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特伽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梵文:pudgala,Pudgalāstikāya;巴利語puggala),又譯為福伽羅弗伽羅,意譯為數取趣佛教術語,泛指通常所說的「有情」、「眾生」或是。這個術語源自於古印度哲學,在不同沙門教派傳統中,都使用這個術語來建立自身學說,佛教也是其中之一。

釋義

在佛教經典,補特伽羅可泛指任何的[1],因此也譯為有情或人[2][3]。佛陀在經藏中除了施設了眾多補特伽羅,也對其含義有所解釋,例如《增支部·嫌恨品·A.5.161》:

因為補特伽羅與業報有密切關聯,在古印度宗教,或被視為輪迴的主體。[來源請求]

概論

佛教認為(ātman)是對五蘊的錯誤認識[5],只是假名[6][7],皆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無我。因此在提到輪迴主體時,多用補特伽羅來代替。

基於論書如《俱舍論》等的說法,學術界對佛教理論的一種有代表性解讀[來源請求]稱:相對佛教而言的外道所認為的我,可稱離蘊我[8],他們認為在五蘊之外存在一個真正的自我,或神我puruṣa)、jīva英語jiva),它是常住不變的,單一的,有支配功能的[9]。佛教反對這種見解,認為五蘊由業的牽引逐漸產生變異,沒有主體「我」的支配,只遵循因果規律。

犢子部及其支派認為,補特伽羅五蘊非即非離,立實有的「不可說我」,其他部派認為,補特伽羅若是實有,則類同於外道所說之我[10]補特伽羅只是依五蘊而說的假名,沒有獨立實存的自性[11]

歷史源流

在《阿含經》中使用補特伽羅pudgala)來指代「輪迴之主體」,譯為「人」,而不是使用「」(ātman)這個詞。《巴利論藏》也有總集佛陀施設各種補特伽羅的《人施設論》,可對應於漢譯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人品》。佛教主張無我,所以不承認補特伽羅具有獨立實存的自性(勝義補特伽羅),但為了方便解說,而假名為補特伽羅(世俗補特伽羅)。

《論事》記載了部派佛教的許多主張,其中一個議題是補特伽羅是否具有獨立實存的自性。犢子部承認補特伽羅為實有,被稱為補特伽羅論者,遭到《論事》和《大毘婆沙論》的質難。

分類

補特伽羅依照轉生處(道、趣)的差別,分為五道眾生: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或將阿修羅別立為一道,而為六道

以貪愛的來源,分成三界

  • 欲界地獄、人間、欲界天,居於此界的眾生因為對飲食、睡眠、情慾等世俗欲望起貪愛所以稱為欲界。
  • 色界:色界天,其眾生有形體,於色界四禪起貪愛。
  • 無色界:無色界天,其眾生沒有形體,只以神識的形式存在,於無色界四起貪愛。

依照出生方式的差別,分為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各宗派闡述

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發智論》主張「無補特伽羅」[12],後來提婆設摩識身論》自稱性空論者,將支持「有補特伽羅」的宗派概括統稱為補特伽羅論者。被包括在其中的部派,包括了主張「補特伽羅自體實有」的犢子部[13]及其支派正量部等,和認為「有勝義補特伽羅」的說轉部[14]等。

佛教的各種學派,對輪迴的承載主體有各自的解說。

部派佛教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提出假名說,認為補特伽羅只是五陰所形成的假名,並沒有實質的存在。

犢子部

佛教中最早提出補特伽羅學說的是犢子部。犢子部認為,眾生在輪迴之中,必定有個主體在轉移,這個主體即是補特伽羅,又被稱為非即非離蘊我、不可說我。補特伽羅攜帶著,從前世轉生至後世,形成各種不同的生命型態。

後人總結犢子部所認為的補特伽羅有三個特徵:

  1. 輪迴的主體[15]
  2. 記憶的主體[16]
  3. 六識的主體[17]

經量部

經量部提出種子說,認為業力的傳遞,如同植物一般,有種子、相續、結果三個階段。眾生因為業報,在心識中薰成種子,種子流轉到後世,再度發芽,形成下一生。

赤銅鍱部

巴利經藏記載,補特伽羅是具有連貫業力的輪迴意義上的人、有情[18]。在赤銅鍱部《論事》中,認為補特伽羅並非「諦義、勝義」[19]上的存在,而是世俗概念上的施設。

大乘佛教

中觀派

說一切有部的說法被中觀派繼承,他們反對補特伽羅是實有的,認為因為存在補特伽羅我執,誤認為五陰積聚是實有的,才會讓眾生流轉。

唯識派

唯識派在經量部的種子說的基礎上,提出八識說。認為存在一種細微的心識,稱為阿賴耶識,它是生死的根本。

如來藏學派

如來藏學派以心性本淨的如來藏說為真我,並分為空性的空如來藏和佛法功德的不空如來藏

註釋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