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 (1945年—1990年)

德國歷史系列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国历史 (1945年—1990年)

1945年至1990年的德國歷史,或稱德國戰後時期(德語:Nachkriegszeit in Deutschland),是指1945年納粹德國二戰同盟國擊潰後未久,因冷戰的世界局勢而國家分裂,至1990年重新統一德國歷史

事实速览 西德, 東德 ...
兩德關係
Thumb

西德

東德
关闭

概述

當納粹德國於二戰被擊敗而垮台後,4個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分別由3國佔領德國西部蘇聯佔領德國東部;至於位於蘇聯佔領區境內的首都柏林,則同樣由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被剝奪了戰爭收益,東部領土波蘭人民共和國和蘇聯所奪取,西南的薩爾蘭則被剝離為法國保護領。在戰爭結束時,德國有大約800萬外國流離失所者[1],主要是強迫勞動者和囚犯,包括來自集中營系統的大約40萬人[2];更多的倖存者,他們死於飢餓、惡劣的生活條件、謀殺或被處死。中歐東歐超過千萬的德裔難民,無論是定居者或殖民者,均全面被驅逐至戰後的德國、奧地利等德語地區[1]。大約900萬德國人是戰俘,其中許多人被迫作為強迫勞動者數年,為德國在戰爭中遭受破壞的國家提供恢復原狀,並從德國移送一些工業設備作為賠償。

隨著冷戰的開始,德國作為冷戰東西兩大陣營對峙的前線之一,從東西部分屬同盟國兩大佔領區,演變至1949年分別建立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政權

在經歷了1950年代的萊茵河奇蹟後,西德成為歐洲最繁榮的經濟體。西德在首任總理康拉德·艾德諾的領導下,與法國、美國、以色列等西方盟國建立了牢固的關係。西德也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今歐洲聯盟)。相對的,東德是東方陣營中經濟發展較佳的國家,但由於其採用蘇聯式的中央計劃經濟而停滯不前;秘密警察(史塔西)嚴密控制著民眾的日常生活,柏林圍牆的築起(1961年)則結束了不斷向西部湧入難民的狀態。作為蘇聯的友好國家,東德加入了華沙公約組織。1980年代末期,隨著東德的政治及經濟和平轉型(包括標誌性的柏林圍牆倒塌),在戰後德國的政治地位獲得解決後,德國於1990年重新統一,象徵德國重新邁入世界大國之林。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