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śūnya)或空性梵語śūnyatā),是基本佛教術語空性是內在而言,外在的顯示,即為空相。

語源

是梵文śūnya的意譯,音譯舜若;其對應的名詞形式梵文是śūnyatā,意譯是空性,音譯舜若多

藏文(སྟོང་ཉིད།),「空」不是一般字面意義上的不存在或者沒有,而是「不執著」自性的意思;「性」是本質的意思。換句話說:「空性」就是「不執著」事物的本質。

部派佛教詮釋

對「空」的論述,在佛教中源遠流長,如《雜阿含經》有《大空法經[1]和《第一義空經[2],《中阿含經》有《小空經[3]、《大空經[4]和《頻鞞娑邏王迎佛經[5],等等。在部派佛教共通的「無」、「無眾生」、「無壽命[6]之基礎上,更有加上「無[7]而合稱為第一最空之法[8],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無我無我所,不實來實去[9],是假名法、因緣[10]

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引《施設論》說十空對治薩迦耶見[11]: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邊際空(無始空),本性空(性空)[12],無所行空[13],勝義空(第一義空),空空[14]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說空定有六空[15]巴利小部無礙解道》說二十五空以釋「世間是空」[16]

大乘佛教詮釋

龍樹大智度論》,大乘佛教與部派佛教在性空的解釋上有根本分歧:

在大乘佛教中,諸法有能生之法及所生之法,所生之法都是因緣和合所出生,而沒有實在自體,不能單獨存在,藉因藉緣故,緣散則滅;終滅故,非真實常住法,故稱自性空。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分成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或二十空,也歸結為四空。

大乘佛教中,一旦因為說空而無視因果業報則被稱為「惡取空」,也有不准隨便解說的戒律。

十八空

大品般若經》說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龍樹大智度論》有詳細解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大智度論
內空 何等為內空?內法名眼、耳、鼻、舌、身、意。眼眼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耳耳空、鼻鼻空、舌舌空、身身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
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
外空 何等為外空?外法名色、聲、香、味、觸、法。色色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聲聲空、香香空、味味空、觸觸空、法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外空。
內外空 何等為內外空?內外法名內六入、外六入。內法內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外法外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外空。
空空 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 空空者,以空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破是三空故,名為空空。
復次、先以法空,破內外法,復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
復次、空三昧觀五眾空,得八聖道,斷諸煩惱,得有餘涅槃,先世業因緣身命盡時,欲放捨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
大空 何等為大空?東方東方相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大空。 大空者,聲聞法中,法空[17]為大空,如《雜阿含大空經》[1]說:「生因緣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見。」是人老死,則眾生空;是老死,是法空。《摩訶衍經》說十方,十方相空,是為大空。
第一義空 何等為第一義空?第一義名涅槃。涅槃涅槃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著者,即是虛誑。復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為涅槃,如《阿毘曇》中說。
有為空 何等為有為空?有為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無色界無色界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為空。 有為空、無為空者,有為法[18],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無為法[19],名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如虛空。
今有為法,二因緣故空,一者、無我、無我所、及常相不變異不可得故空,二者、有為法有為法相空,不生、不滅、無所有故。
問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應空,云何言有為法有為法相空?答曰:若無眾生法,無所依,又無常故,無住時,無住時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之初門。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有為法生相者,則是集諦,滅相者,則是盡諦。若不集則不作,若不作則不滅,是名無為法如實相。若得是諸法實相,則不復墮生、滅、住、異相中。是時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合,不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合,於有為法、無為法不取相,是為無為法,所以者何?若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則於有為、無為而有礙;若斷諸憶想分別,滅諸緣,以無緣實智,不墮生數中,則得安隱常樂涅槃。
無為空 何等為無為空?無為法名若無生相、無住相、無滅相。無為法無為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無為空。
畢竟空 何等為畢竟空?畢竟名諸法畢竟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畢竟空。 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令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如漏盡阿羅漢,名畢竟清淨;阿那含乃至離無所有處欲,不名畢竟清淨;此亦如是,內空、外空、內外空、十方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更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復次、若人七世百千萬億無量世貴族,是名畢竟貴,不以一世二三世貴族為真貴也;畢竟空,亦如是,從本已來,無有定實不空者。有人言:今雖空,最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塵。是等皆空,何以故?果無常,因亦無常;如虛空不作果,亦不作因,天及微塵等,亦應如是;若是常,不應生無常。若過去無定相,未來、現在世,亦如是,於三世中,無有一法定實不空者,是名畢竟空。
無始空 何等為無始空?若法初來處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 無始空者,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生從前世因緣有,前世復從前世有,如是展轉,無有眾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先生後死,則不從死故生,生亦無死;若先死後有生,則無因無緣,亦不生而有死;以是故,一切法,則無有始,如經中說,佛語諸比丘:「眾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為無始空。
散空 何等為散空?散名諸法無滅。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散空。 散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如車以輻、輞、轅、轂眾合為車,若離散各在一處,則失車名;五眾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若別離五眾,人不可得。
性空 何等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眾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眾緣若少若無,則無有法,如火滅湯冷。如經說:「眼空,無我、無我所,何以故?性自爾;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復如是。」
問曰:此經說我、我所空,是為眾生空[20],不說法空[17],云何證性空?答曰:此中但說性空,不說眾生空及法空。「性空有二種,一者、於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說。摩訶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法,以是故,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復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自相空 何等為自相空?自相名色壞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識識相,如是等有為無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自相空。 自相[21]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為相空。
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為堅相,火為熱相。
一切法空 何等為諸法空?諸法名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諸法諸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諸法空。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諸法皆入種種門,所謂:一切法,有相、知相、識相、緣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總相、別相、依相。……如是等一法門相,攝一切法。復次、二法門攝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內法、外法,觀法、緣法,有法、無法,如是等種種二法門相,三、四、五、六、乃至無量法門相,攝一切法。是諸法皆空,如上說,名一切法空。……
或有利根梵志,求諸法實相,不厭老病死,著種種法相,為是故說法空,所謂先尼梵志[22],不說五眾即是實,亦不說離五眾是實。復有強論梵志[23],佛答:「我法中,不受有無,汝何所論有無,是戲論法,結使生處。」及雜阿含中《大空經》[1]說二種空:「眾生空,法空。」《羅陀經》[24]中說:「色眾破裂分散,令無所有。」《栰喻經》[25]中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波羅延經》、《利眾經》中說:「智者於一切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則生戲論,若無所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聖人,於諸法無取無捨,若無取捨,能離一切諸見。」如是等三藏中,處處說法空[17],如是等名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何等為不可得空?求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不可得空。 不可得空者,有人言:於眾、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有人言:諸因緣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
無法空 何等為無法空?若法無,是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空。 無法空者,有人言: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
有法空者,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法,有法無故,名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
復次、觀無法有法空故,名無法有法空。
復次、行者觀諸法生滅,若有門,若無門,生門生喜,滅門生憂,行者觀生法空,則滅喜心,觀滅法空,則滅憂心,所以者何?生無所得,滅無所失,除世間貪憂故,是名無法有法空。
復次、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後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時住時;無法空,破一切法滅時;無法有法空,生滅一時俱破。
復次、有人言:過去、未來法空,是名無法空;現在及無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過去法滅失,變異歸無,未來法因緣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無法;觀知現在法及無為法,現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為無法有法空。
復次、有人言:無為法,無生住滅,是名無法;有為法,生住滅,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為無法有法空。
有法空 何等為有法空?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何等為無法有法空?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

四空

大品般若經》在廣說十八空後略說為四空:法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大智度論
法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法名五蔭,五蔭空,是名法法相空。 法法相空者,一切法中,法相不可得,如色中色相不可得。復次、法中不生法故,名為法法空。
無法無法相空 何等名無法無法相空?無法名無為法,是名無法無法空。 無法無法空者,無為法[19]名無法,何以故?相不可得故。
問曰:佛以三相說無為法,云何言無相?答曰:不然,破生故言無生,破住故言無住,破滅故言無滅,皆從生、住、滅邊有此名,更無別無生、無滅法,是名無法無法空。是義如無為空中說。
自法自法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法空?諸法自法空,是空、非知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空。 自法自法空者,自法名諸法自性,自性有二種:一者、如世間法地堅性等,二者、聖人知、法性、實際。此法空,所以者何?不由智見知故。有二性空,如先說。
問曰:、法性、實際,無為法中已攝[19],何以復更說?答曰:觀時分別說五眾、實相、法性、、實際,又非空智慧觀故令空,性自爾。
問曰:如色是自法,識為他法,此中何以說、法性、實際、有佛無佛、常住,過是名為他法空?答曰:有人未善斷見結故,處處生著,是人聞是、法性、實際,謂過是已更有餘法,以是故說過、法性、實際亦空。
他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實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此處「他空」或「他法空」義為「過、法性、實際等無為法[19]之餘法為空」,在《大品般若經》的其他版本中,此處為 「異空」即「餘事空」[26]、「他故空」[27]或「他性空」即「由他性故空」[28]

自性」(sva-bhāva)中的「性」和十二因緣中的「情」(bhāva)在梵語中是一個詞,「他性」(para-bhāva)這個概念在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也出現過[29]龍樹中論》對「他性」(para-bhāva)進行了辨析,其義為「 他自性」(para-sva-bhāva[30]

中觀學派

空性為大乘佛教理論基礎。中觀派以空性的八不中道為根本正見。中觀派用「緣起性空」來解釋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因為是依緣而起,故不是「本來自在」的法,依緣滅而壞滅,所以不真實,是苦、空、無常、無我。

「斷滅空」、「沉空」、「惡取空」

以「無常無我」說「空」,可名之為「由變壞觀空」,有可能導致「斷滅空」、「沉空」、「惡取空」的危險。仍然無所適從、持續流浪漂泊。正知正見般若正法,由甚深般若智開展,面對五蘊世間,觀照世間諸法,超越其變壞相。正知正見的般若正法,示現諸法實相世間轉為法界安住法界就在當下[31]

顯發真如本心的甚深般若智,如實覺知法界真如,則當下就成為如來證入虛妄、不變異的真如法界[32]甚深般若智開展的般若正法,真正使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真正使流浪漂泊倏然而止,真正使常樂我淨朗朗而現。

學術研究

近代學者認為,緣起性空是佛教區別於一切宗教或哲學的世界觀[33]。為人所見的世間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可見,人們因特定條件下的功用(因緣)來確定諸法的生或滅,任何可見的事物(諸法)都隨着變化而生滅,因此世間萬物沒有所謂的「絕對本質」(自性)。

參考條目

註釋與引用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