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西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瑯琊王氏,司徒王戎的堂弟,在西晉官至司徒。王衍為人喜好清談,不喜歡參與實質政事,並以求自保為首要,西晉末年在經歷八王之亂後民變四起,更有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對抗晉室,身為三公之一的王衍不以拯救國家為己任,反而在方鎮樹立親族作為外援和退路。最終被石勒俘殺。後世指責王衍「清談誤國」,應為西晉覆亡承擔一些責任。
王衍十四歲時,在洛陽造訪羊祜,說話時言辭清晰明辨,羊祜雖然有名氣和地位尊貴,但王衍都沒屈己下人的表現,令眾人都十分驚異。楊駿當時更打算將女兒嫁給王衍,但王衍恥於與楊駿結交,於是裝狂令事情不成。
泰始八年(272年),朝廷下詔官員推舉能安定邊疆的奇才,當時王衍喜歡談論縱橫之術,尚書盧欽因而推舉王衍為遼東太守。王衍卻不接受,更從此不論世事,只作清談。及後先後任太子舍人、尚書郎、元城縣令。作職期間雖然仍有做官府事務,但還是終日清談。後來王衍轉任中庶子、黃門侍郎。
王衍後歷任北軍中候、中領軍、尚書令,並嫁幼女王惠風給皇太子司馬遹為太子妃。元康九年(299年),賈后誣陷司馬遹並廢掉其太子之位,王衍害怕禍及自己,上表請求司馬遹與王惠風離婚。趙王司馬倫於永康元年(300年)廢殺賈后,王衍便因上表離婚一事遭到彈劾,並建議禁錮終身;惠帝聽從。次年司馬倫篡位稱帝,因王衍向來看不起司馬倫為人,於是裝作發狂並斬擊婢女自保。同年,司馬倫被討伐他的齊王司馬冏等擊敗,並被誅殺,王衍轉拜河南尹,後轉尚書,及後又任中書令。當時司馬冏自恃助惠帝復位,專擅朝政,朝臣見他都下拜,唯王衍只行長揖之禮。及後因病去職。成都王司馬穎選王衍任中軍師,後任光祿大夫。永興元年(304年)遷尚書左僕射[1],領吏部。光熙元年(306年)十二月,晉懷帝即位,王衍升任尚書令、司空,次年改任司徒。
王衍雖然官至司徒,位居宰輔,但不以國家為首,反而日夜思索自保的計策。王衍於是向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說:「中原已經大亂,我們應當依靠方鎮,要選用文武雙全者任職地方首長。」[2]及後即任命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更向二人說:「荊州有長江和漢水天險,青州又東瀕大海,你們二人在外而我留在朝中,可謂狡兔三窟了![3]」王衍的舉動遭當時有識之士鄙視。
永嘉二年(308年),王彌進攻洛陽,晉懷帝下詔加王衍都督征討諸軍事、持節、假黃鉞,率眾抵抗王彌。最終王衍成功擊敗王彌,並獲得其輜重。次年,王衍遷任太尉,並封武陵侯,但王衍辭讓封爵。當時洛陽屢次遭到漢國軍隊侵擾,很多人建議遷都避禍,但王衍卻賣掉車牛,堅持留都洛陽。永嘉四年(310年),司馬越領大軍出鎮許昌,並以行臺隨行,王衍亦兼任太傅軍司與大軍同行。次年司馬越在項縣逝世,眾人推舉王衍為元帥,王衍見當時賊寇橫行,局勢混亂,不敢接受,推讓給襄陽王司馬范,但司馬範亦辭讓。最終王衍與司馬範等共同率領軍隊護送司馬越靈柩回東海國安葬。石勒知道司馬越的死訊後領兵追擊,在苦縣寧平城追及並擊潰王衍所率領的晉軍,十餘萬將士被殺,王衍等人亦被石勒所俘。
石勒後接見王衍,問他西晉的事,王衍陳述西晉衰敗的原由,並稱責任不在自己。石勒聽後甚為高興,與他相談了數日。及後王衍又向石勒說自己自少就不想當官及不與世事,希望自保,並且勸石勒稱帝。石勒聽後十分憤怒,說:「你名揚四海,身居重任,一生為官,怎可以說不與世事!破壞天下就是你的罪。」[4]說罷命隨從押王衍出去。及後石勒向親信孔萇說:「我在世間這麼久也未嘗見過像他這種人,應該留他的性命嗎?」[5]孔萇則說:「他是晉朝的三公,一定不會為我們盡心,那還有甚麼價值呢?」[6]石勒於是決定殺死王衍,但命令不可用鋒刃殺他。王衍於是被石勒所派的人推倒牆壁壓死,享年五十六歲。王衍臨死前說:「唉!我雖然不及古人,但若不崇尚浮華虛誕,盡心匡扶社稷,應不至有今日下場。」[7]
王衍說話時每當覺得義理有所不當,就會隨即更改,當時人因而稱他「口中雌黃」。
在中國古代,雌黃經常用來修改錯字。[12]因此,在漢語環境中,雌黃有竄改文章的意思,並且有着「胡說八道」的引申義。王衍的「口中雌黃」就引申出成語「信口雌黃」。[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