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南亞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恆河(梵語:गङ्गा,印地語:गंगा,烏爾都語:گنگا(Ganga)國際音標發音:[ˈɡəŋɡaː] (ⓘ);坦米爾語:கங்கை,孟加拉語:গঙ্গা Gônga,玄奘譯為殑伽河)是南亞的一條主要河流,流經印度北部及孟加拉國。恆河全長2,525公里,流域面積91萬平方公里,達印度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恆河也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5][6] 恆河流域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有超過4億人口生活於此,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390人以上。[7]
恆河 Ganga | |
---|---|
國家 | 印度、 孟加拉 |
州 | 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賈坎德邦、西孟加拉邦 |
流域 | |
源頭 | 始於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達河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德沃普拉耶格的交匯[1] |
• 位置 | 印度德沃普拉耶格 |
• 座標 | 30°59′N 78°55′E |
• 海拔 | 3,892米(12,769英尺) |
河口 | 恆河三角州 |
• 位置 | 孟加拉國孟加拉灣 |
• 座標 | 22°05′N 90°50′E |
• 海拔 | 0米(0英尺) |
流域面積 | 1,016,124 km2(392,328 sq mi)354,300 sq mi(918,000 km2)[2] |
城市 | 赫爾德瓦爾、莫拉達巴德、蘭布爾、坎普爾、安拉阿巴德、瓦拉納西、加齊普爾、巴特納、蒙格埃爾、巴加爾布爾、加爾各答 |
本貌 | |
長度 | 2,525 km(1,569 mi)[3] |
流量 | |
• 地點 | 恆河三角洲,孟加拉灣法拉卡堰 |
• 平均流量 | 16,648 m3/s(587,900 cu ft/s) |
• 最小流量 | 180 m3/s(6,400 cu ft/s) |
• 最大流量 | 70,000 m3/s(2,500,000 cu ft/s) |
流量 | |
• 地點 | 恆河三角洲,孟加拉灣 |
• 平均流量 | 18,691 m3/s(660,100 cu ft/s)[4] |
特徵 | |
左岸支流 | 拉姆根加河、戈默蒂河、格爾納利河、甘達基河、布里根德格河、戈西河、默哈嫩達河、賈木納河(布拉馬普特拉河) |
右岸支流 | 亞穆納河、塔穆薩河、宋河、蓬蓬河 |
恆河幹流始於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達河在德沃普拉耶格的交匯。它橫越北印度平原(即恆河平原),流經北方邦,與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匯合,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分為多條分流注入孟加拉灣。在西孟加拉邦,恆河南岸的一條人工水道將大約50%的水流引向了加爾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剩餘繼續流往孟加拉國的部分被稱為博多河。博多河進入孟加拉國後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境內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賈木納河匯合,最終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格納河,並在入海區域形成恆河三角洲。[6][8]
恆河對生活於其流域中的數百萬居民至關重要,他們依賴恆河獲取生活必需。[9]過去許多省會及帝國首都曾設於恆河沿岸,如巴連弗邑[10]、曲女城[10]、瓦拉納西、安拉阿巴德、穆爾希達巴德、蒙格埃爾、巴哈拉姆普爾、加爾各答等。恆河中生活着大約140種魚類,90種兩棲動物,以及一些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例如極危物種恆河鱷和恆河豚。[11]恆河被印度教徒視為聖河[12],印度教中也有稱為「恆河女神」的神祇。[13]
如今,恆河被嚴重污染,對其流域內的人類與動物的生存造成了嚴峻威脅。在瓦拉納西河段測得的水中糞生大腸桿菌水平超過印度政府所訂標準值100倍以上。[11]印度政府曾發起「恆河治理計劃」[14][15][16],但由於貪汙、技術不足[a]、缺乏良好環境計畫[b]、印度傳統信仰[c]及缺乏宗教上的有利支持[17]等因素,至今仍遭受重大挫敗。[d][e][18]
恆河的梵語Gangā和英語的come是同源詞,其本意就是速流、速去之河流,因含有速去速來、永無斷流的含義,漢地通譯爲恆河,意為「恆久之河」。唐代玄奘法師譯名定爲「殑伽河」。此外還存在「弶伽河」、「恆伽河」[19]等譯名。
恆河前段始於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達河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德沃普拉耶格的交匯。印度教認為帕吉勒提河是恆河的源頭,但水文學指出恆河的真正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因為它的長度更長。[20][21] 阿勒格嫩達河源自楠達德維山、卡美特山、特里蘇爾峰等處的冰川融雪。帕吉勒提河源於海拔5,356米的根戈德里冰川,印度教傳說濕婆居住於此;位於西夫凌峰山腳的靈修聖地Tapovan距離此處僅5千米。[22][23]
雖然恆河河源還包括許多小溪流,但只有其中最長的六條河流及五個合流點被尊為聖地。六條河流分別為阿勒格嫩達河、道里根加河、南達肯尼河、品達爾河、曼達基尼河及帕吉勒提河。五個合流點統稱為潘奇普拉耶格(意即「五匯流處」),皆位於阿勒格嫩達河上。從上游至下游,五個合流點分別是該河與道里根加河合流的毗濕奴普拉耶格、與南達肯尼河合流的南德普拉耶格、與品達爾河合流的卡爾恩普拉耶格、與曼達基尼河合流的魯德拉普拉耶格以及與帕吉勒提河合流的德沃普拉耶格。[20]
流經喜馬拉雅山區峽谷約250公里的狹窄河段後[24],恆河於瑞詩凱詩結束峽谷河段,在聖地赫爾德瓦爾附近進入恆河平原。[20] 赫爾德瓦爾建有水壩將部分河水導入恆河運河,用於灌溉北方邦的多阿布區。赫爾德瓦爾上遊河段大致向西南流,下游則向東南流。
恆河接著流經約900公里的曲折河段,經過卡瑙傑、法魯卡巴德和坎普爾等城市。拉姆根加河在此河段匯入,注入恆河的平均流量為500 m3/s。[25] 恆河在阿拉哈巴德附近與長達1444公里的亞穆納河交匯,該合流點是印度教中的一個聖地。在此合流點,亞穆納河的流量較恆河更大,平均為2,948 m3/s[25],約占匯流後總流量的58.5%。[26]
恆河繼續往東,與400公里長的塔穆薩河合流,塔穆薩河源自凱穆爾山脈,平均流量為187 m3/s。然後恆河繼續與600公里長的戈默蒂河合流,戈默蒂河源自喜馬拉雅南麓,平均流量234 m3/s。隨後恆河與加格拉河合流,加格拉河是恆河的最大支流,長1,156公里,始於喜馬拉雅南麓西藏地區,流經尼泊爾,再至印度,平均流量2,991 m3/s。與加格拉河交匯後,恆河繼續與松河合流,松河長度784公里,平均流量1008 m3/s。然後恆河與814公里長的甘達基河、729公里長的戈西河合流,它們的流量分別為1,654 m3/s 和 2,166 m3/s。就水流量而言,戈西河是位於加格拉河和亞穆納河之後的恆河第三大支流[25],它與恆河的交匯點位於比哈爾邦。
從安拉阿巴德至馬爾達之間,恆河流經的城市包括:丘納爾、米爾扎布爾、瓦拉納西、加齊普爾、阿拉、巴特那、恰普拉、哈吉普爾、莫卡梅、貝古薩賴、蒙格埃爾、薩希布根傑、拉傑馬哈爾、巴加爾布爾、巴利亞、布克薩爾、西瑪利亞、蘇爾唐甘傑、法拉卡。恆河從巴加爾布爾開始轉向東南方。從法拉卡開始,恆河出現岔流,水流量開始損耗。第一條岔流是408公里長的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該河隨後發展成了胡格利河。在印度-孟加拉國邊界,法拉卡堰控制了恆河的流量,它將一些河水轉移至與胡格利河相連的支流運河,以降低胡格利河的淤泥含量。胡格利河始於帕吉勒提河與阿吉河在卡特瓦的交匯,同時也接受了許多支流,其中最大的支流是625公里長,流域面積25,820 km2的達摩達河。[27] 在馬爾達至孟加拉灣之間,胡格利河流經了穆爾斯希達巴德、納巴德維普、加爾各答和豪拉,最終在薩加爾島附近匯入孟加拉灣。[28]
進入孟加拉國後,恆河主要分流被稱為博多河。博多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最大岔流賈木納河交匯,隨後又與梅克納河合流,後續河段被稱為蘇爾瑪-梅格納河系統,並最終匯入孟加拉灣。恆河在其入海口形成了1,430×3,000公里的孟加拉扇,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深海扇[29],其中埋藏了全球10-20%的有機碳。[30]
恆河三角洲主要由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攜帶的泥沙組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面積達64,000 km2[31], 橫跨孟加拉灣400公里。[32]
世界上只有亞馬遜河和剛果河的平均水流量大於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和蘇爾瑪-梅格納河系統的總和平均流量。[32] 如果論總流量,那麼只有亞馬遜河略勝一籌。[33]
以下由恆河河口至源頭依序列出兩側主要支流:
印度次大陸位於印度-澳洲板塊中的次板塊印度板塊最北部。[34] 它始於7500萬年前南方超大陸岡瓦那大陸的分裂,分裂出的陸地向東北方漂移,該地質作用持續了5000萬年,並由此形成了印度洋。[34] 印度次大陸最終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並隱沒至歐亞板塊之下,由此抬升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34] 在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時,其南麓曾存在大量因結構性下沉而出現的槽地質構造,後來隨著印度河及恆河的沖積作用而逐漸被填滿[35],最終形成現今的印度平原。[36] 印度平原在地質上被認為是前淵或前陸盆地。[37]
恆河左側主要支流是戈默蒂河、加格拉河、甘達基河和戈西河,右側主要支流是亞穆納河、松河、達摩達河和蓬蓬河。恆河的水文狀況十分複雜,尤其是在恆河三角洲區域,因此對該河的長度、流量及流域面積的測量值各有不同。
恆河這一名稱所指代的河流始於喜馬拉雅山脈附近帕吉勒提河與阿勒格嫩達河的交匯,終於印度與孟加拉國邊境附近該河流的首個分岔。一般而言,恆河長度被認為略長於2,600公里,不同觀點認為是2,601公里[38],2,525公里[39][40]或2,650公里。[41] 這些觀點一般將帕吉勒提河源頭作為恆河的起源,也即以位於戈穆赫的根戈德里冰川為起點,以梅格納河在孟加拉灣的入海河口為終點。[39][38][40][41] 有時人們也將赫爾德瓦爾作為恆河的起點,因為此處源自喜馬拉雅的融水傾瀉進入恆河平原。[42]
有時人們將胡格利河,而非梅格納河作為恆河的延伸,因為胡格利河長於梅格納河,於是恆河的總長度(帕吉勒提河/恆河/胡格利河)也變為了2,704公里,[31] 或2,321.5公里(從赫爾德瓦爾至胡格利河入海口)。[43] 還有時恆河長度被認為是2,304公里,計算長度始於帕吉勒提河源頭,終於印度-孟加拉國邊境。[44]
與恆河長度類似,關於恆河流域面積也有不同的說法。恆河流域涵蓋了4個國家:印度、尼泊爾、中國和孟加拉國,印度11個邦:喜馬偕爾邦、北安查爾邦、恰蒂斯加爾邦、中央邦、旁遮普邦、賈坎德邦、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西孟加拉邦以及德里直轄區。[45] 恆河流域包括恆河三角洲,但不包括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梅格納河流域,流域總面積約1,080,000 km2,其中861,000 km2 位於印度(約占80%),140,000 km2 位於尼泊爾(13%),46,000 km2 位於孟加拉國(4%),33,000 km2 位於中國(3%)。[46] 恆河流域與梅格納河流域合計約1,600,000 km2或1,621,000 km2。[33] 恆河-梅格納河流域(縮寫為GBM或GMB)延伸到了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和中國。[47]
恆河流域的北端延伸到了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南至溫迪亞山脈北坡,西至阿拉瓦利嶺東側,東至焦達訥格布林高原及孫德爾本斯三角洲。恆河水流量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喜馬拉雅山脈。在喜馬拉雅山脈內,恆河流域綿延近1,200公里,西以亞穆納河-薩特萊傑河至西姆拉山脊作為與印度河流域的邊界,東部順着錫金邦與尼泊爾邊境的辛加里拉山脊作為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邊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也位於恆河流域內。[48] 其它位於恆河流域內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山還有:干城章嘉峰[49]、 洛子峰[50]、 馬卡魯峰[51]、卓奧友峰[52]、 道拉吉里峰[53] 、馬納斯盧峰[54]、 安納布爾納峰[55]和希夏邦馬峰。[56] 恆河於喜馬拉雅山脈流域部分包括喜馬偕爾邦東南部、北安查爾邦全境、尼泊爾全境、西孟加拉邦西北部。
根據源頭定義不同,對恆河的水流量也有不同的測量值。很多時候,人們以梅格納河入海口的水流量指代恆河水流量,在這種定義中,恆河水流量包含了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梅格納河的總和,年度平均水流量為38,000 m3/s[32]或42,470 m3/s。[31] 但也有將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梅格納河流量分開計算的案例,在這種情況下,恆河年平均水流量約為16,650 m3/s,布拉馬普特拉河年平均水流量約為19,820 m3/s,梅格納河年平均水流量約為5,100 m3/s。[40]
恆河的最大峰值流量是在孟加拉國哈丁格橋測得的,超過70,000m3/s。[57] 最低流量也於1997年在同一地點測得,僅為180 m3/s。[58]
恆河流域的水文周期取決於西南季風的活動,大約有84%的降水發生在6月至9月之間。因此,恆河的河川流量呈現出高度季節性。根據哈丁格橋的測量數據,乾旱季節與季風時期的恆河水流量比率大致為1:6。這種季節性變化是該區域許多土地與水資源問題的根源,[44] 它甚至可在同一年內造成乾旱與水澇。這些問題在孟加拉國尤為顯著,該國時常在旱季受乾旱困擾,在季風時節受洪水侵襲。[58]
在恆河三角洲,數條河流匯聚到了一起,並分汊為多條河道。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有多條分岔河道,而其中較大的河道又與其它大型河道合併,一同匯入孟加拉灣。這些河道不是固定不變的,隨時間發展,河道形態會發生變化,有時這種變化會顯著改變河道的分布。
12世紀之前,恆河的主幹是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分流,當時的博多河仍只是一條小型河道。當時這條主幹道至入海口之間的河段不是今天的胡格利河,而是另一條被稱為 Adi Ganga 的河流。12-16世紀間,博多河與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分流的差距逐漸縮小。16世紀後,博多河逐漸成為了恆河的後續主要河段。[28] 廣泛認為,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分流衰微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淤泥堵塞,這使得恆河主幹道的水流轉向了東南方的博多河。至18世紀,博多河已經成為了恆河的主要分流。[31] 轉向博多河後,恆河與梅格納河及布拉馬普特拉河交匯,隨後在孟加拉灣入海。恆河目前與梅格納河的交匯處大約形成於150年前。[60]
同樣在18世紀,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下遊河道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極大地改變了它與恆河的關係。1787年,恆河-博多河的支流提斯塔河發生了一次大規模洪災,它迫使提斯塔河向東改道並匯入布拉馬普特拉河,而後令布拉馬普特拉河向南改道,並創造出一條新的河道。這條新的河道被稱為賈木納河,它向南匯入恆河-博多河。歷史上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更加靠東,流經邁門辛市並匯入梅格納河。如今這條河道規模小了許多,但仍保留布拉馬普特拉這個名字,人們有時將它稱為老布拉馬普特拉河。[61] 老布拉馬普特拉河與梅格納河的交匯處位於朗格班德,該處被印度教徒視為一個聖地。瓦里-貝特什瓦遺蹟就在交匯處附近。[62]
最早提到恆河的歐洲旅行者是古希臘的麥加斯梯尼,他在作品《印度史》中寫道:「印度也有許多寬廣的河流,它們源於北方邊境的高山,穿過平坦的陸地,其中有不少河流相交匯聚,併入恆河。恆河源頭寬30斯塔達,自北向南流動,入海之處即戰象國度岡格里達伊的東部邊境。」(Diodorus II.37)[63]
1951年印度表達了建造法拉卡堰的意願,因此而與鄰國東巴基斯坦(如今的孟加拉國)產生了水源分配爭議。攔河堰於1975年建成,最初目的是從恆河水流量分配 1,100 m3/s 給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以恢復加爾各答港口的通航能力。在最乾旱的時期,恆河水流量約為1400-1600 m3/s ,也就是說此時流往東巴基斯坦的河水只剩下280-420 m3/s。[64] 東巴基斯坦對此表示不滿,該爭端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996年印度與孟加拉國簽署了一項為期30年的條約。該條約十分複雜,簡而言之,條約規定當恆河水流量小於2,000 m3/s時,印度與孟加拉國將各自配得50%水源,具體方式是每方在10天周期里交替獲取1,000 m3/s的河水流量。然而,條約簽署後僅一年,法拉卡堰的水位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無法完成條約中規定的水源分配措施。1997年,流入孟加拉國的恆河水流量最低僅有180 m3/s。雖然在隨後幾年裡,旱季水流量恢復到了正常水平,但雙方也在探討其它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方案是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西部的龐沙烏帕齊拉再建一個攔河堰,這個新的攔河堰可以幫助孟加拉國更好的利用分配到的恆河水資源。[f]
許多印度人出於信仰認為恆河發源於西藏的聖湖瑪旁雍錯,印度人稱之為瑪納斯湖(Manasarowar),因而將之奉為聖河。他們認為浸在恆河中能把一個人的罪洗去;許多死者火葬後的骨灰被撒入河中,也有直接把死屍、遺物和葬禮物品直接拋入河中任其漂流的,人們認為這樣能幫助死者得到更好的來世,甚至能更早獲得「解脫」(Moksha)。很多虔誠的教徒會往恆河朝聖,並於河中浸浴及在河岸冥想。
是故由於上述難以收斂的傳統習慣,恆河的環境至今依然極度骯髒,經常在恆河裡沐浴聖水者不遠處就有漂流的浮屍經過,人們安之若素。
恆河是印度教中的神聖河流。印度教徒在其中沐浴[65],他們捧起河水,然後讓其落回恆河,以此祭祀祖先與神靈;他們把玫瑰花瓣放在裝着油的小盤子(diyas)上,用燈芯點燃,讓其漂浮於恆河水面。[65] 回家前,他們會收集一些恆河水,以供後續儀式中使用;它們將採集的河水稱為「Ganga Jal」,也即「恆河之水」。[66]
恆河是所有印度教神話中聖水的化身。[67] 人們有時會把如恆河一般神聖的河流稱為當地的恆河。[67] 例如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哥達瓦里河就被稱為「南方恆河」或「達克辛恆河」,據信它在聖人喬達摩引領下穿越印度中部。[67] 恆河作為一切印度教儀式的用水來源,因此它也存在於一切聖水之中。[67] 此外,印度教徒堅信在恆河水中的沐浴能夠清除一切罪孽,沐浴活動在根戈德里、赫爾德瓦爾、特里維尼桑加姆、安拉阿巴德、瓦拉納西等地十分流行。[67] 恆河的象徵性與宗教意義是印度教徒,甚至也是印度教懷疑者們的少數共識之一。[68] 印度前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也是一位印度教徒,他曾要求在死後將自己的骨灰撒入恆河。[68] 在遺囑中,尼赫魯寫道:「恆河是印度的河流,受其子民敬愛,她的種族記憶,她的希望與畏懼,她的勝利歌謠,她的恥辱與榮耀,一切都交織在一起。事物流變,而恆河作為印度這個古老文明的象徵,將永恆流淌在這片土地之上。」[68]
印度教節日 karunasiri 在每年五月末或六月初,目的是慶祝恆河自天穹降落世間。[69] 該節日的慶祝日被稱為「Ganga Dashahara」,在印度教曆法中位於折沙他月後十日(Dashami),當天會有許多人在恆河中沐浴。[69] 據稱當日的沐浴可洗脫十罪(dasha意為十;hara意為消除),或洗脫十世罪孽。[69] 那些無法來到恆河的人也可就近在當地河流中沐浴,人們認為對於真正的信徒而言,任何河流都可視如恆河。[69]
karunasiri 是印度教的一個古老主題,對此流傳有許多不同的傳說。[69] 根據《吠陀》記載,掌管天國的因陀羅殺死了巨蛇弗栗多,從而釋放出被其堵住的甘露蘇摩,神聖的蘇摩落入大地,滋養萬物。[69]
根據毘濕奴派的說法,恆河於天國中的源頭是一條被稱為 Vishnupadi 的河流,也即梵語「自毗濕奴腳下」。[69] 在毗濕奴的化身筏摩那完成三步跨走——跨過大地、天空與天國後,他在天穹跺腳,天上裂出一個洞,釋出彼時仍盤旋在宇宙巨蛋周圍 Vishnupadi 河。[70] 河水從天穹湧入因陀羅掌管的天國,由毗濕奴的崇拜者德魯瓦所接收,德魯瓦如今已化為天空中的極星。[70] 而後,河水穿過天空,形成銀河,併到達月亮處。[70] 然後河水降入梵天的領域,梵天居住在須彌山頂,此山向外延伸出世間的所有陸地。[70] 隨後神水落下形成帕吉勒提河,河流進入其中一塊被稱為「巴拉特」的陸地,也即印度,形成恆河。[70]
不過,在印度教的主要神靈中,濕婆才是最廣泛出現在恆河降落故事主題中的人物。[71] 這些故事在《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和《往世書》中都有敘述,故事緣起於仙人迦毘羅的專注冥思被薩竭羅王的六萬個兒子打斷,於是迦毘羅怪罪他們,憤怒的注視使他們全數化為灰燼,並將其送至冥界。只有彼時仍於天國流動的恆河之水才可將他們從冥界中拯救。於是,六萬之子後代之一跋吉羅陀王為了拯救自己的先祖,作出了嚴格的懺悔,並最終成功得到將恆河之水引下凡間的獎賞。然而,恆河的降落會為天地帶來了巨大衝擊,跋吉羅陀王來到濕婆住處岡仁波齊峰,說服濕婆用纏結的髮束接收從天而降的恆河水。最終,恆河水落在濕婆髮上,而後引入喜馬拉雅山脈。接着,恆河在跋吉羅陀王的引導下流經赫爾德瓦爾,穿過平原,在安拉阿巴德與亞穆納河匯合,然後流過瓦拉納西,最終在恆河三角洲匯入海洋。入海後,恆河水沉入冥界,拯救了薩竭羅王的六萬個兒子。[71] 為紀念跋吉羅陀王在恆河降落中的貢獻,恆河於喜馬拉雅山脈的源頭之一被稱為帕吉勒提河(也即梵文「跋吉羅陀王的河」)。[71]
既然恆河被認為是從天國落入世間,於是也有人認為他們可以經由恆河通往天國。[72] 根據印度教傳統中的 Triloka-patha-gamini(往來三界的使者;triloka意為三個世界,patha意為道路,gamini意為使者),恆河從天國降臨,經過凡間,再流向冥界,也即作為一個「蒂爾塔」,與世間一切存在(無論是活着還是已經死去)交匯。[72] 因此,在印度教為死者進行的肅禮儀式上,人們會講述恆河降生的故事,在死後的祭祀儀式中也會使用恆河水。[72] 在所有恆河讚美詩中,最出名的是那些寄寓在恆河水環繞下安息的詩歌,例如下面這首《Gangashtakam》[72]:
母親啊!...綴滿項鍊的世界!
通往天國的大門!
我懇求在你的岸邊,脫離我的身體。
我將飲用甘露,沉浮在浪花之中,
我會銘記你的名字,永恆凝視於你。[73]
在恆河途徑的所有墓葬之地(或屍陀林)中,最受印度教徒嚮往的當屬瓦拉納西恆河畔[72],他們渴望死後在此火化,認為這將使他們即時得到救贖。[74] 假如不幸死於它處,死者也可因骨灰撒入恆河而被救贖。[74] 假如骨灰已經被撒入其它河流,死者的親屬可前往恆河為他求得救贖,例如在阿說你月(九月或十月)參加肅禮儀式。[74]
此外,印度教還為死者進行 pinda pradana 儀式,在儀式中人們將點綴有芝麻粒的飯糰丟入恆河,並誦讀死者後人的名字。[75] 據儀式背景所言,飯糰上每一顆芝麻都能為死者的親屬求得千年救贖。[75] 恆河在死後祭祀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摩訶婆羅多》有一頌(輸洛迦)寫道「即便只是死者的一根骨頭觸碰到了恆河水,那麼他也將在天國受到尊敬。」[76] 《室犍陀往世書》的瓦拉納西章節(Kashi Khanda)講述了婆希加(Vahika)的傳奇故事:婆希加是一個貪得無厭的惡人,在森林中被老虎咬死。然後他的靈魂到死神閻摩面前接受審判,鑑於婆希加從未行善,他的靈魂被遣往地獄。可就在這時,有隻禿鷹叼起了他留在世間的屍骨,並意外將其丟入了恆河。因為這個事件,就在婆希加去地獄的路上,一列天車出現,將他送往天國。[77]
印度教徒認為恆河水是純淨的,並且具有淨化污穢的能力。[78] 儘管科學研究顯示恆河水污染嚴重,但它仍被廣泛用於各種宗教儀式,並被認為是純淨的象徵。[78] 人們認為恆河水可將無序復歸為有序。[79] 在印度教文化中,流動的河水寓示了淨化的能力,因為河水不斷吸收,並帶走污濁。[79] 恆河上遊河段被認為有最強的淨化能力,因為那裡水流更湍急,沐浴者需事先綁上錨鏈,以免被水沖走。[79] 被恆河洗淨的不止是可見的污垢,也可以是象徵性的污穢;沐浴時,恆河水帶走人的罪孽,洗脫的不僅是當前,也是一生的罪孽。[79]
17世紀詩人賈格納塔曾作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恆河讚美詩《Ganga Lahiri》。傳說賈格納塔因與一名穆斯林婦女有染而被趕出印度教婆羅門種姓。徒勞的抗爭後,賈格納塔來到恆河邊,恆河是無望者的希望,是流浪者的安息居所。賈格納塔和愛人一起,坐在瓦拉納西班干加(Panchganga)河壇的階梯頂端。他讀着詩,恆河水逐漸上漲,沒過一級級台階,最後攜這對戀人捲入恆河。[79] 「我走向你,像孩子奔向母親」,《Ganga Lahiri》如是寫道[80],
我走向你,像孤兒期待憐憫。
我走向你,像流浪者尋求落腳之地。
我意志消沉,你振奮我信心。
我身體殘缺,你治癒我頑疾。
我向你走來,帶着乾渴的心,你是美酒的海洋。
我願把自己獻於你。[80]
恆河女神是印度教中三位主要男性神祗的共同伴侶。[81] 首先,恆河以水的形式存在於梵天的水罐,跟隨他一同旅行。[81] 恆河也是毗濕奴的伴侶,在恆河降落的故事中,恆河水自毗濕奴腳下流出,並且恆河女神也是毗濕奴的三個妻子之一。[81] 在廣為人知的故事中,恆河女神與毗濕奴的另一妻子辯才天女發生爭執,她們相互詛咒,使之變為河流,並通過河水的洗滌,將人類崇拜者的罪孽帶入體內。為了調解她們的矛盾,毗濕奴決定將她們分開,他讓辯才天女成為梵天的妻子,讓恆河女神成為濕婆的妻子,而保留未參與爭執的吉祥天女為自己的妻子。但是恆河女神和辯才天女對這個處置感到不滿,她們迫使毗濕奴收回命令。她們維持河流的形態,並保留作為毗濕奴妻子的身份。[82]
恆河與濕婆的關係主要見於恆河降落的神話。[83] 在故事裡,洶湧的恆河水永恆的從天穹落在濕婆頭髮上,並被永恆的馴服。[83] 印度教也稱濕婆為「Gangadhara」,即「恆河承載者」,因為恆河順着他的發束流向大地。[83] 恆河與濕婆的關係是親密且永恆的,濕婆有時會被稱為「Uma-Ganga-Patiswara」,即「雪山女神和恆河女神的丈夫與主人」,恆河女神也時常被描繪對雪山女神心懷妒忌。[83]
恆河是夏克提,是永恆無止的流動力量,它使隱居、不可接近的濕婆以承接河水的方式在世間顯形。[81] 作為河水,它的能量可被感受、品嘗和吸收。[81] 在《室犍陀往世書》中的瓦拉納西章節(Kashi Khanda),戰神室建陀對投山仙人說:[81]
人們不該感到驚訝……恆河的力量如此強大,她不就是永恆濕婆的最高夏克提以水的形式顯現嗎?
這滿載悲憫之酒的恆河吶,諸神之主濕婆派她拯救世人。
智者應當想到,這流經三界的恆河怎會如世間其它河流那般平凡,那些河流裝的只是水罷了。[81]
恆河女神在印度教中同時也被奉為母親的形象,被稱為「Ganga Mata」,代表博愛與寬恕。[80] 與其他女神不同,恆河女神沒有破壞和可怕的一面,儘管在自然中,恆河可能和其它和河流一樣具有破壞性。[80] 她同時也是其他神靈的母親。[84] 她接受了濕婆從阿耆尼處取得的火種,因火種過於炙熱,她將其冷卻。[84] 這個行為幫助創生了戰神室建陀。[84] 在《摩訶婆羅多》中,她是福身王的妻子,毗濕摩的母親。[84] 當毗濕摩於戰場中死去,恆河女神從河水中化為人形,在他屍體旁哭泣。[84]
恆河女神是印度教傳統、神祗、聖卷和啟蒙的源泉。[81] 因此,對她的崇拜不必像其它神靈那樣,在儀式起始時召喚(avahana),在儀式結束後解散(visarjana)。[81] 她的神性是直接且永恆的。[81]
在古印度文化中,恆河是繁殖力的象徵,因為流過的河水和留下的淤泥滋養了沿岸生態,並為周邊居民提供了生活的必需。[85] 恆河是炎熱夏日的理想去處,人們賦予它神奇的品質,並以擬人化的形象受到人們的崇拜。[86] 到了公元5世紀,關於恆河的神話故事越來越多,它的形象變為了一個女神,同時作為所有其它河流的象徵。[87] 印度各處寺廟門前多有恆河女神的雕像和浮雕,象徵洗脫朝聖者的罪孽,並守衛寺廟內供奉的諸神。[88] 作為聖地守衛者,與恆河女神一同描繪的還有:摩伽羅(一個類似鱷魚的怪物,有如大象一般的軀幹)、大壺(一個裝滿水的花瓶)、頭部的傘狀背景,以及其它一些人類隨從。[89]
摩伽羅是恆河女神的坐騎,也是印度文化中一個古老的符號,它的出現時間甚至比恆河女神的藝術形象更久遠。[89] 摩伽羅的形象有兩種含義:首先,它代表了恆河所孕育的萬物生靈;其次,它代表了恐懼,既包含恆河水下未知之物的恐懼,也包含人們親眼所見的恐懼。[89] 摩伽羅與恆河女神形象的共同出現可追溯到公元400年左右的烏達吉里石窟遺蹟。在該遺蹟中的5號洞窟,位於毗濕奴野豬化身的雕像兩側,亞穆納河女神與恆河女神各坐在自己的坐騎俱利摩(形象為烏龜)和摩伽羅上。[89]
摩伽羅常和一個名為 Gana 的小男孩一同出現,小男孩一般位於摩伽羅嘴旁,如上圖「笈多王朝的恆河女神像」所示。[90] Gana 寓意繁衍與發展。[90] 年輕的 Gana 與可怖的摩伽羅分別寓意恆河的兩個特點,即,恆河雖然孕育眾生,但她有時也會為其中居民帶來了困苦、災禍和死亡。[5] 恆河女神還伴隨有一個侏儒隨從,這個侏儒拿着妝品袋,有時也為恆河女神提供支持和依靠(如上圖1、2、4所示)。[88]
恆河女神手中的大壺(如上圖3)是其雕像作品另一個顯著的特徵。[90] 它最初出現在公元400年左右的烏達吉里石窟遺蹟,並隨着恆河女神形象的豐富化,大壺的出現也變得越來越頻繁。[90] 到7世紀,大壺已經成了恆河女神像必不可少的裝飾物,例如在北方邦的大沙瓦塔拉寺(7世紀)、拉賈斯坦邦的巴羅里寺、恰蒂斯加爾邦的比拉斯布爾寺[91](9-10世紀)。時至今日人們依舊在崇拜大壺,視其為無形的梵的象徵,同時寓意女性、子宮和繁殖力。[92] 此外,恆河與薩拉斯瓦蒂河都被認為是從裝着天水的大壺中流出。[92]
在早期的寺廟雕刻中,恆河女神被描繪為站在懸垂的樹枝下,烏達吉里石窟遺蹟中的描繪也是如此。[93] 不過樹枝的描繪很快轉變為了隨從拿着的傘蓋,如7世紀的大沙瓦塔拉寺中的雕像。[93] 在上圖3中可清楚地看到傘蓋,圖4可看到傘柄,但其餘部分已經殘毀。在比拉斯布爾寺(9-10世紀),傘蓋變得類似蓮花狀,而在巴羅里寺,傘蓋完全被蓮花所取代。[93]
隨着恆河女神形象的發展,雕塑家們開始製作大型場景,描繪由眾人伴隨的恆河女神,暗示她正前往河邊洗浴。[94] 其中 Pal 1997,第43頁描繪了與上圖4類似的一個場景:
這是9世紀的典型浮雕,它曾被放置在一座寺廟的入口。在浮雕中,恆河女神被描繪為一位富裕的女士,並有許多隨從陪伴左右。按照慣例,她優雅的站在坐騎摩伽羅上,手裡拿着大壺,侏儒隨從則提着她的妝品袋,一個……女隨從舉着巨大的荷葉莖,為她的主人遮陽。另外還有一位男性隨從。在這類描繪中,摩伽羅的尾巴常被設計為蜿蜒捲曲,象徵水與植物。[88]
大壺節是印度教的一個節日,前來朝聖的教徒會在恆河沿岸聚集。大壺節每三年舉行小禮,每六年在安拉阿巴德和赫爾德瓦爾舉行半禮(Ardh)[95],每12年在四個城市安拉阿巴德、赫爾德瓦爾、烏賈恩、納西克其一舉行全禮(Purna)。[96] 此外,每12次全禮後(也即每隔144年)會在安拉阿巴德舉行大型儀式(Maha)。[96]
大壺節最重要的一環是前往恆河完成淨化儀式。其它活動還包括宗教辯論、唱讚美歌、集體進食、宗教集會並討論和規範教義。大壺節是所有朝聖活動中最神聖的一個[97][98],成千上萬善男信女前來參與節日。根據傳統,苦行僧需要用紅花粉混合木灰抹在身上,而其中被尊稱為「naga sanyasis」的苦行僧甚至無需穿戴任何衣物。[99][100]
自古代起,恆河及其支流就被廣泛用於農業灌溉。[101] 早在公元4世紀的恆河平原,運河與水壩就已十分普遍。[102] 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格納河有十分巨大的水力發電潛力,預計從中產生的電力可達20萬至25萬兆瓦,其中有一半可被輕易利用。根據1999年的數據,印度僅利用了恆河12%的水電潛能,而對於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利用還不足1%。[103]
古希臘學者麥加斯梯尼曾在公元3世紀訪問孔雀王朝統治下的印度,在作品中,他描繪了恆河平原上遍布的運河。孔雀王朝建立者旃陀羅笈多一世的首席顧問考底利耶曾將破壞堤壩作為戰爭時的一項戰略。[102] 圖格魯克王朝蘇丹菲羅茲沙曾修建許多運河,其中最長的是於1356年在亞穆納河上修建的,長度240公里的西亞穆納運河,該運河被多次修復。17世紀初,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漢在亞穆納河上修建了一條用於灌溉的運河。後來該運河被棄用,直到1830年在英國的控制下作為東亞穆納運河重新開放。這條重新開放的運河為後續恆河運河的建造提供了標準。[101]
英國在印度建造的第一條運河(不是基於原來的運河改造)是建造於1842-1854年的恆河運河。[104] 恆河運河的設計者是約翰·拉塞爾·科爾文,最終建造師是普羅比·考特利。起初該運河計劃並未引發考特利的興趣,因為他不認同在低洼地帶開鑿運河將水流引至高地的想法。但在亞格拉1837-1838年饑荒期間,東印度公司花費了大量盧比(大約230萬)用於緩解災情,因此建造運河的想法重新引發了該公司董事會的關注。1839年,時任印度總督的奧克蘭伯爵在經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批准後向考特利提供了資金,用於運河修建的全面勘察。此外,鑑於此次饑荒的嚴重性,董事會還提議增加運河的覆蓋範圍,他們計劃將運河擴展到了整個多阿布區。[105]
但這種熱情很快隨着印度總督的更換而消退了,奧克蘭伯爵的繼任者愛倫堡伯爵對這類大型公共工程缺乏興趣,因此在他任內,這項工程的主要資金都被扣留。直到1844年,哈丁格子爵接替了愛倫堡伯爵的位置,這位新任印度總督重新批准了恆河運河工程的撥款。在工程暫停期間,考特利的健康似乎出了一些問題,他不得不在1845年返回歐洲休養。在這段旅居時光,他研究了英國與意大利的當代水利工程技術。當他返回印度時,西北省和英屬印度的掌管者都支持運河工程,於是在考特利的監督下,運河修建工作全面展開。運河始於赫爾德瓦爾,主幹長560公里,在阿里格爾一分為二,分流長460公里。其中一條分流在埃塔瓦與亞穆納河匯合,另一條分流在坎普爾與恆河匯合。工程耗資215萬英鎊,1854年在印度總督達爾豪斯侯爵任下建成並開始使用。[106] 據歷史學家伊恩·斯通所言:
這條運河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運河,其長度是倫巴第和埃及所有灌溉支流總長的五倍,甚至比美國最大的運河賓夕法尼亞運河還長三分之一。
位於法拉卡的攔河壩在1975年4月21日開始使用[107],位置在恆河從印度進入孟加拉國的邊界附近。恆河下游的另一分流胡格利河穿越西孟加拉邦至加爾各答,法拉卡堰通過其延伸出的42公里長的運河為胡格利河供水,該運河的供水管理一直是印度與孟加拉國政府的爭議焦點。[108] 簽署於1996年11月的《印度-孟加拉國關於恆河水資源分配的協定》解決了兩國關於恆河水分配的部分問題。[107] 在坎普爾的恆河段還有另一座拉夫庫什水壩。
恆河的源頭之一帕吉勒提河上築有特赫里水壩,水壩位於帕吉勒提河與巴希蘭格納河的交匯點下游1.5公里處。帕吉勒提河與阿勒格嫩達河在德沃普拉耶格交匯,後續河段被稱為恆河。[109] 這座水壩因建立在地震帶[110]而受到爭議。[111]
班薩加爾水壩位於恆河的支流松河上,主要用於灌溉與水力發電。[112] 通過在孟加拉灣海域附近建造沿海水庫,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澇季余水可供給至河流右側流域以及印度中部與南部區域使用。
恆河流域肥沃的土地為印度與孟加拉國農業提供了有力支持。恆河及其支流灌溉周邊土地,當地種植的主要作物包括稻米、甘蔗、小扁豆、產油植物、土豆和小麥。沿河岸的樹沼與湖泊也為豆子、辣椒、芥末、芝麻、甘蔗、黃麻等作物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此外,恆河中也有許多漁業資源,儘管其中大部分已被嚴重污染。而坐落在恆河沿岸的工業城市坎普爾與烏納奧更是加劇了污染狀況。[113]
恆河周邊的旅遊業是另一潛在的產業。恆河沿岸坐落有許多印度教中的聖城,例如赫爾德瓦爾、安拉阿巴德和瓦拉納西,這些城市每年可以吸引數百萬遊客。朝聖者們相信恆河水可洗脫罪孽,幫助他們達成解脫。湍急的恆河水也吸引人們在此泛舟,這項活動在夏日尤受歡迎。包括坎普爾、加爾各答、帕特納等城市都修建了河濱步道以吸引遊客。[114][115][116][117]
人類活動,尤其是農業活動幾乎取代了恆河流域所有的自然作物。恆河流域上游大約95%的區域都已被開發為了城鎮或農田,只有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部分區域還保留有相對完整的生態,這些區域包括拉賈吉國家公園、吉姆科比特國家公園和杜德瓦國家公園。[118] 直到16-17世紀,恆河上游流域還生活有數量可觀的亞洲象、孟加拉虎、印度犀、印度野牛、沼鹿、懶熊和亞洲獅。[118] 但到了21世紀,該區域已很少見到大型野生動物的蹤跡,現存的大型動物包括鹿、野豬、野貓和少量的亞洲狼、亞洲胡狼、赤狐和孟加拉狐。孟加拉虎只生活在孟加拉灣的蘇達班紅樹林區。[20] 但如今蘇達班區的淡水沼澤生境幾乎已接近消失。[119] 層孔銀葉樹也生長在恆河三角洲的蘇達班紅樹林區。[120] 恆河平原上受威脅的哺乳動物包括虎、象、懶熊和四角羚。[118]
恆河流域也生活有許多鳥類,例如八哥、鸚鵡、烏鴉、鳶、山雞、雁雞。鷸和鴨會在冬天遷徙,它們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前往濕地區域,並大量聚集。[20] 恆河上游沒有特有鳥類。恆河流域的南亞鴇和姬鴇的生存受到威脅。[118]
恆河上游流域的天然植被已幾近消失,因此難以確定原來的植被類型。根據僅存的幾塊樹林遺蹟,可以推斷恆河上游流域可能原本覆蓋有常綠闊葉林,其中娑羅樹為最高種。[118]
包括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內的恆河下游流域情況也類似。下游流域有更多疏林,主要樹種是木棉、黃豆樹(Albizzia procera)、八寶樹和絨毛蘋婆。假如這些樹林正常演替,最終的最高種將會是娑羅樹。但多數情況下,由於人類活動的干擾,樹林無法達成最終的演替。[121] 雖然人類已在恆河下游定居數千年,但直到20世紀初,該區域內的大部分樹林仍保持原有生態。不過,如今僅剩3%的生態區仍位於天然樹林,其中最大的一塊區域位於瓦拉納西南部。儘管下游流域有超過40處受保護的土地,但它們的面積大多小於100平方公里。[121] 恆河下游流域的動物群與上游類似,特有物種包括江獺和大靈貓。[121]
估計在恆河流域生活有350種魚類,其中包括一些特有種。[122] 根據2007-2009年的一項研究,恆河流域及其支流(不含布拉馬普特河和梅格納河流域)共發現有143種魚類,其中包括10種外來物種。[123] 最常見魚類是鯉魚(50%)、鯰魚(23%)和鱸魚(14%)。[123]
恆河上遊記錄到有超過50種魚類,其中80%屬於鯉科,數量最多的是爬鰍科和鮡科,分別占15.6%和12.2%。[123] 恆河流域海拔高於2,400-3,000米的區域基本沒有魚類生存,生活環境接近這一海拔的典型魚類包括:裂腹魚屬、結魚屬、紋胸鮡屬、低線魚屬、條鰍屬。[123] 恆河流域中段(包括北方邦和比哈爾邦部分地區)記錄到約100種魚類,其中鯉科占多數(55%),其次是北非鯰科(10.6%)和鯡科(8.6%)。下游流域(比哈爾邦和西孟加拉邦部分地區)及泛濫平原有近100種魚類,其中約鯉科占了46%,其次是鱸魚科(11.4%)和鱨科(9%)。[123]
恆河流域的漁業曾十分發達,但近幾十年已經衰落。在流域中段安拉哈巴德,鯉魚漁獲量已從1961-1968年的424.91噸降至2001-2006年的38.58噸,鯰魚漁獲量從1961-1968年的201.35噸降至2001-2006年的40.56噸。在下游巴特那地區,鯉魚的漁獲量從383.2噸下降到了118噸,鯰魚從373.8噸下降到194.48噸。常見的漁獲物包括卡特拉魮、黃鰭結魚、結魚、蟾鬍鯰、南亞野鯪、𩷶、鱧科、弓背魚、虱目魚、魾。[20][123]
恆河中有30種魚的生存受到威脅,威脅因素包括過度捕撈、污染、抽水、淤積、物種入侵。[123] 其中恆河露齒鯊屬於極危物種。[124] 此外恆河上的水壩也阻礙了魚類的洄游。[123]
恆河幹流中生活有恆河鱷和沼澤鱷,恆河三角洲生活有鹹水鱷。生活於恆河的水生與半水生龜包括潮龜、三線棱背龜、哈米頓氏龜、冠背龜、黑山龜、印度孔雀龜、印度棱龜、帳篷棱背龜、緣板鱉、印度小頭鱉、恆河鱉、印度孔雀鱉、黿、印度鉅背龜、史氏棱背龜。[126] 其中大多數龜的生存都受到嚴重威脅。[126]
恆河中最著名的動物是恆河豚[118],它被視為印度的國獸。[127] 恆河豚曾廣泛分布在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河所流經的城市中心,但如今由於污染與水壩阻攔,它們的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如今恆河豚的數量僅為15年前的1/4,它們在恆河的許多支流中都消失了。[c]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最近調查發現,恆河及其支流中只剩下了大約3,000隻恆河豚。[128]
恆河豚是世界上五種淡水豚之一,其餘四種是:生活在長江的白鰭豚,目前似乎已經滅絕;生活在印度河巴基斯坦河段的印度河豚;生活在亞馬孫河的亞馬遜河豚;生活在托坎廷斯河的阿拉瓜亞河豚(直到2014年才被確認為獨立物種[129])。有些海豚也偶爾會進入淡水河流,但只有以上五種豚完全以淡水河流與湖泊為棲息地。[121]
青藏高原上的喜馬拉雅山脈是恆河的源頭,其中蘊藏有世界第三大儲量的水冰。中國氣象局前局長秦大河曾表示,雖然短期而言氣候變暖造成的快速融雪有利於農業和旅遊業,但長期看來卻是嚴峻的警告訊號:
青藏高原的氣溫上升速率比中國其它地方快4倍,冰川消退的速度也高於世界其他地方。……短期而言,這會使湖泊擴張,造成更多洪水和泥石流……長期看來,青藏高原的冰川對亞洲河流至關重要,包括印度河和恆河。一旦冰川消亡,這些地區的水源供給將十分危險。[130]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07年的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預測,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可能在2035年融化。[131] 不過目前IPCC已撤回這一預測,因為最初的消息來源承認這還只是個推測性結論,並且其中引用的來源並未經過同行評審。[g] 在聲明中,IPCC仍堅稱全球暖化將導致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消融(進而導致洪水在恆河流域泛濫)的總體結論。其它一些科學研究認為,氣候變化會導致恆河流域夏季(季風期)水流量增加,而峰值流量的增長會增加洪水泛濫的風險。[132]
恆河污染程度相當嚴重,並影響了居住於河流附近的4億人口。[133][134][135] 沿岸城市將廢水排入河道,而由無法分解的塑膠所包裹的工業廢料及宗教祭品更加深了流經人口稠密區時所造成的污染。[16][136][137] 河岸周邊貧窮人口藉河水沐浴、洗滌及烹煮,這些活動使水污染問題越加惡化。[136] 世界銀行估計印度水污染造成的保健費用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h] 有報告指出印度80%的疾病及1/3死因與水傳疾病有關。[c]
瓦拉納西,坐落於恆河流域的聖城,每天在此排往恆河的污水達200萬升,因此造成恆河水中糞生大腸桿菌大量繁殖。[136] 根據官方標準,可供安全沐浴的水體糞生大腸桿菌含量應低於500每100毫升,然而甚至當恆河還未流過瓦拉納西時,其上遊河壇檢測結果就顯示,河水中糞生大腸桿菌含量達到了標準值的120倍,即60,000每100毫升。[138][139]
在瓦拉納西河壇邊的墓葬地,火化後的屍體殘渣與骨灰被傾倒入恆河。過去霍亂蔓延時,許多染病死亡的屍體甚至不經火化就被直接丟入恆河,這種行為更加速了疾病的傳播。直到今天,那些死去的聖人、孕婦、麻風和水痘患者、被蛇咬傷的人、窮人、幼兒都未經火化直接丟入恆河,屍體自然分解,漂浮於恆河水面。此外,那些無錢購買木棺的死者只能選擇全身火化,而燃燒不完全的殘碎也被丟入恆河。[140][141]
流過瓦拉納西並接收該城排出的32股污水後,恆河水的糞生大腸桿菌含量從60,000每100毫升飆升到了1,500,000每100毫升[138][139],峰值達到1億每100毫升。[136] 在恆河中沐浴或飲用河水無疑有極高的感染風險。[136]
1985年至2000年間,印度政府花費了100億盧比(大約2.26億美元)施行「恆河治理計劃」[142][16],這項計劃號稱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河流污染治理行動」。[b] 但是,這項計劃已基本被認定為「失敗」。[143][d][e][h][i][j] 正如一項研究所言:
有極高優先度以及大量擁蔟者的恆河治理計劃被延期兩年。計劃最終的開銷翻倍,成果卻十分有限。大多數開銷都用在了政治宣傳上。政府和相關組織並沒有期望其成功的意願,公眾意見也未被納入考慮。城市與工業污水沒有得到完全的控制,流經排水管和下水道的污水沒有得到適當的疏離。河邊焚燒丟棄屍體、清洗衣物、浸泡神像、放養牛群的習俗沒有得到遏制。政府沒有建造充足的公廁,數百萬人在露天環境往河流中排泄。所有這一切導致了恆河治理計劃的失敗。[143]
此外,恆河治理計劃的失敗還被歸因為「沒有正確理解人於環境的交互關係」[b],印度的「傳統與信仰」[k],「貪污和技術不足」[a],「缺乏宗教團體的支持」[c]。
2009年,世界銀行同意在5年內向印度發放10億美元貸款用於治理恆河。[144] 根據印度計劃委員會估算,治理恆河需要大約700億盧比(大約15億美元)。[16]
2008年11月,恆河被選為印度的「國家河流」,並由此成立了恆河流域管理局,該機構被賦予許多權力,致力於計劃、實施和監督恆河的治理。[145]
2014年7月,印度政府宣布了新的恆河治理計劃「Namami Gange Programme」,該計劃資金為2,037克若盧比(203.7億盧比,約合2.55億美元)。[146] Namami 計劃主要目標為減少污染物排放,並通過建造污水處理廠、清理河面、保護生物多樣性、植樹造林、公眾宣傳等方式來提高恆河水質。[147]
2017年3月,北阿坎德邦高級法院宣布承認恆河為具備行為能力的人,據一家報社所言,這一決定「有助於清理河流污染」。[148] 截至2017年4月6日[update],多數輿論認為這項裁決難以施行。[149] 專家認為該裁決「效果有限」[150],「不太可能有後續行動」[151],並且決策過程「沒有徵詢北阿坎德邦以外相關人士的意見」。[152]
恆河周邊的日常用水會為居民帶來許多水傳播和消化道疾病,例如胃腸道疾病、霍亂、痢疾、甲肝、傷寒等,這些疾病的發病率估計每年為66%左右。[136]
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最近指出恆河污染增加了北方邦、比哈爾邦和孟加拉恆河沿岸居民患上癌症的幾率。研究發現河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屬和致癌化學物質。委員會下屬的國家癌症統計項目(ICPR)顯示,恆河流域為該國癌症罹患率最高的區域。[153]
許多非政府組織也致力於恆河的再生。例如 SAFE Green 組織向印度國家綠色法庭(NGT)提交了針對 Simbhaoli 製糖廠的請願書,因為該工廠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恆河。隨後NGT對 Simbhaoli 製糖廠處以5,000萬盧比罰款,對同樣違規的 Gopaljee 乳業處以250萬盧比罰款。[154]
隨着污染狀況加劇,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也日漸嚴重。恆河某些部分已完全乾涸,瓦拉納西河段平均水深曾為60米,但如今一些區域卻只剩10米。[155]
為解決長期面臨的缺水問題,印度部署了許多電力抽水泵、柴油動力油輪和燃煤發電廠。假如該國越來越依賴這些短期的能源密集型方案,整個地球氣候都將承受由此帶來的巨大影響。印度面臨巨大的壓力,它既要發展經濟,又要維持環境,很少有國家能同時做到這兩點。印度對水資源的所作所為將是其行為是否可行的驗證。[156]
恆河在哈德瓦縣進入印度平原,此處存在許多非法挖掘恆河河床中沙石的活動。法律規定哈德瓦縣大壺節舉辦地周邊140 km2內禁止挖掘活動。[157]
2024年1月24日,印度北阿坎德邦德里有名5歲男童因血癌末期被家人帶去泡恆河水,家人堅信恆河水可為男童「延長壽命」,不惜搭車趕赴370公里外的赫爾德瓦爾。抵達後,男童的父母和阿姨一邊唸誦經文,一邊將他整個人「浸」入冰冷恆河,周圍民眾看時間太久了,察覺有異,阻止,未料,強行把男童帶走時還被攻擊。後來,經醫師判定男童死亡,家人還不信,仍然盲目地認為「孩子會復活」,最終,檢警調查確認,3人是想救人反害命,便將他們全數拘留、等候受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