圍地區(包括中國)進行貿易。鐵器時代的緬甸文化受到了印度和泰國等外部影響,這在兒童埋葬的葬禮習俗中有所體現,表明緬甸與其他地方通過貿易進行了交流。

緬甸歷史主要由四個族群構成:

  • 驃族(ပျူ):相傳在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並掌控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驃族是緬甸最早有記錄的居民,他們的文化深受印度影響,輸入了佛教以及其他文化、建築和政治概念。
  • 孟族(မန် mawn):公元前後,孟人來到錫唐河流域,建立了多個城邦。從825年到1757年,孟族國王統治南緬甸,使緬甸南部沿海地區繁榮發展。孟族文化對緬甸的宗教和建築產生了深遠影響。
  • 緬族(ဗမာ Băma):849年,緬人接管了驃河流域,並建立了蒲甘城。蒲甘王國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國,緬族語言和文化逐漸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占據主導地位。從1044年到1287年,緬族國王從蒲甘城開始統治。1278年,元朝政府設置緬中行省,管理緬甸東北部地區,後撤併入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 傣族(တႆး Tay,又稱撣族):傣族是緬甸的一個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緬甸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從1287年到1531年,撣族國王從阿瓦開始統治緬甸中部地區。他們與緬甸的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文化和經濟聯繫。
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早期城邦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緬甸中部出現了已知的第一個城邦。這些城邦是藏緬語族驃人南遷的一部分,驃人是緬甸最早有記錄的居民,來自現今的雲南。驃族文化深受與印度貿易的影響,輸入了佛教以及其他文化、建築和政治概念,這些概念對後來的緬甸文化和政治組織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到9世紀,多個城邦在這片土地上興起:中部乾旱區的驃人城邦、南部海岸線的孟族城邦和西部沿海的阿拉干城邦。然而,750年代到830年代之間,驃人城邦遭受了南詔的多次攻擊,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在9世紀中後期,緬族人在蒲甘建立了一個小定居點。直到10世紀末,蒲甘才從眾多競爭的城邦中脫穎而出,逐漸壯大並威望日增。

在G.E.哈維的著作《緬甸歷史》中,他認為緬族自稱其祖先來自北印度佛陀的部落,並保留了許多印度的文化習俗。大約在公元後,緬族從印度阿薩姆(Assam)進入緬甸境內。

蒲甘王國

蒲甘逐漸擴展,吸收了周圍的邦國,直到1050年代至1060年代,阿奴律陀建立了蒲甘王國,這是第一次統一伊洛瓦底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在12世紀和13世紀,蒲甘帝國和高棉帝國是東南亞大陸的兩大主要勢力。到12世紀末,緬甸語言和文化逐漸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占據主導地位,取代了驃族、孟族和巴利語的規範。上座部佛教開始逐漸傳播到村莊層面,儘管密宗、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間宗教仍然根深蒂固。蒲甘的統治者和富人僅在蒲甘首都地區就建造了超過10,000座佛教寺廟。13世紀末,蒙古人的多次入侵推翻了這個已有四個世紀歷史的王國,王國於1287年滅亡。

蒲甘的崩潰導致了長達250年的政治分裂,一直持續到16世紀。與四個世紀前的緬族人一樣,隨着蒙古入侵而來的撣族移民留了下來。幾個競爭的撣族國家開始主導伊洛瓦底江流域周圍的整個西北到東部弧形區域。直到14世紀末,該流域也被小邦國困擾,直到兩個較大的勢力——阿瓦王國勃固王國——出現。在西部,政治上分裂的阿拉干受到其更強大鄰國的競爭影響,直到1437年妙烏王國首次統一了阿拉干海岸線。該王國在不同時間段是孟加拉蘇丹國的保護國。

在14世紀和15世紀,阿瓦進行了統一戰爭,但從未能完全重建失去的帝國。抵擋住阿瓦後,說孟語的勃固進入了黃金時代,阿拉干在接下來的350年裡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強國。相比之下,持續的戰爭使阿瓦大大削弱,並從1481年起逐漸解體。1527年,撣族邦聯征服了阿瓦,並統治上緬甸直到1555年。

與蒲甘帝國一樣,阿瓦、勃固和撣族國家都是多民族政體。儘管戰爭不斷,文化同步化仍在繼續。這個時期被認為是緬甸文化的黃金時代。緬甸文學「變得更加自信、流行且風格多樣」,第二代緬甸法典以及最早的全緬編年史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勃固的君主們引入了宗教改革,後來傳播到全國各地。

東吁王朝和貢榜王朝

16世紀中期,通過東吁的努力,緬甸重新實現了政治統一。東吁是阿瓦的前屬國,年輕有為的東吁王德彬瑞梯(中國史料稱之為莽瑞體)在東吁-勃固戰爭(Toungoo–Hanthawaddy War)中擊敗了更強大的勃固。他的繼任者勃印曩征服了東南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撣邦、蘭納、曼尼普爾、孟卯、阿瑜陀耶王國、瀾滄和南阿拉干。然而,東南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在勃印曩1581年去世後不久瓦解,並在1599年徹底崩潰。阿瑜陀耶(Ayutthaya)奪取了德林達依和蘭納,葡萄牙僱傭兵在丹林建立了葡萄牙統治。

東吁王朝重新集結,並在1613年擊敗了葡萄牙,1614年擊敗了暹羅。它恢復了一個較小且更易管理的王國,包括下緬甸、上緬甸、撣邦、蘭納和上德林達依。恢復的東吁國王創建了一個法律和政治框架,其基本特徵一直延續到19世紀。王室在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完全取代了世襲酋長制,任命了總督,並大大減少了撣族酋長的世襲權利。其貿易和世俗行政改革為緬甸帶來了80多年的繁榮經濟。從1720年代起,王國遭受了梅泰族對上緬甸的多次襲擊和蘭納的持續叛亂。1740年,下緬甸的孟族建立了恢復的勃固王國。1752年,勃固軍隊攻陷阿瓦,結束了長達266年的東吁王朝。

阿瓦陷落後,貢榜-勃固戰爭中,阿隆帕耶領導的一個抵抗組織擊敗了恢復的勃固,並在1759年重新統一了整個緬甸和曼尼普爾,驅逐了向勃固提供武器的法國和英國。到1770年,阿隆帕耶的繼承人征服了大部分老撾,並在對阿瑜陀耶的緬甸-暹羅戰爭和對清朝的中緬戰爭中獲勝。

由於緬甸忙於應對中國的威脅,阿瑜陀耶在1770年收復了其領土,並在1776年占領了蘭納。緬甸和暹羅之間的戰爭持續到1855年,但都以僵局告終,交換了德林達依(歸緬甸)和蘭納(歸阿瑜陀耶)。面對強大的中國和東部復興的阿瑜陀耶,波道帕耶國王轉向西部,獲得了阿拉干(1785年)、曼尼普爾(1814年)和阿薩姆(1817年)。這是緬甸歷史上第二大帝國,但也有一個與英屬印度接壤的漫長且界限不清的邊界。

1826年,緬甸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失去了阿拉干、曼尼普爾、阿薩姆和德林達依。1852年,英國在第二次英緬戰爭中輕鬆占領了下緬甸。敏東王試圖現代化王國,並在1875年通過割讓克倫尼邦勉強避免了被吞併。由於對法屬印度支那的整合感到警惕,英國在1885年的第三次英緬戰爭中吞併了該國的剩餘部分。

貢榜王朝的國王們延續了恢復的東吁的行政改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內部控制和外部擴張水平。歷史上第一次,緬甸語言和文化在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占據主導地位。緬甸文學和戲劇的演變和發展繼續進行,得益於當時極高的成年男性識字率(所有男性的一半和女性的5%)。儘管如此,改革的程度和速度不均,最終未能阻止英國殖民主義的推進。

英屬緬甸(1885–1948)

19世紀,緬甸統治者試圖維持他們在阿薩姆、曼尼普爾和阿拉干西部地區的傳統影響力。然而,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在同一地區向東擴展其利益。在接下來的60年裡,外交、突襲、條約和妥協(統稱為英緬戰爭)持續進行,直到英國宣布控制了大部分緬甸。隨着曼德勒的陷落,整個緬甸於1886年1月1日被英國吞併。

1824年-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以英國的決定性勝利告終。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英軍進一步拿下緬甸其它區域。1885年(光緒十一年),第三次英緬戰爭,英軍占領了整個緬甸,並將之納入大英帝國下屬的印度領地當中,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雲貴總督岑毓英據情上奏[14]:252清政府駐英公使曾紀澤英國政府抗議無效。1886年(光緒十二年六月),中國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14]:252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為分開的行政區。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1897年,修改訂約劃定疆界及規定商務課稅等條文。在整個殖民時期,許多印度人作為士兵、文職人員、建築工人和商人來到緬甸,並與英緬社區一起主導了緬甸的商業和民事生活。仰光成為英屬緬甸的首都,也是加爾各答和新加坡之間的重要港口。緬甸完全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省,由印度總督派員駐緬治理[14]:252。緬甸人的不滿情緒強烈,並在1930年代之前通過暴力騷亂定期癱瘓仰光。這些不滿情緒的一部分是由於對緬甸文化和傳統的不尊重。佛教僧侶成為獨立運動的先鋒。活動僧侶烏維薩拉在監獄中進行了166天的絕食後去世。1937年4月1日,《印度政府法》實行,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緬甸本部(英國的一個單獨管理的殖民地),巴茂成為緬甸的第一任總理和首相。巴茂是緬甸自治的直言不諱的倡導者,他反對英國及其延伸的緬甸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他辭去了立法議會的職務,並因煽動罪被捕。1940年,在日本正式參戰之前,昂山在日本組建了緬甸獨立軍。作為主要戰場,緬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入侵摧毀。日本參戰後幾個月內,日軍推進到仰光,英國政府崩潰。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大日本帝國、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1942年昂山奈溫所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引領日本佔領緬甸。1942年8月,日本建立了由巴茂領導的緬甸行政管理機構。溫蓋特的英國欽迪特部隊被組建為長程滲透小組,訓練在日軍後方深處作戰。類似的美國部隊梅里爾遊騎兵在1943年跟隨欽迪特進入緬甸叢林。

1943年8月1日,日本宣佈給緬甸成立緬甸國,並幫助緬甸發展國家經濟[14]:254。1944年2月,昂山秘密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1945年3月27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揭起武裝抗日旗幟[14]:255。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大英帝國重返緬甸。10月16日,原緬甸總督斯密士爵士(Sir Reginald Dorman-Smith)重返緬甸,實施軍事管治。11月,臨時政府正式產生,以昂山為副總理。後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分裂,臨時政府亦因此而夭折[14]:255-256

從1944年底開始,盟軍發起了一系列攻勢,導致日本統治在1945年7月結束。戰鬥非常激烈,緬甸大部分地區在戰鬥中被摧毀。總體而言,日本在緬甸損失了約15萬人,1700人被俘。儘管許多緬甸人最初作為緬甸獨立軍的一部分為日本作戰,但許多緬甸人(主要是少數民族)在英屬緬甸軍隊中服役。緬甸國民軍和阿拉干國民軍在1942年至1944年間與日本作戰,但在1945年轉向盟軍一方。總體而言,二戰期間有17萬至25萬緬甸平民死亡。

1946年8月,休伯特·蘭斯英語Hubert Rance將軍出任總督。第二次臨時政府成立,昂山為緬甸總理。1947年,眾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於撣邦境內彬龍(也譯為班弄)小鎮上,簽署《彬龍協議》,協議之目的為,聯合上緬甸撣邦克欽邦欽邦等,聯合向英國爭取獨立。7月19日,昂山將軍及六位閣員被暗殺[14]:257-258

favicon
1 sources

吳努時期(1948–1962)

1948年1月4日,根據《1947年緬甸獨立法》,緬甸脫離英國六十多年的殖民統治,正式宣佈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蘇瑞泰為首任緬甸總統。1948年-1958年,以吳努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緬甸聯邦的執政黨,吳努成為首任總理。與大多數其他前英國殖民地和海外領地不同,緬甸沒有成為英聯邦成員。緬甸成立了兩院制議會,由眾議院和民族院組成,並在1951-1952年、1956年和1960年舉行了多黨選舉。

今天緬甸的地理範圍可以追溯到彬龍協議,該協議將下緬甸和上緬甸組成的緬甸本土與由英國單獨管理的邊境地區合併。

1958年-1960年,奈溫將軍強迫吳努讓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年-1962年,吳努的緬甸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在1960年緬甸大選獲勝而執政。

1961年,緬甸聯邦常駐聯合國代表、前總理秘書吳丹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並擔任該職位十年。

當非緬族的民族群體推動自治或聯邦制,同時中央政府軟弱無力時,軍方領導層在1962年發動了政變。儘管在1947年憲法中包含了聯邦制的概念,但歷屆軍政府將聯邦制視為反國家、反統一和支持分裂的行為。

奈溫時期(1962–1988)

1962年3月2日,奈溫將軍領導的軍隊通過政變控制了緬甸,從那時起,政府一直處於軍方的直接或間接控制之下。1972年4月,奈溫軍政府宣布「還政於民」,奈溫本人退出軍職[15]:11

1962年-1974年,奈溫奪取政權並廢除聯邦憲法,成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排除民選制度,開始軍人獨裁統治。在「緬甸式社會主義」下,幾乎所有社會方面(商業、媒體、生產)都被國有化或置於政府控制之下,這種模式結合了蘇聯式的國有化和中央計劃。1964年5月廢止50元及100元大鈔[16]。1967年6月緬甸排華殺掠事件[17]

1974年1月,實行新憲法,3月召開人民議會,成立民選政府,奈溫改任總統[15]:11。1974年,奈溫頒布新憲法,承認若開邦、欽邦、克欽邦、克倫邦、卡耶/克倫尼邦、孟邦、撣邦為行政單位。奈溫將軍和其他軍官辭職後通過「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進行統治,「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緬甸聯邦」改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確立一黨專政,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直到1988年,國家一直由一黨制統治。在此期間,緬甸成為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在奈溫統治期間,反對軍事統治的抗議活動時有發生,但幾乎總是被暴力鎮壓。1962年7月7日,政府鎮壓了仰光大學的示威活動,導致15名學生死亡。1974年,軍方在吳丹葬禮上的反政府抗議活動中進行了暴力鎮壓。1975年、1976年和1977年的學生抗議活動也迅速被強力鎮壓。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新軍人政權時期(1988–2011)

1988年7月,由於政府的經濟管理不善和政治壓迫,緬甸全國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美國撤銷對時任緬甸軍政府的支持。長期獨裁統治的奈溫被迫下台,而後,奈溫的心腹盛倫於7月26日接替奈溫成為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次日繼任緬甸總統。1988年8月8日,爆發著名的8888民主運動,安全部隊殺害了數千名示威者。1988年8月12日,盛倫辭去黨主席及總統的職務。 1988年8月19日,貌貌所領導的文官政府接任盛倫,並成為新一任的成為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但僅僅一個月之後,被蘇貌將軍在9月18日發動的政變推翻,之後成立「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SLORC)堅持一黨專政,取代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成為緬甸軍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而失勢的原執政黨「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更名為「緬甸民族團結黨」。

1989年,SLORC在廣泛的抗議活動後宣布戒嚴。軍政府於1989年5月31日最終確定了人民議會選舉的計劃。1989年6月18日,SLORC通過實施表達法的適應,改變了國家的官方英文名稱,將「緬甸」的英文寫法「Burma」改為「Myanmar」,「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緬甸聯邦」。

1990年5月,政府近30年來首次舉行了自由的多黨選舉,昂山素季的全國民主聯盟(NLD)贏得了492個席位中的392個(即80%的席位)。然而,軍政府拒絕交出權力,1992年,丹瑞將軍取代蘇貌將軍全面接掌軍政大權,繼續一黨專政。1997年,丹瑞將軍將軍政府改組為「緬甸聯邦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繼續一黨專政。同年,蘇貌將軍病逝,奈溫的影響力減退。2002年,奈溫在軟禁中去世。

1997年6月23日,緬甸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

2005年11月7日,緬甸軍政府因戰略思維宣布首都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2007年8月中旬,由於燃料價格上漲,佛教僧侶領導了「袈裟革命」,仰光爆發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是緬甸二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抗議遊行,參加人數大約數十萬人。遊行本為抗議油價高漲,後轉為要求民主的反政府示威遊行,但遭到了政府的嚴厲鎮壓。9月26日,政府對示威者進行了鎮壓,據報道在瑞光大金塔附近設置了路障,並有僧侶被殺。也有傳言稱緬甸武裝部隊內部存在分歧,但未得到證實。國際社會對這次鎮壓無武裝抗議者的行為進行了廣泛譴責,並導致對緬甸政府的經濟制裁增加。

2008年2月9日,軍人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2008年5月3日,特強氣旋風暴納爾吉斯襲擊仰光等人口稠密城市,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稻米種植區造成了嚴重破壞。這是緬甸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據報道約有20萬人死亡或失蹤,損失總額達100億美元,多達100萬人無家可歸。在災後關鍵的幾天裡,緬甸的孤立主義政府被指責阻礙聯合國的救援工作。儘管請求了人道主義援助,但由於擔心外國軍事或情報人員的存在,美國軍用飛機運送藥品、食品和其他物資的行動被延遲。

2009年8月初,緬甸北部的撣邦爆發了衝突。幾周內,軍政府部隊與包括漢族、佤族和克欽族在內的少數民族發生了戰鬥。在衝突的最初幾天(8月8日至12日),多達1萬名緬甸平民逃往鄰國中國的雲南。

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布法令,正式啟用新憲法確定的新國旗新國徽,但是國歌不變。[18]並且把國名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favicon
1 sources

吳登盛時期(2011–2015)

2011年3月30日,登盛成為緬甸總統,丹瑞退位。2012年4月1日,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發布公告,在45個議會議席補選中,全國民主聯盟最終獲得了43席(聯邦議會人民院37席、民族院4席共計41席,地方議會2席),全國民主聯盟主席翁山蘇姬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2013年5月2日,緬甸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證實,總統登盛已經正式辭去該黨主席職務,時任聯邦議會人民院議長瑞曼接任鞏發黨主席。

民盟執政時期(2015–2021)

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了25年來的首次大選。經過計票,由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取得了執政權,結束了軍政府長達54年的統治,以及親軍方的鞏發黨約5年的執政。

2016年2月1日,新聯邦議會召開。由於憲法限制,昂山素季無法參選總統。3月15日,聯邦議會選舉昂山素季的助手吳廷覺為1962年以來首位真正的文人總統,選舉退役軍官吳敏瑞為第一副總統,選舉民盟欽族議員亨利班提育為第二副總統。

2016年3月30日,吳廷覺總統領導新政府高管宣誓就職,吳登盛政府正式卸任。昂山素季接任總統府部長、緬甸外長(外長是國防與安全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並短暫兼任教育部和能源部部長,同時出任新設立的國務資政一職(在政府領導人排序中僅次於總統,高於兩位副總統,被外界視為相當於緬甸總理的職務),成為實際上的領導人。

民盟政府上台後,緬甸從由軍人及其政黨主導的單一權力結構,轉變為民盟掌握行政權和軍方獨自管理軍務的二元結構。民盟及其認可的人士掌握了聯邦政府多數部長、副部長及以上的高級職務,14個地方省邦的行政長官也由民盟認可的人士出任。然而,根據憲法,聯邦政府的內政、國防和邊境事務三個部的部長由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任命的軍官擔任。此外,部分軍人也參與各地方政府的治理,軍人議員還占據聯邦及各省邦議會25%的席位。

2016年5月,昂山素季敦促各部委陸續推出「百日計劃」(或稱「百日新政」)。7月29日,民盟政府公布了「12項經濟政策」。

2017年,若開邦發生衝突

2018年3月,吳廷覺辭去總統職務,人民院議長吳溫敏接任總統。同時,民盟內部幾位元老退居二線,成為民盟主席團成員。民盟還調整了多位省邦行政長官和聯邦政府部長。

2018年,政府推出投資促進計劃,自8月1日起允許外國投資者參與緬甸股票市場,但不能持有緬甸一家公司35%以上的股票,同時擴大外國遊客落地簽的國家範圍,以提振旅遊業。2019年1月,緬甸政府承辦了首次緬甸投資峰會,並在同年開始推進5G通信技術的發展。

2019年2月,緬甸聯邦議會批准成立修憲委員會,後者於7月15日向聯邦議會提交修憲報告。8月9日,聯邦議會投票表決通過了修憲報告。儘管軍方和鞏發黨總體上抗議修憲,但由於兩者議員總數僅占聯邦議會總議席的三分之一左右,無法阻止修憲案的進程。

Thumb
2021年緬甸反軍事政變示威者手舉昂山素季畫像

緬甸內戰(2021年至今)

2021年2月1日,緬甸國防軍發動軍事政變,翁山蘇姬等人遭緬甸軍方扣押[19],多地出現通信中斷[20]。 緬甸國家電視台一度宣布因技術原因中止播送[21],其後恢復並播送關於緬甸軍政府宣布為期1年國家緊急狀態的新聞。緬甸軍方宣稱拘捕翁山蘇姬等人的行動是要回應關於2020年緬甸議會選舉中涉及選舉舞弊的指控[22]。12月6日,她被內比都澤布迪瑞法院裁定「煽動罪」和「違反防疫規定」罪名成立,判處4年監禁[23],後被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兼總理敏昂萊減為2年[24]內戰持續至今。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政治與軍事

緬甸現在是一個軍政府統治的國家,最高領導機構為「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是緬甸總統,任期五年,由緬甸議會兩院選出。實際上的政府首腦是緬甸總理,2021年恢復,由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兼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敏昂來擔任。

Thumb
一幅英國於1852年印刷的仰光大金寺圖,顯示出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26)時期,英國對緬甸邊區的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及冷戰時期,緬甸於1962-1988年,由奈溫將軍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實行一黨專政軍事獨裁

1988年,緬甸軍武裝鎮壓民眾對於經濟不振和政治迫害不滿的抗議活動。1988年8月8日,軍隊朝遊行示威者開火,該事件被稱為8888民主運動。在那之後,緬甸主要政黨包括全國民主聯盟撣族民主聯盟,其他還有一些代表少數民族利益的政黨。原奈溫派及部分軍系組織緬甸民族團結黨,而軍政府則扶持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的前身)。

1988年的抗議活動為1990年的人民議會選舉鋪了路,在此次近30年來的首次選舉中,由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以超過60%的選票贏得了超過80%的國會席位,然而這次選舉結果隨後被軍政府宣布無效,而翁山蘇姬在選舉後遭到軍政府的長達六年的軟禁,並數次入獄,其後仍被軟禁。翁山蘇姬因身為緬甸的民主推動者獲得了國際的讚譽,在1991年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自1990年選舉至今,翁山蘇姬多次被軍政府軟禁,軍政府對於她人身的控制與監視一直沒有停止過。儘管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曾向丹瑞請求釋放翁山蘇姬,以及有來自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壓力,在2006年5月27日緬甸軍政府仍再延長了對翁山蘇姬一年的軟禁。雖然該政府正面臨着國際上的孤立局面,他們仍舊宣稱此為1975年國家保護法案授予的權力,即理論上政府有關押任何人的權力。

1990年12月,由人民議會選舉出來的反對派代表們組成了一個以恢復緬甸的民主制度為主要任務的緬甸聯邦國家聯合政府,該政府為流亡政府,由昂山溫所帶領,緬甸聯邦國家聯合政府實際上只擁有相當有限的影響力,且被緬甸軍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

2005年12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一次非正式研討會上首次提及緬甸的問題。東南亞國家聯盟亦在對緬甸政府表示失望之餘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內部國會緬甸核心小組會議,並陳述了緬甸缺乏民主的問題。

2011年2月以前,緬甸軍政府的領導人為丹瑞,他同時是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擁有所有決策權,包括任命及解除部長和內閣成員的權力,以及處理緬甸在國際政治上的權力。2004年10月19日,梭溫替代欽紐成為緬甸總理,後者被視為丹瑞的親信。2007年5月,梭溫因健康因素卸職赴新加坡治療(至10月12日病逝),由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秘書長登盛出任總理(後為緬甸總統)。

2011年以後實行議會制,然而軍方在政府和議會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在緬甸,除衛生部、教育部、勞工部和國家計劃和經濟發展部外,大多數部長和內閣都受軍隊官員控制。

2021年緬甸政變後,軍方組建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統治國家,由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大將擔任主席,副司令梭溫副大將擔任副主席。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21 sources

民主改革

Thumb
議會大廈全景,2010年10月
Thumb
克倫族女孩
Thumb
2008緬甸風災超過10萬人死亡
Thumb
帕托道奇佛塔
Thumb
仰光街頭

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布法令,緬甸正式啟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國旗、新國徽,國歌保持不變。

2010年11月7日,緬甸依據新憲法舉行了一次多黨制全國大選,共有37個政黨參加大選。大選選舉出聯邦和省、邦各級議會代表,聯邦議會由上院民族院(224席)和下院人民院(440席)組成,然後計劃再選舉出總統、副總統,組成新政府。其後,現軍政府將向新政府移交國家權力。[25]由於反對派及其領袖昂山蘇姬未能參選,所以這次選舉在國內外備受批評,被指普遍存在舞弊行為。[26]最終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在人民院、民族院分別獲得259席與129席成為第一大黨[27][28][29][30]

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登盛緬甸總統。3月30日,一名緬甸官員說,軍政府最高領導人丹瑞和副領導人貌埃當天退位,下令解散了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人政府),將政權移交新政府。4月4日,緬甸官方正式宣布,統治國家將近20年的強人丹瑞已卸下軍事領導人的職位。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目前各政府部門還掛着丹瑞的照片;許多分析家指出,由於登盛是丹瑞的重要親信,所以78歲的丹瑞還是會在幕後聽政。[26]

據德國之聲報導,過去嚴格管制網路的緬甸,在新政府上台後為強化開明形象,於2011年10月27日宣布,正式解除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曾發表不利緬甸軍政府形象的網站封鎖,象徵緬甸進入網路自由時代[31]

2012年4月反對派領袖昂山蘇姬當選緬甸國會下議院議員,於5月2日正式上任[32]

2012年8月20日,緬甸政府信息部在其官網上宣布,即日起開始廢除對所有緬甸當地出版部門的審查制度。[33]2012年9月17日,緬甸政府宣布再特赦514名囚犯,包括部分外籍囚犯和政治犯。[34]

2015年11月8日,舉行議會選舉。依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在11月13日公布最新計票結果,由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取得合共390個席次,跨越了過半數的門檻(總共664個議席),取得緬甸聯邦議會兩院的控制權,成為執政黨,全民盟於2016年與軍方組建政府。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0 sources

軍事政變

2021年1月26日,緬甸軍方舉行發布會對大選中選民名單出現的問題提出質疑,軍方認定去年底大選存在大規模「選舉舞弊」的情況,並表示不排除存在接管政權的可能性。[35]

2021年1月29日,緬甸內比都仰光曼德勒先後出現遊行示威活動,要求調查2020年大選中出現的舞弊問題。[36]

2021年2月1日,緬甸總統溫敏和國務資政昂山素季被軍方扣押,緬甸軍方表態權力已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並宣布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36]緬甸多地民眾搶購生活必需品。[35]

2021年3月2日,緬甸軍事政變發生逾一個月,反軍方的示威者遭受越來越強烈的暴力鎮壓,至今造成至少60人死亡,有記者周一在家中被警方突擊拘捕,律師指至少6名記者被捕。東協(ASEAN)外長周二召開視像會議後發表聲明,呼籲各方避免激起更多暴力,尋找和平方案解決問題;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外長都呼籲釋放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及其他被拘押領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周二就局勢發表意見,稱緬甸政府向平民使用致命武力是不可接受。[37]

2021年3月14日,示威轉趨暴力,發生流血衝突[38][39]。 晚間,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宣布仰光部分地區實施軍事管制[40][41]。3月20日,有8人在曼德勒的反軍方抗議中喪生[42]。3月27日,緬甸民眾於建軍節在仰光和曼德勒多個城市上街示威,軍隊武力鎮壓,造成至少114人死亡,遇難者包括兒童。共有十二個國家的國防部長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緬甸軍政府武力鎮壓示威者[43]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國際社會強硬回應緬甸軍政府的行為[44][45]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1 sources

經濟

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人民每年所得平均約1180美元,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其國土的森林覆蓋率達50%,林區產硬木和貴重的柚木工業有碾米、木材、石油開採、小型機械製造、礦產等部門。礦產有石油鋼玉玉石,其中紅寶石翡翠之質素全球最高。

21世紀初的緬甸經濟總體水平,並沒有在二次大戰之後有大幅的提高,反而比二次大戰前還低。據比較權威的估算,1936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121.97億美元(當時人口1570.8萬),人均年收入776美元,而2004年11月的統計數字,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自然比這個數字更低,遠不及二戰前的人均年收入776美元。可見緬甸的經濟發展幾乎陷入停頓或倒退。

2011年,總統登盛上台,緬甸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寬投資政策,改革稅率及法律制度,外來投資金額由2010年的300萬美元大幅提升至2011年的20億美元,比率達667:1。貨幣政策的改變使緬幣升值近25%,201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8.8%,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上升至1300美元。

緬甸政府大量投資基建,耗資580億美元成立土瓦經濟特區,將與深水港為中心,佔地約萬公頃,目前緬甸政府已經和泰國建立多項合作,以後將建設水力發電廠、石化廠和煉油廠等項目,而中國南韓印度都表示相當的興趣投資。緬甸政府期望打造緬甸成東南亞以至印度洋地區的新經濟中心。

緬甸於1997年7月23日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並與諸如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東盟-韓國自由貿易區、東盟-日本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自由貿易區和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區等對話夥伴一起,積極參加東盟及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緬甸的經濟政策主張與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目標吻合非常重要,能夠促進商品和服務、投資、熟練勞動力形成,保證更大的貿易流量,以提升該地區的全球競爭力。

緬甸還與東盟其他國家一起參加東亞峰會(EAS),就印度-太平洋地區面臨的主要政治、安全和經濟挑戰進行戰略對話與合作。

地理

Thumb
緬甸地形圖
Thumb
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欽敦江

緬甸聯邦共和國位於東南亞西北部,東與中國寮國泰國相鄰,西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南臨安達曼海。面積676,578平方公里,是東南亞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緬甸三面環山,西部有若開山脈,北部有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東部和東南部為撣邦高原丹那沙林山脈。中部為平原。位於北部喜馬拉雅山中的開加博峰海拔5881米,是緬甸也是東南亞的最高點。

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欽敦江薩爾溫江錫唐河等。其中伊洛瓦底江發源於中國西藏林芝地區,向南流經緬甸中部地區,最後注入安達曼海。緬甸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流域,為緬甸最重要的河流。

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河谷平原夏季悶熱多雨,內陸山區比較乾燥。

地形

緬甸西部邊境有那加山脈阿拉干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中部是依洛瓦底江平原,南部有丹那沙林山地。

兩旁有山脈環伺,中央部份有南北向廣大的沖積平原,是農業的精華區,雨季時常泛濫。

氣候

緬甸位於南亞季風區,屬熱帶季風氣候,3-5月是暑季,6-10月是雨季,11月-2月是涼季;山地多雨區年降水量達3,000-5,000毫米,內陸乾燥區500-1,000毫米。

夏季,河谷平原因熱氣無法由高聳的北邊界流出,再加上西南季風自南邊缺口北上,頗為悶熱。

交通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鐵路

截至2009年1月31日,緬甸鐵路總里程為3,186.86英里,共有火車站812座[46]

favicon
1 sources

公路

截至2006年的統計數據,緬甸境內公路總長度為16,777 英里(27,000公里),唯一的高速公路是仰光-曼德勒高速公路英語仰光-曼德勒高速公路

航空

截至2010年7月,該國有69座機場,規模較大者為仰光國際機場曼德勒國際機場[47]

favicon
1 sources

水運

緬甸的主要海港包括仰光實兌土瓦;內河運輸方面,仰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和若開邦每天有13條水路運輸,主要河港包括密支那八莫曼德勒稍埠勃生

人口・民族

Thumb
緬甸行政區人口密度圖(2014年)

緬甸有五千萬以上的國民,68%為緬族。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若開族(3.5%)、華人(2.5%)、孟族(2%)、克欽族(1.5%)、克耶族(0.75%)以及其他原住民民族(4.5%),此外還有印度人孟加拉人移民(1.25%)。但是緬甸官方目前並不承認緬甸華人果敢華人除外)、印度人、孟加拉人和羅興亞人為法定少數民族(緬甸政府不再認羅興亞人為緬甸民族而歸為孟加拉人)。

城市

語言

官方語言為緬甸語緬族的母語),緬甸境內各個少數民族都使用自身的語言。漢語除了在緬甸華人內部外,在緬甸北部少數民族地區也較為通用。許多社會上層人士懂英語。 由於緬甸軍政府長期以大緬族主義為主體,所以在其他原住民地區強行禁止在學校說母語。引發了其他族群的不滿。也導致了其母語的逐漸沒落。 緬甸雖然曾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但是緬甸由於教育設施落後,國內不通行英語,成了前殖民地中的異數。

宗教

87.9%的緬甸人信仰上座部佛教,6.3%的緬甸人信仰基督宗教,2.3%的緬甸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他信仰漢傳佛教印度教、原始宗教、無宗教等等約佔3.5%。

佛教在緬甸占主導地位,基督宗教在緬甸北部少數民族地區(含東南克倫族)較為流行,昔日受到緬甸中央政府的較大限制,近年隨著緬甸民主改革,這些佛教以外的宗教傳播及信仰者也得到了保障。但是伊斯蘭教在緬甸仍受到當地政府和主流佛教社會的極端嚴厲的壓迫,特別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緬甸羅興亞人在緬甸沒有公民權利,亦沒有任何人權可言。

行政區劃

緬甸一共下轄七個緬甸語တိုင်းဒေသကြီး英語:Region)、七個緬甸語ပြည်နယ်英語:State)和一個聯邦特區(奈比多緬甸語နေပြည်တော် ပြည်တောင်စုနယ်မြေ英語:Naypyidaw Union Territory)。7個省的主要人口為緬族,7個邦的主要人口由當地的少數民族構成。

更多信息 地圖, No. ...
地圖 No. 行政區 緬文名稱 首府 面積 (km²) 人口 鎮區數
ThumbThumb 1 伊洛瓦底省 Ayeyarwady Region ဧရာဝတီ 勃生 35 138 7,330,200 26
2 勃固省 Bago Region ပဲခူး 勃固 39 404 5,581,300 28
3 馬圭省 Magway Region မကွေး 馬圭 44 820 4,760,100 25
4 曼德勒省 Mandalay Region မန္တလေး 曼德勒 37 024 6,727,900 31
5 實皆省 Sagaing Region စစ်ကိုင်း 實皆 94 625 5,663,200 37
6 德林達依省 Tanintharyi Region တနင်္သာရီ 土瓦 43 343 1,347,700 10
7 仰光省 Yangon Region ရန်ကုန် 仰光 10 171 5,836,200 45
8 欽邦 Chin State ချင်း 哈卡 36 019 541,900 9
9 克欽邦 Kachin State ကချင် 密支那 89 041 1,327,700 18
10 克耶邦 Kayah State ကယား 壘固 11 733 247,300 7
11 克倫邦 Kayin State ကရင် 帕安 30 383 1,553,100 7
12 孟邦 Mon State မွန် 毛淡棉 12 297 2,470,400 10
13 若開邦 Rakhine State ရခိုင် 實兌 36 778 3,004,700 17
14 撣邦 Shan State ရှမ်း 東枝 155 801 8,461,500 54
15 內比都聯邦區 Naypyitaw နေပြည်တော် 奈比多 8
关闭

外交

緬甸與周邊諸鄰邦之關係,詳見:中緬關係印度-緬甸關係孟加拉國-緬甸關係新加坡-緬甸關係

經貿關係

  •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12年的資料顯示,緬甸聯邦共和國的出口總額為95億美元,主要出口的貨品是冰種翡翠和玉、天然木材、農產品、魚類、衣服、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緬甸聯邦共和國的第三大出口夥伴國,佔其出口的14.2%。
  •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12年的資料顯示,緬甸的進口總額為55億美元,主要進口的貨品是石油、石化品、塑膠、汽車、機器、水泥、金屬、食品、電子品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緬甸聯邦共和國的第一大進口夥伴國,佔其進口的37%。

教育

緬甸全民識字率約94.75%。實行小學義務教育。教育分學前教育(幼兒園)、基礎教育(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大學本科、研究所)。現共有基礎教育學校40,876所,大學與學院108所,師範學院20所,科學與技術大學63所,部屬大學與學院22所。著名學府有仰光大學曼德勒大學英語Mandalay University等。[48]

favicon
1 sources

高等教育

詳見:緬甸大學列表英語List of universities in Burma

緬甸最著名大學當屬仰光大學,以其社會學、政治學最為著稱,多數緬甸政治人物畢業於此校。

文化

Thumb
仰光大金寺
Thumb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上座部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

緬甸語文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緬語支;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梵文,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更多信息 日期, 名稱 ...
節日
日期 名稱
1月4日 獨立紀念日
2月12日 聯邦紀念日
3月2日 農民節
3月10日 乾旱季慶典
3月27日 抗日勝利日
4月13日至4月16日 潑水節
4月17日 新年
5月1日 勞動節
7月19日 烈士日
11月26日 點燈節
12月25日 聖誕節
关闭

飲食

Thumb
Mohinga,魚湯米粉,被廣泛認為是緬甸的國菜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魚湯麵、椰子麵、椰子粥、涼拌麵、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裡喝奶茶,吃肉包子油條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料理。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鹹。烹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醃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文學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