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聖是宗教或靈性生活尋覓靈性意義的過程,通常是到一處聖地或者是對某人信仰有重要意義的地方。各大宗教都有朝聖的活動。從世俗的角度而言,朝聖是一種族群的認同,而非基於信仰。流行文化也正把朝聖重新定義,例如去探訪某小說、電視劇、電影或ACG等作品取材、拍攝的地點也被稱為朝聖、聖地巡禮。旅遊業興起之前,朝聖是人們離開家鄉出外遊歷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11月17日) |
很多古代宗教都有自己的聖地、神廟和樹林,供信眾前往參拜。
巴哈歐拉在亞格達斯經中為巴哈伊列明兩處朝聖地點(信徒可任選其一,各有相配的儀式):伊朗設拉子的巴孛故居(已毀)和在伊拉克巴格達的巴哈歐拉故居(未發還),其後,阿博都巴哈增加巴吉宅邸作為朝聖地點。目前,因為前往伊朗和伊拉克朝聖有較多限制,巴哈伊教的信徒一般前往以色列西北的海法、阿卡和巴吉宅邸(未有特別儀式)。
在能力許可和前無障礙的條件下,信徒有朝聖的義務(女性未被要求參加,但亦不禁止)。
在日本,按一定順序參拜神社或寺院(常是33或88座)稱為「巡礼」。最著名的是到四國島上的88座寺廟參拜,稱為「四國八十八箇所」。
基督宗教原則上並不嚴格要求信徒朝聖。天主教和東正教認為信徒朝聖後可以得到特別的祝福;相反的,新教則不認為朝聖能取得祝福,但朝聖可令信徒反思聖經的故事。
早期的朝聖環繞耶穌基督的一生(4世紀時已經有教父鼓勵到聖地朝聖的紀錄),後來聖母顯現的地點、與聖人及殉道者相關的地點,以及羅馬也成為朝聖的地點。但是,廣義而論,在本地的短期的徒步朝聖,亦屬於朝聖的一種型態。
天主教歷史上最大的朝聖活動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5年4月2日去世後,四百萬來自其他地區的教友 ,連同三百萬在羅馬居民瞻仰教宗遺容。
世界青年日亦被視為現代的朝聖活動。最大規模的一次是1995年在菲律賓馬尼拉,有四百萬人參加。最近一次是2024年在葡萄牙里斯本。
到這四處地點朝聖可脫離輪迴。
在伊斯蘭國家,多有拜謁聖人或英雄的陵墓習俗。在特定時節謁陵更是國族認同的體現,但某些伊斯蘭教派對謁陵持負面態度。
穆斯林的謁陵地點有包含沙烏地阿拉伯麥地那的穆罕默德陵墓、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與阿克薩清真寺(遠寺)(先知穆罕默德登霄處)
古代猶太教規定有能力者須每年到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並在聖殿祭獻。在聖殿第二次被毀後,此習慣無法進行,猶太教徒只能在禱詞中祈求有朝一日重回錫安山。直到1967年,猶太人終於可以在哭牆祈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