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三國時期,位于四川盆地一帶的王朝,皇室劉姓,都成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12月23日),國號為漢,後世通稱蜀漢、蜀國、蜀或季漢,共歷二世二帝,享國祚約43年[2][3],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其中一個國家。220年,魏王曹丕迫使漢獻帝「禪讓」而稱帝,改國號為「魏」,東漢正式滅亡。221年,漢中王劉備於成都以漢朝宗室身份稱帝,宣布承繼漢室,國號仍為「漢」,企圖與北方的曹魏分庭抗禮。222年,劉備傾國之力進攻由孫權領導的東吳政權,報復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洲,史稱「夷陵之戰」。吳軍主帥見劉備將部隊駐紥在山林中,又正值盛夏,於是採用火攻,蜀漢軍隊大敗。223年,劉備去世,諡號「昭烈皇帝」;太子劉禪繼位,由丞相諸葛亮實際主政。諸葛亮主政期間,繼承劉備遺志發動五次北伐,期望攻佔隴西、克復中原;諸葛亮於234年去世後,姜維又發動了十一次北伐,均遭到魏軍阻擋而未能有進一步的進展。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劉禪投降,蜀漢滅亡。蜀漢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為三國時期的正統王朝。
劉備以延續漢朝的正朔尊稱國號為「漢」[4],有時自稱「季漢」[5][6]。魏晉政權皆不承認蜀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以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使「蜀」成為其俗稱。蜀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陳壽著《三國志》(蜀漢出身,蜀漢滅亡後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承認魏、晉為東漢獻帝以後之正統皇朝,正文敘述上不稱「漢」[7];同為曾出仕蜀漢的李密在《陳情表》中稱呼蜀漢為「偽朝」;《資治通鑑》稱之為「漢」[8]。後來歷史為將其區別於西漢和東漢,稱之為「蜀漢」、「季漢」[9]。
四川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期 前200000﹣前2000 | |
巴國與蜀國 前2100﹣前316 | |
秦漢時期 前316﹣214 益州 武都郡 漢中郡 蜀郡 巴郡 廣漢郡 犍為郡 越巂郡 • 成家 25﹣36 | |
蜀漢 214﹣263 | |
兩晉南北朝時期 263﹣581 | |
隋唐五代時期 581 – 965 劍南道 山南西道 | |
前後蜀 892 – 965 • 前蜀 892/907 – 925 •後唐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兩宋時期 965 – 1234 • 李蜀 994 | |
元明時期 1206 – 1660 • 明夏 1363 – 1371 | |
大西 1643 – 1644 | |
清朝時期 1646 – 1912 | |
民國時期 1912 – 1949 四川省 重慶市 • 大清 (通志政權) 1917 | |
共和國時期 1949 – 今 四川省 重慶市 | |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漢景帝後裔劉備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於取得半個荊州,後發動益州之戰攻取劉璋治下的益州,又在漢中之戰成功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於219年自封漢中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鞏固後方後,荊州守將關羽認為時機成熟,出兵北伐曹操,於樊城之戰前期大敗曹軍,並圍困樊城。但在220年,孫權背盟偷襲荊州,關羽被迫撤軍,後在麥城之戰兵敗被殺,關羽兵敗荊州失守使劉備元氣大傷。同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當時流傳獻帝遇害的消息,劉備遂於221年在成都稱帝,封軍師諸葛亮為丞相,並設立漢高祖太廟,合祭漢朝皇帝[10][11],以漢室宗親的身份承繼漢祚,國號仍為「漢」,稱「東漢」為「中漢」,而劉備稱帝後這段時期稱為「季漢」[12]。
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親自發兵討伐孫權,意圖奪回荊州,然大將張飛在戰爭前不幸被部下張達、范彊刺殺,後來更於222年夏季被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最終只得退守白帝城。劉備於223年四月駕崩,諡號為昭烈帝。皇太子劉禪繼位,由託孤大臣諸葛亮、李嚴扶助朝政。諸葛亮立即與東吳修好,恢復聯吳抗曹的政策,自蜀滅前,雙方從此再無爭戰。
劉備死後,劉禪年幼,諸葛亮實際掌控蜀漢實權,開府治事,休息養民,完善制度和法律,蜀漢的國力得以從夷陵之戰的大敗中恢復過來。
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多郡的叛亂,並利用降服南中少數民族部落,削弱李嚴的勢力,解決蜀漢的後方問題。蜀漢此後的三十多年歷史中,內外幾乎只有對曹魏作戰一個焦點,少有出現魏吳兩國政變、叛亂等情況。
228年,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曹魏,卻在街亭戰役中失敗,並不得不依法處斬對此負有重大責任的參軍馬謖。
229年,吳王孫權稱帝,並派使者入蜀。蜀漢眾臣多認為孫權僭號,應該討伐,但諸葛亮認為一旦與東吳交兵,就難以分出勝負,只會讓曹魏得利,眼下應該與孫吳結盟抗魏,並非問責孫權僭號之罪的時候,於是派使者慶賀孫權登基,並接受孫權待滅魏之後平分天下的約定,但蜀漢使者鄧芝也對孫權指出滅魏以後兩國仍將一戰。
之後諸葛亮繼續北伐,但多次因補給線太長、糧草不濟被迫撤軍,北伐始終無法獲得重大成效,其中在建威之戰後進佔原屬曹魏的武都、陰平兩個郡。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收回軍政大權為己用,另交由蔣琬、費禕、董允等重臣接手執掌朝政。大將軍蔣琬數次派出姜維等率軍對曹魏進攻。246年蔣琬死後費禕掌權,不主張過多軍事進攻。同年董允去世,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黃皓和寵臣陳祗,令朝政開始變壞。費禕253年遇刺身亡。
大將姜維在247年開始北伐,一開始用兵規模皆不大,而費禕死後253年姜維取得蜀漢軍事大權開始對曹魏大規模用兵至262年最後一次北伐,甚至一度年年大規模征戰[13],嚴重消耗蜀漢國力,人民也困苦不堪[14]。
姜維討厭宦官黃皓擅權,曾上書劉禪要求處死黃皓,黃皓得知後也預謀廢姜維立閻宇[15][16],朝中大臣諸葛瞻、董厥等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收效甚微感到反感,上書劉禪要求召還姜維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17]。姜維惟有避居隴西沓中屯田,內外產生嚴重分歧,漢中門戶大開。而當時曹魏實質掌權者司馬昭得知蜀漢朝中狀況後決定伐蜀。
263年八月司馬昭派征西將軍鄧艾、中護軍諸葛緒和鎮西將軍鍾會率三路南下,開始魏滅蜀之戰。漢中被破,鍾會軍雖被從沓中趕回來的姜維擋於劍閣,但鄧艾率軍偷襲涪城(今綿陽市),蜀漢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突然出現,慌亂中只好投降魏軍。鄧艾繼續往成都進攻,擊敗斬殺防守的衛將軍諸葛瞻。十一月,劉禪接受大臣譙周意見,帶領成都中的文武百官出降,蜀漢正式滅亡,另一方面姜維則詐降鍾會,打算利用鍾會野心搧動他謀反造成魏軍內亂再稱機殺死鍾會奪取軍權復國,但因事敗,與鍾會一同死於魏軍之中。
蜀漢主要佔領益州,共分為二十二郡,擁有一百三十一個縣國,劉備於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始得荊州的南郡部分及長沙、武陵等荊南4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入蜀取得益州,明年與孫權議定平分荊州,219年劉備於漢中之戰打敗曹操得漢中郡。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時,共轄有2州21郡1屬國。同年孫吳擊取荊州而喪失南郡、武陵郡、零陵郡3郡,諸葛亮北伐曹魏取得武都郡、陰平郡2郡,分割設置數郡。蜀漢滅亡以前,計轄有1州22郡,以下為約262年蜀漢所設置的郡縣,一般會將它分為三個區域:
進攻曹魏而得來,包括:
蜀漢政律《蜀科》由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所編列。後來,劉備逝世,繼位的劉禪幼小,政策多由諸葛亮所主持。以法家思想為主導,在朝內制定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大臣;
當時實行安撫百姓,展示法度規範,約制官職,嚴格遵從權制,廣開誠心,公平行事。做到盡忠益的人雖有錯,必定賞賜;犯法怠慢的人雖是親屬之人,但都懲罰。如能順從懲罰,雖重罪仍會得釋;巧言令色的人,雖輕罪仍會受重罰。而且刑政雖嚴峻,但都無人怨恨。
諸葛亮的治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即使是連年對曹魏作戰,在諸葛亮在世時,蜀漢的經濟仍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袁準評價為「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正因為諸葛亮清廉而公正,並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穩定,百姓對諸葛亮極為愛戴,陳壽稱之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董允等都繼續諸葛亮的政策;後來劉禪寵信寵臣陳祗、宦官黃皓,開始相信鬼神之說,朝政漸下;儘管如此,至蜀漢滅亡為止,國家政風仍算清廉,官吏約四萬人。有學者認為蜀漢滅亡與官吏數目太多有關[18]。
蜀漢政治中,在劉備、諸葛亮的經營下,人才多能發揮己用,最初起兵的麾下、荊襄舊部、蜀中降將,在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協調下得以事才任用,荊州舊部與劉璋下屬降將;有能者多能位居要職。 如法正成為僅次於諸葛亮的謀士,蜀中舊將的李嚴;劉備稱帝後任尚書令;在劉備逝世後出鎮江州,後更遷為驃騎將軍,其後由於延誤軍機而招致流放,然其子李豐仍受諸葛亮任用,並未因此有所偏廢。又如吳懿,劉備定蜀後任討逆將軍;稱帝後遷為關中都督;建興八年任左將軍,諸葛亮過世後,陞至車騎將軍,並擔任漢中的防務總指揮,其族弟吳班,官位常僅次於吳懿,後主世,任驃騎將軍。黃權於劉備領益州牧時任治中從事。又如董和、李恢等亦受劉備、諸葛亮重用。諸葛亮治事期間,不僅提拔荊州舊部的蔣琬、魏延、費禕、楊儀等,亦大加重用蜀中人才;文如董和、董允父子,武如王平、張嶷、張翼、馬忠等如是,縱如降將的姜維,亦受到諸葛亮的重用,其後更成為蜀漢後期北伐的重要將領。
其人才可謂兼容並蓄,不論荊襄舊部、起兵之初的麾下、蜀中舊將、魏國降將等,皆能依照其能力擔任相應的職務。蜀漢後期亦有不少人才,武將如霍峻之子霍弋、句扶、柳隱及羅憲等,皆為一時之選。
蜀漢將士,在劉備在位最盛時期(未失荊州時)約有十六萬至二十萬之間。至蜀漢滅亡,仍有在籍將士十萬二千人。
蜀漢的對外戰爭多向曹魏發動,前期最著名是諸葛亮北伐與後期最著名姜維北伐。
然而姜維的北伐卻間接導致蜀漢壓力加劇,國力日漸下滑,人心厭戰,以致蜀漢重要據點缺乏士兵固守。
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直百五銖[19]),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錢面有鑄字「直百五銖」、背有「好右有為」,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
而蜀漢的收入有田租,但暫未有實例;鹽鐵對蜀漢有不錯的利潤;[20],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另有其他收入沒有記錄。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軍糧、賞賜等,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
劉備入蜀後,藉著戰國時代李冰所開的都江堰所提供的充足水利,不斷增加耕地的灌溉面積;後至諸葛亮北伐時,為了防護都江堰而任命的督堰官人數已有一千二百人之多,足見其灌溉農業規模之大。諸葛亮在保山市法寶山下設有諸葛堰。[21]在漢中增築山河堰,成都重築九里堤。[22]蜀漢由於地形上山地較多,除了較主要的灌溉農地以外,幾乎沒有興修水利、屯田的必要,遠不及魏、吳,雖然有督農的官職,但只設在與魏國接壤的前線漢中郡。蜀中雖不缺糧,但受限於地理限制,在與魏國作戰時補給線往往較魏國長;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曾在魏地屯田,只為解決運糧問題。而至姜維時,他亦在沓中種麥,但主要作用是避開黃皓。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四十多萬斛米糧。
三國中,蜀漢在絲織業最為興盛,以蜀郡為盛產地,稱為「蜀錦」。蜀漢設立專門的錦官製造蜀錦[23],甚至諸葛亮北伐的經濟來源都嚴重依賴蜀錦[24],此外蜀錦亦多用以外交禮物及賞賜。漢亡之時,官府藏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在當時是十分驚人的數目。井鹽也是蜀地特產,為蜀漢其中一項重要工業。另有開發天然氣。三國時期的商業不太發達,一是由於生產量減少,人民多以物易物;二是由於金屬貨幣不流通;三則是由於割據的局面,商人不能遠行。當中,魏、漢因對立而沒有發生貿易;與東吳則貿易頗多;蜀漢因地處西南,所以鮮有對外域進行貿易。
蜀漢全盛時期擁有三十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一百萬,為三國中最少。 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戶口分別為二十萬戶與九十萬人[25],經諸葛亮治蜀,至蜀漢亡時(263年)共有1082000人[26] ,其中戶數二十八萬, 民數九十四萬, 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官吏四萬, 當中蜀郡擁有戶口最多。
因地處著名產茶的西南地區,所以飲茶的風氣甚盛,足以代酒,因此飲酒之風不及魏、吳。民間亦有拜祭鬼神,諸葛亮死後,劉禪初期不與立廟,百姓仍在路上祭祀。朝廷中,蜀漢後期,劉禪聽信黃皓巫鬼之說,最後間接令蜀漢被曹魏入侵。
前期 (赤壁之戰前)
|
中期 (赤壁之戰至諸葛亮死前)
|
後期 (諸葛亮死後至蜀漢滅亡)
|
王:10位
侯:68位
|
|
|
|
|
史前時期 前200,000 – 前2,500 | ||||||||
蜀國 約前2,500 – 前316 • 蠶叢柏灌朝(傳說) 約前2500 – 前1700 • 魚鳧朝 約前1700 – 前1200 • 杜宇朝 約前1200 – 前600 • 開明朝 約前600 –前316 • 甌雒國 ? –前207 | ||||||||
巴國前?年 – 前316 • 廩君巴國前?年 – 前?年 • 周屬巴國 前?年 – 前316年 | ||||||||
秦國及秦朝 前770 – 前207 • 秦國(秦人) 前316 – 前221 • 秦朝(統一中國) 前221 – 前207 | ||||||||
楚國復國及西漢新朝更始帝劉盆子時期 前206 – 25 • 西楚諸侯漢國前206 – 前202 • 西漢(統一中國)前202 – 9 • 新朝(統一中國) 9 – 23 • 更始帝與劉盆子時期(統一中國) 23 – 27 | ||||||||
成家 25 – 36 | ||||||||
東漢 25 – 220 • 東漢(統一中國)36 – 188 • 漢獻帝時益州牧(割據) 188 – 214 | ||||||||
蜀漢 214 – 263 | ||||||||
曹魏西晉時期 263 – 316 • 魏國(三國) 263 – 266 • 西晉(統一中國) 266 – 304 | ||||||||
成漢 304 – 347 | ||||||||
南朝十六國統治時期 347 – 405 • 第一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347 – 373 • 前秦(十六國,氐族) 373 – 383 • 第二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383 – 405 | ||||||||
譙蜀 405 – 413 | ||||||||
南朝時期 413 – 553 • 第三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413 – 420 • 劉宋(南朝) 420 – 479 • 蕭齊(南朝) 479 – 502 • 蕭梁(南朝) 502 – 552 • 蕭紀(割據) 552 – 553 | ||||||||
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 553 – 907 • 西魏(北朝,鮮卑) 553 – 557 • 北周(北朝,鮮卑) 557 – 581 • 隋朝(統一中國) 581 – 618 • 唐朝(統一中國) 618 – 907 • 劉闢(割據) 806 – 806 • 陳敬瑄(割據) 885 – 892 | ||||||||
王建及前蜀 892 – 925 • 王建(割據) 892 – 907 • 前蜀 907 – 925 | ||||||||
後唐及後蜀 923 – 965 • 後唐(五代,沙陀)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後周及宋朝951 – 1279 • 北宋(統一中國)965 – 994 • 李蜀 994 – 995 • 北宋(統一中國)995 – 1126 • 南宋(南朝)1127 – 1274 • 吳曦(割據)1207 – 1207 | ||||||||
大蒙古國及元朝 1206 – 1388 • 元朝(統一中國) 1234 – 1363 | ||||||||
明夏 1363 – 1371 | ||||||||
韓宋及明朝 1351 – 1644 • 明朝(統一中國) 1371 – 1643 | ||||||||
大西 1643 – 1660 | ||||||||
後金及清朝 1616 – 1912 • 清朝(統一中國) 1660 – 1912 | ||||||||
中華民國(官方中國) 1912 – 1949 • 熊克武(割據) 1918 – 1925 • 劉湘(割據) 1920 – 1937 • 劉文輝(割據) 1920 – 1933 • 楊森(割據) 1918 – 1937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中國) 1949 – 今 | ||||||||
因為劉備立國,乃是以延續「漢」室的正統為政治號召,正式的國號為漢,而曹魏政權為了否定其延續漢祚的國號,故而貶稱其為「蜀」、「西蜀」、「蜀賊」、「蜀寇」或「賊寇」[35]。至於「蜀漢」一詞,則是後世為了與西漢以及東漢區分而稱,劉備政權自己是不會自貶正統地位,而稱自己「蜀國」或「蜀漢」;他們對內、對外一律會自稱「漢」或「大漢」,而稱呼曹魏一方為「賊」或「曹賊」。正因如此,在諸葛亮《出師表》才會有「漢、賊不兩立」之句,而以匡復漢室自許。當今一些文學、影視、遊戲、動漫裡,常見蜀漢軍隊的旗幟上繡著「蜀」字,並自稱「蜀國」「蜀軍」「大蜀」,這在講究正朔、正統的古代,均是大逆不道叛國大罪,是絕對不可能會出現的。[36][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