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導致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影響還包括核戰爭威脅的增加、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的創立,以及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的非殖民化運動。
美國和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盟友,但戰後成為競爭對手,雙方在冷戰期間並未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冷戰的特點是間諜活動、政權更迭以及代理人戰爭。西歐和亞洲通過美國馬歇爾計劃開始了戰後重建,而中歐和東歐則變成蘇聯的勢力範圍,最終歐洲的「鐵幕」形成。歐洲分為美國領導的西方集團和蘇聯領導的東方集團。在國際上,一些國家試圖通過不結盟運動擺脫冷戰。冷戰還見證了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核軍備競賽;冷戰從未成為「熱戰」的部分原因是,蘇聯和美國相互擁有核威懾力量,相互保證毀滅能力使雙方不敢輕易發動熱戰。
戰爭的結果之一是,同盟國創建了聯合國,這是一個類似於國際聯盟的國際合作和外交組織。聯合國會員國同意宣布侵略戰爭為非法,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被摧毀的西歐大國組成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後來演變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歐盟。這一努力主要是為了通過經濟合作和一體化以及建立共同的自然資源市場來避免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另一場戰爭。
戰爭的結束為許多國家開啟了非殖民化進程。印度和巴基斯坦(英國)、印度尼西亞(荷蘭)、菲律賓(美國)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獲得獨立,擺脫了國際聯盟授權給大國的統治權,此外以色列也宣布獨立(英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主要在20世紀60年代獨立。
戰爭結束時,數百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歐洲經濟崩潰,歐洲大部分工業基礎設施被毀。在德國,尤其是年輕人,被過去十年中所經歷的磨難造成嚴重心理創傷,從納粹掌權時承諾德國將統治世界一千年,直到主要城市被盟軍轟炸摧毀。對德國人創傷是多方面的,納粹主義已經滲透到德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對國家進行系統的一體化 (納粹術語),組建國民教育與宣傳部,納粹控制了媒體以及所有機構,並通過創建希特勒青年團、德國少年團、德國少女聯盟和青少女聯盟,對年輕人進行系統的洗腦。然而戰爭結束時,隨着主要城市遭到破壞,一場大範圍的饑荒開始蔓延,隨後是席捲整個國家的去納粹化運動。
蘇聯也在戰爭中受到了嚴重影響。1947年,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制定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根據該計劃,1948年至1952年期間,美國政府撥款130億美元(2023年的1770億美元)用於重建受戰爭影響的西歐國家。
到戰爭結束時,英國的經濟處於嚴重崩潰狀態。其國民財富的四分之一以上已被消耗殆盡。在1941年引入美國的租借援助之前,英國一直在花費其資產購買包括飛機和船隻在內的美國軍事武器——僅飛機一項就超過4.37億英鎊。美國的租借法案就在英國儲備耗盡之前被簽署。英國已將其總勞動力的55%投入到戰爭生產中。
1945 年春,英國工黨退出戰時聯合政府,力圖推翻溫斯頓·丘吉爾,迫使其舉行大選。在取得壓倒性勝利後,工黨在下議院擁有超過60%的席位,並於1945年7月26日在克萊門特·艾德禮領導下組建了新政府。
美國政府中的一些人將英國的戰爭債務描述為「英國經濟脖子上的磨盤」。儘管有人建議召開國際會議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美國在1945年8月出人意料地宣布立即結束租借計劃。
1945年9月2日,美國對英國的租借支持突然被撤回,對新政府的計劃造成了嚴重打擊。直到1946年7月15日美國完成對英國的英美貸款協議後,經濟才恢復了一定程度上的穩定。然而,這筆貸款主要是為了支持戰後不久的英國海外支出,而不是為了執行工黨政府的國內福利改革和重點行業國有化政策。儘管貸款是在合理的條件下達成的,但其條件包括被證明是對英鎊財政的不利。從1946年到1948年,英國引入了麵包配給制度,這是它以前在戰爭期間從未實施過的。[1][2][3][4]
蘇聯在對德戰爭中損失慘重。戰爭期間蘇聯人口減少了約2700萬。其中,870萬人死於戰鬥。1900萬非戰鬥人員的死亡有多種原因,例如列寧格勒圍城戰中的飢餓導致的死亡、被德國監獄和集中營關押導致的死亡、大規模槍擊平民、在德國工業中的強迫勞動、饑荒和疾病、蘇聯營地的艱苦條件以及在與蘇聯作戰的德國或德國控制的軍事單位中服役。[5] 蘇聯的人口在30年內不會恢復到戰前水平。[6]
從國外遣返的蘇聯戰俘和平民被懷疑有與納粹合作的人,他們其中的226,127名由蘇聯審查後送往內務人民委員部勞教所。許多前戰俘和年輕平民也被徵召到紅軍服役。其他人在勞工營工作,以重建戰爭期間被毀壞的基礎設施。[7][8]
蘇聯經濟受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蘇聯大約四分之一的資本財力被破壞,1945年工農業產值與戰前水平相差甚遠。為了幫助重建國家,蘇聯政府從英國和瑞典獲得了有限的信用貸款;它拒絕了美國根據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相反,蘇聯要求蘇聯占領的中歐和東歐供應機械和許多原材料。德國和前納粹衛星國家向蘇聯作出賠償。重建計劃強調重工業,這損害了農業產業和消費品。到1953年,鋼鐵產量是1940年水平的兩倍,但許多消費品和食品的產量低於1920年代後期的水平。[9]
戰後不久的許多歐洲國家被蘇聯吞併或改制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聯盟,[10][11][12] 所有被紅軍入侵和吞併的國家都將德國人趕出中東部歐洲。 新的蘇聯衛星國有波蘭、保加利亞、匈牙利、[13] 捷克斯洛伐克、[14] 羅馬尼亞、[15][16] 阿爾巴尼亞、[17] 以及在德國的蘇聯占領區建立的東德。[18] 南斯拉夫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聯盟但沒有與蘇聯結盟,由於獨立的性質,在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率領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盟軍成立了遠東委員會和日本盟軍委員會,以管理他們對該國的占領,同時成立了盟國管制理事會,管理被占領的德國。根據波茨坦會議的協議,蘇聯占領併吞並了戰略島嶼庫頁島。
在東部,在歐洲諮詢委員會決定將德國領土劃定為它在1937年12月31日前擁有的領土後,蘇台德地區重新歸還給捷克斯洛伐克。 戰前(1937年)德國實際上有近四分之一的領土被盟軍吞併,大約1000萬德國人要麼被驅逐出這片領土,要麼在戰爭期間逃離時不被允許返回。在盟國管制理事會的協調下,德國的其餘部分被劃分為四個占領區。薩爾於1947年脫離法國,並加入經濟聯盟。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西部地區成立。蘇維埃區成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德國向英國、法國和蘇聯支付了賠款,主要以拆除工廠、強迫勞動和賠償煤炭的形式進行。德國的生活水平將降至1932年的水平。[19] 從德國投降後立即開始並持續兩年,美國和英國推行「智力賠償」(intellectual reparations) 的計劃,以獲取德國的所有技術和科學知識以及所有專利。這些價值約為100 億美元[20] (按 2020年美元計算為 1330 億美元)。根據1947年的巴黎和平條約,還對下列國家進行了賠償評估: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芬蘭。
從1945年4月到1947年7月,美國在戰後對德國的政策是,除了減輕飢餓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幫助外,不應向德國人提供任何幫助來重建他們的國家。盟軍戰後立即為德國制定的「工業裁軍」計劃是通過完全或部分去工業化來摧毀德國發動戰爭的能力。德國的第一個工業計劃於1946年被簽署,其要求摧毀1500家製造工廠,以將德國重工業產量降至1938年水平的50%左右。1951年結束西德工業的拆除。到1950年,706家製造廠拆除了設備,鋼鐵產能減少了670萬噸。[21] 在經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兼將軍盧修斯·克萊和喬治·馬歇爾的遊說之後,杜魯門政府承認,如果不重建它們以前所依賴的德國工業基地,歐洲的經濟復甦就無法推進。[22] 1947年7月,杜魯門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23] 撤銷了美國占領軍「不採取措施尋求德國經濟復甦」的命令。一項新命令承認「一個有序、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和高產能的德國的經濟貢獻。」[24] 從1946年中期開始,德國通過占領區政府援助和救濟計劃(GARIOA)獲得美國政府的援助。從1948年起,西德也成為馬歇爾計劃的小受益者。一些志願組織最初被禁止運送食物,但在1946年初成立並獲准在德國開展業務的救濟機構委員會(CRALOG)。1946年6月5日取消了禁止向德國個人發送CARE包裹的規定。
德國投降後,國際紅十字會被禁止為德國境內的德國人提供食物等援助或訪問戰俘營。然而,在1945年秋天紅十字會接觸盟軍後,它被允許調查英國和法國占領區的德國集中營,並為關押在那裡的囚犯提供救濟。1946年2月4日,紅十字會也獲准探視和協助德國占領區的囚犯,但只帶了很少的食物。紅十字會成功請求改善德國戰俘的生活條件。[25]
隨着法國從德國的占領中解放出來,一場真正的和疑似納粹合作者的大清洗開始了。起初,這是由法國抵抗運動以非法方式進行的(被稱為épuration sauvage,「狂野清洗」)。與德國士兵有過戀愛關係的法國婦女被公開羞辱並被剃光頭。還有一波草率處決浪潮,估計造成約10000人死亡。
當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掌握控制權時,「合法清洗」(Épuration légale)開始了。沒有對法國合作者進行國際戰爭罪審判,他們在國內法院受審。調查了大約300000起案件,12萬人被判處各種刑罰,其中死刑6763人(僅執行791人)。幾年後,大多數罪犯都獲得了特赦。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使意大利人對君主制在過去二十年裡支持法西斯政權感到憤怒。這些挫折促使了意大利共和運動的發展。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意大利憲法公投中,意大利君主制被廢除,因為這與制止戰爭和法西斯統治有關。在北方,意大利成為了一個共和國。這是意大利婦女第一次參與國家一級投票。[26][27]
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被迫退位並流亡。意大利憲法於1948年1月1日被批准。與德國和日本不同,意大利的軍事和政治領導人沒有受到戰爭罪審判,但意大利抵抗運動在戰爭結束後處決了一些法西斯份子(例如貝尼托·墨索里尼)。1946年以共產黨書記命名的陶里亞蒂大赦赦免了所有常見的戰爭罪行。[28]
1947年,與意大利簽訂的《和平條約》標誌着意大利殖民帝國的終結,同時還有其他邊界修訂,如將愛琴海的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移交給希臘王國,將拉布里格和唐德移交給法國,以及對法意邊界的修改。此外,根據與意大利的和平條約,伊斯特拉半島、克瓦內爾灣、威尼斯朱利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達爾馬提亞城市扎達爾被南斯拉夫吞併,導致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人外流,導致當地23萬至35萬意大利人(伊斯特拉意大利人和達爾馬提亞意大利人)移民,以及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伊斯特拉羅馬尼亞人,他們選擇保持意大利公民身份,前往意大利,少數人則前往美洲、澳大利亞和南非。[29][30]
1947年巴黎和約迫使意大利支付3.6億美元(按 1938年價格計算的美元)戰爭賠款:向南斯拉夫支付1.25億美元,向希臘支付1.05億美元,向蘇聯支付1億美元,向埃塞俄比亞支付2500萬美元,向阿爾巴尼亞支付500萬美元。
在奧地利聯邦國已經在1938年被德國吞併。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結束盟軍對奧地利的占領之後,奧地利才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戰後,盟軍撤銷了日本殖民地,如滿洲。朝鮮半島南部被美國軍事占領,北部被蘇聯占領。菲律賓和關島歸還美國。緬甸、馬來亞和新加坡歸還英國,法屬印度支那歸還法國。荷屬東印度群島將交還荷蘭,但遭到抵制,導致印度尼西亞的獨立戰爭。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曾秘密將日本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交易給蘇聯,以換取蘇聯加入對日戰爭。[31]蘇聯占領千島群島,引發了直至今日的俄日千島群島領土爭端。
數十萬日本人被迫遷往日本本土。沖繩成為美國的主要中轉站。美國的軍事基地覆蓋其大片地區,並繼續占領直到1972年沖繩返還。在對主要島嶼的占領結束多年之後,基地仍然存在。為了繞過《日內瓦公約》,盟軍將許多日本士兵歸類為日本投降人員而不是戰俘,並將他們用作強迫勞動,直到1947年。英國、法國和荷蘭徵募了一些日本軍隊,以對抗亞洲其他地方的殖民抵抗力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成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同時盟軍向日本收取賠款。
為了進一步消除日本未來潛在軍事威脅的地位,遠東委員會決定對日本去工業化,目標是將日本的生活水平降低到1930年至1934年之間的水平。[32][33]最後,日本的去工業化計劃實施程度低於德國。[32]日本和德國一樣從占領區政府援助和救濟計劃(GARIOA)得到了緊急援助。1946年初,亞洲特許救援機構(LARA)成立並獲准向日本人提供食物和衣服。1948年4月,約翰斯頓委員會的報告建議日本應該重建經濟,因為美國納稅人的持續緊急援助成本很高。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倖存者被日本社會排斥。日本直到1952才向這些人提供特別援助。[34]到爆炸發生65周年之際,廣島市[35]和長崎市的最初襲擊和後來的死亡總傷亡人數分別達到27萬和15萬。[36]截至2010年,約有23萬名經歷者仍然活着,[35]截至2007年,約有2200人患有輻射引起的疾病。[37]
在1939年至1940年的冬季戰爭中,蘇聯入侵芬蘭併吞並了其部分領土。從1941年到1944年,芬蘭與納粹德國結盟,但未能從蘇聯手中奪回失去的領土。芬蘭在戰後保持了獨立,但在其國內事務中仍然受到蘇聯施加的限制。
在1940年蘇聯入侵和吞併了一些中立的波羅的海國家,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1年6月,波羅的海各國蘇維埃政府對「人民公敵」進行了大規模驅逐;結果,當納粹軍隊在一周後入侵這些國家後許多人將他們視為解放者。
《大西洋憲章》承諾在戰爭期間被剝奪自決權的人享有自決權。在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主張該憲章的詮釋較弱,允許蘇聯繼續控制波羅的海國家。[38] 1944年3月,美國接受了丘吉爾的觀點,即大西洋憲章不適用於波羅的海國家。[39]
估計有100萬菲律賓軍人和平民死於各種原因,其中131028人被認定死於72起戰爭罪行事件。根據美國在戰後數年發布的統計分析,美國傷亡人數為10380人,36550人受傷;日本死亡人數為255795人。[40]
由於戰勝國劃定了新邊界,大量人口突然發現自己處於敵對領土。蘇聯接管了以前由德國、芬蘭、波蘭和日本控制的地區。波蘭失去了克雷西地區(約占其戰前領土的一半)並獲得了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的德國大部分地區,包括西里西亞的工業區。德國的薩爾州暫時是法國的保護國,但後來又回到了德國的管理之下。根據波茨坦會議的規定,大約有1200萬人被驅逐出德國,其中700萬人被德國本土驅逐,300萬人被驅逐出蘇台德地區。
在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襲擊珍珠港後,美國政府拘禁了大約110000名住在美國太平洋沿岸的日裔美國人和日本人。[41][42] 加拿大拘留了大約 22000名日裔加拿大人,其中14000人出生在加拿大。戰後,一些被拘禁者選擇返回日本,而大多數留在北美。
蘇聯從靠近寇松線的新邊界以東驅逐了至少200萬波蘭人。這個估計是不確定的,因為波蘭共產黨政府和蘇聯政府都沒有記錄被驅逐的人數。根據波蘭官方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居住在波蘭邊境(克雷西地區)的波蘭公民人數約為1300萬。在源自波蘭邊境領土的戰爭中喪生的波蘭公民(被德國納粹政權和蘇聯政權殺害或被驅逐到遙遠的西伯利亞地區) 在蘇聯官方史學中被記錄為俄羅斯、烏克蘭或白俄羅斯的戰爭傷亡人數。這一事實給正確估計戰後被迫轉移的波蘭公民人數增加了額外的困難。[43] 邊界變化也扭轉了1919-1920年波蘇戰爭的結果。前波蘭城市如利沃夫受到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控制。此外,蘇聯在其境內轉移了超過200萬人;其中包括德國人、芬蘭人、克里米亞韃靼人和車臣人。
當蘇軍穿越巴爾幹半島時,他們在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實施了強姦和搶劫等罪行。保加利亞人民基本上遭受強姦和搶劫等罪行,可能由於種族關係或費奧多爾·托爾布欣元帥的領導。對德國平民的強姦和謀殺與納粹宣傳的一樣糟糕,有時甚至更糟。蘇聯政府鼓勵蘇軍尋求報復,恐嚇德國民眾。根據歷史學家的估計,「戰爭結束時,共有190萬德國婦女被蘇軍強姦。」柏林約三分之一的德國婦女被蘇聯軍隊強姦。相當一部分人多次遭到強姦。在柏林醫院記錄顯示,有9.5萬至13萬名婦女被蘇軍強姦。女性受害者大約有1萬人死亡,大部分是自殺。超過450萬德國人逃往西方。蘇聯最初沒有禁止軍隊與德國女性「交誼」的規定,但到1947年,他們開始將軍隊與德國民眾隔離開來,試圖阻止軍隊的強姦和搶劫,但並非所有蘇軍都參與了犯罪。
外國關於蘇聯暴行的報道被譴責為虛假消息。強姦、搶劫和謀殺被歸咎於冒充蘇軍的德國土匪。一些人根據德軍對俄羅斯平民的暴行,為蘇聯對德國平民的暴行辯護。在德國統一之前,東德歷史幾乎忽視了蘇軍的行動。關於蘇聯軍隊大規模強姦的報道往往被視為反共意識形態宣傳或戰爭中的正常現象。[44]
其它盟軍也犯下過強姦罪,但大多是蘇軍所為。在1945年9月發表的一封給《時代》雜誌編輯的信中,一名美國陸軍中士寫道:「英軍以及我們的軍隊都犯下了搶劫和強姦的罪行……雖然犯罪比例小,但我們也被稱為是一支強姦犯的軍隊。」羅伯特·莉莉對軍事記錄的分析使他得出結論,1942年至1945年間,英國、法國和德國發生了大約14000起強姦案由美軍實施。莉莉認為,只有5%的美國士兵強姦案被報道,這使得17000起強姦案成為可能,而分析人士則認為據估計,50%的(和平時期的普通)強姦案都有報道。支持莉莉較低數字的是「關鍵區別」,即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強姦案,「提出指控的是指揮官,而不是受害者」。根據德國歷史學家德伯漢特的說法,多達19萬名婦女在德國被美軍強姦。[45]
德軍把許多戰爭兒童留在了法國和丹麥等被德國長期占領的國家。戰後,孩子和母親經常受到指責和迫害。[46][47]
法國遠征軍下屬的摩洛哥殖民軍隊戈米埃爾被指控強姦和謀殺意大利平民,主要針對婦女以及少數男性。在意大利,受害者通常被稱為摩洛哥人。根據意大利受害者協會的統計,共有7000多名平民包括兒童被軍隊強姦。[48][49]
美國在軍事占領日本的前幾周,橫濱和橫須賀等海軍港口普遍存在強姦和其它暴力犯罪,不久後有所下降。在神奈川縣被占領的前10天,據報道有1336起強姦案。根據歷史學家田中敏之的說法,1945年9月,在橫濱就已知有119起強姦案。[50][51]
歷史學家武前英司和羅伯特·里基茨指出,「當美國傘兵駐紮在札幌時,隨之而來的是一場搶劫、性暴力和醉酒鬥毆的狂歡。輪姦和其它性暴行並不罕見」,一些強姦受害者選擇自殺。[52]
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羅伯特·艾克爾伯格將軍記錄稱,有一次,日本組建了一支自助治安維持會來保護女性免受美國大兵的傷害,第八集團軍令裝甲車排成戰鬥隊形走上街頭並逮捕了領導人,領導人被判處長期監禁。[53][52]
根據里基茨的說法,英聯邦占領軍(BCOF)的成員也參與了強姦:[52]
一名前妓女回憶說,1946年初,澳大利亞軍隊一抵達庫爾,他們「就把年輕女性拖進吉普車帶到山上,然後強姦她們。我幾乎每天晚上都能聽到她們呼救的尖叫聲」。這種行為很常見,但占領軍犯罪活動的消息很快就被壓制了。
占領沖繩的美國士兵實施的強姦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沖繩縣歷史檔案館前館長寫道:[51]
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後不久,一個村莊的所有婦女都落入了美國士兵的手中。當時,村子裡只有婦女、兒童和老人,因為所有的年輕人都被動員起來參加戰爭。登陸後不久,海軍陸戰隊「掃蕩」了整個村莊,但沒有發現日軍的蹤跡。利用這種情況,他們在光天化日之下開始「尋找女性」,那些躲在村莊或附近防空洞的人被一個接一個地拖出。
據田中俊之稱,在美國占領沖繩的前五年,共報告了76起強姦案以及姦殺案。他聲稱這可能不是真實的數字,因為大多數案件都沒有被報道。[5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建立了慰安婦制度,慰安婦指的是20萬被迫為日軍提供性服務的女性。韓國和中國等國家的儒家文化認為,婚前性行為被認為是可恥的,1945年後的幾十年裡,「慰安婦」的話題被忽視,受害者被視為賤民。1948年,荷蘭慰安婦在巴達維亞軍事法庭成功提起訴訟。[54][55][56][57]
西方盟國和蘇聯之間所組成的聯盟甚至在戰爭結束之前就開始惡化,[58] 當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就是否應該承認由羅斯福和丘吉爾支持的波蘭流亡政府,還是由斯大林支持的臨時政府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斯大林取得了勝利。[59]
一些盟國領導人認為美蘇之間有可能發生戰爭。1945年5月19日,美國副國務卿約瑟夫·格魯甚至說這是不可避免的。[60][61]
1946年3月5日,溫斯頓·丘吉爾在密蘇里州富爾頓威斯敏斯特學院的鐵幕演講中說,「陰影」已經籠罩歐洲。斯大林的回應是指責共產主義國家和西方不可能共存。[62] 1948年中期,蘇聯對柏林的西部占領區實施封鎖。
由於歐洲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對蘇聯進一步擴張的擔憂,美國政府於1949年提出了一項應急計劃。它考慮可能與蘇聯及其盟國進行核戰爭和常規戰爭,以對抗預計蘇聯可能在1957年左右開始接管西歐、近東和東亞部分地區。作為回應,美國將用原子彈和高爆彈使蘇聯受挫,然後入侵並占領該國。[63] 後來,為了在對抗蘇聯常規力量的同時減少軍費開支,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將採取大規模報復戰略,依靠美國核打擊的威脅來阻止蘇聯對歐洲和其他地方的無核入侵。該戰略需要美國核力量的集結,並相應減少美國的非核地面和海軍力量。[64][65] 蘇聯將這些發展視為「原子勒索」。[66]
在希臘,1946年英美支持的保皇派勢力與共產主義領導的勢力爆發內戰,保皇派勢力成為勝利者。[67] 由於擔心蘇聯即將突破北約防線,進入石油資源豐富的中東,美國向希臘和鄰國土耳其發起了大規模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計劃。1947年3月12日,為了獲得國會對援助的支持,杜魯門總統將援助描述為促進民主以捍衛「自由世界」,這一原則被稱為「自由世界」或杜魯門主義。[68]
美國尋求促進經濟強大和政治統一的西歐,以應對蘇聯構成的威脅。這是公開進行諸如歐洲復甦計劃之類的戰略來完成的,該計劃鼓勵歐洲經濟一體化。旨在抑制和控制德國工業的國際魯爾區控制局演變為歐洲煤鋼共同體,這是歐盟的前身。美國還暗中促進歐洲一體化,例如利用美國統一歐洲委員會(ACUE)向歐洲聯邦主義運動提供資金。為了確保西歐能夠抵禦蘇聯的軍事威脅,西歐聯盟成立於 1948 年,北約成立於1949 年。北約第一任秘書長伊斯梅勳爵曾有句名言,該組織的目標是「將俄羅斯人拒之門外,讓美國人進來,讓德國人失望」。然而,沒有西德的人力和工業產出,西歐的常規防禦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在1950年尋求促進歐洲防務共同體,其中包括重新武裝西德。當法國議會否決時,這一嘗試失敗了。1955年5月9日,西德被北約接納,其直接的結果是五天後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冷戰期間,自由歐洲電台、信息調查部、葛蘭組織、中央情報局、中央情報局特別活動中心和蘇聯國家安全部等宣傳和間諜機構也相繼成立,西歐國家(意大利、法國、西德、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的眾多極左翼和極右翼恐怖組織也發展壯大,並波及北歐和東南歐。
在亞洲,由於東西方的分裂、歐洲殖民地的民族去殖民化運動以及日本軍隊的投降而變得複雜。
英屬印度的非殖民化使英國制定了一項協議,即按照宗教將英屬印度分成兩個獨立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導致了印巴戰爭和大規模流離失所。它經常被描述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移和最大的難民危機之一。
按照雅爾塔會議的協議,蘇聯本應共同抗日卻拖延三個月直到美國投下原子彈後日本即將投降前幾天對日開戰。蘇軍進入滿洲,也就是日本當地的傀儡政權滿洲國,所有日本定居者都被迫離開。蘇聯拆走了日本前幾年在滿洲建立的工業基地。由於蘇聯的存在,滿洲也成為中國共產黨軍隊的基地。
戰後,由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軍隊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暫時中止。與日本侵略者的抗戰增加了部分中國民眾為了抗日加入延安的共產黨,同時削弱了真正在戰爭中耗盡力量的中國國軍。1946年6月,國共之間爆發了全面內戰。美國支持國民黨,但也支持共產黨,以斷油斷彈要脅中國國軍停戰與共產黨進行和談,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方面和談卻一方面出兵,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並在中國大陸地區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兩者敵對行動在1950年基本停止。
隨着共產黨在內戰中的勝利,蘇聯放棄了二戰期間向西方盟國要求在中國建立軍事基地。
朝鮮戰爭的爆發轉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注意力,同時,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撓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台灣。1950年至1979年間,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發生了斷斷續續的軍事衝突。中華民國在1991年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但沒有正式的和平條約或停戰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曾放棄用武力侵占中華民國最後的國土-金門、馬祖、澎湖及台灣等島嶼,將台灣視為屬於它的尚未實際控制省份,並表示反對台獨。即便如此,兩岸之間的緊張局勢已經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例如陳江峰會(2008-2011年)。
雅爾塔會議上,盟軍同意將戰後未分裂的朝鮮置於多國託管之下。日本投降後,該協定被修改為蘇美聯合占領朝鮮。[69]協議內容是朝鮮北方由蘇聯、南方由美國瓜分和占領。[70]
朝鮮半島以前受日本統治,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部分被紅軍占領。根據美國戰爭部的命令,占領線在北緯38度線左右。[69][71]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在首府京城(今首爾)成立。[72][73]美國軍事指揮官約翰·R·霍奇中將招募了許多前日本朝鮮總督府官員在這個政府中任職。[74]在軍事線以北,蘇聯人將遣返的朝鮮民族主義游擊隊解除武裝和復員,這些游擊隊在二戰期間與中國軍隊一起在滿洲對抗日本。與此同時,蘇維埃為北方的親共勢力提供了重型武器裝備。[75]1948年,軍事路線成為政治路線,38度線南北先後成立了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都聲稱自己是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權,兩年後朝鮮戰爭爆發。
1946年英國殖民地馬來亞爆發勞工抗議和內亂。1948年,隨着恐怖主義行為的爆發,殖民當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局勢惡化為全面的反殖民叛亂,或叛亂分子所稱的反英民族解放戰爭,由馬來亞共產黨的軍事部門馬來亞人民解放軍(MNLA)領導。[76] 馬來亞緊急狀態將持續12年,於1960年結束。1967年,共產黨領導人陳平重新開始敵對行動,導致了第二次緊急狀態並持續到198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由現在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組成)發生的事件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奠定了基礎,進而導致了越南戰爭。
二戰期間,維希法國結盟的殖民當局與日本侵略者合作。共產主義控制的越盟共同陣線 (由盟國支持)於1941年在殖民地的越南人之間成立,以爭取越南的獨立,對抗日本和戰前的法國列強。在1945年越南饑荒之後,由於前線發動叛亂、洗劫米倉並敦促越南人拒絕納稅,越盟的支持得到了加強。由於法國殖民當局開始與自由法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於1945年3月9日將他們拘禁。 日本於8月投降,這造成了權力真空,越盟在八月革命中掌權,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獨立。然而,盟國(包括蘇聯)都同意該地區屬於法國。國民黨領導的中國軍隊從北方進入,英國從南方進入,然後將權力移交給法國,這一過程於1946年3月完成。 試圖將越南民主共和國與法國合併統治失敗,越盟發起反抗法國統治的叛亂,同年開始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越盟在老撾和柬埔寨組織了共同戰線與法國人作戰)。
戰爭於1954年隨着法國撤軍和越南分裂而結束。越南民主共和國控制了北方,而南越則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共和國由吳廷琰掌控,後者因拒絕舉行美國選舉而受到支持。南方共產黨最終組織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爭取在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領導下統一南北,從而開始了越南戰爭,並以越南民主共和國於1975年征服南方而告終。
日本在戰爭期間入侵並占領了印度尼西亞,並取代了荷蘭殖民的大部分地區。儘管最高職位由日本人擔任,但荷蘭公民被拘禁意味着印度尼西亞人擔任了許多領導和行政職位。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民族主義領導人蘇加諾和穆罕默德·哈達宣布印度尼西亞獨立。荷蘭人試圖重建殖民地,並為此使用了他們因馬歇爾計劃而獲得的大部分援助,隨後進行了四年半的鬥爭。[77] 尋求在亞洲重建殖民統治的英國軍隊直接幫助了荷蘭人。英國還保留了 35000名日本投降人員的武器,以與印度尼西亞人作戰。
儘管荷蘭軍隊重新占領了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領土,但隨後發生了游擊戰,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以及國際輿論都支持印度尼西亞獨立。1949年12月,荷蘭正式承認印度尼西亞的主權。
英國在波羅的海國家的秘密行動始於 1944年。在叢林行動中,秘密情報局(稱為軍情六處)招募和訓練了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以便在1948年至1955年間在波羅的海國家從事秘密工作。行動的領導人包括阿方斯·雷班、斯塔西斯·齊曼塔斯和魯道夫斯·西拉拉傑斯。這些特工是在「英國波羅的海漁業保護局」的掩護下行動的。他們從英國占領的德國區域出發,使用改裝的二戰S艇,由納粹德國海軍的前成員擔任船長和船員。[78] 英國情報部門還訓練反共特工從芬蘭邊境滲透到俄羅斯,並下令暗殺蘇聯官員。[79] 最後,金·費爾比向克格勃提供的反情報使克格勃能夠滲透並最終控制軍情六處在波羅的海國家的整個情報網絡。[80]
越南和中東後來會損害美國在歐洲取得成功時獲得的聲譽。[81]
克格勃認為,可以贏得冷戰舞台的是第三世界而不是歐洲。[82] 莫斯科將在後來推動在非洲的軍備集結。在後來的幾年裡,作為冷戰代理人的非洲國家往往成為自己的「失敗國家」。[81]
2014年,《紐約時報》報道稱,「最新披露的記錄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裡,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其它美國機構雇用了至少1000名納粹分子作為冷戰間諜。」根據蒂莫西·納夫塔利的說法,「中情局在招募前納粹合作者時的核心關注點與其說是罪犯的罪行大小,不如說是特工的犯罪史可能仍是一個秘密。」
當戰後歐洲的分裂開始出現時,英國和美國的戰爭罪行計劃和去納粹化政策有所放鬆,有利於招募德國科學家,尤其是核和遠程火箭科學家。[83] 其中許多人在被捕之前,曾在波羅的海沿岸德國陸軍研究中心佩內明德研究德國V-2遠程火箭。在德國的西方盟軍占領軍軍官被命令拒絕與蘇聯合作分享戰時的秘密武器,[84] 為了恢復,特別是在德國航空技術和人員方面,英國派遣了費登特派團進入德國聯繫其航空技術中心和關鍵人員,同時美國還擁有自己的魯斯蒂行動航空技術人員和恢復計劃。
在「回形針行動」中,自1945年,美國引進了1600名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作為欠美國和英國的智力賠償(intellectual reparations)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約100億美元(2020 年為1330億美元)的專利和工業流程。[85] 1945 年底,三個德國火箭科學家小組抵達美國,在德克薩斯州布利斯堡和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作為「戰爭部特別雇員」執行任務。[86]
一些回形針行動科學家的戰時活動隨後受到調查。[87] 亞瑟·魯道夫(Arthur Rudolph)於1984年離開美國,以免被起訴。[88] 同樣,1946年參與回形針行動來到美國的喬治·里奇(Georg Rickhey)於1947年返回德國接受米特爾堡-多拉納粹集中營戰爭罪審判。在他被無罪釋放後,他於1948年返回美國並最終成為美國公民。[89]
蘇聯於1946年開始了奧索維阿欣行動(Operation Osoaviakhim)。內務人民委員會和蘇聯軍隊成功地將數千名與軍事相關的技術專家從戰後德國的蘇聯占領區運送到蘇聯。[90] 蘇聯人使用了 92 列火車運送專家及其家人,估計有 10,000-15,000 人。[91] 許多相關設備也被轉移,目的是將研究和生產中心從德國轉移到蘇聯,例如在米特爾維克(Mittelwerk)諾德豪森搬遷的V-2火箭中心。搬遷的人中有赫爾穆特·格羅特(Helmut Gröttrup)和來自米特爾維克的大約 200 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92] 其人員也來自AEG、BMW的Stassfurt集團、法本公司的化學工廠、容克斯、肖特集團、Siebel公司、德律風根和蔡司公司。
行動由內務人民委員會副上校謝羅夫指揮,[93] 在當地蘇聯軍事管制局的控制之外。 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是蘇聯害怕因不遵守盟國管制理事會關於清除德國軍事設施的協議而受到譴責。[94] 一些西方觀察家認為奧索維阿欣行動是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在選舉中失敗的報復,儘管該行動在此之前顯然是有計劃的。[95]
作為戰爭的普遍後果以及為了維護國際和平,[96]同盟國於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了聯合國。[97]聯合國取代了已不復存在的國際聯盟。作為政府間組織,國際聯盟於1946年4月20日正式解散,但實際上早在1939年就停止運作,無法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聯合國繼承了國際聯盟的一些機構,例如國際勞工組織。
國際聯盟託管地,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易手的領土,成為聯合國託管領土。西南非洲除外,仍然按照最初的授權條款管理。作為聯盟的繼任機構,聯合國仍然承擔着對該領土的監督作用。但澤自由市是半自治城市國家,部分由聯合國監督,後來成為波蘭的一部分。
聯合國於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作為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取得成就的共同標準」。蘇聯對該宣言投了棄權票。美國不批准的社會和經濟權利的部分。[98]
五個主要盟國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常任理事國可以否決任何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這是唯一根據國際法具有約束力的聯合國決議。五個常任理事國是: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和中華民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成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繼續享有原有地位。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民國遭聯合國排除,原有地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常任理事國地位。
到戰爭結束時,歐洲經濟已經崩潰,大約70%的工業基礎設施被摧毀。[102] 蘇聯約有1710座城鎮、70000座村莊和31850座工業設施遭到摧毀。[103] 戰後,各國經濟的恢復情況並不相同,但總體上是比較強勁的,尤其是在美國。
在歐洲,西德在盟軍占領的最初幾年經濟持續下滑後迎來了復甦,到1950年代末,產量比戰前水平翻了一番。[104] 意大利在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逐漸擺脫了戰爭的陰影,[105] 到了1950年代,意大利經濟以穩定高速增長為主要特徵。[106] 法國經濟在莫內計劃下迅速反彈並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現代化。[107] 相比之下,英國在戰後處於經濟崩潰狀態[108] 並且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繼續經歷一定的經濟衰退。[109]
蘇聯在戰後時期也經歷了產量的快速增長。[110] 日本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到1980年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111] 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中國大陸基本上一窮二白。到1953年,隨着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經濟恢復似乎相當成功。[112] 儘管在災難性的大躍進期間這種經濟復甦被打斷了,但這種經濟增長的態勢依然存在,直到鄧小平進行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經濟高速增長。
由於美國本土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戰爭結束時,美國擁有世界大約一半的工業產值。此外,其大部分戰前工業已轉為戰時使用。因此,美國的工業和民用基礎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要好得多,因此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擴張。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45年的2280億美元增加到1975年略低於1.7萬億美元。[113][114]
1951年,通過的幾項法律結束了去納粹化。因此,許多有着納粹背景的人再次進入西德政府工作。西德總統瓦爾特·謝爾和總理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都是前納粹黨黨成員。[115]1957年,德國聯邦司法部77%的高級官員是前納粹黨員。康拉德·阿登納的國務秘書洛布克在起草納粹德國反猶太主義的紐倫堡法案發揮了重要作用。[116]
未爆彈藥在當今繼續構成危險。2017年,有5萬人從漢諾威撤離,以便拆除二戰時期的炸彈。[117]
日本在入侵中國時遺留下大量的化學武器,中國和日本一直在共同開展化學武器清理工作。中國政府表示自1945年戰爭結束後已有數千人因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而傷亡。[118]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科學家並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化學武器庫的程序。在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的指示下,化學武器以公噸重裝上船並傾倒入海。由於記錄保存不當,傾倒的確切位置尚不清楚,但估計有100萬噸化學武器留在洋底,它們正在生鏽並構成泄漏風險。據報道,在意大利沿海的一些地區發生了硫芥子氣泄露,並且在特拉華州發現了硫芥子氣彈,這很可能是與貝類貨物一起帶入的。[1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